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污染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土壤;农药污染;来源;危害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38-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目前,农民大多直接向土壤或植物表面喷洒农药,使得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研究表明,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只有一部分留在植物上,另一部分进入土壤、空气中[1]。而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库”与“集散地”。研究表明,使用的农药量的80%~90%将最终进入土壤,其中80%以上残留在土壤0~20 cm的表土层[2-3]。土壤农药污染现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亟需解决。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施用农药的量特别大,因此土壤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也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4]。

1 土壤农药污染的来源

土壤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主要有直接和间接2种形式[5-7]。

1.1 直接进入土壤

一是农药直接施于土壤。如一些除草剂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二是向作物喷洒农药时有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上。农药按此途径进入土壤所占的比例在作物生长前期大于生长后期、农作物叶面积指数小的大于叶面积指数大的、颗粒剂大于粉剂、农药雾滴大的大于雾滴小的、静风小于有风。

1.2 间接进入土壤

一是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为防治病虫害向作物喷洒农药时,除一部分直接落到地面,相当部分附着在作物表面,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中。二是悬浮大气中的农药。部分农药随喷洒过程直接进入大气,悬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颗粒或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农药,经雨水溶解和淋失,降落到土壤中。三是动植物残体上的农药。含有农药的动植物残体经分解将农药带入土壤。四是灌溉水中含有的农药。用来灌溉的水体被农药污染,农药随着灌溉过程进入土壤。

2 土壤农药污染的危害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农药量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总之,土壤农药污染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6-10]。

2.1 对农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会通过植物的根系活动逐渐转移至植物中,使得植物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大,影响农产品的质量,造成农民的经济效益下降。

2.2 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很多农药都会毒杀土壤中的生物,如蚯蚓等。蚯蚓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有利生物,可以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并能使土壤中的肥力提高,但是部分高毒农药会杀死蚯蚓。

2.3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不同的农药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影响也不同,同一种农药对不同种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也不同,但总的来讲农药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种群数量。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不管是有益微生物还是有害微生物,均被其杀灭或者是抑制生长,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此外,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营养成分不平衡、失调或缺乏,对土壤中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不利。

2.4 对人畜健康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农药可被粮食、蔬菜作物吸收,使之遭受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另外,还可随着土壤表层饮用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5 其他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会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养分不均匀,最终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长期受农药影响,最终会使土壤明显酸化。此外,还会使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比如农药通过稻穗使鸟类数量大减从而使田鼠数量剧增,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破坏环境。除此之外,土壤中的残留农药会破坏土壤的酸碱性从而改变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使土地沙漠化,土壤可用面积减少,进一步影响环境[11]。

3 参考文献

[1] 万雷,张琼.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2(5):51-52.

[2] 侯洪刚.关于土壤中农药污染残留及降解途径研究[J].现代农业,2012(5):50-51.

[3] 田兴云,冯德华.减少农药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6):245-246.

[4] 陈菊,周青.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与生物修复[J].生物学教学,2006(11):3-6.

[5] 洪坚平.土壤污染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81-85.

[6] 吴敏.农药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耕作与栽培,2003(6):49-50.

[7] 武俊. Sphingobium sp. BHC-A 中六六六异构体降解基因的克隆与降解途径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8] 权桂芝.土壤的农药污染及修复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35-38.

[9] 刘娜.农药污染的危害[J].剑南文学,2010(8):217.

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壤;农药污染;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生产、使用的农药原药已达1000多种,加工成制剂近万种,大量使用的有100多种,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这些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农林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土壤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农作物产品出现微量的残留农药,甚至危害到人畜健康。

1 农药污染的危害

农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有机氮类、氨基酸酯、有机硫、拟除虫菊酯、有机砷、有机汞等多种类型。如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鼠剂、落叶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类型。使用较多的是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3大类。这些农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一部分化学元素具有残留期长、降解速度慢、污染长效性的特性,如果长期大量施用,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1 农药污染的形成原因

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3个方面。

1.1.1 直接污染

即因喷洒农药可造成农作物表面沾附污染,被吸收后转运至各个部分而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的程度与农药的性质、剂型、施用方法及浓度和时间有关。

1.1.2 间接污染

即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以及工业“三废”的污染,大量农药进入空气、水体和土壤,成为环境污染物。农作物长期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可引起食品二次污染。

1.1.3 生物富集作用于食物链而造成污染

某些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某些理化性质比较稳定的农药,如有机氯、有机汞和有机砷制剂等,脂溶性强,与酶和蛋白质有较大的亲和力,不易排出体外,在食物链中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逐级在生物体内浓缩,可使其残留量增高。

1.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使土壤颗粒与土壤溶液界面上的农药浓度大于土壤本体中农药浓度的现象。吸附会降低农药的活性,影响药效的发挥,同时也阻滞了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挥发。土壤的有机污染作为影响土壤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已成为关注的热点。

土壤被农药污染后,会对农作物、土壤生物、生态环境等造成威胁。其中,土壤农药污染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被转运到植物组织或收获的产品中,农药在植物体内残留影响植物的生长,进入收获品中则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被植物吸收通过农产品或者随着土壤表层饮用水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

1.3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4种:农药直接进入土壤。比如将农药直接施入土壤或以拌种、浸种和毒谷等形式施入土壤;向作物喷洒农药时,农药直接落到地面上或附着在作物上,经风吹雨淋落入土壤;农药随着大气沉降,经雨水溶解和淋溶后进入灌溉水和植株体内;随死亡动植物残体或用污水灌溉而将农药带入土壤。只有对农药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积累的方式和结果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够在预测和防治土壤化学农药污染工作中,采用正确的技术和方法。

2 土壤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技术

2.1 预防措施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集中在事后治理,事先预防也是重要环节。做好预防是减少农药进入土壤数量,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2.1.1 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所谓高效就是用量少,杀虫效果好;而低毒是指对人畜的毒性低,不致癌、不致畸、不产生特异病变。低残留是农药在施用后降解速度快,在食品中残留量少。

2.1.2 合理使用农药

根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的规定对主要作物和常用农药规定了最高用药量或最低稀释倍数,最高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

2.1.3 加强对农药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农药登记和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对未取得农药登记和农药生产许可证的农药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

2.1.4 加强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是农药最直接的使用者,只有提高了他们的先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知识、环保意识,让他们懂得农药污染的危害,才能够真正实现农药施用量的减少,降低农药污染的危害。

2.2 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治理方式。实施综合治理,具有减少农药施用量、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优点。如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来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广泛推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代替传统的化学防治。可以推广物理防治技术,以机械设备和现代工具来防治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有益昆虫和微生物防治农、林病虫草害。还可以利用改变耕作方式、休耕轮作制度,避免或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农作物种类不同则对各种农药的吸收率也不同。在农药残留较重的地块,在一定时间内不宜种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以减少因药害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在不同土壤耕作条件下,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也不相同。如有机氯农药污染较重地块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可减轻土壤污染程度。但是,由于化学农药具有广谱、快速、效果好、使用方便、成本较低等优点,化学防治目前仍然是各地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主要方法。

2.3 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

目前,针对土壤农药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的研究,国内外均已有成功经验。主要的工程技术有焚烧技术、热解析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使用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其中,前33种方法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

焚烧技术是国内外应用最多的工程治理技术,具有处理污染类型广(有机农药、重金属)、处理彻底、处理量大、处理周期短等工程特点。但焚烧技术为能耗型处理技术,处理费用高昂。此外,焚烧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相当大,较为适合于污染浓度高、土方量小的工程。

热解析技术主要分为高温热解析技术和低温热解析技术,与上述技术相比,热解析处理为间接加热蒸发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温度较低(高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320~560℃,低温热解析处理温度范围为90~320℃)、处理量大、周期短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等特点。

土壤淋洗技术主要应用于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石油类有机污染等大型工程治理。通过土壤粒级分离,采用水洗或是添加化学萃取剂萃取方式将附着于土壤固相各颗粒段污染物转移至淋洗剂液相,再配以污水系统处理污染物,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其他工程技术,如生物修复法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利用、植物菌根微生物作用及其他微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等方法;土壤改良剂法主要是添加石灰、碱性磷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和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土壤性质,从而达到降低作物对污染物吸收效果。这些方法虽然在国内外有工程应用,但其存在处理周期较长,处理效果并不稳定及处理污染物针对性强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赵书言.化学农药的土壤污染与治理[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8).

[2] 王小艺,黄炳球.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生态学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1997(12).

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第3篇

1保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保山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大部分农业耕种田地的环境绿化覆盖面较好,市区周边覆盖率超过50%,一部分农村耕地周边的绿化面积达到70%以上,这样清洁无污染的农耕环境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但还有一部分受污染的农田区域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企业周围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的区域。近年来,保山市农业环保部门把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加强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等作为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的重要措施,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农业环保部门始终把加强源头治理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坚持一手抓农产品生产环境,一手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环境问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

农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化肥、农药对作物的使用、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而造成的土壤污染,还有部分水体污染等。

2.1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农药残留问题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农药残留对农产品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也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施用农药是为了促进农作物生长,消除病虫害,增加产量,部分未被吸收的残留物直接污染了农产品;农药的施用影响了作物周围的空气、水土环境,而恶劣的环境反过来还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农药与农产品放置不当,使农药扩散或洒出污染农产品;残留农药的农作物最终进入人体,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2.2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保山市下辖四县一区,都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品的生产在养分的投入上主要需要化肥,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作物易于吸收,充分合理平衡的化肥投入可以提高产品的数量和品质,但其成分单一,有效利用率不高,特别是施肥水平不高,滥施的情况下,会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氮肥施用过多,会明显提高农产品体内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长期食用亚硝酸盐超标的食品,可诱发消化系统癌变;二是生产劣质磷肥的同时存在伴生元素铜、汞、镉、砷、铝、铬等杂质,也会进入肥料,施入农田,导致重金属超标;三是肥料的单一化,使土壤中的钙与其残留物反应生成难溶解的钙盐,造成土壤板结。

2.3塑料薄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保山市耕地面积238万亩,旱地134万亩,水田104万亩,地膜覆盖面积103万亩,占耕地面积42%。主要是用在烟草和玉米种植上。近年来,大量的塑料薄膜得到推广和使用,“白色革命”增加了农产品的总量,但是废弃的塑料薄膜抑制了土壤的呼吸,并使农作物降低汲取营养的能力。

3保山市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策略

3.1农药污染的控制策略

用药次数的减少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特性,掌握引起病虫害的原因、时间及病虫害种类,在关键时期,选对关键药物类型进行施用,减少用药次数;掌握有效的农药喷洒方式,使用易降解及高效的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对农药污染严重或超标的田地改种不食用的农产品,用以保护人体健康。保山市为扭转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这一局面,2004年1月,市政府了《关于禁止在我市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公告》,明令禁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18种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甲胺磷等19种农药,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混配剂在我市销售和使用,严格控制农药污染;在具体工作上,以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种子执法年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月活动为抓手,强化以农药为重点的农资管理,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3.2化肥污染的控制策略

近年来,保山市针对化肥的单一过量使用、土壤养分失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状况,相继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到目前为止,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应用面积达到上千万亩次,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农作物需肥规律施肥,让农作物吃上了“营养餐”。

3.3地膜污染的控制策略

宣传教育农民适量的使用地膜,并选择能够降解的塑料薄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4结语

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第4篇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点

(2006年4月18日)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春蚕生产的责任感

一要充分认识蚕桑生产在上半年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地位。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全市蚕茧丝绸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8-9%,05年蚕茧款收入3.92亿元,全市有20万户蚕农栽桑养蚕,其中春蚕茧款收入2.38亿元,占全年蚕茧收入的60.7%。春蚕生产是全年蚕桑生产的重头戏,是上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也将是今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二要充分认识今年广大蚕农对春蚕生产的期望值较高。从当前各地春蚕生产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情况看,由于去年秋茧全国性减产,茧丝企业原料茧紧缺,加上国内市场茧丝行情利好的拉动,目前的茧丝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白厂丝27-28万元/吨),广西春茧上市价格达到1400-1500元/担。茧丝行情的持续看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据调查统计,今年春蚕订种数量大幅增加,全市已订春蚕种23.19万张,同比增加4.41万张,增幅达23.48%,原创:为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种桑改桑面积达到2.2万亩,同比增加0.93万亩,新建蚕桑规模小区54个,面积达5950亩,累计种桑1610万株。修枝、整枝、冬季剪梢、冬肥、“催芽肥”等桑园管理工作比往年要好,蚕农对今年的春蚕生产寄以厚望。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市养蚕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性。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各类中毒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损失蚕种达到1.3万多张,其中工业污染损失9538张(春期损失5470张,秋期损失4068张),农药中毒损失4000多张,按全市平均张产41.3公斤计算,损失蚕茧536.9吨。由于环境污染,蚕中毒、蚕发病、蚕种孵化不理想等因素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过急行为等近几年时有发生,并且规模、程度不断加重。如去年春蚕吴兴区东林镇大面积工业污染中毒事件、南浔区富强村不结茧事件、秋蚕千金镇中毒事件、东林菱湖“181”中毒事件等等,教训十分深刻。

四要充分认识今年春蚕生产期间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从目前看,突出的不安全因素二个方面:一是蚕种供应矛盾。由于去年秋期蚕种生产全国性大减产,造成今年春蚕种供应大范围紧张,不仅蚕种数量上满足不了蚕农需求,更重要的是蚕种质量,特别是调进的蚕种质量把握上矛盾较多,春蚕种供需矛盾、量质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养蚕环境恶化矛盾。工业污染、农药污染以及氟化物中毒等日趋严重,蚕作安全隐患多,特别是在今年茧价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因蚕种质量和蚕中毒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将更为激烈。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今年春蚕生产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春蚕生产在今年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今年春蚕生产呈现的良好态势和面临的严峻问题,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今年春蚕生产难得的发展机遇,切实把发展春蚕生产作为今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引导和保护好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着力解决蚕区工业等环境污染问题,确保蚕作安全,切实维护蚕农合法权益和蚕区社会稳定。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春蚕生产稳定有序

能否抓住今年春蚕生产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否切实解决今年春蚕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策措施是否扎实,工作落实是否到位。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春蚕生产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和农药污染对春蚕生产的危害问题。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是当前影响我市蚕桑生产的“头号杀手”,也是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导火线”。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深刻吸取前几年教训,认真分析排查当前各类危及蚕桑安全生产的污染状况,从发展农村经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研究落实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采取铁的手段,铁的措施,铁的纪律,铁的制度,切实解决好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对春蚕生产的危害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春蚕期间防止工业和农药污染工作的通知”精神,在蚕区对涉及影响蚕桑生产的砖瓦厂(包括土窑)、铝制品厂、水泥厂、玻璃厂等排氟企业,生产排放有害气体的如阿维菌素、蚍虫林等农(兽)药化工类企业,以及其它对蚕桑生产曾经造成损失影响较大的企业等三类重点排污企业,自4月25日至5月25日必须停产。市及各县区经委、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强排查,列出清单,负责布置落实企业的停产和检查督促工作。二是蚕区严禁销售和使用含杀虫双等有机氮类和菊酯类等严重危害蚕桑生产的农药。农业、供销、工商等部门要做好对禁销、禁用农药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各类经营销售单位要开展全面检查,同时要教育蚕区农户不得使用此类农药。三是继续搞好桑叶含氟量的定点测定和加强对有关工业企业的排污监测工作。根据最近砖瓦厂数量和布局的调整和近年来印染、化工等其它排氟企业增加的现状,农业和环保部门在充分调研排查基础上,桑叶氟化物测定点要合理布局,一旦发现氟含量严重超标,要立即责令相关企业停产,并落实农业防氟中毒措施。四是要加强执法。各级环保执法部门要从服务高效生态农业出发,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区的环境监测和整治力度。要组织专门力量,配备必要设备,对重点污染区实行专门监测;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工作制度,做到全天候监测;要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排查,对污染企业要严格依法整治,确保达标排放,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内污染企业的环保意识教育,督促企业落实有关防范措施;有关企业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大监管、服务力度,力争通过多管齐下,切实保障春蚕生产安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严把蚕种质量关,确保发放“放心蚕种”。今年茧丝行情特好,蚕农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确保蚕种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性缺种、蚕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严峻形势下,各地为满足蚕农需要,正在千方百计组织调运种源,蚕种来源多、品种多、批次多、补种余地小将是今年春蚕生产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如果蚕种质量把关不严,由此而造成损失,后果将十分严重。原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好发放蚕种的质量关,特别是蚕桑业务部门一定要周密安排,在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关,不能出现差错,切实做到蚕种发放布局合理、质优量足,做到万无一失。一是品种结构要根据地区适应性合理布局;二是强化催青试验孵化工作,保证蚕种孵化率,严把蚕种催青、补催青、收蚁关;三是确保蚕种调运的质量安全;四是在保证蚕种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力争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增加,有利于桑叶资源的利用和蚕农的增收。

(三)加强管理,确保蚕种发放工作安全有序。针对今年春蚕种供应紧张的现实情况,做好蚕种的发放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前几年也有过哄抢蚕种的情况发生,因此,公安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各催青室发种当天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哄抢蚕种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南浔区练市催青室、菱湖催青室、湖州催青室、德清催青室的安全保卫工作要落到实处。在大批发种时可以采取发放领种卡的办法禁止非领种人员进入催青室。大批蚕种发放后的补种工作也要周密安排。确保蚕种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

(四)强化服务,确保各项技术到位。市、县区和乡镇三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技术培训。重点是乡、村业务干部的培训和蚕农实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随着乡村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不懂蚕桑业务的蚕桑负责人比例较高,给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所以乡镇、村级业务干部的培训必须要加强。二是根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要求,深入开展科技人员“联项目、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充分发挥“十百千”工程的作用(十个科技示范村,百户科技示范户,1000名村级农业科技信息示范员)。三是做好病虫情报,农业气象、氟含量等信息的宣传和工作。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力争春蚕丰产高效增收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春蚕生产的领导力度。为夺取今年春蚕生产安全高产,实现今年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蚕桑生产,把夺取春蚕生产丰收列入各级政府上半年为农服务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切实加强对春蚕生产各项工作的领导。各县区、市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尤其是要把“两防”(防工业污染、防农药污染)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及早作出部署。春蚕生产“两防”和稳定工作由县区包干负责,要进一步落实“两防”工作责任制,组织机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辖区范围内蚕桑生产安全。

二是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春蚕安全生产和“两防”工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机关作风建设,按照各自职能,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履行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市经委要负责做好排氟企业的关停工作;市环保局要负责做好化工、农药类企业的关停和氟化物测定、排污监测等工作;市工商、供销等部门要负责做好禁用农药的销售工作;市农业局要确保蚕种质量和供应,负责氟化物的布点、技术指导及对“两防”工作的宣传;公安及农业部门要加强蚕种发放的安全保卫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农药污染现状范文第5篇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

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