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导入 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地思考,有效地学习。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直研究、实践各种课堂导入方法,对课堂导入有了自己的认识,认为有以下几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

1.设置悬念导入法

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探求结果人皆可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就是“设置悬念”。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设置悬念要把握好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复习与接下来学习的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从而从逻辑上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它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由“旧”到“新”顺理成章地过渡,这种导入方法适用于前后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内容。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更高的层次。例如:在学习“单项式乘多项式”这节内容时,考虑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内容,因此笔者采用了复习导入法,引导学生回忆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进而使学生思考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过程,这样就顺其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渗透了代换的思想,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及转换思想。

3.趣题导入法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4.故事导入法

数学故事是用故事的形式普及数学知识的作品,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故事和益智数学故事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文科授课较多使用讲故事引入的方法。其实,数学课采取讲故事引入的方法也是别开生面的。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节内容前,我给学生讲了“棋盘上的数学”的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感谢大臣,国王答应满足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棋盘上放些米吧。第1格放一粒,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那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那么多的米!”国王真的没有那么多米吗?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学习乘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非常高。

5.利用教具导入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能够利用生活化的教具或专业的数学教具导入教学,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把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矩形”时,我利用手边的平行四边形教具,通过简单地移动就形成了一个矩形。由于学生刚学过平行四边形,因此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比较熟悉,再学矩形就水到渠成了。我通过教具的运用使学生意识到矩形也是一种平行四边形。我再简单地加以点拨,学生就可以轻易地得出矩形的定义。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够发现知识,顿时兴奋起来,学习兴趣就随之而来,教学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总之,教学有方,导无定法。好的导入需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挖掘、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对教法灵活掌握的基础之上。课堂导入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创造。因此,每位初中数学教师都要做教育的有心人,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做到导得精、导得实、导得巧,导出学生的活力,从而使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杨进南.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艺术[J].福建中学数学,2007,06:19-21.

[2]徐明.设疑激趣,有效导入――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探究[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08:39.

[3]李慧婕.课堂导入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05:62-63.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学生 能力 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也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授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让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预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在课前就进行的上课学习的准备活动。要培养初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生的预习开始抓起,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无论是何种预习,都要在数学教师的主导下地行,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在预习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预习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有目的的去预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预习提纲过渡到不依赖预习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单项式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和思考问题:哪位同学能列举一些数与字母的乘积的式子吗?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是怎样定义的?给你一个单项式,你能说出它的系数、次数吗?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单项式吗?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对答案后讲解,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预习能力的目的。

二、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学习,培养学生生活应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七年级下期,学生将转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我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遇到的“警察与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便衣警察根据线报明察暗访,细听到屋内的小偷正在分赃:每人分700元,就多出200元;每人分800元,就还差200元…这位警察叔叔眼睛一转,就算出了有几位小偷,多少赃款。”当我把这道数学题出给学生时,很少有同学能短时内算出正确答案。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引入我要讲的新课内容,给同学们分析、讲解、计算。同学们兴趣很大,这节课听得特别认真,特别入神。由于提出的问题源于生活现实,缩短了教材内容与现实的差距,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让学生学会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作为数学教师可以着手设计一些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问题让学生去不断探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思考新知的思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做出结论,发现知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对于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先让学生按不去分母的方法做,学生感到很麻烦。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能不能把方程中的分母去掉?根据是什么?你试着算一算,这时方程的解有变化吗?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

四、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运用语言,学会说理,学会辩论。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已说出数学定义、定律、公式,用语言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矩形的性质时,有一条性质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一个矩形,然后画出它的两条对角线,沿着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剪开,让学生观察,一个矩形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但是其他的都没有变,仍然有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这个特性,因而得到了关于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五、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进入八年级下期学习以后,学生要掌握学习相似形的知识。这时候我把学校操场上去上,让学生带上有用的测量工具,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到操场以后,同学们都三五成群的测量起来,我在一旁观察他们,指导他们,协助他们。通过这次测量活动,意外的使好几个原来基础较差的同学补上了这一课。从这次实践来看,有些数学问题,学生不亲自做一做,是不会清楚、明白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功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多措并举,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2006-10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加强对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创设情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例如,单项式概念的建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下:

(1)让学生列代数式x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则正方形周长是 ;②ab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③x表示正方体的棱长,则正方体的体积是;④x 表示一个数,则相反数是 ;⑤某行政单位原有工作人员m人,现精简机构,减少25%的工作人员,则精简人 ;⑥某商场国庆七折优惠销售,定价y元的物品售价 元。

(2)让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让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运算特征。揭示各例的共性是含有“乘法”运算,表示“积”。

(4)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单项式的概念,讲解“单独一个字母或一个数也是单项式”的补充规定。

引入概念时也应创设中小数学教学的衔接。以前小学阶段的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小学里解方程的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仅表示为解方程方法的一致,更有价值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趋向一致。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面的教学中,学生较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二、注重对概念的理解

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此,学习数学概念也就是学习、掌握一类对象的关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共同的关键属性。这一关键属性也就是概念的核心。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简单问题复杂化。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核心?无论是接受式的概念学习,还是发现探究式的概念学习,都强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形象,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串,揭示概念的核心属性。但有些老师为概念的外延所迷惑,不能正确把握概念的核心。不能正确把握概念的核心就可能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不完整或错误。

案例: “函数”概念的核心“对应”,不是变化,尽管我们强调“在某一过程中存在两个变量x与y……”,但关注的是“每给x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一个值与之对应”。由于没有在教学中抓住核心,学生形成的“函数”概念,似乎就是“y=关于的x式子(用x表示的式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也没有理解教材,理解函数。且看人教版教材第11.1节。教材首先从5个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和列式表示问题中相关的量,认识“常量与变量”,进而通过“归纳”栏目总结出这些问题中变量间关系的共同特征,即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教科书又用心电图,人口统计表等问题对这种变化与对应关系进行了强化。

三、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 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第4篇

教材是按照教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广大一线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源泉之一。有效地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科学使用教材对教学是多么重要。

一、读懂教材,用好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承接。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内容编排都是经过编组人员认真思考、反复斟酌而成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反复研读教材,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人课堂前,不仅要认真备好要上的这节课,更要理清这一章的教学思路,这一章中突出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在这一章中的作用如何等。力求让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科版数学教材于2012年重新编排和设计,在研读和备课中本人发现: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九章“整式乘法”中,从9.1到9.3每一节的教学设计都是统一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来表示同一图形的面积人手,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再通过“做一做”总结出法则,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进行法则的巩固。所以在进行本章授课时,在第一节课“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过程,用不同方法表示同一图形的面积,让他们充分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几何意义是通过具体图形抽象得出的其代数意义,从而得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在第二节课“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思想,仿照前一课“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同样的学习过程。有了前两节课统一的学习步骤,到第三课“多项式乘多项式”时,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学习的规律,自己就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法则的学习了。如果顺利的话,部分学生已能通过自己画图进行法则的探索和验证了。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其实,学习也有学习的模型,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它在设计上的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模型。不仅让学生学会,更可以帮助学生会学。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中的四边形部分,教材的设计也是有规律的,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时,都是由三角形的旋转开始,再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得到不同的四边形。老师只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旋转前三角形的特点,思考它与旋转后得到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就很容易掌握了。

二、挖掘教材,补充教材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深入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形式把知识反映出来,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九下教材“二次函数图像”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作出动态的图像,让学生观察体会,当自变量系数变化时,函数图像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帮助学生在直观的图像观察中,思考并掌握函数图像与自变量系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版面的局限,教材上不可能把解决某一问题的所有的方法都呈现出来,数学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的深度,扩大知识的广度,通过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材介绍了代人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其中代入消元法是将方程组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再代人另一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这种“代人”的方法虽不是教材中定义的“代入法”,但这种方法通过“整体代入”也达到了“代人消元”的目的,预习时,学生只是阅读了教材,初学了教材上的方法,当我将这种方法补充进课堂上,学生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随即又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当堂测验,学生们做得也很好。

教学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适当挖掘教材,补充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发现、研究的材料,会进一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改编教材,活用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理想的,它必然地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再创造的空间。作为一线教师,在对教材编写意图读懂、悟透的前提下,可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改编。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在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第二课“用表格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问题4后面的“做一做”中,教材中提出:“在问题4中,如果某户居民某月交水费47元,那么该户居民这个月的用水量为多少立方米?”教学中,本人考虑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表格分析法,何不用表格将这一问题呈现呢?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改编为:收水费的王大爷不小心把7月份的收费单弄脏了,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

用表格的形式呈现问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表格的好处,强化表格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作用。表格中的名字都是我任课班级学生的真实姓名,当表格在课件上出现时,学生看到熟悉的名字,兴趣一下提高了很多,学习氛围也立刻变得活跃了。平时,我常把教材中的人名换成学生熟悉的人,有时直接换成我本人,看到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老师有关,学生们更感兴趣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根据需要,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取代,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数学单项式的定义范文第5篇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更是提倡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人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获取知识。自学的前提是学会阅读,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不会说话的教师。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方法各异,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阅读。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初二下的阅读内容《工资、薪金收入与纳税》、《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耐人寻味的0.618》等,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个别化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那些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研究表明,使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书籍方面能力低。因此,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感到数学不难学,教师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材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材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得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而国外也是这样。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如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还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在阅读数学时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教师要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思考,再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吸引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如初一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在阅读前,教师要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a5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③52有几种读法?④-22与(-2)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教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如《合并同类项》一节。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一次式的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而这里只是把原来一次式的范围扩大到整式的范围。所以,教师便可以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先阅读然后提问,如:这一节讲了什么?学生答: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学生答得比较粗糙,不够深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这里的同类项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这里的同类项不但所含的字母相同,而且相同字母指数必须相同。于是教师强调点明同类项概念的两层含义,然后让学生训练,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整式范围内的合并同类项。

2.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在选择阅读内容时,教师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还要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有意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若教师无选择地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鉴于此,在新课前灵活安排阅读材料,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结时,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3.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教师就应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在阅读公式、法则后,学生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如幂的乘方法则,用文字语言叙述为: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用符号语言叙述为:a的m次幂的n次方等于a的mn次幂;公式表示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又如,阅读了单项式的概念后请学生口答: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再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后,马上出示简单计算及改错题,通过练习及改错题,让学生及时地、仔细地辨别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对于这两个公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一般都是混淆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