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素质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54-02

爱因斯坦曾说:“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强调“能力本位”,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重专业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也许确实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职业技能,但在社会交往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文化素质方面却往往表现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职场化、市场化、专业化、竞争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模式和竞争模式。新形势新特征下,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素质教育目标,制定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要深刻认识到学校不是“制器”工具,而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也应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成为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合理设置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关系到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落实。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活动是以课程内容为轴心展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为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进行改革,从整体上优化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合理设置教育内容,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增设部分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丰富文化素质教育的选修课,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学习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做好教材的编辑和遴选。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教材对于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支柱性作用。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职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均呈现出新特点、新问题。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状况,优化教学系统,切实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从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点,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突出职业性与技能性,使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人才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备、文史哲知识涉猎少、人文知识贫乏、文化素质欠缺”①的现状,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杨叔子曾说过“教师多了解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多了解些文艺知识,多提高些文化素养,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包括专职教师、辅导员等)不仅承担着学生文化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加大教师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大力引进优秀的人才,增加新鲜的血液,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当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且能够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那么,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必然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提高。

第二,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打造独特的具有丰富性和生命力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推行辩论式、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等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德、智、体、美等各项能力全面发展。

优秀的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全新的教学方法,必将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品位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校园文化通过其强大的渗透力、震撼力和凝聚力,调节和激励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着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高职院校从多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从校园的人文建筑、人文风景及校训、校徽等体现学校精神文化方面着手,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文艺演出、演讲辩论比赛以及体育活动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熏陶,学生的情感必将升华,心灵必将净化,意志必将增强,使得文化素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推进校企文化的对接,挖掘资源与地方共建校外文化素质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决定其校园文化必须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将企业中的文化元素、企业管理文化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来,让高职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文化,在工作前就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深入的思考和更明确的方向。总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色,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打造具有自身鲜明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5 建立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与保障体系

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落实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对文化素质教育起着导向、监督、调节和激励的作用。高职院校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

现代社会的高技能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还应当具有高情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同样,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u价时,不能仅仅偏重于对学生课程和技能方面的评价,忽略学生的文化素质。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提高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定更多的学分值,完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将学生参加学校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到考核体系,创新考核方式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有效实施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学生弹性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制度、设立文化素质教育专门机构,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分管机构等,从不同层次保障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扭转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将高职教育做大做强做优,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谢丽.深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34-36.

[2] 王文涛.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5(6):73-79.

[3] 梁春峰.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2):21-24.

[4] 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第2篇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为中等学校培养体育师资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专业.可以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我国未来学校体育改革的具体操作者,素质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要立足于满足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培养符合改革需要的体育师资力量.概括说来,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如下时代特征: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现状 近50年来我国对体育专业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体育教育专业一直是体育学类专业的本体专业,也是大多数体育院、系的支撑专业.至1998年,我国有体育本科点109个,体育教育专业67个,每年培养体育师资1万余名.随着时展的需要,我国又对高等体育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总结我国历次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以学科类与术科类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必修科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科课程体系.2)改革了教学方法.在为课程教材内容服务的前提下,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了教授类、科技类、能力类、情感类等多类教学方法.发挥了教法系统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果.3)体育教育专业教材改革在教育部体卫司领导下,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4)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对高等体育教育进行了上述改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从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在现行体育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但培养目标应更紧密联系实际,以便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且教育思想也应依据社会发展而变化.2)由于人们长期处于原有的办学模式、办学思想和办学机制下,因而无法快速转变观念.此外,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基本是在传统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体育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3)师资学历水平总体偏低,需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且各单位之间师资学历水平差距较大.4)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有些不适应,呈滞后状态.体现为:(1)课程内容陈旧,前瞻性课程少.课程内容较少反映体育领域的最新知识与理论成果,整体上仍偏重竞技、技术类的课程教学.

 

(2)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开了应用性的工具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但设置上不够合理并缺少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展趋势等有利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内容.(3)各校之间教材虽不尽相同,但多数内容陈腐落后,专业教材尤为明显.新编教材水平则良莠不齐.(4)课程结构中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偏少.使整个课程结构弹性不足.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仍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来自体育教育专业内部的挤压 由于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形成的办学模式,办学思想,办学机制具有较大的惯性,它时常将人们拉回到旧的模式中去.另外,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基本上是传统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不能很好适应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来自用人单位的双重标准的挤压 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理论标准是体育教师应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师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实际衡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时,常常是以竞技比赛的成绩作为主要标准而学生健康常被忽视.因此,不少用人单位的实际标准更多的关注的是体育教师有较高的专项技术水平,能带好运动队,这两种标准之间的矛盾,使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处于两难的境地.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第3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徐沛东在2015年两会期间提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但每个时代都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各级少年宫和文化馆,现在变的更家庭化、个性化,有些家长互相攀比,花了很多钱,负担很重。徐沛东认为,要加大社会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力度,不能光靠家长。应该由国家来负责,不是盖几个图书馆,弄些设施就可以,而要真正的把实际有用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习。徐沛东还建议,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是好事,针对特殊的艺术天才,可以特殊培养。

二、让中小学音乐课“活起来”

在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意识里,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等同于“唱歌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打着节拍唱,学生跟着教师唱,毫无新意可言。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反而会增加学生对艺术的厌恶和排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而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让课堂“活起来”,要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让音乐课堂焕发活力。

(一)突破传统音乐教学,寓教于乐

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智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和表现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寓教于乐,展示才华。

(二)为音乐教学注入鲜活气息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第4篇

一、创新素质评价与推进素质教育

评价体系是教育前行的加油站和风向标,是每个生命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素质教育应该把与创造、创新有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新教育”,这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且还具时代特征,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充分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

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而且还必须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真正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

二、创新素质评价与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做家庭的好孩子,做学校的好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为社会提供大量创新素质人才。评价既要关注评价过程,又要尊重个体差异,尽可能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使学生不把关注点放在自己在整个群体中处于什么位置上而是放在自己跟自己比有哪些进步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三、创新素质评价与课堂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活动,是学习、探究、重组和应用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应把创新素质评价渗透到课程学科教学当中,这不仅直接关系着每个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国家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主阵地——课堂学科教学中进行。例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来发展新思维,听讲时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时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阅读时善于对课文能进行联想和发散,作文时能从多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区分、激励和引导的功能。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也应该围绕着这些方面进行。

四、创新素质评价与考试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时代特征范文第5篇

因为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核心素养所回答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必须要有明确与正确的方向,核心素养就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方向。

2016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元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官方文件将正式。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所遵循的目标,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政府的教育行政、学校的内部管理,都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核心素养将成为中国教育实践和理论中最热的词汇,且没有“之一”,其热度将在未来十年只增不减。

有人认为,核心素养好像只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词汇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只不过更时髦、更有国际范儿、更能吸引眼球,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实际上并非如此。核心素养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产生背景看,核心素养最先由经合组织(OECD)于1997年提出,是为了应对21世纪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神速进展,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变局亦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核心素养是对这个大变局的应对。就我国而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强化版、升级版、转型版,更是其“聚焦版”:核心素养不是各种素养的大杂烩,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是最为关键的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

这些优先选项是什么呢?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交流技能等排在前列,这些素养事关个体能否更好应对21世纪的挑战,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相较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死记硬背(记忆)、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等低级素养,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些高级素养,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