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科学原理

信息科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科学原理

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二级管理 科研管理 信息化 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83-01

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高校内部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校院二级管理,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部门上要接受校科技处的业务指导,下要管理和服务系室的科研工作,提升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满足服务职能要求的重要途径。科研信息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使科研信息传递各环节网络化、公开化、透明化,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这对于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促进成果转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意义。

1 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现状和新要求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普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以上传下达为主,自主的创新性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科研信息化管理完整性、高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完整性

科研档案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积累的各类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科研方面的文件。目前二级学院对科研档案管理的完整性欠佳。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对口校科技处的多个部门,管理面宽且科研信息量大种类多。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仍然采用纸档为主、电子存档为辅的管理方式,一般只存档高级别项目、成果等材料的电子件。电子存档只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归档,存档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从而造成科研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工作存在统计繁琐,不易查找等不足。这些都对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中如何全面的掌握科研材料、提高信息化管理完整性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高效性、准确性

信息的处理和传递过程要求高效实时,科研信息亦有如此特点。科研信息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重要的日常工作,目前主要通过传统的方式易出现缺少针对性且时效性低等问题。随着政府科研项目立项导向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日趋重要,信息的对等互通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但二级学院在产学研信息收集、传递过程中未起到明显的作用。此外,二级学院在申报科研平台、学科等材料时需要大量科研数据支撑,表格格式特定,目前普遍采用传统的excel数据处理和手动输入方式效率低下还存在不易实时替换的缺陷。所以新阶段科研发展的特点对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安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事业进步的重要保证。目前,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信息化安全性认识普遍不高。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由于常协助学院领导处理相关事务,需要接触大量的内部信息和文件,但在日常业务的开展中容易把这些信息泄露。随着学校科研的发展,教师将承接越来越多的保密项目,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缺乏相关的保密知识。此外,科研管理者计算机中保存着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些是涉及教师个人信息的相关资料。但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等原因,无法完全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所以多方面科研信息安全性不高的现状对科研信息化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科研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基于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新要求分析,在此提出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作为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以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为中心,以信息存档完整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准确化、信息管理安全化为基本原则。

2.1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是优化管理体制的根本途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逐渐完善各项适应于学院科研发展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约束管理行为。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收集的敏感性。

2.2 信息存档完整化

严格实行纸质和电子档案双轨制存档,将所有科研材料的原件均进行电子化扫描存档,并进行存档分类处理。对经整理的原件档案做详细的目录登记,使档案信息实现标签化。在将电子存档整理完成后,对科研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库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分析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科研数据标准化管理,实施分级查询权限管理。最后,必须制定和实施科研数据定时更新机制,从制度上强化科研数据信息存档完整化。

2.3 信息处理高效化

提高计算机运用能力是保证信息处理高效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office办公软件中熟练的使用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编程能有效的提高文档信息处理速度,在学科、科研平台等申报时快速的实现数据支撑。强化院系二级管理是另一条重要途径,充分调动系一级的管理力量,将部分科研管理任务分解至系一级。此外,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熟练的掌握学院一线科研教师的科研现状与科研成果,也能有效的提高科研信息处理的效率。

2.4 信息准确化

信息的准确化主要指将科研信息给特定的教师。在科研通知中,注重点对点信息,既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程度,又能形成更好的反馈机制。要善于使用office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结合移动通信业务点对点的信息发送,快速、准确的将科研信息根据不同的需求分类。此外,刚入职的青年博士,往往对整个科研项目申报体系和科研管理方式不是很了解,这时就需要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编撰有针对性的指导手册,将青年教师最需要的信息准确的给他们。

2.5 信息管理安全化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的安全化意识,定期学习保密文件,注意平时的言行、书写的材料等符合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严守机密,不炫耀和泄露各种相关信息,这也是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此外,需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如加强科研信息的实时备份,注重计算机和文档的加密措施,对计算机和科研文档进行双重加密是保证电子文档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3 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信息时代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加强二级学院科研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提升全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者要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努力实践科研信息化管理“一个中心,四个基本原则”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科研信息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开创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位权.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教师信息化服务的拓展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8(22):210-211.

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49-02

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来说,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而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续专业课比如移动通信、扩频通信、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也是诸多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之一,因此一直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知识零碎,尤其是一些数学推导过程复杂而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和融会贯通。但是这门课程对进一步学习通信领域相关专业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使教师教好这门课和学生学好这门课成为重要问题。

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在目前日益拓宽的知识获取渠道中如何获取信息,还应该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更新教学观念,时时搜索现代化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正以极强的渗透性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能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规定教材授课。对通信原理课程来说,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基本框架,广泛搜索其他参考书和教材,并经常搜索和查阅网络或期刊上最新的科技信息,关注通信领域相关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在课堂上把书本知识与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二进制和多进制数字调制技术时,教师可以把各种调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加以扩展融入n堂教学中。在教学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内容时,给学生普及WCDMA和CDMA2000采用了BPSK、QPSK技术,TD-SCDMA采用了8PSK、QPSK技术的知识,然后再适度提一些有关3G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通信原理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抽象复杂,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始终保持信息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通过对网络资源、经典的教材参考书的学习,积极参与通信领域前沿性的项目课题、学术交流活动或者定期进修等,以获取最新信息,再把自己所得收获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看似死板乏味的内容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的点。另一方面,教师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比较清晰的掌握,以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比如知识点难的章节和知识点容易理解的章节讲解的力度肯定不同,某一知识点对上届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但到了下一届学生不一定如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应及时搜索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

二、教学形式转变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讲授内容,这是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对通信原理、基本原理的讲解还应该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教授的方式,结合实际应用与最新技术扩充教学内容,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和科技发展前沿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专业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而比较容易学习掌握的章节,比如无线信道、有限信道、频分复用等小节,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解。教师布置下相关部分内容后,学生自己查找参考书、教材和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备课,课堂上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试验来看学生的反应比较强烈。从学生讲课的内容和逻辑上看,很多同学做了精心的准备,效果不错。而且角色互换以后,对于处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教材中比较前沿的理论技术学习,可以采用布置讨论题的形式,比如第八章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中的最小频移键控(MSK)、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调制机理不同,因而各有长处与不足,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种调制技术比其他的调制技术更优,可让学生试对三种调制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做一次讨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通过网络资源和其他手段查阅期刊、文献,自己对查阅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在课堂上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提问与交流,类似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最终让学生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的转变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要依据课程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通信原理课程,在授课时一些必要的理论推导,比如第六章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部分,还是需要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板书时学生会和老师一起动脑,一步一步推导出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公式,学生最后会感觉到公式像是自己推导出来一样,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有条理,思路比较清晰。通信原理课程中某些知识很难用口述、板书直观形象地表述清楚,这时就可以用软件仿真。如在讲述模拟调制中,调幅、双边带、单边带调制技术原理及特点时,可以通过采用MATLAB、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进行授课,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把调制的过程、仿真的结果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每一种调制方式的调制原理、时域波形、频谱及性能评估等。而对于课程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短片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内容会更形象、生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可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网站。教学网站上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方便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网络环境,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辅导资料等网络资源,可随时供学生下载使用,打破传统教学手段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复习,与同学、老师在线交流、讨论。

四、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信原理是专业基础课,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的阐述、分析、评价与介绍,因此在考核上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笔试理论知识考核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情况,不符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上应采取卷面考试、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考核的模式。卷面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通信系统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整体掌握情况,成绩依据学生的卷面分数来定。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邮植僮髂芰Γ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成绩依据实验课考试成绩、平时做实验的表现和认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堂表现、出勤、作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参加课外科学实践创新活动、参与论文撰写和专题演讲活动等成绩作为附加成绩,这几项学生可以选做,所得成绩会记入最终成绩。

多种形式组合的考核机制,会使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不断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每位同学的闪光点,给予其鼓励与引导,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其创造力,使其获得成就感,最终教师和学生一起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五、结语

现代化教学中,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是当代社会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信原理课程亦是如此。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化环境来推动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2] 曹志刚.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95-01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尝试如下:

1、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3、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的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美段欣赏有两个层次:(1)知道哪个词、句子。(2)知道写出了什么?在哪里?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向前发展。高校《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主要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策略的知识应用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在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中,将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理解为教师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问题,指出对教师知识的分析是推动我们对教师行为分析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也有人译为教育学内容知识、教学学科知识、教学专业知能、学科内容教学知识等)这一重要概念。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混合体,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独特的专业理解,为教师所特有,是“教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学科内容而做出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使教师学会如何组织和呈现具体学科的主题、问题、结果,使之与学习者多样的兴趣与能力相适应,从而组织教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特定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工转化而形成的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wWW.133229.cOM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等进行整合,并对教学经验不断归纳、总结与调整。因此,学科教学知识具有实践性、情景性和个体性。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揭示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复杂过程,使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更为深人与科学。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引起了学者们对与教师教学实践相关知识的重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研究,“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成为教师教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科学教育等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框架。后经过修改和补充,舒尔曼又进一步阐释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框架。以此为基础,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尽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同小异,基本上都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等几个方面。

二、《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子与通信类专业从而也成为极为热门的专业。在电子与通信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通信原理》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研究通信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实现方法和系统性能,能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中灵活应用,并激发他们对通信学科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来适应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该课程内容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息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创新人才教育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分析、研究。

对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除理论研究之外,也要进行实证研究,如调查分析、测量、比较等;而教师知识结构必然会涉及学科和专业。以往的研究多涉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也开始受到重视。笔者在理论分析、听课、亲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高校《通信原理》课程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一)《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知识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中具体内容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仿专家思考模式,是要求学生像通信专家一样思考,强调学术严谨,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是通过使学生产生情景上的冲突,改变学生原有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通信科学概念的模式。探究模式,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和以学习共同体为中心、分工负责、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研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模式。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即以“导向”性的问题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概念、原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调查得出解决方案等。

在熟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根据本科和高职专科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不同和学生基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作者的经验,本科教学中适合采用仿专家思考模式、概念转换模式、探究模式;高职专科教学中,则宜运用基于项目或课题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在教学中还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师都应当具备体现《通信原理》课程特点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以及案例教学的策略。

(二)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知识

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人才,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在通信领域内获得专业训练的高级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加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是以通信技术为主,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重点围绕通信系统设计、智能信息处理、无线通信及测控、现代交换技术、光通信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展开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只有从总体上理解了通信专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在课程教学中处理好《通信原理》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达到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人才教育的大思路,从高等教育特点和各学校具体条件出发,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加强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活动。

(三)《通信原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知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信原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通信与传输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模拟和数字通信方面建立清晰的系统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一般分析方法,并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从而把握通信学科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培养能够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新一代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具体包括: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基本组成、数字通信系统、信道简介;信息嫡的基本概念;awgn信道下香农信道容量理论;信号的频域分析方法,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互相关函数与互谱密度;hillbert变换,解析信号,等效基带分析;随机信号与平稳随机信号,窄带平稳随机信号,高斯白噪声过程;模拟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数字传输;带限awgn信道下的数字传输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了解和精深掌握是做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

除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外,教师还应该对通信的研究史和发现史、学科研究与开发最新进展,特别是光电子通信有较多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最新研究与开发成果介绍。

(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知识

通信专业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困难的知识。所谓学生学习需要的知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某个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之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只有深人了解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需要哪些预备知识、难点是哪些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通信原理》课程时,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包括通信的抽象概念、随机过程概念、信息熵、hillbert变换,教师教学中应该努力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

(五)通信安全意识

通信安全涉及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通信秘密保障,关乎国家、社会征集、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安全。现有的《通信原理》课程教材都不涉及通信安全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通信原理》课程教师不仅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通信安全知识和相关思考,更应该将其渗透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三、《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通信原理》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上述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作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知识进行了灵活运用。下面对其中的教学策略知识的运用举例说明如下:

(一)学科知识传授方面,教学重点放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

《通信原理》内容包括通信的基本理论、模拟调制、数字传输、编码技术几个大部分。由于现代通信的发展方向是数字通信,因此,教学重点在数字通信系统部分。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让学生准确把握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把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学习具体知识点时能明确它们在通信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收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论原理、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采用设问思考和逆向思考提问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在备课时,采用换位思考方法,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注意将学生自学和精讲重点、难点结合起来。在每章及每小节结束时,注意进行课程总结,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便于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通过介绍新技术进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信原理》是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不多,而本院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方面的后续课程也不多。而且,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工科教育的一个较明显的缺陷是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及时在教材中体现,用什么教材讲什么内容的传统也使得最新科研与开发成果很难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被包括进来。通信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了解更多关于通信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在教学中采用课内附带介绍最新进展的形式来实现。例如,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同时,附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移动通信中常用多址方式、3g技术及其现状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其视野,也能为他们将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指明方向。

(三)通过cai和仿真辅助教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大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在课件设计上注意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要点的剖析,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在课堂讲解上,注意将重点内容在黑板上列出,避免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同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原理,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自的不足;同时,利用仿真软件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观察,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系统观念。

(四)加强教学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通信原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实践。其一,精心设计实验,利用本系现有的实验设备,设计实验内容;其二,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仿真程序,采用课堂演示的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现多种解调方式的误码率曲线,可以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它们的性能差异,体会“面对面”交流的乐趣。而编程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开发一个简单的数字通信系统,重点让学生练习使用信源编码信道及接收机的仿真实现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也加深了其对整个通信系统的理解。

信息科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习题;设计;原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65-03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化学习题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化学经验与习题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要做习题,课后还要做很多习题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所以习题的表述、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趣味性等方面的特征就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化学的体验以及化学观的形成,于是,对化学习题的设计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科学性原则

化学习题的设计不仅要求在内容上科学,在形式上的设计也要求具有科学性。内容需要以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和体现,形式是内容的“外衣”,是为内容服务的。科学地设计中学化学习题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习题的功能和作用。

习题表述要科学、严谨,应使用语法规范的语言,使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术语和计量单位。图、表要清晰、准确、规范,指导语言要明确、简洁、合理。尽可能使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文字、词汇,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不必要的难词妨碍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例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例2.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的主要成分是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未用时用塑料袋使其完全隔绝空气,使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使用完后,会发现有大量铁锈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

(2)炭粉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氯化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

(4)写出生成铁锈的有关方程式(按生成过程步骤写)____________

2情境性原则

“情境”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境”,“境”是物化了的因素,而“情”是人的情绪化的因素,有“情”之“境”,“情”“境”交融,“情境”就形成了。习题的编制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结合在一起,使化学习题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不要将化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隔开,与社会隔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化学,愿意审视现实中的问题,从而运用科学的理念思考和解决现实的问题。

下面是苏教版必修1书后的一道习题,它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例3.

上表是某地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1)碘盐不能长时间炖炒,且应避热、避光保存,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分析发现某批加碘盐中碘酸钾的含量为52mg・kg-1, 试计算每千克加碘盐中碘酸钾的物质的量和碘的质量。(3)若成人每天需摄入0.15mg~0.20mg碘才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通过计算说明成人平均每天食用6.0g这种加碘盐是否能获得所需要的碘。

3活动性原则

探究式习题课教学可以始终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由学生主导学习的全过程,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灵感,开拓思维能力,塑创新的潜质。

例4.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Internet网上资料得知:废弃的定影液含有一定量的AgNO3。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3.1[设计方案]

(1)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

(2)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_____________。

3.2[小组讨论]

(1)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

你认为:______同学的方案更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

该方案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

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进行实验]

加较活泼金属(过量)

(1)废弃定影液 金属混合物+溶液A。 操作a

(2)金属混合物 Ag+溶液B。

操作b

请回答:操作a是_______,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溶液B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4[产品验证]

请你设计一种简单方法验证得到的银中是否有铁粉,方法是_____(隐含答案)。

4针对性原则

从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思维特点出发,针对学生求知的实际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思维误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化学习题。

中学化学习题设计的内容范围要确定,不能超出中学化学大纲太多、太难。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习题设计要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进行阶梯式练习。而学生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陈述性知识背景与能力背景。

例5.结合前面的学习,整理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你所知道的含钠元素的物质。

(2)钠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3)请对你所列出的含有钠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

(4)如何完成含有钠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请写出能实现其中转化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钠的“家族”》。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后,都会对钠及其化合物形成一定的认识,但认识的深度各不相同,从而表现出解答的差异;但每一位学生都不会无法作答,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完成该习题。

5开放性原则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由于分割与封闭的专业化、还原和分离、抽象与单向度的虚假合理性,我们的知识是分离的、被肢解的、箱格化的;而现实中问题愈益成为多学科的、横向延伸的、多维度的、跨国界的、总体性的、全球性的,这两者之间的不适应变得日益宽广、深刻和严重。为了使认识成恰切的,教育应该使有关的背景、总体、多维度和负责性变得明显。”[1]

我们应当打破封闭性习题一统天下的格局,增大习题的开放性。封闭性习题往往提供的条件是充分而必要的,解决的问题通道是单一的或是单向的,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些题目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且这些习题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使解答化学习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难以产生广泛的迁移效应。开放性习题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要求学生大胆思考,可以提高学生化学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广泛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现有习题过于强调难度、区分度,答案讲究唯一,表达形式单一,而新习题讲究习题内容的开放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化学开放性问题由于解题方法和策略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各自角度提出合理的解题方案,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6.现有下列三组物质,请利用它们的性质,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它们区别开来。

(1)白酒和白醋。

(2)汽油和水。

(3)铁和铜。

例7.给出下列判断的具体例证。

(1)两种弱酸相互反应生成两种强酸。

(2)两种弱酸盐相互反应生成两种强酸盐。

(3)一种弱酸和一种盐溶液作用后,得到一种强酸和一种盐。

(4)两种酸溶液混合后,溶液的酸性减弱。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不是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化学习题设计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它是应用系统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习题设计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整和、合理安排和计划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作业质量、作业效率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把握好了化学习题的设计原则,才能让师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