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感想

初中数学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感想

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类比思想;运用感悟

数学问题浩如烟海,面对一个个数学问题如何求解?有些学生做了大量的题目,但考试遇到新题型或只是稍微变化一下,就不知所措了,原因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康德曾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解决问题的根本思想在于寻求客观事物的数学关系和结构的样式,从已解决的问题中概括出思维模式,再用模式去处理类似的问题,进而形成新模式,构成相似系列,即各种概念、命题与方法的相似链。

因此,在数学中类比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公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开拓新领域和创造新分支的重要手段。根据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恰当地应用类比方法,不仅能突出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思维品质,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类比思想的运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同化过程,就决定了对数学概念掌握的程度。波利亚也说过:“当你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时,不妨回到定义去”。而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往往是在数学概念之上“开枝散叶”的。

在初中代数中“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三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还有“二次函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类比思想去展开教学。

通过对前后概念类比教学,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熟悉的概念类比,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要注意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直到得出正确结果。

二、性质、定理、公式等方面类比思想的运用

欧拉曾说过:“类比就是大胆创造,不过,你应该首先找到双方的相似属性”。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类比就是一种相似。”把两个数学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相似的地方,从而推出这两个数学对象的其它一些属性也有类似的地方,这在性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例如“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方程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圆的相交弦定理”和“圆的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扇形的面积=圆面积×n/360”、“扇形的弧长=圆周长×n/360”等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类比将这些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便以记忆又能正确记忆,为这些性质、定理、公式地准确运用奠定基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不让学生去抄写或默写有关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学生也比较乐于用类比方法去理解、记忆有关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提高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效果较好。

三、寻求解题思路中类比思想的运用

“在求解(求证)一个问题时,如果能成功的发现一个比较简单的类比题,那么这个类比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到达原问题的解答”。这是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的话,以下谈谈类比思想在寻求解题思路中的运用。

1.题目背景的类比

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去研究同一类问题,这在初中数学中是常见的。也就是“换汤不换药”,时髦说就是“重新包装”。

例1 如图1在铁路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若DA=10km,CB=15km,DAAB于A,CBAB于B,现要在AB上建一个中转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求点E应建在距离A多远处?

例2 如图2有两根直杆隔河相对,一杆高30m,另一杆高20m,两杆相距50m,现两杆上各有一只鱼鹰,它们同时看到两杆之间的河面上浮起一条小鱼,于是以同样的速度同时飞下来夺鱼,结果两只鱼鹰同时到达,叼住小鱼,两杆底部到鱼的距离BE、EC各是多少?

分析:这两个题目都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如图所示的设x,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再利用两条斜边相等,列出方程,求出x,进而解决问题。例1是华师版八年级《导学练》上册87页例3,例2是八年级期中考试的一个考题。

例1解:设AE=x km,则BE=(25-x) km

在RtADE中,DE2 = AD2 + AE2 = 102+x2

在RtBEC中,EC2 = BC2 + BE2 = 152 +(25-x)2

DE=EC

102 + x2 = 152 + (25-x)2

解之得:x=15

答:E应建在距A点15km处。

例2的过程和例1是如出一辙的。由于平时类比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在考试中的得分率较高。

2.计算方法的类比

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计算方法可用类比,如因式分解与因数的分解相似;分式的加、减、乘、除与分数的加、减、乘、除类似;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与合并同类项雷同;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教学中,可以类比以前所学的乘法公式m(a+b)=ma+mb。

例:(-2a2)·(3ab2-5ab3)=-2a2·3ab2+(-2a2)·(-5ab3)=-6a3b2+l0a3b3

m ·( a + b ) = m·a + m · b

通过这样新旧知识来进行类比,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新知识,还能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同时拓宽视野。

3.数与形的类比

中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类比就是数形结合、函数与图像,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二次函数的零点(y=0)、正数值(y>0)、负数值(y

例3 函数y=-的图象上有两点A(x1,y1),B(x2,y2),若0

A.y1y2 C.y1=y2 D.y1、y2的大小不确定

分析:这类题可以先画出y=-的草图(如图3),然后在图象上找出满足0

把知识看作一个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掌握思想脉络,学生的数学才会发展起来,要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类比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类比的基础是观察,类比的关健是联想,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类比思想方法,不断地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数学中的归纳与类比[M].科学出版社,2001,7

[2]周海芳.例谈类比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1(4)

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第2篇

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困生对教学内

容形成初步认识

课前预习是前置性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反复向学生强调课前预习,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或者课前预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尤为吃力,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对学生学习形成不利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学内容涉及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图案等模块.在课前预习中,为了让学困生能够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的了解,教师列举出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如,教师出示几张扑克牌,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从教材中找寻答案.学困生在教材中对重要概念知识形成初步的认识,就能正确解答出教师预设的数学问题,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课前预设的数学问题,是在学困生的兴趣基础上设定的,是与学困生的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能使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共鸣,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增强学困生的效能感,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要合理运用前置性学习理论,重视学困生的课前学习,使学困生在课前学习中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创设课前学习情境,使学困生迅速融

入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显著特点是,对学习数学兴趣不大,课堂参与度不高.这些特点决定学困生的数学水平不高.数学学困生的存在,影响整体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要合理运用前置性学习理论,从有效的课前学习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在课前教学环节,为了激活学生的三维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组图形旋转的全过程,使学生观察图形旋转的直观过程,对中心图形的概念形成深刻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对多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图形进行深入分析,对分析过程进行总结,帮助学困生梳理逻辑思维.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学困生通过观察多媒体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对称中心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图形沿轴对折可以重合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而绕中心旋转180°可以重合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等等.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学困生逐渐融入到课堂学习氛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困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就要发挥课前学习的重要作用,应用前置性学习理论,让学困生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三、将前置性学习和激励教育融合,提高学困

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对此,以初中数学改革为核心,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本质而言,初中数学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些难度,同时数学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综合性、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此,本文主要以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在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式,进而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目的。

一、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方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合理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方案,进而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认识到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在解决问题方式方面,要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在情感方面,要M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和知识点的发现意识与发现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重视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篮球比赛问题,提出: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问题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教师对学生说:“可以运用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列出来的方式属于什么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同时使得学生明白当实际问题不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渗透方程模型的通用性。另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轻松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火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要学”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学习,而且“会学”“乐学”。

三、引入数字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进入教学内容后,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及无线网络,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提供丰富的课堂互动工具,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创新。基于云架构,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提供海量资源,共享、互动学习空间、智能教学分析,与三通两平台有机结合,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引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合理设置问题,并根据问题引导学生逐一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增强知识点的运用和印象,以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如,在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含义后,教师可以提出:x2+y=0;y=2x=4;y+1/2x;2x+1=5x-6;ab-b=12,让学生迅速判断以上哪

些方程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强化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并和教材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含义构成一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思考,实现教学目的。

四、做好教学反思,保证教学效果

在完成数学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本节课你有收获吗?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感想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知识进行梳理,促发学生的教学反思,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知识和学习感悟,以达到教学目的。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主要以一个解―非一个解―无数解为导火线,从简单到复杂逐一突破,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学习,向学生渗透主元思想与转化思想,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综合素

养,实现教学目的。

本文通过对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方式的研究,提出制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方案;重视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疑能力;总结能力;探究教学;复习能力;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24-01

自主学习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好学精神表现,用一句古诗来说“不用扬鞭自奋蹄”。在此精神下,学生学得牢,记得住,善于钻研,善于创新。培养初中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在缓慢中进行,初中学习时间短暂,三年时间一晃而过。初中生数学自主能力的培养,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只有在数学教师科学的指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在短期中见到效益。

一、转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质疑”教师的本领

最常见的课堂,是老师问,学生答。最难见的课堂,是整堂课,学生都在“质疑”老师。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质疑”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有了“质疑“的课堂,将是一片生机盎然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如何教会学生“质疑”老师?首先应当强化问题意识,培养质疑兴趣和勇气,从一开始质疑同学对问题的回答,到质疑课堂上教师的表述,再到质疑书本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学会问,在“问什么”“怎样问”上作具体指导,碰到一个命题,要习惯于问一问它是否是真命题;某个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某种特殊情况中总结出的规律,推广到其他情况还能成立吗?学生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加深了他们对某个数学题的理解和深知。

二、重视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结束,或者一个单元结束,或者某道数学题的解题结束,都需要总结。总结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数学教学中,更需要学生不断地总结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整理、提炼、发展,通过这些思维活动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于其中。培养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章内容,一节内容,一节课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找出前后联系,谈谈学习感想。在归纳总结的训练中,学生也许会出现抓不住重点,内容重复,理解认识不全面等。作为数学教师,不要怕耽搁时间,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会水到渠成提高的。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意义非凡。

三、课堂上大量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当下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是学生在一种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高度智力投入并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初中数学教学,由于通篇都是XY,探究式教学要多用,且要用活。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教学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序的、渐进的自主学习训练,能及时地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扪心自问”。在数学教学中,长期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明显高于很少使用探究式教学的班级。

四、把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化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复习”能力

复习能力,也是初中数学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提升和整合,从而再次提高数学素养。在初中的数学复习中,学生常感杂乱无章,似乎所有的山都朝他压来而无从躲避。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教会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譬如,教会学生掌握认识的规律,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提高学生自觉复习的能力,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等。学生由于有了“科学”的武装,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复习。一个可喜的方面,学生还会从复习中“发现新大陆”,书读百遍,每一遍意义都不一样,数学也是这样,每复习一遍,收获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所创新。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初中数学感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发展

对课程标准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探讨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也是促进教师更好地根据课程标准授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和良好习惯。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关注的是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共同作用。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持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必须与课程标准相呼应,符合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弄明白教师自身的地位、角色和学生的需求,带着家长与学生的期盼总结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关注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应课程标准要求,致力于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出富有个性化的精英人才。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理解

1.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贴合的最大化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处不在,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观察数学、探索数学,将实际的事物抽象成数学现象,寻找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来源,赋予数学知识鲜活的生命。给热爱动手的学生提供一个与数学亲密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强调思维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学生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培养初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这一点的实施就要体现在平常的数学思考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思维逻辑,同一个数学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角度不同,得出的解决方法也就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与解题思路,并且学会抓住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强调“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我国的应试教育不论是在家长的心中还是在学校的教学中都已根深蒂固,要去除这种长期的影响不容易,课程标准颁布后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过度重视考试成绩。留心学生日常学习的习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出切身建议,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强调“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提前做好准备。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改革体会

1.师生的互动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学过程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上的交流与碰撞,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课堂并不是教师自己在前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毫无反应的“僵硬课堂”,也不是教师早已布置好学生的任务,提问的时候有固定回答的“固化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用思维互相感染的现代化课堂。为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上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问学生问题,给学生提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更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让老师走近学生的世界。

2.用教科书来引导学生,但不拘泥于教科书

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精华部分,对教科书的使用不能仅限于表面上的教学,而是要对教科书中所有知识的内部联系进行梳理,找到可以深入教授的知识部分和可以忽略不计的知识。数学教师要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将教师们各自对教科书的探索成果分享给大家,集教研组的力量和智慧,为学生设计出优化后的教学方案。要善于动用学生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准备过程中,让他们自发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为数学现象和结论,课上与大家分享。从教科书出发,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最终再回归教科书。

3.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另一点。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数学教学更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采取学生授课的形式。教师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赋予学生教师的身份,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在学习三角形相似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授课,让不同的学生去黑板前讲解自己是如何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当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将三角形绘制出来,拿着粉笔在图形上比来比去时,不仅这部分知识会对这名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下面听课的学生更是会被这种形式吸引,更加集中注意力。

4.注重在探索与合作中对知识的汲取

探索中学习、合作中成长是课程标准所致力于达成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等活动是学生摄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由自己经过一番努力得来的成果往往不会被轻易忘记。初中数学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成长,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对于零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知道零不仅代表有理数,也代表“没有”“空”“起点”的意思以及很多很多不同领域不同的意思。学生可以互相合作,用不同的手段去探索零的含义,将得出的不同结果在课堂上分享,体会知识探索的神奇。

5.从学生的角度完善教学

数学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为了做到这一点,课程标准强调,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完善教学,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果,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是否被学生所喜欢和推崇。为了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建立调查表,听取学生的意见,经常问学生问题,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真实想法。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气氛活泼的现代化数学课堂。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以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基准,提出了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善之处,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发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制订先进的教学计划,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雪梅.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需要检测些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0(08).

[2]夏娟.浅谈新课程标准主要理念间的关系[J].文理导航:上旬,2010(10).

[3]朱伟华.从课程标准到评价标准[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