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技术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几何画板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学生主体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课程标准向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到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几何画板就是这样一款优秀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以其学习容易、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首选数学学科教学软件.它是一个适合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分支: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等等.几何画板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如下变化.
一、几何画板能精确地作出各类图像,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教学中,数形结合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可见,作图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传统的教学中,多为教师手工绘图,精确度低,速度慢,而运用几何画板作图,快速精确,直观性强,突出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在试卷的编制中,几何画板也为作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几何画板能直观动态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何画板能将一些原本难以在黑板上呈现的内容用形象、动态的画面呈现出来,并揭示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符合《课标》的要求:“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案例1:在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当讲到指数函数底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时,我在课件中运用了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出当底数不同时,指数函数图像的变化.做法:做一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起点为(0,-1),点A是直线任意一点,底数是点A的横坐标.用绘画函数的功能,作出y=a■图像.当点A被鼠标拖动时,底数不断变化,图像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规律:当a>1时,越大,图像越靠近y轴;当0
案例2: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可变的三角形,并运用度量功能度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与三个角的度数,计算■,■,■,请学生观察当三角形变化时,三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1) (案例2)
案例3:必修二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也可以用轨迹的方法用几何画板表现出来.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有了直观形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案例4:当将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特殊值后,再进行归纳比较,得出结论.而几何画板可以用参数变化的方法,使得图形变化直观,不失一般性,很容易归纳出最后的结论.
三、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揭示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静态的图像往往会人为地割裂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限制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让图像动起来,不仅可以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这使学生能更宏观地看待数学问题,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案例5:在教学选修1-1中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时,运用第二定义作出图形,当参数e变化时,图形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也建立了圆锥曲线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运用几何画板能有效验证学生的推理结论.
新教材中设立了探索拓展题、操作题、阅读题等新颖题型.这一类题目的用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达到课标中要求的“人人学习需要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在实际的做题中,学生会给出自己的推理结论.怎样才能验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显然过于深奥烦琐的严格证明并不适合中学生,而直观演示验证比较适合他们.
案例6:选修1-1第27页第6题:“准备一张图形纸片,在圆内任取不同于圆心的一点F,将纸片折起,使圆周过点F,然后将纸片展开,得到一条折痕.这样继续折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观察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形成了什么曲线?”在学生操作之后,我用几何画板模拟了操作题,用轨迹工具作出了最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证实了自己的操作与结论,并从中找到了证明的理由.操作题并不要求理论上的严格推导和证明,只是提供一个感受数学的机会.这个题目让学生体验到解析几何中“包络”的概念,让学生提前感受到高等数学世界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此书的35页也有这样的操作题,结论是双曲线.
(27页第六题)
案例7:必修二的习题中有一题: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所截,所得的截面是几边形?可能有几种情况?学生在思考后得到了多个答案.我用几何画板演示了结果,有力地验证了学生的想法,弥补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五、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工具,也为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者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能提高学习者的智慧与技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自主学习,但这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几何画板容易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使得它能够被学生掌握.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探索数学、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数学素养,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
案例8:必修一中涉及方程a■=log■x有几解的问题.我在教会学生几何画板后,学生通过作图,当底数在变化时,能直接观察到解的个数.
案例9:必修五第12页的第10题(阅读题),要求学生分析“已知两边a,b和一边的对角A,求角B时,当A为锐角或钝角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以用几何画板分类讨论出所有情况,自己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当A为锐角时:
a
当A为钝角时:
当a≥b时,三角形有一解;当a
案例10:必修五的数列中提到了分形的概念.学生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用迭代工具方便地绘制出雪花曲线,研究学习分形的相关知识.美丽的分形充分体现了数学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几何画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学科的角度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何画板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了新的支持力量和变革.怎样恰当地把几何画板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还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制作技术与整合水平,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与缺陷,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激趣的教学情境
很多学生开始接触几何时感到比较困难,对几何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几何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办法。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趣味性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长方体》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几何画板,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可以任意地拖动一个点改变长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并在网上下载了关于长方体的三维动画,使得学生对于长方体中的元素、棱与棱的位置关系、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二、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课变成实验课
对于几何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学生只能再通过想象去理解,被动地接受,倍感枯燥。作为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地掌握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SAS公理),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先用几何画板画好一个ABC,再画∠A'B'C'并构造线段A'C'得到A'B'C',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A'B'、B'C'的长短、∠A'B'C'的大小和利用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更直观地概括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比传统教学更深刻。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而且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某个题目可能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解法,那么通过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数学思维运用能力。或者有些方法学生没想到的,教师通过媒体展示,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
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出充分多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分析众多图形,并且在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可以在更多图形中验证,使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的公式,这是传统教学不可能做到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动态问题
高年级的几何问题相对而言,有了一定的难度提升,有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会感到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如果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设计恰当的计算机软件,就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引起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 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人类的认识从物质转到能量,曾经引起整个时代观念的变革。当认识再 度扩展到能够透彻阐明信息的本质和利用信息产生资源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当人类的交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时候,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以往的学习,教学关系是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一旦为师,终身为师。而现在为师的基础变了。一来社会变化太快,二来科学知识体系变化也太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
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发展;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
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在校园里、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不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个人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它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性化学 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会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由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能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大师卓别林幽默的表演能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象能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的情景再现、过程经历,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它在提供情景、创设过程、克服某些条件限制、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方面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注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其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者、信息的编码者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支配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加强教师的指导,避免导致无效学习。一般的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再者,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者和学科教学创新的带头人。 [来源:学+科+网]
教给学生“一碗 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素养已经过时,新课标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去教给学生“一碗水”,还要去打造一个知识的“大海”,让学生能在其中遨游。教师平时要注重积件开发,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来源:学*科*网]
最后,学科教 师应该是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来源:学科网ZXXK]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给教育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它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就简单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使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人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印象深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巩固。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结构
多媒体具有三维动画功能,辅以优美的音质、迷人的图像,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各个器官作用于人,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他所承载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超越师者,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真正的走向成功。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将天上明星和地上街灯交相辉映,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等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背景音乐,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形成深刻的印象。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教授《咏雪》之前,我先让学生看《陈太丘与友期》的课堂实录,学习课堂实录中的学生们:看看他们是怎样预习,怎样讨论,怎样解决疑难。然后我问学生有没有信心自己学会学习,因为有了范例,同学们信心百倍,跃跃欲试。
五、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关键词 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26-02
技术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日益提升。
1 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最早观察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熊彼特是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创新概念的人,他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人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1)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技术创新的主体看,企业主要以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即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利用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调配进行创新研发。
2)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接收市场的检验,最终获得成功,取得经济效益。
3)创新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 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概念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以及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2.2 特征
1)增值性:核心能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2)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巾积累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3)难以转移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核心能力很难从一个企业通过交易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4)难以替代性:与其他的资源、能力相比,核心能力很难被其他生产要素或要素的组合所替代;
5)异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长期演进而形成的独有的能力;
6)辐射性:从能力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是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组合融化形成的新专长,具有把核心技术辐射到各种最终产品的能力特性。
3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而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现象是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停留在跟进模仿创新阶段,大多限于仿制或低水平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模式。
3.1 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
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激励方式;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3.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二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 技术创新链。
3.3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用
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技术创新分为3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这3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这些模式也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3.4 建立健全技术人才体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 要以体现人才价值、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价值为原则,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加入中小企业队伍;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足额提供教育培训经费;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5 培育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才能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6 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研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和产品创牌的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靖,胡振红.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2:50-51.
[2]姚正海.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2009,10:31-32,55.
[3]裴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要素[J].经营管理,201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