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供应链管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问题;对策

一、RFID概述

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由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以及计算机系统四部分组成。该技术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潜力最大的新兴技术之一。其具备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多目标识别,移动识别,储存容量大等优点,成为了物联网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RFID技术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根据IIPA的预测,2015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73亿元,2017年更将高达621亿元。从2013-2017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约2.4倍,年均增长率约为27.88%。表1是根据各年度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报告整理出的数据,图2是据此编制的图表。并利用Eviews软件推算2014年产值在363.93亿元左右,各年增长率也高于20%。由此可看出,我国RFID市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汽车供应链对RFID技术的需求分析

我国大型汽车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了以条形码为信息载体的信息传递,但传统工位员工手动方式扫描车身VIN码以及零部件条形码,费时费力。且条形码易损坏或沾污,导致无法识别,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错误率高。而RFID它具备诸多优势,应用在汽车供应链上可提高生产可视化,实现整个供应过程的实时跟踪,同时可实现责任到个人,降低工人工作量,降低生产组装误差率。在汽车供应链上的引用需求大。

早在2004年我国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将RFID应用列为重点工作,交通部推动ID卡、一卡通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并在大型物流公司如中远、中集实施集装箱RFID使用以及上海港内贸集装箱RFID示范和长江航运RFID应用等。我国既是汽车消费大国,也是汽车生产大国,2014年1月至8月份我国汽车制造业投资总额绝对值为6451亿元,同比增长9.7%,但利润却同比下降3.4%。数据表明,传统汽车供应链生产已不再具备优势,东风汽车公司率先引进RFID系统并投产使用,全面解决以往生产车间手动输入等带来的弊端。德国罗伯特・博世为汽车零件添加RFID之后,工厂库存减少了30%,生产率提高了10%。大众汽车采用RFID技术管理检测区汽车流量,提高运营效率[3]。RFID给企业带来的便利及效益不容小觑,我国汽车制造供应链也应引进RFID技术改善汽车行业利润下降的局面,获取更多市场份额。

三、RFID在汽车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应用

1. 原材料供应过程

原料供应环节主要应用RFID技术信息可共享性的优势,通过信息平台,下游企业实现了时间及人员的集约化,有利于实现零库存模式以及按订单生产模式,可促进实现资金链的优化。对供货商而言,有利于其进行需求预测,合理安排公司人力及运输资源[1]。其次,高效准时供货可提高生产企业满意度,有利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战略联盟,防止客户流失。最后,可实现供货与订单对接,降低缺货率,实现准时生产,防止出现对下游企业的供货困难,优化汽车生产与供应链条,实现供应链高效集约。

2. 汽车生产过程

RFID技术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应用,实现了生产车间的可视化,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出错率。同时RFID可实现产品、人员、设备的统一监控,可实现合理调度人力、设备资源,全面实现智能化车间。RFID的引用,对员工而言,实现了责任到个人,有利于绩效管理和考核,在减少了以往条形码应用时手动录入信息时的人员和时间耗费,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装配过程中,系统的提示,可降低出错率,提高产品下线合格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数量 。

3.库存管理过程

库存管理中的RFID应用主要有以下两点:1.盘点,RFID技术可实现同时读取多个标签信息,这样使得盘点的工作大大减少,由于RFID技术穿透力强,因此,在汽车供应链库存管理中,无须打开包装,可直接盘点包装内的汽车零部件。2.出入库,每个标签里都包含着产品的入库时间,型号,批次,存放位置,维修记录等信息,在汽车产成品或零部件出入库时,只需经过门口的读写器,其信息就会录入系统,无须人工扫描或手动记录,大大降低了出入库时间,节省了人力劳动。实现了智能化仓储。

4.运输管理过程

RFID在运输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两点:1.物流信息管理,结合GPS定位系统可提供最优供货路线,预测运输时间,下游企业可以通过实时获取货物位置信息,来根据需求紧急程度和交通情况合理快速做出供货调整,同时通过对货物的实时跟踪,可解决错运漏运的问题。2.防盗,在途物资的安全性保护。汽车供应链上的运输环节由于其一般为长途运输,企业对其监控一直是个盲点,在途产品的安全得不到保障,RFID技术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的短信密钥及图片等解锁方式来执行门锁的打开和关闭动作,且门锁的开关指令都有终端服务器来掌控,无法破解,防盗系数高。

5.汽车销售管理过程

RFID技术的使用,系统将实现对订单信息的处理,销售方可通过读写器读取汽车信息,识别汽车合法性,通过系统传递实现按订单生产以满足客户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其次,在汽车销售部门可利用RFID系统对发货信息进行实施监控和处理,可准确告知客户提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最后,RFID系统还可为企业建立电子台账,全面了解历史数据[5]。RFID系统的引用,提高了提货率,提升产品品质,可打造企业品牌,获取市场竞争力。

6.汽车售后服务过程

RFID的引用将使得4S店的服务公开,透明,省时。从售后车辆进入服务区,阅读器将自动识别车辆的信息――车主信息、购买时间、维修记录等。便于维修人员快速了解车况,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检查时间[4]。另一方面,通过在维修厂安装读写器读写车内安装的特殊标签,可使得顾客实时了解车辆维修状态,实现个性化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竞争优势[2]。最后,车辆维修保养记录也将通过系统实施反馈给汽车制造厂,使得制造商在产品新一轮开发和服务管理上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提高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竞争实力,实现整体优化。

四、RFID现阶段在汽车供应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 成本居高不下,多数企业望而却步。

现如今绝大多数汽车供应链企业仍以条形码为主要信息载体,也是考虑到其成本低,且可初步满足企业需求。RFID技术虽然较条形码技术有更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单就RFID标签的成本就远高于条形码标签的成本,据IDTechEx调查研究表明,无源超高频标签将达2.47亿美元,HF标签21.5亿美元,而低频(LF)标签都有7.13亿美元。加之汽车供应链极具特殊性,联系着上中下游几十乃至几百家企业。这样,无论是电子标签的使用还是读写器及系统的设置,都会成为一笔为数可观的成本,然而除去这些固定成本,企业还要承担因便签损坏或性能衰减而造成的后续可变成本。同时这也无疑会加重下游企业以及低价值零部件生产商的压力。因此,多数企业至今仍迟迟未引进RFID技术。

2. 技术尚未成熟,技术人员稀缺。

在汽车供应链上RFID的使用尚处于开发及推广阶段。据IIPA:2013-2017年中国RFID行业调查报告表明中国RFID技术应用最大市场领域是身份验证,而物流与仓储仅占6.60%。且技术水平不够完善距离成熟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RFID标签的准确识别率只有80%左右,存在较高的误差。其次,在汽车供应链的应用中还需以GPS、GIS、GPRS、EPC网络等技术为支撑,就目前中国RFID应用情况而言,这些技术的改善整合也是一大挑战。因此,RFID技术的引入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基础,当下很多企业引用RFID技术都是封闭式的,仅在企业内部使用,使用范围小,不具规模,因此相应的技术人员也无市场可言,导致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实际操作人员资源稀缺。

3. 未有统一标准,用户链条难以形成。

标准的统一可以提高汽车供应链作业效率,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但标准不统一,只能使产业阵营无法形成,导致RFID技术在企业内部使用,甚至企业还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严重阻碍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推广。然而目前国际上虽有几大标准组织在进行RFID技术标准和使用标准的编制,可至今全球未能在FRID技术上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就国内而言,各RFID厂家使用的频率、编码、储存规则以及数据格式等也不尽相同,不同制造商所开发的卷标通讯协议适用于不同的频率,且封包格式不一,使得汽车供应链上的企业无法实现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使得RFID技术只能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上使用。

五、RFID在汽车供应链应用中的对策及建议

1. 政府扶持引导,推动企业积极进行技术革新。

据IIPA预测,未来几年,中国RFID行业的发展仍主要靠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为主。因此,想要在汽车供应链产业推广RFID技术,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近些年,我国已颁布不少法律条文来规范RFID技术在中国的应用,2004年国家金卡工程把物联网RFID正式列入重点工作,2006年9月9日曾颁布《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作为行业指导,规划了RFID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而现今任务是整合产业链,适应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辐射多个应用领域,提高RFID应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政府应牵头积极引导,搭建RFID信息交流平台,鼓励技术革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2.加强物流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增加技术性人才,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引入人才。我国RFID技术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均衡,政府可利用政策为人才流入开辟绿色通道。汽车制造企业可通过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行人才流通,技术交流。我国RFID生产制造企业也应为赢得更多竞争优势,为企业引入RFID设备的同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以及免费配套技术人员培训等措施。第二.自主培养。国家可采用鼓励各院校开设或细化物流、制造等专业,建立各技术实验室,加强国内高等院校之间以及与国外高等院校之间一对一或多对多的交流与联系,提高高校学生创新平台。各汽车供应链企业也应与各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管理,支持高校培养RFID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人才。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同时壮大企业技术团队的力量。

3.建立技术交流平台,统一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有许多汽车制造企业如东风,大众等已经引进了RFID等技术,且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成为行业巨头,但同样也面临规模化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统一整条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技术标准,加强产业合作。同时各企业产业链形成中国巨大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网络。各具特色,标准迥异,因此要搭建各产业链合作交流平台。我国已出现如RFID世界网,中国RFID产业联盟等网站。搭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RFID制造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协会等,组织汽车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实体交流合作,实现我国汽车供应链行业规范化,规模化。实现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六、结论

本文在分析RFID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应用的基础上,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在汽车供应链里推广RFID技术中将要面临的信息隐私安全问题,RFID技术引起的就业问题及如何以较低的成本不断提高RFID设备的性能,实现循环使用等将会在下一步研究中重点分析。(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张雅蕊

项目:

1.襄阳市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网络优化设计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项目编号:13q122。

2.2014年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 季雪洪,赵道致,杨颖 RFID技术在汽车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权威论坛[J]2006,11:86-89.

[2] 廖燕,鲁耀斌,张金隆 RFID技术在汽车供应链中的应用和扩散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1):51-5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2006.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管理; 苏宁易购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122-05

一、引言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广泛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业活动模式应运而生,引起了企业竞争模式的巨变。市场的竞争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资源和优势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内、外部资源和优势的全面竞争,以满足生产为主导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所具有的横向集成特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为时展的产物,新一代的供应链管理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技术以及各种资源的传递和共享,而且有利于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的共享,作为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沟通的方式,在企业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计算和信息交流来实现前端和后端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这种新一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供应链管理在未来的改革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电子商务这一大的环境是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以及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如何对供应链管理进行适当的改革和优化以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大环境,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平台,是提高和扩大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判断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的供应链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抓住机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标准。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潮流和趋势,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绩效,塑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

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管理模式,指为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达到最优状态,对整个供应链的系统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进行一系列的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及过程。其目标在于将客户所需要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以及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直到最终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迁

1.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只是以生产为导向的横向管理的简单集成,这种供应链管理将客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供应商作为划分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五个节点,以此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联系起来(如图1所示)。这种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管理过程只重视供应链内部联系,且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简单集成。在其中任何一个节点的功能出现无序或延迟对接时,都会影响其他节点创造企业价值的各项活动,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价值增值活动。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迟钝,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感,如果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只追求各自目标最优化,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失调,各个节点企业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每个企业的运营策略只能根据各自内部的信息进行预测及制定,这就造成了供应链“牛鞭效应”的产生,将对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2.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子商务带给人类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引领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是指利用一切电子工具包括多媒体、网络、通讯、信息技术等从事的商务活动。近年来,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无线电频率扫描技术以及条码技术等的应用,延伸了信息共享的广度、深度,提高了信息在传递中的准确率,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实现了信息对库存的替代,对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如图2所示)产品需求预测、设计、外购和外协、制造销售等都改变了传统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单纯横向集成的特点,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加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全面协作,涵盖了从销售到储运再到客户服务等的全过程。

(三)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企业在决策和组织间的运营管理中搜索并得到信息(Kalakota,1996)。EC在供应链管理中提供了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产品正在生产的过程中,什么产品正在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Lancioni,2000)。因此,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动态联盟的系统化管理、生产两端的资源优化管理、不确定性需求的信息共享管理以及生产的敏捷化管理(蓝伯雄,2000)。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它以客户为中心,综合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并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使成本最小化达到最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有利于实现企业与客户“双赢”的目标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持与现有客户的关系,而且有利于企业发展新的客户,开拓新的业务,扩大企业规模。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使得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企业与客户之间能够进行直接的沟通与联系,以开放的对话平台为介质,与客户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直接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的商业运作模式,留住了现有的客户群,同时也吸引了新的客户的加入,带来了新的业务,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客户“双赢”的目标。

2.有利于保持现有业务不断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有利于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内各个节点的企业对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业务的网络化、电子化的管理,还有利于所有企业资源和全球市场在整个供应链系统内的共享,缩短供应循环、内部交流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时间,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内所有企业最大化的价值增值。

3.有利于有价值的信息在供应链内各个企业之间的共享,促进供应链系统内信息流的改善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涉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企业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实现跨企业交流,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及供应商供货情况,信息在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之间的传递从单纯的横向传递发展成网状传递。供应链的下游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供应链上游成员的库存信息和生产能力,上游成员可以了解下游成员的需求和库存情况,及时制定购销计划,使商业运转中各个环节更加协调一致。

三、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就面临国际市场上迅速增加的竞争压力,由于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供应链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形势,国内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据第一份对我国企业2003―2010年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实践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该期间企业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上的平均年投入金额增加幅度达到8.7%,直到2010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覆盖的比例达到了47.3%,与此同时,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不断地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产生了对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但从整体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探讨才刚刚起步,由于供应链引入我国的时间还很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条件和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很多企业都没有奠定好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基础,国内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典型的成功案例也寥寥无几,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以苏宁云商股份有限公司的苏宁易购为例,分析其如何利用供应链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意识到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没有将其作为战略性发展计划,其地位并未得到有效的巩固,企业也尚未建立长期稳健的资源投入机制,以此为基础的相关领域的配套设施和支持系统的构建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长期来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成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2.在企业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整合企业内部五个基本流即计划、采购、生产、发送和退回等电子商务信息的力度不够,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手段比较缺乏,使得核心企业内部产生了“信息孤岛”和信息分享程度低等问题,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优势发挥失去了基础和前提。

3.由于资金的缺乏和技术落后,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法利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对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整合和改造以及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能力,供应链中核心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贡献率较低,无法真正发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企业竞争能力增强不明显。

4.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中存在于各个成员之间的八个核心的供应链流程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无法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和应对。

国内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领域虽然很不成熟,但是苏宁易购仍然凭借自身独特的供应链管理架构迅速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头羊,并以其他电商望尘莫及的速度继续成长。本文探析苏宁易购如何构建供应链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支持。

四、苏宁易购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一)苏宁易购简介

苏宁易购作为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新一代B2C网上购物平台,现已覆盖日用百货、传统家电、3C电器等产品品类。2011年,苏宁易购通过强化实体店面与虚拟网络的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网络市场份额。苏宁电器自1999年就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电子商务研究,2009年苏宁电器网上商城全新改版升级为苏宁易购,此次改版整合了全球顶级的资源优势,并携手IBM联手打造新一代系统,建立了一个集购买、交流、学习于一体的网络社区,2010年2月正式对外上线,旨在成为中国B2C市场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

(二)苏宁易购的供应链管理

于2010年2月正式上线的苏宁易购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轻轻松松将当当、卓越等在B2C领域耕耘多年的选手甩在身后,其市场占有率达到3.4%,仅次于淘宝商城和京东商城,黑马姿态一览无余。虽然上市时间短,但是苏宁易购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积累,苏宁易购的总经理李斌认为:“任何模式的电子商务的本质依然是电子化的商务,因此终究要回归到零售业的本质――供应链管理、购物体验、物流仓储配送和售后服务保障。”而这所有的要素都可以在苏宁易购的供应链管理中体现出来(如图3所示)。

苏宁易购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起点和最终服务对象的网状结构,从图3可以看出,苏宁易购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个销售环节都实现了无缝关联,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成本。首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进行上下游成员信息的全面沟通。客户在苏宁易购网络平台下单后,就会以客户需求的形式第一时间传到电子信息系统中,苏宁易购的商品存储仓库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库存量,以免库存不足或库存过量,调整后的商品库存同样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传达给上游制造商和下游的客户,便于制造商第一时间根据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调整产品库存,也使客户能够适时适量购买。以此类推,供应链每个节点的成员都可以充分了解到其他成员的重要信息,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库存成本,有效地防止“牛鞭效应”的产生。其次,电子信息系统会将客户订单需求传到物流配送系统,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下游企业的需求量进行商品、产品及原材料的配送,而每个环节的需求量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计算。最后,苏宁易购的实体店会为客户提供购物体验以及售后服务的工作,这同样也是苏宁易购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一环。

(三)苏宁易购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优势

1.苏宁易购拥有强大的采购优势和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

苏宁电器上千亿的采购优势能为苏宁易购争取到更多的优惠,与全球上千家知名品牌厂商合作。此外,苏宁易购目前积极吸引小的零售商进驻苏宁易购的网络平台,使线上销售更加多元化。电子信息系统方面,苏宁于2000年下半年,在中国B2C市场才刚刚起步的时候,其投入3 000万元的ERP管理系统就正式上线了,近年来,通过与IBM合作,苏宁的B2B、B2C系统日渐完善。

2.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

苏宁电器积累了20多年的丰富资源:现有覆盖300多个城市的94家物流配送中心,正在筹建的有60多个;1 800多家门店;4 000多个售后服务的网点,建有自动化分拣配送中心,方便集中配送客户在不同区域购买的商品,并有自建的快递队伍,提高了配送的效率。此外苏宁易购拥有线上线下两条配送系统(如图4),完善了其物流配送网络。

3.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支付系统

苏宁拥有4 000多家售后服务可以支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售后服务,网上买的所有商品,都可到苏宁任何一家门店和网点进行售后服务。短期来看,苏宁线下门店已经成为线上业务的“体验店”以及本土化服务的依托点。客服方面,在线客服及销售热线随时可连通,售后服务电话24小时在线。苏宁支付平台包括网银、电话、货到付款、苏宁易付宝、财付通等多种支付方式。其中电话支付为零售行业首例,无需开通网银即可在苏宁易购服务人员指导下完成付款。

4.苏宁云商集团对苏宁易购供应链管理战略上的重视

近期,苏宁云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促进苏宁易购线上业务的发展,比如,苏宁易购线上、线下产品价格的统一,促进线上、线下业务的协作发展;在保证线上、线下业务同时发展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线上业务的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吸引零售商在苏宁易购网络平台上线;利用自身资金充足的优势与其他电商打价格战等。这些措施都意在不断扩大苏宁易购的供应链,更加完善其自身供应链的管理。

五、我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苏宁易购供应链管理之所以如此强大,很大的原因在于其积累了20多年的供应链资源优势,这是国内其他电商望尘莫及的。但是单单靠以前的积累无法在激烈的供应链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苏宁易购不断地进行创新,改善自身供应链的不足,不断地完善供应链管理体制,其很多优点都值得其他电商学习。但是,苏宁易购的供应链也存在前文提到的其他电子商务供应链中的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国内电子商务供应链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建议。

首先,在实施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从长期发展战略及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上来审视和关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通过将其建设成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部门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对企业电子商务供应链中的职能分配进行重新调整,在提升对其支持力度和匹配程度的基础上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整体协调运作,以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

其次,企业应积极地对存在于电子商务供应链流程上的主要职能领域和活动内容即计划、生产、配送和退回进行基于电子信息化的改造和整合,通过协调核心企业内部的供应链流程及其有效运转来带动和促进供应链整体范围内的实施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上每个节点及其相互链接关系进行重新定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整合,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转。

再次,在对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供应链中成员之间存在的八个核心供应链流程也要根据业务运转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细分,并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无缝链接和融合,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快速作出反应,整合八个核心的业务流程既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优势,也能使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作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最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在进行内部整合和整个供应链中企业与企业之间整合的基础上要提高核心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以及供应链中成员之间关键业务流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内部各成员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巩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盟。供应链联盟的巩固建立在整体优势提升以及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同时这种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技术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程浩亮.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16-59.

[2] 张子春,张平.互联网金融前景[J].中国投资,2013(5):95-98.

[3] 史晓婷,王书娟.电子商务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4(4):31.

[4] 王乐鹏,谭峥嵘.电商新兵苏宁易购的竞争策略研究[J].市场营销与技术,2014(7):76-77.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 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 林勇. 供应链管理[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用

1引言

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特别是全程物流,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物流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的信息流量都十分巨大。同时,信息化物流网络体系的应用也使得数据库规模不断扩大,巨大的数据流使企业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高效的收集和及时处理。为了帮助决策者快速、准确地作出决策,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增加收益,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数据。

2数据挖掘技术的内涵

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含在其中的知识。数据挖掘的概念应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一般认为,广义的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知识发现(KDD)。它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声的、模糊的和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可信的、潜在的和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作为数据挖掘的数据源,其数据必须是海量的、含有噪声的。

(2)挖掘出来的模式是可理解的、易描述的、有用的。

(3)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是用户感兴趣的。所谓感兴趣,是指知识的可信度、新颖性、潜在作用性和可理解性的综合。

(4)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是要去发现崭新的自然科学定理和纯数学公式,更不是什么机器定理证明,数据挖掘发现的知识是相对的,是有特定的条件约束的,面向特定领域的。

狭义的数据挖掘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过程,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数据挖掘是一门诞生时间不长却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分析技术,其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它的常用算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决策树方法、遗传算法、运筹学等。除此之外还有关联规则、神经网络、小波分析方法等。

3数据挖掘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主要应用

3.1 选址决策

3.1.1 概述

物流供应链选址决策主要是物流中心的选址问题,它是指在一个具有若干供应网点及若干需求网点的经济区域内,选取一个或多个地址来设置物流中心的规划过程。最佳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使商品通过物流中心汇集、中转、分发,直至输送到需求网点的全过程的效益最好。如果选址不当,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3.1.2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在物流中心选址时,基于以上的考虑因素,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找出自然环境、经营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物流费用等指标,然后建立模型,对其分析,得出最终的选址方案。

目前运用决策树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它的主要步骤为:

(1)选择目标数据,预处理和数据转换

对影响供应链选址的因素如交通便利等进行数据收集,再按公式进行统一数据转换,如转换为百分制,以便于选址评价。

(2)建立决策树

根据选址评价样本数据集,利用公式得出各属性的信息增益,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再对其属性值分别引出一个分支,重复上述步骤,最后生成决策树。

(3)结果评价,选址

3.2 库存仓储决策

3.2.1概述

物流中的仓储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仓储概念,它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的活动,是与运输并列的两大主要功能要素。仓储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可创造“时间效用”,即调节生产的不均衡、消费的不均衡、价格的不均衡。仓储成本与服务水平紧密相关,例如: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库存,很可能会造成客户等待时间过长,服务质量下降。在进行仓储决策时,应考虑存储成本、生产准备(生产变化)成本、订购成本、短缺成本和所需物料的市场成本。

3.2.2库存仓储的数据挖掘过程

1.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

进行数据挖掘必须有清晰业务对象和明确的挖掘对象,由此确定数据挖掘的目的。应以企业内部、 外部相关的数据记录作为数据挖掘的对象,目的是更好地控制库存的数量与质量,为企业节约资金和时间成本。

2.数据整理

1) 数据清理:清除噪声数据或不一致数据,对缺失数据及异常数据进行处理,筛选掉不希望包括进来的观测值。

2) 数据集成:数据的来源越广泛,则包含有效数据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企业内部而言,涉及到企业ERP的各个方面和PDM(产品数据管理)的相关数据。而对企业外部的数据,则包括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信息、 企业营销反馈信息、 企业网站、BBS论坛等服务相关信息。

3) 数据选择:搜索所有与业务对象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信息,辨别出需要进行分析并适用于数据挖掘应用的数据集合,缩小挖掘范围,避免盲目搜索。若数据量太大,则可采用取样技术,这样最终得到的数据来源,才能充分反映出数据挖掘对象的特性,实现数据挖掘的目的。

3. 数据转换:根据具体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后,针对某一个挖掘算法需要将数据转换成适用于挖掘算法使用的范围或格式,然后将转换后的值作为新的变量存放在样本数据中。转换目的是使数据更好地和将来要建立的模型拟合。

4. 建立数据挖掘库:对于大型企业,可以通过上述步骤建立数据仓库,在数据挖掘的同时进行联机分析(OLAP),这需要有专用的数据仓库服务器支持,对中小企业而言,没有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上面的步骤建立数据挖掘库,直接用于数据挖掘。

3.3 配送决策

3.3.1 概述

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物流配送过程是关系到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配送需求的预测可以保证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降低配送费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销售数据、历史配送数据、库存数据、商品结构数据、地区数据、客户数据、市场数据等,这些数据蕴涵着宝贵的信息,如能充分利用,对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

在这些海量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结构的数据仓库,以数据挖掘为手段,面向不同的主题,重新组织这些数据,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分析和挖掘得出有价值的经验和规则,为企业的物流配送提供辅助决策。

3.3.2配送过程中数据挖掘的内容

在物流配送业务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货物的调配与运输费用。通过对运输时间、配送车辆的选择、配送货物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主要从车辆维度、时间维度和货物维度三个方面来考虑:

(1)车辆维度的类别:全部车辆、车辆类型、单车

物流配送企业常常要考察车辆的载货量、行驶速度等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对比,可以全面掌握各种车辆的运载能力。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方案,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时间维度的类别:全部时间、年、月、日、时、分

物流配送企业在时间的观测角度与一般的销售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销售企业主要是对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的销售情况就行统计分析,而物流配送企业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满足每次配送任务中客户对时间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观察时间,主要是对每次配送任务中,车辆的运输时间段的观察。通过多次不同的配送任务记录的积累,寻找影响车辆运输时间的因素。同时,对运输时间与运输线路的分析,可以对每次配送任务寻找到最优化的配送顺序,达到提高运送效率,降低运送成本的目的。

根据上面配送系统的要求,将时间维的类别设计为全部时间、年、月、日、时、分六个类别。在物流配送日汇总表中,有配送日期字段,可以通过这个字段知道配送任务发生的日期,在此基础上,进而确定本次配送任务的执行时间段。

(3)货物维度的类别:全部货物、货物分类、单个品种

物流配送企业的货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销售企业的商品,对货物而言,企业关心的是货物的库存数量与在途数量,这就要对全部货物进行分析。在物流配送企业中,仓库中的货物流动量越大,说明该物流配送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同时,可以为其供货商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

将货物维设计分为全部货物、货物分类、单个品种三个层次,编码字段货物基本信息表的货物编码字段、货物分类目录表的货物分类编码字段和货物分类级别字段等相关字段组合起来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3.4 数据挖掘在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3.4.1概述

随着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产品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是摆在众多企业家面前的难题。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需要的信息,为解决这个难题带来了希望。物流领域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忠诚度分析、客户等级评估分析、产品销售分析等。

3.4.2 数据挖掘过程

有约束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实施过程如下:

理解业务问题

如“客户食用分析”,“客户流失分析”等

2.建立数据仓库

建立数据仓库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待决策的问题对运营数据进行选择,清洗,转换,装载的操作,以得到更好的模型。数据挖掘的数据可能驻留在多个业务数据库中,如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交易数据库,ERP数据库等。需要将其整合。

3.分析数据

在建模之前必须很好的理解数据。取各种数据的特征,包括统计量的描述如平均值,标准方差等。

4.准备建模数据

5.建立预测模型

6.模型评价

7.模型应用

3.5数据挖掘在物流平台中的应用

现代物流管理平台是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现代物流综合管理关键术及平台”中的成果之一。该平台主要以增强物流系统的信息辐射和集聚效为目标,研究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以减少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营成本、缩短运转周期、增强物流系统柔性为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区域物流为示范对象,综合应用物流系统优化设计、业务过程监控、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与集成等现代物流系统关键技术,推动物流服务功能和范围的持续扩展,提高我国物流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3.6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务。该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上某“1”家核心企业,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这种融资模式站在产品供应链的全局高度,为整个供应链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既解决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困扰,又延伸了金融机构的纵深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许多大型物流公司积累了大量经销商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利用如此海量的数据,正是数据挖掘技术的用武之地。本文利用描述性数据挖掘给出低还款能力(以下称为高还款风险)经销商的特征属性,为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4总结与展望

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在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等多个领域开始得到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物流企业在数据挖掘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并且应用实践在国内物流企业中还并不多见。同时,数据挖掘技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数据挖掘方法的效率亟待提高,尤其是超大规模数据集中数据挖掘的效率;开发适应多数据类型的挖掘方法,以解决异质数据集的数据挖掘问题;动态数据和知识的数据挖掘;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挖掘等。但随着数据挖掘应用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物流企业追求运营绩效愿望的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引入数据挖掘,为各物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挥重要的作用,数据挖掘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敏.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J].信息技术,2010(3):11-13.

2.Han Jiawei,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供应链管理及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企业应用;问题;策略和建议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管理的内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对从原材料的获得、产品制造到最终消费在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包括售后服务和资金回收,以及物料回收整个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它主要涉及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四个领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观念、共同目标、主动积极的管理、采取新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开发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使供应链所包含的企业群体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2.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中心:客户服务战略、需求传递战略、采购战略。(2)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3)相互协作的双赢理念。(4)优化信息流程。

二、我国企业在应用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共享不够。目前国内的许多企业或部门往往过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周围所有的人看成他们的对手。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单独作战,企业之间的合作观念淡薄,很少有企业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贸易伙伴集成起来。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合作的意义,各自只想利用对方或从对方那里获取利益,这种做法显然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格格不入。

2.现行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不合理。现行的企业组织是建立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相伴的业务流程适合于市场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环境日趋不确定,顾客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员工强调自我实现,在企业不仅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更强调时间经济的情况下,这种企业流程也就越来越难以使企业满足多方的要求,其组织结构显得越来越僵硬。

3.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在企业的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这种影响使得长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得不到重视,导致对物流业投资少,发展缓慢,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分布分散,装备落后,物流企业运作水平低,且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企业员工缺乏对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把握,极少数物流企业拥有物流信息平台,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中的接受程度还很低。

三、对我国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1.通过利益引导,激励信息共享。要解决信息共享不够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利益的引导去激励方的行为。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价格激励。这实际上为供应商在增加信息共享的成本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价格补贴。(2)减少零售商的提前期。降低整体的平均库存水平,使零售商订货模型更加稳定,提高制造商生产决策的准确性,实现两者的双赢。(3)制定信息共享的标准,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系统,定期对信息共享成员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

2.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企业应认真清点自己的业务,精心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其优势的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中的其他合作企业去完成。在挑选核心业务后,企业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连续化,流程界限更模糊化,流程的生产和服务功能更多样化,流程中员工的权力更大化,员工能够自主决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

3.转变观念、重视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落后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创造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观念的转变,增强供应链管理意识, 利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方法, 创建畅通无阻的供应链,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对供应链管理概念理解程度较低的情况,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企业经理就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各种形式的研讨,请一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企业介绍经验,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咨询。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大多数企业及人员真正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3,259~260

[2]程国平.《生产与运作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2:200

[3]郭捷.《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9),1:3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