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第1篇

基于上述原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亟待进一步理顺该专业与原来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1998年通过专业调整后増设的新专业,涵盖了调整前的“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专业”“铸造专业”(部分)“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部分)“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部分)。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热加工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所涵盖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专业适应了当时各个行业生产的全国计划性、所需技术人才的计划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计划性,以及工业企业产品品种和型号的单一和多年稳定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就业领域宽化,科学与技术正呈现加速发展及综合化态势,工业企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按行业、加工工序和产品设置的专业,其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内涵上看,新的宽口径专业不应该是原来老专业的简单重复、合并和叠加,但新专业应该赋予什么内涵,新专业如何办,也是当时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1999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曾邀请了国内26所高校的代表与会,专门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新专业比过去较单一的老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面更宽,适应性更强。

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立以来,国内已先后有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由于各高校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及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尽管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不完善的临时措施,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不够明晰造成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办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老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需要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从现行的中国工业格局来看,庞大的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是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而上述行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需要铸、锻、焊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的需要从事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成型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认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的联系与区别,对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真正含义,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

中原工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在原“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9年,学校批准立项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原铸、锻、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较大幅度整合,加大了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实践环节上,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单独开设出38个学时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以増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上述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确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材料加工学科典型特征,同时还具有浓厚机械学科色彩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这极大地推动了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强了学生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众多企业仍沿用原铸、锻、焊专业招聘毕业生,以及学校自身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一度设置了几个并行的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上难以取舍,二是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分散给教学组织带来了难于克服的困难。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更多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素质,培养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探索的能力。科学技术更新的节奏加快,也使得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不再单纯追求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在厚基础的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増大,专业课的比例则相对压缩,对于面面俱到的专业知识,对于加速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实际上依据原来老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模式,依靠在校的专业学习也是学不过来的。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培养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形势:着重基础,拓宽口径。

三、注重特色培养,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社会需求这一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人才定位自然应满足这种要求。然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万能人才既不现实,也难以达到。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其专业设置既不完全是按照行业特点设立,也不是按照学科特征设立,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各院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准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办出自身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中原工学院地处河南。河南有色金属、轻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轻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拓宽相关知识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认真探索,反复论证,依据现有条件和师资,并考虑长远发展趋势,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逐步确立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要求为根本,以金属液态成型为主线,以连接成型技术为重点,以黑色金属加工成型拓宽至有色金属成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本专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依赖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及现代化管理等各门学科及其最新成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宽广。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强化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适应各类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学有专精。为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需要统筹考虑。为此,先后收集了国内十多所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确定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通用原则、先进原则和特色原则。所谓通用原则,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要求;所谓先进原则,即专业课程设置应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所谓特色原则,即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经过反复研究、实践,针对原专业限选课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由原涵盖铸、锻、焊3部分内容,调整为仅涉及铸、焊,并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基础课中,保持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与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本一致,且学生的机械学基础在专业课程设计及后来的专业任选课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逐步由黑色金属基础向有色金属加工成型技术拓宽,实行“横向变窄、纵向加宽”。

在学校1999年立项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改研究中,对于专业实验教学已提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实验不再将其视为理论教学课的附属,单独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这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上的一次飞跃。但在专业培养上尚未摆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模式。在专业低年级开设材料基础实验课程,通过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材料基础实验、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保持了实验教学不断线。由于基础实验在这些课程中已经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的实验课从内容上就必须是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设计是工科教育中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本专业的服务和面向,结合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了“侧重连接技术,突出有色金属,综合训练,有所创新”的毕业设计指导方针,并积极实践3项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尽早安排。结合低年级专业导师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课题。第二,选题侧重专业特色建设。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选题将决定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选题上提出侧重专业特色建设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并且要求尽量减少“纯软件类”“纯综述性”和“纯理论性”题目。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遵照学校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规定外,对于选做相近方向课题的学生定期召开题目进展报告会,督促进度,广泛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尽管不可能不包括专业教育,但其内涵比专业教育更深刻,外延比专业教育更宽泛。此外,还应当区别本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本质区别。虽然不可能把本科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联系割断,本科教育可以也应当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一定的准备,但这不是其主要使命。其主要使命是为学生奠定发展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因此,本科教育应当淡化职业倾向性,在实验实践内容安排上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四、结语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第2篇

I值,指行业内贸易指数,I=1-|出口量-进口量|/|出口量+进口量|,其中出口量和进口量为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出口量和同一时期内一国的进口量。行业内贸易指数衡量的是一国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如果进口量和出口量偏差很大的话,I值将趋向1;如果一国的进出口量相等的话,I值将等于0。

本文的所有数据都来自comtrade数据库内中国1985―2005年采运业的贸易量数据。选取这个行业的原因是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并且这个行业比较好地反应了我国整体贸易形势的变化。

二、对于SITC2――采运业的分析

(一)总体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丰富,为采选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采选业的发展受众多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不同的产业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但总体上产业内贸易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I值由1985―1987年的接近1 的历史最高点,逐年下跌至2005年的约0.2。其中以金属矿采选业的下跌程度最为严重,1988年之后产业内贸易指数由0.9的高点飞速下跌并一直维持在0.05左右。而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得到了发展,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86年的0.1上升到2005年的约0.8。采选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化说明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采选业还是存在比较优势。

(二) 对于SITC27――非金属矿采选业的分析

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包括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硫、磷、钾、硼等)和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水泥原料、玻璃原料、陶瓷原料、石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非金属矿采选业发展迅速,到1994年,共有独立核算企业11561个,总产值3.5亿元。中国非金属矿产品和制品中,水泥产量3.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31.1%;玻璃产品、陶瓷产品、石墨等均有大量出口,钾盐产品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中国非金属开发潜力很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近年来非金属矿采选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得到提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同时,对建筑保温、防水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蛭石、石棉、珍珠岩、硅藻土等一系列非金属矿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二是机电工业和汽车工业是非金属矿产品应用最多的领域,随着我国机电工业和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上述这些矿物材料的大发展。

三是在石油化工方面,优质的催化剂载体、吸附剂、耐酸、耐碱材料等非金属矿产品,以其不可替代的性能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在国际市场上,对非金属矿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的非金属矿原料产值已达到金属矿产值的2―3倍,消费速率的增长比金属矿产品高出1倍以上。

(三)对于SITC28――金属采选业的分析

金属采选业的大趋势与整个采选业大致相同,I值从1986年到2004年大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并在1996后大致稳定在极低的水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1986―1990年之间有一个巨大的动荡,金属矿采选业的I值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就立即下跌。这和我国当时的外贸政策的改变和临时性国内需求有一定的关系。随着高端的金属矿采选业技术逐渐被我国企业掌握,我国对高质量的金属依赖减少,趋势又回归到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出口。

我国的金属矿采选业的出口在各个小分类上无论是规模还是贸易方式以及发展趋势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5的I值趋势与整个金属矿采选业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幅上升后又回落,并且回到稳定的低水平。然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84却与之截然不同,整个90年代都呈现不稳定的大起大落,在2002年后才转为主要行业间贸易。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81的趋势甚至与整个行业相反,拥有一个上升的I值曲线。其原因是行业内的各个细分行业存在差别,以及我国相应资源的充足程度,地域资金和气候等因素也不同。同时,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并非同步,所以因为技术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发展趋势的不同步。另外,国内外的需求也对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新兴的产业造就了新兴的需求,同时也改变了各个行业的利润和进出口利益,从而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发展曲线。但是对于整个行业的进出口,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一定时期是既定的,所以符合总的趋势。

三、总结

从采选业的分析结果来看,在1986―2005年间,其进出口额都有很大提高,并且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发展。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额货币;改革;硬币化

中图分类号:F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83-03

当前,我国货币流通现状和国外一样,呈现“硬币加纸币”双重形式流通的格局,但国外是由纸币统领主币市场,硬币则是辅币市场的绝对主力军,而我国主辅币市场都由纸币充当主力军,且存在纸币驱逐硬币现象。基于我国目前货币流通现状,建议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改革,以改善货币流通结构,提高货币的现代化处理水平。

一、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1.硬币机读性强适合现代化处理

与纸币相比,硬币机读性能优良,为现代化机器处理货币创造了优越条件。硬币从制造、发行、计数、调拨、流通、清分、整点、拆把、打捆到回笼销毁都可以由机器替代人工完成,并且具备性能稳定、准确率高、清分容易、防伪剔残彻底、消毒保管成本低的优势,可以节约大量社会人工物力。因此硬币更适合大批量集散、频繁流通、重复使用、低成本储藏,是小额现金货币最佳流通形式。

2.硬币流通时间长成本低

一枚现代技术条件制造的标准机制硬币,流通次数可达3万次,流通时间平均30年,而一枚纸币平均流通300次,平均寿命3―6个月,仅是硬币寿命的1/100。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费用相应逐年增加,特别是纸币的基材直接取材于森林,对森林和大气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加。为此,各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改革,纸制辅币已退出流通领域,小额主币开始采取纸币、硬币双制式流通,并且逐步回收小额纸制主币,硬币将逐渐代替小额主币。

3.硬币防伪性能优良

目前纸币防伪技术已从钞纸水印凹凸印制工艺,发展到金属丝镶嵌、电脑扫描识别等现代技术,尽管投入如此多科技含量,耗费巨大防伪成本,但是仍然无法摆脱纸币被伪造、盗印的阴霾。与纸币相比,硬币基材为贱金属,包覆材料为通用有色金属,中间还有过渡材料、填充材料,因金属材料构成复杂,且每种材料又有品质、含量的差别,品种品质含量的不同又直接决定货币的外表色差,是最容易识别的防伪特征,具有独特优异的机读防伪性能。同时硬币制造过程中在外形尺寸、规格图案、边框印记等诸多方面也具有纸币无法比拟的立体防伪特征优势,因此硬币防伪性能优良。

二、当前影响我国硬币流通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我国硬币正常流通的因素很多,除了硬币本身固有的不利于流通的因素外,关键之处在于缺乏良好的外部流通环境。

1.硬币“本”身存在不利于流通的天然缺陷

(1)硬币偏重,不便于货币发行与运输。一枚现行标准1元硬币重量为6.03克,是现行100元面值纸币重量的6倍,6吨运钞汽车可以荷载100元纸币6亿元,而用来装运1元硬币只能装载100万元,使得发行与运输工作效率较低。[1]

(2)“机流”不顺畅,流通慢。当前我国流通中硬币的发行出入库、流通、回笼、清分、整点仍然停留在繁锁的手工处理阶段,1角、5角硬币主要用于找零,流通量少,发行量稳定,回笼慢,有被边缘化趋势,个别地方辅币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

(3)由于硬币体积小,存在携带、保管、清点不便及易丢失等方面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偏好。人们在进行经济交往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携带方便的纸币,而不愿去使用硬币,使得大量投放市场的硬币“沉睡”在储蓄罐里,影响了硬币的流通和回笼。

(4)硬币制假技术越来越高,制假案件直线上升。近年来,一些不法犯罪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自己开设的仿古工艺厂和掌握的仿制工艺技术从事制假硬币犯罪活动,使假硬币的仿制形象逼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影响了真硬币的正常流通。

2.硬币流通缺乏良好的外部流通环境

(1)现行流通硬币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流通硬币只有1角、5角、1元硬币,缺少2角、2元硬币,使得硬币流通结构不合理,出现找零难的问题。

(2)硬币使用自助机具尚未普及。近年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虽然逐步推行了ATM机、自动售货机、自助电话、无人售票公交车等,但仍然仅仅停留在“机收”(机器收款)起步阶段,广大农村小城镇、边远山区的店面门市仍然依赖于人工售货,硬币流通领域不广。

(3)硬币包装整点不规范,回笼交存难。目前,各银行使用的硬币包装清分机具规格不统一,机具型号五花八门,基层营业网点还是依靠最原始的手工操作,这样既达不到人民银行硬币回笼的规定和要求,又增大了网点临柜人员的劳动强度,影响了工作效率。

(4)银行回笼清分硬币成本高。目前银行使用的硬币清分机价格过高,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进口机需二十多万元,功能一般的也要几万到十多万元不等,高昂的清分处理成本、过大的人力、财力投人,使得银行对回笼清分硬币的积极性不高。

(5)五是对零辅币清点、兑换业务进行收费,使得一些以零辅币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企业和零辅币需求大户以及家中存有大量零辅币的储户陷于尴尬境地。

三、推行小额货币“硬币化”改革的可行路径

为破解硬币流通难困局,建议从改革小额货币“硬币化”着手,改革硬币“本”身性能,使硬币本身硬起来,推广硬币流通设备,使硬币现代处理顺起来,优化硬币流通环境,使硬币流通畅起来。

1.调整拓展硬币面值结构

现金货币从面值上划分大约为三个层次:大面额现金,一般由纸币承担;小面额主币,一般采用纸币加硬币形式混合流通;辅币,一般只发行硬币,根据现金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建议调整拓展硬币面值结构。一是上调我国货币面值,增发500元和1000元纸币,由50元、100元、500元、1000元四种面值纸币充当我国第一层次货币;二是增发10元、5元硬币,首先实行硬币纸币混合流通,视我国自动售货、自助交易发展进程情况,逐步增大硬币发行量,减少该层次纸币发行量;三是停止发行纸制5角、1元货币,彻底改良或优化1角、5角、1元硬币,增加2元硬币、2角硬币,保证流通中货币“1、2、5”的结构对称性,完整性,使流通中小面额货币更能符合流通规律。[2]

2.改良硬币材质、规格,增加防伪功能

(1)继续选择贱金属作为硬币基材的包覆材料。目前我国人均持有硬币量维持在世界较低水平(不足100枚),若按目前欧洲中等水平人均600枚计算,将扩大6倍需求,对硬币耗材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在当前资源相对紧张,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增长,传统造币材料(金、银、铜、镍、铝、锌)早已不能满足硬币生产和流通需求的背景下,包覆材料成为造币材料最佳选项。包覆材料造币分为基材(芯部材料,一般为价格相对低廉的黑色金属),中间过渡填充材料(一般为渗透附着力强、密度小、物理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金属或半金属材料),外部包覆材料(一般由传统造币材料或合金充当),这样既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目的,又保留了有色金属良好抗腐、耐磨、外观色泽美丽的优良特点。

(2)统一1元、5元、10元三种硬币外观规格,做到尺寸、厚薄一致,图案力求精美,紧跟时代步伐,各面值币之间色差要相对固定,经年不变,容易区别,盲文位置要固定,这样有利于自动售货机、自助交易机具卡口的统一和升级换代的兼容性,有利于提高货币处理现代化水平,为硬币“机流”创造良好使用环境。

(3)在制造工艺上提高硬币的机读性能和防伪性。硬币机读性能是硬币电磁综合性能的反映,它与硬币直径、边厚、材料的电磁特性相关,选择电镀包覆造币材料提高了材料机读防伪性能,彻底解决了硬币防伪特征不明显这一致命弱点,如我国现行流通的5角硬币就是采用典型的铜锡双金属电镀包覆材料。[3]因此根据硬币包覆材料的生产技术、优缺点,建议流通的1元硬币和将要流通的5元、10元硬币依次采用单金属、双金属和多金属合金镀包覆材料制造。

3.研发硬币自动处理设施,提高现代化处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硬币使用环境

(1)制定促进硬币流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修改人民币流通内容,增加硬币管理规定,并从硬币发行,流通、硬币处理机具、自动售货、自助交易等方面作出长远发展规划和指引,为硬币正常流通创造良好的环境。

(2)鼓励研发新型银行硬币处理机具。改进现有投币、自动收款机具,拓展机器的新型功能,使其在现有单一自动收款功能上增加鉴伪、清分、消毒、打捆功能,随着紫外线、变频调速传输、光触媒、热膜包覆等新型技术,引导皮件钱包商设计制造专用硬币钱包(袋),引导硬塑经营商开发设计找零专用、具备自动计数卡口的硬币储藏盒等一系列措施。

(3)大力拓展自助交易领域。将自动售货机,公交自助收款机,投币电话,将投币自助交易拓展至城市轻轨、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票销售业务甚至更广领域,引导消费者大额支付使用电子货币,小额交易使用硬币,节省社会人力资源。

4.改革硬币发行体制,实行硬币业务商业化经营

从改革硬币发行机制入手,中央银行仅负责无偿发行回笼销毁硬币和跨地区之间调剂,各银行成立硬币经营公司,实行商业化运作,谁投资谁受益,有偿提供硬币调剂、兑换服务。

(1)改造发行库、设立专门硬币库。库内安装机械运输设备,实现硬币出入库、搬库倒库、移位挪堆、清点消毒等自动化,根据各地货币需求情况,无偿灵活调剂,保障货币流通结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改革硬币运钞方式,实行商业化经营。为各金融保安公司设计新型专用硬币自卸运钞汽车,实行商业化经营,按有偿调拨原则开展硬币运钞业务,降低硬币保管库、运钞车的安保级别,以节约硬币的安保成本,加快硬币的流通速度和次数。

(3)成立专业硬币经营公司,将流通中硬币的出入业务库、本地区的调剂、保管、清分、整理、消毒等大量工作交由各专业硬币经营公司实行有偿经营,由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物价机构联合制定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小额货币硬币化节约社会成本,对保护国家生态,增加国土植被,净化生活环境都有好处。小额货币硬币化也是国际大趋势。我国小额货币流通难,问题的根本在“标”上,也就是流通环境问题,只要解决了硬币流通中“机流”(机器流通)问题,兼顾强化、改善硬币本身品质,及时导入吸收现代冶金技术,增加科技投入,引导人们的硬币消费习惯,强制硬币流通,假以时日,硬币流通梗阻现象自然会遁形,并且会伴随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环境友好社会,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参考文献:

[1]尹克双,徐海涛,赵昌宏.如何让硬币“硬”起来[J].金融研究,2007,(增刊).

[2]曾康霖.货币流通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

[3]何亚鲁,张武军.从硬币防伪与流通使用需求谈造币材料的发展[J].金融博览,2007,(8).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on of Small-sum Currency into Coins-form

XIA Xiao-hong

(Changsha Provincial-center Branc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Changsha 410005, China)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源税;地方财政;从价计征;清费立税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90

1 资源税制改革的进程

我国自198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历经了几次重大的税制变革。资源税开征之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国有资源有偿开采和使用的级差收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税在整个财政体制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调节级差收入,而更多地被赋予了利用税收制度引导和调节纳税人合理开发、节约利用资源的功能。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和计税方式历经了四次重大的调整与修改。

11 1984―1993年,资源税制度初步形成阶段

1984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对原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几类资源性产品开征资源税,对开采单位获取的销售利润超过12%的部分,适用超率累进税率。这也就是典型的“利润型资源税”。在当时财政资金紧缺的背景下,超率累进税率充分发挥了“经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有效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收益,我国在1986年实施的《矿产资源法》中确定了矿产资源开采“税费并存”的制度。在当时的税收征管背景下,由于超率累进税率计算比较复杂,税收成本比较高,从1986年开始,煤炭资源税由超率累进征收方式改为从量定额征收。一直到1993年,资源税税收制度基本成型。

12 1994―2009年,资源税制度改革探索阶段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资源税税收制度也随之实现了重大变革:一是将资源税划为地方税种,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收入划为地方税收收入;二是简化征收管理方式,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全部改为从量定额征收;三是调整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在原有范围的基础上,将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和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这次重大的变革搭建了资源税制的整体框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资源税税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取得了改革的预期效果。但是随着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经济增长中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税制本身的缺陷不可避免地被放大,资源税改革也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2007年,有关资源税改革的方案提交国务院,但在当时经济过热的背景下,难以有效推进。

13 2010―2015年,资源税制度改革试点阶段

2010年6月1日,原油、天燃气从价计征改革在新疆开始试点,同年12月1日,试点地区扩大到原油、天然气资源富集的西部12省区。2011年1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意味着资源税价格改革机制正式启动。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由试点地区向全国范围的稳步推广,为部分金属矿、非金属矿和煤炭资源税的从r计征改革奠定了基础。2014年12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2015年5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稀土、钨、钼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从价计征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清理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制在改革试点中逐步完善。

14 2016年―至今,资源税制度改革全面推开阶段

2016年7月1日,资源税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将资源税的征收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逐步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全面清理涉及矿产资源的收费基金,适当扩大省级政府税权。这次资源税改革的全面推开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结束,而是以全面改革为契机,在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中,继续完善资源税税收制度,发挥其在地方税制中应有的作用。

2 资源税制改革的动因

我国资源税制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总会不断涌现新问题,资源税制本身的问题也不断暴露显现。新的历史时期对资源税制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

21 征税范围偏窄

自然资源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具有使用价值,并且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但是从改革前的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来看,纳入我国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7种应税矿产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能够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土地、木材、草场等资源并没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客观上使得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人为地选择使用不征税资源代替征税资源,放大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对狭窄的征税范围不足以起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作用。

22 计税依据缺乏价格弹性

从征收方式上来看,从量定额计征在计算上比较简便,便于征收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相对稳定的税源,符合分税制改革背景下财税体制管理的要求以及开征资源税的最初目的,也适应当时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但是,从量计征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割断了价格与税收之间的关系,难以建立税收的“价格调节机制”和发挥税收的“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由于资源性要素在企业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市场竞争中,资源的价格也逐渐攀升,从量计征的征收方式难以体现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对价格波动的影响,国家难以真正获得资源级差带来的收益。企业在巨额利润的诱惑和驱使下,难以真正做到按需开采,往往会造成应税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严重浪费,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23 税费关系混乱

我国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长期并存,造成税费关系混乱。在地方财政预算中,以费挤税的情况非常普遍。从理论上来讲,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在功能定位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我国资源税的征管实践中,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征收对象、征收方式、征收环节和调节功能上已基本趋同。在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区财政收入,不惜以费挤税,设立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加重企业的税费负担,弱化了资源税应有的税收调节力度。

面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问题,地方财力明显不足。为了适应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快地方税制改革,健全地方财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从总体上看,是“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税收制度上的充分体现。

3 资源税改革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行,直接导致地方税收体系主体税种的缺失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资源税作为地方税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完善对地方财政具有重大影响。

31 保障地方财政收入

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资源税征税方式由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建立了资源税的价格传导机制,对资源富集地区的财政增收效应非常明显。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进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年份,资源税税收收入都有大幅度增加。

从改革试点地区的资源税入库情况来看,2011年至2015年间,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改革使全国油气产地的资源税税收收入增加900多亿元。2015年,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使全国煤炭资源税增收189亿元,25个产煤省份的煤炭资源税平均增幅为12倍,其中山西省的增收幅度最大,同比增幅约为212倍。

2016年7月1日资源税全面改革的目标是不增加企业的税费负担。资源税制改革的增收效应主要是依托资源税税收制度的优化和完善,倒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在生产经营决策中充分考虑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资源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32 完善地方税制结构

随着“营改增”的全面推进,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和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在目前的地方税制结构体系中,还没有哪一个或者是哪几个税种能够真正成为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此次资源税改革,在完善地方税制结构,培育新的主体税种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从2015年地方税收收入主要构成图可以看出,“营改增”以前,营业税在地方税收收入体系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其次是企业所得税。随着营业税的正式退出,地方税制结构中还没有任何一个税种可以单独承担起地方主体税种的重任。虽然企业所得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较高,但不适合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企业所得税受国税和地税征管权限的限制以及受中央和地方留存比例的限制,“营改增”以后对于地方税收收入而言缺乏新的增长空间。契税和土地增值税过于依赖地方土地财政调控,受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程度的影响较大,税源不稳定。作为直接税的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从税制原理上来看,符合地方税制结构改革的基本宗旨和目标,理应承担起地方主体税种的责任,但由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的税制结构还不是很完善,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改革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资源税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占比很小,难以独自承担地方主体税种的功能。但是资源税“全速前进”的改革新步伐,能够打开地方税制结构和地方税收体系改革的突破口,继资源税全面改革之后,下一个税制改革的重头戏应该就是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的改革。通过资源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房产税改革,能够有效改变地方税制结构中直接税偏低的现状,重构地方多元主体税种,推动地方税制结构优化。

33 优化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资源税作为主要的地方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财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在这种背景下推行的资源税改革承载着双重要义,不仅仅是税收制度的改革,而且还是地方政府收入分配体系的改革。通过清费立税,全面清理矿产资源收费基金项目,厘清了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使企业能够卸下税费重负,轻装上阵,积极参与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经济结构。通过适度扩大省级政府税权,使地方政府具备与事权统一的财权,能够激发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政策的支出。

参考文献:

[1]李建明,王宁资源税改革对地方税收有什么影响?[N].中国税务报,2016-08-10.

[2]姚长辉资源税改革的意义、目标和原则[N].中国财经报,2016-07-26.

[3]刘明慧,党立斌地方财政收入的合意性――基于结构视角的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8).

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第5篇

挖掘机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下游需求稳定增长

当前股价:22.15元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柳工是我国装载机行业龙头,多年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是装载机行业和市场的领导品牌。公司收入中装载机业务约占65%,挖掘机业务约占15%,其他业务约占20%。目前公司的发展战略主要是调整产品结构,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完善海外营销、制造、管理经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投资可能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未来3~5年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及区域振兴规划将带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新,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正掀起一波高增长浪潮。公司目前在机械行业中估值最低,二级市场股价近日创出近两年来新高,随着量能的有效放大,有望继续强势。

装载机业务优势继续扩大

多年来装载机市场竞争激烈,参与企业众多,其中柳工、厦工、龙工作为装载机三巨头一起占有约50%的市场份额,且市场集中度有提高的趋势。2009年以来柳工装载机市场占有率出现较明显的上升,达到约20%。由销量增速也可以发现,2009年柳工装载机的销售同比增速始终高于全行业。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在行业困难时期,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在金融危机中,柳工凭借顶级的制造能力、较宽广的产品线、完善的营销网络、到位的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行业优势地位。预计未来公司行业占有率有望继续小幅提升;2、重载挖掘机更受益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爆发增长。柳工装载机产品系列全,相较其他装载机制造商中重型装载机占比较大,重型装载机相比小挖更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较小,3、公司出口业务表现优于行业。近几年公司装载机产品有近10%用于出口,公司战略非常重视海外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销售中注重公司品牌形象和售后服务,因此2009年在全行业中公司的海外市场营销受到的冲击最小,公司装载机出口增速下滑低于全行业。预计未来公司的海外市场将不断拓展,出口表现有望继续优于全行业。

挖掘机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目前挖掘机市场仍主要由国外品牌主导,斗山、小松、日立三家企业占据约44%的市场份额,产品依赖进口较为严重。国产品牌挖掘机基本依靠消化国外技术发展,关键功能部件如液压件主要来自国外进口,结构件如挖掘臂、回转装置、行走机构及转向机构大多自制或外协。总体上国产品牌在质量上与国外产品有一定差距,但价格也相对低廉。

随着近几年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口替代趋势比较明显,行业协会统计的国内企业内需销量增速始终高于进口增速,进口单价不断提高。2009年国内挖掘机市场构成中,内资和合资企业份额提升明显,但内资份额提升主要来自于三一重机快速增长的贡献。

过去几年柳工挖掘机产品在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业务发展速度较慢。近几年公司挖掘机产品市场份额一直在3%左右波动,销量增速始终与全行业保持一致。

但近期公司已将战略重点转向挖掘机,预计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基础以及完善的营销网络,挖掘机销量在未来几年将实现较快速的增长,凭借国内品牌所具有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动摇国外品牌的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公司汽车起重机、叉车等业务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公司产品线将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有所加强。

下游需求稳定增长

柳工主要产品装载机和挖掘机需求主要来自于露天、地下矿产开采以及公路、铁路、地产投资等。预计除铁路投资可保持投资规模以外,2010年采掘、公路和地产投资均将保持低增速。

采矿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工艺,我国煤矿仅有7%采用露天开采,非煤矿露天开采较多,铁矿86%,化工原料矿70%,黑色金属辅助原料矿90%,有色金属矿50%,建材矿100%。地下开采量中煤炭开采量占85%左右,露天开采量中建材矿开采量占70%左右。两种采掘工艺所需用的工程机械有很大区别,地下开采主要使用掘进机、采煤机等,露天开采主要使用挖掘机、排土机等。自2003年国家限制滥采建材矿以来,建材矿开采量增速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其增速应与地产施工量增速相关,预计未来保持平稳增长。

由于2009年房地产价格经历了快速的上涨,因此2010年初各部委已出台了众多政策以抑制高房价。同时通胀环比折年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货币政策已逐渐从紧。在此局面下预期2010年地产销售面积仅增长10%,施工面积增长10%,行业保持稳定。

我国大力开展铁路建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铁路网密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造成铁路客货运密度高于世界各国,形成运输瓶颈。同样运输压力较大的日本60年代,铁路建设投资与铁路运输密度增速相关度很高。进入2009年后,从新建铁路开工情况来看,波动幅度加大,但总规模未减少,未来在建项目规模必将扩大。从发改委基础建设司对于跨省大项目的可研报告审批情况看,200994季度新增项目出现井喷,且规模大于此前(一般情况下铁路投资金额计入统计的时间点在可研报告通过审批之后不久,2010年1月铁路投资的高速增长正是2009年4季度大量项目通过审批的反映,预期未来几月铁路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速),这些项目将于2010年上半年陆续开工,加上2009年项目的积累,由2010年铁路建设拉动的施工设备需求有望继续实现高速增长。

盈利预测及估值

根据以上分析,鉴于采矿、房地产、铁路、公路等行业的增长情况,以及柳工装载机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局面,柳工主要产品装载机在2010年的销售额可实现12%左右的增速,在公司明确大力发展挖掘机产品的目标后,2010年公司挖掘机产品销售收入可望同比增长约30%。

长期来看,公司将坚持一贯的稳健扎实发展思路,未来几年将加大资本支出拓宽公司产品线,努力发展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叉车、路面机械、小型工程机械等业务,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并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端倪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