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74-01 CNP管理模式是指从患者入院直至出院,包括疾病检测、治疗、护理等一系列过程中,以患者作为中心,而设计的整体性工作计划,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效果[1]。为分析CNP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100例子宫肌瘤切除病例,随机分为采取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50例)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包括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CNP管理对于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切除的患者中选取100例病例,随机分为采取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50例)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42.6±5.8)岁,肌瘤数为(3.82±1.46)个,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3.2±6.2)岁,肌瘤数为(3.78±1.62)个,两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疾病诊断、护理评估、治疗计划等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患者入院时起先由护理人员助其了解医院环境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包括病房、卫生间、医护办公室等的位置,并与主管医师及护理人员进行初步熟识,对患者进行初次健康宣教。通过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从中发觉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术前1d辅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术前检查,并对患者和其家属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和基本操作,术中配合医师实施手术,并将手术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术后为患者制定饮食及运动计划,督促患者定时复诊,于患者离院时,再次进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对于疾病的防治意识。
1.3 观察指标: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采取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50例)与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包括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知识通过调查表进行情况调查,包括患者对于子宫肌瘤基本病理掌握、治疗方法、手术方法、术后护理、饮食结构等内容,得分与患者知识掌握情况成正比。满意度调查则分为很满意,满意,不满意等三个等级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采用CNP管理模式的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16±1.72)d,低于对照组(9.25±1.96)d,此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p
表1 两组住院时间、费用及并发症情况
组别 总例数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并发症情况[n(%)]观察组507.16±1.725486.8±252.81(2.0%)对照组509.25±1.966236.4±306.68(16.0%)P值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关键词:出版社;盈利模式;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62-03
一、引 言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出版业也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十一五”期间,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基本显现,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出版总产出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2009年已达799.4亿元,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1]。
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目前出版单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陕西数字出版现状分析
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较强的科技教育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产业发展,使得陕西出版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我省出版社最早于2002年涉足数字出版,多数出版社从2003年开始介入数字出版,有些出版社还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栏用于电子书的下载和销售。目前,我省每年有约千种电子书出版发行。近年来,我省数字出版的品种数量和销售利润,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据《2011年陕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我省网民人数1429万人,域名93282个,网站30041个,全省互联网用户389万户,手机上网用户1000.3万户。由此可见,随着我省互联网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长,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的用户势必会越来越多,这为数字出版消费创造了条件[2]。
(一)出版平台现状
在传统出版业之外的数字出版领域和传媒领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打造出版产业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价值。2012年6月,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导、西安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西部领衔”的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基地将发挥陕西的区域和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国内外数字机出版产业在版权内容、编辑、印刷、发行、技术、终端、广告等各环节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构建产业战略发展平台,发展新兴战略性数字出版产业,打造西部数字出版产业高地。
在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大规模定制服务是基本特征,其基础是海量的数据和对微内容的微付费。2008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通过参与网络文学征文活动、筹建作品资源数据库等方式,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平面阅读、分媒体阅读进入媒介融合、移动互联阅读时代之后,受众对出版产业提出的创新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E-book出版
数字出版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迅速,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面广,数字出版的具体产品有:CD、VCD、DVD、电子书(E-book)、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小说、游戏等,2009年陕西省手机报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通过互联网销售期刊收入约40万元。
近些年,陕西省出版社通过E-book出版试水数字出版,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在陕西出版业中都无足轻重,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E-book出版销售图
如图1所示,2007年陕西数字出版的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975种,在2008年为1093种,2009年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1051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类型,并且随着电脑技术、手机上网的发展,近些年的出版品种数在不断增加,同时销售量也跟随着提高,例如,2007年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3774万元,2008年为13062万元,到了2009年陕西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4547万元。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等通过尝试E-book出版,为数字出版积累了选题资源、人才资源,拓展了数字出版市场。特别是2006年成立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继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之后的第三大医学专著和教材E-book出版大社。
(三)陕西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由于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出现时间并不长久,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规则来引导和约束。因此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版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中国有数百个提供电子书阅读和下载的网站,大多数都存在版权争端,有些甚至存在侵权行为。实际上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版权问题依然是数字出版的一个大问题,就连全球最大电子书提供商之一的亚马逊也是麻烦不断。
2.未形成确定的盈利模式。目前我省的数字出版还未形成规模效益,出版社大体的做法是把一些已经出版的图书转变为数字格式——电子书出版,很少有出版社把数字出版当作是新书的平台。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几乎找不到赢利点。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我省数字出版虽然在文化和学术研究资源上有优势,但是针对专业的数字出版转化技术,仍有所欠缺。再加上我省出版社都处于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系统装备上离数字出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尤为突出的是缺乏数字出版的行业统一标准。
三、陕西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选择
(一)盈利模式的类型
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盈利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就我省实际结合外省经验,我省的出版社盈利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
1.内容盈利模式。内容的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一定途径向出版物的使用者收取费用的一种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出版条件下的盈利模式相类似,比较容易被传统出版机构采用,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出版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内容的盈利模式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在线销售、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等形式[3]。
2.广告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向出版物的使用者免费或低价提供内容,其利润来源于第三方,主要是广告商向内容提供商支付费用。这种盈利模式与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通过内容吸引读者,从而吸引广告的投放,并通过收取广告费来保证经营和盈利[3]。
3.服务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的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类出版社就是利用其具有的教育专业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一些相关专业服务来实现盈利,比如建立在线教育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搜索来实现盈利[3]。
4.版权赢利模式。版权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在出版过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版权资源,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赢利模式下(在获得作者的授权下),可以转让作品改编权或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权以及国外发行权。
(二)盈利模式的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于我省数字出版还没有确定的盈利的模式,为了得到最适合陕西出版单位的盈利模式,可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分析。
表1 陕西数字出版社盈利模式指标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陕西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U
内容盈利模式U1(0.25) 在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0.3)
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0.2)
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0.5)
广告盈利模式U2(0.1) 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
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0.4)
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0.3)
服务盈利模式U3(0.35) 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0.8)
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0.2)
版权盈利模式U4(0.3) 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0.6)
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0.4)
设定目标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确定为U。可以分为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四种。即 。
内容盈利模式U1,包括在其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三个因素;广告盈利模式U2,包括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三个方面;服务盈利模式U3,包括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两个因素;版权盈利模式U4,包括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两个方面。
即:
从上所述,建立决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因素指标体系 。本文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确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整体的盈利效果U进行评价。
2.一般模型求解。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A为指标权重,R为单因素评判矩阵。
首先进行一级评价。由发展因素U1的三个因素(出版社资源U11,技术创新U12,人员技能U13),评出发展因素的综合评价B1由内容盈利模式U1的三个方式(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先由专家确定这三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内容利益模式下的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把评语分为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差五个评语,打分为5,4,3,2,1。再由专家对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得出隶属度评判矩阵R1。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基本为好和较好,各占50%的可能性。
由广告盈利模式U2的三个方式(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评出广告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2。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一般。
由服务盈利模式U3的两个方式(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3。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好。
由版权盈利模式U4的两个方式(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4。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较好。
根据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得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
接下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目标层评判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我省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在好阶段占数值最高,为0.3555,说明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
四、结 论
就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而言,一般有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四种。而各种盈利模式下又细分为多个方式。并且在市场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确定何种盈利模式时最适合陕西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对于我省数字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我省出版社应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过渡,实现出版社的战略性转移。
参考文献:
[1] 廖小珊.数字出版五年突变 集聚跨越发展能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11
关键词 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0-0001-02
传统出版的终端阅读介质为纸质媒体,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文化得到了数字化传承,光盘、磁盘等介质成了人们存储、传播信息的的重要渠道。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出版社面临了新的机遇,也承受了更多的挑战。由于社会阅读需求日益多样化,而现阶段传统出版信息的有限、内容的同质化,使传统出版的利润空间日趋走低,并面临了许多库存及款项回收的压力,数字出版成了当前诸多出版社摆脱当前危机的重要手段及发展方向。
1 传统中小出版社进驻数字出版的困境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一项重要革命,它可以进一步延伸出版产品线,使得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能够促进出版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互动,实现市场需求的快速反馈及产品供应的快速调整;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出版成本大幅度降低,符合低碳生产需求。因此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是出版界商家及工作人员的共识,然而,如何进驻数字出版领域,真正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却是摆在传统中小出版社面前的共同问题。
首先,对于数字出版的研究及认识不足。尽管许多传统出版社积极试水数字出版,但是大型的出版社主要由政府进行主导,在出版社转制改革的过程中,已出现了较为成功的上市、转型案例,但在实际出版模式的转变中,真正投入到数字出版领域的资金却到位缓慢且资金不足,这都与对数字出版前景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联。中小传统出版社则更加举棋不定,商机的敏感度不足以及对于数字出版的不确定性,是阻碍中小传统出版社进驻数字出版的重要因素;
其次,与中国计算机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相对应的是,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的标准也较为落后,目前元数据和信息交换、出版物流系统、技术与装备等的标准尚未形成,在版权保护的问题上还存在很大漏洞,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数字出版原创及防伪等问题还不够完善。除此之外,我国的数字技术创新还缺乏相关复合型的人才,对于传统出版的流程以及数字技术经营与管理都很精通的人才屈指可数,实践操作与实施领域的不足使得数字出版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人才的单一型知识和操作结构造成盈利难度依然很大;
第三,商业发展模式与盈利模式是制约当前数字出版最大的问题,商业运营与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当前最大的问题,也几乎是通病。很多中小传统出版商在数字经营上难以把握合适的盈利模式,投入高于产出的仍然居多。换言之,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追逐经济利益是本能,如何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增加相关收益,提升利润空间应该是进驻数字出版业务的传统出版商最关注的问题。网络等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数字出版赢利点的寻求有一定难度,现阶段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书刊仍以免费的居多,如何寻求突破点,顺应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2传统中小出版进驻数字出版的策略探究
数字出版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如若能把握好当前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调整出版相关策略,建立起适合与自身发展的运营及盈利模式,对于中小出版社尤为重要。
首先,中小出版社应该正视数字出版的长期趋势。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于“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的报告,2009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业产值高达799.4亿,与上一年同期相比高出50.6%,其中电子书14亿、数字报3.1亿、而网络游戏与网络广告分布为256.2、206.1亿,手机出版实现314亿。因此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很大竞争压力。面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渠道进驻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社的必由之路;
其次,强化数字出版的标准推行,促进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传统出版社拥有一些排版能力较强、纸质出版技术先进的优势,只有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已有人才的进一步学习,为技术标准的统一提供技术力量及人才力量,才能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整合,为信息交换、共享提供帮助;
第三,寻求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网络环节下的数字出版有两大种传播模式,一种作者-网络平台-终端客户,这种模式又称作为三环节模式,如很多文学网站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在大量的信息与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商业化运营;另一种就是作者-传统出版-网络平台-终端客户的四环节模式。大多数专业出版社会选用这一模式。而传统出版参与的传播模式与网络平台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传统出版社可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如从网络营销(利用数据库和网络推动传统出版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运营(开设网络平台)等模式中选取合适的模式进行拓展,并积极利用自己的在传统出版商的内容优势和合约价值。传统出版商可以说服那些著作所有权人使用新介质进行信息及内容的传播,例如授权传统出版商在纸质及数字平台同时进行传播;对原有资源的使用权限进行审视,可以重新订立相关合约或者延长版权的期限;
最后,手机出版的发展态势让数字出版业界侧目,也是过去几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产值占据将近半壁江山的出版方式。移动通信目前已基本具备了成熟的收费模式,为传统出版商实现盈利打下基础,除此之外,截止2009年底,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的客户已经达到手机用户的75%以上,所以手机的全球性、互动性、快捷性、多媒体支持、便携性等特点,为手机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3G时代到来之后,手机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移动传媒,手机视频、期刊等都大幅度提升,所以,结合出版社自身产品特点,借助移动通讯运营商开展数字出版,是传统中小出版社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关键词】传媒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
文化传媒产业是生产和传播知识、信息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产业。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文化传媒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其盈利模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媒企业实现利润目标的关键是盈利模式的合理选择和运用,而盈利模式的选择既需要关注消费者需求,也需关注由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以及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等问题。
一、文化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传媒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文化内容等的提供与传播中的垄断地位,文化传媒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其盈利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一)传统媒体及其盈利模式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是采取资讯产品收费和广告相结合的模式。广告收入占了传统媒体利润中的很大比例,而资讯等产品的价格较低,甚至是免费的,因而收益占比也较小,比如不少电视节目就是免费播出,再用广告收入弥补制作成本,进而实现盈利。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与文化内容深度融合,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二)新媒体及其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出现逐步改变了文化传媒产业依赖广告的单一盈利模式,除了内容产品付费和广告收入外,平台利润分成、增值服务以及通过衍生品开发获取收入等逐渐成为传媒产业新的盈利模式。可以说,当前文化传媒产业是通过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方式盈利的。[1]比如,门户网站的盈利模式就包括内容销售、广告收入、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等;而微信的服务基本是免费提供的,盈利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增值服务、平台利润分成以及游戏收入等来获取。其他新媒体的盈利模式具体可见表1所示。
(三)盈利模式创新的趋势与应对
首先,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强劲,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收入下滑明显,而移动内容及增值服务、网络广告以及网游收入等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收入总额。针对此种状况,大多传统媒体都完成了经营多元化和数字化转型,也形成了多样的盈利模式。比如,数字期刊的盈利模式主要有直接销售、在线销售数字内容以及建立在线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搜索等增值服务。然而,不少传媒企业并未构建出清晰的盈利模式,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盈利模式,自身优势也并未充分展现。
其次,新盈利模式的创新要更加注重其成长性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互联网世界从不缺少盈利的办法,这些盈利的办法很可能会演变出新的盈利模式。[2]因而传媒企业需要整合好自身拥有的资源,打造具有独特的内容文化,提高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忠诚度,引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趋势,保持其持续盈利的能力。比如传统媒体广告收入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广告这一盈利模式出现问题,事实上广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而且不少新媒体广告收入增长速度较快。据统计,2014年网络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广告商最为青睐的广告投放方式。
二、文化髅讲业盈利模式构建的原则
在盈利模式创新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其盈利模式构建的优势和短板。简单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短板在渠道,而新媒体大多优势在于渠道,内容则是短板。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消费群体的规模及依赖性是其盈利模式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文化传媒企业在盈利模式的构建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注需求,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
消费群体规模的大小及依赖性的强弱是文化传媒企业盈利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文化传媒企业要想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利润空间的不断拓展,就需要提供更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文化产品。
具体来说,文化传媒企业可以通过专项市场调查来间接掌握市场信息,也可以直接深入市场考察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媒产品的需求已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由大众到小众细分的趋势。因此,文化传媒企业需要细分市场,圈定核心目标消费群,研究客户群的消费习惯、消费规律、审美情趣、生活喜好、话语体系等。比如微信的成功就在于其同时满足了使用者与他人保持交流、沟通的需求;信息获取、储存、收藏和传递的需求;自我展示的需求,以及公司的营销、宣传需求等。
(二)强调文化内容,打造核心竞争力
内容设计与生产是构成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内容的原创能力和内容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信息提供的数量和速度。
要想将内容生产打造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首先是要有创意和创新。创意的核心在于开放思维、人才培养与制度激励。比如,美国和日本的动漫在内容的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也很广泛。而凭借着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内容,依靠衍生品盈利的模式才有可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其次,创意内容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是内容为王的关键,也就是说,创意内容的评判者是消费者,因此强调内容需要建立在考察、分析甚至激发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比如有些大制作的电影,其内容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并没有获得较好的票房成绩,而相反,有些制作成本很小的电影,却由于作品内容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反而叫座又叫好。
三、文化传媒产业盈利模式的构建
当前,文化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更为多元,广告收入、增值服务、内容付费、平台利润分成以及衍生品开发等都是较多采用的盈利模式。而盈利模式的选择既需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也需要把握自身的资源、要素优势、经营理念、战略布局等。结合文化传媒企业盈利模式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我们将从基于用户价值创造、价值链定位的角度来考察文化传媒产业的盈利模式。
(一)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盈利模式
消费者的规模和忠诚度是实现盈利的基础,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通过全面满足消费者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来盈利。
1.细分市场,圈定核心消费群体
基于用户价值创造的盈利模式需要把握消费者的需求,而要想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就需要首先了解核心目标消费群,通过深入分析核心消费群的消费习惯、信息接收习惯、偏好等,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让消费者积极参与到内容创意过程和价值创造中来。对核心消费群进行有针对的营销,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由核心消费群向一般消费群体和边缘消费群、盲从消费群扩散,扩大消费者的规模,逐渐形成一个以核心消费群为中心的消费群体。
2.打造差异化的,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随着文化消费市场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出现,同质化的文化传媒产品已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文化传媒企业需要将资源集中起来,打造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比如传统媒体利用其在内容专业化与深度解读方面的优势打造出的栏目或产品就会受到专业人士等消费者的喜爱,这也是诸多新媒体目前无法达到的短板。
3.利用长尾效应,提高持m盈利能力
长尾理论关注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要求企业面向众多的潜在消费者,通过细分市场来整合自身的产品。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消费的小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交易成本的下降,文化传媒产业的长尾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长尾效应使得非热门的小众栏目、题材、电影、电视节目、图书出版等获得盈利成为可能,因此,文化传媒企业利用长尾效应,积少成多,可以有效地扩大消费者规模,提高其持续盈利的能力。
4.做大做强品牌,延伸产业链
在达到一定消费者规模的基础上,文化传媒企业可以采用广告、利润乘数盈利模式和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利用品牌的强大影响力,采用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某一文化产品中重复获取利润。利润乘数盈利模式是指企业从某一产品、产品形象、商标或服务,重复获取利润的模式;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则是指通过增加公众对自己产品的认同、信任和信誉,开发出各种衍生品,延长产业价值链,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的模式。因此,致力于打造知名的文化传媒品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已成为文化传媒企业的主要经营策略,也是利润乘数盈利模式、品牌乘数盈利模式实现的关键。
(二)基于价值链定位的盈利模式
价值链定位的盈利模式是指利润集中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因此将业务集中在这些环节以获得更高的利益回报。文化传媒产业的关键盈利点在于内容和渠道环节,因而对文化内容的创意开发和对文化产品营销渠道的掌握与控制是目前文化传媒企业盈利的根本。
1.以内容为重,增强盈利能力
在文化传媒产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内容能否获得更多关注,是维持企业盈利的核心。比如对于网游而言,游戏的内容与可玩性决定着游戏产品的影响力,后续更新内容的丰富程度更是影响着产品的生命力。再比如报纸的内容生产决定着报纸的核心竞争优势,也决定着其他环节的盈利状况。
有效的利润屏障对采用内容为王盈利模式的文化企业至关重要。为了保护文化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最佳位置和利润,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利润屏障。首先,文化传媒企业应广纳优秀创意人才,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创作氛围和制度保障,鼓励创作自由,实现内容的创新。其次,文化传媒企业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内部组织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再次,为避免内容创新价值的流失,文化企业需要加强其知识产权的宣传与保护。
2.以渠道为重,保持其优势地位
新媒体领域中还存在采用渠道制胜盈利模式的文化企业,比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这类文化企业提供的是信息以及交流、分享和互动的平台,其中腾讯为人们提供即时通信平台,百度作为搜素引擎,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帮助,而阿里巴巴则为人们提供商品和交易的相关信息等。[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采用渠道制胜盈利模式的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以渠道制胜的文化传媒企业要保持其渠道优势地位,需要对渠道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育持久和稳定的渠道关系,同时与内容提供商加强合作交流,保障内容和渠道的高效结合,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管理,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才能保证文化内容无缝地切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内容的深层次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企业的持续盈利才会成为可能。
3.加强营销环节,促进盈利的实现
目前,文化传媒产品的营销模式有系统营销、整合营销、品牌营销等。除了前面提及的整合营销及品牌营销外,系统营销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营销方式。系统营销是将文化传媒产业内外的多个产业构成一个互相配合的系统,以产业链的形式整体运作,从而达到规模化、集群化的营销目标。由于消费者心理感受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单个文化传媒产品往往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心理需求,而系统营销正可以通过实施强项带动策略打开局面,然后再从产业链条延伸、产品衍生环节获取利润。
总之,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单一的盈利模式已被多元化、系统化的盈利模式所取代。文化传媒企业需要通过对外部环境及自身的品牌资源、技术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综合考量和合理配置,才可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取利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时与共时双重视角下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批准号:13CGL155);河南社科联项目;郑航青年基金]
参考文献:
[1]匡文波,张蕊.传统媒体转型中的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4(8下).
[2]罗永雄:新媒体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之辩[J].当代传播,2016(2).
[3]陈建群.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产业新格局[J].新闻知识,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