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加快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2010年辽宁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纲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4〕54号),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一)主要成就
1、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赏农业为特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建设了6个省级、6个市级、78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00个中小型农业园区。优质稻米、鲜细菜、高油大豆、南果梨、##兰、食用菌、山野菜、肉用牛羊、肉(蛋)鸡、观赏鱼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0余户,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16户,年实现销售收入〖BF〗40.3〖BFQ〗亿元。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10户。
3、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素质逐渐提高,企业及农户按市场规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农贸市场达240处,年交易额270亿元。宁远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和农产品产销信息传播中心。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市涌现出一批产销中介组织,各类产销协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发展较快,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全市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235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达4000多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软环境不断优化,各级政府涉农部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使软环境得到充分改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主要特点
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形成体系,集中体现为以南果梨为主的水果业、以##兰为主的花卉业和以观赏鱼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二是发挥地处辽宁腹地的地域优势,依托全省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建设,带动了鞍海高效农业经济带的发展。三是发挥品牌优势,引进国内知名品牌完达山乳业落户##,辐射带动了全市几百户农民发展奶牛养殖。四是依靠群体优势,形成规模产业。在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之前,重视发挥中小型企业的集群功能,带动了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整体水平上仍处在初级阶段,与##市在全省的位次不相称。
1、思想认识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领导及政策乏力。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重视龙头企业的税源作用,忽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缺乏统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2、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利益连结机制不够完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仍占据主置,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尚未形成;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结缺乏有效载体。
3、优质农产品比例偏低,精深加工程度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占全部农产品的比例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亟待提高;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经营理念的推广和实施尚待加强。
4、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环境不宽松。对农业产业化缺少专项资金支持,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不大;在市场体系建设上,虽然硬件设施具备一定基础,但软件建设较差;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坚持外向型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软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确处理开发资源与开拓市场的关系,以开拓市场带动开发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坚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示范,调动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3、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4、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优先扶持主导产业大中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
5、坚持以开放促发展,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域内、域外多种经济成份、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6、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一个基地、五大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实现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进地区。
1、把##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0家,年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其中10家达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标准;20家达到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规划、建设##(汤岗子)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35%以上。
2、形成以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粮油产业,以肉食畜禽繁育、养殖、加工为主的肉食产业,以鸡蛋、牛奶生产加工为主的蛋奶产业,以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为主的果蔬产业,以粮、菜、果、蛋储藏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营销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3、大力实施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绿色食品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发展56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园区,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种率达到97%。
4、创国家认定的农产品驰名商标6个,在省内以至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牌产品30个,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40个,新增注册原产地保护农产品2个。
(四)发展重点
1、发展玉米、水稻和大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粮油产业。整合稻米加工企业,适当提高水稻的贮藏加工能力,引导发展稻壳碳化、米糠油等产品和项目,打造东北水稻精深加工产业基地。鼓励发展可变性淀粉及延伸产品、玉米胚芽油、甘露醇、氨基酸、玉米转化酒精、玉米系列食品等精深加工项目,玉米年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50万吨提高到230万吨以上。对饲料行业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打造辽宁鸡饲料的“旗舰”式企业(集团)。推进大豆精深加工、豆粕深加工和大豆酱油酿造等项目,促进大豆加工行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以海城、台安为重点,发展5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推进海禾种业优质种子基地建设项目。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全市专用玉米占玉米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高油大豆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2、发展以肉食畜禽繁育、养殖、加工为主的肉食产业。实施台安仁泰公司3万吨肉鸡熟食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全市肉鸡业的产品结构升级,推动肉食鸡加工业向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使年加工能力达到1亿只。实施岫岩绒山羊深加工、盛月清真牛羊综合加工和鹅业养殖加工等项目,积极开发生物制品、牛羊(鹅)肉和鹅肝熟食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走肉、皮、毛(绒)一体化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全市肉类产品的综合加工率达到70%。
调整畜牧业结构,加速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产业。引进推广波尔山羊、小尾寒羊、夏洛来等新品种,大力支持运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创建优良品种。全市肉牛生产基地达到100个,年出栏数和存栏数达到100万头和60万头;肉羊基地50个,年出栏数和存栏数分别达到100万只和50万只;肉鸡基地200个,年出栏肉鸡1亿只。
3、发展以鸡蛋、牛奶生产加工为主的蛋奶产业。采取引进品牌、引进管理和引进技术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推进完达山二、三期工程和天天乳业12万吨液态奶项目,牛奶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充分利用鸡蛋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蛋类制品和蛋壳加工项目。
全市建成有规模的蛋鸡生产基地250个,鲜蛋年产量达到35万吨。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肉蛋鸡种雏繁育基地,年产千万只以上的大中型种鸡繁育厂5个。全力推进奶牛业的发展,实施2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等牧草业项目和奶源建设工程,全市奶牛存栏量发展到7万头,建设规模奶牛饲养小区60个。
转贴于
4、发展以蔬菜、水果生产加工为主的果蔬产业。扶持发展速冻蔬菜、干制蔬菜、蔬菜汁和酱菜等深加工项目,使蔬菜年加工能力提高到2万吨;扶持山野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0.5万吨。扩大滑子蘑加工能力,形成从贸易、加工、栽培到品种选育的滑子蘑产业链,年加工能力从0.5万吨提高到2万吨。推进南果梨深加工项目,开发水果酒、饮料等产品,形成从产品开发、市场销售、加工包装、储藏保鲜、基地生产到种苗繁育的产业链。积极开发水果营养素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
加速发展名特优新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扩大设施栽培面积。全市优质蔬菜基地达到30个,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保护地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蔬菜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绿色蔬菜占25%。推进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5000万盘,年产量5万吨。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南果梨种苗基地项目。扩大尖把梨种植基地规模。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75万亩,其中南果梨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推进无土蔬菜栽培科技园项目,培植新优特种苗花卉业。
5、发展以粮、菜、果、蛋储藏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营销产业。发挥宁远农产品市场的基础优势,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成为全国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依托京沈高速公路,争取再建设1个以关内市场为主要对象、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推进南台无公害禽蛋产业项目,推动禽蛋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发展,提高鲜蛋市场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果品市场、台安黄沙鲜活农副产品市场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展辐射半径,发挥集散功能。
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作用,到2010年,全市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450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经纪人达到5000人。
加强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工作。继续扩大肉食鸡、大米和蔬菜的出口数量,培育食用菌、南果梨等新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增长点。巩固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北美、欧盟和中东市场。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一是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研究,协调有关事项,决定重点推进的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及有关问题。强化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统一协调全市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和管理。二是进一步发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交通、工商、物价、国土资源、商业、外贸和海关等部门,要制订具体的扶持政策,搞好部门服务,协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各涉农部门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责任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实行规划制订、项目论证和招商引资的专项推进制度,部门主要领导要及时掌握项目进度,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是项目带动。以项目为载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品牌、嫁接改造,推动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政策扶持。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作为择优扶强的重点扶持对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迅速培育一批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开放引进。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鞍发展。四是多元化发展。发挥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和股份制的各自优势,充分重视和发挥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统筹发展加工、销售和服务业,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五是多管齐下。既抓有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又抓直接带动本地农户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使不同层次的企业都能得到发展。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是突出区域特色。立足当地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因地制宜。岫岩县和海城市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山野菜、食用菌、绒山羊、柞(桑)蚕等特色农业;海城市中西部和台安县重点发展优质米、鲜细菜、经济作物等高效农业;千山区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二是突出产业特色。推动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建设,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搞好设施配套,优化结构布局,强化品牌标识,抓好农户培训,扩大订单覆盖面,不断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三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流转办法,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水平。四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等一整套标准生产管理办法。对农业产业化基地从基础设施、良种良法、技术措施、质量监测到产品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普及和完善订单农业,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履约率。突破“公司+农户”的单一形式,大力倡导“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有效的联结形式。二是鼓励发展农户向龙头企业投资入股、参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农企联益的高级形式,推进农企间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三是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通过“以奖代补”和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
(五)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组建全市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及时搜集、整理、传递和农产品产供销信息。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民营农技实体、产业技术协会、农民科技示范户等,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发展。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体制改革,整合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资源,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和转让成果等形式进行有偿服务;推动市、县、乡三级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农民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基地、园区等农业生产一线工作。三是良种繁育体系。依托农业科研机构、种子经营部门、龙头企业和民营实体,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全市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种率。四是物资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运输和送货的一条龙服务。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依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各类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形成农产品流通、运销服务网络。六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以装备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大收获机械的推广和投入力度;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培育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六) 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一是大力支持资金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化项目。推进芦荟素、银杏黄酮提取加工和生物工程制药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项目,培育高新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加强产业化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优先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或研发高新技术成果,促进我市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三是根据农产品加工的需要调整品种品质结构。加强以品种改良为主的科技攻关,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更新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四是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对规模化种养基地农户的培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水平。五是以信息技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的同时,在农产品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也要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建立以农民和业主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为补充、政府适当扶持的多元化投资的新机制。一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持力度。
建立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领域。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也要进一步向农业产业化倾斜。加强农业产业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三是发挥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落实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地方政策措施。
(八)强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与对接。一是树立以重大项目为农业产业化核心的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建立并更新农业产业化项目储备库,积极向各级计划、财政和金融部门推介,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二是瞄准农业产业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开展国际间、地区间、企业间的项目对接,通过举办招商会、项目推介会和产品展销会等形式,展示农业产业化项目,指导有关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证重大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紧密关系
1.对城市联系的影响。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3.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2.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是指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是指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3.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信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4.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的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使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
四、如何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地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组织调整行为;规模经营模式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gnificant scale economy, culture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less significant scale economy. By clar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ode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Hunan Province’s culture industry and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sh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y structure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al adjustment behavior.
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括科学、教育、文艺、出版、影视、旅游饭店、娱乐、体育等主体产业部门还包括推销、印刷、中介、管理、咨询等服务配套行业。文化产业属于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一个产业如果缺乏规模经济,将很难产生可观的产业效益,而我国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低很多。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组织调整行为的方式把规模经济非显著的文化产业转化成具有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甚至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性特点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非显著性
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可转换性
产业规模经济不显著并不等于说没有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其平均成本还是在下降的。通过增加产量获得的规模效益尽管不如规模经济显著性产业的明显,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将非显著性规模经济转化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甚至是显著的规模经济。(三)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的规模经济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经营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营体周围的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方式、外来购买力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和竞争度等多种因素。
(四)文化产业成本构成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的性质以服务业居多,此类产业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包括购销成本、储运成本,还包括交易成本,其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并且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可变性大。因此,对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规模经济程度的判定比较难。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原理及基本模式分析
(一)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提高产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产业的规模经济包含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要素的扩张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获得的规模经济。后者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政策的调整、保障和产业内共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外部条件改善而使得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增加而获得的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原理如图1所示。在文化产业中随着提品数量的增加,使得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在减小,这使平均成本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左半边曲线。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固定成本中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经营费用以及政府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所发生费用的增长速率远大于产业内各企业产量增加的速率,这样反而使平均成本上升,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右半边曲线。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基本模式分析
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一般是通过产业内企业间的并购、集团化、战略联盟和连锁加盟等组织调整行为来实现的。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1]。企业并购又可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是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使企业在短期内扩大生产销售能力,从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是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1]。通过纵向并购,促进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密切配合,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节约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同经营费用,从而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化
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控股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资产关系,控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控股公司通常是集团企业的核心,其资产优良、规模庞大,具有资本经营的能力。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组合分配,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能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3.企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经营实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通过战略联盟的建立可以分散风险和分享资源,减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通过联盟合作,公司各方能够在技术研究开发、技能、产品、市场占有、生产能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
4.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旅游酒店的实地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探讨提高市场集中度,达到规模经济的具体方式。再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表1列举了湖南省GDP位次、文化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全国平均比较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湖南省GDP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12名左右,而湖南省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7%增加至2005年的4.2%。200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值达到694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5%达两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整体产业的产值上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旅游酒店业属于产业中比较典型的服务型产业。据湖南省旅游局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床位数85524个,占全省旅游酒店床位的23.7%;而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收入达到132.17亿元,占全省旅游酒店收入的31.3%。下面通过分析长沙旅游酒店业市场结构,从一个角度来推断湖南省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表2列举了长沙市酒店业所开客房数前八位的酒店的星级和客房数,并对长沙市酒店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2001年度长沙市酒店业市场集中度(CR8)在37.3%,接近寡占Ⅴ型市场结构。但是在5年内,虽然长沙星级酒店业规模增加了将近10000间,但是市场集中度却降低为22.1%。依据美国产业经济学专家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把CR4<30或CR8<40定为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这说明长沙市星级酒店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了,但在酒店业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从规模经济的理论上看,酒店业处于完全竞争状况说明在酒店行业中没有一个或几个起龙头作用的大酒店集团或连锁酒店出现,基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酒店业重复建设,分散资源使得这个酒店业的经营的固定成本很高,而且业内各个酒店之间各自为战,处于一种恶性的价格战竞争状况。中小企业的数量的增加不及产业内运营成本的增加,从而使得平均成本无法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体现不出来。
在湖南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比较低。如2002年的文化产业集中度CR4只有31.5%,其中旅游业中的旅行社集中度CR4由1995年的30.56%下降到2003年的5.62%,酒店业集中度CR4由1993年的41.33%下降到2003年的22.03%;另外湖南传媒业中报业的市场集中度,2002年长沙报业的集中度CR4为29.82%。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有降低的趋势表明产业大中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没有迅速提升,而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反而增长。这造成了文化产业内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与市场集中度的不同步增长的现象。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湖南文化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不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性,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绩效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四、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运用一体化行为、连锁加盟和集团化方式来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继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和策略。而根据文化产业产品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文化产业,主要生产有形文化产品的产业,包括科学教育业、出版业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骨干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文化产业,主要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产业,主要包括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娱乐业、体育业等。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化产业的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
(一)纵向一体化行为
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牵涉到饮食和交通行业发展,而超大型媒体集团充分利用报刊业、广电业、因特网三种媒体的优势互补,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则可以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适合于服务型和生产型文化产业的混合运用,即生产型文化产业的下游企业可以是服务型文化产业或生产型文化产业,其上游企业可以是生产型文化产业,但一般不会是服务型文化产业。因为,服务型文化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而生产型文化产业可以采取批发和零售经营方式,批发经营方式直接面对的是生产型企业。例如,湖南广播电视合了广播电视、旅游、服务、会展、餐饮、房地产等一系列行业,通过广电业的核心作用,加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企业间的良性循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使文化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二)横向一体化行为
由于横向一体化主要采取对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方式进行,因此采取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适合于单纯只有服务型或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即服务型文化产业不适合与生产型文化产业进行横向一体化。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显著性不同,因此把生产型文化产业与服务型文化产业横向一体化很难协调和兼容。以长沙市旅游酒店为例,截止2007年上半年止,长沙市星级酒店共8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3家,二星级18家。此外,还包括经济型和高档型酒店34家。在这些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只有华天大酒店和华雅国际大酒店,华天大酒店以710间名列榜首;400间至500间的只有3家,300间至400间的也只有5家。根据表2的数据,长沙市2007年酒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只有22.1%。如果以华天酒店、华雅国际大酒店以及通程国际酒店为龙头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来兼并长沙市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则可以优化酒店业产业结构,提高长沙市酒店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
(三)连锁加盟
规模经济不显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服务产品的异地标准消费,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可以就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对于连锁加盟这样一种规模经营方式更适合于服务型的文化产业。以“和一”连锁酒店为例,“和一”连锁酒店在长沙地区做连锁酒店是最成功的一家,目前“和一”在湖南省有连锁酒店5家,计划在今后5~10年内继续在全国再开拓20家。截至2007年,“和一”连锁酒店的客房数达338间,在长沙地区排名第八。“和一”主要采取投资、托管方式进行拓展。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形式使连锁酒店极大地降低了酒店整体成本,获得比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企业集团
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可以同时存在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和服务型文化产业,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采取集团化的方式拓展规模其做法类似于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在市场风险结构为互补的情况下,采取不相关多元化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湖南最大的企业集团——湖南华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酒店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多元发展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华天集团实力雄厚,总资产达30亿元,下辖控股企业18家。酒店旅游业作为华天集团的支柱产业,拥有2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等9家下属酒店,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华天大酒店,是湖南省首家五星级大酒店。
五、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调整湖南文化产业效果预测
传统的SCP范式研究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有着较强逻辑关系。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对湖南省文化产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将从不显著逐渐转变为拥有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性。虽然,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还不理想,但是通过运用以上的组织调整行为可以逐渐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以湖南省旅游酒店为例,可以预计,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酒店行业规模经济程度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和产业绩效的关系,预测值如表3所示。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如果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则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市场集中度和经营绩效。
[关键词] 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盈利模式
自2001年国家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十五”规划纲要中以来,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在促进地域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的竞相兴建,建设中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制作方对影视拍摄地的市场需求也趋于饱和。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影视基地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约有80%的基地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实现盈利。①
那么,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春潮中,合理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使其成为孵化和培育影视领域规模企业和重点企业的重镇,已成为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已投入建设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学习世界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在园区盈利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影视文化产业园区”释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企业的区域。在中国,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因此,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主体是进行科技研发或商业经营行为的企业,而非建造景点(外景地只是影视产业体系中极小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和产品产出均在影视产业体系之中,而非旅游服务。
因此,在进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研究时,有必要对何谓“影视文化产业园区”进行界定和厘清。
首先,就建立目的来讲,产业园区不同于“影视基地”。
一般来讲,“基地”一词有两个含义:武装部队赖以保障给养或由之发动军事行动的地点或设施;作为发展某种事业基础的地区。“影视基地”是“基地”后一种含义的类别化定义。“影视基地”“影视城”与“影视拍摄基地”通常为同义词,指某一区域是与影视拍摄、影视文化旅游等相关的地区。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影视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评选出“2006中国十大影视基地(影视城)”,包括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长影世纪城等,成为普通百姓心中影视基地的杰出代表。此外,中影集团怀柔基地以及央视传媒旗下的四大影视基地(威海、南海、涿州和无锡)也逐渐在旅游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看出,“基地”“城”以及“乐园”等命名不一而足,但多承担外景拍摄地和旅游景点的职责,尤其是横店率先免场租的经营方式出台以来,“外景拍摄地”几乎成为招揽游客赚取门票的招牌和旗帜,借影视之名,行旅游之实。
有研究者指出,影视基地在整个影视业的产业链条中处于下游,扮演着生产要素而非获利工具的角色。以央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为例,“一个剧组,成本的70%支付劳务,其中演员占总成本的50%,设备、道具等总共才占30%,影视基地作配套服务的大部分在30%花费内,一般只能占总成本的10%左右”。一个影视基地占地几千亩,但盈利只有一个剧组成本的10%,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②
其次,从服务对象来看,产业园区不同于“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theme park)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技和多层次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1955年,华特·迪斯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风靡美国,并成为迄今为止主题公园经营管理以及旅游策划的成功案例。
如果说“影视基地”主要承担影视外景地的影视拍摄服务功能的话,那么影视主题公园与游客走得更近些。如迪斯尼乐园因为主题、形象、游戏形式等完全与具体的影视作品结合,更加关注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成为主题公园经营领域的一棵常青树。但公园很少以“外景拍摄地”的身份面向影视产业内部。在这方面,很多影视基地在“外景地”的功能衰退后,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因为经营瓶颈的限制,在景地闲置、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旅游收入支撑基地运营,变为一个纯粹的影视主题公园。包括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内的很多基地也都在进行扩展旅游项目的尝试。
综合分析,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并非影视基地和影视主题公园。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是从产业的角度、结合产业链条的诸多节点来进行布局规划的影视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区域,“科技研发”和“企业集聚”的特征较为明显。而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是依托“影视”但游离在影视产业之外、面向游客并以旅游服务业为旨归的公共文化旅游区域。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建设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及省、市、区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力使园区通过3~5年的发展,引进影视及其衍生企业500家,集聚影视人才3万~5万人,实现影视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200亿元。到2020年左右,努力将园区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影视拍摄制作高地、影视制作研发高地、影视文化交流高地和影视人才实训高地等,建成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与影视文化融合的产业示范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实现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
二、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庞大的概念,各个国家的分类不尽相同。据我国文化产业司文件中的界定,文化产业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门类,影视业是其中之一。③
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案例表明,“园区”这一形式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及运作
产业园区的形成一般包括两种方式:水到渠成式和筑巢引凤式。前者多是依据市场需求,自发形成,或在已有产业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后者则是在政府有意规划、引导和利用特殊或优惠政策扶持下,从无到有,创造条件、建造载体,形成产业集聚。
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文化部组织的关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工作,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筛选出一批极具潜力的骨干企业和代表性园区,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同时,国家对示范园区的命名有严格的要求。2010年8月,文化部出台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园区每两年申报、命名一次,园区内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面积不得超过园区总建设面积的20%,文化企业数量占园区企业总数的60%以上,并且原则上每省级行政区内园区总量不超过两个。《办法》的出台对于目前国内频繁创立产业园区的现象是一种合理调控。④
自2006年以来,文化部共命名了三批次共6家文化产业园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以及四批次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文化部还命名广东省广州北岸文化码头等园区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经过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效发挥了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级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各示范基地收入总额已超过900亿元。
(二)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及经济功能实现途径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突破口,尤其是电影,具有高科技、高文化含量、高知识含量和高人才素质要求,同时具有市场化的特征。
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中的一类。在文化产业园区中,单纯以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园区并不多。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影视产业实验区”字牌的有两家: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和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
2004年4月,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作为第一家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式挂牌,规划建立影视策划制作、要素构建、展示交易和后产品开发以及实验区服务等五大基本功能体系。
在这之后,云南整合全省影视基地资源,以“打包运作”的方式形成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⑤
此外,除了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以影视产业园区命名的国家级的侧重影视后期制作的产业园区,还有在建中的天津、南京和无锡等地。
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经济功能实现模式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注重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主打“科技”这张牌,制定数字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三是追求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倡导低本高效;四是着力做长、完善和丰富产业链条,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关节点。
例如,影视文化产业链包括创意、剧本、融投资、制作、营销、播出、后产品开发等主要环节,而广义的产业链不仅包括各类延伸服务业,还包括各种中介组织、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影视教育和科研机构等。
有学者认为,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需要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不断拉伸产业链。笔者认为,定位为影视后期制作的园区尤其应该如此。向上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投融资平台;向下游延伸,将影视基地建成节目交易平台。也可整合各种资源,与业界形成互动,共同构筑一个资源共享、互补的产业生态环境;也可与周边地区的影视基地或文化旅游设施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共同做强区域影视产业,⑥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聚型园区。也许,这是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对影视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一)政策扶持是园区建设初期的必要手段
就发展战略而言,纵观欧美及近邻,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号称业界航母,其制胜法宝是:科技创新+版权保护;英国的产业最为成熟,其做法是:适当分权和“专”“宽”兼备;法国、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日渐发达,依靠的是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如在行业政策、法律、金融和税收方面给予诸多优惠。结合文化产业厚积薄发的特点,因此,对于初创期的企业,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调动积极性,不要急于求成、急于求快。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国家广电总局将加大对电影产业园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在企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给予电影产业园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建园过程中,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参与园区中心平台区的建设规划,诸多业界专家、高校科研院所对重大项目进行项目论证和技术支持。如今,无锡市也即将出台专门针对市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了较大力度的政策扶持,一定会为园区在吸引人才、集聚企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摆正影视产业园与旅游等其他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以简单的大兴土木建造外景地作为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惟一途径。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特效制作正在逐步降低实景拍摄的成本,微缩模型等不断成熟,耗时费力、占用巨大土地面积的人工搭建的场景应用越来越少。
同时,从定位上看,影视产业园区与主打旅游牌的影视城不同的是:它以影视制作全过程为内容的产业发展区域,其面对的客户群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的“影视人”,包括影视拍摄剧组、影视后期制作团队、影视前期策划人、影视公司、院线,也包括培养影视精英的相关培训、学习机构。⑦
据资料介绍,国外对于影视拍摄环节重在管理,而非建造。例如在美国,各个州、县、市政府都设有“电影委员会”或“电影办公室”,由政府出资运作,其职责是通过免费提供本地外景资源和服务,来吸引影视剧组到本地拍片,以刺激本地区经济增长。⑧而我国与之相比,不但不是有效利用现有场地,更多的报道内容却是诉及因拍摄搭建而导致对原景地的肆意破坏,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影视城向影视产业基地升级,一方面影视产业链的延伸降低了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影视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影视产业基地比单薄的影视城更具有成功的可能。
(三)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
内容是影视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产业园区多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发展重点,但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影视基地产业链应向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拓展。在这方面,横店所走的道路值得思考和借鉴。为了在中国影视市场站稳脚跟,横店和中影集团、时代华纳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中影时代华纳横店影视公司,之后又独立成立了影视制作公司,直接将触角伸展到内容制作的核心区域,以优秀的作品在产业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因此,如果说,横店在上阶段影视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完备的场景和优质的服务上面;那么现阶段,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将依赖产品内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正是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特征所在。
同时,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一定与科技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文化部拟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园区”“文化与科技融合优秀产品”“文化与科技融合优秀企业”的评选工作,加快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发展新兴业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以上,笔者针对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这一新型产业形态,结合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建设现状,就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特点、经济功能实现模式以及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影视文化产业被誉为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朝阳行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毋庸置疑,在文化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如何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不同城市和区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相信国内众多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的相继建设和良性发展,一定会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能量。
注释:
① 郑洁:《立项影视基地八成亏损为何“圈地”仍继续》,《北京商报》,2011年9月26日。
② 邵培仁、杨丽萍:《金钱的声音:中国影视基地的运作、盈利模式及其困境与对策》,中华传媒网:。
⑤ 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落户云南,http://.cn/c/2005-12-08/13267656692s.shtml。
⑥ 许学峰:《我国影视基地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空间探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第24期。
⑦ 詹成大:《试析我国影视基地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当代电视》,2010年第40期。
(一)缺乏高屋建领的宏观战略规划,影视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
迄今为止,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没有出台,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步骤不明确,明晰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规划也还欠缺。由此带来的是:云南影视资源分布散乱、难以形成合力,就算偶尔冒出几个不错的编剧、导演,也只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政;人才培养缓慢,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电影市场化步伐缓慢。
(二)缺乏影视产业集聚大平台,影视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云南虽拥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以及近百家的影视制作机构,但目前仍缺乏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载体和大平台,影视基地建设已陷人困境。
1.缺乏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园区。云南迄今所建设的影视基地或影视产业园区,大多面临生存困境,度日艰难,在影视资源吸纳整合、行业示范效应、影视产业配套服务、后电影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短板,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
2.缺乏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正规的刊物、网站等。云南影视界存在着内外信息沟通不畅、作品重复创作、互相压价、信誉缺失等问题,民营影视市场则较为混乱。
(三)缺乏系统化的影视产业政策,影视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受到影响
新世纪以来,云南影视政策频繁出台,极大地鼓舞了云南影视界各方人士。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些影视政策在可操作性、连续性与完整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影视发展的融资政策难以落地,电影制作的风险难以控制。云南省政府部门曾经有政策规定扶持本土民营影视企业,鼓励银行向本土影视文化企业提供贷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银行对民营影视企业的贷款都持拒绝态度,坚持必须要有实物抵押。一些热爱影视制作的电影制片人,只能拿自己的房子做抵押,但资金仍然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云南本土的电影制作只能走小成本路线,主要定位于到国外获奖、国内则主要卖给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等,走商业化路线遥遥无期。
2.“以奖代补”政策有待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曾给影视界极大的鼓舞,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电影在中央电视台六套播出后奖金难以兑现,削弱了该政策的严肃性。另外,以奖代补政策中的审查与申请机制还不够完善。
3.云南民营影视企业运作面临政策障碍。如在准人机制、工商税收、投融资管理、人员职称评定、影视作品公映与评选等方面的政策不成体系,仍有完善与提高的空问。
4.影视作品的放映、播出平台有待拓展。一部电视剧拍摄出来,除了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卫视收购,还有没有其他渠道放映播出?一部电影成品,有无本土院线或其他院线可以放映?如何与网络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等建立关系,为云南影视放映寻找“出路”?这些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四)影视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创意人才和优秀技术人才稀缺,领军人物凤毛麟角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云南影视产业发展到今天,人才发现与人才培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影视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机制不健全,扶持新人的电影投融资政策没有落地。电影创作与发行的市场化发育不充分,经济效益差,难以留住人才。本土影视人才的培养滞后,电影人才稀缺较为严重,创意人才如编剧、导演匾乏,即便是技术类的摄影、美工、录音等专家也不多见,复合型人才几乎没有。而在云南电影市场上,能够掷地有声的影视领军人物,则如凤毛麟角。
(五)云南影视节庆(展)活动未能固定化并形成品牌效应
影视节展作为推广和宣传一个城市影视产业实力的重要平台,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国内诸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长春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等,均有效地提升了当地影视产业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上述影视节展活动都是由地方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主办的,具有强大的官方背景。川与之相比,云南影视近年来的四处参展、率队参会、微电影大赛等,均没有形成品牌,也未固定化,从而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力,也不利于云南影视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