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块链市值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区块链魅力何在?华向区块链研究实验室主任李清华表示,大量的事实已证明区块链上的数字商品能让资金不停地流动,从而升值并产生财富。
基于此,市场中很多人开始关心一个问题:既然区块链上技术能够实现资金流通,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否也能够提供新思路?
区块链或破解融资难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利用计算机程序在全网记录交易信息的“公开大账本”,可以提供征信环节的信用背书。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可以通^计算一个艰难的计算问题,来获得记账的权利;任何区块链网络上的节点,都可以观察到整个总账;区块链数据由每个节点共同维护,每个参与维护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除非能够同时控制整个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否则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也无法影响其余节点上的数据内容。
“由于区块链有验证信息防伪的特点,其正在推动一种类似P2P、众筹的更加灵活的新型借贷模式的形成。”李清华向《记者》表示,区块链可以有两种应用,在支付领域,Ripple系统可以解决银行支付的庞大体系中效率比较低、支付成本高、时间相对长的问题,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以推动交易场所做到开放、共享、不可篡改,把很多社会上的交易活动纳入规范和监管范畴。
NABA北美区块链协会主席兰波也对《经济》记者表示,由于缺少透明度,传统贷款机构往往根据自己的评估来投资,风险极高。而区块链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贷款方,运用他们的个人标准,并实时跟踪资金流动的过程。同时,区块链可以让贷款以数字代币的交易方式运行,这就为非流动资产提供了流动性,并且可以把一项筹款活动分割成许多微小的部分,从而把贷款方的风险降到最低。
举一个具体案例。买买电商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区块链系统连接,其创始人辛彤告诉《经济》记者,目前平台可以把运单、收单等经营行为数据化,并且将这些数据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一份真实可信的企业征信报告。当金融机构在考察买买电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区块链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从而降低金融机构风控和审查的成本,直接为买买电商构建了融资环境。
“区块链技术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希望,但目前其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际运用依然很少。”李清华表示,要达到上述买买电商的效果,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应用场景中还需要落地实施,解决首要问题――如何吸引相关方参与其中。
ICO融资受创业公司青睐
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基础,比特币只是区块链较为出名的一个应用。比特币是第一代密码货币,但有缺点,例如:网络里只有比特币这一种符号,用户无法通过比特币自定义公司的股票、债务凭证等别的符号,这让它损失了一些功能。
为了解决其弊端,市面上又出现了下一代密码学账本――以太坊。以太坊是开源平台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在区块链上搭建和应用的平台。比如可以用来编程、分散、担保和交易任何事物,投票、域名、众筹、公司管理、合同和大部分的协议、知识产权,还有得益于硬件集成的智能资产。以太坊发行了以太币,这是第二代密码货币。
基于以太坊,全球又出现了200多个应用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发行自己的数字加密货币来获得市场融资,其相当于第三代密码货币。参与者用手里的以太币购买数字加密货币,获得项目的股权,并且在交易网站流通。
目前,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选择用ICO模式筹得第一桶金。块讯联合创始人张旭告诉《经济》记者,ICO就是IPO仿制品。IPO是拿钱买股权,而ICO是将股份或收益权变成加密货币后,再公开出售。“买的是加密货币,实际上相当于买了没有‘决策权’的股权。”
而一个完整的ICO玩法是,先建立一个网站,一个“ICO白皮书”,介绍自己发行的虚拟币项目进行虚拟币融资,然后大家抢购加密货币,最后可以在交易所中交易买卖。据《经济》记者了解,Brave浏览器在今年5月底,通过ICO融资3500万美元,不到30秒就销售一空。
李清华表示,对新创公司来说,这种融资方式有一些明显优势是,不需要再担心风险投资机构拿走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参与公司的运营。“但是,现在虽然通过ICO融资看起来还比较容易,也有大量资金希望向这一领域投资,但该领域目前的规模还不够大,还容纳不下巨额的资金。”
ICO注定成不了IPO
数字货币玩家李永厚告诉《经济》记者,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经历几番波折,而导致波折的原因无非是市场没有完全探索出一套清晰的“玩法”。
例如,ICO热潮就已过三轮。
2013年底到2014年初涌现了大量的ICO,但大部分ICO因只有一个概念玩法,实际落地方式并不清晰,被过度炒作或者诈骗而宣告失败。但值得一提的是,以太币就是在2013年行业乱象丛生的时期应运而生,至今为止以太坊募集资金超过1800万美元,截至6月初,市值也达到了200亿美元。
第二轮热潮则开端于2016年初,但仅过半年,The DAO项目――这个等值1.5亿美元破世界纪录的非典型ICO(其本身不是区块链)众筹,在向世界大声宣告智能合约时代到来后的一个月,被黑客攻击,丢失了360万以太币。
第三次热潮是在当下。中国的区块链项目吸引了创投圈知名人士,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市场活跃度提高,也让参与人员更广泛。
虽然区块链项目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积极涉足一级市场,但外界对待ICO热潮的态度却各执己见。
“过去6个月,靠ICO融资的团队或者公司目前只有40%存活,其余的项目或是中止,或是团队卷款跑路。”李永厚说。
同时,币久网则在6月底关闭了网站的新ICO业务,币久网解释称,“我们清晰看到了投资者的不理性、行业的浮躁,完全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另外,用户、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也让网站无法消化,因此,选择暂停并待行业回归理性后再决定恢复业务。”
的确,在巨大的红利面前,没有人会仔细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都在为了暴富而行动,大部分融资者即便知道其中的风险,仍然会跟风上车。几乎所有玩家都想搭上一辆正在上涨的列车,然后在下跌之前下车,全身而退。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李清华认为,ICO自身的诸多弊端,注定它成不了IPO。因为ICO的公司明显较IPO的公司存在创新性不足、自律性较差的问题,其中还穿插着大量骗局。区块链平台有限的性能、有待提高的安全性,甚至被传销组织利用成为漂白工具,极易受因素影响使得数字货币价值虚高。
他进一步总结,从项目本身来看,ICO有三大问题。“一是项目不规范,大部分ICO项目上线时只有一个简陋的官网和白皮书,资金用途和审核机制等实际内容表述含糊甚至缺乏。二是很多项目并无创新点可言,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号,但的大多是基于开源的比特币、以太坊源码进行的简单修改,应用前景也是纸上富贵。三是白皮书中对项目前景的表达过于粗略,实际没有进展,一些ICO项目在筹集完资金后就再也没有动静,甚至官网都无法访问,有跑路嫌疑。”
而从投资的角度看,部分ICO平台准入门槛极低,这些ICO项目动辄筹集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人民币(以比特币或以太坊折合人民币计算),但从业内估算来看,白皮书宣称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多于行业几倍规模的资金。另外,当前ICO泛滥,项目上线缺乏有效审核,透明度极低,所筹资金有很大嫌疑是非法集资。
“地下股市”监管仍是真空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IPO,ICO不需要经过证监会的监管审查,缩短了投融资链,降低投融资门槛,流动性较好。但也有业内人说,因为监管空白,所有的区块链项目都可以在交易所上随意交易,ICO如同“地下股市”。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区块链投资风口起来了,热钱进来,规则还没定,政府尚未监管,所以参与者都在关注其中的投资机会。
那么,如何看待ICO监管问题?监管制度会从何抓起?
李清华认为,ICO目前是区块链独有的融资项目,降低了区块链行业的融资成本,创业项目可以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ICO方式不需要法律主体,就能让区块链初创企业更快成长。未来ICO会逐渐规范化,只要不涉及非法集资,就是合规的。
上海华冠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建卫也并不担心监管的问题。他向《经济》记者表示,区块链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这是利好现象,监管机构很难禁止,最多是阻碍某些行为。而目前央行也在研究区块链应用,只是禁止人们将比特币用于日常的商业结算,不认定它是货币,但并没有说不能交易。
但在《经济》记者发稿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发文表示,目前 ICO 处在法律监管的边缘,不利于投资者保护,也不利于区块链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因此尽早对 ICO 施予合理恰当的监管意义重大。
姚前建议监管的方式有以下几点:其一,额度管控与白名单管理,避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中进行监管套利;其二,ICO 融资计划管理。因为大多数数字货币投资人只看到比特币的巨大收益,就理所当然地认为 ICO 就是赚钱的机会。因此引入 VC 的阶段性投资理念,有助于投资者保护;其三是对发行人施予持续、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强调反欺诈和其他责任条款;其四是强化中介平台的作用;其五是监管部门主动、及早介入,加强行为监管,全程保留监管干预和限制权力;其六是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协调和开展ICO “监管沙盒”。
既然方法论有了,那么监管机制何时会出现?兰波认为,作为新兴事物,ICO要获得法律上的明确定位和建立完整成熟的监管框架,还需要数年时间。“因为ICO的体量还很小,10亿美元的市场还没有形成气候和规模,所以ICO作为舶来品,会参考邻国的制度。短期内监管部门不会表态,但会长期关注。”
今年2月份,央行继对火币网、币行、比特币3家全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进行现场调查之后,又将其余9家在京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全部冻结进行监察,并提出明确要求:不得违规从事融资融币等金融业务,不得参与洗钱活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反洗钱、外汇管理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法律法规……
最近一轮的负面新闻,似乎表明了人们对这个公司的了解仍然浮于表面。重要的是要看表面之下,研究使Facebook运转起来的自然和物理定律。
简而言之,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Facebook在网络效应的深度和多样性上独树一帜。从而使其防御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大多数人能够感知到的网络效应,是多对多的个人直接网络效应。这是使Facebook能够建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公司的核心。然而,事情不仅仅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到目前为止,我们实际上已经确定,Facebook已经在13个已知的网络效应中构建了不少于6个网络效应,来创造防御性和价值,这就像一座有6层同心墙壁的城堡。Facebook的墙一直在变高,除此之外,Facebook还用其他三种已知的网络时代的防御手段来强化自己:品牌、规模和嵌入。
(译者注:关于13个已知的网络效应请点击“网络效应”指南:13 种网络效应全解析,带你了解巨头成功的秘密)
Facebook是一家全新的媒体公司。以前所有的媒体公司——报纸、广播和电视公司——都是一对多的或者双边市场,网络效应要弱得多。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它们也没有能力建立更多的网络效应和其他形式的防御能力。
简单地说,我们不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家媒体公司的网络效应能与Facebook媲美。不过,同样明显的是,Facebook的领导团队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才刚刚开始努力应对这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Facebook面临的威胁确实存在,尤其是政府的监管和负面网络效应。但尚不清楚这些威胁是否足够严重,足以扭转Facebook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
我们来分析一下。
Facebook的基本网络效应第一种网络效应:个人网络效应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哈佛大学的宿舍中推出Facebook (一种面向大学生群体的实名版)时,释放出了一种强大的多对多的个人直接网络效应。像LinkedIn推出的头两年一样,Facebook利用人们天生的强大驱动力来维护和展示他们的个人声誉、身份以及朋友和熟人的关系网。使用Facebook的人越多,网络对每个使用Facebook的人来说就越有价值——他们就越不愿意去另一个网络,因为在那里他们不得不从头创建一个新的朋友圈子。
第二种网络效应:从众网络效应随着Facebook在北美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产生了一种从众的网络效应,主要特征是人们害怕被忽视。这种群内动态,使得Facebook在心理上对人们来说更有价值,也降低了人们使用另一个网络的可能性。
其他的三个防御性措施规模的防御性在早期两个强大的网络效应推动下,Facebook开始捕捉到另一个防御性措施:规模。虽然不是网络效应,但Facebook获得的规模效应使其更具吸引力,尤其是与斯坦福大学的InCircle等潜在竞争对手相比。这也有助于增强Facebook现有的网络效应防御能力。
品牌的防御性很快,Facebook日益扩大的规模和惊人的用户参与开始引起媒体的密切关注。2005年和2006年,《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主要报纸都报道了Facebook。Facebook很快就成为了文化景观中一个可辨认的角色,一个在哈佛宿舍里有着神话般起源故事的角色,一个自称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和联系”为使命的角色。这一说法的传播,在不断增强它的品牌防御力,并帮助它与MySpace等竞争对手进一步区分开来。
嵌入的防御性在吸引了数千万实名注册Facebook的用户后,Facebook在2008年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从而抓住了下一个防御性手段——嵌入。这个工具让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安装了代码,允许用户使用他们的Facebook账户登录网站。Facebook Connect的前提是,人们更可能信任Facebook品牌,而不是一个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的第三方服务,而且如果不需要再注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他们更有可能使用。
它起作用了。你的Facebook凭证不仅仅可以访问Facebook,它还能用来订阅WSJ、登录Spotify帐户、Etsy、FitBit、Yelp以及无数其他广泛使用的网站和应用程序。
事实证明,这对Facebook和使用它的网站来说是双赢的。因为它降低了用户登陆体验中的障碍,第三方网站可以从中受益。而Facebook受益于将自己嵌入到整个互联网生态系统中,从而又构建了一个防御网络。
网络效应作为一种策略Facebook推出三年后,扎克伯格似乎已经搞清楚了自己为什么成功,并开始理解是什么推动了Facebook快速增长,他在2007年表示:
我认为在我们的行为中,不应该低估网络效应。
基于此,他和Facebook团队开始在现有的防御性基础上,一个接一个地增加网络效应,来提高防御性。
第三种网络效应:平台网络效应扎克伯格的下一步行动瞄准了硅谷最成功的网络效应公司之一——微软及其平台网络效应。具体的工作原理是允许软件开发人员在微软的软件平台上相关的软件,以更多地接触到微软操作系统中的用户。
2007年,Facebook效仿微软推出了Facebook平台,邀请开发者在Facebook的社交图谱和用户数据上构建他们的Web应用程序。
有数百万开发人员在Facebook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与iOS一起支撑着始于2008年的消费软件创新和实验的寒武纪大爆发。
Facebook的平台并没有得到持续的推广,原因有几个:
这些应用程序大多是游戏。
许多应用程序对用户的操控性很强,结果与Facebook自己的产品目标相冲突。
与Android、iOS和Windows等其他双边平台相比,Facebook平台不依赖于任何硬件设备。用户并没有被迫来使用它,这削弱了平台的需求面。
尽管今天Facebook平台并不特别活跃,但它是Facebook试图获得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的一个强有力的尝试。这是实验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加上它的网络效应,使得Facebook变得如此强大。
第四种网络效应:市场网络效应推出Facebook平台的同时,Facebook也推出了自己的自助广告平台,使其获得了双边媒体市场的网络效应。这个市场的双方包括Facebook用户(供应方)和广告商(需求方)。就像谷歌和Craigslist发现的那样,Facebook自助广告的推出成为了吸引需求方,并让它们不断回来的重要竞争优势。Facebook目前占美国在线广告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第五种网络效应:数据网络效应随着Facebook的成长,人们平均每天在其网站上花费的时间扩大到大约41分钟,Facebook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数据网络效应,使得对手更难与其竞争:
内容库的广度:随着Facebook使用量的增长,用户在News Feed中为Facebook添加了更多的内容(数据)以展示给其他用户。这意味着Facebook算法在管理用户内容Feed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增加了产品对每个用户的价值。
参与数据:人们越对朋友的帖子点赞或评论,帖子就越有价值。朋友的参与增加了每一段内容中包含的信息的价值。
实时行为数据:一旦Facebook的用户活动超过某个阈值,Facebook就可以开始实时使用行为信号来确定用户在任何时刻的价值。这种实时数据网络效应是强大而罕见的,有点像Waze,需要每分钟刷新数据才能有价值。
第六种网络效应:个人效用网络效应随着Facebook Messenger在2011年推出,Facebook又获得了另一种网络效应——个人效用。Messenger最初是作为Facebook产品内部的实时聊天功能开始的,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交互和网络。
Facebook直到2013年才给予Facebook Messenger相当大的关注,当时领导团队注意到了WhatsApp及其个人效用网络效应。为了不让WhatsApp得逞,Facebook愿意付出任何代价——这次是19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Facebook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
注意到WhatsApp与Facebook Messenger的相似性,Facebook决定在自己的个人效用网络上加倍努力。他们投入巨资让业内最优秀的人来运营Facebook Messenger。这其中包括NFX联合创始人兼顾问斯坦·楚德诺夫斯基(Stan Chudnovsky),以及NFX投资人大卫·马库斯(David Marcus),在Facebook招聘他担任Messenger产品负责人时,他是PayPal (一家拥有1.4万名员工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斯坦和大卫的领导下,Facebook Messenger在3年内从1亿用户增长到13亿用户,巩固了Facebook的个人效用网络效应。
Facebook与Messenger一起采用的策略——在现有的网络效应业务基础上培育和发展第二个网络效应业务——是Facebook过去多次采用的策略。我们预期它将继续发挥作用。
另一重双边市场网络效应2016年,Facebook重新推出了Facebook Marketplace,这是一个在线分类广告功能,此前Facebook尝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一次,它似乎获得了一些真正的吸引力,截至2018年3月,月活跃用户超过7亿。
Craigslist 是 Facebook 寻求取代的市场,它是在线双边市场最古老、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Craiglist成立于1995年,通过在Craigslist.org上免费分类广告,被成为扼杀了报纸最赚钱的收入来源。如今,Craigslist 23年的网络效应面临着被Facebook取代的危险。
这是因为Facebook可以访问一个更大的用户网络,这些用户访问Facebook.com的频率远远高于Craigslist用户访问其网站的频率。Facebook用户也使用实名身份,这比匿名的Craigslist及其臭名昭著的常见骗局更有利于交易的信任。拥有分类广告会给Facebook带来第二重双边市场网络效应,并进一步增强Facebook的防御性。
Facebook的未来走势我们已经看到,Facebook可以利用它的网络效应、规模、品牌和嵌入来推出其他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网络效应。
回顾Facebook目前的流动资产和13个网络效应,我们将会看到Facebook接下来可能会采取的动作:
支付。PayPal的支付网络( 900亿美元市值)具有强大的直接网络效应,Facebook可以根据他们的流量和覆盖范围构建类似的东西。苹果正试图用Apple Pay做同样的事情,亚马逊的Prime也是如此。
再次尝试推出Facebook平台。Facebook在2007年至2015年间尝试了这一做法,然后基本上没有推进。Facebook一直擅长反复尝试重要的网络效应产品,直到成功,所以其不应该让过去的失败吓倒自己(在获取网络效应之前,Facebook曾四次尝试过Facebook Groups 和Facebook Marketplace)。这仍然是个好主意。
改造账户管理。目前,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Facebook凭据登录数百万个网站。但除此之外,Facebook身份系统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如果Facebook把整个互联网变成以Facebook为中心的私人市场,那么Facebook可以覆盖更多的领域。
在Facebook页面上为中小企业建立一个市场。Facebook目前有大约7000万家小企业在使用Facebook页面,但除了收集喜欢的内容之外,它们没有什么别的事可做。中小型企业网络在哪里?
区块链。本质上,区块链技术利用网络效应创造价值。最近ICO的Telegram在移动应用程序上只有1亿用户。我们期望更多现有的网络能够发行代币,并建立区块链的生态系统。Facebook将处于独特的位置,可以在这里部署类似以太坊的东西。让开发人员访问数十亿Facebook用户将是使用Facebook区块链作为应用程序基础的良好激励。
保持积极的收购策略。继续收购Snapchat等试图超越它的任何网络效应业务,或可能引发另一个技术平台的任何业务。比如Oculus等。
Facebook面临的威胁我们看到,Facebook面临的来自监管部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隐私。Facebook知道很多关于用户的信息。从一开始,这就引发了隐私问题,因为它愿意使用和销售用户数据。随着欧盟出台新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Facebook将面临监管方面的不利因素。即使没有针对Facebook的直接行动,也可能导致Facebook减少使用目标数据,从而大幅减少收入。
公共卫生。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衡量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体的成瘾性,包括其引发的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如果Facebook被归类为烟草之类的东西,那将极大地改变竞争环境。
反垄断。如果美国司法部采取反垄断行动,如微软在上世纪90年代末遭受的那样,也可能严重阻碍Facebook的发展势头。反垄断执法甚至可能迫使Facebook剥离Instagram和WhatsApp等收购来的业务,尽管Facebook的网络和产品本身难以拆分。谷歌去年被欧盟处以27亿美元的反垄断罚款,可以想象,公众敌视Facebook的情绪可能会促使Facebook受到类似的罚款和处罚。
除了监管之外,Facebook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负面的网络效应。当网络的增长实际上降低了它对现有用户的价值时,就会产生负面的网络效应。道路网络是网络遭受负面网络影响的典型例子,因为更多的司机意味着更多的交通拥堵和更多的污染。
最近,Facebook的Feed中也开始有了类似的污染。它的算法并不能总是产生很好的用户体验,因为它正受到大量内容的攻击,以获得用户的关注。
网络负面效应的另一个来源是社交图表的污染。随着用户积累了多年的Facebook好友,或者随着父母和工作朋友的加入和联系,社交图表会被他们不一定想与之互动的人污染。这些负面的网络效应促使人们转向更紧密或更简单的网络——这可能是青少年使用Instagram和Snapchat超过使用Facebook的原因。
一、1998年:内容门户元年
1998年2月,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给中国产业带来了VC风险投资、CXO职业经理人团队,让中国老百姓认知了中国互联网。
1998年,四通利方和北美华人网华渊网合并,成立新浪网。给中国产业带来了并购、创始人被踢出团队。
1997年,网易成立。1998年推出网易免费电子邮件服务。
显然,这是内容门户之年。
虽然1998年腾讯也成立了,但显然大家都没注意到它。但最后四大门户是:搜狐、新浪、网易、腾讯。
还有一家公司成立,那就是在线网络游戏公司:联众,出自希望公司UCDOS软件团队。
你看,内容门户+BBS论坛社区+IM+游戏,在20年前,就同时出现了。中国互联网主航道,都基本出现。
二、1999年:电子商务元年
内容门户大热到极点。连联想都做了一个FM365。更别说还有中华网、TOM网、多来米这些富家子弟玩的。这些显然都是后知后觉了。
1999年11月,当当B2C成立,标品卖书,客单价也低,正好做启蒙。1999年,阿里巴巴B2B也成立了,搞黄页,帮助中国小商品制造出口走向国际。
1999年还成立了一家当时没人知道的公司:携程。
1999年还成立了一家公司:51job,网上找工作。其实招聘的本质是:黄页信息,只不过这个黄页不是企业信息,而是个人简历信息。
这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开始。他们真是先知先觉。
三、2000年:内容门户上市年
网易、搜狐、新浪都在纳斯达克上市。这才短短3年时间。
2000年1月,百度成立。
四、2001年:移动手机元年
美国互联网投资泡沫破裂,也影响了中国。很多后来进入者都纷纷转型去开发企业软件,因为他们熟悉互联网、熟悉当时火热的Web开发技术和JAVA开发技术,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做供应链互联网平台。当时中国企业软件商还在纷纷用VB/PB/DELPHI开发局域网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呢。
但是在前几年互联网资本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信&数据传输网络也在迅猛发展。诺基亚在这一年市值逼近2500亿美金,中国出现国产手机热,以波导为代表,IT厂商联想也介入进来,家电厂商海尔也介入,电话座机厂商步步高(Vivo和Oppo的母公司)也介入。
五、2002年:移动手机内容SP元年
200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终于能短信互通了。好不容易2000年上市的三大门户都熬的受不了,想寻找到立刻变现的业务。
彩铃、短信报热。网易首先抓住这个机遇(嘿嘿,大家可以另外寻找网易和张静君和广州电信局的渊源)。中国互联网企业做SP业务开始了,尤其是把网上的新闻和段子通过短信传播。
六、2003年:网络游戏元年
2003年7月,盛大公司传奇世界游戏,引发了中国网络游戏热。随后,九城、完美时空、巨人等等公司跟进,造就了中国很多赚的盆满钵满的网络游戏公司。这个行当也给中国积累了大量的产品经理、制作人、美工人才、音效人才、3D技术、网络技术。
七、2004年:中国互联网第一波集中上市收割年
2004年,移动手机内容SP厂商:空中网、掌上灵通网,上市。
2004年,垂直金融内容门户公司:金融界,上市
2004年,社区+IM+游戏厂商腾讯上市。
2003年12月(相当于2004年了吧),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个公司:携程,上市。携程。从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开始元年,到2003年,这才短短4年时间。
2004年,泛电商人才招聘网:51job上市。
2004年,网上卖机票电商网:E龙上市。
2004年,网络游戏厂商:盛大,上市。
从1998年算来,到2004年,6年时间,中国互联网开始了第一波收割热潮。
八、2005年:Web2.0社区内容元年
2005年,超女最火的一届出现:李宇春、张靓颖、何洁。大众用短信投票引爆全国。这是民众的、互动的狂欢。
2005年,新浪博客。
2005年3月,豆瓣成立。这是一个点评的网站。
2005年12月,58同城成立,这是一个个人黄页的网站。
额外,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这一年上市了。
九、2006年:网络视频内容元年
2006年,六间房视频网成立。2006年,李善友的酷六网成立。2006年,优酷网成立。2006年,Google并购Youtube网。
另外,2005年4月,土豆网成立。2005年,迅雷公司正式成立。2005年,VeryCD(电驴下载)公司正式成立。这都是和视频电影的崛起有关联的。
过去大家只能看文字图片内容网站,做图片钻展广告。现在有了更直观的视频网站,而且每部电影都可以贴片做广告了。
但是并不代表文字内容网站失落,相反,中国网络文学崛起,你看:2006年,天下霸唱开始写鬼吹灯引爆盗墓类小说、2006年当年明月开始写明朝那些事儿引爆写史类小说,2006年月关开始写回到明朝当王爷引爆穿越类小说。
2006年,其实还有一个大混战,就是楼宇广告大战。成立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2005年上市,2006年并购了聚众传媒、框架传媒。
十、2007年:电子商务高速成长年
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
但是大家也别忘了,2007年8月,中关村一个经营了快10年的拥有11家线下店铺IT硬件批发零售商,融了一笔钱,开始关闭自己的线下店,专注高速发展线上电商自营零售,那就是京东。
2007年,Yes!PPG成立,主打自创品牌的男士商务休闲服装。2007年,模仿Yes!PPG的凡客诚品也成立了。这是中国自创品牌的电子商务公司,集:研发设计、供应链采购、委托加工、质量控制、商品电商零售、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
2007年,也是中国快捷酒店大战的一年。如家、汉庭、锦江之星、7天、莫泰、格林豪泰、布丁、桔子酒店...,好多好多。
悄悄另外说一句:2007年,iPhone上市了,大内存、高速CPU、高速WIFI网络、大屏幕、多点触摸输入操作,这几乎是和过去的智能手机有天壤差别:小内存、小屏幕、GPRS联网、笔触输入或键盘输入。中国移动互联网暗示着要大规模爆发了。
十一、2008年:智能手机元年
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十周年。但是这一年也暗示着,中国PC Web互联网即将开始走向最高峰,最高峰也意味着下一个时代已经在悄然启动。
2008年,Google正式发行Android操作系统。
2008年,AppleiPhone3G手机,最最关键的是,智能手机的高利润盈利模式、流量口模式出现了:App Store。想想百度收购91,其实也想占领智能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没想到独立的应用商店根本不存在活路,全被智能手机厂商在底层釜底抽薪了,人家有小米应用商店、华为应用商店...,全是硬件+软件一体化的。
2008年,山寨手机热啊。在联发科一体化MTK模组的支持下,在华强北电子零件集散批发、深圳电子代工场云集的支撑下,中国人制造手机的门槛被放到最低。
十二、2009年:交战年
2009年,新浪微博显然是最显眼的。随后,各大内容门户网站纷纷类微博产品服务。微博,120个字,类似短信使用体验却可以带图片(比短信好),可以关注名人还可以评论互动(不像QQ得双向关注),也可以随手转发。
除了微博这种类互联网手机上的多媒体短信产品大战,这一年整个互联网界都不平静。
淘宝购物搜索,屏蔽百度爬虫。当然,微软也了Bing搜索引擎来PKGoogle搜索引擎。
腾讯和搜狗针对输入法进行诉讼。因为输入法在用户需求探知、弹窗引流、输入汉字导流方面具有很高的入口杀伤力。
网络游戏《魔兽》的运营权,也在九城、网易之间拉锯。
还有2008年很火的基于QQ社交网络关系的页游:偷菜,开心网和千橡开心网也进行了诉讼。
为什么2009年如此不平静?就是因为PC Web互联网进入成熟期,产业要开始高度集中,要进行整合,不可避免要咔咔作响。
2009年,中国三大运营商均获得3G牌照,移动互联网眼看着眼看着要来临了。
十三、2010:电商爆发年
2010年大家最记忆犹新的肯定是,大量团购网站出现,尤其以2010年3月美团成立为标志。中国电子商务:衣食住行,衣,有淘宝;食开始了,就是这些团购网;住,有曾经的如家快捷酒店大战,也有58的租房二手房黄页广告聚焦房产行业大战;行,有过去的携程、E龙、同程、去哪儿大战。除了衣是实物零售业外,其他食住行都是服务电商业,即:在网上吸引消费者流量,在网上获得优惠折扣,在网上下订单,甚至在网上进行支付,然后在线下进行到场消费。
2010年,在衣这个事情上,还有一个轰动的事,那就是淘宝双十一热。但这已经其实是第二届了(第一届是2009年双11),但就如超女一样,也是第一届举办完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第二届才引爆。双11对于淘宝的意义非常大。而京东,在2010年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开放POP平台、一线城市极速达、收购网银在线介入金融业务。而且京东主动发起了图书大战,直指当当老大哥(当当可谓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电商零售)。还有一家发源于手册邮寄购买最终爆发于电商的服装零售公司:麦考林,也在2010年上市了,成为了第一家上市的电子商务零售公司(2007年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
1999年,中国电商元年;2007年,中国电商成长年;2010年,中国电商爆发年。
当然,在PCWeb纯互联网领域,2010年也发生了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就好像两个黑洞碰撞一样巅峰对决,那就是3Q大战。2010年11月21日,在工信部、网信办的协调下,两个公司达成和解,不互相封杀卸载对方的软件。中国PC 互联网终于走到了尽头。就好像红巨星要爆炸要产生超新星是一样一样的。从1998年开始的PC Web互联网,走到了2008年智能手机元年,2009年互联网产业整合交战,最终在2010年3Q大战最高巅峰对决中收场。
再想想中国移动互联网,2008年是智能手机元年,今年是2018年,也十年了,今年的大战是腾讯集团和今日头条的大战。相信到2020年,也会如超新星一样,那时候是什么互联网呢?已经有了ADSL宽带PC Web 互联网和4G 移动 App互联网,难道那时候在5G的引导下,会出现万物互联网?
4G移动App互联网,以移动智能手机为主产业,那5G万物互联网,什么是主产产业呢?难道是智能汽车?
十四、2011:中国移动互联网元年
这一年,有两个重要级产品出现,一个是智能手机:小米和MIUI OS出现,一个是原生移动IM:微信出现。
智能手机硬件、Andriod操作系统、应用商店、IM通信,这种组合层次颇值得人寻味。在万物互联网时代会不会出现的最初超级应用也是这样?
其实早在2G GPRS时代,在2008年,手机QQ已经很多人使用了,但是微信出现了,手机QQ没落了。微信的出现正好和iPhone成为智能手机事实标准是同步的。从iPhone开始,过去手机是五花八门各种样子各种功能,尤其在山寨手机之时到达最,然后在iPhone带动下,全世界的手机都变成一模一样的大体模样了。也就是说,都是大屏幕、无键盘。微信的崛起第一步就是:语音消息、手机通讯录导入、摇一摇周边。你看,全是原生应用了手机的独特特性。大家在思考万物互联网的时候也应该这样思考,要充分应用硬件的独特特性,而不是把大象装在冰箱里(比如很多人把企业管理软件精简功能做成App)。
十五、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年
这一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超过了电脑上网网民数量(其实2013年中国政府才要求运营商强力推4G)。
这一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家都纷纷把自己的PC Web互联网的功能翻新成App版本。
华为、锤子也正式宣布进入智能手机领域。360和海尔也联合推出超级战舰手机。就连腾讯也谨慎的做了一个手机ROM。大家纷纷想从智能手机硬件、智能路由器和DNS、OS、应用商店、通信IM超级APP,一层层地釜底抽薪。
十六、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爆炸年
3年啊,同志们。太快了,怪不得劳模雷军说:现在就连睡觉都觉得是浪费。
这一年,小米开始构建自己的智能产品生态,了好几款智能产品。这一年,乐视智能电视,乐视开始引爆江湖。
在这一年有两个关键事件决定了这一年是移动互联网爆炸年。一个是微信了游戏流量入口、打飞机小游戏狂潮掀起了移动游戏App的热潮。移动互联网,怎么能够少了游戏这一个半边天呢。微信在这一年还了公众号。没有媒体人的卷入,就不可能有大影响力大声音。微信也是在这一年狂发展的。
另外一个大事件就是,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BAT们都开始做好自己的主流超级流量App,大力发展Open API开放平台,大力做投资并购。中国移动互联网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关键就是有三大要素:超级流量、Open API和平台、资本投资和并购进入山头帮派时代。同志们,这句话要标红啊。这是过去中国互联网界从未有过的事情啊。这是中国互联网的并购年,其中最大的收购案就是百度以18.5亿美金收购91无线。
十七、2014:中国企业服务元年
在这一年,中国电商出现了一件大事:京东、阿里纷纷上市。京东和阿里占据中国线上B2C零售80%市场份额,构成了真正的双子星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成为寡头市场。现在再进入这个市场,不可能再出现第三巨头了,从第三名到最后一名,所有加总才能占据最多20%市场。从目前来看,就连拼多多这种拼团模式、云集微店众包销售模式,也只能成诸侯而不能成王。
虽然说,云计算创业三小龙:Ucloud、七牛、青云,都是2010-2011间成立的。但是,中国企业服务投资规模第一波热潮却真正来自2014年。其实不说2006年AmazonAWS,就说阿里云,也是在2009年10月写下第一行代码,2012年做天猫聚石塔项目,2013年换帅胡晓明开始高速发展。而中国IaaS云计算的,还要等到2016年,那一年,所有互联网大佬、所有中国系统集成商大佬都已经进入IaaS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市场。不过很多人却还后知后觉,直到2015年中国企业服务投资最,很多人才匆忙杀入了这个行业,才匆忙升级要做SaaS软件。
这一年还有件事,就是菜鸟网络在这年成立了。菜鸟网络不搞仓库不买卡车不跑运输不招业务人员,但是菜鸟网络凭借淘宝天猫的订单流量、凭借自己的大数据建模技术,来做到智能的仓储物流调度,抽取中间的调度佣金。这本质上是电商+企业服务的混合体。
这一年还有件事,是滴滴的快速崛起。滴滴后来被人们笑话段子都演变成了滴滴模式(拼多多拼团也是种模式、团购秒杀倒计时也是种模式),什么滴滴打人、滴滴代喝、滴滴代嫁等等,哈哈哈。但是,滴滴代驾、滴滴拼车业务真的出现了。滴滴的核心是:根据地理位置(智能手机独特特性)、根据业务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智能匹配最合适的打车人和出租车,抽取中间的调度佣金。这本质也是电商+企业服务的混合体。
也就是说,智能调度匹配抽佣金,这个模式,会在中国业务+IT服务的各行各业中,都会形成落地的业务场景。这就是一种经过验证的以技术为本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非常值得中国企业服务商去探索借鉴思考。
十八、2015: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这一年,在中央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开始热潮。当然,中国电子商务要高速发展,没有金融的支撑也是不能更快更大的发展。
所以这一年,P2P热、众筹热、消费贷热、供应链金融热都起来了。
但更突出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开始大战。大家纷纷通过各种扫街、发起补贴活动,到处贴二维码,可以扫码支付。现在,就连买菜买鸡蛋夹肉饼,都可以用手机扫码。这种便捷性是全世界最领先的。
十九、2016年:智能元年
这一年,直播热崛起。但是这种直播和过去最早YY的直播还不一样。现在的直播最关键应用了实时美颜技术、虚拟AR技术。
这一年,从支付宝AR找福字、美颜App自带兔子耳朵虚拟表情开始,就发现今年的不一样了。那就是现实和虚拟的实时结合。
所以这一年,也带动了AR、VR设备热。也带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热,先从人脸识别开始。
直播热从娱乐很快扩展到了电商,从虚拟送礼盈利走向推荐商品带货盈利。这也造就了2016年的微商热。这不同于过去的微商拼命加5000人拼命加群拼命发朋友圈鸡汤发微商广告的模式。这一年的微商都在实时美颜直播技术中统统成为了网红。
直播打赏热(这里也有上一年移动支付大战红包大战的功劳),也渐渐带动了另外一个正经事:知识网红(如罗振宇)+知识付费(如得到)。
这一年,还出现了共享单车大战,最后连颜色都不够用了。这里面最有名的论战就是马化腾和朱啸虎的言战,焦点是谁能笑到最后。马化腾认为是一定要是智能设备,如智能车锁,这显然是技术派的看法。而朱啸虎代表运营派,也就是说:最成熟的产品和消费习惯,最广阔的市场,用资本轰开。现在,朱啸虎的OfO陷入尴尬境地,朱啸虎后来都暗示服了软,显然,智能才是核心。
二十、2017年:新零售元年
2017年说什么热,那必须是新零售。新零售的本质是用智能传感设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线下数据收集和线上电商是一样的效果。大家切记切记。
虽然说,有人把新零售看做是线下,用正规企业运营方法再重做一次,就如同当年如家他们用资本+企业标准运营管理方法重塑中国快捷酒店业一样。
技术派:无人零售商店、无人货架&货柜、智能购物车、智能称重台、人脸识别进门、人脸识别自动支付
运营派:生鲜、生鲜+餐饮堂食、连锁便利店、中央厨房供应链....
二十一、2018年:
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热已经过去了3年。今年卷土重来的是:区块链。创建X币项目、发币上交易所市,成了主流割韭菜模式。看不清看不清。
在去年直播热、直播技术、直播打赏普及成熟的基础上,快手、抖音短视频热崛起。但是这种短视频又和过去的移动视频热不一样。因为除了技术流畅、打赏付费习惯成熟外,现在抖音又多了附近、朋友、互动。这简直是下一代社交网络的潜力啊。怪不得腾讯今天上半年从收购到打击抖音到内部赛马做了N多短视频App,根源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