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睡眠质量

大学生睡眠质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睡眠质量

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 睡眠质量; 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36-0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7年1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高等学校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2400份,收回有效量表2368份,其中男生590名,女生1778名;同期在某工科类专业各年级在校生中随机发放学生睡眠质量测定调查量表1700份,收回有效量表1642份,其中男生1038名,女生604名。

二、结果与分析

在1642名工科学生中,PSQI总分≥8的占21.13%;在≥2的各成分分中,以日间障碍最高,其次为入睡时间、主观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第三是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有3.84%的学生常因睡眠障碍而使用催眠药物。而在2368名医学类学生中,总分≥8的占33.19%,高于工科学生(x2=69.569,P

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指标外,医学类学生的PSQI总分和各成分得分均值都比工科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三、讨论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33.19%的医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用同一判定标准对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结果,医学专业学生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方面均比工科类学生差,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也均比工科类学生严重。提示医学院校大学生总体睡眠状况不如工科学生。这是因为医学专业相对工科而言,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对睡眠的需求量较大。另外,工科专业课程实践课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到工厂车间见习,从而由于紧张的学习引起的大脑疲劳可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虽然医学生对睡眠知识的认识、保健意识优于非医学类学生,但由于他们的专业课程紧,学习任务重, 记忆内容多,有的学生在入睡前仍在思考问题或记忆知识,长期的紧张学习而导致睡眠的质量问题。健康的睡眠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活和学习质量尤其重要,学校要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就寝管理,改善住宿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开展课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件,正确处理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睡眠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对睡眠问题较严重者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四、具体对策建议

1.加强身体锻炼。身体锻炼能促进大学生体质的增强以及产生适度的运动疲劳。体质的增强能提高人体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增强能引起睡眠质量的心理因素的健康发展。根据以往的研究:焦虑、抑郁、生活事件应激都是预测睡眠质量的可靠指标,锻炼可以使得这些指标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因而使睡眠质量得以提高。

2.改善睡眠环境。开灯睡觉不仅是一种能源浪费,而且影响睡眠质量。人体生物节律,包括生物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觉”是人类生活常规。如果破坏这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的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甚至使人体的心跳、脉搏、血压异常,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睡觉尽量要在黑暗的环境下。

3.培养睡眠习惯。

开始每2~3天就提前5分钟起床。一个星期后,你就可以提前15分钟起床了;一个月后,你就可以提前1小时起床了,希望更早的起床,你可以慢慢地通过每周提前5分钟,坚持二、三个月。习惯培养后,你仍然需要坚持这个作息规律,按时睡觉,这样就会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睡眠质量会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375-378

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组工作;大学生;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状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睡眠质量的好与坏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在课堂学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笔者在S大学成立“早睡早起小组”,希望以此探究小组工作方法在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中的作用,并为促进大学生提高睡眠质量贡献力量。

1 小组背景

笔者首先在本班同学中展开了“关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初步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得到访谈个案15个。其中,平均入睡时间在10点左右的有1人,11点左右的有5人,12点左右的有9人;平均起床时间在6点左右的有1人,7点左右的有3人,8点左右的6人,9点及以后的有5人;有3人抱怨自己睡眠质量极差,常常会被杂乱声音吵醒且伴有失眠多梦现象,有7人表示自己睡觉感觉不踏实,处于“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状态”,有6人对自己目前的睡眠状态比较满意,但仍希望能有所改善。

这项简单的调查虽然只在一个班级内部进行,但却是当代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一个缩影,仍然反映出了大学生睡眠质量差的事实,因而笔者借由本学期的小组工作课程,开展了“早睡早起小组”,希望可以对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一些帮助。

2 小组活动计划与过程

2.1 活动目标

2.1.1 总目标

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找到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帮助改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睡眠质量和水平,以改善亚健康的身体素质。

表1

2.1.2 具体目标

①帮助成员在小组中了解自己的睡眠情况,探求个人睡眠质量不高的原因;

②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2 小组特征

(1)小组性质:应用小组

(2)聚会次数:5次

(3)活动日期:2013年10月12日至11月9日

(4)时间安排:每周六14:30至15:30(可随时调整)

(5)活动地点:小组活动室

(6)计划招募人数:8至12人

2.3 招募方法

(1)于B楼、H楼门口、各个寝室楼下张贴海报

(2)于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

(3)发动已报名的成员进行宣传,针对特殊情况工作员可亲自要求招募对象参加

2.4 活动内容设计(如表1)

2.5 活动过程(如表2)

3 评估与总结

表3

小组基本在每周六下午进行活动,每节活动约为60-90分钟。工作者1人,组员9人,志愿者1人。其中,第3节活动SM缺席、第四节活动PXQ缺席,其他三节均是全勤。小组活动一直在小组活动室开展,10位成员围坐成一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小组活动开展十分顺利,小组成员的睡眠情况均有所改善,最后大家都认真填写了小组反馈表,具体评估和分析如下:

3.1 小组过程评析

3.1.1 小组早期(第一节)

小组的开始阶段是小组生命的重要时段。第一节活动中,组员的任务是相互认识、澄清小组目的、建立共同目标和规范、分享表层性感受等。由于是第一次的小组活动,各位组员在开始的阶段比较陌生和拘谨,比较被动。但是随着热身游戏的开展,各位组员消除了隔阂,打破先前比较拘谨的氛围,变得放松起来,组员之间也互相认识,逐渐加深了解。成员有被动的参与小组活动渐渐的变为主动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

3.1.2 小组形成期(第二节)

第二节活动的目的是确定小组规范,了解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经过了一次的小组活动,在本次的小组活动中,虽然气氛没有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主动参与进来,但是一些平日比较外向的,比较的小组成员已经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一些平日比较内向的小组成员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之下,也有了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倾向。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交流也越来越多。

3.1.3 小组工作期(第三、四节)

小组进入这个阶段,凝聚力已经达到了最高点,组员对小组产生了依恋,形成了轻松、快乐、温馨的活动氛围。

在第三节活动中,工作者做一项关于小组成员睡眠情况的调查,并进行了逐一分析和讨论,强调了音乐疗法和自我暗示的有效性,通过第四节活动的反馈来看,改善睡眠环境的方法是有成效的。

在第四次活动中,组员分享了关于食物影响睡眠的小知识,并请来“饮食营养与健康”小组组长WML同学担任嘉宾,为小组成员讲述饮食不正确对睡眠乃至身体健康的影响,小组成员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深化了以上知识,最后大家一起跟随视频做睡眠操。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互动,情景剧表演为部分。

3.1.4 小组结束期(第五节)

第五节活动是小组的最后一次活动。离别的伤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组员的活动情绪。在临近结束阶段尤其是最后一期活动中,组员们纷纷表达了对小组活动的浓厚兴趣和依恋之情,表达了关于小组主题内容的收获,并认真填写了小组活动反馈表。由此,组员与工作者之间以及组员之间的专业关系转化为社会关系。

3.2 小组反馈

根据小组成员所填写的“小组活动反馈表”可以看出,小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目标基本实现。

如表3数据显示,小组活动对小组目标的达成效果较好。成员经过参与小组活动,在认识自己睡眠状况、改善自身睡眠质量以及表达自我、挖掘自身潜力、面对未来发展等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小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可见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3 成功与不足

在对小组记录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整体评价很高,成员在活动中收获很多:

一是,组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改善。三位大一的组员睡眠一直保持有规律,SWL同学晚睡情况有所改善;四位大三的组员,LH同学晚睡的情况有所改善,DY和WJH为同寝室友,彼此又互相监督,睡眠环境有所改善,AQ夜里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也有相应改善;三位研一的组员,其中PXQ和JYY为同寝室友,彼此监督、提醒,LP睡眠质量有所提高。

二是,小组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同。组员普遍对小组的形式及内容感到有兴趣,在每次的小组意见反馈中,组员们一致认为小组的活动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一些改善睡眠的方法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小知识,较有效的改善了睡眠状况。

但是,本次小组活动虽然达到了预期效果,对改善大学生睡眠状况有帮助,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小组前期(第一次活动)组员拘禁、不想说话,对工作者有抵触心理。对此工作者要善于察言观色,灵活地采用游戏来缓解紧张气氛。

(2)组员参与游戏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而失落。对这些工作者要及时组织反馈。(3)沟通与互动是很重要的概念,但组员介于年级和学习时间等的差异而不愿意与其他年级的组员沟通,这样的情况,工作者应该对讨论作充分的调动。

4 结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实践可以证实,小组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通过调节音乐、光线等外部环境可以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通过调节饮食与适量增加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提高入睡速度、改善睡眠质量;通过闹钟设定、生物钟调节等方式,可以改进大学生“起床难”的问题。同时,成员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亦有很大的进步和改善。小组活动结束时,组内成员的睡眠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善,同时身体状况也得到相应改善,成员对小组参与小组的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明珠.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J].社会工作,2010,5.

[3]刘崇俊,仇丽,郭治谦.论高校小组工作的应用模式[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睡眠质量

抑郁是一种复合的负性情绪体验,它被定义为一种弥漫性的不快乐感。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1]。抑郁和焦虑情绪会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抑郁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2]。睡眠是有机体周期性静息的生理现象,它同觉醒一样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种主动而复杂的生理状态。良好的睡眠不仅使大脑皮层细胞的能量得到补充,使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新的平衡,而且能消除疲劳,为接受新的信息作生理上的准备,从而提高认知能力,改善精神运动及心理运动状况。抑郁和焦虑情绪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且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心理障碍之一。根据张智勇、罗珊红的研究结果得出,从大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发展表现上看,一年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学生的得分。由此可见,抑郁、焦虑心理在大学新生中也大面积的存在。而任何躯体的或精神的因素均可造成睡眠障碍,可表现为睡眠的量、质和时序的变化或在睡眠中出现异常的发作性事件。关于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很多,但多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等为评价工具,而应用SCL-90对大学新生进行测评,分析焦虑抑郁因子与睡眠因子的相关性的却未曾报道[3-5]。本研究以贵阳中医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大学新生抑郁、焦虑程度和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阳中医学院2012级大一新生共2081人。其中男生907名(43.58%),女生596名(56.42%),平均年龄为(19.45±1.39)岁。

1.2工具

SCL-90量表共有90个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与饮食情况等10个因子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各因子所表现的症状,采用5级评分制的方法。用1~5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较重、严重5个程度,并计算总分、阳性项目数及10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问题越严重。量表中任一因子平均得分≥2时,表明被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平均得分≥3表示该症状“较严重”,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

1.3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大学一年级全部新生进行调查。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经过一致性检验,在进行量表测评前统一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最后统一收回问卷。总共发放量表2128份,收回有效问卷2081份,占总人数的96.16%。

1.4统计学处理

将相关数据录入电脑,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 SCL-90抑郁、焦虑与睡眠因子的得分结果见表1。

由表二可知:受试者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786,抑郁和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4,0.531(P

3讨论

据WHO和美国Michingan大学流行病学调查,焦虑、抑郁的共病率达50%,C. Lindsay Devane报道85%的抑郁患者伴有焦虑症状。国内报道抑郁症出现焦虑症状67.5%,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0%[6-9]。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一新生抑郁、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抑郁情绪的大一新生往往伴有焦虑情绪,且二者与睡眠质量也有关系。大一新生性格还不是很稳定,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走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需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不良,独立生活能力差,以及恋爱受挫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应激易导致大一新生的情绪消沉、紧张不安等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较差,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青少年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且有助于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另有研究表明,偶尔的睡眠不足常会令人精神不济、心情变差,因为人体缺乏睡眠时,会使压力激素增加,经常失眠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症的几率比睡眠良好的人高出4-5倍,而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往往伴有焦虑情绪。因此,消除大一新生不良情绪的产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睡眠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加强体育锻炼,定期的心理讲座与辅导,独立性的培养,社交能力训练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显得必不可少。而对造成大学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价,从而针对性更强地采取干预对策,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另外,本文只是对抑郁、焦虑情绪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不能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睡眠障碍引发抑郁、焦虑情绪,还是抑郁、焦虑情绪引起睡眠障碍,目前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00.

[2]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308-308.

[3]成义仁,马恩轩,主编.精神病学.第1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5:441-442.

[4]王玲,叶明志,温盛霖,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04-205.

[5]张胜男,田迎春,安力彬.本科护生睡眠障碍与焦虑症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7):918-919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7]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77.

[8]Devane CL, Chiao E, Franklin M, et al .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 Statu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with Depression, Am J ManagCare.2005, 11(12suppl):344-353.

[9]季建林,徐美勤.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共患焦虑障碍的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1):9-11.

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第4篇

睡眠是高等颈椎动物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周期性出现的静息状态,它是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人一生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众多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1]。排除躯体和精神疾病外,个体睡眠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睡眠卫生意识低下和睡眠卫生习惯不良所致[2] 。Esposito研究表明,对睡眠的不良认知本身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压力源。霍建勋等研究发现,睡眠卫生信念和行为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影响显著,睡眠卫生信念和行为越好,睡眠质量越高[3]。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现状如何?这在国内少有人涉足,笔者对此展开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云南民族大学4年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6份,有效回收率为93.2%。汉族大学生265人(56.9%)、少数民族大学生201人(43.1%);平均年龄(20.27±1.39)岁。

2、方法

问卷调查法。所用量表是睡眠卫生意识和习惯量表,该表包含了睡眠限制、饮食、刺激性和精神活性物质摄入、运动、焦虑情绪、睡眠环境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外源性因素。该表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Lacks & Roter 编制,能够客观评价环境因素对睡眠的破坏程度,了解患者对于睡眠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所存在的不良睡眠卫生习惯[4]。

二、结果

1、睡眠卫生意识现状

①睡眠卫生意识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意识均值为(3.65±0.62),民族差异和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6,P

2、睡眠卫生习惯现状

①睡眠卫生习惯基本情况(表1) 民族高校大学生睡眠卫生习惯均值为(1.56±0.80);大学生群体睡眠卫生习惯在民族、专业、年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睡眠卫生习惯均值显著高于女生(t=3.113,P

②睡眠卫生习惯各项最高频率(表3)

三、讨论

大学生睡眠质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睡眠质量 使用电脑频率 大学生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电脑的使用带来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恰当的使用电脑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使用电脑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呢?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究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2研究内容

2.1 对象

从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随机选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95份,其中非计算机系108份,计算机系8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65%。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1](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调查。PSQI测试由23 道题目组成,内容包括7 个成份: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份按0、1、2、3 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出PSQI 总分,总分值在0~21之间。所得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8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差的参考值,PSQI8,则认为睡眠质量较好,PSQI≥8,认为睡眠质量差。

设计电脑使用频率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部分:最近一个月每天使用时数、每周使用天数、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除用每天使用时数和每周使用天数计算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的总时数,其他6个部分按0、1、2、3、4计分,程度越高、分数越高。每次使用强度分为5个等级:弱(如短时间浏览网页)、较弱、中等、较强、强(如长时间游戏),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也分为5个等级:轻、较轻、中等、较严重、严重。

问卷随机发放,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数据按照计分方法量化,使用SPSS13.0录入建档,使用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将非计算机系学生和计算机系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与个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使用电脑频率得分情况

计算机系学生跟非计算机系的学生相比,除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在课堂也会使用电脑,更由于专业的性质,计算机系学生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电脑。

3.1.1电脑使用水平得分

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对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不同的调查对象群体进行比较,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632±0.977,由表1可知,计算机系学生群的电脑使用水平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水平。

3.1.2电脑使用程度得分

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学生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65人(74.71%),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87人(80.56%),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使用电脑月总时数在120小时以上的学生在计算机系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在每次使用强度上,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得分也稍有差别(见表2)。

3.2 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情况

3.2.1匹兹堡睡眠指数(PQSI总分)得分

在国内睡眠研究的常模下,调查对象总体PSQI8的有169人(86.67%),PSQI≥8(即存在睡眠问题)的有26人(13.33%),最低分0分有9人,最高分15分有1人。其中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4.94%),最低分0分有4人,最高分15分有1人;非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2.04%),最低分0分有5人,最高分14分有1人。计算机系学生群中有睡眠问题的人数比例和PSQI最高分都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情况。

3.2.2匹兹堡睡眠指数各成份得分

根据表3,计算机系学生群相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得分都较高,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时间比较短,睡眠效率比较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存在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日常的功能障碍也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在入睡时间上,计算机系学生比非计算机系学生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去厕所、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感觉冷、感觉热、做噩梦、疼痛不适和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相对较少出现。

3.2.3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和各成份得分的相关分析

调查表明,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

3.3 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系别学生群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可见,调查对象总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和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总体的影响睡眠程度和每次使用强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相关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调查对象总体的睡前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是有影响的。

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和体育锻炼程度呈负相关,说明计算机系学生的睡眠质量不但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而且受每次使用强度影响,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计算机系学生的每次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都没有相关性。

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其睡眠质量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但受每次使用强度关系不大。该群体的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强度和影响身体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他们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身体的变化又影响睡眠,与之相反,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没有这种感受,这和计算机系学生因为长期适应使用电脑的环境所以不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己的影响有关系,另一方面,非计算机系学生主观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和身体及睡眠有相关性和PSQI总分与每次使用强度无相关性不一致,说明非计算机系学生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身的影响。

4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时间长。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平均得分为1.632±0.977,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强度大。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每天使用电脑4 小时的学生占总体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在电脑使用水平和电脑使用程度的水平上都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调查对象总体的水平处于两者之间,所以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高频率的群体,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低频率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比较PSQI总分,调查对象总体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3.33%,与刘贤臣等的研究结果(13.93%)相似[2],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差,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时为提高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服用催眠药物的现象,而且计算机系学生服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方面,这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的注意,尤其是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念和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去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比较分析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匹兹堡睡眠指数及各成份得分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与低频率的群体相比,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睡眠效率相对较低,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相对严重,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但是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较少。针对这些差异性,我们访谈个别调查对象并查阅资料,发现使用电脑对睡眠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实现的:

首先,使用电脑影响电脑使用者,因为使用电脑使人保持固定的姿势,易造成身体疲劳和病痛,同时左右电脑使用者的情绪,造成脑力劳动的压力,此外最隐形的杀手――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更是不断在吞噬人的健康。有关研究表明移动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失眠发生率的增加,而电脑射频微波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失眠、食欲减退、胸闷、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并引起脱发、眼晶体混浊等 [3]。随着使用电脑的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增强,身体的不适、精神的压力和辐射的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都会成为睡眠障碍,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电脑使用者的心态影响睡眠质量,因为电脑使用者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会造成大脑的疲惫和心情的焦虑,而自我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在临床特征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睡眠障碍 [4],带有类似焦虑的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睡眠问题。大学生承受来自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个体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本身就很容易消极情绪,例如忧郁、焦虑、沉闷等,加之在使用电脑产生的不良情绪与自身潜意识的消极情绪相结合,影响睡眠。

再次,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影响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也是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的,因为睡前剧烈运动或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提高大脑的觉醒状态,对当晚的睡眠不利[5-6],睡前使用电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入睡时间、睡眠效率都受到影响,耽误了正常的生物钟时间,或是错过稳定的休息时间,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都直接可以影响到睡眠质量。

最后分析得出,由于计算机学生相对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生理的疲劳程度和心理的紧张程度更高,导致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更少,这与服用催眠药物有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可以主观感觉到使用强度、睡前使用、体育锻炼、白日活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

第一,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不大,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没有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电脑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的变化又对睡眠产生影响。经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使用电脑更多是进行学习研究等脑力劳动,承受压力,强度较大,而给计算机系学生更多是基本功能的使用,几乎没有承受压力,强度较小,所以使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上有差异。另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适应了长时间使用电脑甚至一直从事脑力活动,习惯于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使用电脑,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跟着使用电脑带来的负荷或者压力走,让他们主观不会感知到高频率使用将使自己身体疲劳和睡眠质量降低,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很敏感,他们的情绪易随着自己使用电脑强度而波动,例如玩网游的同学当然会比浏览网页的同学更容易劳累和疲惫,但总体上他们几乎没有承受向计算机系学生那样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脑力劳动,所以即使他们觉得很疲惫,实际上睡眠质量受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高频率群体不可避免地使用电脑频率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低频率群体,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改变睡眠质量的成效却不大。针对这个问题,对个别调查对象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会进行篮球、跑步、乒乓球等体育锻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差别,计算机系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兴趣爱好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较多的人把花较长的课余时间研究电脑或者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活动,而非计算系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体育锻炼、看书、出行等,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或较少倾向花时间在使用电脑上,时间安排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产生了差异。查阅资料发现,高频率使用电脑的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是因为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降低因使用电脑导致大脑兴奋的程度,使加快入睡和促进睡眠深度 [5-6],所以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因此,针对大学生时间自由,自制力不强,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应健全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创造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宣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加大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力度,必要时采取宿舍熄灯等管理措施去帮助学生合理作息,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3 月21 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现在,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不能把握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加上不良使用习惯,例如沉迷网游、通宵使用等,对睡眠影响都产生了强或弱的影响,鉴于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立足研究结果,对使用电脑频率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使用频率高的人群,应该尽量提高使用电脑的效率,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电脑的使用,然后尽快让身心得到放松;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人群,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避免刺激地使用电脑操作。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对电脑的特殊需求,就要合理地控制好电脑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希望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和上机操作,采用分时段使用电脑,避免聚集性、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减轻学习的压力和疲惫。

总而言之,要努力合理地使用电脑,使之对睡眠的影响尽量减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疲惫,避免辐射;第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使用电脑的强度,避免高强度或情绪化地使用电脑;第三,加强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使用催眠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 (2):105-107.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3] 曹兆进,陶勇,张洪桥等.移动手机电话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5):264-267.

[4]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3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