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一个故事一堂课――孙云晓妙评真实家教50案》
家庭杂志社 编孙云晓 点评定价:28.00元
50个真实的家教个案,几乎涵盖中国父母可能遇到的所有家教难题。这些个案按照不同的家教类型,编辑整合为八个群落:贫寒家庭,富裕家庭,出色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犯错孩子的培养,理财教育,情商培养,家教悲剧。每个群落都有典型故事,都有不同的解决之道。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称本书为“家教个案,堪称经典”,并逐篇给出嵌入式批注、点评和群落小结。
王晓春 著定价:15.00元
生活富裕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同时看到它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新危机,好事就容易演变成坏事。该书借助大量的真实个案、冷幽默的写作风格,透视四种中国父母经常犯的错误,阐释三样金钱永远买不来的东西和八种要不得的心态,提供九件富裕时代不可为、七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策略和五个不妨一试的做法……不愧是给予富裕时代家长的教育忠告。
3.《老师和家长需要知道的100个幼儿园法律问题》
周天枢严凤英 主编定价:20.00元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幼儿园的法律指导实用工具书,精选了100个涉及幼儿园的法律问题,涵盖幼儿的权利保护、幼儿园日常管理、幼儿园常见事故及应对等,篇篇“以案说法”――以典型案例为主线,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用大众化的语言加以阐释,还附上资深律师的分析、点评和建议,提供切实的法律指导与帮助,堪称可靠的法律顾问。
《情爱不老》
人体的健康也需要平衡。
总能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家长,听说要让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孩子才会健康。孩子蛮听话,喝了很多水。结果,感到不舒服,家长忙送他到医院,检查后的结论是水中毒。家长的理念是对的,但也需要一个度,饮水才会健康。继续说健康。孩子缺少维生素,是不是吃多元维生素片就好?有些家长认为是这样的,一片就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方便。只要一个问题就能让这些家长的心悬起来:孩子体内的这些维生素,都缺少得恰如维生素片所提供的那样吗?如果孩子不缺少某种维生素,却又成倍地补充,孩子的身体会怎样?也许是维生素C中毒、维生素B中毒,却绝对不会是健康。该怎么办?有经验且有医德的医生会在检查后说,食疗吧,慢慢就平衡过来了。
又是平衡。
家庭教育是否需要平衡?赏识孩子,给孩子进步的动力,但对待那些很优秀的孩子,却要适可而止,不可仅是表扬,如他不知挫折为何物,那么虽然有着向上的斗志,却无法忍受失败,就失却了平衡;挫折教育,是对待那些家庭富裕,事事顺意的孩子而生的教育方式,但如果只给孩子挫折,无法让他尝试成功,失衡的教育,就会让孩子一挫再挫,失去向上的勇气。
说到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家庭教育的发展。
以前的家庭教育,父与母各有各的角色,所谓严父慈母。随着时间流逝,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棍棒底下无孝子,慈母怀中多败儿。”而且,孩子也早已学会严父棍棒抬起,躲到慈母怀中,不了了之,打破了平衡,所以,家庭教育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教育需要统一,只有如此,才会让孩子无空子可钻,四处都是一致的教育的铁壁铜墙。可是,我们却发现,古代时的家长们,教出了有着卧冰求鱼等感人故事的二十四孝孩子,现在的家长们,教出来的却是赶父母出门,无法让家长们感受到反哺之爱的儿女。
细一想,古代时资讯不发达,可能有恶子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还有,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比较好教育。这样说着,就又回到了主题:在这个时尚文化遍地流淌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养育、教育孩子呢?其实,前边的那些文字,已经回答了这个疑问。
最后,只要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对称、平衡也就够了。
关键词:家庭 教育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74-01
本文并不是要全盘肯定美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要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教育。笔者试图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深入了解这些差异的利弊,找出自己教育方法中的不足,努力采取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一、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家庭教育能力的竞争。世界各国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借鉴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中有价值的实践,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将有很好的启发。
二、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一)理论上的比较
1.教育目的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这种期望是切合实际而又能实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追求物质方面的收获如高学历、好职业。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下,给孩子宽容的环境, 让孩子轻松自由的成长。相比之下,中国家庭更趋向于把孩子培养成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过上稳定,舒适的生活。家长望子成龙,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读书。
2.教育内容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它注重孩子们在体力,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体力上,开展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在认知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情感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在社会性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
3.教育方式的比较
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为主,孩子在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父母如朋友,可以平等的交流。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主张开放式教育。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认为凡是孩子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增强能力、培养兴趣特长,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在中国,孩子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孩子们应该做的就是守规矩,顺从于父母的意愿。家长似乎是家庭中的权威,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很多交流障碍。孩子们的自由总受到家长的侵犯。例如,他们的书包、日记总是被父母搜查。多是封闭式教育。以说教为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读书,连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都由父母包办,导致许多孩子学习上是强者,生活上是弱者。
4.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美国孩子很小就参与家庭事务,18岁开始不依靠家庭,多数打工补贴自身的消费需用,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这样成熟早,能力强,能较为顺利地适应社会。在中国,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正如中国的一句常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在考试分数方面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做得好一些,但是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与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有关。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社会发展的动因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
(二)实践上的比较
1.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从小就让婴幼儿在小房间单独睡觉。父母一般都自己带孩子,不要老人或保姆带。为人父母者觉得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而老人一般也不愿给子女带孩子。事实上,父母带孩子比起上一辈带孩子有很多好处,代沟小,更易做到严爱结合、更贴近新时代要求。
2.美国大多数大学生都自己挣钱读书,勤工俭学,即使是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很节俭,同学无论是一起进公园或舞厅,还是在餐馆用餐,一切费用大都是“AA制”。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他们认为,让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这会使孩子没有机会去经历他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比尔.盖茨是最生动的例子。在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费用大都是父母提供的,多数家庭最大的投资便是教育。在校期间,学生上网吧,“富二代”开高档轿车上学的也屡见不鲜。
3.美国父母遇事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 决定怎么做。而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则是自己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例如,父母和孩子遇到了一位叔叔。美国人往往是大人问孩子:“你应该怎样称呼这位先生?”然后让孩子自己思考 自己称呼,而中国父母则直接对孩子说:“叫叔叔!”
三、产生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1.历史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由于这种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能很容易地接受新想法和新文化,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因此,他们更多的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相反地,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被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保守的、自闭的想法在文化观念中占大多数。
2.经济体制
美国拥生产力先进,商品经济发达,机会多,生存压力小,劳动力流动自由,择业观开放。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们的工作都是平等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存压力大,选择面窄。家长认为学习上的成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追求一生稳定的好方法,也是理想生活的必需。
3.文化传统
美国父母多是把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一样看待,而不是完全从家庭本身或父母自身的利益来看待家庭教育。既然他们认为抚育子女是义务,也就不图养儿防老,自己老了进养老院是一个人应有的归宿。我国的家庭教育以人伦为基础,父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子女教育,在无微不至的父母爱怜中隐含着较为浓厚的“投桃报李”的私情。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源源流长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改革,音乐艺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必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
1 音乐家庭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万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家庭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无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视为“小三门”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曾经说过“一个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应该让孩子受音乐教育,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它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让孩子们男∠不兑衾郑并且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成为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和自娱自乐者;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智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不会落后于人。而音乐教育正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本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己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重视课外的家庭音乐教育。
2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音乐课,音乐素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是个人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启蒙初期,这一年龄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 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3.1加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也会就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3.2加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的升华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新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起学生创造音乐的情趣和无限的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对音乐产生的想象也不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坚持学习与欣赏健康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其次,对音乐的欣赏,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第三,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地反映出来。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例如。
4 结束语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具有整和人格的作用。所以,要想具备和提高音乐素养,首先要学会怎样做人。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范畴,音乐是构建人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音乐教育不但要学习音乐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和人格品德的教育与培养。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塑造孩子健康美好的心灵,让音乐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支出;教育负担;代际传递;影响因素
一、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代际传递研究对于打破阶层固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改变代际传递的措施,但如果教育支出负担过重,必然会影响教育对代际传递的调整效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减少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减少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阶层差距,最终实现贫困家庭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目标。Goldthorpe(2005)指出子代与父代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在思想观念、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就是“代际传递”。Huston(1995)假定教育支出是教育价值的衡量指标,则年龄、家庭生命周期、收入、种族和家庭规模等因素之于教育代际传递具有显著影响。Sandra&Paul(2005)研究了教育代际传递中“苹果为什么落不远”的问题,认为家庭特征和遗传智力是影响教育代际传递的两个主要因素。Bjorklund(2006)发现遗传基因和后天培育都会对代际流动产生影响,但遗传基因在亲生父母与子女之间更为重要,而教育等后天培育在养父母与子女之间更为关键。国内学者丁小浩和薛海平(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支出负担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便同为城镇家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远高于富裕家庭的教育负担。孟晓丹(2014)指出,社会排斥的经济纬度、社会福利政策、父代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子代的受教育程度对于代际传递所占权重较大。刘定波(2014)认为,子代数量的增加会提高父代获得子代帮助的可能性,父代获得的货币性转移支付总量会有显著提高,子代的教育水平对父代获得的经济帮助存在影响。综上所述,教育使收入中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比例上升,源于财产等其他因素的比例下降,能够为处于社会低阶层的个人提供公平竞争从而改变命运的机会。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既是父代通过运用人力资本、文化资本所实现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也是父代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变为子代升学、接受更高等级教育机会的过程。
二、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阶层固化。
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历经了四十年的蓬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而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72,基尼系数为0.465,高于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利于政府追加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但较高的基尼系数却反映出我国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较大的现实。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呈现较强异质性的同时,阶层固化现象也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阶层内成员身份地位与所得利益的固化,尤其是处于收入链低端与高端的阶层固化,这种固化对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存在重要影响。
2.教育产品属性。
高等教育归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其收益既包括社会收益也包括个人收益。它不同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收益全部为社会收益,归属于纯公共产品,因此需要公共资源的支持,由政府免费提供。因此根据成本分担的原则,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及家庭理应承担一定的成本。现阶段高校被允许收取一定的学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办学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低收入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教育支出负担。例如,在国家补贴的前提下,2016年北京大学学费在4900~5300元/年之间,住宿费在750~1020元/年之间;复旦大学学费在5000~6500元/年之间,住宿费在600~1600元/年之间;东南大学学费在4600~6800元/年之间,住宿费为1200元/年。以上均不含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如餐饮、购置衣物和交通通讯等费用。
3.家庭所属区域。
从截面数据看,2016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文教支出为1915元,处于东部地区的广东省人均文教支出为5030元,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人均文教支出为2078元,居于西部地区的云南省人均文教支出为1275元,广东是云南的3.9倍;同样是2016年,浙江省城镇人均文教支出为3452元,而农村人均文教支出为1611元,前者为后者的2.1倍。从时间序列数据看,刘云杉(2011)的统计表明: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京大学学生比例约为30%,2000-2010年进入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只占10%左右。2016年北京大学在加大执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筑梦计划”的力度背景下,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也仅为16.3%。类似情况在其他重点高校也大量出现,意味着四十年间重点高校农村生源在大幅下降。我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处于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教育支出负担承受能力弱,一旦面临物价上涨、金融危机等社会风险,就可能会采取让子代辍学参加工作的方式分担家庭生存的压力。从长远看,这种应对方式是以牺牲子代的人力资本发展为代价,会导致子代成年后社会竞争力不足,失去改变自身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机会,最终形成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
4.家庭收入水平。
居民对教育的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家庭收入水平。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国家迅速发展的核心要素。父代关注子代受教育的水平,愿意安排子代进入各种类型的兴趣班和学科补习班学习,造成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幅增长。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16-2017学年,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为19042.6亿元,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占家庭消费的13.2%。许多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对于家庭而言,如果想增加其子代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子代的教育水平,而提高子代的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子代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意味着父代要承担更多的教育支出,进而造成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
三、阻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的策略
1.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经济是教育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水平;教育则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左右经济发展的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例如,出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的大学,其所在城市的2016年人均GDP大多突破了1万美元;即使深圳是个特例(2016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但不妨碍众多名校通过圈地运动开设分校。因此,为实现经济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应当在原有政策基础上,通过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着力缩小其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通过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机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切实减轻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目前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衰减的速度远高于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这与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分布失衡密切相关。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之间的兼并、重组、互助等形式,进一步科学布局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培养质量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优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为满足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体现教育公平,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它既不像国家励志奖学金有学业成绩方面的要求,也不像国家助学金注重衡量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因此成为一项覆盖面较广的资助措施。政府具备教育受益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身份,应当构建与个人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债权人与债务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和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政府应当以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的薪资水平为依据确定偿还贷款的金额与年限,减轻学生因初入职场或薪资水平较低而产生的还款压力,有效缓解贫困家庭教育支出负担代际传递。
3.多方联动,树立正确消费理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父代对子代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子代接受更高层次、更优条件的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在子代的择校费、兴趣班费和家教费用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认为教育需求属于刚性需求因此不可进行削减,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部分家庭的教育支出已经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高收入家庭对于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尚且可以承受,但低收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支付能力有限,教育支出的增加会减少家庭其他日常生活方面的正常支出,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降低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社会和学校应当共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支出理念,在重视教育经济投入的同时增加时间和情感方面的投入,不在子代教育方面进行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父代应根据家庭的具体经济情况和子代的实际教育需求,制订理性的家庭教育支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