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如何提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习题课;三个环节;反馈
习题课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是现在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起习题课,导致习题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也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事实上,习题课是深化数学知识理解,查漏补缺、开拓思路、提升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堂组织设计上应该和新课一样精心准备,把握好课前准备、上课和作业反馈三个环节, 才能真正提高习题课的有效性。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1.重视作业批改,了解“症结所在”
教师要重视每天的课堂作业及课外作业的批改,详细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并把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统计与归类,以便详细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掌握程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知识的巩固情况,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查漏补缺。
2.缜密分析问题,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缜密分析学生错误问题及产生错误的错误原因。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性错误还是方法性错误,是会做的做错还是根本不会做。分析学生的做题习惯和态度,根据分析的结果一要明确习题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答题的过程与方法。
3.精心挑选习题,做好“滋补调养”
教师在准备工作中要精心选择好基础题、反馈题、巩固题、提高题等,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习题“滋补”,查漏补缺。对学生思维习惯进行“调养”,并为之预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对优生思维空间进行拓展,使思维能力得以拔高。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复习目标,学生自我知识梳理
在《平行线》的习题课教学当中,我在课前设计了以下习题课的学案。
1.复习目标:进一步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断与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平行线的判断与性质解决有关的基本问题。
2.知识梳理
填一填:根据图形填空
(1)∠A=∠ (已知),
AC∥ED( );
(2)∠2=∠ (已知),
AC∥ED( );
(3)∠A +∠ =180°(已知),
AB∥FD( );
(4)∠2 +∠ =180°(已知),
AC∥ED( );
(5)AB∥ (已知)
∠2=∠4,( )
(6)___∥___(已知)
∠B=∠3.( )
画一画:根据要求作图
如图,已知直线m和直线m外一点P,根据要求作图.
⑴作出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PQ;
⑵取PQ的中点M;
⑶过点M作PQ的垂线n;
⑷过点M作直线m的平行线p,
通过上面两道填空题与作图题,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二)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阶梯性习题训练
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习题安排要由易到难、逐层递进。不能一味的追求难度,这样可能会打击一些中下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习题上应该从基础的热身题开始,逐渐增加习题的难度。可以给大部分学生设置一些基础题、典型题、变式题等必做题和少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能力拓展题。
(三)当堂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完成当堂教学检测后,先让学生先自我纠错。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讨论、互学互教、合作完成。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互帮互助,互教互学。至于学生之间还存有疑问的习题,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再进行解题思路点拨、总结和反馈,助学生一臂之力。
(四)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为了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学案最后还要设计几道与课堂中同类型的变式题、辨析题或中考链接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三、高度重视作业反馈
习题课实际上就是一个做题――检测――反馈――做题的过程,完成课堂教学以后,教师可以抽查学生的答案的纠正情况,并要求学生保存好典型的题目与解题方法。对于一些针对性的题目,应该让学生收集到“错题集”当中。此外,针对习题课中反映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抽时间完成题目,作为纠正习题课问题的主要方式,要多设计一些易混易错题目,作业量要在学生能够完成的范围内,所设计的题目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本节课我所留的10道巩固题目,学生完成率达100%,正确率达到90%遇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习题课是初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做好习题课的教学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数量的掌握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习题课的组织设计,从课前、课中和反馈三个环节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习题课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汪祖龙.探究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夏宗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0(07)
[3]马光德.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用最快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化程度。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的年龄尚小,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建立,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是所有科目中较难的科目,教师想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制订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套路,不仅要依托新课改的新要求,也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初中数学教学,从而带动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理念是教学策略的指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依据教学理念,然而目前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将考试成绩作为检测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实际上,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试卷模式是固定的,但实际问题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想要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教学理念入手,将新课改的要求融入教学实践中,树立创新的教学思维,脱离应试教育的陈旧模式,保证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不同阶段学生的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明确定位,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也要做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为学生带来更加人性化的学习体验。例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关注点放在重点知识内容的讲解上,让学生遵循数学规律学习;对即将步入高中的初中生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重视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方式
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比较紧张,教师为了管束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往往比较严厉,然而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对教师的这种约束方式比较恐惧和抵触,加之教师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讲解答题套路而非学习技巧,使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普遍不好,甚至产生厌学的情况。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保持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学生能够质疑,敢于讨论,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拉近师生关系,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性质时,向学生提问:有谁能够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的特点?态度要和蔼、亲切,并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急着批评,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平和的态度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越来越高。
三、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丰富阅历,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或者多校联合数学教师自行组织“初中数学学科研讨会”,各个学校的数学教师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探讨高效教学方式,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从而形成一套完善而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四、加入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教育事业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教师要适当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使刻板的文字更加直观,如讲解“多面体”这一内容时,运用PPT课件或视频向学生演示多面体的动态画面,模拟多面体打开后的图形变化,学生不仅会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有趣,又可以直观地发现多面体的组成规律,教师再进行讲解会更加容易,课堂有效性也随之提升。
初中数学是整体数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提升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教育发展的形势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质,丰富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一、变“教教材”为“学教材”
随着课堂教学的改变,教科书的使用也随之改变。标准提倡教师要创造性、科学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学教材”。从“教”变到“学”,意义大不相同,为教师研发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留下很大的自主空间。
二、变“空洞的数学活动”为“有效的数学活动”
1.活动应具有适度挑战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适度挑战。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活动不会停留在活动的浅层次。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现在讨论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在思考什么?思维上有无障碍?如何引导?
三、变“无效的练习”为“有效的学案”
1.教学时将教学步骤分为“讲―问”“讲―练”“讲―讨论”这种形式,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处于“交往”“对话”的交互状态。
2.把大部分的讲授时间交还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训练为主线,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照顾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辅导。
3.利用学案练习题量大这一优点,将课堂上的练习与家庭作业整合在一起,把大量原本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以解决。
四、变热闹的“分层教学”为有效的“分层辅导”
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出现错误。真正有效的分层,不应仅是课堂上的分层教学,更应是课后的分层辅导,要把课堂上“热闹”的分层教学变为一种能够对中下生有所帮助的分层辅导,把重点向中下生倾斜。
五、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教学上提倡“不上无准备之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高效,必须对本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组织活动的方式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效率自然高。备教学内容,特别是备数学概念时就要剖析概念本质,目的就是能使学生对教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例如,在学习“垂线”概念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之后,学生纷纷自发列举出书本、桌子、墙角、三角尺等实例,加深了对“垂线”、“垂足”等概念内涵及外延的认识。
二、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抓住初中学生特点,应因势利导。
初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四、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把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五、例题教后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更谈不上课堂高效。如果我们教师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纳,规律的小节,再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这样既增大了题目的知识容量,又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抓住个体差异特性,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学习成绩整体进步。
新课程的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事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法、情境法、递进法、游戏法、合作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教学内容密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不是简单地做好某一方面的工作就够的,它不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课外下更大的功夫,同时我们只有认真借鉴与汲取他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本人认为,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指导要得法,学生学习要主动。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来自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积极学习。
1. 热爱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教化他们。课堂中教师的一句简单的肯定话语,一个关爱和肯定的眼神,一个简单的手势,平时一个简单的谈话,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激励和感化,让师生距离缩短,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这位老师,认可这位老师,使学生对该老师所教学科更感兴趣。只有学生喜欢老师,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有欣赏的眼光,我们同样也要对学生有欣赏的眼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的有效性。
2. 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要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成功”之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无味,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花心思、下工夫,让课堂设计合理有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去解决。如本人讲授《用字母代表数》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小时候的一个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然后让学生补充下句,学生很有兴趣,都能积极参与,并积极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提出,那么N只青蛙的嘴、眼睛、腿和只数会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经过探讨,最后找出了规律: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为后面探索棱柱的侧面、面、侧棱、棱和底边的边数之间的关系作了铺垫。
3.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不同的学生也要不同地对待和指导。如上“解方程”时,考虑到是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说出每步的理由,为此,我给出一个典型的例题,并清晰板书,让学生在做题时有参考,解方程才不容易出错,同时还提醒学生注意的细节,比如去分母注意不能漏乘、分子是整体要用括号、去括号要注意符号的变化情况、移项要变符号等。这一课,由于针对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
4.教师的语言要幽默、生动,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
幽默可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直线、射线、线段”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它们各自特点的同时,并用幽默语言进行总结:直线、射线、线段三兄弟,为人处世很正直,老大直线本领大,身体两方无限长,老二射线也不错,身体一方无限长,老三线段最乖巧,只是两点中间跑。就是这样几句简单幽默的话,让学生听课兴趣大增,也还让学生知道了直线、射线、线段之间各自的特点。又如,在讲过一点有多少条直线和过两点有多少条直线时,教师在黑板上操作(钉一个钉子,木条会转动;钉两个钉子,木条不转动),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教师同样用幽默的话语加以修饰: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虽然语句很短,但包含上面的有关性质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性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提炼一些幽默的话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提倡观察发现法教学
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如讲“用字母表示数”,我让学生探索(4人一组)小火柴棒搭成小正方形,找出小火柴棒个数和小正方行个数之间变化规律时,结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共汇报了四种方法,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有一组同学说,先搭1个小火柴棒,后面一次搭3个,所以可列成1+3n。另一组同学说,第一个是4个,后面每个是3个,所以是4+3(n-1)。第三组同学说都可以看成是4个,两个正方形共用了1个,所以少一个,他们列出了4n-(n-1)。而第四组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说,一个正方形水平摆的小火柴棒个数是2个始终不变,而竖的是两个正方形是3根,三个正方形是4根,所以是2n+(n+1)。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发现能力是很强的,而且让他们自主探究会不容易忘,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对有些法则、定理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规律、总结,这有利于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三、注意提问的技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掌握好提问的技巧。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知识范围。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提问会毫无效果可言,也将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他们的思维热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