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习题教学;喷泉顶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3-0025-3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领域课程应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物理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对物理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研究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

德国物理学家Von Laue曾经说过: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习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物理习题教学剩下来的是什么呢?学生忘记的是每一道题目,但留下的是习题中所蕴含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以及研究态度。这些被学生终身保持的,成为行为习惯的,能支持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本文以2016年新课标Ⅰ物理选修3-5中一试题(喷泉顶物)的教学为例,尝试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1 基于核心素养的习题教学过程

1.1 创设喷泉顶球,体验实验情景

通过图1所示装置呈现喷泉顶球实验。图1中塑料桶的盖子必须在上方且水平,直径4 cm左右。玻璃管上端管口要细,可以选用移液管或者胶头滴管,易于形成较细的水流。自行车气门起单向阀门的作用,方便向塑料桶内打气加压。橡胶双孔塞要求密闭性好。可以把盖子顶部开一个圆孔,用于固定橡胶双孔塞,并方便玻璃管和自行车气门伸出塑料桶。

实验时,把塑料桶装满水,用自行车打气筒向塑料桶内打气,水流从玻璃管中喷出,形成喷泉,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水柱的粗细和速度的变化。然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水柱上,乒乓球就会被顶起来。学生观察到水柱越高处,横截面积越大,速度越小,感受到水流确实可以顶起物体。

1.2 设置问题引导,促进问题解决

例1 某游乐园入口旁有一喷泉,喷出的水柱将一质量为M的卡通玩具稳定地悬停在空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假设水柱从横截面积为S的喷口持续以速度v0竖直向上喷出,玩具底部为平板(面积略大于S)。水柱冲击到玩具底板后,在竖直方向水的速度为零,在水平方向朝四周均匀散开。忽略空气阻力。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喷泉单位时间内喷出的水的质量;

(2)玩具在空中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

问题1:假设水管和喷口的横截面积均为S,水流在管中速度为v0,Δt时间内喷出的水的质量Δm为多大?

假设水流在水管中匀速流动,易于学生理解Δm=ρSv0Δt,并求解Δm/Δt=ρSv0。

问题2:水上升到高度h处的速度v为多大?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Δmgh= Δmv - Δmv2

问题3:Δt时间内的水Δm与玩具底板作用前后的速度分别多少?

作用前速度为v,作用后水朝水平方向四周均匀散开,则竖直方向速度为零。

问题4:Δt时间内的水Δm与玩具底板作用过程中受哪几个力作用?大小各为多大?

受玩具对水的向下的作用力,大小为Mg;当Δt很短时Δm很小,水的重力忽略不计。

问题5:对水Δm,如何用动量定理表达与玩具底板作用的过程?

取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

-MgΔt=Δm(0-v)

可以求得:h= -

问题6:Δt时间内与玩具底板作用的水Δm为什么不能写成ρSvΔt?

设与玩具底板作用时水的横截面积为S1,由于水不可压缩,Sv0Δt=S1vΔt,所以S

1.3 建立流体模型,提升思维品质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更熟悉对象为质点的问题。用动量定理求解流体问题,学生容易听懂,不容易理解和迁移应用。能不能从质点的角度用学生熟悉的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Δt很短时,Δm很小,水的重力忽略不计,与玩具底板作用的水Δm受恒力Mg作用,可以看成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v,末速度为零,加速度a为 ,运动的位移大小为 Δt。其别要注意的是,Δm应该取ρSv0Δt。对于Δm,由牛顿第二定律,-Mg=Δma=Δm ;从动能定理角度,-Mg Δt=0- Δmv2。

把水与玩具底板作用的过程看成匀减速直线运动,有利于学生从熟悉的质点运动模型理解流体运动模型,有利于学生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三个角度理解运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把该模型迁移到与流体相关的问题,比如气体流、米粒流、链条流、电子流、尘埃流、光子流等。

1.4 变易物理情景,促进拓展抽象

变易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基于学生对事物关键属性的识别以及对这些属性的同时聚焦,而关键属性的识别又依赖于这个属性在某个维度上的变易(variation)。[2]

流体问题的关键属性是质量为Δm的流体与物体作用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通过改变流体的种类以及运动来深刻理解关键属性。

1.4.1 风帆问题

流体问题涉及两个对象,流体和被作用的物体。例题1中,被作用的玩具处于静止状态,意味着水的末速度为零。如果要让流体的末速度不为零,可以让被作用物体运动,比如风帆问题。

例2 如图2所示,帆船在静水中随风漂流,风速为v0。假设风帆的表面与风向垂直,且风帆的表面是完全弹性面。求:船速v多大时,风供给帆船的功率最大?

解析 由于船有速度,如何确定Δt时间内吹到风帆上的空气质量以及空气的末速度是问题的关键。空气密度ρ,风帆面积S,Δt时间内吹到风帆上的空气Δm=ρS(v0-v)Δt。

空气的末速度为(v0-2v)

由动量定理:

FΔt=Δm(v0-2v)-(-Δmv0)=2Δm(v0-v)

风的功率:

P=Fv=ρS(v0-v)(v0-v)2v

因为(v0-v)+(v0-v)+2v=2v0

所以,当(v0-v)=2v,即v=v0/3时风对帆船的功率最大。

1.4.2 直升机问题

在例题1中,流体做匀减速运动。可以改变情境,让流体做匀加速度运动,比如直升机悬停问题。

例3 一架质量为M的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假设螺旋桨将空气以速度v向下推出。求该直升机的功率为多大?

解析 如果不能理解空气在Δt时间内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直升机在Δt时间向下推出的空气质量为Δm,空气受到的力大小等于Mg,则直升机对空气做功W=Mg Δt,直升机对空气的功率P=W/Δt=Mgv/2。

2 基于核心素养的习题教学策略

应试教育下的习题教学存在过于追求解题结果,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总结上述2016年新课标Ⅰ中“喷泉顶物”试题的教学过程,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1)习题情境原始化

原始物理问题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的物理问题。[3]物理习题一般是理想化的物理情境。可以通过实验、图片、情境游戏、视频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把习题中蕴含的物理情境真化。在原始情境与习题情境转化和解决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假设、类比、等效模型、近似等科学方法。

在“喷泉顶玩具”问题中,通过具体的“喷泉顶球”实验,再现物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习题情境的真实性,并观察到水流速度、横截面积随高度的变化。注意到实际情境与习题情境的差别,比如控制水流稳定有点难,水与乒乓球作用后没有水平散开,乒乓球不能稳定于一定高度。

(2)教学过程问题化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生搬硬套解题方法、机械训练解题步骤都只能让学生思维僵化。习题教学过程中,通过层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逐渐越过最近发展区,降低认知负荷,训练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喷泉顶玩具”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置的六个问题,关注问题的细节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增强了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流体问题的能力。

(3)物理过程模型化

科学建模能力是针对自然现象抽象出其主要特征,依据科学直觉建构其关系、结构等概念模型,并用科学语言进行表征的能力。科学建模能力体现了科学本质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成分。[4]在“喷泉顶玩具”问题中,主要是建立流体与物体作用的过程模型,即匀变速运动模型。

(4)物理情境变易化

从不同角度把物理情境变易,有助于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物理情境的联想、类比、推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灵活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在“喷泉顶玩具”问题中,主要通过“风帆问题”和“直升机问题”理解流体做匀变速运动这一关键属性。

参考文献:

[1]林钦,陈锋,宋静.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90-95.

[2]吴华,周玉霄.变易理论驱动下的动态几何“变中不变”[J]. 数学教育学报,2010,19(6):26-29.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第2篇

教育专家们通常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逐级递增,既有独特性又有交融性,其中“语言”层面是后三个层面的基础。

二、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解读文本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示例一:《老王》学案的节选

1.初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书面作答――指名回答――老师明确答案)

明确:介绍老王――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重点回忆最后一次见面――表达愧疚之情

2.走近老王

(1)细读写老王的语句,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可看出?

(2)重点研读:老王送钱先生看病和临终前送鸡蛋段落,思考: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怎样?

(先自主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1):穷困、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不幸者;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重情义的好人。

明确(2):老王对作者一家像亲人;对老王的穷苦同情、尊重和关怀老王,关系比较好。

3.探究主旨

品读结尾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思考: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感人之处在哪里?

(全班朗读感悟文字里蕴含的情感,再默读全文,领悟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变化,再从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愧疚”的原因)

(再读文本作答―小组交流探讨――小组派代表汇报――班上交流探讨――修正答案)

明确:“愧怍”体现了作者在反思自己和老王的交往中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清高,缺乏真正平等的同情,我对他的同情是不彻底,对他的关爱是不够,对老王的情感是有亏欠,对老王的不幸未尽到社会责任。

表达出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同样彰显人性之美。

4.真情感悟:谈读后感悟

引导探究理解主旨不只是善良与感动的道德颂歌,更是社会责任的灵魂拷问。

思考:像老王这类勤劳诚实、坚守良知的社会底层为什么找不到出路?靠道德性救济是不能解除他们的不幸。

解析:设置四个主问题由浅入深推?M文本阅读,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

问题1:整体感知文本,培养理解文字、整合信息、分析与构建作者的语言逻辑思路。既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训练,又有读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问题2(1):品读有关语言获得老王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分析、归纳、概括老王穷苦卑微又善良的性格特点,再造老王形象。既语言建构与运用,又有思维的训练,还有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

问题2(2):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老王在老王在生在危险的情况下仍坚守他的善良真诚和道德的勇气,发现灵魂的高贵,体悟人性之美、形象之美。培养能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品位有熏陶作用。

问题3:熟读精思关键语句,深入探究作者愧疚的原因,既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又提升审美品位(心灵美是更高层次的美)。

问题4:通过语言作品形象引发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既有审美层面素养又有文化层面素养的提升。

因此,以学案为载体巧设问题牵引学生“读语言文字―思考其中内涵――用语言文字表达”,开展整体阅读到局部细读到整体阅读,开展了朗读、默读、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多次“语言建构与运用”。写人的叙事散文的学案问题设置按“整体感知,理思路――赏人物――悟主旨――说感悟”这种思路巧设问题推进由浅入深阅读活动,是综合性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示例二:古代神话《共工触怒不周山》学案节选

1.自主学习:解释加点字,口头翻译全文

昔者(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绝( )。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 )尘埃( )归( )焉( )。

2.小组合作

(1)字词翻译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小组内交流解答)

(学生疏通文意――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强调重点词)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面对失败不甘心、不屈服,性格刚烈暴躁。

明确:他勇敢,敢于挑战强大的颛顼,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力量非凡、气势非凡,怒触不周山导致了地动天摇,牺牲了自己,改造了山河,是一位有神奇力量的英雄。

(3)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们先民认为日月星辰西北沉等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共工神奇力量的功绩。

明确:这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揭示主题)

(问题(2)和问题(3):学生作答―小组交流――班上交流――修正答案)

老师点拨: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图片,联系神话主题,谈谈你的看法?(班上探讨交流,老师引领思维提升:中华民族凭着可贵的大胆探索精神推进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让嫦娥奔月成为现实。)

解析:本案例按照“读文字,疏文意――赏人物――悟主题――联系实际谈看法”由浅入深设置教学的主问题。“解释加点字,翻译全文”属语言层面,是基础,设置在第一步骤;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怒”获得“共工”形象的直觉体验,再引导学生联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经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共工形象特点,既有思维又审美的训练。

本课问题设置亮点:通过问题(3)领悟神话主题:先民对自然奥秘的大胆探索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联系中国载人航天器成功登月的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对自然的大胆探索精神,推动科技发展。这样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又有个人与自然的思考,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素养的提升。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第4篇

一、群文阅读是充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都是以之为基础的。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学,它利用文本集群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来指导学生展开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这要比单篇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教读《阿房宫赋》,为了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赋体文“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教师增选王粲《登楼赋》、苏辙《墨竹赋》、欧阳修《秋声赋》等与之构成文本集群,通过“精读+略读”的导读模式,围绕赋体文体式章法、语言修辞等层面来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并开展名句活用、好句赏析、佳句改写、辞格运用仿写等多样化的读写结合训练,以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

2.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基于单元结构的教学,文本集群教学要比单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教学更强调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思维深度的提升。

教读《跑警报》时,教师选编了一个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乡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组织学生阅读,围绕“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是什么”来展开研读探究。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获得如下认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风俗人情、知识考据、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现为对和谐、宽容、宁静的诗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较阅读中求得共性,即规律性知识的认知,这是训练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可行途径。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内在有机关联,更集中地落实审美鉴赏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例如教读高适《塞上听吹笛》一诗,教师针对该诗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选择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诗歌构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些都运用了通感手法,化实为虚,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诗人把笛曲名(如《关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题中的名词,诸如“关山”“月”“梅花”等,将之转化为意象,与其它实在意象相融,构成虚拟的场景,生动地传达了听曲的体会。这三首诗都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而侧重点各有不同:李诗表达的是去国怀乡的悲愁;杜诗传达的是羁旅漂泊、感时伤世、怀念故园之愁;高诗抒发的是战士的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4.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据其高度聚合力的单元结构优势,在围绕某一共同点的基础上,经由文本纵横比较阅读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例如教读李密的《陈情表》,围绕如何正确认识晋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张,展开探究。将其与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以及《晋书·孝友传·李密传》构成文本集群展开比较阅读,探讨两文忠孝思想的内涵。通过开展课堂即兴辩论、课后随笔写作等方式来理解《陈情表》的陈情艺术,认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读写共生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

只读不写,只写不读,都无法真正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然要贯穿读写共生的实践过程。读与写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双翼。“读写共生”实践,意味着写作话题源自阅读活动,因读而生写,因写而促读。读一个文本集群,写作对象可以是针对多个文本之间相互联系而衍生的规律性知识,也可以是针对某一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读写共生”实践活动中的“写”,要写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写作,如基于文本内容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读后感、文学短评、专题研究论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写作,如基于语言积累的句段仿写、赏析、评点等。

“读写共生”,强调读与写的相辅相成,若就活动侧重点而言,又可细分为读而写之写作,和为写而读之写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细化阅读的写作,后者是指向写作技能的阅读能力训练。教读《阿房宫赋》,为解决知人论世的问题,教师引入互文本《唐才子传·杜牧传》供学生阅读,设计一道读写结合的训练题,阅读《唐才子传·杜牧传》后,试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再引入两首咏史怀古诗——唐代胡曾的《阿房宫》、清代丁尧臣的《咏阿房宫》,让学生以书面文字简要评析两诗主旨的异同;又让学生扩展阅读《上知己文章启》,让学生以“简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论述题来写一段阅读体会,进一步明确杜牧写作《阿房宫赋》的意图。这样的群文阅读,于读中写,以写促读,其交互并进的活动过程涵盖了信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价性阅读等实践活动,这一系列的“读中写”,是偏向于对主文本《阿房宫赋》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的史论笔法,让学生学习借鉴这种讽喻性构思来写作议论文,则是主要指向写作技能的写的训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原本经常被冷落的体育学科也日益受到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高中体育教学成为了一个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问题。依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体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专注于学生身體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笔者认为,过去的教学模式低效,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有效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创新教学形式,实现高效教学。

一、扮演导演身份,调动学生情感

好的导演,会用演员,会根据演员的特点导好电影,并同时“导”给演员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激发演员的“演”的激情,在导演“导”的作用下,演员能快速进入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感情进入到导演“导”的情节中,而置身度外。所以,笔者个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是位好的“导演”,会给每个学生都有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角色”,并调动学生投入于自己的角色感情中,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者示范,在“演”的过程不断完善自我,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完成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进行“耐久跑”内容时,教师设计了“长跑迎国庆”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分成6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教师给6组学生安排了不同“景点”的起点,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长手持国旗,另一个小组长用秒表记时间)“游玩”景点,回到集合地点并及时登记一次跑动所花的时间,通过教师张贴的评价表,小组长和同伴商量后调整下一次“游玩”的时间。在“游玩”中,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如何跑(跑姿),在练习间隙指导学生体验“如何呼吸”(呼吸与跑的配合)。整堂课,学生在“游玩”中不断在提高自己的跑的能力和技能,并在“游玩”中调整跑的速度,学生乐于其中。

二、借助体育故事,培养体育品德

在运动赛场上,人们总是习惯于关注奖牌与名次,却常常会忘记体育精神的真正含义。其实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还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女子5000米比赛中,在赛程过半时,一名新西兰选手突然倒在了地上,而紧跟在她身后的一名美国选手因为离得太近,速度太快,没能做出反应,也倒在了地上。这名美国选手迅速地站起身来,想要继续比赛,但在起身的时候也发现了倒地的新西兰选手像是受了重伤,仍然没有站起来。随即她把这位选手搀了起来,两人一起向终点走去。虽然他们两人最终没有取得优秀的成绩,但她们互相帮助的举动却完美地展示了奥林匹克精神。

三、融合民族体育,提升文化渗透

众所周知,高中生课业负担很重,而且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从而疏忽了体育方面的锻炼,在高中学校的操场上往往是人影稀少。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要想学习好,身体素质也必须过硬,对于学习压力大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唯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为此,我们必须要积极给学生创造适合学生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场所,并且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上给讲解民族体育文化,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体育理论知识,或者是学校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民族体育文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