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设计与规划

景区设计与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区设计与规划

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第1篇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 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 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 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 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 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 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 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 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 艺术百家. 2006(05).

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水系景观区;设计建设;理论依据

城市作为人们的生活归宿和精神家园,不仅是人与自然共创的自然景观,更反映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向前发展,人们在享受繁华与喧嚣的现代城市带来的物质满足的同时,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能够规避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精神生活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早已是城市规划建设中极其重视的问题。

水系是市内环境中的重要构成,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骨架网络,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性质布局。城市中的临水区域具备平衡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充裕的交流活动空间等功能,因而成为了城市空间中最具吸引力的理想生活地段。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存理念的不断更新,城市水系的景观建设也更加受到重视,成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措施。

一、国内城市水系景观建设现状

水是自然景观中最有灵性的构成要素,在决定城市特征方面有时要比城市建筑更为重要。我国城市水系景观区域建设的理论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发展起来。1990年钱学森率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概念。而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的刘滨谊教授则率先开辟了景观设计规划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现代景观设计规划的三元理论。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系景观开发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水系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作为自身的重点项目对待,水系景观区域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构成部分。成都市则采用了综合整治的方法,将府南河防洪、绿化、安居、道路、文化的功能集于一体,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城市建设经验。而北京市自1998年开始,便对市内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使得城市水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了水清、流畅、岸绿和在有条件的河段实现通航的现代化城市水系。

二、城市规划建设对水系景观的影响

快速发展的城市给水系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市内河道和湿地的填埋,自然水系统的破坏。而水系的变化反过来又制约了城市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面硬化,缺乏调节城市气候的功能

城市化发展已明显改变了已有的地形地貌,而在水系景观的规划建设中,基于加固河堤的考虑,通常采用了浆砌块石和混凝土将堤岸硬化的方法。这种设计形式在虽能发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坡岸稳定的作用,且能使河道坡岸显得整齐划一,但对景观区内的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显著的。而且由于河道内蓄水能力较低,仅仅依靠人工水坝拦截和人工放水保持一定的水位,基本上无法完成对城市气候的调节功能。

2、水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随着市区规划面积的扩张,常常导致水面积的减少。已有的数据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水面积呈现负增长的趋势。再加之水体严重污染、堤岸硬化工程、自然生态水量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内河岸线缩减、河道断流的现象,自然水中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等大规模灭亡。不但使生态水体失去了自身的净化能力,也严重破坏了水系景观的观赏价值。

3、安全考虑不足,防洪排涝风险加大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和道路修筑工程中,生态水系和路面状况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路面硬化比例升高导致径流时间的明显缩短,同时增大了雨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多数河道都具有城市的排污泄洪功能,但河堤护岸常做了整体硬化处理,这种规划建设方法导致的最大安全隐患就是泄洪能力降低。因此即使在市区建设中花巨资修建排水管网系统,仍然会增大防洪排涝的风险,对城市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4、亲近性较低,公众参与程度低

城市居民是水系景观区的真正使用者,只有居民广泛的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才能真正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空间。但由于水系景观区域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等诸多方面,所以最终的设计方案一般都由政府部门牵头,依托设计单位完成。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局限,设计人员与广大市民缺少沟通,广大市民没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到对设计方案的讨论工作中来,导致规划方案实施后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针对城市水系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重视生态平衡,营造和谐景观

城市水系景观区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对建立稳定生态格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城市水系景观区规划与设计时,应深入客观的分析生态失衡的原因,从多个方面来加以改善。不仅要解决河流水质的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要尊重河流的自然生态特征,以积极的方法恢复自然护岸,使得自然水系的生态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2、建立水系景观保护区

整治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河岸建设成维系城市生态的绿色走廊。河道景观区域内的绿化应以适合生长的本地植物为主,辅以多样的物种相互搭配,并根据不同用地类型采取配套的绿化形式。以现有生态资源状况,在河道两岸设立保护区、恢复适合动植物栖息的自然发展空间,保证鸟类等生物具有较为独立、安静的栖息迁徙空间,旨在提供各类生物适合生态保育的生存环境。

3、搞好水系景观区域的人工造景设计

在漫长的河堤岸线上,若仅是以平铺直叙的行列树木为景观,难免会有些单调乏味的印象。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时应特别注意景观元素彼此之间协调呼应,形成主次和谐,特色明确的观景效果。同时,应当充分运用自然景色的四季变化,通过不同季节特征的植物,创造含有春夏秋冬各季特点的水系景观区。

四、结语

水系景观建设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涵义,在环境层面上,水系景观区的自然因素使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和谐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水系景观区具有高品质的旅游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潜质。在社会层面上,水系景观区不仅提供了富有特色的开放社区,同时也提高了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郝天文.城市建设对水系的影响及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5(31).

[3]徐欣.浅谈山水城市建设中水系的治理[J].人江, 2001(1).

[4]闫石.开封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河南大学,2012.5.

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交通;环境;设计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的区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用地的比重一般占整个城市用地的40%-50%,基本上每一个居民在居住中度过其一生至少1/3的时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外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不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个居住区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广西恒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广西北海金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金域华府建设用地位于广东路以西、新世纪大道以南、南京路以东。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捷。为响应广西北海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及配合市区发展的需要,在此地段兴建商业及住宅用途的小区。

本项目建成后将给广西北海市提供更多居住空间,增加更多的商业及就业机会,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为地区的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居住区道路系统设计得合理有序,则能创造居住区丰富、生动的空间环境和多变的空间序列,为渲染区内自然的居住氛围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路型的设计方式和对尺度的控制也影响着居住区景观环境观赏的角度和重点,因此,创造宜人的居住区环境,尤要注重对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

下面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中,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形式

1: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一般,居民出行希望能尽量节省在路途上的时间,并通过最短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所以在道路系统设计中,人的活动线路是设计的重要依据。道路的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居民购物等日常活动。

2: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通常,居民对居住区道路布置一方面希望能顺利地进入城市道路,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无关的车辆与人流进入居住区内部,干扰他们宁静的居住氛围,影响他们出行的安全。所以对于那些必须进入区内的车辆,则需通过道路线型的设计迫使车速降低。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当公共交通必须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3: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应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且要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另外,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为防止城市交通穿越小区内部,小区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通常可采用的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和混合式等,既能避免外来车辆的随意穿行,又能使街景发生变化,丰富空间环境。

第二: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中,居住区的道路组织与居住环境息息相关。

居住区的道路组织分为非机动车通行和机动车通行两种系统:

1:非机动车通行系统

非机动车通行系统采用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通过居住区的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或完全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域以外,仅提供货运车、救护车、消防车、搬家车等特殊服务车辆及非机动车辆出入,同时通过人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将居住区各组成单元组织起来。这种道路组织系统可以减少机动车引起的废气、噪音等污染以及交通堵塞,同时可以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又能设计创造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邻里交往气氛,以及紧凑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空间和安全、安静、洁静的居住环境,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道路组织方式,有助于社区的统一与人际亲近。

但是,为了使居民步行到存车点或公共汽车站的距离保持在合适的距离之内,居住区内的住宅群落的规模会受到限制。因此,这种人行街巷里弄的道路组织系统一般常见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小型居住区,或是在城市旧区和城市边缘传统村落的改造,保持有传统的居住小区的特色。

为保证采用这种道路组织系统的居住区的顺利运行,必须要有充足的周边条件:可以通往城市各个区域的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如公共汽车、地铁、轻轨等),或小型快捷的的士服务,以及限制小型车辆而促进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的城市道路系统。这些城市道路系统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客运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汽车交通发生量,同时为创造无机动车通行的居住小区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三: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也是影响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居住区道路是人们进入居住区的第一印象,它不仅仅应被看作是由一处通往另一处的交通通道,还应是一条充满情趣的视觉走廊。造园中所谓“路从景出,景随路生”,在居住区道路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因此对道路的线型设计、道路的用料,以及道路两侧建筑空间的处理,绿地、小品的布置,都要精心考虑,统筹安排。

在居住区内,道路尺度适当缩小,有助于找回亲切地居住氛围,其控制方式可以通过:⑴对临街建筑物高度与退后距离的调节,⑵利用绿化压缩空间,⑶ 对道旁小品与设施尺寸的控制来实现。临街的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与道路的关系表现于住宅的布局上,一般有如下两种:⑴住宅与道路平行,⑵住宅与道路垂直。

另外,临街住宅的高度影响着道路的尺度,对道路空间的收放有着控制作用。临街住宅高度的变化是影响道路景观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方式。住宅可根据其处于道路中的位置进行高度上的变化,形成道路景观和焦点,并与道路的分段相配合,创造统一而丰富的街区空间。此外,临街的住宅与居住区内部的住宅相比,高度可适当降低,这有助于形成居住区的通天感。通过高度的渐变,产生空间的延伸,不致将道路与住宅完全分隔开来。

道路绿化是居住区绿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绿化系统中,它作为“点、线、面”绿化系统中的“线”部分,起到连接、导向、分割、围合等作用。随着道路沿线的空间收放,道路绿化设计使人产生观赏的动感。同时,道路绿化亦能为居住区与庭院疏导气流,传送新鲜空气,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条件。道路绿化有利于行人与车辆的遮阳,保护路基,美化街景、增加居住区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道路绿化亦能起到防风、减噪、降尘等绿化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第四: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也是影响居住环境的一个方面。

所谓居住区静态交通,是区别于汽车、自行车行驶所构成的动态交通而言,指居住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组织问题。静态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同时也对居住区景观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小汽车大量进入居住区,在实际建设中,对停车方式的选择有很大随意性。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地面集中式停车和路边停车,地面集中式停车这种停车方式投资较少,存取较为方便,但对居住区环境影响较大,且占地面积大,路边停车增大道路用地面积,影响交通,常用于夜间临时停车,当停车量较大时,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质量。其他停车方式有地下停车库,住宅底层架空停车等几种,在实际组织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停车方式。

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公园;居住区;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社区公园成为人们生活中最贴近居民生活圈的户外活动场所,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社区公园为居民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吸引居民参与户外活动,进而促进邻里关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2002年建设部在颁布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社区公园作出了明确的定义。社区公园是直接为居民经常利用与享受的一种绿化系统,以人们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为一定居住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并提供居民游览观察、休闲娱乐、文化健身和防灾避险等活动的场所,社区公园建设水平直接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水平,它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游园”两种类型。[1]

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区规模一般为1万~1.5万户居民,3~5万人,公共绿地为0.5m2/人,公园面积在2.5~3hm2左右,服务半径一般在500~1000m之间,步行8~15min,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2]小游园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服务半径一般以300~500m为宜。社区公园规模的大小与居住区的总体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它直接影响到社区公园的质量。规模大的社区公园内容丰富,功能齐全,服务半径大,能够带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而规模小的社区公园相对来说内容就少一些,功能也不齐全,服务半径小,并且给人拥挤的感觉。

一、社区公园的功能定位

首先,社区公园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在社区公园设立相应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建造亭、台、楼、榭,合理布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人际交往等功能区域,来满足社区公园的功能要求。其次,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的生态习性,丰富并美化居住区环境,满足社区公园的审美和游览要求,结合居住区活动场地,营造园景,组织交通,兼顾游览交通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再次,保持合理的绿化用地比例,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最后社区公园中开辟的开阔场地,有一定的空间容量,环境好,可以供居民开展日常简单的体育锻炼。

二、廊坊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调查与分析

廊坊市主城区的社区公园总体来说规模都不大,规划设计手段都有相似之处,下面以文苑小区为例进行调查与分析。

小区游园整体上有较好的系统规划,设有面积较大的集中活动空间,满足了居民的部分使用需求。小游园为居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健身设施,这些设施在各个时间段的利用率较高,主要使用者为老年人;廊架、花架等建筑小品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儿童游戏空间相对来说考虑不足,小区内没有儿童活动设施。由于符合儿童生理尺度与心理特征的游戏设施和场所的缺乏,一些成人的健身设施经常被儿童占据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的健身活动产生了干扰,而且过大的尺度也容易引起儿童的意外伤害。

文苑小区社区小游园布局较为合理位于居住区中部,便于居民活动,使有限的空间变得活力充沛,使用率高;功能完善,园内的空间和设施基本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卫生设施齐全,后期卫生环境管理较好。

三、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的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离不开合理的选址、科学的布局和完善的功能,需要对其基址进行详细的研究。

1.合理的选址。就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而言,社区公园一般都是在居住区建筑完成以后才考虑其位置的所在,而且是由工程项目甲方决定,这使得社区公园的选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合理的社区公园选址应该和居住区建筑布局一起考虑。对于现有的居住区进行社区公园选址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居住区总体规划,使公园能妥善地与周围城市园林绿地衔接。在居住区中心设置社区公园,可以和居住区公共活动或商业服务中心结合起来,方便居民的游憩和日常生活活动,从而增加社区公园对居民的吸引力。在规模小的居住区中,可以沿着小区道路两侧或转弯处布置小区游园,这样可以形成绿化隔离带,减弱干道的噪音对临街建筑的影响,还可以美化街景。

2.科学的布局。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功能特点,居民的户外活动大多集中在晚上,特别是夏季,因而在规划布局中应多考虑晚间游园活动所需的场地和设施,基础设施配套要满足节假日社区游园的功能要求。总的来说,社区公园的平面布局应采用简洁明了、特点鲜明突出、内部空间开敞明亮的格局。简洁明确的几何图形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它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于环境景观的整体效果、远距离和运动过程中的观赏效果的形成也十分有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社区公园布局还应反映居住区的独特之处,因地制宜,力求变化。若其基址规模小,地形变化不大,结合建筑风格,公园内部道路系统可选规则式;相反规模较大,地形有起伏变化,则可采用自然式规划布局,将自然气息引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到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相结合。再者社区公园布局要紧凑,尽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小见大,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此外利用地形、道路、植物等造景元素划分空间,丰富景观空间层次,景观小品的数量和体量要控制在满足居民活动的基本尺度要求之内,使其产生亲切感和扩大空间感。[3]

3.完善的功能。社区公园是最贴近居民生活圈的户外活动场所,它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不同居住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这将是塑造不同社区公园特色的出发点,也是社区公园设计的主要依据。社区公园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交往场所,这就要求社区公园能够增强住区内的信息交流能力、促进住区内不同类型人群的互动、增加住区的社会多样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立社会共生的网络空间。这个网络空间应考虑到不同群体和个人活动空间的包容性与相对分离性,通过社区性组织增进社会意识网络的形成。

四、结语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体现设计师对居民的尊重,不仅要满足居民在物质上的需求,还要关注居民精神层面的享受,用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现代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构建浓厚的居住情意为主旨,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要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又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够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5-11.

景区设计与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桥景合一、技术美学,区域规划,地域特点,飞雁式梁拱组合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所谓桥梁“景观”即在桥梁设计中要考虑桥梁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桥梁建筑本身的人文造景,形成“景”,“观”。桥梁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空间的整体景观。因此桥梁景观不但指桥梁本身的造型结构优美,还需要桥梁周边区域的大环境相协调。一方面桥梁要融入周围的环境,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桥梁可以更好的提升和诠释周围的景观,与其相得益彰。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征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对桥梁进行美学设计。如桥型方案的美学比选,桥梁主体结构部件的大小比例调整,桥梁外形轮廓尺寸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能和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桥梁技术美学。

2、桥梁景观的时代特征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 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3、桥梁景观的地域性

桥梁的空间跨越使交通立体化,而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桥梁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配合成为桥梁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与与龟蛇两山的景观伴生一直为武汉城市的骄傲等。

三、桥梁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特点和区域规划做到桥景合一

桥梁设计中如何结合地域特点和区域规划做到桥景合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在拟建桥梁方案时先了解桥梁所在区域的背景及总体规划,结合规划特点确定桥梁的景观定位。对于没有景观要求或景观要求比较低的区域,从节约造价的角度考虑采用一些预制结构的桥型方案。对于景观要求比较高的区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景观设计考虑与周围环境、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桥型方案。

例如:在做西漳站区几个桥梁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项目研究背景及总体规划:整个西漳站区规划成“一轴三带,一廊三心”总体景观结构。一轴:依托凤宾路轨道交通所带动一条城市景观轴;三带:规划区内沿东侧主干道惠山大道、西侧快速路凤翔路及东西向等级公路北环路形成的三条绿化景观带;一廊:新开河段形成的南北向滨水景观廊道;三心:西漳站点区形成生活化的生态型景观核心,天一及刘谭站点区分别形成具有商业休闲特色及商务特色的活力型景观核心。西漳站区的西石路、西锦路、西昌路、西青路桥梁位于地铁1号线西漳站点附近,既位于“一廊”新开河景观廊道的中心部分,又位于“三心”中西漳站点生态型景观核心带内,是整个地铁西漳站区的景观中心。

2、根据桥梁所跨越河道的现状特点和周围景观设计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桥型方案。对于有航道要求的河道,桥梁跨径必须满足航道要求。在此基础上,考虑河道沿线的景观和周围地块的建筑特点,选择受力合理、造型新颖的桥型。新建桥梁要参考河道上下游已建桥梁的桥型方案,对已建桥梁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新建桥梁遵从以下原则:同一条河流上的多座桥梁,在总体风格较为统一的基础上,相隔一定距离桥型结构宜于多样化。

由于新开河是西漳高铁站区一条重要的水上走廊带,规划河口宽35米,由于桥梁河道没有航道等级,河口相对较窄,桥梁跨径比较小,并且梁底标高低,桥梁结构相对较矮,因此不宜采用复杂的桥梁形式,推荐桥型主要采用小跨径的梁桥、刚构或拱桥为主。 西石路、西锦路、西昌路这三条道路南北向距离较近,在桥型选择上要总体风格、尺度要统一,但每个桥梁又要体现不同的风格。

3、根据桥梁所在区域的用地规划来考虑桥型方案。例如在以行政中心和高档办公区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选择现代感较强的桥型;对于以商业、文化建筑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选择造型活泼、色彩亮丽的结构形式,使其融入周围的氛围。对于以住宅为主的地块,桥梁宜采用简洁明快的桥型,同时要搭配一些精致的细节处理来提升桥梁景观,并结合周围水体,给居民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居住环境。对于以公园、水体景观点及休闲生活带为主的地块,桥梁可选择具有园林风格的桥型,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匹配。一方面体现桥梁的存在,另一方面使公园风景因为桥梁的存在更为生动、饱满。

例如:西昌路北侧是商业用地和住宅混合用地,南侧以住宅用地为主。综合考虑道路功能和河道两侧的地块规划,桥型方案采用三跨连续刚构,该桥型可以很好的平衡交通和景观功能。在桥梁外侧设置观景平台,通过精致的细节考虑,结合周围人工水体造景,能给周围的居民营造出和谐、宁静的居住环境,将该河段打造成亲水性和休闲生活的生态景观区。

4、在考虑桥梁方案时,结合该区域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给桥梁赋予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让桥梁更具有生命力。

例如:西锦路跨新开河桥梁位于西漳站点生态型景观核心区,同时也是滨水景观廊道正中央。因此,该处桥型选择考虑一些无锡的文化底蕴,采用飞雁式梁拱组合桥:无锡,江南著名的鱼米水乡,杨柳垂岸、雨燕翩翩,是典型的映象。在本桥桥位处,西漳景观廊道一旦建成,将成为两岸绿树成荫、林间鸟鸣清脆的美妙场景,以翻飞的雨燕双双飞临水面为灵感,形成该桥型。同时在桥梁头和桥位设置人行踏步以便于周围的居民走进河边亲水。该桥型结构轻巧、简洁,富有现代气息。虽立面为拱形,但毫无厚重感,与西漳站区打造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风尚区的格调呼应。

五、结束语

近年来,由于桥梁结构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桥型不断产生和应用。现代桥梁已不纯粹以满通功能为目的。随着人们审美意识、景观概念不断增强,桥梁景观设计愈来愈受人们的关注。桥梁这种大型的工程既要注重质量又要重视景观不但满通功能的要求,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协调和整体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品”。

桥梁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更是一个城市精华和标志。因此,作为一名桥梁设计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桥梁结构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设计,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在设计中把美学艺术充分运用到设计中去,设计出更具有安全性、耐久性、观赏性、时代性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杨士金、唐虎翔. 景观桥梁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盛洪飞. 桥梁建筑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张先勇. 道路与桥梁工程美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