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集中显性教学;问题研究

・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 小学数学课程集中显性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人生学习的第一步,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逻辑思维能力,此时的学生世界观还没有集中性的生成,对于自然万物有着出于自己最本身的领悟,对于数学的抽象性概念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但是出于学生自身的主观思维很难保障是有效和正确的,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根据自己探索和思考产生的知识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容易引导学生形成错误的逻辑思维,广义上来讲的数学集中化的概念是本质自然的,是抽象富于变幻的,没有绝对的数学方程式是真理,所需要的是特定场合环境静下所形成的数学概念,由于数学是根据人们在劳动生活经验中不断地总结出来的,所以数学有着最为特殊化的符号元素也就是学术上所谓的集中显性,也就是在线性一次渐变到二次等阶转换中,数学所具有的波动二重性,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表现是不同的。同样对于学生的集中显性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就像是不同集合内部的一个个的组成元素,集合汇聚着学生自身独有的特质,彼此集合间所形成的差异性映射反映出学生间的变化函数关系,一一对应,从而发现整体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特点,思维逻辑习惯,依据彼此间所形成独立对应的关系,找出适合于学生自身提高的教学方式,形成所谓的独立化的集中显性教学模式。

二、数学教育中独立显性教学所具有的特点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独立化的集中显性教学不仅是依据数学的辩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独立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同样还是依据于小学数学的课堂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差异化的教学组织结构模式,特定数学课堂教育时间段的数学教学中,整体的班集体的时间分层就是一个特定的组织的结构,只是相对于独立集体而相对形成的时间组织结构,在观念上存在,在现实中彼此独立分开。依据此教学观念构造出来的独立化的数学教育模式首先要颠覆传统的垂直化数学教育模式,不仅是课堂上师生的多向频繁的学习互动,更多的是依据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的引致主线所具备的多次元组织教学,如何理解这种多次元的组织结构教学呢,首先就是此类教学模式的课堂开放性和学生的独立性,传统化的数学教育所具备的特点都是理论结合于实践,针对数学课本上所具有的例题进行集中化的讲解,而此类型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是对于学生进行集中化的引导性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课本上数学概念的提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学生脑海中最直观的知识概念的主观反映,根据老师直接性的知识引导使学生达到正确的知识认知。同时在小学数学的课堂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集中化的逻辑思维形成还是有赖于老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依据数学学习中每个点滴问题的积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的逻辑思维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班级的组织结构只是集合概念中的独立形象概念,依据学生元素中彼此独立的映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正确数学素养及价值观的形成才是此种教学模式的真谛所在。

三、集中显性教学班级体教学机制的塑造

教育最本身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想依据于独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塑造正确的班级教育形态机制不仅要依赖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还依赖于老师自身教学思路的转变和自身的教学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构架中,作为知识传承的实际运用;在数学场景的搭配协调上意识理念进行集中与分化,将数字与抽象概念传承的美感全面的表现出来,把场景事物进行原则上的分化,将教学课堂的表现手法协调,对数学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将数学概念形态搭配与精神传承集中表达出来,使得的数学概念景象资源集中的展现出来。在数学教学的构架体系方面要把理念与意识形态进行集中性的刻画还要将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文化理念与教育精神理念进行融和,根据数学形态的需求规划出具体性的文化体现方式,在文化展示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和谐化的自然理念更是融入其中,在不同场景的描述上教学背景的表达形式与数学文化的展现总是高度的契合,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依据学生们的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依据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特点集中的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依据学生的自身学习状态制定可发展的数学教学策略进行集中显性的教学,教师依据数学所彰显的数字魅力,文化魅力,逻辑思维魅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逻辑概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索拉索编,朱滢,陈仁之等译.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电芝主编.小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M]. 重庆出版社,2001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段数学;把握“四基”;基本思想;数形结合;渗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把“双基”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特别重视。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双基”目标修改成“四基”目标,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项。为了有效落实“基本思想”这一目标,我们应该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数”和“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数形结合”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几何图形的优点在于直观形象,便于理解;代数方法的优点在于解题过程的可操作性强,便于把握。因此,以形助数、以数想形,实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是学好小学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近几年,笔者一直任教小学低段数学,应该说是我区最先使用新人教版教材的教师之一,下面结合本人的这段教学经历,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

数学概念是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抽象性、枯燥性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借助直观的图形可以将概念教学趣味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建立抽象的概念有很大难度,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展开数学概念的教学,运用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比较,能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7页)

为帮助学生建立乘法的概念,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到儿童乐园玩,儿童乐园有很多好玩的项目(大屏幕出示旋转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

(2)自主探索,渗透数形结合,建立模型。

师:有哪几种游乐项目?你喜欢那种项目?这种项目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示?

生1:我喜欢小飞机,列式是3+3+3+3+3=15(人)。

生2:我喜欢小火车,列式是6+6+6+6=24(人)。

生3:我喜欢过山车,列式是2+2+2+2+2+2+2=14(人)。

师:同学们列出了很多加法算式,谁能读读左边的这些算式?

师:你读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这些算式中的加数都一样。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比如2+2+2+2+2+2+2=14中的加数都是14,6+6+6+6=24

中的加数都是6,3+3+3+3+3=15中的加数都是3。

师:我们把这样的加数叫做相同加数。你们猜猜老师喜欢什么游乐项目?学生猜后,教师板书:2+2+2+2+2+2+2

师:老师在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太复杂了!学数学就要把复杂的简单,这个算式能不能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生:用乘法表示。

师:乘法怎么表示?(2×7,7×2)为什么2×7能表示这个加法算式呢?2和7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

师:用这样的乘法算式表示加法算式,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简便。

利用主题图中游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展现乘法的初始状态,使学生懂得乘法的由来,使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从加到乘的过程,借助“形”使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在数的运算中渗透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在计算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算法直观化,再从直观的算理中抽象出算法,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能力。

案例2:“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95页)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后,进行这样的引导:

师:爷爷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到底要花多少钱呢?

生:要把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的价钱合起来。(师板书算式:1000+2000= )

师:1000+2000得多少呢?你可以在纸上算一算,如果有困难你可以用计数器,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好后,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谁想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我是利用计数器解决这个问题的,先拨出1个千,在千位上拨一个珠子,再拨2个千,在千位上加2个珠子,这样1000+2000就是1个千加2个千等于3个千。所以1000+2000=3000。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时期,这一阶段注意给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互相利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和分析,得以严谨化。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去挖掘并适时地加以渗透呢?以下根据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在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算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分数乘分数”教学片段。课始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3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在引出算式1/5×1/3后,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第一,学生独立思考后用图来表示出1/5×1/3这个算式。第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优生可以展示自己画的图形,交流自己的想法,引领后进生。后进生受到启发后修改自己的图形,更好地理解1/5×1/3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全班点评,请一些画得好的同学去展示、交流。也请一些画得不对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数形结合”的过程,学生就会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如果教师的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脑中就不会真正地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

(2)“有余数除法”教学片段。课始创设情境:9根小棒,能搭出几个正方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正方形的过程。

生:9÷4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

师反馈板书:9÷4=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通过搭建正方形,大家的脑像图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作了引导,及时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地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在教学新知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新知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沟通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

“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模拟植树,得出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

师:“ ”代表一段路,用“ / ”代表一棵树,画“ / ”就表示种了一棵树。请在这段路上种上四棵树,想想、做做,你能有几种种法?学生操作,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种的?

师反馈,实物投影学生摆的情况。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应地把三种情况都贴于黑板:

① \___\___\___\ 两端都种

② \___\___\___\___ 或 ___\___\___\___\ 一端栽种

③ ___\___\___\___\___ 两端都不种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两端都种:棵数=段数+1; 一端栽种:棵数=段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段数-1。

以上片段教师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耦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三、在数学练习题中挖掘数形结合思想

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

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

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18÷(9×9÷2),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 列出72÷9×(18÷9)×2、72×18÷(9×9)×2和72÷9×2×(18÷9)等几种算式。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第4篇

一、注重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的,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够产生浓厚的积极性,并积极投身于学习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教育学理论倡导三主的教育理念,即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实现学生探究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乐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在讲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我没有机械地进行讲授,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游戏进行引导,通过实物展示,有四盏小灯笼为一组的共3组;六面小红旗为一组的2组;五朵小红花为一组的4组;我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共有多少东西,小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4+4+4=12;6+6=12;5+5+5+5=20;这时我让学生寻找这些算式的规律,同学们很快就能指出,三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并得出了三个4相加;两个6相加;四个5相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我逐渐增加了难道,问学生:如果有40個5相加会怎样去列出算式呢?会不会用法去写很长很长的算式呢?学生会悟出,如果用加法会太麻烦,必须要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方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乘法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对比40个5的加法算式,学生就会感觉到乘法的简便与快捷。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数学教师要变学生的缺点为优点,正确引导学生,让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具准备中,让学生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圆柱,给圆柱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这样就形象地交给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再比如,在讲授圆柱的容积时,我让学生通过观看往圆柱里倒水,来展示圆柱体积认识,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多视角地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在这样的情景下就会形象地掌握知识,避免死记硬背,也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重点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和能力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思维是关键,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在提高学生智力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实际上,现在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注重数学思维的形成,往往是就题论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难以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学生的思维中去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探究实践评价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其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7+7+7+7+4,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②7×5—3③8×4,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学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

[2]王丽华.浅析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3]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探讨之三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

[4]隋颖.浅析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5]叶登峰.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体验例谈[J].新课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