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能力

供应链管理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能力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and logistics capabilities (LA)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s of GSCM on LA a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GSCM includes green purchasing (GS), green manufacturing (GM), green selling (GS) and green recycling (GR); LA includes process capability, flexibility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GP,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process capability, GM and GS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logistics flexibility; GS and GR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rocess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have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and partially mediate the effect of SCI on firm performanc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关键词: 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企业绩效

Key words: manufacturing firm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logistics capabilities;firm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014-04

0 引言

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开始要求企业重视其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促使供应链企业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制造企业是中国工业优势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传统的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构成的重要因素,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期望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相应的管理启示。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1.1.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开始,到生产过程中的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企业的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将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涵义,Walton(1998)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核心就是集成管理的思想在绿色供应链上的应用,例如可以考虑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环境战略中[1]。国内学者但斌,刘飞(2000)也提出类似的概念[2]。本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紧密合作,以及成员企业之间的有机协调和整合,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节约的理念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供应链绩效和社会环境效应的和谐统一。

1.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之中。早期的学者主要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Nagel(2000)[3],Markley和Davis(2007)[4]等。后期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Canning和Hanmer-Lloyd(2007)分析了在供应商与客户关系中涉及环境因素时,关系中的信任和调整会发生的变化[5];Shukla、Deshmukh和Kanda(2009)通过对印度汽车行业的经验研究分析了其环境响应能力[6]。

从国内的相关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内容的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机制的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绿色度的评价研究[7];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效绩的关系的实证研究[8];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9]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角度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统一。目前,许多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是国外的企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研究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物流能力及其绩效的影响,对于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物流能力的相关研究 企业物流能力反映出企业物流系统利用企业内外物流资源,提供物流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和绩效。尽管有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物流能力对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10-15],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以西方国家企业为背景的,针对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物流能力分为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分析物流能力的不同维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物流能力不同维度的现状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分析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物流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认识自身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及其对物流能力提高的作用,并进一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文献,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H1):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2(H2):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3(H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

假设4(H4):物流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中介效应。

上述的理论假设是用于检验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在应用上的有效性。下面,首先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测量以及评价;其次,检验多维度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多维度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效力。

2 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问卷调查时间从2011年6月-2011年12月,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0份。问卷通过实地形式或者邮件形式发放。样本企业来自某大型咨询公司全国的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在前期经过企业访谈或邮件咨询,并且这些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效。在问卷填写前,我们都要通过面谈或者信件方式,简要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关内容,以确保问卷回答者对问卷内容有所了解。本文运用SPSS19.0和LISREL8.70进行因子分析和线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文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测项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引用国内外文献中出现,且经过实证研究证实的衡量项目;②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及中国制造企业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访谈后,进行修改的衡量题项;③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企业访谈结果获得的衡量题项。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构成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当性考查,结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取样适当性的KMO样本测量值达到0.9以上;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表明,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上述结果表示,所选指标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共提取了4个因子,表1表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结果保留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量表的24个题项,删除了3个题项。共提取了4个因子,因子一命名为绿色采购(GP),因子二命名为绿色制造(GM),因子三命名为绿色销售(GS),因子四命名为绿色回收(GR)。各个题项的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显示很好的收敛度。同时,这四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8.585%,说明本研究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测量是有效的。

2.2 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所有测项CITC系数都大于0.4,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此外,在“企业绩效”量表中,保留全部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06,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

接下来,将进一步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预测作用,以揭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驱动方式。

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应该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维度来进行验证的有效性。因此,对以下理论模型进行比较:①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都合并为一个因子;②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合并为一个因子,“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③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物流能力”合并为一个因子;④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划分为四个因子,将“物流能力”划分为三个因子。从各模型拟合指标来看,模型4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都比其他模型好,因此,可以认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作为多因子的模型优于其作为单因子或多因子的模型。

3.1 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本研究以LISREL8.71来检验所提出的概念模型的相关假设。测量模型的整体模型拟合优度,卡方自由度比χ2/df

因此,可以总结假设检验结果。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部分成立。

3.2 中介变量的检验 对于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的验证,本文根据Baron & Kenny提出的三步骤分析法[17]。表1显示中介变量检验结果,在绿色采购与企业绩效、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流程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绿色制造与企业绩效、绿色销售与企业绩效之间,物流柔性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起到中介作用。因此,假设4部分成立。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4.1.1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构成 本文研究表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国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四个因子,即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回收构成。这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维度,为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研究还证实,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由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构成。这一结论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除体现物流流程的重要性,还突出柔性和信息能力的价值,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构建提供参考。

4.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及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

①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企业与绿色销售都对物流流程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11=0.429,p

绿色制造和绿色销售对物流柔性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317,p

只有绿色销售对物流信息整合能力产生直接显著影响(γ22=0.272,p

②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显示,绿色销售和绿色回收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γ41=0.142,p

③物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还揭示物流能力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研究结果显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直接正向影响(β41=0.226,p

4.2 管理启示

4.2.1 在供应链竞争时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跟随全球化竞争的步伐,充分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绩效。

4.2.2 从研究结论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处在较低端的水平,在以顾客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时代,将给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绿色采购和绿色回收方面,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

4.2.3 目前,中国制造企业对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比较重视,并且对企业绩效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

本文初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的合理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预测力。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本文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需要以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从研究结论的适用性看,本文的调查对象限定在制造企业,因此在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本研究结论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另外,本文探讨的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因此研究结论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Steven V. Walton .Green Supply Chain: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ces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8, 4: 2-10.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1232-1234.

[3]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 [J].IEEE, 2000.13(3):219-224.

[4]Melissa J. Markley and Lenita Davis. Exploring fu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 9(37):763-774.

[5]Louise Canning and Stuart Hanmer-Lloyd. Trust in the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the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al(green) adapt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41:9-10.

[6]Apratul Chandra Shukla, S.G.Deshmukh and Arun Kanda.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Supply chains learning from the Indian auto sector[J]:Journal of Advances in Management Research[J]: 2009, 6(2):154-171.

[7]刘笑.面向珠三角制造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8]朱庆华等.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12(3):81-85.

[9]李静芳,徐松和黄芳.基于多层次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2:89-91.

[10]Zhao M, Dr?魻ge C and Stank T. 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on firm performance: customer-focused versus information-focused capabiliti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 22(2): 91-107.

[11]Lynch D, Keller S and Ozment J . The effect 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 2000 ,21 (2) :47 - 67.

[12]Shang K and Marlow P. Logistics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Taiwan’s major manufacturing firm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05, 41: 217-234.

[13]马士华,孟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301-307.

[14]Narasimhan R., Kim S W. Effe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and Korean firms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20(3):303-323.

[15]Rosenzweig E D., Roth A.V. and Dean J.W.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Intensity o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r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3, 21(4): 437-456.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与扶助,我国的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逐渐完善,但是就目前发展来看,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产业链内部的消费者、中介组织者及上中游企业彼此之间的协同性较差,上下游之间缺乏一定的延伸性与弹性,我国积极加大帮扶力度,力求实现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链供应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的优化与创新。

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

1.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内容

由电池供应商与组建供应商提供设备与材料借助物流传输给光伏系统集成商,光伏系统集成商在获取材料及设备后转化给业主,而同步开展的是电池供应商借助信息流将信息提供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对信息进行整合后反馈给业主。组件供应商借助服务流将最新动态发给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在完成动态分析后将其传递给业主。在该模型中始终贯穿着资金的流动,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条。

1.2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结构

我国供应链的结构一般呈现出网状结构与线性结构两种类型,其中针对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结构模式一般以光伏系统集成为核心。对于光伏产业供应链来说。产品的最初来源一般是自然界中的硅,其最终的去向是我国的电力产业。产品基于一定的生产需求而生产,最终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光伏产品来说,从原材料到产品其经历了光伏材料供应商及光伏成品制造商、光伏产品应用承包商三大主体,在进行主体传递的过程中实现了光伏产品的加工、产品的装配及转换等。在各个节点之间就需要借助需求与供应关系形成光伏产业的供应链。

对于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其供应链管理从硅胶原料的获取到电池的生产及集成系统的开发应用,本身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从宏观上说起要求同一条供应链条上的多种生产要素相互调和,增强供应链条的灵活性。借助供应链条,相关企业增强彼此合作,从而提升光伏产业整体供应能力与实力。光伏产业供应链的最终管理目的是借助节点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实现最小的成本支出最大的经济利益获取。

2 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型解读

在光伏产业供应链中包含所有光伏产业基本要素,最初的硅原料供给、组合及信息的传递,到光伏系统的建构与集成,再到业务的验收,具有完整性与整体连贯性。模式下的光伏系统成为主导,以获取最大利益为优化目标,借助自身在光伏产业中的纽带作用,采用契约形式实现光伏产业各个要素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健全各项管理条约、约束机制及奖励机制,并将其作为选择与衡量企业的合作标准。

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型中还包括最基础的监控中心、信息化中心等现代管理平台系统,真正实现内部数据的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步共享、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实时监控数据分析、低成本运行管理等发展要求。在该管理模式下,供给方处于相同的供应链条上,借助信息的有效传递,服务的及时监控等最终确保产品始终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供给,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管理与时间、成本等的浪费、光伏系统集成商是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关键与核心,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当领导者、协调者及监督者。

在光伏系统的集成管理中,集成商批量采购光伏电站建设的核心设备,在采购后期进行整合并发送给项目所在地。光伏系统的集成商借助与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签订相应的管理合同,建立完善必要的管理模式章程与规范,将此作为衡量供应商管理标准,实现该模式下个成员企业的行为始终围绕在光伏产业的促进上,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管理中,积极建立系统集成为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的必然性趋势。

3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信息、资金管理分析

3.1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特点分析

对于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物流来说,物流量大,复杂性高,光伏产业链本身比较长,节点比较多,从硅材料到硅片,再到太阳电池片等,最后达到光伏发电系统,因此在物流管理上要求迅速及时,管理清晰到位。此外,光纤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但是易损坏,具有一定的时效要求,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物流能加强与之配套的物流管理,增强彼此间的协调性,从组件厂接收订单到发货,形成采购、仓储、搬运、生产等一系列环节的时效性,加快物流运作,提高企业利润。

3.2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信息流特点分析

我国的光伏产业政策依赖程度比较高,存在于各国各个地区的光伏产业政策中,对于光伏系统集成来说,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十分重要。供应链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开放并为着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协同合作。因此对于光伏产业来说,其信息管理与整合要更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查阅资料,了解存盘,掌握订单,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高效整合。一般来说,信息要求合作企业之间对外公开,并彼此监督,信息的充分共享保证了光伏产业中的各成员能够以最充分的动态信息进行光伏产业高效的设计、生产、传输,最大限度满足当前光伏市场发展,也可以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是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模型管理中信息的共享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管理渠道。

3.3 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流特点分析

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流动方向为从消费方向向产品供给方流动,由业主将资金交给光伏系统集成商,按照逐层递推计算,光伏系统集成商借助采购组件、相关核心设备将资金转交给企业。在新能源光伏产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企业成员在系统集成商的领导下,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开展合理竞争。各成员企业获取的利益是长远有效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行业的效益越好,其更方便借助集成系统开展融资业务,在开展融资业务时要完善项目资金流收入及支出模式,借助供应链的融资筹划保证集成系统及集成业务良好的资金流模式。不同的物资种类与不同的议价能力决定供应商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根据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与自身的集成供应能力灵活选择。

4 结束语

鉴于我国能源紧缺及光伏产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的双重压力,我国必须加大对新能源光伏产业的扶持与发展。通过分析市场动态、获取产业信息,不断建立并完善光伏产业供应链,形成完整稳定的产业供应链条,产业供应上做好光伏产业的辅助发展,实现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新突破。当前基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在鼓励光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投入资金大力支持光伏产业供应链的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为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新能源光伏产业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本厚.新能源公司光伏项目供应链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12.

[2]王华.新疆光伏产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3.

[3]杨立新,蔡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产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

[4]张翼.社保基金投资新方向――开发新能源光伏产业模式的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39-41.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管理;多智能体;持续改进

近年来,以快速响应市场、增加企业柔性、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已被众多的企业所认同和接受,由此引发了如何对供应链的运作绩效进行有效地测评和改进的问题。传统的绩效测评理论只是针对单个企业的,缺乏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去进行绩效测评,所以许多学者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众多,而在绩效评价方法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供应链环境下的绩效测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供应链所处的环境是任何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复杂、关系错综复杂,同时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单个企业的波动都可能会对整个供应链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其绩效的测评工作也是错综复杂而且变化莫测的,给绩效测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分布式的海量数据及其统一的量化标准。在供应链的绩效测评中所涉及的数据和信息量是很大的,要测评的项目数量众多,且各评价指标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给测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由于供应链是有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个体所组成,其绩效测评的量化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比较差,达不到测评的预期目标。

测评的时间滞后性。按照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绩效测评其工作量是很大的,而且牵涉到数据的即时可得性及正确性,所以导致测评的结果滞后和不可信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进行数据处理提供了好的方法,但单纯的依靠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及简单处理,也难以达到即时化的测评和改进要求。

供应链绩效测评主体的问题。当前,对供应链的测评主要是由核心成员企业自己测评的,这就带来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即虽然很多研究倡仪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实际运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成员企业对于一些敏感数据是不愿意提供或宁愿伪造,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严重阻碍了供应链绩效的精确测评。

一.多Agent技术及其在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

Agent是一种具有自治能力的、能够与其他Agent进行协调交互的,并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进行自主决策的智能体。多Agent系统(MAS)则由多个Agent协调组成的自组织系统,Agent的自主性和协调性使得MAS在解决复杂系统时具有分布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它非常适合供应链这种分布式的复杂性系统的绩效测评。

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文献采用多Agent技术对供应链领域进行相关研究,而且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Fu-ren Lin等人(2005)分析了信任机制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多agent模拟平台分别从定购质量和定购前置期两个角度来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获得了改善供应链绩效的一些结论。Chan Y L等人(2006)]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模拟方法,它能分析、评价和预测供应链各成员的绩效,这种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基于知识的模拟平台(KBSP)能通过战略的分解和执行来改善企业的绩效,KBSP潜在的价值在于可通过目标定位、企业环境的洞察和模拟来降低供应链运作的风险。马继辉等人(2004)提出了闭环的ScmAgent供应链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ScmAgent迁移、寻址模型和算法,有效地解决了通信的高效性和可靠性问题。李军等人(2004)提出了多Agent中Agent进行协作的四种模式-对话模式、会议模式、协同模式和层次模式,并用结构化方法描述4种协作模式的协作过程,为设计具有分布式协作问题求解能力的多Agent系统提供了理论框架。高翔等人(2004)]将Agent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Agent的供应链仿真模型,给出了模型的类结构图,主要算法实现及消息的部分代码实现。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供应链的仿真及管理智能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二.供应链绩效的测评及持续改进框架

由于供应链绩效的测评、诊断和持续改进技术引入了现代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范围可以从具体的单个流程的绩效测评、诊断和改进上升到面向供应链整体复杂环境下的综合测评、诊断和持续改进。在此我们结合供应链的发展战略进行绩效的智能测评及持续改进框架的设计,其总体框架如下图1所示:

首先,根据供应链的发展战略及标杆供应链绩效评价标准来确定绩效评价目标,然后根据供应链整体及各流程绩效度量结果进行绩效的智能测评和原因诊断,在进行绩效产生偏差的原因诊断的基础上,明确供应链应该进行绩效改进的重点和方向,最后根据系统自动提供的改进方案开始实施并实时反馈,在此过程中,可能需要不断地对供应链的发展战略进行修正,如此不断循环,达到持续改进绩效的目的。

三. 供应链绩效的智能测评模型

在供应链绩效测评及持续改进的框架下,对其核心部分-绩效的智能测评结构模型展开详细的论述。由于供应链的环境复杂和分布广泛的特点,需要采用多Agent系统,其总体结构如下图2所示:根据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模式,连接智能绩效管理平台的子Agent包含:制造商Agent、供应商Agent、物流服务商Agent、分销商Agent和零售商Agent,它们各自作为单个的Agent智能主体,完成各自的绩效度量和测评,并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智能绩效管理平台。该平台是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在于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度量和测评、各个Agent的分工与协调、根据测评的信息进行原因诊断和提供改进意见等等。

1、个体Agent的智能测评结构分析

个体Agent主要完成各自流程的绩效度量与测评,它的内部基本结构如下图3所示。个体Agent可以与外部环境及智能绩效平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外部环境可以是供应链个体的ERP系统或其他管理信息系统,Agent通过用户接口可以获得测评所需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使它能够转换成统一标准格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再传输到绩效测评模块进行智能测评,在测评模块中,需要两个模块的支撑,一个就是评价模型库,这里给出了绩效评价的量化公式;另一个就是权重决策模块,可以采用模糊专家决策系统来完成权重的自动决策功能,这样测评模块能够根据所需测评的项目自动调用相应的模型库中的量化公式和自动赋予的比重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的结果以两种方式同时出去,一种是通过反馈接口将结果反馈到外部环境中(供应链个体的信息系统中),反馈接口同时也承担着智能平台发出的绩效改进信息的传输;另一种则通过通讯模块将结果反馈到智能绩效平台里,智能平台作为信息处理中心可以对其结果进行确认、校正和调整(有严格权限的),使其更加科学及合理。

2、智能绩效管理平台的结构分析

智能绩效管理平台是智能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内部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智能绩效管理平台其实也是一个单个的Agent,只是它的功能更加强大,内部结构更加复杂。 它有两个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途径,一种是“人机界面交互”可以实现系统信息的反馈显示和人为的设置和调整;另一种是与供应链各个个体的Agent相连,通过通讯模块完成信息的交换。个体Agent的测评信息传输过来之后进入了整体绩效测评模块,它也同样由权重决策模块和评价模型库(该库里的量化模型与单个Agent的模型库里的不一样)支撑。测评的结果进入绩效智能诊断模块中,与绩效的目标库进行比较,找出未满足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原因诊断,同时将结果反馈到绩效改进模块,由改进库提供相应的改进意见,并将意见反馈到人机界面,确认或修改后再通过通讯模块反馈到对应的个体Agent,提供相应的绩效改进建议进行参考实施,这样就实现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测评和改进。

四. 结束语

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分布的、柔性的复杂性系统,对其绩效的综合测评和改进可以充分发挥多Agent系统所具有的智能化、模块化、分布性、鲁棒性和实时性等优势。本文根据供应链的测评及改进特点,提出了供应链绩效智能测评和改进的基本模型结构,它能确保绩效测评和改进的智能化、有效性和即时性,能够很好地解决前述供应链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预见它将是绩效管理领域中一个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只是给出了其模型框架,还有很多细致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的明确。

基金项目:航空科学基金(2006ZG5614);南昌航院科研基金(EA200609075)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管学院,南昌大学理学院在读博士;周叶,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霍佳震、马秀波、朱琳婕,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 Beamon Benita M,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55):281-294.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习惯护理;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严重者可发生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该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延缓呼吸功能损害、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2)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为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的观察组和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55-69岁、平均61.6±7.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56-70岁、平均61.9±7.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干预方式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门诊随访、用药指导、气道功能检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如下:(1)通过门诊一对一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并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2)每日进行2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锻炼,每次20 min。腹式呼吸锻炼时,吸气动作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气运动使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缩唇呼吸锻炼时,吸气用鼻、呼吸嘴唇收拢呈口哨样。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指标

干预后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一秒率(FEV1/FVC%);检测仪器:Jaeger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采用改良MRC呼吸困难评分(MMRC)和 6分钟步行距离(6 MWD)评价呼吸功能。

1.3.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预后4周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EF(74.2±9.6)ml/s、高于对照组的(65.4±8.8)ml/s,FEV1/FVC(66.3±8.7)%、高于对照组的(58.1±7.4)%,MMRC(5.1±0.8)、高于对照组的(3.4±0.6),6MWD(388.1±56.4)m,均高于对照组的(317.5±48.3)m,生活质量评分(89.4±13.2)、高于对照组的(78.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超过8.2%。根据目前的研究,该病的病因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职业性粉尘、有毒化学物质,可引起小气道上皮损伤、纤毛运动能力减退、腺体肥大和分泌物增多的病理改变[1]。在此基础上可出现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伴有小气道病变和肺实质破坏,可引起长期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诱发性喘息、劳力性气促[2]。

COPD好发于老年人群,由于其本身机体功能较弱、体抗力低下,容易在气道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主张通过日常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气道功能、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急性发作[3]。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呼吸肌功能是影响COPD患者整体病情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呼吸肌功能预期能够取得积极的临床价值[4]。目前,国外已有关于生活习惯护理、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报道。

我院于2011年开始对COPD患者采取生活习惯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干预方式,并通过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病例资料来分析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探寻COPD有效的护理方式提供参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情况和整体生活质量情况可知,观察组FEV1/FCV、PEF、MMRC、6MWD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功能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提高。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光兰,韦艾凌,黄美杏,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53-1754.

[2]罗登攀,张洪球,徐郁颖,等. 慢阻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1,3 9(1):94-95.

供应链管理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是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肾脏功能。近年来,CRRT技术日趋成熟,其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了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经扩展到各种临床上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已超出肾脏替代治疗的局限性,这一技术在国外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普遍得到使用,临床疗效评价日益肯定[1]。2004年12月~2006年2月,我院应用CRRT技术抢救继发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4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外科手术后患者16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19例,急性胰腺炎5例,抗压综合征5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1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23~75岁,平均(42.3±1.4)岁,39例救治成功,2例放弃,5例死亡(死于电解质紊乱1例,循环功能衰竭2例,脑死亡1例,放弃血液净化治疗后死亡1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百特公司CRRT机器,透析器选用MINNTECH USA HF 1200。聚砜膜面积1.25m2,长度20.90cm,血管通路均选用股静脉穿刺双腔管留置行连续性静脉—静脉滤过透析(CVVHD)。血流速度150~200ml/min,透析液配方参照季大玺配方[2],碳酸氢盐即配即用,速度50ml/min,每次CVVHD 12h,共治疗95次,抗凝选用低分子肝素,首次4100u,每小时追加抗凝200u。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MODS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注意保持其稳定。治疗前可用4%白蛋白或新鲜血浆预充管路,以免引起血压下降。透析过程中根据血压变化选择适当的血流量,以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2 血管通路的选择及护理 一般救治MODS患者应选用临时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透析次数多、病情重、血管条件及凝血机制差的患者需行中心静脉置管,以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为首选。为防止感染,每次透析时应对导管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透析前先用注射器抽吸血液2~3ml丢弃,这样既可抽出管道内已形成的血细胞凝集块,防止其进入血液循环;又可清除前次透析后注入的肝素,然后接血路管道开始透析。透析结束后,管道内应注入每毫升含肝素2mg的生理盐水3ml,以防管道内凝血。中心静脉穿刺导管一般留置数天至数周,为防止感染,导管末端可加用涤纶毡套,以便于组织与涤纶毡套交织后形成保护屏障,从而避免与外界接触,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2.3 抗凝 本组患者在透析治疗前有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5例有皮肤、黏膜出血点,17例有外伤伤口或手术伤口。据报道[3],除非颅内出血或大咯血,出血倾向不应作为血液透析的禁忌证。但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出血情况分别采用无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透析,必要时透析结束用鱼精蛋白中和。对无肝素透析患者,要严密观察透析器及静脉壶有无凝血迹象,监测动、静脉压力变化,发现压力增高、血色变紫,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本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透析者均只用首剂量不用维持量,故透析后期要严密观察有否凝血迹象。肝素抗凝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黏膜及脏器组织有无出血征象,监测凝血活酶时间,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医生,以随时调整肝素用量。

2.4 脑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11例透析前有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出现烦躁或昏迷。透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侧向一边,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妥善固定好透析管路,严防患者烦躁将单针双腔管拉出及管路脱开、折叠、受压致血管通路中断,治疗中要严密监测并记录神志、生命体征变化,查看透析机各参数及血流回路各连接部位有无渗血,有否抽血不畅。血流量应保持在150~200ml/min。透析结束时妥善固定好单针双腔插管,向病区护士做好交班,防止管道拉出、折断和敷料污染脱落。本组患者未发生单针双腔拔出、折断、回路脱开等情况,但有5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出现抽血不畅,经改变,调整导管后血流通畅,顺利完成透析。

2.5 肺功能损害及低氧血症的护理 本组26例合并肺功能损害,透析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6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另有9例出现与透析相关的缺氧。缺氧可加重脏器组织的损害,对这些患者应给予氧气吸入。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防止透析液中碳酸盐浓度过高,以减少补体激活致白细胞黏附在肺毛细血管床上造成低氧血症及pH升高导致的换气功能降低。治疗中要密切观察呼吸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变化,对于二氧化碳潴留患者给予面罩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应重点控制和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供氧浓度、呼吸道阻力、血氧饱和度。注意呼吸道湿化和温化,及时清除痰液。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平稳,有无烦躁、发绀及胸廓活动度情况,定时监测血气分析,随时调整酸碱平衡和呼吸机参数。

2.6 心功能损害的护理 本组16例合并心功能损害,透析中严密监测心电示波变化,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电解质浓度。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减轻心肌缺氧。对6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透析时适当增加超滤量,采用序贯透析,先单超再透析。但对存在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者预先透析,再单纯超滤[4],或透析超滤同时进行,根据病情、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每小时设置超滤量,可减少透析反应。

2.7 低血压的护理 本组患者有20例分别在透析前及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低血压可造成肾脏缺血性损伤,加重肾功能恶化或延迟肾功能恢复,影响急性肾衰竭的抢救成功率,透析中要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对于不同程度的低血压情况,经静脉血路给予等渗或高渗氯化钠、高渗葡萄糖、白蛋白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效果。也可采用调钠透析,方法是开始时采用高张透析液,钠浓度调为145~155mmol/L,透析过程中逐渐降至等张水平[5]。经上述处理,20例低血压患者中17例血压回升到90/60mmHg以上,每次透析均按时完成,3例无效。

1 季大玺,龚德华,徐斌.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92.

2 季大玺,谢红浪,黎磊石,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02-805.

3 王斌.血液透析治疗20例流行性出血热疗效观察.浙江医学,1999,21(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