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也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联系我国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究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一、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由于缺乏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内容,使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出现教育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推崇和赞同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注意更加详细全面地诠释课程内容。这种学科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难到易,循序渐进的编排课本知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学情,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基础。也正因课程标准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使得课程标准多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学科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国内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质量、表现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经过一定教育阶段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国内课程标准虽然从内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说明,但在能力维度方面却缺乏明确具体且可操作化的能力表现标准;

各国都开始重视课程标准中的质量标准或表现标准,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可以用来监测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添加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供了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权利的下放和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

3.国内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教育界一般⒔萄в肟纬探ㄒ槎ㄒ逦课程机会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支持系统的标准。课程机会标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质量标准,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与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和简单,学科特色体现的不够充分,在实现具体学科能力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议和措施,不利于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国内课程标准应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相关内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其改革的基础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起的课程体系。而当下国内的课程改革也应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应包含如下部分:首先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何种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其次是内容标准,它是指在某些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是教学建议,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资源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教学建议的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和传授方式,也包括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被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即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

根据国际现有改革经验和国内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上述四个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应呈现如下关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来体现和反映;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则是为了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一方面,过程标准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另一方面,结果标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各部分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指导和统领本学科其他内容编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且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学科教学形式成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内容标准应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而不是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作为根本依据。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实际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来安排具体的学科知识。

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它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质。质量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在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相比,质量标准更加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有机结合后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四、结语

因此,应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核心素养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建构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年05期.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原电池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好素材,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知道不同的教师教学这个课题时效果相差很大,有的教师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然后用该条件去判断是否形成原电池,没有微观探析原电池的本质,也没有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养。下面介绍本人对原电池的教学设计和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一、原电池教学设计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水电解会分解H2和O2,而H2与O2点燃会生成水,那么H2和O2在常温常压下会发生反应吗?

做演示实验,在U形管中先电解水,去掉外加电流,把两个石墨电极连接生日贺卡,唱起了生日歌(学生惊讶),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已学知识,分析思考

根据已有经验比较下列反应,从反应速率、能量变化、反应类型、化合价变化、电子转移等方面比较。

NaOH+HCl=NaCl+H2O Zn+H2SO4=ZnSO4+H2

氧化还原反应由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组成,两者之间有电子转移。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已学知识,体现学科特色

3.实验设计、学生动手

① Zn、Cu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Zn、Cu同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③ Zn、Cu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④ Cu、C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第④个实验是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对原电池的本质的理解,记录实验现象。

4.推理分析,自主讨论

通过宏观辨识和微观的探析,理解原电池本质这是学习本节内容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设计有效的问题;二是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达到自主发展;三是归纳、总结、提高。

问题设计:

(1) 实验①Zn与稀硫酸反应的电子是如何交换的?

(2) 实验③有电流的产生,判断电子的流向,并说明H+能在铜片上得电子的原因。

(3) 实验①、③的电子交换有什么不同?

(4) 两个电极的作用是什么?说说如何形成闭合回路?

(5) 实验④为什么没有电流产生(或微小的电流)?那么形成电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 什么是原电池?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7) 对电极材料有什么要求?

讨论归纳:

(1) 原电池的概念

利用合适的材料作电极,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使电子通过外电路,形成电流的装置。或者,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a.存在一个自发的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b.选择合适的材料作电极

c.与电解质(或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3) 电极材料的选择

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

(4) 原电池的正负极

失去电子(流出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得到电子(接纳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5.原电池的设计,实验论证

(1) Cu+2FeCl3=2FeCl2+CuCl2

(2) 2FeCl3+2KI=2FeCl2+I2+KCl

画出实验装置,电极反应,实验验证

学生获得成功感、快乐感、价值得到体现。

6.归纳与总结

微观探析,必须到位,如本节教学关键是:

(1) 形成原电池,必须存在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把两个半反应分开,有时必需用盐桥。

(2) 在Cu、Zn、稀硫酸原电池中,H+为什么移动Cu极,而不移向Zn极

(3) 形成闭合回路,必须在电极上有电子的得失

(4) 分子极、离子极混合,为什么必须用盐桥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自我国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来,核心素养培养日益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各阶段教学纷纷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教学指引,初中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为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发挥教学价值,初中语文教师需先明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之内涵,选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的,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对个人道德水平、综合能力之反映。为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国家于2016年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需具备的主要素养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践行国家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普通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如下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该标准是针对高中语文制定的,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言,教师同样可以借鉴。毕竟,各阶段语文教学的总体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各具侧重罢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获取语文知识,还能获得能力品质的同步提升,更为适应社会新形势、新环境,积极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属性及培养目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之重要目标,学生其他语文素养的生成都是基于语言能力而获得的。如何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需要教师关注课文,通过字、词、句等语言文字的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独特表达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2.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强调“三维”目标,其中情感目标是重要内容。落实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感,使学生获得感悟,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获得启迪与感悟。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学《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使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积极拥抱生活。通过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渗透,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深度学习是当前学习研究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主动的、理解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迁移应用到真实情景中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促进学习者元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深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促进深度学习”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重要n题。

深度学习指向学生的学习,关键则在于教师的教学。

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启动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并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界定。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一、思考

近几年来,南湖中园小学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开展了很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通过近几年大量课程信息的冲击,南湖中园小学对学校教育又有了如下的认识。

一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领军人,要全盘思考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实际问题,还要思考如何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学校在经历了三任领导的更换过程中,凝聚了教师队伍,使教师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爱学校、爱学生、爱同事……总之,充满对生命的爱,是历任校长的追求。让生命充满爱,是学校生命化办学理念下课程设置的第一步;日常的每一节课,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是从关爱每一个生命做起,让生命因爱而芬芳。这也是学校历任校长所坚持的办学目标。

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基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实际情况而定的。南湖中园小学的生命教育理念,正是基于对这些实际情况的考量而诞生的。学校把多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家、校、社合作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在不同层次课程的安排中,突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在学科内部、学科间和超学科的整合上;同时,学校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不断整合,逐步推进实施。这些都成为了推进学校发展的驱动力。

四是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在保证基础后进行的。基础课程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因此,学校的特色发展应是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开展的。把基础工作做实,把特色工作做强,是每所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在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展家、校、社整合的教育教学特色活动,在做好教育教学基础的情况下,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五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对未来的社会,学生们需要发展核心素养。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就要从课程、活动、培训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活动内容。南湖中园小学结合未来国家人才的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开发、活动开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就是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构建“生命灵动”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努力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基础目标:热爱生命、健美身心、快乐学习、主动实践、塑造习惯。

学科目标:语文――善倾听、乐交流、爱阅读、会写作和勤积累;数学――多动手、勤动脑、勇质疑、会学习和善反思;英语――感兴趣、爱表演、善模仿、乐交流和阔视野;音乐――乐聆听、爱演唱、有自信、抒情感和善表F;体育――爱运动、勇拼搏、守规则、强意志和健体魄;美术――善发现、会联想、勤动笔、会欣赏和育素养;品德与生活――爱生活、爱国家、懂责任、有自信和有视野;综合实践(信息与技术)――会观察、善发现、能质疑、巧研究和懂合作;科学――细观察、会实验、乐提问、勇质疑和善探究。

2.课程设置

(1)生命奠基课程。指的是国家基础性课程,它是教育教学的底线。这些科目的有效教学,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保证。

(2)生命拓展课程。是教师根据生命奠基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要求,编写的校本教材。目前,学校有十三本校本教材,从理念、方法和知识、技能等多方面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在课程中成长。

学校的实践课程是生命拓展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在开发实践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学科的整合性和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从“生命灵动”课程体系和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涵盖以年级为单位的“相约仪式或典礼、相约名胜古迹、相约影院、比赛或演出、相约博物馆或高等学府”,以班级为单位的“相约特色活动”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相约家务劳动、职业体验或高等学府”。从这些领域以及内容的设计可以看出,学校关注的是学科的实践性,以及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3)生命发展课程。学校开设了很多活动课程,以促进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这些课程包括自选课程、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自选课程是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由学校整体设计,各校区结合自身情况,依据年级特点,让年级教师共同谋划设置学生喜爱的与学科相关联的课程,实现对学科的拓展与延伸。

三、构建生命化课堂

围绕“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用关爱为生命注入动力”的教学管理观和“以提升生命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观。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带进课堂,更把课堂教学作为培育生命、发展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教育载体。“生命教育”的课堂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师生知识、能力、思想、智慧共存共生的舞台。为了让“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与探索。在倡导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学校构建了“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生命课堂、培育学生主体精神的生本课堂、体现教育丰富内涵的生态课堂、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课堂、师生智慧共同涌动的生动课堂”的“五生课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