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学习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态度 教学策略
为考察少数民族预科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情感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了解预科学生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想法与建议,课题组对2011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包括文、理科)进行了大学语文学习态度及教学策略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包括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调查预科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的兴趣、动机、目标,以及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从第1、2、3小题可以看出,大部分预科生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但成绩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绩一般,而自认成绩不错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绩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兴趣,仅仅因为是高考的必考学科,从调查情况不难看出导致这种成绩的直接原因是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
1.关于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一系列问题。第4、5、7、10、15小题是针对预科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设置的。其中62.6%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语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预科生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很必要,87.0%认为不管文理科都应该继续学学语文,70.0%很希望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第6、9、11、13、14探讨大学语文课程学科性质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专业课有一些帮助,52.1%的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74%认为自己现在的语文水平不适应将来工作和个人的发展,因而有74.8%预科生认为高校应该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44.3%的预科生认为该科每周4课时为宜。
2.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授课方式。问卷的第8小题是针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而设,有90.4%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水平,加强人文修养,增强文学底蕴。64.3%的预科生喜欢上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12题调查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有55.7%的学生认为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27.8%的同学则主张课内外结合。
3.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问卷的第17小题是针对预科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度调查,有76.5%的学生愿意就大学语文的学习与老师交换意见。
(二)问卷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课程内容设置、作业形式,有关课程资源的系列问题,对大学语文课的整体感受,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课程和老师的希望、建议 。
1.在18、19题中,学生阐释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即喜欢的原因,大部分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更应注重人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主张因生活而学,因兴趣而学,真正享受语文。同时更追求一种师生完全投入境界,透进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
2.对于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建议,则主张将古今中外结合更广,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呈现,适当打破课本局限,课内外结合,适度课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设学生自主学习,老师讲解答疑,
3.关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灵活,有创见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赏鉴性作业,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应多布置阅读性质的作业,作业量上要适度。
4.关于理想中的语文老师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同学喜欢有底蕴,有内涵,有激情,不拘于时,有独特见解,有独特教学方法的老师,而且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讲课有重点,最好多讲有意义的故事。在对老师的风度气质的期望中喜欢有亲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现代品格与精神气质的老师。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略
1.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充满趣味的课程,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内容专题化,学习自主化,课堂开放化。带给学生欣赏、激动与智慧。
2.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通过设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学习,给与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完成与文本的积极对话。
3.摒弃应试教育的不利束缚,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学生基础薄弱,加强广泛的阅读指导,通过课内外强化,开阔知识视野,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讲是耗时而效微的,而强化这一基础的唯一途径就是达到最基本的阅读量。
4.教师的观念的改变,自身能力的提高,风采与信念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在教学中,不仅只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注意师生互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环境的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一般都会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元素于一身,能够有效地将抽象内容演变为形象逼真的内容,将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多媒体教学的这种独特优势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一系列不足。生动、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譬如,诸多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解余秋雨的作品《都江堰》时,都喜欢采用双向视频直播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显著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对都江堰的结构与历史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与认知。
(二)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网络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要教??将自己的搜索目标属于计算机,就能快捷地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相关素材,且其中大多数都可以自由浏览与下载。从大学语文教师的备课视角去看,形式多样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更是促使广大教师突破了传统单一化的文本教学模式的局限,即教师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既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也可以从网站中下载优质的教学资源,以此充实自己的备课内容,进而大大丰富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三)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单纯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主,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必要的联系或互动。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如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时,通常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留言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从而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显著增加。
二、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一般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开展,虽然各个高校情况有所差别,但是与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的学生数量依然偏多,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填鸭式”或“灌输式”的落后教学法为主,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其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掌握,其中绝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二)检查督促不够到位,导致语文学习流于形式
大学语文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授很难取得成效。我们知道,大学开设的课程很多,有些专业每学期开设七八门课程,学生学习任务重,很容易忽视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数学生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敷衍课堂学习。课前即无准备,课后也不复习,缺乏对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情况的检查和督促。虽然有些学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在学习资料和交流场所方面较为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大学语文学习水平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三)考核标准有待完善,造成学习效果检测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多数大学语文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即仅采用单一的考试和是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的闭卷考试。而学生为了应付考查,通常都是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东拼西凑,或者直接从网络上查找复制等;对于考试,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试图蒙混过关。从宏观角度去看,这两种考核方式都不够健全,存在一定的弊端或不足,难以充分的、科学的、全面的考核或反映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这种不够健全的考核标准不仅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形式
网络辅助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堂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个性化知识,也可以采取信息检索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帮助学生由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运用知识转变,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加快教学信息的传播、流动,碰撞出新的信息,实现知识的共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利于专题研究的开展。一方面,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也为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重要工具。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不仅可以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网络精品课程库、教学网站、文学播客和论坛等,延伸教学空间,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只有这样,不仅可以汲取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也可以大胆借鉴由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教学手段,补充、丰富教学方式,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
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在讲授新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作简单梳理,明确自己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并进行针对性学习。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大多采取的是封闭式的预习,只是简单的对教材内容做出解答,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指出,预习不应该只是对教材内容的了解,更应该是针对新知识的重难点,鼓励、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自愿搜集文献资料,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参借鉴,这样才能再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课后教师也应该督促学生对新知识的复习,所谓“温故而知新”便是此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积极研发科学的测试软件,完善考核方法
在学术界不断的研究和发现中,发现民族地域文化对于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特点上来说,少数民族的地域文化,通常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也就是其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主要原因,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种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拓展到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而进入到大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正是在课程中适当融入民族文化的好时机,该文以西藏地区为例,对两者融合的方法进行探讨。
1两者融合的作用分析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到了哪一个学习阶段,学习兴趣都是关系到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元素。而越是到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能力已经逐渐成熟的学习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难度越高。而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部分民族地域文化的内容,对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1]。一方面,民族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且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其闪光点和特色都十分鲜明,这对于长期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中开展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使得其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加富有新鲜感和吸引力。而且,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一定的提升,如果在传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其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的内容,必然会使其产生一种亲切感,并提升其参与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另外,对于本来就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部分民族地域文化内容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入,给了他们更多的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这种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状态,必然能维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文所讨论的西藏地区的大学语文教育,就是利用本地区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优势,力求实现当地民族地域文化与高校语文教学的融合。
1.2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进入到大学的学习阶段,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就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了,而其更重要的任务,应当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与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而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入,实际上是将一种更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而全面的,了解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渠道,另外,也可以使其通过对比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学习状态上的差异,可以随时带给学生切身的体会。在对比和观察中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思想上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
2以西藏地区问题探寻两者融合的路径
2.1西藏地区民族地域文化内容简析
民族地域文化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实际上包含了这个地区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设计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西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依托,在藏区的文化中,高原美景、雪域风光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种宏大辽阔自然景观背后,实际上折射出藏区人民的起源于游牧民族的开阔眼界和博襟。而西藏地区的建筑文化也是其民族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屹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布达拉宫,就饱含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智慧。另外,像藏族服饰、青稞酒,都是西藏地区在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上的鲜明特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藏区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融合具有丰富性的优势。
2.2融合路径探讨
首先,在编写教材的阶段,就本着融合的理念。目前西藏地区所用用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是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大学语文》,该教材就是以融入民族文化为原则的前提下编写而成的。在这版语文教材中,将藏族作家丹增的《忆母校》收录其中,另外,还包括了我国其他地区的一部分典型,散发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的文章进行了收录,如陕派作家贾平凹的《秦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节选等,这种将各地区不同的,渗透着民族地域文化气息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收录的形式,就是在语文教学的内容结构安排上,实现了两者的融合[3]。其次,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注重团队的多元性。与多元的民族地域文化一样,要想将其与大学语文课程实现完美的融合,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要求都倾向于自主学习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弱化,而正相反,对于大学生的教学辅助和引导,更需要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4]。以该文的西藏地区学校为例,地域上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地区教师在信息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获得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高校更应该重视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融入民族地域文化的教学要求背景下,校方应当更加积极地为教师提供了解民族地域文化的渠道,并组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其自身首先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积淀。以便进一步将其传达给学生。最后,适当应用主题式的教学方法,促进民族地域文化的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加入,实际上是从丰富教学模式的角度提出的一种实现融合的途径。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具备这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将其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融合时,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适当采取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例如,在西藏地区,以藏区文化为主题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就具备一定的经验。除了整体上的主题确定,教师还可以针对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中不同的侧重点,将其确立为课程的主题展开教学,如藏区的服饰文化,就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探讨主题存在。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除了主体活动内容外,应当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让其就民族文化的学习主题提出个人的具体观点,在交流中促进其对民族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也实现了地域民族文化在其思想上的深刻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在这种试卷么,只想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主体,在提高学生文学知识软实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课堂重新展现活力,教学改革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意义
1.塑造健全人性,促进学生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对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编辑与写作能力、思考与辨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指导学生分组学习。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可以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表达,因材施教,可以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3.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当学生遇到了比较难的语文知识后,教师应该选择全新的教育模式来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的课堂。
4.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进程
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力、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会被不断的被提高。同时教师采用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水平,都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合理有效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老师为其营造的学习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习,更好的发散思维,开阔创新。高职院校有着属于自身院校的生源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也决定了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属于自身特定的教学氛围与环境。想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就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积极的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面以及教学目标方针的制定上,都要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符合新课标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普遍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对高职语文教学上面,强调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面的主人。但是在很多的学校应试教育的思想还在保留着。一些学校只注重教学成绩,却忽略了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毕业之后,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一些学生的成绩是比较好的,但是实践能力是比较差的。到那时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与个性发展。
2.语文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的高职语文的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手段是比较单一的,没有吸引人学习的亮点。例如在学习一些小说时,由老师给大家讲解后,学生就开始做一些题。这样呆板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只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3.学,难以因材施教
语文这门学科强调要有对文学的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观察每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但是由于在我国受教育人口是比较多的,所以难以达到因材施教。这就使得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的欣赏与感知能力较强,对于老师在课堂上面传授的知识很好的吸收,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知识,难以理解,产生了厌烦与抵触的心理。针对以上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加强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大学语文教学。采取多种手段,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养成语文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进行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个性,做到个性发展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为每位同学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互动式学习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实现。比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已解答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助合作。通过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交流思想,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关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通过学生对老有的放矢,制定出合理的高效的课程方案。
2.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提高学生大学语文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学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学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体系。
3.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顺应教育发展方向,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4.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针
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5.改进评价方式,设立奖励机制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们要更加专注与学生能力的表现情况,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改进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且设立奖励机制。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语文学习材料作为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中对于评价方式的界定,符合过程性考核的原则。以学生提供真实学习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课程学习评价的依据。使考核方式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学生们不断的提高自己,勇敢的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身能力,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与独特性,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为培养素质人才作了贡献。
6.引导学生参与文学活动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比较重要的。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教学平台。打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就是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新与思维意识。鼓励学生们加入到创新型文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开展高职大学语文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创设主动参与文学活动条件,为学生们找到发散创新思维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学生们的行为,让学生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学习的主人。
7.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思维与想象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多种手段的融合,互动式学习,也需要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了多媒体的使用,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的充满乐趣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的活力。例如,在学习一些史诗性的文章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播放一些相关的视屏,还有一些音乐,这样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理解上的帮助。学生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条件,会不断的提高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不断的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多种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大大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创新思维。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是需要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教学模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的教学才能真正的实现突破。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我,促其发展则是每一位教育工者们的使命与任务。相信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下,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语文人才,培养出很多为国家发展有用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姚芳.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2]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
[3]朱云.从“大学语文”到“大语文”——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3.
[4]汤易.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初探.管理学家,2012.
[5]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初探.文学教育,2012.
[6]于敬龙.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探讨.学问,2010
[7]李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改革初探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2012.
[8]荆煜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初探.文教资料,2010.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语文;学业教育;普世文化;实用为体
实施就业型发展战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既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与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个目标紧密结合,使其对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语文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着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明晰、明确其课程定位,笔者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大学语文是学业教育而不仅仅只是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一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美感品质,进而升华为个人人生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员工。
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尤为重要的不再仅仅是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取得职业成功的学业教育更应凸显。若只突出人文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工作岗位及环境,在激烈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相应低下。大学语文学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应用写作、阅读理解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夯实从业基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管理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科学;学礼仪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巧;学法律实用文书,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法制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参与社会法律活动与法制建设能力;学科技文体可以具备一定的科研常识以及表达创造性知识成果的能力;学新闻文体可以获得采集和编辑信息的基本能力;学习口语知识,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会议主持、商务谈判等工作能力……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恰倒好处地实施素质与能力拓展教育。
二、大学语文是“普世文化”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国粹”教育
“文官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大的历史创举,是对世界政治文化的一大贡献,称其为“国粹”当之无愧。“资治”教育在传统语文教育中一统天下,并且,“时文”教育的科考指挥棒又进一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政治――宗法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国学”的精髓谓之“国粹”,“国粹”教育以“资治”为本,以儒学为体,已与现代人文精神面貌拉开了距离,让学生故国神游,陶醉于“之乎者也”“子曰诗云”,其陈旧的价值体系,已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障碍。一些人打起“宏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旗,对大学语文进行包装定位,使一些具有“民族感情”的老教师们肃然起敬;让“民族”的概念掩埋“民主”的概念,甚至用“重民”思想偷换“民本”思想,这是文化发展的悲剧,也是民族发展的悲剧。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纳入全球文化的大视野,本民族优秀文化也只有在文化大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普世精神不仅仅是西方精神,她是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中各自优秀的部分的萃集,我们既不能斥之为崇洋,也不能因之而排斥本土文化。普世精神在语文教育中不是硬性教育――即带有众多条条框框的说教式教育,而是通过阅读经典原著、观看经典影视、聆听经典诵读等感性资料达到的软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受教育者,完成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包括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软教育对人生影响力是硬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普世精神建立在全人类认同基础上,是现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颠峰,大学语文课程中普世精神的含量直接影响教育成果质量。
三、大学语文是通识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文学教育
传统大学语文一般以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不管按何种体例进行组织和编排,基本先国内后国外,并且侧重文言文阅读,教育内容趋于保守,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文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典型化处理,人们不能没有它,但绝对不能只仰仗它,不能在“仁义道德”的桃花源里,不知有别国,何为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大学语文应打破以文学作品为中心之老套路,而应以经典文选、实用写作和实用口语为主,把涵盖了政治与管理文化、哲学与思想文化、科学与技术文化、经济与产业文化、精神家园与艺术文化、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大人文”融进“大语文”,建立起以语文材料为载体的通识教育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学生面对现实、积极入世的精神,以适应文化与经济全球化环境。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以“普世为本、实用为体”,让语文教学实现素质与能力拓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语文运用能力,实现通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景强.“大学语文”学科基础与课程定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 范建华.大学语文教学当议[J].世纪桥,2006(9).
[3] 徐中玉.大学语文序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 张立勇.谈大学语文教材的地方特色――以黄伟林主编《大学语文》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