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语文;矛盾因素

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1职业技术院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性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院自身的情况进行专业的设置,并且对专业的课的设置非常重视。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如何开展,如何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思考,导致伴随语文教育的发展存在下述三种阶段性的特征:

1.1混乱

不分专业、不分学段,统一采用同一本语文教材,教师方面通过社会招聘、专业课教师兼职等方式获得,并且对语文教师缺乏培训,教研工作开展也流于形式。导致出现了不同的年级使用同一本教材、授课重点随老师的更换而不断更换的情况。简而言之,从语文课程的设置到师资的配备,再到教材的选用甚至教学模式,较为混乱。

1.2摸索

语文教育的乱象逐渐被认识到,伴随着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在乱象中开始了对语文教育的摸索。这种摸索以部分语文教师为主,并且也是在阻力中进行的。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就业导向下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对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产生争议,这让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专职语文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不断对语文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产生摸索。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师资配备存在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为主的情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语文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出现了语文教育因师而异的情况。

1.3尝试

随着部分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学经验不断累积,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开始对语文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对语文教育开始新的尝试,当意识到了语文教育应该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模式相区分的时候,首先从教材入手。开始开发校本教材,并逐渐将语文教育的内容从通识教育转向应用型、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向。这种尝试是必经之路,但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最优模式。主要是因为校本教材的开发仍然以专职语文教师为主,缺少专业课教师的参与,也就缺少了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对教材提出建议和意见的环节,导致与专业的结合度仍然偏低。同时摒弃了语文通识教育突出应用性,本意虽好,但效果却差强人意。皆因此种方法完全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语文通识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之间的关系正如地基与楼体的关系,没有通识教育的基础做坚强的地基,语文的应用也就无从说起。

2影响职业技术院校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因素分析

2.1教学培养目标与语文教育定位之间的矛盾

首先,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围绕学技术、保就业而设定的,这一明确的目标,让看似与就业无关的语文教育略显尴尬。许多院校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能,语文课开与不开没关系,学与不学没关系,考与不考没关系,这三个没关系让有的学院直接放弃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还有部分院校尽管开设了语文课,但是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加上学制短,课时少,在保证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前提下,对语文课的安排较为随意。这种随意体现在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语文课的开课时间不同步,甚至有的专业开设语文课,有的专业不开设语文课,同样的课程有小班教学,也有大课形式,这使得语文课流于形式,难以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这种情形的出现,究其原因,是语文教育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培养目标中定位的缺失,也反映出了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认识上的误区。其次,是职业技术院校语文教育对自身定位的模糊。身处万事为就业环境之中,语文教育的教学和教研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各个院校中,有的几乎从不开展语文教研活动,有的流于形式。教师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情绪低落,尽管对所处境地有很多的无奈和困惑,但很少从课程定位本身入手思考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之相应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惰性和随意性。要么照搬课本内容,一次备课给多个专业的学生使用,忽视学生的专业和接受程度,要么忽视备课,授课随意性大[1]。

2.2语文学习的积累性及高需求性要求与学生特点之间的矛盾

首先,语文是对母语使用的一种不断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还要不断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积累和锻炼,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仅依靠在校期间两三年的课堂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与职业技术类课程相比具有周期长、显效慢的特点。要学好语文,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对自我的语言驾驭能力产生较高的需求,其次还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保持高度的自觉性。但是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受现行教育选拔体制的限制和对职业技术教育刻板印象的影响,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没有达到高中录取线。其中部分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的基础。所以客观上存在基础学科底子薄弱的特点。并且在进入职业技术教育的阶段后,受到人们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刻板偏见及院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往往非常极端地认为他们的使命仅限于学习专业技术,学习也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忽视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强化作用,两方面因素叠加,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语文带有天然的抵触情绪。另外,因为语文学习的载体是汉语言文字,学习场所以课堂为主,与其他需要学生动手进行操作的专业课程相比更加抽象,对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抽象就意味着枯燥,这也是语文本身受到部分学生抵触的原因之一。

2.3师资配备与实际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

职业技术院校,根据自身定位的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在教师的储备上也往往是更加偏重于专业教师资源的储备。但是语文作为一门常规基础课,很少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不仅体现在后备教师资源储备上,在任课教师配置上也体现得极为明显。首先,表现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技术院校专职语文教师数量较少,随着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政策的不断倾斜,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师招聘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专职语文教师并没有显著的数量增长,很多院校的语文教师,周课时能达到二十课时/周,远远超过其他类型院校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其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相比较其他课程具有门槛低、学好难的特点,在教学上也是如此。所以,在专职语文教师数量较少的基础上,导致了很多学校不得不让非语文专业的教师,即文科相近专业的教师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第三,教师培训、交流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就职业技术院校的普遍现状来看,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少之又少,在部分院校几乎从未开展过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闭门造车,生搬初、高中的语文教育模式,硬套进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身上。这种师资配备的情况与需要语文教师所承担的教学需求是极其不相称的。面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在面对重实践、重操作的专业课时,受到之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影响较小,但在面对重思考、重积累、重讲授的语文课时,受到之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让教师在传授课业知识的同时,同时还要尽力帮助学生重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其实是对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准,为摸索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要有相当水平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为让语文能为职业技术学习服务,还要具备初步的职业技术知识。

3对职业技术院校语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职业技术院校的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客观上,职业技术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政策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自然不能同普通大学一样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精英教育,但是完全地忽视基础教育,一味突出技术教育又是落入了形而下的陷阱之中,不仅威胁到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就业。当务之急是找准语文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之中的定位,围绕定位构建切合实际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3.1对语文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实用性技术的掌握,所以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围绕实用性技术展开。而这也应是对语文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着手点,树立起语文教育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观念。这种服务并不是作为专业课的附庸,而是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突出语文教育的实用性、适用性[2],通过语文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技术的协调发展。

3.2采用“专业模块+应用模块”方式,开发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开发须以为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术为主线。采用专业模块+应用模块两大方面共同构建语文课程体系。专业模块部分要与学生所在专业相结合,如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其语文教材专业模块可以较多地选用涉及建筑、设计、美学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既做到了教材与专业的尝试性结合,又能达到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应用模块以应用文的阅读和写作为主,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专业性,强调职业性、实用性和适用性。

3.3树立“大语文”意识,开展特色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语文”即“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的精髓在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这种理念给了我们一个开阔的思路,语文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授课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讲授上,授课目标是教育学生能更好地做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我们职业技术语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围绕“大语文”理念,开展特色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是比赛型活动。通过比赛型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主持人大赛等方式,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同时又激发了学生自身对提高语言驾驭能力的要求。第二种是集会型活动。这种活动包括读书报告会、主题讲座等让学生们有组织地聚集在一起,针对特定的选题各抒己见,实现观点市场,锻炼学生的临场思辨能力。第三种是写作编辑型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与社团活动结合相结合,在不同的活动中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提炼、组织能力[3]。特色教学是通过“大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的一个前提是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纳入到考试的评价体系之中,前期通过形式的多样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后期还要通过综合考评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供制度性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之中的语文教育,所处境地十分尴尬,但这种尴尬也正是现行语文教育方法不适应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一种反映。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勇于革新才能让语文教育在现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下发挥语文教育最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胡万琼.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定位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8(20):44.

[2]张益.云南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语文教育研究现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