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科 五年制 课程内容 职业化

[作者简介]杜凤岗(1968- ),男,河北泊头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教育管理和学前教育;安惠敏(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泊头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河北 泊头 0621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47-02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关键在于严格幼儿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深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这要求幼儿师范类院校要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作为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培养主要渠道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要紧紧围绕课程这一学校教育的核心,努力使课程系统中的各个因素都能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是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是由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课程叠加而成,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门类众多,容量过大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了弥补学生高中文化的缺失,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教育类学科;为了塑造学生从事学前教育的理念、技能、实践能力,开设了众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类学科。虽然这种内容结构适应了幼儿教师“通才”教育的特殊性,但也造成了学科林立、内容繁杂、总量过大的问题。

(二)结构不合理,系统不科学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采用必修课唯一、课堂教学主体、显性课程主导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忽视学生的选择和个性;文化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高中和专科的课程内容,采用分科设置课程,体系庞大,挤压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空间;课程内容系统忽视横向的通联关系和纵向的领属关系,学科各自为战,内容彼此阻隔、互不贯通,没有达成一致的职业教育价值指向,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和“渐进式”梯度结构。这种“结构性”的问题淡化了职业教育的“色彩”,难以形成课程系统的整体教育合力,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三)内容陈旧,定位不准确

现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课程内容主要移植于过去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未建立起具有“五年制”特色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学科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不统一, “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原理阐发、轻案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严重,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框架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不同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学前教育本科,它主要是面向幼儿园教育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这种特定的人才规格定位决定其课程内容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必须确立“实践能力本位”的思想,采用职业教育的理念,讲求“工学结合”和与未来岗位的对接,打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特色;必须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注重专业文化、理念、态度和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打造课程内容的专业教育特色;必须考虑学前教育专业“通才教育”的特殊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打造全面教育特色;必须体现其高等师范教育的属性,做到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两结合”,坚持学生人文和专业素质“双培养”,围绕着“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建设,打造素质教育特色。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的职业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满足“ 广泛、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工具性和基础性;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以职业素养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理念化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以幼教岗位实际需求为指向,突出语言、艺体、保育教育等职业核心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进行全面启蒙教育的要求,构建“文化奠基、理念引领、应用为本、技能先行”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内容职业化建设的框架应包括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三个课程板块,各板块由相互贯通学科集群组成,采用“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活动课程并存”的课程设置形式。

(一)文化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此板块由三个学科集群构成。首先,需要对现行课程中的文化补偿和专科通识类课程内容进行压缩整合,由分科设课转化为综合学科设置,为专业课程开设预留更大的空间。其次,对文化学科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嵌入职业教育功能,文化基础学科与应用性学科并行开设,以发挥其文化奠基和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

1.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文化补偿课程中人文类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等)和专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政类学科以及其他门类社科类知识压缩整合,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综合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相互融合,横向贯通,并行开设,实现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应用学科集群。把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整合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与“幼儿园科学、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科并行开设。

3.学生成长指导学科集群。把幼儿教师礼仪、就业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职业道德与认识、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习方法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整合为“成长指导”学科,缩减周课时,拉长学程,伴随并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以上三个学科集群均为必修课程,应在后两年学程中适当添加文化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以及国学、文学名篇阅读等,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内容板块

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实用型幼儿教师的重要标志,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专业技能与应用课程是核心课程。此板块构建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讲求内容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必须提供技能训练的程序和原理性知识,必须与相应的教育方法学科内容结合,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怎样做”“为何做”“怎样用”;要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需要,把语言、艺术、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的训练作为重点,把综合教育技能渗透到一般专业技能训练中。本板块主要由六个学科集群组成:

1.汉语言学科集群。“文选与写作”“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幼儿文学” “听话与说话” “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语言文学基础与应用主干学科依次全程开设。其中“文选与写作”放在在一、二年级,“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放在三年级,“幼儿文学”放在四年级,“听话与说话”放在前三个年级,“普通话等级证书辅导”放在四年级,“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放在五年级。同时,把“朗读、讲故事”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全程开设,使之形成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为主线的语言课程系统。

2.外国语学科集群。与上同理,本集群由“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外语基础”“外语阅读”“外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少儿外语教学法”等主干学科组成。其中一年级开设实用外语语法与语音,二、三年级开设外语基础课,四年级开设外语阅读,五年级开设少儿外语教学法,口语与听力训练课全程开设,以突出外语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音乐学科集群。围绕着幼师生音乐素质综合性要求和音乐素质生成的规律,音乐课程内容应由音乐理论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步过渡到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应用。开课的顺序大致为:一年级开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形体与舞蹈基训;二年级开设声乐基训、和声与键盘、现代舞蹈;三年级开设歌曲演唱(儿童和美声、民族、通俗歌曲)、键盘器乐弹奏与合奏、民族与国外舞蹈;四年级开设童声合唱与指挥、键盘即兴伴奏、少儿舞蹈与创编,五年级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把音乐欣赏、小器乐演奏、非键盘乐器演奏、音乐编导、播音主持、晚会组织等作为音乐选修拓展课程。

4.美术学科集群。一年级开设美术基础(素描、水粉、速写)、书法;二年级开设图案、国画;三年级开设简笔画创作、手工制作;四年级开设手工美学与美术欣赏、幼儿园环境设计;五年级开设美术教学法。把摄影摄像、舞台设计、手工染绘、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课程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广度。

5.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集群。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应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对接起来,在前四个年级依次开设计算机操作基础、课件制作、电脑美术、电脑音乐制作等学科。

6.体育学科集群。体育舞蹈、韵律操、体育游戏、器械类活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教育内容并行开设,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质、服务幼教职业的双向目标。

(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学前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基础、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家庭教育学、幼儿园管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主干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含教育见实习、教育调查、教育模拟实践等活动类型。

塑造学生先进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是本集群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岗位实践能力形成的前提是理论学科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的高度融合,要将两个类别的学习内容穿行,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 学前心理学与幼儿心理观察测量、幼儿心理健康调查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卫生保健基础与卫生保健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教育见实习、幼儿教育调查、幼儿园参观等实践活动穿插,幼儿园游戏理论与实践、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游戏见实习、模拟实践等活动穿插,幼儿园管理与幼儿园或班级管理见实习活动穿插,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与定岗见实习结合,家庭教育学与家庭教育观察调查活动结合。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应大力开发校园合作课程、幼儿园特色教育课程、幼儿教育实践模拟课程、学前教育时事以及与职业资格证书匹配的教育训练课程。同时,应适当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当代幼教改革与实践等选修课程。

[参考文献]

[1]邵长媛.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5(5).

[2]戴军.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杨丽华.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课程体系的思考[J].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报,2011(2).

[4]张富洪.构建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层级课程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导刊,2009(12).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全面部署深化课程改革。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深化课程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启动落实课程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加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设。推动各地适应统筹改革的需要,健全和完善课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

2.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研究提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目标细化,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研究制定普通高中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3.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工作。启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充实到课程标准当中。坚持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结构,打好学生共同基础,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4.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组织开展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省域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推动各地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与指导。

二、推进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5.推进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台《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意见》,启动有关改革试点工作,会同有关司局,促进建立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6.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导各地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改革实验区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制定评价改革实施指南,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委托专业机构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

7.部署推进中考改革工作。研究印发《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改变单纯以学生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三、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管理,

提高教材质量水平

8.做好中小学教材编写、修订和审定工作。完成义务教育现行三科教材修订和审定工作,完成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编写、审定工作,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开始使用三科新教材。组织开展小学书法教材评审工作,保证2014年秋季学期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国家审定的小学书法教材。做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准备工作。

9.严格规范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管理。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明确教材选用机构、选用程序,选用工作监督和对违规行为处理等,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修订《中小学教材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强化教材编写、审定、修订、使用工作的规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监管。

四、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强保障,

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10.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各地按照扩资源与建机制的原则,提高城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指导各地做好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召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总结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对实施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全面部署。

11.继续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加大对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新阶段新任务,引导各地建立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12.加强幼儿园规范化管理。出台《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做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和应用,引导地方充分利用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动态监管。建立幼儿园基本信息公示制度,实现幼儿园办园行为和保教质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13.深化幼儿园保育教育改革。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跟踪调研各地做法和经验。办好第三届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五、健全保障机制、完善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14.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印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召开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特殊教育工作进行部署。

15.指导各地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指导各省(区、市)结合本地特殊教育实际,制订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对各省(区、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一年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16.实施特殊教育两大重点项目。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项目,加大对承担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薄弱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特殊教育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试点建设工作。

17.推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修订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研究制定三类特殊教育学校教材编写方案。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六、制定政策措施、扶持薄弱地区,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8.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意见》。系统设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和政策措施,整体部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19.研究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普及水平。

20.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和支持地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发展指导。总结推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经验。

七、加强资源建设、促进交流应用,

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核心

明确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核心, 突了专业教育的特色,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影响。对于中职学生业讲,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于第一与第二学年完成。在这两个学年,中职院校要丰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形成?W前教育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提高个人核心能力的条件,逐渐形成个人核心职业能力。像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幼儿心理学知识、学前教育学知识、儿童文学知识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的基本专业知识,而音乐技能、美术技能、舞蹈技能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础技能。将这些课程安排在前两个学年,让学生在前两个学年深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更加复杂的婴幼儿保育与学前教育技能知识。

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素质课程部分

素质课程的设置,影响着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形成与职业素养水平的提高。在素质课程中,意志品格课程、人文学科课程、职业道德课程是主要模块。建立完善且科学的素质课程体系,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以这三个模块为出发点构建素质课程体系,开发全新的素质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个人素质水平,有助于中职学前教育改革。

像意志品格课程的内容就贯穿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入学教育与军训是入学前期的意志品格课程内容。在入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以及学好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个人专业学习目标,找到职业荣誉感。除此之外,中职学校可以组织生存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与品质,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学校中的行为规范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品质,给学生无处不在的监督。又如人文科学课程则包括语言课程、哲学课程、历史课程等,通过学习人文科学课程,学生的气质得以提升,个人修养水平提高。而职业道德课程则主要包括社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与职业素养教育等,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素养。

三、关注学前教育专业拓展性课程开发

建设拓展型课程体系,需要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以及教育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培养具有专长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还需要中职院校积极开拓拓展课程。精细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专业内学生更多选择,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再掌握一门与专业相关的特长。像学前教育的艺术方向、英语方向、育婴方向都非常符合市场需求,学生积极学习拓展型课程,能够提高个人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比如,在设计学前教育英语方向课程时,除了基本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还要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英语知识。更要加强幼儿英语教学法、英美儿童文字课程建设,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像在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课程时,教师要关注音乐理论、音乐演奏、音乐鉴赏等课程的设计,引导学生多多了解与学习儿童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演奏、教学与创作能力。拓展型课程一般安排在临近毕业的一年,在这一时期,学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需求,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期待以此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践职业能力,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将校内实践与校个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校内外资源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助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首先,做好校内实践课程建设。利用校内的婴幼儿保育操作室组织学生练习婴幼儿保育的具体方式,给学生练习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还要利用校内的琴房引导学生练习艺术表演,利用手工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手工,像剪纸与布贴画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积极练习,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其次,做好校外实践课程建设。校内的课程模拟性过强,让学生在中职院校的学习阶段走进社会,走进幼儿园,融入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发现个人喜好、优势与不足。中职院校要加强与当地各个幼儿园的合作,利用“幼儿园一日体验”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者走进幼儿园,以助教的身份在幼儿园体验工作一天。除此之外,中职院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让优秀学生上岗实习,促进学生获得最真实与直接的学习体验。校外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随学生共同实习,随时给学生理论上的引导,避免不必要错误的产生。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素养, 一般来说, 就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和,它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即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诸多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应的人文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学会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显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智力的提高,以及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JP2]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JP]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产生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这与办学的初衷形成了偏差。同时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久而久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课程比重相对较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比较少,最终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低,且综合素质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大都以应试教育为主,专业教育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情况使得教师的知识面很难得到拓展,甚至使得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高,知识结合不够合理,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将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甚至常常忽视对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出现了背离。 

第三,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的人文知识和文字功底比较薄弱,还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甚至出现了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生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应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够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的规划结合在一起,从而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通过相应的文体、艺术竞赛等活动,促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等,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标准。 

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相应的人文素质课程,全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通常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文化修养课程、审美艺术课程、社会生活课程、人文知识讲座等课程。其中文化修养课程主要以传统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经典等课程为主;而审美艺术课程则主要以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内容为主;社会生活课程则主要以社交礼仪、哲学等内容为主;人文知识讲座则主要以儒家思想、幼儿知识、奉献精神等内容为主。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课程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而这些课程有些已经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中,但还有一些课程隶属于先修课的范畴,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诗词歌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其心灵,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有效升华;哲学则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和理性思维得到有效启迪;文学则主要以人性和人生等知识为主,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自身精神世界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就要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教师应对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使其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提高,并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除了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之外,学校也应该树立人文素养意识,通过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研发使用相关的人文素养教材,达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通常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以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项内容为主,其中这两项科目还是以人文素养内容和人文素养知识资源为主,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以及对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它不仅提供学生相应的人文知识,还促使学生掌握其内涵。在教学方法上则主要以人文思想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注入相应的人文理念。另外,在教学目标上则主要以人文素质为主,加强学生对人文感受的理解,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拓展,以促使学前教育学生的气质和修养得到提高,从而成为其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专业课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优势,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从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将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进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前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工具,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中的具体体现。[1](61—64)泰勒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于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2](53—55)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一大批具备高尚的专业理念和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能力的幼儿教师,就要将课程作为抓手,牢牢抓住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不放松。课程设置是课程运行的首要环节,在《专业标准》颁布之际,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以便更好地贯彻《专业标准》的精神,真正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成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普遍心向。

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一)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根本

《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幼儿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作了详细说明,它体现了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综合要求。专业理念和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所持有的专业理念及其所拥有的师德的统称,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维度,在《专业标准》的结构框架中居于首要位置。[3](3—11)其中,专业理念指专业人员对自身专业的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理解、判断、期待与认同,指引着专业人员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4](41—46)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幼儿园教师从事未来保教工作所必备的智力支撑,也是决定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专业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其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健康快乐发展。[5](3—9)贯彻《专业标准》精神,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要以学生为根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注重培养学生成为未来优秀教师的气质,为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幼儿教师、教育家奠定良好的基础。高师院校贯彻《专业标准》的精神,就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设置体系,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努力从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源泉

《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在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规范、促进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出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影响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关键因素就是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化。课程设置作为学科发展的依托,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的高度。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能够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革新课程内容,就能够真正实现课程设置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因此,在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这门学科,彻底打破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就要把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动力源泉,合理设置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对于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推进学科的繁荣发展。

(三)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

高等院校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承担了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等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各级各类的人才,而且,随着高等院校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日渐密切。高师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推卸地肩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师资队伍的历史责任。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则直接地担负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幼儿教师的历史责任。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未来幼儿师资的质量。课程作为高师院校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把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三、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专业,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可以说,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课程设置趋于合理、教学内容也重新进行了整合、重组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技能类课程,轻基础类课程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主阵地,其主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根据《专业标准》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高尚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知识体系,而艺术素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就业需求、用人单位等多重利益的驱使下,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高度重视艺术类技能型课程,强化艺术课和技能课的讲授,不断加大学生艺术技能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而学生在校时间的课时总量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只能弱化基础类课程的讲授,在原有的基础上缩减课程讲授时间,压缩基础类课程内容,正如一位幼儿园园长语重心长地指出:“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培养了一大批能歌善舞但不具备基本的保育教育幼儿能力的幼儿教师。”园长的话切中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要害,重技能轻基础已经成为很多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这样,直接导致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了只懂琴棋书画的艺术生,而不是教书育人的教师。

(二)重专业课,轻视公共课

每所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课程结构中的这三个模块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公共基础课是帮助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为将来从事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专业课主要帮助学生把握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从事某一专业打下基础;而实践课程则主要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三个模块的知识互为补充,构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讲,三个模块缺一不可。但是,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重视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开设。首先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门类狭小。在公共基础课程中,一般只开设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思想修养、哲学等,而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则很少开设,同时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也是极不全面的,对于文学和历史等相关课程,很少涉及。我们知道,幼儿园的课程是包括了五大领域的课程,涉及范围广泛,既包括语言,也包括科学等,所以所学课程与所教课程之间不匹配,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入职之后,发现自己尚不具备一些相应的科学课程基础,在进行相应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其次,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的安排常常被专业课程占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优先设置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则往往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有剩余课时就开设,没有则不开,缺乏稳定性与统一性。

(三)重必修课,轻公共选修课

高师院校的必修课一般都包括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是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兴趣而开设的,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共选修课无论对于学校而言,还是对于学生来讲,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限于自己的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少,学生选择范围小,有的即使开设了,课程质量却不能保证;课程怎么进行,都是由教师随性而定,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对于学生来讲,选修课程只是他们累积学分的一个手段,尚未认识到选修课对自己综合素质发展的意义,只是疲于应付。

(四)重理论课,轻实践课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实践课程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实践课程对教师职前培养的作用,而课外集中实习是实践课的重要形式。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集中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但是,在最后一学年里,由于学生面临着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考研究生等多重压力,所以,许多学生只是拿张实习鉴定表让相关单位盖个章,而不去实习,很多学校对此事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没有对此做相应的硬性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放纵了这一行为,使得很多实践课程徒有虚名,不能起到实践课程的应有作用。

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归因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有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现的,有的是由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的,有的是主观方面的,有的是客观导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师院校自身培养目标定位尚不准确

对于不同的高师院校来讲,其学前教育的学科积淀是不同的,师资队伍是有差异的,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阶段都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也就是说,他们首先是一名具备了大学生素质的大学生,因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和培养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高师院校在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受到市场的驱使、课程设置的盲目跟风、追求课程的“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犹如大杂烩,缺乏针对性。

(二)课程内容设计缺乏科学论证

对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讲,要实现培养具备基本大学生素质的幼儿园教师的目标,就要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包括多种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选修课等类型应功能统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调研中发现,高师院校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每个类型的课程来讲,什么课程是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并不明确,每个课程类型下面都具体包括什么样的课程也并不清晰;二是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各占多大比例、技能课和理论课如何分配都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由于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出现了公共基础课被削弱、技能课和理论课轻重不分等现象。

五、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很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直接导致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易受外界影响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课程作为学科发展的支撑,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刻分析当前幼儿园对教师素养的需求,改革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同时,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也不只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的一种简单更替,它更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6](1)在此基础上,以《专业标准》为准绳,按照《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素质要求,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严格论证,科学设置各类课程,使得课程真正能够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

(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整合课程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本质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师应秉承的核心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等。《专业标准》将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分成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这三块内容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幼儿园教师的必备素养,体现了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知识的广泛性。如前所述,新时代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那么,相应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就要以此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重组课程内容。首先要全面设置通识课程,通过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整合现有的专业课程。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重复出现。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以《专业标准》为前提,注重学生整体的发展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把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考虑,对通识课程、教育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行合理安排,使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并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根据新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整合现有课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删减陈旧知识、重复知识,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第三是注重实用性课程。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专业,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代大学的主要使命,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区别于普通类教师教育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课程尤其要体现实用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增强竞争力。基于此,可以将“育婴师”等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引入课程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掌握幼儿的保育知识和理论,并结合“育婴师”等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提高学生的保育能力,以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这样可以打破以往的先就业再获得就业技能证的思路,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充分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以实践取向为指导,凸显课程的能动性

在《专业标准》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包括7个方面27条具体要求,占全部内容要求条目总数的43.5%。那么,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等被视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7](3—6)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园的实践者。通过实践,教师才能在不断研究自身经验的过程中获得成长;通过实践,教师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模式;通过实践,教师不断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引领教育发展。要贯彻执行《专业标准》精神,凸显课程的实践性,高师院校就要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教师不仅是一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技术能手,还是一名教学实践者,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大师范生的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是一种相对于认知性取向的学科课程的课程类型,它不以系统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目的,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8]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能力。其次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落实实践课程的各项规定,从实践安排、实践内容、实践反思等各方面作详细周密的部署安排。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一样,需要经历认知、模仿、体验、内化等过程。实践课程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基于并引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幼儿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激发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性、提高职业技能为基本着力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实践课程的模块,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这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再次,以实践课程带动其他课程内容的改革,真正发挥实践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促进课程的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