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中心景观、规划设计、“形式与功能兼顾”、“本土景观”、“生态”、“景观艺术”

赣州市行政中心北区占地36009,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中心地区,东临大道,北靠赞贤路,是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首先考虑行政中心平面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其次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原则,从环境协调到细部设计,都应该充分体现景观区域特色原则及景观生态原则。

一、场地分析

景观规划设计之前,认真仔细分析周边环境及目标的规划功能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1、市政中心北区作为行政办公中心,其办公停车的功能要求很突出,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是不可缺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景观的要求,停车场设计成生态停车场,采用透水型的植草砖,以及停车位之间种植大树。

2、东北角的办公大楼是开放式的,且临两条城市道路交汇点,决定了东北角的绿地景观同时也是城市景观节点,景观应具有标志性特征,同时也应是城市景观亮点。所以我们设计了精致的喷水池以及镂空风水球等。

3、东边及北边临道路侧绿化景观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并同街道景观风格相统一。

4、市政中心北区出入口正对南区的中心大楼,决定了主道路的位置以及景观主轴线。主道路两侧种植大规格的行道树引导视线。

5、西侧绿地位于办公楼西侧,作为后花园景观设计。因考虑办公区严肃氛围的要求,需设计成不进人绿地,因此其植物景观需考虑整体统一、绿色生态以及植物群落色彩等合理搭配,季相变化等。

二、设计理念

在仔细分析场地现状之后,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设计理念:

(1)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组合

赣州市行政中心北区作为一个行政中心,其布局主要作用是要发挥行政办公的功能。其景观在满足行车通行、办公车辆停放的功能之外,力求美化办公环境,同时为办公人员及群众提供一个安静、优美的生态景观办公场所,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具有明显的生态观赏效果。因此,设计方案在形式上必须首先服从于这一基本功能,再进行设计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2)场所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

行政中心景观,体现城市区域特色文化是对设计方案是否具备浓厚底蕴的重要考验。在城市小区绿化不断增加的今天,乔木、灌木、绿地、小品等都是共性的特征,同时应突出体现行政中心景观特色。赣州市行政中心北区绿地总面积为19644,绿地率为54.6%,园林景观大有可为。行政中心邻两条城市主干道,其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景观节点的设计尤显重要。本土的赣南风水文化在景观设计中也应有所反映和体现。

(3)生态与景观的合理定位

方案设计之初,业主就要求绿化多种大树,体现生态景观,体现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目前在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的偏向上,我们也更偏重生态;景观草坪对局部环境的改善效果远低于成片树林。为此,我们在景观方案时尽量减少草坪及硬地的比例,停车场也尽可能地种植大树,遮荫与生态的效果并重,注重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生态效益,并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最大效应的统一。

(4)景观艺术的合理体现

行政中心19644的绿化需强化景观艺术的体现,要能通过较小的空间折射出赣州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文化底蕴,做到以小见大。大到功能分区,小到道路、喷水池的设计,都应该别具匠心,体现出本土景观与文化特色。

三、行政中心北区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设计

行政中心北区两栋29层办公建筑,办公部门及办公人员众多,最缺办公车辆停入空间及生态绿化。故358个室外停车位均做成生态停车位,停车位中间种植大树,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西侧11275大面积绿地,堆土形成景观高程点,以种植大规格树木为主,搭配四季开花小乔。同时,小区内车行道周边种植大樟树为行道树。小区东北角也是大道与赞贤路两条城市主干道相交的城市节点,此处景观设计有喷水池及大型镂空石雕盘龙风水球,作为行政中心的景观标志。喷水池往外辐射的铺装小广场及绿地,分别种植了大桂花及大榕树等,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浓浓的绿色意境。行政中心绿地均以常绿树为主,兼种四季开花小乔,让人感觉绿意的同时也能欣赏不同季节的繁花景观。林下种植低矮灌木,上有绿乔覆盖,下则视线畅通,从马路及人行道上均可透视绿地景观。

(二) 地形竖向设计

行政中心北区办公大楼在东北侧,而西侧11275大面积绿地则是后花园也是重点景观绿地,设计种植堆土最高处达2米高,形成景观制高点。地下车库顶上绿地堆土大于60cm,中间堆高为1.3米种植适量乔木。其余绿地面积大不,中间稍做微地形,以利自然排水、造景和组织空间。

(三) 绿化树种选择

行政中心北区景观树种选用能反映中国园林特色的传统植物和赣州的乡土树种,如桂花、榕树、香樟、银杏、白兰、广玉兰、红花羊蹄甲、南洋杉、红枫、紫薇、黄花槐、樱花、杜鹃、小叶栀子花、红花继木、丰花月季、五色梅、文殊兰、雪茄花、鸢尾、萱草等,种植形式自然、传统,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需修剪的造型类植物。其中,背景林以大叶女贞、木荷、香樟、桂花为主体,特大规格的桂花、樟树、小叶榕等作庭荫树,孤植或丛植在草坪上;紫薇、樱花、枫树等成片栽植在林缘或庭荫树下,形成花林、色叶林。南洋杉、造型红继木桩、铁树、花叶鹅掌柴、美女樱等栽植在建筑出入口,形成赣南特色景观等。

(四) 景观功能分区

在总体功能布局方面,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以办公区景观为重点景观进行打造。配合植物四季变化的景观进行功能分区,整个行政中心北区分为三个功能区:办公活动区、生态停车区、生态景观区。办公活动区:在正对办公楼主入口的东北角设计了一个景观休闲小广场。半园形的广场以弧形及辐射状园路分成特色鲜明的景观层次。第一层是迭水、涌泉,中间设置镂空石雕盘龙球。水的流动、涌动给人带来灵动之美,而中心石球则体现城市文化主景,两者互为补充,形成建筑主入口主景。第二层景观是树阵铺装小广场和生态景观草坪,树阵广场提供休息坐凳,使人们在办公之余可以在绿树下感受到自然美景。生态景观草坪中间种植大榕树,构成自然宁静的景观。生态停车区:主要是考虑人们停车办公的便捷要求。室外设置了358个停车位,停车位中间种植大树,兼顾遮荫及生态景观效果。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景观 河道综合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6-1

1前言

生态景观的概念才是近几年来生态学中发展的新理念,其主要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很多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种景观结构,通过生态景观的建立,可使该结构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以及不断变化之下,起到促进生态和谐,保护环境的作用。由于生态景观理念具有的可行性、创新性等优势,也在我国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饮水概况及现状

海东市属青海省所辖市,其中的乐都区地处海东市湟水中下游,属于半干旱区域。由于该区降雨分布不均匀,加之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近年来,更是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气候干旱,水源变化以及水质污染等多种的原因作用,导致该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长期存在饮水污染、饮水紧缺等现象。由于海东市乐都区范围的饮水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关部门也提高了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视度,并加强了对该区域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期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理,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以及用水安全,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大量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情况来看,将生态影响设计理念应用于治理当中,对提高生态自然环境的合理性,避免环境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海东市乐都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生态景观设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笔者就通过以下几点,来论述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河道断面

在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河道的断面设计包括有浆砌石挡墙设计、干砌石挡墙设计、砌石挡墙结合堆砌自然石块护岸、蜂巢网箱挡墙护岸以及松木桩排钉打式护岸等多种设计方案。从目前乐都区的河道综合治理情况来看,多选用的是蜂巢网箱挡墙护岸,其又被称做网格断面,主要是由两层蜂巢状的网格箱所组成。第一层网格箱埋设深度为50―80cm左右,在金属网格箱内填塞鹅卵石或块石等物,而在网格箱顶部,可以用来摆设景观自然块石和护坡绿化结合,从而充分体现出生态景观的理念。

3.2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

常见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主要有跌水构筑物、橡胶坝、液压合页坝等几种。其中,跌水构筑物主要由陡坡与跌水两部分所组成,陡坡和跌水又分单级和多级两种。橡胶坝是指由高强度锦纶布和橡胶粘合在一起,之后将其锚固于底板上,形成封闭式的坝袋,最后再经由充排管路用水(气)充胀成为一种袋式的挡水坝。该橡胶坝所具有的优点是坝顶可溢流,并可根据需求来合理调节坝高,以有效控制上游的水位。液压合页坝属于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水利水工构筑物之一,将其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具有结构坚固可靠、不怕泥砂淤积、不阻水、不受飘浮物影响等多种优势。其可以在尽量减少水量损失的情况下,充分地冲掉上游漂浮物,从而使河水更加清澈,且该方案的放坝速度快,防洪抗洪效果十分有效[1][2]。

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各具优势,在当下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应用均已经广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规模、投资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

3.3河道水质及生态改善

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首要的一项目标便是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将生态景观理念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其对河道水质及生态发送的理念与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方案。为避免污水处理厂及污水输送管道对河道内水质造成污染,可利用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针对入河污水进行分散处理,尽量能够使点源污水在入河前便得到处理。

(2)射流曝气增氧方案。通过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值,进而为水体当中的有机物提供氧化条件。此种方案可使河道实现接触氧化治污目标,以消除河道臭气,防止有机淤泥不断淤积。

(3)生物浮床水质改善方案。其于一些已经被重度污染的河道,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导致其失去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生物浮床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弱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然,该方案比较复杂,且投资成本较高,不太适用于本次所讨论的河道治理中。

(4)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方案。该方案主要是指利用天然洼淀,经由科学的人工修整,建设出天然湿气处理系统,使其能够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联合作用下达到对河道水质净化的效果。但该方案应用于乐都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于其投资成本较高,可行性较弱。

(5)天然与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方案。通过水流从天然滤料间流过时发生的滤吸附过程,起到对水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进而对河道水质进行有效净化[3]。

3.4河道景观绿化

河道景观绿化也属于河道生态景观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诸多,例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常见的各式休闲小广场、滨水植物种植、滨水步道、景观平台、休闲活动场所等等,均属于河道景观绿化的范围。

但是,不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采取怎样的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均需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优化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通过对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到经济、防洪、饮用等方面的多重需要,实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美化城市。河道景观绿化还肩负着美化城市的作用,因此,在绿化时还需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饮水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勇强.山西省潇河和谐水环境建设工作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3):40-42.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1.1项目概况

(1)独特的资源优势。台儿庄地处暖温带,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2)樱花洲运河湿地与位于城市近郊的河流湿地、水稻田湿地等自然景观与运河文化以及台儿庄古城相结合,是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此外,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发达的水系也为湿地建设提供了各种资源。(3)交通便利。境内水陆交通发达,大运河横贯东西,上通京津,下达江浙。(4)独特的运河文化。规划区北依运河古城,现古运河码头、船闸保存完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1.2湿地景观与运河文化的交融

景观的规划设计一方面会受到自然条件、物理条件等显性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受到历史、文化等隐性因素的制约。历史文化特点与自然因素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成为创造独特景观的出发点。景观实体的设计离不开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个规划设计方案中最突出的特色大多源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台儿庄是展现运河文化的活化石,被称为东方的古水城。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是台儿庄区水运交通的动脉,也是台儿庄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运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运河文化及地域风情。打造一个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城市休闲空间,在其设计上应充分融合地方历史人文资源,在维护湿地生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规划的理念是指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融入大运河文化,以维护生态景观、传承运河文化、保护并发展地域特色、拓宽市民休闲空间为规划设计方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划中注重挖掘源于运河的人文景观,塑造具有大运河文化的景观结构、游览模式、景区中小品、雕塑、公共设施、建筑风格等,让人们领略湿地自然风光的同时,在视觉触觉上体验运河文化、民俗风情。

2台儿庄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规划

运河文化可以影响运河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的方案构思、景观功能划分、景观营造、交通组织方式、植物配置以及环境艺术小品和构筑物等。通过对台儿庄现有的湿地景观资源和运河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提出将运河文化与湿地景观相融合的规划设计方法,将本方案的规划内容分为运河文化景观营造和湿地景观营造两大块,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成为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满足人们生活休闲的新空间。综合规划区域的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将樱花洲运河湿地划分为八个功能分区和二十七个景观节点。以运河文化为主线,湿地生态景观为基础,组织梳理规划内容中的各要素。

3运河文化景观营造

通过对大运河水文环境的挖掘,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鲁南历史人文景观,在整体规划上使樱花洲运河湿地景观内涵更加丰富。运河文化景观的营造主要包含船闸、水闸、运河驳岸及码头的景观设计。台儿庄运河二线船闸位于樱花洲运河湿地南岸,年通船能力约为2100万吨。目前,台儿庄运河复线船闸正在建设中,届时,新老船闸南北对峙,屹立运河中央,来往船只与湿地美景相映成辉,将会展现更加充满活力的樱花洲运河景观。台儿庄运河河道宽度约为800米,河床宽约为140米,良好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视野宽阔的运河河道景观。台儿庄人行大桥横跨樱花洲运河湿地,行人站在桥上极目远眺,桥下湿地景观丰富多彩,远处航运景观热闹非常,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融合与展现。运河堤岸景观是樱花洲运河湿地主要地貌景观之一。大堤护坡上遍植青草,在规划时提倡栽植油菜花,打造“运河锦带”景观。堤顶道路可为景区提供自驾车游览线路,紧邻运河景观带,杨柳依依,芳草满坡,湿地景色分外迷人。运河具有其独特的水位高差,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游客对运河景观的游览视线,从而思考如何引导游客到达亲水堤岸停留观景。樱花洲运河湿地的堤岸一般都是半垂直形式,亲水性较差。在规划设计时,可在堤岸宽阔地设置亭台廊廓,让游客在休憩时近距离观赏运河湿地风光。

4运河湿地景观营造

湿地规划以生态景观、运河文化体现、休闲娱乐为切入点,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生态景观以湿地形态、水岸空间、植物配置为核心,形成返璞归真的野趣地带;文化上利用水陆游览路线、雕塑、景观小品及构筑物等着力刻画台儿庄运河古文化;休闲上以水陆交通设施、代表性动植物观赏区来表现,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 理念。

4.1湿地形态营造

自然的湿地有凹岸、凸岸、曲流、河心岛,有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它们既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又可降低水流速度、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 力。在人工湿地的形态营造上,于大面积的水体中设置岛屿,岛屿之间以景观桥连接,既划分了空旷的水上区域,又为游客提供多个观景角度。湿地岸线以自然凹凸曲折的形态为主,并根据地形和使用功能增加水岸线变化,做到张弛有度。

4.2水岸空间营造

水岸空间环境是湿地景观与其他环境景观的过渡带,通过增加湿地水岸线的变化以及对岸边环境的设计,建立一个运河与陆地自然过渡的区域,利用各种驳岸及水生植物进行美化,使水体与岸边形成一种自然的交接。为了使运河与湿地景观更好的融合,可在运河沿岸设置仿古建筑及体现运河民俗风情的小品。从景观效果上看,水岸空间营造的不仅是水与陆的过渡区,也为整体环境带来一种更加生动自然的景观。

4.3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在整体道路规划上以人行为主,车行(景区电瓶车、自行车)为辅。共设三级道路系统,即主路、支路和游步小路。主路连接园区主入口及生态停车场,宽4米,设计成环形,以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在主路的基础上设2-3米宽支路及1.5-2米的游步小路,路面铺装采用天然材料,保持自然情趣。在运河沿岸设置自驾游路线,提供自行车等小型交通工具,既增加游客亲身体验性活动,又能近距离观赏运河航运景观。此外,在洲岛上设亲水木质栈桥及亭廊,栈桥随道路及岛屿形态呈错落叠置的变化,增强人们的亲水性。

4.4桥梁景观

桥梁是水与陆地的链接,运河桥梁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其交通功能,更应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貌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承历史,又能反映台儿庄现代城市的新面貌。在本案规划基址上,台儿庄新大桥横跨湿地公园,连接台儿庄古城与主要交通干道,在满足必要的交通功能外,又为游人提供了较好的观景点,游客可在桥面上以运河及湿地景观为背景拍照留念。在桥上可设置供人休憩的座椅,设施风格与湿地内景观桥梁协调统一。此外,湿地景区内的桥梁主要是连接各岛屿以及为水上游览路线提供航道。在设计风格上不仅要融于湿地景观,更要体现大运河文化元素,使之成为运河湿地景观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5植物配置设计

在运河湿地景观的植物配置方面,主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与规划地主题相符的植物选择,以及本地植物的充分利用这三方面,营造四季有绿的季相景观。将陆地植物与水生、湿生植物进行高低错落,形态色泽的协调搭配,同时注意功能互补,形成独特优美的湿地植物群落。在运河湿地中的历史文化节点周围可栽植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等具有寓意的树种,不仅发挥了植物的生态作用,又彰显了运河的历史文化古韵。规划区东西两侧栽植了许多杨树(Populus),为了减少景区造价以及对现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保留原有杨树林的同时,在沿堤种植垂柳,形成水光一色、杨柳依依的景观。保护本地原有植物,就是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5结语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城市公园(Urban 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适当的手法满足人们的使用目标。针对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公园,还要根据有关的规范,考虑其使用对象和服务范围,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功能较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方案。

二、城市公园的历史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络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 200―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 (Park System),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现代公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美国公园的发展。盖伦.克兰兹(Galen Cranz)认为自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公园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游憩园(the pleasure ground)、改良公园(the reform park)、休闲设施(the recreation facility)、开放空间系统(the space system)。

游憩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其发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对新兴工业城市肮脏而拥挤的环境的反应。这类公园的典型样式竟是浪漫主义时期英格兰或欧洲贵族的采邑庄园。特点是将原野火田园风光理想化。游憩园通常设置在郊野,使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大树、开阔的草地、起伏的台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义的风光的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通过工人们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进而影响到贫民。

改良公园出现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工作运动的产物。像早期公园一样,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改良公园位于城市内部,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园。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儿童游戏场。

休闲设施是1930年左右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城市和城镇中,并成为公园和社会改良目标之间的纽带。他强调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随着城市的郊区化和家庭汽车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规模的公园被建立起来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

1965年以来发展起的开放空间思想,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

美国公园的发展史和欧洲田园风格的公园代表了西方公园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公园起源于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寺观园林,真正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公园是解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开始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建设在各个城镇兴建开来。但是,一定要注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

作为一个综合性公园设计的开始,首先要对设计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园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性质与其他用地的关系;公园用地历史、现状及自然资料;公园的用地内外的景观情况。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依据设计任务书,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公园内应设置的项目内容与设施,并确定其规模大小。然后进行公园规划,确定全园的总体布局。待方案被批准后,开始进行各项详细设计。这样的一个流程需要多个专业的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

公园规划设计内容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深度、专业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总的来说以下两点是相似的:

1、规划布局形式

1)规则式布局:在全园的构图形式上强调轴线对称,多用几何形体,比较整齐、庄严、雄伟、开朗。如北京中山公园。

2)自然式布局:完全结合自然地形、建筑、树木的现状、环境条件和美观与功能的需要灵活布置。可有主题与重点,无一定的几何图形。

3)混合式布局:根据公园不同地段的情况,分别采用规则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园效果。

2、功能分区及绿化设计

1)文化娱乐区:公园中的“闹”区。是较热闹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区,设施主要有俱乐部、游戏场、舞池、(旱)冰场、画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园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设置应接近出入口。设计时应避免区内各项活动的相互干扰,可利用树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离。文化娱乐设施应有良好的绿化条件,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尽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创造出景观优美、环境舒适、投资少、效果好的景区景点。

2)安静休息区:主要作为游览、观赏、休闲,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可根据地形分散设置,选择有大片的风景林地、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山、谷、河、湖、泉等)。区内园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体量不易过大,应亲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华丽。具体来说设施一般有山石、水体、名胜古迹、花草树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开展划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动。

具体可以设置两部分,即山林休闲区,将公园滑草场、烧烤乐园、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规划为山林休闲区。其次是田园休闲区,在公园建设服务建筑、景观挑台、亲水长廊等休闲配套设施。结合水生、湿生植被和生态景观驳岸,形成田园休闲区。

3)儿童活动区:公园中专供儿童游戏娱乐的区域,相对独立,不可与成人活动区混在一起,位置应尽量远离城市干道,避免汽车尾气和噪声的污染。区内设置儿童游戏场、戏水池、游乐器械、儿童体育活动设施。区内建筑、设施的造型和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区内应以广场、草坪、缓坡为主,不宜有容易产生危险的假山、铁丝网等伤害性景观。花草树木品种要多样化,不要带刺带毒。此外考虑到儿童需要大人照顾,还要设置一些桌凳、厕所等。

四、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规划设计方案将大块草坪分割成为若干小块,在某一时段内只对游人开放其中的一块或几块,这既养护草坪的生物机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触性,同时也缓解了公园内人流组织的压力。

2、以人为本原则的迷失

城市公园景观要求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特征,使公众参与到公园景观规划和建造过程当中,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却在渐渐地迷失。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如现在一些公园在入口处布置广场,宏伟气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坛边缘闲聊与交流。

3、公园景观规划不够深入

公园景观规划者往往注重运用一些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法,如轴线、对景、框景等,而忽视了公园的本地文化内涵,导致公园景观环境缺乏个性和特色。公园配套设施不足也是另外一个方面。游客在公园中常见的问题是公厕布置过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形式陈旧,数量不够,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艺术性。

4、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另外的许多地方残障人士轮椅都难以进入。城市公园应当更加细致地考虑不同类型游人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公园应继续深化对老年人的关怀。公园规划中要考虑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以及方便老年人与儿童活动的场地设施。公园景观规划中也要考虑残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还缺乏这一方面的设施,应当为残障人士设置无障碍系统、专门的残疾人景区和场地。

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国更是如此。人们将越来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因此,我国市政建设部门一定要加强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力度,不断创造更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秦柯. 西方城市公园发展史[J]. 山西农业科学, 2008, (10) .

[2] 王绍增. 本期主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 2007, (02) .

[3] 刘玲,范文芳. 综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新观念[J]. 文教资料, 2009, (23) .

[4] 姚亦锋. 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

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格局

1 项目背景及问题分析:

2009年中,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哈尔滨当地政府委托,承担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占地34公顷,为城市的一个绿心。(图1)

群力新区自2006年开始键设,规划13-15年时间全部建成,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米,将近有30万人口。【1】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湿地退化:项目场地原本为湿地,但是由于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导致该湿地水源枯竭,面临消失的危险。

1.2 新区的雨洪问题:新区的城市建设导致绿地面积大量减少,根据新区用地统计绿地面积仅占16.4%,其余大部分土地都是城市的硬化地面,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雨水径流增大,进而导致洪水灾害。项目所在地的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基本上都集中在6月至8月(占60-70%)。并且场地地处于低洼平原地带,历史上洪涝频繁。

1.3 新区公园的使用功能:作为城市生态公园除了要满足生态功能之外,其次就是为使用者―人提供使用功能,也就是实现人的参与性。

2 群力国家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理念

2.1 体现自然生态观念

自然生态系统对保持区域生态平衡与保护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生生不息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各种条件。自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在它的循环过程中没有废弃物,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都是完整的。因此在城市雨洪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以生态为背景,让自然做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精神,利用城市雨洪,变废为宝。

2.2 适宜场地的设计

一个适宜场地的生态设计,首先必须尊重场地的传统文化然后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启示。设计应维护场地的自然循环过程,依据场地中的地形、水文、阳光、植被等条件为依托来进行设计。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乡土材料的使用,因为自然生态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网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网可以保护和维持场地然资源。乡土物种无疑是最适合于当地生长环境的,而且后期维护成本最少,还不用担心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生态破坏。

2.3 强化人的参与性

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通过人口的汇聚,然后分工和协作,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的场所。城市的发展源自于人的活动,城市发展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本,从人的存在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增强人的主体性,加强人的参与和实践活动。

2.4 利用雨洪资源

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生态问题在我国多数地区愈显突出。如果利用生态和景观设计来有效使用雨水,使得雨水不再成为城市的负担,这将为解决城市涝灾指明一条出路。无疑,利用好雨洪资源,既能缓解水资源短缺又能避免雨水径流过大形成洪水灾害。

2.5 走可持续景观发展之路

可持续景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逐步发展形成的。城市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多问题。可持续景观理论强调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健康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能满足后代人继续发展。【2】

雨洪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降水期收集的雨水在枯水期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可持续的水循环。景观在丰水期体现一种集水功能和景观的结合,而在枯水期力求体现城市景观功能,为市民提供观赏、休闲游憩的城市公共空间,达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3 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设计策略

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往往是指空间格局,即缀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3】尺度上来看,群力雨洪公园的景观单元可以简化为以下几类:

3.1 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没有或极少人的活动的核心缀块;

土人的设计策略首先就是修复这块湿地,保留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可用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自然湿地区的山丘上密植白桦林,湿地中都是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还有很多鸟类生活在这里。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它作为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

3.2 以自然环境为主,人工一自然环境相结合,容纳各种适宜活动的活动缀块;

土人除了保留中部自然演替的生态湿地环境之外,还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图2)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1】

3.3 供人流动的廊道。

群力雨洪公园作为城市公园,要把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中,单纯的湿地生态系统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土人在设计中提出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基础之上的开放休闲游憩廊道网络―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络穿越于各个丘林。(图2)水泡中设置亲水平台,一些丘林上设有观光亭塔之类,创造了丰富的连续且多样的体验空间。

总体景观设计方案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中间的湿地系统、这个湿地系统四周布置了水泡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密林草地,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栈桥与步道结合,形成一个慢行系统,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图3)

4 结论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在为市民提供游憩、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同时,还可承担调节城市旱涝、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等功能。雨洪公园的诞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的路径―我们可以对城市公服设施和公共资源进行多种功能的复合设计,让资源同时具备公共服务性和生态性,进而改良城市问题。

参考文献:

[1]雨洪公园: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 景观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