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景观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一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生,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摘要: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研究人类聚居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通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原则的阐述,对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进行梳理整合,力求达到使人居环境在兼具审美价值、使用功能的同时,真正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以人为本,保证人居环境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在生态理念支持下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过,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其产生背景是在古老传统的造园学和西方现代景观专业的冲击下形成的,特点是起步晚而发展迅速。由于技术、经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城市户外空间的休闲广场,园林景观成为艺术品摆设;草坪多半不允许进入;树荫少、座椅少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围合成的广场其可达性几乎为零等问题,这些都让户外空间环境失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此外,还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过于沉迷各种意向图片,将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计成果重组成为新的设计成果,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本土生态环境、地方文脉缺乏联系,同时也背离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园林景观的宝贵资源,要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必须树立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观。(2)地方性原则。通过对基地以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并强化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与创造,而且从更高层次提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2)气候。通过设计的选址和场地的规划设计,来创造适宜的气候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气候的营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飓风、寒冷;在区域内引入水体,通过水分蒸发形成制冷的微气候效果;植被具有气候调节的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尽量保护现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运用。(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植物要素,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过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基质,充分考虑植物系统的丰富多样化,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性、独特性和维持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植物要素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和延续的基础。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从尊重自然演化过程的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对区域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复原;发挥水体沿岸带的过滤、拦截的作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调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合理运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家Eckbo认为:“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都应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生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面对自然生态的外部世界,运用生态手段,来满足人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态系统,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各种社会文化要素间是相互作用、不断流变的动态复合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凸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运用新技术,循环使用能源,努力做到节能环保。综合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简称“3S”技术,运用前景广阔。通过客观数据的量化和比对分析,能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类生存环境真正变成一种开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间。
4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聚居环境,要求我们从生态、永续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环境健康、资源可循环为目标,将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人类创造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 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 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
[5] 约翰・O・西蒙兹.景观规划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Z].2000.
关键词 景观 景观规划设计 三元论
一 前言
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已是举足轻重。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二 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①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③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①景观环境形象;②环境生态绿化;③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已。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是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十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
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①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②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③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括“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态”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 km2 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 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至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 “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时空形态布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 “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 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①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因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②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③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六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 100 所;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 80 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过去的 10 年间,中国景观规划设计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教育、实践,这三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萌芽初期,正在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
与国际百年学科专业历程相比,尽管只有 10 多年的历史,然而,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兴起已是势不可挡。其客观基础来源于近年迅速扩展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需求与工程实践。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相比,项目类型、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规划;近年兴起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等。事实上,这些工程实践的类型、规模、深度已经与国际同类行业的实践接轨。随着境外高水平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的介入和国内景观规划设计院所景观规划设计的国际化操作,学科专业观念与国际接轨已是水到渠成。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为主线,从众多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着手,寻求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之路,是笔者 18 年来从事景观规划设计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总结。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摘 要: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二元论 三元论 规划设计哲学 人类聚居环境学
1 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
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 :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 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同理,蒙古草原上的聚居环境则宜于一元论形成,想当年,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四方,也许正是受到了一元论世界观的左右。
中国二元论的代表符号就是众所周知的太极图。这种思想已经左右了我们两千多年,至今整体上仍然控制着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界。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落实到实际的规划设计工程问题,更非二元论所能统辖解决。
这就如同去掉了真实生活色彩而抽象出来的素描,也好比黑白泼墨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在二元论思想控制下所最终形成的人类聚居环境图景必然是:要么“黑”“白”两极,相生相克,非此即彼,支离破碎;要么迷迷糊糊,亦此亦彼,虚无缥缈。
3 三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世界的现象事实:色彩由三原元色构成;物理空间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感受空间形态由点、线、面三元素构成;时间的历程和感受由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基本段落顺序而成;人类发展由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现代人类的日常生活分为工作、娱乐、休息三段式;等等。根据大量的日常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非抽象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以三元组合为基本构成的。
中国的聚居环境亦是如此:除了山水,在山水之间,还有中间层次,如田野、村庄。
我们规划设计的专业哲学从古至今,实际上也是三元:即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只不过,在两元论盛行控制的目前,中国规划设计界主要的仍然是两个专业: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唯独少了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代规划设计所考虑的不同层次方面包含着大量的三元:社会、经济、环境;人工、人工自然、自然;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空间、场所、领域;建筑、城市、景观;策划、规划、设计;
二元论之所以能够存在,原因有三:
(1)层次问题:两元论是哲学界的一家学说,将其上升抽象至高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层次,故可称为两元论。
(2)时代背景问题:工业革命时代,以机械、电子理论原理为基础的非生命世界导致了二元论的盛行。
(3) 生命与非生命问题。二元论对应着非生命的永恒,而三元论则对应于现实中充满生命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是面向生活世界的领域,需要以三元论的观念作为指导。三元论有助于规划设计的顺利进行。人类大量的生存环境不限于山、水,而是在山水交接的平原、河川、谷地,即使对于我们中国,也是如此。
4 二元论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弊端
对于规划设计领域,二元论的危害在于:
(1)二元论易走极端──非自然即人工,由于自然这一极端的不可及,故常常表现为以人工为导向的极端。例如:一个四、五十平方公里的新区规划,可以毫不顾及自然山水环境。尽管其紧邻的老区路网、格局是根据自然风向、河网等环境所形成,而新区则走向了极端。当然,市长的非专业独断是主要原因,但规划设计者本身也有责任,在短时间内用丁字尺、三角板布置出的新区格局,与原有河网、路网偏45°,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2)二元论易“捣浆糊”──无特色,将事物混在一起。
当年,曾与冯纪忠教授谈此问题,实际上是针对这两方面而言:国内现有的规划设计,或者是走极端,或者是模模糊糊,不够明晰,如前些年中国的水彩画,两头都展开得不够,说是“点”到为止,结果很“虚”,极差不够,既不够抽象,也不够具象。而某些国外的、具象的水彩画,可达到比照片还真实的效果。从制作时间看,我们的方法快,那种具象画法会花去大量时间,我国现今规划界的问题与艺术界的问题可谓一脉相承。
对于规划设计界二元论的这类弊端,还有一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常被具体应用,这就是格式塔的图-底关系说。
5 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5.1 研究范围的三元: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
如图1所示,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是构成人类聚居环境的三要素。当代人类聚居环境以自然界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三者为存在基础,其中包含着空间环境、各类资源、生态循环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作为聚居环境存在的必要前提,可称之为聚居背景;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类利用聚居环境进行的各类聚集和居住活动,可称之为聚居活动;人类聚居环境的客体及其表现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乡村、旷野,其集中体现了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活动,可称之为聚居建设。聚居背景、聚居建设、聚居活动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三元。
进一步将三元各自细分,不难发现,每元仍由更细化的三元组成。
5.2 价值观念的三元:人工、自然、人工自然
人类如何看待、响应其所处的聚居环境,这就反映了人类关于聚居环境的价值观念。不论是用户、规划设计师,这种价值观念都将决定人类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以感应地理学的理论观点[2],根据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可将人类聚居环境划分为三大类:
(1)“经过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环境;
(2)“未经木匠加工的”──自然环境;
(3)“略经木匠加工的”──人为建成与自然结合的环境。
可以将“经木匠加工”和“未经木匠加工”的问题概括为“曲”和“直”的问题。对应于人类居聚环境规划的空间形态,存在着自然天成的与人为建成的差别,存在着非几何化的与几何化的差别。从时间发展和空间尺度来看,从古至今大量性的聚居环境仍然是非几何化的,人类创造、改造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几何化,放眼整个地球空间,毕竟有限。中国的北京故宫、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利亚的议会中心等等建成环境,规模的确宏大。然而,自然之物更大,如昆仑山脉,布里斯班黄金海岸,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这种成百上千平方公里范围的自然地形、地貌,现代人仍无能力将其作“直”。
建筑表现为“曲”、“直”、“曲直”三类;城市也是如此:热带城市多为自由形态,寒带城市多为规则形态;景观园林就更是如此了:有自由随意、起伏蜿蜒的浪漫式布局,有严禁规整、几何轴线的古典式布局。
“曲”与“直”的问题与规划设计的关系很大,现在国内规划多用丁字尺、三角板,即使是使用计算机,仍然直来直去,偶尔用一下圆规仍属于规整的几何式。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总体来看仍以“直”居多,“曲”的很少,如此的建设持续了几百、几千年,由此产生了何种问题呢?
因为环境决定了感觉,决定了知觉的敏锐程度,所以,长期生活在这类城市中的人对于“经过木匠加工”的环境在视觉、听觉上都很敏感,但是,在另一方面恰恰失去了对于自然的敏锐程度,失去了对于“曲”的感觉,以及对于不规则空间的判断能力。联想到规划设计师本身,我们对于几何化的东西非常敏锐,而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人工化的、不规则的自由空间形态却失去了感觉,丧失了对之的偏爱、欣赏、追求和创造力。建筑师对“直”的追求尚有情可缘,因为建筑单体非经“木匠加工”不能造出,但规划师也如此这般,则大可不必,也不够全面,因为规划所涉及的范围广大,从城市到区域,都需要有非人工化的感觉。而景观建筑师也跟着以“直”代“曲”,以“刚”克“柔”,丢掉了景观园林形态的核心棗以“曲”为代表的自然、生命、变化,这就大不应该了。
为什么在聚居环境规划设计中确实需要“曲”的东西?原因理由很多,此文不作展开。不过,显而易见的原由比比皆是。比如,城市规划、大的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气候等需要同步,否则能量耗费将是巨大的。5.3 学科领域的三元:建筑、城市、景观园林
从学科专业角度而论,人类聚居环境学强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元。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经过近代百年的飞速扩展深化,已发展成各有侧重、分工明确的三位一体。只要简要地回顾一下三者各自的核心侧重及其演变,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可以看出建筑学科发展的基本脉络:农耕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相对较为单纯,专业分工没有明显的界线,三学科是笼而统之的;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明显复杂起来,三专业分工渐趋明朗,学科分界较为显著;后工业文明时代,三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因素与面临的问题急剧增加,专业分工进一步丰富细化,学科开始走向融合。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学科在建筑大学科中的比重也在变化。显然,现代和未来发展趋势是景观建筑学的比重正在日趋加大。
就目前局势而论,对于整个中国建筑学科,缺乏景观建筑学,缺乏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的景观规划设计,就等于三原色中少了一种原色,中国现在和未来在聚居环境建设中已经产生并将加剧的诸多问题,其学术专业上的根源就在于此。
5.4 聚居环境感受的三元:空间、场所、领域
人类对于聚居环境的感觉把握也是通过听觉、嗅觉、视觉、味觉、触觉这五种感觉完成的。A、方向;B、定位(地点);C、距离。有了这三者,人类才可以对环境基本有所把握。现实条件中三者是融为一体的,非专业常人以此来达到对环境的把握。
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则有三个术语:空间(space)、场所(place)、领域(domain)(诺伯格一舒尔兹)。某些情况空间淡化,以场所、领域为主;有时又是以其它为主。多种状态的组合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性质可见:空间-这里指狭义的、可明确感觉到被限定了的、规划设计中的空间。而场所则已冲破空间界定,并非要围上墙体才能构成,一个场地平面同样也可形成一个场所。领域则超越了场所的范围,凡是人可以感觉到的范围都算在内,最早指动物所占有的生存环境。可见,空间对应于建筑(经木匠加工的),场所对应于城市(经“木匠加工的”+非“木匠加工的”),领域对应于景观(非“木匠加工的”+经“木匠加工的”)。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感受生理层次上,这三者由确定性的逐渐趋于非确定性,也是由人工的趋向于与自然环境结合的;相反,在心理精神层面上,顺序则是由非确定性的趋于确定的。
除空间之外,这里还有个时间感觉。对应于空间──场所──领域,领域感觉的形成以及保持,其时间都是较长的,具有持久性;场所相对次之,空间感相比之下,形成也快,维持也不长。对于人类聚居环境的感受,不仅有空间范围的感觉,还有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内心深处对于环境的感受,对于乡土的依恋正是这种因时间而产生的人类聚居环境感受,这种时间尺度至少是一代人,甚至是祖祖辈辈。比如:中国福建沿海的某个城市可能已存在数百、上千年,而城市中的建筑则多为几十年,至多两、三百年,但若提升到“福建一带”(含有领域的意味),则时间跨度明显加长,我们脑海中将充满了古老的传说,丰富的习俗,一下可以联想起跨度数千年的情景。实际建设中,建造过程亦如此区分,即由空间到领域,建造时间由短至长,领域是长时间缓慢积累而形成的。所以我们会说深圳“缺少文化”。领域不仅要有五官的生理感受,也不仅要有心理感觉,还需有文化精神积淀。故要使建筑设计有文化内涵是很难的,因文化应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如要硬套,则会不自然。所以,建筑设计要讲文化发挥就不如景观园林设计容易。景观规划设计必然要谈文化,因其本身就涉及一个领域问题,需要更深层次地保存、利用、创造文化感觉。
5.5 方法论的三元:策划、规划、设计
策划、规划、设计这三个术语似乎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对三者的定义内涵,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规划”是对众多纷纭的聚居环境,予以分门别类,规整划分,其本质是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设计”与规划正好相反,是对现存聚居环境,予以添加创造,对规范化了的现实环境予以扩展,使之更加丰富多采,其本质是从“有”到“无”,打破现有格局的过程;“策划”相当于“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策划所关注的不是上述“有”“无”的问题,其本质是根据“假定”预测“结果”的过程。
对于我们规划设计界,“策划”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术语,建设实践中,大都由管理学科代劳。然而,对于现代规划设计师们,往往正是因为忽略了“策划”这一环节,导致了许多的前功尽弃。策划-规划-设计,应当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方法论的三位一体。
5.6 工程技术的三元:CQE工程
CQE工程包括人类聚居环境容量调查(Capacity investigation)、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及其演变预测(Evolution prediction)三大基本内容。这种前所未遇的容量调查-质量控制-演变预测问题首先集中出现在那些国土性区域性的、迅速城市化的地带。CQE的基本原理是以构成人类聚居物质环境的空间要素(如地形、坡度、坡向、建筑群等)和表面要素(如地表土壤、植被、聚落、土地利用等)为信息载体,同时考虑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进一步用一系列数据“动态地”加以表示、描述及评价,以此代表整个人聚环境及其容量-质量-演变的特征。基于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以及有关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理论,研究人类聚居环境自然棗人工过程的关系,根据专家和公众的价值观,围绕人类聚居环境的容量、质量、演化这三大方面,制定分析评价标准,大规模集取相应的数据资料,对由这些数据代表的人类聚居环境进行系统化、大规模、快速的量化评价与演化模拟预测。应用遥感、计算机多媒体、GIS、GPS等高新技术实现这一过程,使人类聚居环境资源信息从机助遥感集取分类、多媒体评价、GIS信息管理到系统输出各类常规图纸一体化。
CQE工程的实际作用在于攻克规划开发、设计建设有史以来悬而未决的三大基本难题:①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进行系统、量化、准确、快速的数据信息获取;②对于规划设计现状环境及方案,实行理性化、定量化、系统化的分析评价;③在建设施工之前,模拟根据规划设计方案建成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从而,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从人类聚居环境价值观念入手,开展人类聚居环境系统量化的数据集取与综合评价研究,从而,如同土地矿产一样,把人类聚居环境也视为一种资源,在规划决策、设计建造之前,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评价、预测;在建设之中,予以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开发。
CQE的提出是基于已有的研究和相应的遥感、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在建筑、城乡与景观规划中应用的最新发展,它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应用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以系统、定量、动态(实时)为特征的人类聚居环境学研究与实践的前提,其实际用途是为国土、区域、城镇密集区、都市市区、建筑组群等人类聚居环境的筹划(Management,包含:规划、管理、开发、决策)提供全面系统基础数据资料、科学量化的分析评价以及动态超前的模拟预测,在建筑环境学科领域实现一整套系统思维、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的理性化方法。
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前期的场地分析、中期方案设计、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本文分别这三
个方面论述其对场地进行空间分析与人流分析;在方案设计中通过3D可视化分析,进行方案优化与调
整;在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中,其提供项目信息查询与虚拟浏览的等应用功能。
关键词:GIS;景观规划;场地分析;方案设计;后期评价管理
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项基于科学与艺术的工程实践活动。其探究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所进行的空间规划设计及管理活动均是以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1]。现代景观规划领域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利用高新技术与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GIS,以其强大的分析功能为景观规划师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增强了设计师对规划成果的视觉感知,理性的诠释场地的属性特征,从而使规划设计人员能更准确地认知自然景观状态,为景观规划及设计提供新思路[2]。
1.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1应用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20世纪60年代,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罗杰·汤姆林森(Roger Tomlinson)首先提出了GIS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1.2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3]
2.GIS在前期场地分析中的应用
2.1 GIS的场地分析能力
GIS可以就收集到的有关地形、植被、水体、土壤、人口、社会、经济、交通等方面的空间和属性信息,建立以点、线、面对象构成的不同主题图层[4]。且可根据需要合并、拆分图层及控制图层的显示形式,其得到的分析结果还可以通过专题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
2.2 GIS的场地分析
2.2.1土地适宜性分析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基础的、且运用范围很广的理论方法,1950年麦克哈格率先提出土地适宜性分析理论,综合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5],对土地适于不同开发利用的能力做出定量评价。一般而言,首先要确定评价区域,并且建立评价的标准体系,然后从中选取具有重要特征的评价因子,在GIS中建立数字单因子图层,将获取到的各种有效信息存储到GIS空间属性库中,最后通过GIS的叠加分析或者空间分析手段得出评价结果。由此得出的评价结果可通过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图件资料的形式进行输出,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2.2地势地形分析
作为景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地势地形分析结果,大体控制了整体的景观空间布局。GIS通过采集数据、高程资料,结合规划地区图形分析,在平面基础上,通过高程模型、三维透视等形式的直观、形象的展示地形变化,使其合理布局,让规划更满足实际环境情况,因地制宜。
2.2.3坡度坡向分析
坡度大小直接影响到其在景观规划中的利用方式及施工时的工程量,坡向则影响着建筑的通风和采光以及植物的选择和布置。因此,在景观规划中,坡度坡向分析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GIS中的分析拓展模块有坡度坡向分析功能,将其与平面图结合,为规划人员对于场区的布置及植物选择提供直接参考。
2.2.4水文分析
GIS通过模拟的三维地形空间,在Spatial Analyst Tools中Hydrology辅助下,分析规划场地内分水线、汇水区域、流向、流水累积量等,得出深度图和属性数据的结果,避免了传统景观规划中对水文情况的模糊认识,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6]
2.2.5环境廊道分析
环境廊道概念由美国景观规划大师Philip. H. Lewis提出,通过GIS这一平台可将 “环境决定因素”绘制成图,进行分层叠加,显示出“环境廊道”,方法如下:(1)水体图层——用缓冲区分析功能建立环境廊道;(2)湿地图层——使已有数字化的湿地系统图中的投影方式、坐标、单位、精确度等与其他的图层吻合。(3)陡坡图层——将该区域的地表模型转化成光栅文件,计算出坡度,筛选出陡坡区域。(4)环境廊道合成图——将上述图层叠加,重叠部分构成了线性环境廊道,推断出优先保护地区。[7]
2.2.6景观视线、视域分析
视线、视域分析主要利用ArcGIS中的3DAnalyst扩展模块进行。视线分析主要采用纵剖面法,即绘直线,通过沿该直线的纵剖面,观察再起点和终点间的视线遮挡状况。视域分析是通过点状矢量图层、观察点、观察路径三者间的取值分析,实现多适宜性评价。
2.2.7服务半径和居民可达性分析
利用GIS的Buffer功能在分析对象周围绘制等距线,在等距线所包络的范围之内,离开或到达分析对象的直线交通距离小于服务半径,在等距线包络区之外则大于服务半径[8]。如果将这种基于矢量的分析方法改为基于栅格,则分析的结果是离开分析对象、按一定距离递增、连续的栅格,每个栅格的取值是离开分析对象的距离。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需考虑居民步行速度的栅格距离和对应权重等进行分析。
3.GIS在中期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3.1 景观视线视域表达
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GIS对方案的景观视线视域进行直观的表达。对于视线开敞的设计,通透的视觉给人心旷神怡的平和感觉,适宜于舒缓心情;而有适当障碍遮挡的设计,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更能激起游客探索景区的好奇,增加游玩乐趣。
3.2三维显示
二维平面得场地分析,可以分析场地内的各项因素的二维平面之间的相互信息,但对第三个方向—Z轴上的信息却无能为力,规划设计中一般只靠设计者的经验和想象,缺乏精准的科学分析。GIS的3D可视化,在设计阶段,可通过三维拓展模块,将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模型与该功能结合,就可展示出从不同视点观察表面,从某一观察点查看到另一点的可见情况,设计者有很好的交互性,方便不同地点的设计师可对同一个方案做出共同分析,并提出汇总的分析结论及设计修改草案。
4.GIS在后期项目评价与管理中的应用
4.1景观解说系统[9]
通过数据库系统可进行景观解说系统的布置,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对项目的各个部分的资料进行查询,及时获得解说信息。甚至游客可以在网络上对景观项目进行虚拟游览,解决了景观使用的时空问题。
4.2数据管理
GIS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分析工具,除了空间分析技术外,其数据库的存储与查询功能在景观项目的后期管理中亦有着重大的意义,便于更新空间内的信息和修改和检索基础数据。
5.讨论与结论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景观规划设计已发展成为得到国际认可且涵盖面广的领域,它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应当得到最先进的技术支持。GIS可以清晰直观地表现出信息规律和分析结果、动态监测信息变化,它在规划前期场地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较传统分析手法更为精确和快捷, 为下一步规划设计提供客观的参考和依据。将GIS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为其带来了不少的新思路和方法。就GIS的系统功能而言,其已日趋成熟。但是其在辑判断和推理方面存在着欠缺,只能作为人工规划设计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项目后期的数据管理和共享上,仍存在一些障碍,如涉及各单位数据保密等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可在现有软件平台上对系统进行改良,建立具有较强兼容性的数据存储和利用模式,更好地为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服务,并需要深入探讨与其他新技术如空间句法、grasshopper等的结合,更好的为景观规划设计乃至其他行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丽芳等,GIS技术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1997(06)
[2] 李晓艳等,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3)
[3] 周晓,GIS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02)
[4] 高安东,基于GIS辅助的剑川县沙溪镇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2008,
[5] 徐明珠等,GIS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综述[J].技术与市场,2010(07)
[6] 唐文等,基于GIS的场地分析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7] 宋力等,GIS在国外环境及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2(11)
关键词:城市绿地;园林景观;人居生活;引导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一、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1、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
城市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遵循园林生态学的原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的这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城市园林的开发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城市园林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其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城市园林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人们可以享受到美丽的园林景观,体会轻松愉悦感。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美感的需求,还要保障人们活动的安全和个人隐私。
3、学习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
我国的园林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我国园林发展史中拥有的丰富的园林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是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但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给城市的园林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必须要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满足城市新的发展要求。
4、洋为中用,借鉴吸收创新的原则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等,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城市建设发展得比我国早,其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所在,越有特色的城市,其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每座城市的实际,以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景观为中心,当地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突出民族气息、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特色体现在每座城市的园林景观不管是公园,还是街道景观等都应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规划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避免雷同的景观设计和建造。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规划建设过于模式化,缺乏个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相适应,通过设计风格来展现出城市的精神面貌。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根据每个地方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充分展现地域性。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西方设计风格的影响比较严重,并且照搬照抄现象普遍存在,并没有对于园林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土质状况等进行详细的研究,更无法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这是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模式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急需改进。
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切实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既能够充分的放松身心,又能够陶冶情操。但是在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却缺少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关怀缺失,只是注重硬件设施的设计,却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到日常所需,比如遮阳防雨设施,绿化植物的搭配等等,缺少人性化的特点。
3、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栽花或者配草,而是一种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造景活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是近些年来,很多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因此使人们难以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以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因而失去了其独特的个性与吸引力。
三、改进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1、强调城市景观园林绿地的差异性
针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严重忽视生物多样性,造成园林景观雷同的问题,采取增加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的措施,考虑每个街道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商业经济的状况,注重街道景观的差异性来开展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同的街道规划栽种不同的乔木作为行道树,同时增加一些落叶乔木,配置的花灌木的种类注重多样化,使园林景观多样化,同时使景观呈现四季的变化,使园林景观更加丰富、生动,避免园林景观的雷同。
2、尊重并研究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彰显特色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者,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力和文化性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设计者在对某一地域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要先“做功课”,即对该地域的整个空间环境背景有所了解。首先是宏观方面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结构、社区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地理特征、造园功能、布局特征、总体特征等,其次是植物、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建筑装饰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从而形成当地独特的景观特色。例如,世界范围内根据不同地区园林特征划分为中国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园林等,中国园林又根据地域特征划分为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等,这些区域性的园林景观自成一格,景观独特,通过其空间表现、意境以及构图形式直接体现了不同环境下地域园林特征。同时,地域文化融入园林景观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宏观的定位,也有细节的构思,设计者应根据不同项目及其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表现方式,可以是直接的表达,也可以是含蓄的体现。从构图形式到细节的雕琢,都可以融入地域文化,并经过园林造景手段,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从而体现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
3、强调绿化种植的差异性,丰富环境中的植物景象
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中,对于园林植物景观应重视植物的配置。针对园林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差异,分清不同绿地的功能和作用,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设计、不同植物种类的搭配以及不同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案,适应不同地域的环境,实现不同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4、生态优先、适地适树
通过园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的首要作用,景观塑造、文化表现等功能也都是在生态环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反对脱离实际、毫无价值的单纯人造景观。其次,应该注重打造合理的乔灌草配置比例,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反对弱化生态功能,增加养护成本的设计,避免不必要的大色块以及不必要的植物修剪、雕塑、图案等。此外,要突出“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还应当坚持植物多样性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乡土树种为主的植被群落特征。乡土树种是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栽培和繁殖,并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且生长良好的树种。乡土树种对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乡土树种的组合造林实现了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构筑稳定的生态群落,提高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当地的自然植被。园林景观中绿化植被景观是基础,植物生长的好坏对整体景观以及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说,必须充分掌握本地适宜生长的各种乡土植物的生活习性、景观特征,在园林绿化中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导,合理引进外来树种,而不能在不了解当地植被生长情况的基础上,为了追求新颖而盲目引进大量外来树种。
5、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完善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建设过程中,针对过分追求景观的美观,忽视城市园林的实用性的现象,采取注重城市园林的实用性,追求景观的美观性的方法。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重视园林的实用性,关注广大市民的需求,不去过于追求景观的艺术性、美观性,从生态园林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开展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审美效益。
结束语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园林正处于火热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各城市园林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的前瞻性越来越科学严谨。生态化、节约型、艺术性的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和建设水平将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南方农业,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