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有的物流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速物流的发展,物流产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模式,阻碍现在物流产业的发展,供应链的建立有一定的风险,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员工的工作错误、财务与技术、消费者的方式发生改变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家注意到主要是人为因素,供应链之间有时候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时候引起员工罢工等。经营成本是供应链中主要考虑目标之一,利润是企业终身追求的目标,良好的利润,是企业能长期发展的源泉,经过一定的发展,供应链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风险管理中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一个暂新的概念,不同专家与学者阐述的略有区别。主要的意思是供应链风险有不确定因素构成,收到牛鞭效应影响,被其不断扩大,产生一定的效应,供应链是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当其中一个企业出现问题,会波及整个供应链中所有的企业,严重导致供应链破裂,其定义中阐述了供应链的脆弱性。
供应链风险有以下种类:
1.需求风险
需求风险主要有依赖于少数大客户、难以预测因促销而引起的需求大幅波动、运输安排不当导致重要客户的交货期受影响、存货不足引起的重要需求满足率低、不可预测的季节性需求波动、客户财务状况的恶化、频繁快速的新产品上市、新产品市场定位的缺陷和很低的客户忠诚度这些因素组成。
2.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包括工厂水污染、电力供应中断供应、自然灾害风险(风暴、洪涝、海啸、飓风、地震等)、类似于SARS而中断生产风险、罢工风险、产业政策风险、火灾风险、类似“911”恐怖袭击导致的物流配送风险、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中断风险、汇率风险等因素组成。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主要有产量低于预期、生产商质量标准低于市场可接受水平、无法严把采购原料的质量关、原料存货不足致使生产中断、生产能力不足或闲置等因素组成。
4.制度风险
制度风险主要有库存控制制度不规范、系统需求预测不可靠、采购过程控制不科学、财税和财务制度有缺陷、是否遵守环境政策法规、就业义务是否履行、所有安全义务是否已履行等因素组成。
5.供应风险
供应风险主要包含依赖少数关键供应商、部分供应商财务不健全、供应商质量问题与刚性供应商等因素组成。
6.信息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风险主要有资料备份不完整、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竞争者窃取与信息基础设施故障组成。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的供应链不是永恒的,都会有解体的一天,因此企业要作好风险评估,其某个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供应链的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2001年Pater在文章中定义了供应链暴露(supply chain exposure)的概念,即外部脆弱性和供应链敏捷性(Agility)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Prater(2001)的供应链暴露
三、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有一定的过程,在应用过程中慢慢产生,本论文主要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3种模型,希望对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产生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
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2001年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如图2所示:
图2 Lindroth(2001)的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
Cranfield在2002年提供应链风险管理4阶段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Cranfield(2002)风险四阶段模型
2004年Hallikasa认为在供应链网络环境下供应链成员只评估自己的风险并以此采取风险管理行动是不够的,应该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将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纳入整个网络的合作风险管理中如图4所示:
图4 Hallikasa(2004)网络环境下的风险管理过程
四、未来的研究展望
1.不同供应链网络模式下SCRM研究
2.风险管理的信息和知识系统的开发
3.风险和报酬的分摊研究
4.风险管理定量研究
总之,目前SCRM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将定量研究成果也单独做了个综述。
参考文献:
[1]Zsidisin G A.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upply risk[J].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Global Reviewof Purchasing and Supply,2003,(Winter):14~25.
[2]丁伟东,刘凯,贺国先.供应链风险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3(4):64~66.
1.危险源知识的获取
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当中,知识获取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危险源的识别,煤矿安全生产危险源的识别主要针对于各系统和部门在工作活动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认,并依据各部门自身的要求,提取出其中不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环节,并加以识别和检验,通常来说,一般包括以下三类的知识获取方法,即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和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在经验分析法中,生产人员依据现场生产的实际状况与原有实际操作经验相结合对照,对危险源进行鉴别。经验分析法通常包括可采用列出清单进行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法,向相关人员直接沟通的直接询问法,对生产现场进行勘察后得出结论的现场考察法以及针对原有记录进行检索的记录查询法等。在系统安全分析法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的排查,在结合经验分析法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使用危险源识别表对系统进行对照,以分析和鉴别出生产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而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中,安全生产人员同样结合了经验分析法的重要因素,结合已发生的某类事故的关键性特征,对生产现场各系统和环节进行详细的辨识,对于具有同样事故致因危险源因素的环节加以重点控制,并针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加强煤矿对于重大事故的预测能力。
2.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
危险源知识在形成以后,将需要与安全生产实践相结合,对知识进行选择并生成最终的知识归档模型,在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知识模型的建立需要与业务生产流程相结合,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关键性活动和知识结合的判断和分析,得到并建立有助于提高安全生产能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最终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的和谐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并合各环节在安全生产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最大的作用,开成最大的合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建立过程,也正是分析鉴别出的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加以选择并生成最终危险源列表的过程,也正是风险管理控制的目标所在,为达此目的,需要将知识与安全生产的关键性流程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生产业务流程分析。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业务流程包括一系列将煤矿企业的输入的包括劳动力、机械动力、安全生产助力输出转化为成品煤炭资源的过程,其核心生产流程对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目标定位和区位竞争优势是否充分其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也是煤矿企业为社会做出主要贡献的环节。而非核心业务流程则包括一些次要的,辅助的业务流程,它主要对核心业务流程起着辅的,非关键性的,非决断性的支撑性作用。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多个核心业务共同作用才能达成,而每个独立的核心业务通常又可分解为不同的核心流程,而每个核心流程中都有可能关联到诸多前期所分析出的危险源知识,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中包含的危险源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检测出其在多个环节中存在的价值,并加以权重表述,将能直接有效的将需要关注的危险源知识选择出来,并生成最终的危险源库。危险源分析与关键性活动。在煤矿安全生产流程中,不同活动的危险程度各异,某些活动的危险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整体的安全生产运营态势,在危险源的识别当中,可充分的应用80:20法则,把与重大危险源相对应的核心生产流程定义为关键性的活动,同时将对应的危险源知识定义为重点需要进行风险管控的知识环节,最终实现确定关键活动与安全生产责任、和危险源的对应关系,从而最终确定在关键活动中危险源的控制方法,并建立一套以安全生产为核心,针对核心流程、核心的危险源进行管控的风险识别体系。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与危险源分析。在核心流程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同时,危险源知识的选择和生成也为更高一级的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生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对系统关键性活动的整理,对危险源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梳理出危险源与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关联。事实上,安全生产每个核心流程均由多个包含危险源的关键性生产活动完成,对于危险源整体的分析和整合,将直接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实现危险源管理的安全生产知识体系的生成。知识与关键性活动可以由几个方法生成,即通过明确需要完成的关键活动的标准,对应的危险源的标准,分析为获取实现整体生产流程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对系统现有的安全生产知识进行梳理后,明确现有知识状态,对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的界定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构成生产管理知识能否实现关键性活动,并建立一套由安全生产管理知识构筑的风险管理体系。
3.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的实践实施工作由安监部门具体负责,调度室、各有关科室配合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承担。通过对危险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肥田煤矿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煤矿安全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动态控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全矿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普遍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心普遍提高,使事故隐患的发现更加及时、迅速,事故隐患的处理更加全面、彻底,并使过去不易发现的一些隐患,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全矿各类事故隐患的次数、严重程度逐月下降,分别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因此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煤矿安全管理新办法。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落实效果良好。煤矿风险管理控制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明确了管理方针、目标和矿内各层次不同单位、部门的职责权限,对风险预控管理、组织保障管理、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和辅助管理五大部分的作业、管理与考核进行了规范和指导,使本质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结论
所谓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说起来比较绕口,在实际运作中也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理解起来却比较简单,其核心理念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架构组成的,涵盖电子商务支付与物流交易为核心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完全是针对电子商务运行和发展量身定做的。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最为关键,分别是银行、电子商务企业和b2b企业。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所处理的基本信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样的,通过三方循序渐进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b2b企业的实际资金使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金融货币交易量,为解稳定区域性环境内的金融和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
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体系,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金融架构,也给货币交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渠道。这种方式在给交易双方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通过企业的实际运作发现,这种风险看波澜不惊,其实其蕴含的许多要素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远大于传统金融交易模式。具体风险要素存在三个方面:
其一,线上线下交易混杂。由于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因此在处理相关的交易环节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或者客观上的交易缺陷,在线上交易体系中,这种缺陷都被归纳到线下交易模式中了,这种做法看似是在补充线上交易的不足,其实是对线上交易体系的一种影响。因为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物流环节作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需要在最终结算的过程中和银行直接对接的,b2b企业只谋求在初期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便利,却忽视了后期的结算条件,很容易让整个架构出现失衡;
其二,基本对接存在缺失。一套完整的金融交易模式,无论是传统型的还是电子商务型的,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要素就是必须保障基本对接完善,也就是说整个交易过程中,无论最终是几方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交易,都必须保障交易渠道和对接的畅通。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属于是线上模式,不存在信息交流的阻碍,因此做的相当顺利,但是恰恰是这种顺利也给造成了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就是基本对接出现了“乱象”。也就是说,本来需要银行和物流公司对接的环节中,很有可能也掺杂了b2b公司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最后的货币交易出现了资金数额的完全混乱;本来b2b公司和物流公司的数据对接中,极易混杂银行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初期的线上账面对接出现了货币因素,完全打乱了最终的交易总金额统计。
其三,资金流通存在障碍。按照线上交易金融模式的设计初衷,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交易的各方,都是基于线上交易来实现的,根本不存在资金流通的障碍因素,因为其中好几个要素都是相对快捷的,不存在结算数据周期的障碍。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发现,这种没有结算数据周期的信息流通其实并不方便,有的时候往往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沉淀以至于资金流通存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线上交易金融周期不一致,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信息出现缺失,那么其它各方与这个信息相关联的资金就必须停止流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交易信息总量和资金总量确保一致。
3、解决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的措施
通过分析其实不难得出结论,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和基本信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较为谨慎的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的话,其实完全可以规避其中的一些运行风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各方保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是真实信息,无论是线上账面信息还是最终的实际结算信息,都要确保与真实交易的信息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使得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实际风险降低到最低。解决存在风险的措施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关键词:金融工程;供应链;风险管理;应用
一、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1)金融工程的内涵。金融工程是用工程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建立金融模型,进而计算金融收益与风险的一门学科,在现代金融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在1988年首次提出“金融工程”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包含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地解决。”[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业务的开发设计,其实质在于提高效率。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创造,如创造第一个互换合约、第一个零息债券。第二,已有工具的发展应用,如把期货交易运用在新的领域,进而衍生出更多的期权和互换的品种。第三,把已有的金融工具和手段运用组合分解技术,生产出新的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新的财务结构等等。
(2)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金融业竞争的两大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就目前的金融行业的情况来看,国外金融与中国金融相比就胜在了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学家富兰克林・艾伦曾提出:“对于创新性强、风险高的产业,最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即能获得足够的资本权益金,同时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转嫁给投资者。”[2]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风险管理仍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内容。
二、供应链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1)供应链风险的特征。供应链企业因为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交易成本提高和利润降低。供应链的合同条款和金融工程中的衍生产品有相像之处。主要包括如下期权合同条款:备份条款、回收条款、弹性订货量等等。供应链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递性。供应链从产品的开发到流通都是有多家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的,具有紧密相连的特征。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产业链进行积累和传递,甚至会拉低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第二,互动博弈和合作性。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供应链中的企业有各自不同利益取向,各个企业之间的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不完全的问题。因此,各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会展开激烈的商战,另一方面,作为上下游企业在部分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又有一定的合作。第三,“牛鞭效应”指在供应链企业间存在信息封闭的情况,导致供应链企业对于信息的需求扭曲从下游到上游不断扩大。[3]
(2)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供应链系统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服务或信息,从最初的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其由许多独立的企业构成,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中的虚拟的系统,导致相关企业为了获得企业自身最大的经济效益,把相关信息作为本企业的商业机密,进行保密和封锁,使得该领域的信息流通不畅,经营者只能掌握不完全信息,并且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市场价格不断波动,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难度。其次,供应链除了涉及企业与供应单位,还会涉及政府的多个管理部门,使供应链的风险来源复杂多样。最后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完善,导致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控在企业中难以得到有效成果。以上三点原因增加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来源的复杂性。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的内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无法事前预测,导致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收入与预期发生偏差,从而有了受损的风险。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
三、借助金融工程来实现解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1)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风险一般表现为企业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预期不一致,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和盈利能力下降。而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好的规避风险的能力,具有时效性、准确性、管理上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通过财务杠杆和对冲交易的操作,使交易成本降低,而双向建仓的特点是投资者的交易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转移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甚至可以将风险转化为投资者盈利的切点,提高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能力。
(2)金融的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在期货市场上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商品的上下游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反方向的交易操作,使市场的亏损为另一个市场的盈利所对冲,实现控制成本,达到预期利润的目的,从而应对价格波动带来的供求冲击。例如,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来实现规避和转移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形成一个上下游企业间的实物远期合同,通过远期实物的空买空卖,既可以使上游企业承诺在未来的时期内购买一定量的商品,同时可以向下游企业购买一个选择权,并依据选择权来调整未来订单的数量,使供应链企业共同来承担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生产的效率性、稳定性、连续性。[4]利用期货和期权构建组合合同,进而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权利金后,就可以获得这种权利,也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用执行价格购买(或者出售)一定数量的定数量的标的物、权利。期权的买方行使权利时,卖方就要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例来履行义务。当然如果买方放弃行使权利,那么买方只是损失权利金,同时,卖方则赚取权利金。期权交易可以使投资者在价格波动面前有更多的选择,只要价格波动到一定的幅度,无论是价格上浮还是下跌,都可以通过规避风险来实现盈利。
四、结语
虽然金融工程在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国金融工程发展并不成熟的这一特点。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成熟,金融价格并没有达到完全均衡的水平,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并不成熟,仍处于发展时期,企业的改革也并不完善,因而金融工程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市场需求主体,金融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金融工程的发展中仍有漏洞存在,不利于其发展。最后,虽然金融工程对于应对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金融工程并不是万能的。为了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该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科学决策,在危机中发现机会,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3).
[2] 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分享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市场把握能力要求也越发提高,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在此大环境下,很多企业纷纷选择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而现在,供应链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自身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供应链上风险存在不少。企业供应链实际上是个整体,如果任意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供应链无法正常工作,这会影响到很多生产、流通企业和用户。面对供应链风险的蝴蝶效应,我们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采取切实的防范方法,以保证供应链连续,安全、有效地运行。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存在的风险,即在在特定时间内,特定地点,特定客观条件下,由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了供应链预期的正常运行,是供应链面临的可能损失。它的发生,会直接破坏供应链整体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企业管理的预定目标,造成成本增加和供应链效率下降,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的意外事件和不确定因素。
正是由于供应链结构这种独特性,供应链风险和企业普通风险具有着诸多不同。供应链具有复杂性、传递性、多样性、实际运作性、和二律背反性。在这里我要特别提的是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 所谓“牛鞭效应”是市场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高风险现象,是销售商与供应商在需求预测修正、订货批量决策、价格波动、短缺博弈、库存责任失衡和应付环境变异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增大了供应商的供应、生产、库存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不稳定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对于供应链风险分类及产生的原因,根据风险来源,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供应链所面临的内部风险
1.道德风险。对于供应链上各独立企业来说,自己利益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合作的基础,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自己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比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
2.信息传递风险。随着供应链的规模不断延伸,其内部结构也将变得异常复杂,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失真,而且传递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这样会引起行为主体决策失误,导致供应链上风险的传递。
3.信任危机风险。由于供应链中各独立主体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利益考虑,往往不能信任合作伙伴,互相利用,从而导致不会共享信息。而有的成员更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遵守合同的规定,损害合作企业的利益。这些行为往往会导致供应链成员之间良好合作关系的破裂,从而导致供应链经营风险的产生。
4.企业差异风险。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成员组成的,每个企业之间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制度和核心价值观都各不相同,这样在面对问题时,各个企业都有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解决思路,解决问题,这样也会造成结果的差异化,这不仅会造成供应链上的混乱,还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矛盾。
5.物流运作风险。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容易会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等衔接过程造成错误,而这些衔接错误也会造成供应链在传输过程中物流不顺而形成相应的风险。
6.组织生产风险。如果生产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二、供应链运行面对的外部风险
1.经济波动风险。如果经济陷入萧条状态,会引起因为产品库存,导致成本上升;相反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则会容易造成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供应紧张,造成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济的波动越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使供应链发生中断。
2.自然环境风险。面对自然灾害,例如飓风,暴雨等,因为具有不可抗拒性,会对供应链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3.政治变动风险。政府实施某项政策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社会公众、机关团体及社会媒体的反应及做法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
4.货币风险。因为我国采取浮动汇率制,会造成外汇的不断变化,对于原材料采购来说,容易因为汇率的变化,造成相应的风险。
5.法律风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修改相应的法律和形成新的法律条款,而这样因素也会对供应链的良好,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
6.市场需求风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且一个细节的变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它对于供应链的流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他与成员企业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可预见的因素可以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预测评估。比如,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的大致概率是一个比较稳定数据,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交通事故导致供应链的风险。
2.根据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来评估,经济波动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大,企业可能原材料短缺或产品成本上升,甚至使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但经济波动,产业政策一般是长期的,风险一般较容易控制。
3.信息错误导致供应链的运作,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手段,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多方面评估。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4.供应商评估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主营业务的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的在行业中竞争力综合考察。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链影响最大,对供应商尤其是与供应材料有关任何变化充分重视,建立一套充分评估机制。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尽管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内外部的因素,供应链上风险仍不可避免的发生。为避开风险,让供应链各成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才能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
四、供应链各成员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采用措施
1.设立多供应商、多供应渠道的多头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而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则不仅有利于本企业取得物料的及时性,也可确保供应商供货的质量水平;
2.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多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使用EDI、ERP等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减少信息流通环节,加快信息反馈,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要求的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
3.构建激励机制。对供应链上出现的道德风险,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是合作伙伴能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4.重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传递供给和需求信息。柔性管理是消除有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要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5.规避风险措施的制定。由于供应链在传输过程中,很难避免突发风险的发生,所以企业应该提前制定好应该措施,这样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供应链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日益重大。但是供应链也不能就会达到理想的经营目标,我们在运用供应链的过程中,也要仔细地分析与评估其风险,并且尽量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各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企业文化等,构造有效供应链体系,运用的管理策略,形成稳定,安全,高效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陆彬.供应链管理.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