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筹城乡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庆市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产业发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城市产业倾斜政策,重庆市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发展政策,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型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滞后,流通主体培育不够,产品流通不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面窄,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市场专业化服务滞后,销售服务体系不配套。
(二)城乡产业脱节
2007年末,重庆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但是,该阶段我市城乡产业发展仍出现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5.9%,第三产业占GDP的42.4%,第一产业占GDP的11.7%,但整个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仍然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三是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2、城乡产业投资失调,政策支农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9.9亿元,农业投资额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为59.74亿元,仅占1.9%,比起2004年还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贷支农力度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减少,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部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
(三)城乡产业结构同构
我市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从产值构成上讲,我市乡村工业与建筑业、交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一方面使城乡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产品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不断加剧。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呈现出过度分散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县级支柱产业缺位及市县间产业链的缺失。城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全市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重庆市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分割。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实行赶超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跨越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的超经济手段,靠牺牲农业利益来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产业分割。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同步,使城乡产业结构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推行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框架继续加剧城乡产业的分割。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市民与农民的天生不平等;对农民的歧视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等等,这些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止了正常的城乡交流。
3、特殊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是个重工业城市,建国建市之初所实行的服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农和城乡关系,导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现代经济学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我市长期走的却是重工业发展路子,农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重型化,使之连接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薄弱。客观上滞缓了我市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的化解。
四、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由于我市城乡产业分割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政策、体制因素所致,因此,现阶段的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的扩大。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对农村发展给予扶持。
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向农户、企业、信用社职工进行增资扩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带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大向农村贷款的资金量。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贷款坏账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新的贷款担保形式,推进诚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具体措施为: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4、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是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这一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既包括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又涉及城乡功能配置问题。要在空间布局确立的基础上,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城乡功能结构。要按照大市场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功能互补与最优配置,进而构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1、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两个不同的范畴里构筑起两个工业体系,各自相对封闭运行,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为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2、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特别应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而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所以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配置城市资源,大力鼓励和引导城市相关产业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鹏举,邢海晶.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黄蔚.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3]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精神,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主线,重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六项改革”,努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力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市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的报告,作出了审议意见。要求各级认真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依法加大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城乡一体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视察了全市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情况,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注重依法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城乡共同发展。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人大常委会充分认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主动参与和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全力推进“六个一体化”、促进“三个集中”。围绕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六个一体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培植先进典型。充分利用试点市“先行先试”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农村经营方式、行政管理体制等“六项改革”的新路子,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典型引路、重点突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典型。
四是完善保障体系,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健全完善领导保障体系,按照改革试点的要求,建议调整充实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统筹协调、分线推进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尽快完善改革试点方案,推动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指导一体化发展。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办法,调动各级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积极性。
【论文摘要】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这个问题,报告对于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湖北要结合本省实际,在实践工作中,必须注意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路径上要有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物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但是,与沿海经济发达省相比,湖北农村所占比重偏高,农村人口较多,城镇化率较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相对较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根据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和湖北的发展实际,我认为,湖北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区与农村的互补优势,积极推进城乡资源重组整合,在城乡互动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均衡、健康科学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1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基础地位脆弱的状况并没有完全改变,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1.2继续强化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虽然农民得到了较多实惠,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落后。这就需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2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湖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困难多,优势少,任务重的实际,必须格外精心地统筹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
2.1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湖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几年来,湖北城市经济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城市越来越漂亮,基础设施、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备。与之比较,农村的发展相对缓慢,许多地方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功能依旧,一些农村村容不整洁,生态环境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指导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由于抓城市发展出政绩快,抓农村发展出政绩慢,一些领导的注意力不自觉地倾向了城市。同时,抓城市发展办法多,抓农村发展办法少,也是我们工作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加强的重要课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一些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不懈地努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城乡和谐,加快城市化进程。
2.2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湖北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内容。一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针对湖北农村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除了发展传统的商贸、餐饮、修理业外,还要特别重视发展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以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业。同时,要强化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在政策措施上,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运用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对创造就业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政策鼓励。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三是鼓励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投资环境,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各项优质服务。2.3加大财政对农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政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让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和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让农民看得起病。要积极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扎实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政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3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湖北必须要在内在动力上探索新机制,推动制度创新,着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统筹机制。
3.1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
城区近郊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不仅由于大量土地征用造成了失地失业农民,而且由于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城乡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的不统一,阻碍了失地失业农民和农村富裕农民的平等再就业。
3.2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保制度
新一轮城乡发展,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
3.3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事业制度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街道和谐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行业作风是内部综合管理状况的集中反映,表现在工作作风建设、思想作风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在**街道领导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学习中心行风建设若干规定和要求,提高认识水平,以**街道100%的满意度为标准,把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和每个服务环节上,从每个人做起,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
二、齐心同下一盘棋
只有先进的团队,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要抓好社区,先抓机关。机关在社区建设中起着带头作用。只有机关抓好了,班子团结和谐了,才能带好兵,办好事。****街道基于这样的共识,特别注重领导班子的建设,首先就是在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一股凝聚力。
200*年年底,****街道作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行试点街道,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这是一次街道层面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思路、转变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按照街道领导的说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科室整合,更不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它意味着街道从整体上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继承好的传统,克服旧的困难,解决现存的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也涉及到一些干部的切身利益,部分科长需要变为副职、虚职,一些同志不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为此,街道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之中,书记、主任亲自深入科室了解情况,主管书记、主任更是积极主动交流思想,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大家的思想保持了稳定,确保了街道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
街道改革整合了机关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减少了职能交叉和推委扯皮。如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由城建科、爱卫办、人防办整合而成,领导配合默契,非常和谐,科室之间相处融洽,工作上可相互协调,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而党群工作办公室,则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合并工作项目,集中用合力完成工作。它们建立了六个平台--工作信息的沟通平台、工作情况的通报平台,工作思路的整合平台,工作重点的确定平台,人财物的调整平台,舒缓压力的倾诉平台。
以此为基础,街道还贯彻“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目标,督促全体干部做到“风正、气顺、心齐、劲足”,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以团队精神凝聚人心,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己任,一心为民,打造不求回报的和谐干群关系,打造魅力社区。
三、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街道,大家把职业当事业,深深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能全心投入,处处为他人着想。领导考虑奖励、调休、报酬,拉动干部们的积极性,干部则考虑工作、职责,如何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达到良好的配合,保证了政令的上行下达和工作的良好实施。由于街道事务多而杂,难免有时候会加班加点,但在****街道,干部们在任务完成后往往都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经过充分准备刚刚考试完后的洒脱。”街道干部们都笑着说,这叫“累并快乐着”。在机关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布置不下去的工作,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样的自信,这样的魄力,其实都来源于机关干部对工作的热忱和对事业的执著。街道***办的***同志,作为一名女同志在面对繁琐的街道工作总是没有一丝怨言。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不少时候,***同志都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各项工作。总是义无反顾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甚至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每当别人问起为什么这么拼命的时候,***同志总是骄傲的说,***街道也是我的家!
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快乐的工作状态来营造,而要想真的快乐工作,最好的方式则是让工作本身成为一种乐趣。一般来说,喜欢的易学,不喜欢的难学,有感情的喜欢,没感情的强求也强求不来。为了培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街道讲究先培养感情,再培养兴趣。只要兴趣到了,干劲也就跟着上来。如此才能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员工的积极性要提高,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每年春节,街道都会组织家属聚会,邀请大家观看机关团队的文化演出。平时的节假日,街道也会组织多种活动将干部家属们聚集在一起,如此既沟通了感情,也增进了理解,通过长时间的交流,使干部家属对街道的工作逐步从“了解”而“理解”直到最后全力“支持”。这也同时保证了让廉政延伸至家属,不仅让家属们做好“廉内助”,还成为好的“贤内助”。
四、百姓就是咱亲戚
****街道面积大,地域广,社区多,为了便于管理,街道建立了“处级领导联系社区、科室承包社区”的工作机制。分别由各科室的处级领导,组织相关科室,与社区、学校、单位、企业和老干部形成一对一的责任关系。这样有针对性的分工既有利于科室对社区的了解,能够建立稳定的关系,也有利于使问题出现时就能够得到更快更有效地解决。
在200*年全区开展的人房病普查工作中,街道启动这一机制,机关科室同志走入社区,与社区工作者共同走家串户,了解民情,在短短**天的时间里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各科室的机关干部都没有忘记走进社区,与居民们一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我们时刻警惕第一线的服务意识。在街道办事大厅,干部们都自觉要求自己,街道办事处主任靳云华这样对干部们说:“要把来办事的居民视为自己的亲戚,尽量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给亲人办事的感觉,真正把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而不仅仅是任务、负担。”****街道就是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才营造了整个街道和谐的氛围。
五、快乐携手创佳绩
走进****街道,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牌匾:
200*年*月,综合治理办公室获***年度******先进单位;***年**月,街道团工委获得**年度***。透过这些荣誉奖章,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许多光辉的业绩,每一片光芒的深处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曾经的辉煌不仅见证了****街道过去所走过的路,也将一直见证****街道往后的历程。
六、加强沟通、构建街道和谐
【关键词】武隆;旅游;城乡统筹
重庆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贫困人口比重相当大,且80%集中在“两翼”地区,因此,城乡统筹显得尤为重要,也尤迫切。同时重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美,奇山异石,民俗历史文化厚重,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武隆率先走出一条“发展旅游促进城乡统筹的新路子”,摆脱了“抱着金山吃光饭”“坐吃山空不顾后”的两种困境。武隆县委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坚持两大战略,加速“绿色崛起”,开启建设“中国武隆公园”的宏伟新征程》的宏伟目标,更加坚定了“旅游富民”战略。武隆县与重庆“两翼”地区绝大多数区县具有相似的自然禀赋,研究武隆旅游与统筹城乡发展,对作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也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发展旅游对促进城乡统筹的作用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指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特色,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重点”。旅游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重要抓手。
1、旅游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关联带动性极大、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等特点决定了其在加速脱贫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有极大的作用。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效果明显。实现社会资本流入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可行性的农村地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使农村走向现代化,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使旅游发展走向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2、城乡统筹也反推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会带来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营造出更好的旅游环境。城乡统筹给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使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了系统的指导和规划,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城乡统筹政策指引下,实现旅游发展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在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旅游开发,将综合考量旅游项目的开发条件、可行性、生命周期、社会影响、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实现旅游开发地的统筹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互相促进
一方面旅游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安全、生态保护、文明建设都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城乡统筹不仅要对城乡规划进行统筹,也需要对城乡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进行统筹,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为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特别是乡村休闲体验旅游具有直接的作用,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开发与城乡统筹应该而且必须保持同步协调,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武隆旅游发展推动城乡统筹的效果
武隆积极探索以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以“建设中国武隆公园”为目标,带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1、旅游业促进城乡经济迅速发展
过去五年是武隆旅游发展谱写辉煌的五年,也是武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五年来,武隆游客接待年年新高,2011年接待游客1329万人次,是2006年的10倍;武隆经济增速发展迅猛,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是2006年的6.3倍,年均增长44.5%。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030元、5792元,较2006年分别增长87.2%和1.36倍。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进入全市前10位,居13个同类考核县第3位;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2位、13个县第1位;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3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个县第1位,增速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全市第1位。
2、旅游业带动城乡产业迅猛发展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块牌子,为推进旅游富民大发展,按照“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产品差异化、营销品牌化、管理组织化”的要求,武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立起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特色乡村,成为“旅游富民”的典范。旅游富民成效十分显著,全县农家乐达到775家,涉旅农户达到1.2万余户。同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商贸流通快速发展,打造了专业特色街和特色小镇。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3位,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合理,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更为明显。
3、旅游业促进基础设施迅速改善
为配合旅游环境的打造,在城乡建设形象年的推进下,近年来武隆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城区实现了道路改造和房屋的立面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乡镇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整治,进行乡镇污水管网整改,修建文化广场,乡镇建设卓有成效;在农村推行巴渝新居建设,改厨改卫改路,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交通区位根本改变,以渝湘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建成通车为标志,武隆区位条件发生历史性改变,进入主城“外环”时代。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726公里。内部交通方面,实现乡镇公路畅通,村社公路通达,旅游乡镇的村社人行便道基本实现硬化;通往外部的交通方面,形成了“六纵四横”交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