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学习报告

互联网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学习报告

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世界各国政府均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需要――在“创客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做”中进行的,需要做出具体的设计,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然后得出新的结论,再应用于探索创造中,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意义

前瞻性、推广性――“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鉴定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指导、社会责任感、民主协商等能力。

实践性、指导性――在创客空间里,突破“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创新性、探索性――“创客教育”所引发的课程内容改革,必然也会导致评价机制变革。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理论依据: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在制作中学习――建造主义。

政策依据: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

创客培养――为希望成为创客的人提供一切条件,促使其顺利成为真正的创客。

模式――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比较多,从不同侧面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但是,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就“中职学校创客培养模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开展的“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 是较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效促进学校教学变革。

(二)重要假设

中职创客培养模式与大学等创客培养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当前还没有成熟的可供复制的中职创客培养模式,当前中职学校创客培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使更多中职生成为真正的创客,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满意度;培养一支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 研究并开发出一批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教学资源及教材; 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及建设方案;研究并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

(二)研究内容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中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优秀“创客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的创客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

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创客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职学校基于“互联网+”的众创空间建设标准的制定。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思路

“调查研究、理清现状,构建模型、典型先导”。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4-8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并提交申报材料。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5月): 学习培训、调查分析、实证研究、总结推广。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8年6月―9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成果推广阶段(2018年9月以后):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十、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二)使用去向:在CSSCI上发表5篇以上系列论文。

十一 、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建立组织: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

研究成员分工:姜迪辉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李云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张建川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廖瑞兰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李绪寨负责撰写阶段总结。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本课题经费预算20000元。

总之,我们将严格按照《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讯)昨日,广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广州学习论坛,邀请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作以“互联网+”为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报告。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出席报告会并会见马化腾一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市政协主席苏志佳,市委中心组成员,各区(县级市)、市局以上单位和驻穗单位负责人共约210人参加报告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主持报告会。

任学锋在会见时说,近年来,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业绩。广州城市功能完善,市场辐射力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具备发展“互联网+”的良好条件。当前,广州正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战略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融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希望腾讯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将在广州的“互联网+”业务越做越强。

马化腾说,腾讯的微信业务发轫于广州,并且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腾讯愿意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共赢发展。马化腾在随后的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政务民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对广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有益的建议。(来源:广州日报;文/何道岚)

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学前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62-04

学前教育区别于其它阶段的教育,它兼具教育性和社会福利性。学前教育的教育性体现在:从学制的阶段来看,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开始阶段;对于个人来说,是人出生以后接受的第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儿童之后接受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是在社会福利的基础上诞生的,其初衷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解放女性的生产能力。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及其家庭会从中获益,整个社会也能够从中获益。由于其强烈的正外部效应,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它又同时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由于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和社会福利性,政府应向所有幼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保障他们平等地接受学前教育,而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是解决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成果深度应用并融合到各个传统行业,其结果并非互联网与学前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倍增效应、聚合效应。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现代新科技的技术和平台,也是一种场域和精神,它改变着人的存在方式。这种新的技术和平台强化并扩展了人的感知觉,增强了人们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改变着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并最终重构着一个时代教育所共享的信仰和价值等。“互联网+”转变着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甚至重塑学前教育的未来。

一、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意蕴

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教育待遇。由此,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每个幼儿都有同样的获取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各种学前教育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受教育的起点条件和过程条件。幼儿受教育的起点条件指幼儿的受教育权利,即幼儿可以不分性别、年龄、身份、民族等公平获得受教育权利。幼儿受教育的过程条件主要指幼儿接受教育的教育内容即课程、教育方式即教学、教育对待即师幼互动和教育评价。在笔者看来,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即一切正当之人、物与行为之间的公平,由此幼儿能够得其位、尽其能。而由教育机会公平产生的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则是公平的。

“互联网+”对幼儿受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载体,即课程、教学形态即教育教学方式、关系样式即师幼互动、要素品质构成即教育评价的浸染,使学前教育机会公平迎来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革命。

二、“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机遇

(一)打破了时空界域,使每一个幼儿获得等量的全时空式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在家庭上网的比例达87.7%,在学校上网的比例为16.4%。[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城市幼儿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农村幼儿利用互联网的比例也在提高,幼儿不仅可以在公共场所和网吧上网,在家庭以及学校上网的比例也在攀升,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实质性提高。

比如:幼儿可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QQ群、教育APP、数字化的童书、三维立体动画游戏、“机器人伙伴”等途径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学前教育打破了幼儿园的“围墙”,使得幼儿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入“课堂”学习,成就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泛在学习。同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幼儿园学习与家庭学习相互融合,使学前教育跨越地区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开放。这对于填补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资源鸿沟,为每一个幼儿获得等量的全时空式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二)“互联网+”改变学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状况,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实质公平

1.“互联网+”改变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不公平状况

“互联网+”使得学前课程的目标由抽象的说教变得具体、形象;课程内容越来越接地气,体现草根性;课程设计更加具有趣味性、容易被所有幼儿理解并接纳,课程实施自由化、大众化;课程评价具有整合性。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

比如:通过这些制作优良的三维立体数字化的童书APP,把童书的内容进行360的展示。例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利用数字童书通过360旋转展示三只小猪和他们如何盖房子的,幼儿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图书内容的每个细节;同时,展示三只小猪如何用砖头盖房子的过程,使幼儿了解房屋建筑的组合、排列和结构,并可拆解和重组房屋。

通过这种三维立体数字化童书,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故事的内容,使得课程的目标得到具体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生动、有趣;幼儿又可以选择在幼儿园或者在家庭学习,释放了对幼儿的学习限制,使他们拥有自由的课程选择权。同时,幼儿在阅读图书时,一方面通过操作学习到了知识,另一方面,留下了操作的数据痕迹,比如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故事需要多少时间,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集中的领域,观看视频的重复次数、时间长度,一个视频重复观看、加速观看的时间、跨度和频度等。实现了信息的对称交流,有利于教师等有关学前教育人员整合信息进行课程评价。

2.“互联网+”塑造了多元主体间性人际关系

“互联网+”改变了师幼、幼幼的关系样态,使得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幼儿角色固化的问题得到改善。为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合作式、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占有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师幼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幼儿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享有平等的互动机会,不会因为各自家庭背景、能力水平等不同而受到不平等待遇。

比如:通^互联网提供的在线教育,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以及以传统启蒙读物、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科学道理、数学知识、文明礼貌、生活好习惯等为内容制作的音频或动画,玩由热播卡通、电影、游戏改编的游戏以及有教育意义的幼儿小游戏,看幼儿节目、热播动画、幼儿电影,听儿歌以及在线幼儿广播节目等,并可进行实时互动。在线教育使得即使是能力不足的幼儿,也能获得尝试的机会,获得尊重,得到帮助以及关怀。同时,教师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教育教学。除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质量,增强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加强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3.“互联网+”重构了学前教学过程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学前教育功利化、标准化、同质化的问题,使得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教学的存在形态发生重要变化,让每个孩子都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教师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幼儿从知识的接受者、死记硬背者变为知识的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

比如:利用智能手机,通过轻轻点击屏幕即可拆解汽车、简单机械、日常家电,探究其内部构造原理,亦可点击屏幕对其进行重组,并完成局部的微调和改造,以了解其制作过程和内部构造。还可通过三维立体动画游戏和社会互动小游戏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比如探险、侦探类的儿童故事,可在孩子阅读纸质图书之后,再通过APP游戏进一步感受和学习。还可结合在幼儿园所学的内容,辅以社会互动类APP游戏,让孩子经历“融入情境―策略选择―对方反应”的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提高情商,这比只讲大道理和只讲故事要有效得多。

“互联网+”使得移动学习和实体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虚拟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互混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自定步调式甚至量身定制型“O2O”教育成为可能。幼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是多选关系,幼儿有多次、多样的选择机会,为其提供灵活的教育体系,宽松的成长环境,并可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使其有多种成长机会,让他们可以自由、快乐地依循内在的精神充分发展。“互联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变革产生了深层次的推动,教育也在发生由教向不教转向。

4.“互联网+”改变了学前教育评价不公平的现状

以往对幼儿的评价,依据的信息具有要素离散性的特点,教师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教师在幼儿园或通过与家长交谈时获得的少量、零散信息,因为幼儿人数众多,因此,教师获得的信息并不全面。今天的孩子是数字化一代,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电子媒介:手机、电脑、iPad等。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习惯都深受电子媒介的影响,更倾向于随时学习、碎片化学习。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数字脚印,包括情感因素、心理倾向、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还可借助电子评语、电子成长相册等方式记录幼儿的结构化信息。互联网除了可以借助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将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码、存储,从而产生大量的整合信息。同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借助数据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社会各方面介入教育评价更加方便也更为深入。这使得学前教育评价除了可以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数据,更加系统化、综合化、科学化,还可以通过挖掘基础数据构建适合幼儿个人特性的成长模型。

三、“互联网+”给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带来的挑战

(一)由互联网资源配置的范围、广度和效率所导致的数字鸿沟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鸿沟的产生是因为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为所有人公平分享,这将造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男女之间、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所得不平等或者不公平。《报告》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6年6月为31.7%,而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68.0%的农村非网民因为“不懂电脑/网络”不上网,认为“不感兴趣”的农村网民比例为10.9%。[2]一方面互联网资源在不断普及,但是另一方面仍然有部分人并没有被惠及,这将加剧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差距,形成一道深深的,甚至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这将导致城乡互联网资源覆盖的范围和广度的差距,无法使所有幼儿可以不分性别、年龄、身份、民族等公平获得教育。

(二)海量信息中教师寻求最有价值知识的能力不均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更新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的能力不同,将导致引导幼儿进行知识建构的指导思想以及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但是,目前情况下,东部教师和中西部地区教师、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年龄大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同。农村地区和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即使在教育中部分使用了新的技术,也是被迫接受,效果甚微。在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应用能力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浅层次,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不明显。

(三)师幼关系和幼幼关系的淡漠与疏远

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处于同一个时空环境之中,他们的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可以感受彼此的情感和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被割裂,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没有传统实体教育中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即便现代科技不断更新,比如使用在线视频技术,也无法产生与实体教育中在同一时空下一模一样的交际效果。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与沟通,关系很难亲密。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及时、有效的互动,而“互联网+”却为这种互动投下了阴影。

(四)视觉文化时代的碎片化学习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新生代幼儿有其典型的视觉文化时代特征,他们习惯于通过图片、声音、动画和三维场景的再现等方式学习。视觉文化时代幼儿主要是右脑思维,更加注重创造性和感性。“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学习的方式为碎片化学习,这影响了幼儿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幼儿对文字学习的敏感性与理解力下降,学习方式也不同于印刷文化时代,难以通过文字学习养成分析的、逻辑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如何在泛在学习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中进行系统和有深度学习,学前教育如何创造适合这种文化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方法和环境,是历史赋予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现实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足。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cn/hlwfzyj/hlwxzbg.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机会平等的机遇、困境和实现策略研究”(2017-ZZJH-381)的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8年9月26日或2008-09-26.

互联网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民众高度依赖互联网,没手机最多忍3小时

朋友晒照没?死党来约没?老板来催没?关注的事情有进展没?……不及时知道这些就会心痒痒!该调查显示,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不论等人还是蹲坑,手机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标配。

研究表明,互联网深度介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有获取资讯、学习工作、即时沟通、网络社交及各类休闲娱乐。在移动互联网上,虽然“即时沟通和网络社交”以及“看视频和听音乐”等活动被提及的比例较高,但“资讯获取和学习工作”也是民众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的重要活动。

超9成大学生和白领主要信息渠道为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