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宿舍关系

大学生宿舍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宿舍关系

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1.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直接影响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当前社会,大学以前的高中生的主要精力是学习文化知识,交往圈子相对狭窄单一,涉世不深,且处于一种心理年龄远低于生理年龄的状态。而进入大学阶段的年轻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和舍友度过的,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处理好与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和谐的宿舍人际环境,有利于宿舍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促进作用。最近新闻报道的山东一高校最牛学霸宿舍,宿舍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监督,最终16人全部考研成功,去了心仪的大学深造。其中一名女生说道:“考研的压力很大,但宿舍就是我的避风港。”

大学阶段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大学生以后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大学阶段结束,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而大部分还是走上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如何合理地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反复思考的。大学生只有在共同生活的四年里取长补短,不断地磨合适应,才能成长起来,这不仅是为进入社会处理更复杂的关系打下基础,也能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尽快地融入社会能更好地从事各项工作。

2.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1)生活习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学宿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生活习惯,而因为一些习惯和细节造成的冲突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更紧张。生活中的细节和习惯,也会对宿舍成员的情感交流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及时处理,不学会包容和适当做出改变,终会导致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

(2)个性差异。大学宿舍同学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导致他们在性格以及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方面会出现差异。有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有的内向害羞,不善言谈;有的谨小慎微,隐忍退让;有的不懂得理解他人,得理不饶人,等等。宿舍作为一个集体,其中也会分为几个小圈子,兴趣相同、价值观相似的往往走得更近。

(3)利益冲突。大W阶段的学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学培养自己的能力,而这使得同学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奖学金分配、学生会班委的竞聘、个人荣誉的评定,都会导致宿舍同学之间出现问题。总的来说,宿舍成员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但造成事态恶化的往往是由于不理解和缺乏沟通。退一步海阔天空,给他人多一点理解,许多小事就不会被无形放大。而沟通并不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反而事后会使关系更加融洽。

3.宿舍问题更应是学校应该重视和负责的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宿舍管理,制定完善的宿舍制度。在宿舍中舍长是主心骨,一个合格的舍长会合理地调整和引导宿舍成员共同进步和发展。而这就要求在选择舍长时,应本着宿舍民主投票的原则,并对舍长加强培训,才能通过舍长来了解班级同学近况。当有矛盾和危险时,舍长也能及时处理。

第二,要从提高大学生自身宿舍质量着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贯彻“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积极建设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良好的道德修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我们的终身教育,合格的家长应在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上起到正面积极作用,应与子女保持联络沟通,及时了解和发现子女在学校的异常情绪,对子女进行民主教导。要引导他们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独立,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宝贵的时光,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合理处理宿舍人际关系,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90 后” 女大学生 人际关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被誉为大学生的第二个家,然而近几年来大学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却成为许多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难处理问题之一。因此,探究“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现象、形成原因及思考对策,对于“90 后”女大学生宿舍生活质量、自身素质的提高,营造一个和谐的寝室氛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常见问题分析

“90 后”女大学生比起男大学生情感更加的细腻,所以通常会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维系自身与室友之间的关系。 但是往往因为感情太细腻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猜疑,最终导致宿舍人际关系十分的复杂。“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行为孤僻,桀骜不驯出现隔离现象

“90 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宿舍交往中很少有退缩、不敢参与室友交流的现象,反而她们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架势,与室友关系较为冷淡,很少有沟通,使得宿舍的整体氛围很压抑,绝大部分时间她们把宿舍当成一个休息的地方。

1.2不良竞争使室友之间出现冷战现象

在“90 后”女生宿舍的交往中,一般不容易发生打骂现象,但是她们在面对一些个人利益时,对自己的室友不会手下留情,甚至会明争暗斗不断地损害室友的人格和形象。在宿舍中形成比较紧张的局势。“90 后”女大学生由于家庭优势一般脸面薄,所以往往会形成“冷战”的现象,即我不理你、你不理我,跟对方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采用精神上的隔离措施。

1.3生活习性不同出现小团队现象

“90 后”女大学生常存在着两三个人组成的小团队,甚至在一个宿舍中就有这样的两三个小团队。往往在这个小团队中,大家亲密无间,一起上课、吃饭、逛街、淘宝形影不离,而与宿舍其他成员的交往很少,甚至有些排斥其他宿舍成员,视她们为局外人,忽视她们也是自己的室友。

1.4拜金主义观念出现了“主角人物”的现象

由于价值观的偏差导致许多“90 后”大学生功利心特别强,追求金钱和名利的欲望更加浓烈,对于交友对象的选择也产生了扭曲。很多同学只看到利益,交朋友的条件也是根据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甚至依附于家境特别优异的同学,所以“90 后”的女大学生宿舍成员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以家境优异同学为中心的交往现象。而室友们不知不觉地将交往的重心集中到该主角人物,并对主角人物言听计从,对于其她室友漠不关心。

2影响“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认知偏差因素、心理因素、生活习性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家庭环境影响等因素。

2.1先天因素

“90 后”女大学生们的先天敏感、多疑,喜欢斤斤计较,在人际交往中,与男生相比较而言,明显不如男生大度,且感性情绪大于理性自控能力。这是“90 后”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原因。

2.2认知偏差因素

由于“90 后”女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而且从小到大父母都如宝呵护不让她们有一点委屈,从而其心里萌发了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过分的注重自己的情感,导致她们在寝室社交中过于强调自己的存在感从而忽略对于别人的认可。

2.3心理因素

“90 后”女大学生在宿舍相处中总是不经意间会出现感情上的远近亲疏,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是其心理因素在作怪。“90 后”女大学生在宿舍交往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使得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矛盾激化引起纷争。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和妒忌心理。自卑心理,在宿舍室友们彼此都很熟悉对方的家境,加上女生天生的敏感,容易让很多心智不成熟的“90后”女生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觉得自己家境贫困就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感,导致在与室友交往中退缩和封闭。自傲心理,一些“90后”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漂亮有很多男生追求,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从而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在和室友交往中也没有任何收敛,最终导致室友对其产生厌恶感与其隔离。嫉妒心理,在大学中竞争者同为一个寝室是很常见的,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引起室友之间的矛盾。“90后”女大学生会为了校内荣誉,奖学金,党员名额等一些相关的事情而引起浓郁的嫉妒心,导致室友关系十分的紧张。

2.4生活习性因素

“90后”女大学生都来自于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追求与信仰。所以室友之间在生活上的摩擦并不可少,比如有些女生熄灯后还喜欢窃窃私语的打电话,影响其他室友休息;有些女生喜欢占小便宜,锱铢必较;有些女生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寝室气味难闻;有些女生说话过于坦白,总是恶语伤人。这些行为都是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导火线。

2.5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因素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学生宿舍的安排都是按同一个专业、班级随机组合,从不考虑寝室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爱好、相同的风俗、类似的成长环境等。因此“90后”女大学生会因为生活习性、民族风俗不同导致宿舍人际关系恶劣。有些大学的宿舍管理员,重视的只是学生的生命安全,往往忽视了其精神方面。甚至有些宿舍管理员并不具备调解矛盾的才能,很多时候当女生宿舍里出现了矛盾,宿舍管理员并没有及时的做好疏通工作。

2.6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90 后”女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优越,而且“90 后”女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父母对其更是宠爱有加。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有爸爸妈妈的呵护,还有爷爷奶奶的溺爱。久而久之他们会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毫无集体精神,在处理室友的人际关系上也显得格外的吃力,使得与室友的关系愈发紧张。

宿舍本身就是一个集体居住的生活圈子,但是“90 后”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自己的房间,从来没有和别人居住的习惯,这导致她们在生活过程中总是觉得很别扭,总是会觉得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3构建“90 后”女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

和谐的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构建“90 后”女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管理三方面给出建议及策略。

3.1学生自身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0 后”女大学生要改变自己错误的认知,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应该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与人交往时不要过高的期望别人做什么,应该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学会找出自身的不足,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室友。学会尊重他人,用真心交流,不以金钱的高低来作为交友的准则。

因此,“90后”女大学生要学会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做到消除心理障碍,端正心态;改善生活习惯,包容他人;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

3.2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人生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一生。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90 后”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但是作为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不过分溺爱孩子,要正确引导。第二,要鼓励孩子与他人沟通。第三,创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相亲相爱的环境下长大,可以有效的端正孩子的心态,使他变得善良、时常的替人着想。

3.3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在面对新一代的学生们,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应与时俱进,学校要从制度、管理方面下功夫。

(1)改变传统的宿舍安排机制,合理分配宿舍。

(2)提高寝室宿命管理员的素质,加强宿管员管理方面的技能培养。

(3)开设处理人际关系的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究竟是哪方面欠缺,找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4)丰富宿舍文化集体活动,有效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队的重要性。

(5)重视寝室长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寝室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娟.冲突与整合――大学生人际冲突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8(6).?

[2] 李会,曹立中.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01):31-34.

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阶段;和谐校园

一、选题背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除去上课及其他户外活动,平均每天在宿舍中的时间约为13.72小时,约占全天总时长的58%。从横向空间上来看,大学生与其宿舍成员之间接触与交往的程度是大学中其他活动组织及团体远无法相比的;从纵向时间上来看,大学课业普遍不太紧张,大学生们要比中学时代待在宿舍的时间更长。

宿舍成员们朝夕相处,各自的性格、爱好、素养、习惯得到充分显露,往往会在无意中进行互相影响,并由此营造出宿舍的整体风气,作用于每个成员身上。大学宿舍如同一个微型社会,舍友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宿舍人际关系可以反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心理健康亮,所以深入探究宿舍人际关系尤为迫切与必要。

二、特点及类型

美国社会学家约瑟夫.德维托认为人际交往分为六个阶段:接触期、涉入期、亲密期、恶化期、修复期,和解体期。非常全面的总结了人与人之间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继而结束的过程。我国大学生在宿舍交往关系其实也与上面所讲的“六阶段理论”呈现相呼应的特点:学生在大一时,人与人始相识,在校园中唯与室友接触最多,宿舍人际交往频繁;大二时,开始接触宿舍以外的同学,且与室友经过长期接触,互相的缺点开始遭到排斥,开始产生矛盾,人际交往开始减少;大三时,宿舍交往状况降到最低点,矛盾基本还是大二的延续;大四时,临近毕业,宿舍人际交往又有所回升,直至毕业,联系近乎于零。宿舍人际交往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和谐友好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之间持有认同感、依存感,情谊深重,处于和谐状态,零矛盾零冲突,这也是最理想的宿舍环境。(2)个别结群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学生会在宿舍中找到与自己关系融洽的室友,集成小群体,对自己群体内的室友保持友善与宽容,处于和谐状态,但对不属于自己群体的室友则有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行为,这种状态多发生于六人及六人以上的大宿舍。(3)封闭独立型。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与室友之间互相独立,互不依赖,并无过多友好及过深情感,但也不至于敌对与冲突,基本维持平和的状态。(4)对立冲突型。这是室友关系中最为僵化与过激的状态,在这种关系形态下,室友与室友之间会因危及个人利益的事件而产生强烈的冲突,并且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人身隐患。

三、影响关系和谐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贫富差距。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大学生出身各异,都会选择与自己生活条件及背景相当、经历相似的人进行交往,这样更容易互相理解,不易产生矛盾。但与此同时,分在一个宿舍的不同出身背景的室友之间便会更容易产生交流阻碍。(2)地域、城乡差距。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之间的风俗习惯相差很大,并且,来自城市的孩子大多见多识广,交际面宽泛;而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孩子交际面较窄,视野也不太开阔。因此,两者对人生、价值及世界的认知及看法也会大大不同,易产生分歧。(3)家庭教育。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孩子交际能力培养的父母往往会教给孩子很多与他人相处之道,而忽视这一点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在学校,室友就如半个“家人”,相处时间最长,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及影响会在与室友交往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内部因素。(1)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喜好、作息时间等等,与生活习惯不同的室友朝夕相处,就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容忍的过程。这也是冲突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2)个人性格。当今社会充分尊重个人特性,每个人都具有每个人所特有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造就不同的行为及反应,人类本能的排异心理在宿舍中会得到深刻的反应,也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3)学习竞争。学生在学校最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宿舍室友之间也会或多或少的产生竞争心理,加之现如今的奖学金制度,使得学习竞争愈演愈烈。良性的学习竞争会营造出刻苦努力的宿舍风气,宿舍成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恶性的学习竞争则会相互拆台、相互伤害,为了奖学金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会对室友狠下毒手。

四、问题解决的途径

(一)学校方面。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一般是归属大学后勤集团来进行的,大学后勤集团应切实担起责任,对大学生宿舍进行定期的了解工作,对于产生冲突的室友之间进行矛盾化解及劝导。同时,适当举行一些易于增强室友感情的学生活动等等,多方面打造和谐宿舍的氛围。

(二)家庭方面。父母及其他亲人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使他们有着健康正确的心理思维方式,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及沟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1)在与室友的相处过程中,应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诚沟通、互相包容。(2)制定室规协议,无规矩不成方圆。尽量涵盖所有室友的要求,按规矩处理问题,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及误解。(3)定期开展宿舍小会议,室友之间敞开心扉,陈述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沟通交流,及时的化解宿舍内部近期以来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全政,孙奇,卢晓娜,刘积舜.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宿舍人际关系[J].中国教育报,2010.

[2]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改善对策

宿舍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宿舍是大学生在学校唯一固定的生活空间,犹如学生的第二个家。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过的舒不舒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舍人际关系处理的好不好。如何处理好宿舍的人际关系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恶化,不断的出现各种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因此,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

对河南师范大学556名学生关于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6%的学生感到满意,宿舍成员相处融洽;57%的认为宿舍关系基本融洽,彼此没有大的矛盾冲突;21%的学生感到不是很满意,宿舍成员只顾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他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待在宿舍的时间较少。总体看来,多数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是满意的,其中,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男生高于女生,文科生略高于理科生;大一、大四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于大二、大三年级。

二、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不同。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如有人爱干净、爱整洁,讲究卫生;而有人则很随意,脏袜子、脏衣服乱堆乱放,甚至数日不洗。宿舍成员休息时,有人在放声歌唱或大声接打电话,全然不顾他人等。这种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通常很难改变。因此,在宿舍有限的空间里,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的人彼此之间会有一些不适应,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冲突,处理不当会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2、心理素质的影响。大学生一般处于18―24岁之间,即心理学上的“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和发展,心理不成熟,自我认知能力不健全,人际关系的概念意识淡薄,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容易形成自卑、嫉妒、自私自利、孤独多疑的心理。这个时段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容易产生矛盾,而双方都不愿冷静的沟通,拒绝主动和解,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影响宿舍人际关系。

3、个体性格的差异。同一宿舍的成员在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的大学生喜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成员交往,也有学生喜欢独善其身。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人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如外向的人乐于交际;内向的人,少言寡语,不善交际。一旦这种需求在宿舍内不能得到满足时,成员就向外部寻求,这时宿舍内部的关系就会变的淡薄,相互之间就变得生分,对宿舍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4、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缺乏。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平等相处的意识和换位思考的理念,不为他人着想。许多同学一直处在一个简单的环境里,社会阅历不足,缺乏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与人交往凭感觉,太过于情绪化。有些大学生想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却热心过度,结果弄巧成拙;有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想表现自己,却没把握住机会,出尽洋相。在面对人际冲突时,不是沟通协调,共同解决,而是回避、冷战、结盟孤立,结果使得一些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反而变得更加恶化,不利宿舍人际和谐。

(二)学校方面: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管理

1、学校教育中缺少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环节,人际交往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使得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性和社会的复杂程度了解很少。他们成长的环境有比较单一,比较简单,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基本的为人处事的技巧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使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宿舍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表现为孤立、封闭、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在宿舍管理上,学校管理部门主要偏重于违纪违规事件的处理,而对于学生宿舍内部矛盾问题重视不够,缺少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宿舍人际关系涉及的事件琐碎,波及范围小,宿舍成员的自由度相对较大,因此,宿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学生自己协调解决。对有些问题考虑不到位,处理不及时,容易累积矛盾进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三)家庭方面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给予了太多的关心和爱。特别是父母,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从没要求孩子为他们做什么,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我行我素,不懂的分享,不知道关心和体谅他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这样必然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影响宿舍关系。

三、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一)学生自身方面

1、尊重差异,学会理解和宽容

宿舍成员之间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尽相同,在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不应妨碍他人。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宿舍成员要正视差异,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宽容以待。不为琐碎小事斤斤计较,,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

2、宿舍成员应多交流沟通,互帮互助

沟通交流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宿舍成员之间应多交流:开心的事,一起分享;烦恼的事,倾诉出来,共商对策。在日常的宿舍生活中,真诚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珍惜相信彼此间的友情,促进宿舍人际友好交往。

3、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掌握交往的技巧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宿舍人际交往理念,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基本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角色转换,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在宿舍交往中,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当别人在睡觉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在听音乐时应戴上耳机等;在交流中要言语的体,分寸把握得当,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当发生矛盾时,要头脑清醒,冷静理智,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必然减少矛盾的发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方面

1、积极的营造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

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意识和人格修养,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以宿舍为单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高校应注重对宿舍文化的建设,定期举办以宿舍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举办宿舍展示大赛、宿舍人员才艺展示大赛、宿舍摄影展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增强宿舍人员之间的感情,增强宿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改善着宿舍的人际关系。

2、加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应开设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定期不定期开展人际关系方面的讲座和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大学生人际认知和交往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高校应积极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负担,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的抗压能力。促进了宿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3、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

针对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提供专门的服务,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解决在宿舍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高校应依托本校的相关专业特色,比如心理学专业,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家教授和专职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们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和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各学院也应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同学们服务。

4、改善学校的管理,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

对于学校的宿舍的管理,在编排宿舍成员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尽量减少矛盾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大学,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能够了解宿舍人员的内心真实的动态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宿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的发现宿舍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后勤宿舍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

(三)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家长要做一些辅的工作。作为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与室友的人际交往状况,对孩子进行指导,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使其能正确的处理好宿舍人际关系。

大学是人生中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从宿舍生活开始,学习与人相处,适应社会。尊重彼此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珍惜,共同构建和谐温馨的宿舍人际氛围,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孝友.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0-21.

大学生宿舍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

表面看来,体育文化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似并无直接关联。然而,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处于文化群体中的个人施加着某种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历来是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遂以体育文化的视角来观照宿舍人际关系,旨在探索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新路径,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的场所,宿舍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的学习、生活乃至健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朝夕相处,室友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复杂、最难处的,同时也是在大学里对人改变最大、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相对和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封闭自我、功利往、交往困难等。近年来,由于宿舍内部关系不融洽所造成的高校极端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复旦投毒案等就是典型案例。

(二)原因分析

很多大学生不满宿舍关系,表面上看,有诸多理由,如地域,个性、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不懂得宽容和谦让;网络虚拟交往丰富,舍友之间交流很少等等。但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是由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

1.群体意识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长、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考试分数,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心理承受力相当有限,为人处事也缺乏基本经验。“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丰富的人际关系学知识和处世的实践经验”。[2]而大部分大学生从小一直单纯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对人际交往关注较少。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群体意识相对薄弱,例如,有的学生在别人休息时总是制造声响,根本没有顾及他人感受。

2.社会角色意识淡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关系内在地要求对特定身份的人寄予一定的行为期望,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角色”,它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础。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大的背景来看,当今社会文化氛围中流行的一些观念也对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他人漠不关心,社会角色意识淡薄,全局观和社会承担意识较为淡薄。

3.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大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单纯的环境中,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沟通技巧,交往能力也不强。在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面对,凭直觉直接处理,甚至弄巧成拙,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如有的同学性格直率,在人际交往中,不注意语言表达艺术,有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人难以接受。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自我封闭,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只注重自我内心体验,最后导致抑郁。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里存在的以体育教学、健身活动、体育竞赛为载体的特定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1]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相互发生作用而产生的独属于该群体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共同的群体心理很重要。而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竞技和团体协作为集体而战,这本身就自然形成一种群体凝聚力。因为体育精神要求公平正义、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群体中的个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即能找寻到有归属感的群体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群体心理应该包括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当怀着这种群体心理融入大学生宿舍时,每个人心里不仅仅装着自己,还装着别人,装着宿舍集体,这有益于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校园体育活动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不再局限于专业、班级,而是以活动为载体,扩大交际圈。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展示个人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增强。人际交往中,认可非常重要。这种认可感是人际关系的剂,有助于建立信任、愉悦的良好关系。再次,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体育运动的特殊性要求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在团队中要互相帮助、互相协作,这些品质都会引导大学生慢慢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圈的拓展和相处方式的学习都在一定意义上引导大学生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有意识地建立更为和谐的宿舍关系。

(三)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而通过健身、参加体育运动无疑是宣泄压力、排遣负面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大学生压力和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宿舍内部可能酝酿矛盾。[3]

(四)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社会行为

作为社会行为的主体,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情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大学阶段其实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时候身心发展都相对成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最敏感、思想最开放最多元、社会适应能力较为欠缺的阶段,表现出较为自我的特征。在竞技比赛中,体育运动都是严格按照比赛规则来进行的,体育精神和公平竞争的规则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化。具体到宿舍关系的处理上,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许多人际冲突都缘于小事,但由于双方都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积极处理问题,斤斤计较,直接导致矛盾升级。而体育文化的渗入,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他们以包容的眼光来分析、评判事物,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宿舍小矛盾,也会站在一定高度来审视自身言行。

三、高校体育文化视角下构建和谐宿舍关系的具体对策

大学生宿舍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关系到宿舍的稳定,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妥善处理宿舍关系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深入而长效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应有意识地渗透体育文化,增强群体意识

学校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从容应对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学校应以“大学生体育文化艺术节”、篮球赛等体育活动为契机,寓教于乐;同时,充分把握学生心理,有效帮助学生修复人际关系危机和心理危机。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处理宿舍矛盾,进一步提升社会角色意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入学教育中就应有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新生顺利度过过渡期。另外,学校应适当增设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还可以经常举办宿舍集体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充实了业余生活,也进一步升华了室友之间的感情,营造了温馨的文化环境。

(二)大学生应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改善除了外在因素,最主要的还取决于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首先要真诚,其次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人际交往中以他人为镜子,不断审视、反省自我,才能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个人心态上,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部分其实是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过程。而当有负面情绪时,应及时以健身、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恰当地宣泄出去。而宿舍矛盾的解决,最主要还是靠学生自身。有了问题,室友之间可以开诚布公地提出来,深入交谈,指出对方的问题,如果舍友之间能够相互宽容、相互体谅,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都能做到“有心胸、有气度、有格局、有底线”,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三)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弘扬“正能量”,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大学生

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在更大的平台上逐步培养,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如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联系在一起。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知行合一,在具体践行中价值观才不断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建立并巩固正确的价值取向,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促进大学生积极应对宿舍人际关系。

四、结语

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仅仅依靠高校体育文化能够达成的,需要家长、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在社会良好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合力,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高校体育文化对构建健康的宿舍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群体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而且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社会行为,进而培养健康心理。学校应有意识地渗透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群体意识、社会角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卢玉梅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燕辉.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