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光伏产业 贸易结构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本文以山东云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光伏产业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因其在光伏产业链上游存在技术壁垒,该公司现主要以光伏电池组件制造为主,还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而且未来光伏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但是该公司拥有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有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成产成本相对较低,对大量生产光伏产品和应用光伏产品有着先天的优势。机械自动化程度低,依赖人工劳动,生产效率低。
(一)光伏产品技术落后,人才短缺
在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成为制约企业光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技术的研发需要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的提炼技术,目前还不能自主生产高纯度的多晶硅,使得企业只能依靠进口晶硅材料维持产业链的发展。对此企业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进入低、产品差异度低等,产业间的竞争加大,因此企业利润会降低。
(二)出口市场不稳定
欧洲各国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逐渐减少,对于本国的进口产品采取了谨慎态度,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增加,开始减少光伏组件的进口,近几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光伏产业飞速发展,造成公司出口面临困境,产品积压。山东云凯光伏生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总量较低,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一旦国内市场出现政策或需求变动,光伏产品就会积压过剩,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三)贸易壁局圃肌⒊隹诓品单一
虽然山东云凯光伏产品进出口逐年增长,但产品和市场集中。出口产品主要有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站,对外贸易结构比较单一,其主要原因为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企业竞争实力不强,产品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没有达到系统性。
(四)处于产业链下游,企业供需失衡
山东云凯光伏还处于直接参与生产方面的阶段,包括光伏电池的生产和组装,组件的封装和系统集成,光伏系绕的安装和维护等,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下游,对光伏产业链最上游的晶硅原料的生产及设备制造技术还不具备,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晶硅原料,在国内用进口原料进行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与国外的企业形成产品互补,形成了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现状。运用进口原料制备光伏电池,将电池出口,山东云凯光伏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只是“代工者”的角色,技术含量低。
二、推动山东云凯公司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研力度,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山东云凯光伏在光伏产品生产中,将“高耗能、高污染”留在了国内,而将“清洁、无污染”送给了国外,实际上只是国外的“代工车间”,究其原因就是尚未掌握高端技术,科研水平不足。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技术人才,寻求政府在资金和光伏技术上的扶持,在掌握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尤其是在生产多晶硅及其设备的生产上,早日摆脱“代工者”的角色,向高附加值环节发展。加大科研力度,在原有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将产业链垂直整合,努力将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上面转变,形成垂直、完整的产业链。
(二)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
近期,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光伏产业出现了的较大波动,但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新兴能源取代石化能源将是必然的趋势。2016年,我国光伏电池新增装机便达30GW仅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3.5%,不到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的7.8%,国内市场需求与光伏产品的产量严重不匹配。欧美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增长速度减缓,占全球份额减少。光伏企业应努力寻求新市场,减缓市场单一风险。与此同时,非洲、中东和南美开发光伏产业力度加大,出现很多生产采购商。
(三)突破贸易壁垒,到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设厂
经过美欧“双反”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我国光伏产业将会持续性地面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针对这些问题,该企业可以通过资本、技术输出的方式到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家或者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及地区设立生产和研发基地;还可与当地光伏制造商入股合作,从而突破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为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强品牌意识、改进技术、提高优质服务。
(四)寻求政府的扶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法规
企业应积极寻求政府政策的扶持,向政府寻求金融方面的支持,企业想扩大规模存在着问题,国家应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从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贴息或减息贷款,来增加资金的周转和使用的范围。寻求政府财政补贴,可以增加人们购买的欲望,从而刺激消费,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寻求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的对象包括企业本身和购买者,为企业的资金周转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1]孙岳军中国光伏产业竞争力现状与前景分析[D].复旦大学,2009.
[2]凌捷.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走向及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2.
[3]王江.中国光伏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困境与应对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2.
关键词 奶业;发展历史;现状;优势;问题;对策;甘肃兰州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79-02
Abstract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airy industry in Lanzhou City was reviewed,status of dairy industry in Lanzhou City was introduced.The environment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iry industry were ana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dairy industry.
Key words dairy industry;development history;status;advantages;problems;countermeasures;Lanzhou Gansu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奶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的欧美等国奶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30%~50%。近年来,兰州市奶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全国的奶业平均发展速度、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探究兰州市奶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兰州市奶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兰州市奶业发展历史
兰州市的奶业发展基础薄弱,经历了艰难漫长的发展历程。1927年奶牛存栏量仅为48头,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 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的奶牛育种道路,终于在1957年育成了适应于兰州地区生态环境、产奶性能良好、具有一定肉用性能的黑白花奶牛。1981年建成了日处理鲜奶30 t的兰州乳品厂,扩建了兰州奶牛繁殖总场,达到年存栏奶牛1 500 头的生产规模。由表1可知,到了2010年底兰州市奶牛存栏24 040头,年产鲜奶7.64万t,2013年底兰州市奶牛存栏量23 439头,年产鲜奶9.40万t。到了2016年底,奶牛存栏量28 300头,年产鲜奶达13.01万t,年平均产量4 600 kg/头,相比我国的平均产量5 400 kg/头仍有很大差距。
2 兰州市奶业发展现状
2.1 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兰州市奶牛存栏28 300头,比2013年奶牛存栏数稍有所上升,但上升缓慢。2016年全市年生产鲜奶总量13.01万t,生鲜乳加工企业4家。奶站共21家,其中乳品企业自建3家,占全市奶站总数的14.3%;合作社自建 5家,占全市奶站总数的23.8%;奶牛养殖场自建13家,占全市奶站总数的61.9%。全市奶农总数537户,2016年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7元/kg。市辖各县(区)分布详细情况见表 2。
2.2 乳制品加工及人均消费情况
兰州市主要有伊利、庄园、雪顿、天方4家乳业公司,2016年全市年加工乳制品总量6.3万t,年产乳制品6万t,其中纯牛奶3.6万t、酸奶1.7万t、乳饮料0.3万t、其他0.4万t。日处理鲜奶300 t,企业年效益3 600万元。2016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奶制品50.13 kg。
2.3 奶源基地建设情况
2016年全市奶牛养殖场537家,各县(区)养殖场数量占全市养殖数量场百分比见表3,其中七里河120家,城关区43家,安宁区21家,西固区46家,红古区41家,兰州新区20家,榆中县101家,皋兰县8家,永登县137家。
结合表1、2、3分析,兰州市奶牛存栏量较多的4个县(区)依次是七里河区、t古区、榆中县、永登县;奶牛养殖场由多到少的4个县(区)依次是永登县、七里河区、榆中县、西固区。红古区的存栏量相比其他县(区)较多,但养殖场数量的占比仅为8%,而永登县存栏量不多但养殖场数量的占比为 25%。说明红古区奶牛养殖场数量少但规模大,而永登县奶牛养殖场数量多但规模小。
3 兰州市奶业发展的环境优势
3.1 政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兰州市政府不断加大实施“科教兴农”的力度,以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不断扩大养殖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种草面积逐年增加,为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交通优势
兰州自古以来就是西部商埠重镇和交通要塞,座中四联,为南北之要冲,扼东西之咽喉,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支撑点和辐射源,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兰州市乳制品企业原料的收购和产品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科研优势
兰州市汇集了西北畜牧兽医方面最强的科技队伍,如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无疑将为兰州市奶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也为乳品企业创建科技型企业创造了条件。
4 存在的问题
4.1 奶源基地规模化建设资金匮乏
规模养殖场每头奶牛的投入在2万元以上,对于大的牧场建设而言,会加大企业前期资金压力。而企业若引入大笔外来投资、大宗银行贷款,由此产生的风险,企业自身和投资机构都无法有效消化,这给奶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1-2]。
4.2 鲜奶运输环节要求和难度大,物流管理复杂
奶站需要从周边的散养农户手中收集到原料奶,再储存在储奶罐中,经过质量鉴定之后统一运往乳制品加工企业。企业经过深加工后,需要将成品乳制品运往各个分销店,最后到终端的消费者手中。产业链的这一流通模式增加了物流环节的要求和难度,使得物流管理更加复杂。
4.3 奶业发展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且易断裂
原料奶供应方为散养农户,存在不稳定因素。同时,原料奶供应环节脆弱,出现风险就会使产业链断裂,一旦出现大量的倒奶杀牛事件,在短时间内很难供应原奶[3]。
5 对策
5.1 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一方面可以实行税收返还或免税政策,对奶业产、加、销各环节征收的牧业税等税款,按鼓励生产的原则,返还一定比例给生产者或一体化经营集团;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搭台”建立奶业风险基金措施,以此来缓解奶业发展的资金问题[4-5]。
5.2 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乳品加工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生产标准,提高品牌质量,优化物流环节,才能降低奶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5.3 奶业产业链上引入收益共享机制
首先,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协调产业链而使得产业链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因为谁能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动地位,那么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其次要保证收益投资相匹配的原则,即按照各个环节主体投入的多少来分配最终产业链的利益,高投入伴S着高收益。这种“按劳分配”能有效激发各个环节主体的投资生产热情,保证奶产业链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有效降低产业链断裂的风险[6]。
6 参考文献
[1] 李栋.中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 张一品.中国液态奶产业链利润分配机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3] 孟,李学荣,南润生,等.甘肃奶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3):3-6.
[4] 陈文杰,王保福.浅谈兰州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2):31-33.
关键词:人才链;产业链;耦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39-02
产业结构的变动终究将回归到就业结构的调整上[1],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协同性与统一性,即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是动态耦合关系。长期以来,我国人才链与产业链内在的统一性被割裂开来,产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都在按照自身轨迹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力资源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2],即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问题并存。本文对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促进我国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国人才链与产业链割裂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学科自身逻辑发展及学校教育需要,忽视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导致高校学科专业严重趋同,追大求全现象严重,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直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上,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是矛盾统一关系,即动态耦合关系,如果供给忽视需求,必定会造成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
(二)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层次不匹配
目前,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仍处于产业链低端,表现为对低层次的就业人员需求较大,对管理等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抑制了中高层次人才的就业空间,而且影响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同时,我国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趋同,与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层次难以匹配。
(三)校企缺乏协作
发达国家往往采用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如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并由滑铁卢大学成功引入的全球高素质人才培养的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教育模式就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成功典范。但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缺乏协作,多数还是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合作的主动性,两者即使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持续性差、缺乏体系,成效甚微。
二、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动态耦合的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应依据产业链价值体系动态科学定位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内在耦合关系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依据产业链价值体系进行动态科学定位,将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与职业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无缝对接[3],实现结构有序调整、质量稳步提升的内涵发展。例如,基于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发展中对高素质应用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十三五”规划再次明确指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根据产业价值链体系的现实发展进行科学定位,推进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基于坚实智力支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培养新型人才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正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绩效是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必然战略选择。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的崛起均基于技术突破与创新并依托产业价值链整合与分解,在不同领域与产业价值链条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产业在分解与融合过程中催生了新业态,引发了对跨境电子商务、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等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应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积极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发人才培养活力,形成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依相持的稳态。
(三)高校与企业共筑人才培养工程
高等教育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4]。同时,高素质劳动力注入产业链低端可以提高产业升级的速度。因此,产业体系与教育体系的发展实质上为协同工程,高校应与企业真正发挥产学研合作功能,共筑人才培养工程。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985、211”工程院校,应努力发挥协同创新功能,与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将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的研发进行有效集成,形成两者相互响应机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在为高新技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致力于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一线亟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对于高等职业类院校,应当努力培养中小企业及大型生产加工、服务企业所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满足此类人才需求的同时为我国提升工业及服务水平奠定扎实的智力基础。如此,由技能型、技术型及研发型人才构成的服务于产业价值链的人才链架构才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果佛山市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6.
[2]辜胜阻,王敏,李睿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J]教育研究,2013(5).
[3]邓宁推进产教无缝对接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J]广东合作经济,2014(3).
[4]杨林,汪海宁,邵晓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否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力资源需求――基于青岛的实践[J]劳动经济评论,2015(1).
关键词:家电;废旧;管理;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01-01
我国对家用电器的生产以及消费能力向来不容质疑,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家电在社会中日益普及并且多样化。这种发展趋势带来的另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我国的废旧家电在最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这种增长以很多种方式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因此,为了我国能够在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废旧家电投以必要的关注和整顿。
一、我国废旧家用电器处理的现状
对于家用电器的消费以及淘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对于家用电器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目前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视以及个人电脑是报废量居于榜首的废旧家电类目,同时各种小家电也成为报废家电的一大来源。
对于我国的废旧家电处理状态,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从处理方式方法看,国外的环保产业链已经相对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处理废旧家电的费用由废弃者负担,并且对于废旧家电的处理也都采用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分解,借以降低人力成本。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对废旧家电的处理则多采用手工操作,这一现象的主要起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低廉。然而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是我国对于废旧家电处理产业链的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不仅仅会直接影响到这一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以及其自身发展和对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成熟的产业形态,无疑有助于产业中相应科技的发展,方便有关部门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将对环境的危害降至最低,同时对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力,提升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其次,从废旧家电的流向看,我国同发达国家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对于发达国家,由于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因此经济的成熟,使得其全国上下对于家电的需求基本保持同步,这种同步进一步演变成了对家电淘汰步伐的一致,因此家电遭到淘汰废弃以后,基本只有一个处理方式就是拆分归类。但是对于我国而言,情况大不相同。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速度各异且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废弃家电在我国的走向。相关统计表明,在我国只有大约20%的废旧电器进行了拆分归类处理,剩余月80%的废旧电器,都通过各种形式重返市场继续投入到消费过程中。
二、我国废旧家电处理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
针对于上文中论述到的关于我国废旧家电的处理状况,不难发现在目前阶段,我国在废旧家电问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加强废旧家电循环监管
现在对于废旧家电的流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进行拆分的家电难以实现产业经济效益,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对于未拆分的家电,其流向同样令人担忧。
未经拆分的家电通常都进行了一定的维护而后进一步投入市场,再一次进入消费环境中,但是对于这种再消费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隐患。部分被淘汰的家电在进行必要的维护和翻新之后,直接进入流通领域以次充好,形成流通领域的欺诈行为,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对消费者的人身伤害。另外一些废弃家电,在淘汰以后经过维修,然后转卖到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进行继续使用,这一类家电有的时候在功能方面虽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售后维护服务,因此会降低其使用效果,损害消费者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家用电器在超过正常的服役期限以后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这些家电直接进入二次消费,直接对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消费者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应当针对于淘汰的废旧电器进行必要的流通控制,对其流向进行登记,确保安全性能。在可能的情况下设置必要的经济杠杆,带动相应生产厂充分参与,对相应的废旧家电进行检修,并且严格控制质量,在可能的情况下附加必要的服务。一方面使废旧电器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能够确保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二)推动废旧电器产业链的完善
废旧电器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如果产业链得不到完善,一方面相应的科技会出现停滞局面,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阻碍生产力的前景;另一方面,产业链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迅速拉动经济的发展。
丹麦研究人员的分析结果显示,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线路板中,可以分离出286磅铜、1磅黄金、44磅锡,其回收利用具有广阔前景,而电子线路板在废旧家电中尚处于低价值产物。与此同时,环境的污染在我国而言更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一个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了太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从这两个方面看,我国废旧电器产业链亟待完善。
对于相关产业链的完善,首先是需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采用奖惩分明的手法,对环境进行保护,并且对参与产业链建设的企业进行必要的补贴。日本早在1998年6月就颁布了《家用电器资源回收法》,而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一直到2007年才开始施行,并且还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废弃家电产品。此外,对于已有法律法规的落实也必须加以重视,唯有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其次,推动相应文化建设。文化的范围很大,其中包括了科技、宣传、认识方法等众多方面。对于废旧电器产业的相关方面而言,一方面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并且推动相应的科技发展,确保对废旧电器的拆分和抛弃过程不会对环境带来隐患。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对废旧电器走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呼吁全面参与正确处理废旧电器,才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三、结论
废旧电器的处理涉及到社会和生态的众多方面,因此应当慎重和妥善处理。唯有整个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才有可能使废旧电器获得妥善处理。
关键词:东阿阿胶;供应链;库存管理;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东阿阿胶集团在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在上游增加了养驴基地,中游的制造环节增加了产品类别,下游实行了多渠道营销,完成了全产业链的控制。2011年,东阿阿胶启动“驴皮溯源工程”。该工程为每一头毛驴植人电子芯片,依托REID、二维条码等技术打造一个东阿阿胶产品生命周期溯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过标志编码、标志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分析和查询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可追溯。该技术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人手保证产品的安全,有关驴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这个溯源平台上显示。消费者通过短信、网络、电话等,可适时查询每盒产品的质量信息。企业将产品原料的采购到最终销售的一系列流程有效结合在一起,使产业链更加完善。东阿阿胶在对产业链进行优化时,在不同的环节分别采用了不用的方法。
一、ERP系统的引进
2005年,经过对国内外数家ERP软件提供商的考察、分析和比较,东阿阿胶集团最终选择了和佳公司的ERP产品。
阿胶集团ERP项目许多功能模块实施成功,已经在财务、生产、库存及销售等方面得到体现,对资金的需求计划纳入管理的高度,实现了对资金运用的有效监控;对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进行重新规划、理顺,形成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与跟踪;对销售发货及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和整顿;对库存管理进行了整顿,按照标准严格划分了货区、货位,并对库存物资进行了分类,做到了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规划,实现了组织机构扁平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
二、库存管理
1.库存结构优化
东阿阿胶集团试行战略采购,实现部分品种的零库存管理。在强化库存结构控制方面:每月统计分析滞销成品、滞留包装材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建议,发送提报销售计划部门,预警、督促销售。包装材料更换时,由计划主管下达采购计划配套老包装并安排生产领用进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在生产计划调度岗位上增加库存周转率的考核,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质量。通过内部签报,使销售计划管理归口一处,原来多个市场部门提报计划给采购部改变为由运营服务部汇总、审核、考核销售计划准确率并提报,以提高销售计划指导生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编月度生产计划进度表,详细记录执行过程中的调整信息,对调整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逐步减少调整次数。
2.逐步实现零库存管理
制造供应部推行零库存物资管理办法,降低采购成本;控制包材、成品库存,对滞领物资跟踪处理;提前预测发货计划,根据销售预算提前准备,确保产品供货及时率。
三、多渠道营销
企业采用供应链优化管理,促进多渠道销售平衡发展。依据经营现状,变革事业部管控模式,改变渠道管理策略,逐步减少直供终端转经销商管理的渠道策略,有效提高了分公司经营的积极主动性与灵活性。为减少经销商囤货和串货情况的发生,公司引入供应链管理。对于出厂的每一份阿胶块都会通过条形码(为经销商免费安装了仪器)扫描,对经销商的存量、销量和售价进行跟踪。公司全年规定均匀发货,且每次只会给经销商1.5到2个月的库存。
对于营销渠道的发展来说,目前公司75%的产品通过药店渠道进行销售,15%是通过医院进行销售,而10%则是通过超市销售。公司药店、医院和商超渠道的专职销售人员规模分别达到了900人、100人和100人。公司提出未来将积极发展医院和商超渠道,使三者均衡发展,药店、商品超市、医院渠道的比例5:3:2。
四、产业链完善的建议
阿胶集团通过这些办法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链,并扩大自己的公司。企业实行全产业链的目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最高效率,而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扩张。对阿胶集团的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有如下建议:
1.建立并完善销售财务管理体系,规避经营风险。根据发展战略、授权管控要求等,完善OTC、保健品销售费用及预算管理制度,为健全执行依据、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保障。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并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由销售定生产的观念。销售部门要致力于拓展销售市场,并保证销售渠道的稳定,而生产部门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以弹性的生产方式全力配合销售部门的工作,使企业能较均衡地进行生产。
3.严把费用兑付核销关,确保费用合规,核销手续齐全。发挥财务前置管理的作用,严格审核各类费用申请,对与预算、标准、审批流程等不符的进行沟通反馈。
4.夯实会计基础管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设计药品、保健品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会计核算细则并培训执行。随着华润会计报表及管理报表不断增多和细化,会计信息统计的工作量会有大幅增加,加强会计凭证稽核管理,通过稽核问题点的发现,保证核销手续规范、完整,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反馈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全面进行经营预警分析,全方位反映经营状况。针对药品和保健品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指标,分别设置不同纬度的经营分析模板,每月按时分析,使本期经营数据与预算对比、与历史数据对比,为公司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根据各类数据的分析对比,发现经营中的偏差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并提出改建建议,跟踪问题的整改进度,促进及时调整纠偏,达成经营目标,防范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蕊.东阿阿胶 掌控全产业链[J].企业管理,201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