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习报告

地理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学习报告

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课题负责人:丹阳市第5中学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1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问题的提出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地达到形成学生地理意识的程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1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学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地理学习能力亟待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中学地理教学创设了1个教改的舞台,我们借此良机,在学校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1条重点中学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1)、发挥地理学科特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1,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10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1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1览无余。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1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的1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社会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1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8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3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1。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学评估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处?认为吉林是辽宁的省会;到1个陌生的环境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综观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地理意识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10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高考新1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1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1轮改革的出台,人们已普遍从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定。XX年在5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区实行“3+x”或“3+综合”,因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

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地理教学最直接的检验成果——高考成绩,教师也应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图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1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1就是要让学生掌握1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高3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放在1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叫学习能力?概言之,即人们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已经习得与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去进行深1步求知获能的各种实际才能。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应包括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地理事象观察、认知、记忆等方面的能力);②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地理特征及成因的能力);③地理应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③地理创新能力(包括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第1阶段——对我校高1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学习的目标和自信心,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鉴于此,我们此项课题研究围绕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3方面展开,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做到"会学地理"。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3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1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1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从中学生的特点看。

中学生的年龄在13~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1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3、 地理学科特点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2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4、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1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照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谭延平、侯建成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侯建成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张琳霞、陈春蕾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汤国华、王文华、侯建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所有成员各负1职,并协调工作。

(2)、实施过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a、认识规律原则:

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1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b、实际性原则:

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c、。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1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读图1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3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1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1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要利用“1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1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1图多思、1图多用。每1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1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哪1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1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1个方面。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总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1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3,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0,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1空间或某1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1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低血糖症

文章编号:1005-619X(2007)06-0363-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9例均依据1998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并且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8±14)岁,病程3月~2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所致20例,其中优降糖16例,磺脲类加双胍类药物所致7例,胰岛素所致11例,磺脲类加胰岛素所致1例。

1.2 临床表现。低血糖症发作时,出现急性低血糖反应者33例,无明显低血糖反应者6例。有意识障碍者21例。发作时血糖均≤2.8mol/L。

1.3 发病原因:①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27例。②胰岛素注射过量6例,其中包括1例由注射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未及时调整用量者。③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者4例。④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未经严格饮食控制及适当运动治疗,即给予足量磺脲类药物口服者5例。⑤热量摄入不足或与进餐时间不匹配12例。⑥与增强降糖药药效的水杨酸类合用,降糖药未减量者2例。⑦饮酒后发作者1例。

1.4治疗与预后。拟诊或确诊低血糖症时,立即给予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25例症状迅速缓解,12例低血糖反复发作者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维持治疗。2例顽固性低血糖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本组死亡3例,占7.7%。1例因医师经验不足过早停用葡萄糖导致低血糖再发致死,2例因长时间低血糖昏迷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

2 讨论

低血糖症是指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ol/L而导致的脑细胞缺糖的临床综合征,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1]。据文献报道约60%~80%以上的低血糖为药源性低血糖[2]。降糖药物的严重副作用,相当一部分与临床工作中某些失误有关。通过对本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磺脲类药物为最常见诱因,其次为胰岛素,其中大部分为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笔者分析导致药物性低血糖症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未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证。本组5例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即投于足量磺脲类药物口服,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新近确诊的Ⅱ型糖尿病,尤其是超重者,经饮食控制及适当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常可以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急于给予降糖药物口服,尤其是给予足量磺脲类药物,往往导致低血糖反应。这些病例提示,对于Ⅱ型糖尿病,只有在饮食控制不能奏效时,方能应用降糖药物,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并注意个体化的原则。另有4例合并肾功能不全应用优降糖或达美康而发生低血糖症。肾功能不全时优降糖等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易在体内蓄积,此类病人不应选择经肾脏排泄、降解的药物。②老年是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27例。老年人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并且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反应障碍,容易发生低血糖或影响低血糖的恢复[3]。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宜选择一般不引起低血糖或较少引起低血糖的药物,选择磺脲类应特别慎重,用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尽量不用优降糖等长效药物,消渴丸每10粒含有2.5mg优降糖,应充分估价优降糖的作用。③胰岛素注射过量。本组胰岛素过量所导致低血糖症6例,其中有1例为应用动物胰岛素换为人胰岛素时未减少用量导致低血糖症。人胰岛素较动物胰岛素生物利用度高,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几率小,相同剂量下有更强的降糖效果,所以换用人胰岛素时应减少剂量,以后随血糖水平逐渐增加,一般2~3天调整1次,每次2~4单位。④用药剂量调整不及时。如病人因并发其它疾病而进食减少即热量摄入不足时,但降糖药物未减量。当进食量减少或营养状态欠佳时,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⑤用药与进餐时间不相匹配也可以发生低血糖反应。因此用药后一定按时进餐。⑥磺脲类降糖药物与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类、磺胺类、利血平、氯霉素、胍以啶等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类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4],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低温血液透析;畏寒反应

低温血液透析在预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已有许多报道。根据资料记载:低温血液透析能够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1-5]。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对维持血液透析过程中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应用低温血液透析,在预防低血压发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1 716例次低温(35℃和36℃)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畏寒反应1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费森尤斯4008S型透析机,F6透析器膜面积1.3每周透析2~3次,血流量180~200 ml/min,室温18℃~20℃足部放置热水袋保暖。既往常温(37℃)血液透析1 800例中发生低血压716例,低血压发生率为39.77%;低温(35℃)血液透析1 056例中发生低血压109例,发生率为10.32%。低温(36℃)血液透析660例次发生低血压69例 ,发生率为10.45%。

1.2 方法

1.2.1 分组 选取我院低温(35℃)血液透析1 056例次作为对照组,透析液温度36℃行血液透析660例次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低温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畏寒反应的次数及透析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作一比较。纳入标准,排除感染,过敏反应,低血压原因引起的畏寒或寒颤表现。

1.2.2 监测指标 畏寒表现:自觉寒冷,皮肤发冷苍白,四肢冰凉,竖毛肌收缩(鸡皮疙瘩)或面色发绀,寒颤。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注:两组透析前生命体征相比,P>0.05;两组透析后相比,P

3 讨论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体温是通过回血温度来控制的,而回血温度的控制又是通过调节透析液温度来实现的,回血温度还受环境温度、血流速度、透析器大小等因素的影响[1]。我院地处山区,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及10月15日至11月15日(供暖气前和停暖气后)的近2个月间,室内温度最低,一般在12℃~14℃,经用空调使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由于大多数透析患者透析前体温偏低,并存在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在应用低温透析治疗30 min后,对照组(35℃)1 056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不同程度畏寒反应,其中1例出现四肢冰凉、寒颤症状,观察组(36℃)660例患者中,仅有2例发生轻度畏寒反应(自觉寒冷、竖毛肌收缩)。与对照组相比畏寒反应发生率下降3.1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由于寒冷刺激可使肌肉紧张性增强,并反射性引起战栗[2]。本组观察发现,在应用低温透析时,热量的丢失总量与环境温度及透析液温度相关。透析过程中室内温度在18℃~20℃维持,使患者暴露于相对低温的环境中,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增加,致热量丢失,体温下降,再者由于大多数透析患者存在着低体温[1],应用低温(35℃)透析时大量低温血液不断循环流回体内,降低了机体深部和外周体温,使体温进一步下降。据资料记载:低体温刺激冷敏神经元兴奋,经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患者感到发冷和恶寒[3],本组病例观察与报道轻度低温(34℃~36℃)会引起寒颤[4]相符。

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透析后比透析前体温平均下降0.23℃,观察组透析后比透析前体温平均上升0.18℃。透析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温平均升高0.41℃(P

据报道,冷透析液对血压的影响是通过提高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使血管收缩和末梢血管阻力增加[1],使血压升高,我院观察既往常规(37℃)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率为39.77%(716/1800),对照组(35℃)在应用低温血液透析过程中比常温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下降29.45%,观察组(36℃)比常温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下降29.32%。本组观察表2所示:对照组与观察组透析前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血压比透析前均有所下降,(P

有研究表明:低温透析可致心率增加[1]。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透析前心率比较(P>0.05),透析后心率均有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2.05次/min(P

据资料记载,一般透析治疗都是在(37±1)℃条件下进行的[5]。根据我院观察结果在室温18℃~20℃时应用低温透析,为减少畏寒反应的发生,采用调高透析液温度至36℃,尤其是对于老年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经上调透析液温度,明显减少了畏寒反应发作次数和发作强度。尽管个别患者在最初的透析过程中感觉有些冷,但低温透析治疗能够保持平稳延续,与报道一致[6]。

怎样减少和避免低温透析中畏寒反应的发生,透析时回血温度的个体化是治疗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组室温在18℃~20℃时应用低温透析,液温设定在36℃,并积极采取保暖措施,以减少畏寒不适反应的发生,避免因低温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畏寒反应的发生可能还与年龄、营养状况和心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由于样本量有限,有待更大样本量的观察及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2):49,177-179.

2 朱文玉,曲瑞瑶.人体生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2):155.

3 和瑞芝,王家富,陈命家.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56.

4 徐斌,季大玺.连续性血液净化在重症急性肾衰中的应用.中国血液净化,2001,3(2):196.

5 于仲元.血液净化.现代出版社,1994,11(2):296,478.

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在血清皮试阳性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析2005-2010年期间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治疗28例抗蛇毒血清皮试阳性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28例中9例无明显付反应,顺利结束疗程,9例可见荨麻疹伴瘙痒,10例见荨麻疹、胸闷、气喘、恶心、腹痛、汗出、脉细、血压下降、休克等,经减慢滴数,对症处理等综合处理,顺利完成血清注射。结论 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在血清皮试阳性患者中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假阳性判断困难,而且有过敏试验、脱敏、治疗三重作用。

【关键词】抗蛇毒血清 分段稀释滴注法 皮试阳性

蛇伤是我国农村和野外工作者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致残,甚至死亡。蛇伤后立即用绳子捆扎患肢近端第一关节上方,切开牙痕(五步蛇禁用),挤血排毒是一种有效急救方法,但抗蛇毒血清是蛇伤的特效解毒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2005――2010期间,采用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治疗28例抗蛇毒血清皮试阳性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中 男16例,女12例,年龄9――65岁,其中蝮蛇咬伤26例,五步蛇咬伤1例,眼镜蛇咬伤1例,入院时间1――72小时不等,均按抗蛇毒血清使用说明标准皮试阳性。(取0.1毫升抗蛇毒血清,加1.9毫升生理盐水,即20倍稀释,在前臂掌侧皮下注射0.1毫升,经15――20分钟注射皮丘在2厘米以内,且皮丘周围无红润及蜘蛛足者为阴性,若注射部位出现皮丘增大、红肿、浸润,特别是形似伪足,或瘙痒者为阳性。)

1-2 治疗经过与结果 28例均先静脉应用地塞米松10mg,后将抗蛇毒血清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抗蝮蛇血清6000单位、抗五步蛇毒血清2000单位、抗眼镜蛇毒血清1000单位)每分钟5――15滴静脉滴注,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加快静滴速度,观察5分钟,无不良反应,注入余治疗剂量摇匀,(抗五步蛇毒血清6000单位,抗眼镜蛇毒血清血清1000单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快速静点余量。其中9例无明显副反应,顺利结束疗程。9例可见荨麻疹,立即减慢静点速度,异丙嗪1mg/kg,肌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无明显其他不适。10例15分钟没到或快速静点期间即出现荨麻疹、胸闷、气喘、恶心、腹痛、汗出、脉细、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立即停止用药,快速静推地塞米松10mg、肌注异丙嗪1mg/kg、吸氧,症状好转后,继续以5――15滴/分钟静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均无休克或症状加重表现。28例均已接受常量抗蛇毒血清静脉滴注,血清注射完毕后均再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在医院观察期间均无蛇毒血清副反应加重或新出现,原有荨麻疹等副反应渐渐消失,出院后有一例荨麻疹伴瘙痒复诊,经使用葡萄糖酸钙静推,口服扑尔敏等治愈。

2 讨论

蛇伤是我国农村和野外工作者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致残,甚至死亡。蛇伤后立即用绳子捆扎患肢近端第一关节上方,切开牙痕(五步蛇禁用),挤血排毒是一种有效急救方法,中草药外敷内服是祖国医学的魁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抗蛇毒血清是目前治疗蛇伤的特效解毒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药物仅能做辅助用药,地塞米松经临床观察可明显降低蛇毒症状和蛇伤死亡率,在此可以起到治疗蛇毒和抗过敏双重作用。临床治疗中经常有抗蛇毒血清皮试阳性者,蛇毒血清致过敏性休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致迅速死亡。按常规脱敏注射法不仅注射繁琐,而且不良反应率高,甚至过敏性休克。采用分段稀释滴注法不仅避免了假阳性的判断困难,而且有过敏试验、脱敏、治疗三重作用。如有副反应,可调节滴速进行脱敏治疗并便于静脉给药,治疗及时,护理工作简化,但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滴数,防止过敏性休克发生。本案28例中均顺利结束抗蛇毒血清治疗,无一例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抗蛇毒血清分段稀释滴注法在抗蛇毒血清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疗效。

参考文献

地理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脂血症;血糖;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血脂代谢紊乱可直接导致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代谢综合征(MS)可直接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并造成死亡。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了我国人群MS的诊断标准[1],宝鸡地区尚无大规模人群中按CDS标准诊断MS的报道,因此进行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MS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旨在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共计21237例,年龄18~90岁,男13729例,女7508例,平均年龄42岁,并按不同年龄将其分为6个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以上者。职业类别有工人、机关干部、文教卫生、银行职员等。其中有549例(2.6%)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1720例(8.1%)服用降压药,1023例(4.8%)服用降脂药物治疗。

1.2 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 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疾病史、用药史等,检查身高、体重、血压测量。调查人员均为经过统一培训的医院医务人员。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kg/m2),BMI在18~23之间为正常,BMI≥24为超重,BMI≥28肥胖[2]。

1.3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 坐位采集空腹12~14 h后的静脉血液3 ml,室温静置,凝集后分离血清,4 h内完成检测。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测定采用酶法[3],试剂来自3v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匀相法,试剂及定标液来自日本第一化学试剂公司。本室常年参加陕西省室间质评活动,测定结果均为优秀。

1.4 诊断标准 MS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血脂异常根据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标准[4]。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由双人录入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正态分布资料采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受试者21237例的平均血脂、血糖水平和一般资料,见表1。

2.2 各种代谢异常的患病率

2.2.1 血脂、血糖异常患病率,见表2。

受试者至少具有一种血脂异常者7929例,检出率37.3%,男40.5%(5554例),女31.6%(2375例)。有6329例(46.1%)的男性和2721例(36.2%)的女性有一项或以上的血脂浓度高于合适水平,总检出率9050例(42.6%)。

2.2.2 高血压、MS、超重/肥胖的检出率,见表3。

2.3 年龄、性别分层后各种代谢异常患病率,见表4。

由表4可见,40岁以上组的各项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

3 讨论

MS是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的一种状态,直接导致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造成死亡,同时它也是一种可预防控制的疾病。近20年来,随着中国人群生活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明显变化,使超重/肥胖、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加。采用我国CDS诊断标准,本次调查显示宝鸡地区M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为11.6%,男性患病显著高于女性。超重、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TG 、高TC、高LDL-C、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是19.9%、7.7%、5.0%、16.1%、24.7%、12%、13.2%、4.2%。

多数人习惯将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独立看待,特别是对高脂血症中的高LDL-C、低HDL-C被检者和部分医护人员往往忽略不管,认为只要TG、TC正常就没有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女性50岁后高LDL-C患病率超过30%,男性40岁后患病率2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HDL-C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与冠心病危险呈负相关,HDL-C

MS中最常见的代谢异常组合有三种:超重/肥胖+高TG+低HDL-C;超重/肥胖+高TG+高血糖;超重/肥胖+高TC+高血压,因此肥胖可直接带来高MS风险。本次调查显示40岁以上组的高血糖、高TC、高LDL-C、高血压、MS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它的每一种组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将该类人群作为重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对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进行早期识别和重点预防,指导他们形成并保持科学的生活习惯,进行膳食平衡营养教育,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防治MS的基础和预防关键,有效控制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血脂紊乱,控制血压是应对MS的最佳方案。特别对于还没有达到MS高发且易于干预的中青年人群,应加强血脂检测并指导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以降低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病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症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156-161.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8,68:327-331.

[3]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