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创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2],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CDIO大纲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专业地图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课程地图扮演著学生的学习导航工具,旨在提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指引,让学生能够依据未来的职涯目标与兴趣,按课程地图可以地从学校开设的通识及专业课程中,清楚所学专业的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地图,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行规划,可以更有系统性、目标性地完成学业生涯。根据市场调研,专家访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进行明确后,按照多元化培养的目标,对我院的电信专业设置两个方向,其中一个是信号处理与控制方向,另一个方向是智能电子方向,同时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在满足学生在对硬件要求的基础上,可以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学习java语言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知识。通过建立专业课程地图,协助学生以职涯发展为导向进行学习规划,建构出具有层次性、完整性之学习流程。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大四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安排,同时课程地图与培养方案的核心能力相互对应,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化。
三、实施措施
1.按照专业岗位群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调研和学生的特点,在培养方案建立时根据岗位需求分析设立课程,建立了岗位群的地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岗位主要有嵌入式工程师、PCB工程师、电子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岗位,通过建立每个岗位的课程地图,学生可以根据地图的介绍清楚专业的方向,在学习过程中更能有的放矢。其中电子工程师主要是进行系统分析、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电路测试等工作,同时具备电子线路分析设计能力、电路仿真设计能力,因此根据该岗位的能力分析,以硬件电路学习的基础上,从大一到大四都有相关课程的设置,首先学习相关的EDA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与测试仿真,然后通过单片机的应用学习系统的设计。
2.学科专业导论的建设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间断地学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设立了学科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前景、实践课程体系、考研和职场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阶段的需求对专业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3.实践课程的建设根据CDIO工程理念培养的大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实践应用能力,除了在课程上进行贴切得设置外,更是加大了实践环节的实施,在大一进校阶段,让学生在对应的电子企业进行企业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感官上的认识,在大二阶段进行电子产品的流水线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电路的知识更清楚地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实际使用及注意事项,为后续的电子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寒暑假再进行电子市场调研,了解专业动态,清楚市场需求,明确自己的方向。从大三开始利用单片机进行电子系统的设计,同时开放实验室,通过第二课堂,聘请企业人员进行指导实践,加大课程设计的系统性,题目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通过团队分工协作,既能对系统设计的方法进行实践,又能锻炼和培养团队精神,为学生后续的就业做好铺垫。
四、总结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ARMCortex―M3
中图分类号:TP368.1-4
嵌入式系统的最主要目的是满足生产过程中的部分特定用途。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在于硬软件设计协同性的体现。因此,在有关“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所掌握的硬软件知识均有着严格的要求。本文在对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后,从“嵌入式系统”的内涵、需求与体系上着手,对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在ARMCortex―M3的基础下,全面探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可行性。
1 “嵌入式系统"教学的相关理论
1.1 “嵌入式系统”教学的人才需求
就现阶段电子行业的发展状况看,嵌入式的硬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与应用工程师三种工程师是电子市场所急需的。按照市场需求的相关因素来进一步分析表明:对嵌入式硬件工程师主要技能要求偏向于在电路、驱动程序和板级支持包;嵌入式应用工程师考核重点是在嵌入式系统下,能对平台软件进行可利用式的开发;而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则要求工程师能在操作技能与移植技能上有所建树并完成硬件平台与软件程序的高效对接。就一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说,学生对信号与电子设备的掌控程度、对整体知识的运用已属于最高的要求。就专业的特性因素来说,三种类型的工程师有内在相关度,都属于嵌入式人才需求类型的方向。经过对以往电力型人才的运用经验发现,在嵌入式中的硬件工程师与系统工程师更为契合,而嵌入式应用工程师则更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体系。
1.2 “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首先,“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需要兼顾理论,关注实践:“嵌入式系统”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嵌入式应用,做出不同的变化与创新,就需要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嵌入式系统”教学也需要以实践为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验性。特别是针对验证性的实验教学而言,实验的结果并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需要对学生获取实验结果的过程加以突出的关注,使学生能够在反复进行程序调试的过程当中,对实验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与调整,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需要确保所选取实验项目的合理性。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当中,良好的实验项目要求体现其综合性、以及创新性特征,将学生既有的知识点充分调动起来,解决问题,将被动的应付学习状态改变成为主动思考,并积极应对的学习状态。同时,所选取的教学试验项目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使学生能够具备弹性化的思维空间,将学生个性充分激发出来,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2 Cortex-M3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教学实践
2.1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并从信息工程的发展实际出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经过认真思考后选取了以Codex-M3为教学内容的内核、以STM32处理器为教学实验对象的教学体系。其主要的教学实践流程为:在学生充分了解cortex―M3的体系、掌握其结构的基础上,在最近研发的cortex-M3内核处理器STM32的有效引导下,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任务进行合理调度,在ARM公司“嵌入式系统”的有效经验下,完成51单片机的转化。此实验的体系有四个组成部分,即: ARM codex―M3体系,STM32系列处理器、内核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C/OS―lI。校方以精选的4本教材和特质的参考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模本并全方位扩宽学生查阅资料的渠道。依据模块的选择教科书选用了以下知识模块:《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例开发――基于ARM微处理器与~C/OS―II实时操作系统》、《ARM Codex―M3权威指南》、《STM32系列ARM Coaex―M3微控制器原理与实践》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2.2 实验平台的选择
通过对实施嵌人式实验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对此硬件载体深入了解后表明,传统的实验箱模式中存在有限制性因素,STM32仿真学习套件STM3210B更符合试验的要求。该套件采用在核心与性能上都进行了优化并支持USB下载程序和供电,因此极具便捷性。另外,此平台将仿真器与目标有效结合而极具效益。
2.3 实践流程的设计
在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后发现,实践的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即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验部分按课时计算有18个,课程设计按天数计算为两周。在试验中,要求学生学习要点中必须具备:计算机的组成、系统的结构、单片机原理的运用、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并将重点定为对指定ARM系统的编绘,克服嵌入式系统中的各种操作难点。在对老师选择上,采取试验课老师与教学课老师交替担任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同步性;在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生有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验平台的要求下,促使具体任务的完成。通过对以往开发板例程中经验的整合,结合当今的开发环境,分6个部分进行实验。如下表(表1)所示:
通过实验发现,嵌入式系统的程序的庞大性,增加了学生在特定的课时内进行透彻掌握的难度。据此,在试验时,应对工程模板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醒学生修改编写关键代码并保持设置的合理性,有序进行试验并设计分值,根据实际情况对操作分进行定量选择。另外,增加学生对Source Insight和BeyondCompare两个程序的认识并能有效将其运用到文本与软件中,进一步促使编程效率的提高。整个试验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实际操作、实验报告,其中,操作占60% ,报告占40%。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实验平台上完成操作系统的移植,有效管理多个系统任务并进行任务调用。“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根据医生试验流程运行了两届,学生的接受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其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教学的实践与结构上仍需进行持续的改进。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嵌入式系统”教学进行相关的试验后表明,“嵌入式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经过不断改革后的最具可行性的课程体系,其教学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体系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内容模板更具组合的高效性,因此,“嵌入式系统”教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另外,“嵌入式系统”教学在形成中所存在的弊端,有望于教育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总结与改进以促使其动态体系的形成,争取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用最快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掌握最深层的、最全面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施文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的探索[J].林区教学,2011(06).
[2]王维博,王海滨,叶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04).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 改革措施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2]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关键词:信号处理实验室;虚拟仪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2-02
一、传统实验室建设现状与问题
传统实验室建设是按照单独课程设立的,例如传感器实验室只会负责“传感器原理”课程,高频实验室又只会负责“高频电子线路”[1-2]。近年来可以发现,类似“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甚至“创新实验室”成为了各大高校兴建实验室的主流,在这样一个实验室中,教师希望能够涵盖尽可能多的课程实验内容。所以,相对于针对单独课程的传统教学实验室而言,能够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实验平台显然具有优势,在统一平台上能够做多门课程的实验(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也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交叉实验。一方面便于统一管理与协调,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实验室建设成本[3]。
诚然,随着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的突飞猛进,每年开设的全新课程甚至专业都层出不穷,想利用一个实验室涵盖所有技术内容并不现实,希望实验室永不过时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但是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却意义重大。
针对这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建设方案。此实验室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可以通过添加相应模块(自行设计或外购)面向多门课程。此实验室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可配与可扩展性。通过各种实验模块和功能模块,教师们可以按照自己课程的需要自行选择和设计相应的实验;模块种类的不断增添表明实验平台具备了长期的可扩展性,不会过早过时甚至报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具备模块化的特点,学生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将多个模块一起放在实验平台上搭建自己的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做各种综合实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契合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4-5]。
二、信号处理实验室建设方案
对信号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也衍生了多种信号采集处理仪器,如几乎是实验室标配的示波器、万用表,高端实验室要配备的频谱仪、逻辑分析仪等。上述设备性能自然毋庸置疑,但主要面对学生的教学类实验且成本较高,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因此设计了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方案,选择多通道数据采集卡作为实验室的核心设备,采集各类信号,信号产生及调理由器件(传感器、信号发生器、其他电路)提供,而信号处理的任务则交给LabVIEW或类似的虚拟仪器软件。信号经处理后可输出控制外部器件,此方案只有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必须购置,其他模块都可以自行设计和根据情况扩展购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在虚拟仪器平台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过软件即可以完成示波器、万用表、频谱分析等信号处理的基本功能。软件提供的测量功能可以随时升级,与传统仪器相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通过开发软件又可以实现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计算。在具体实验教学中,教师设计基础程序供学生参考学习,学生通过修改程序参数、增加程序功能,加强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实验室可以承担电子信息专业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几乎无所不能,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信息专业的核心是信号处理,而此方案把信号处理的任务交与软件实现,因此可升级能力及灵活性是无可比拟的。实验室可以完成的相关课程和实验内容如下所示:(1)数据采集与处理;(2)传感器及其应用;(3)信号与系统;(4)数字信号处理;(5)数字图像处理;(6)语音信号处理;(7)电子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过增设调理电路,如面包板、PCB板等方式进行课程设计;(8)综合类实验或开放性实验;(9)毕业设计。
三、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改示例
(一)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教学内容包括模拟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模拟多路开关、测量放大器、采样保持器、A/D及D/A转换器等内容,是以信号的测量与处理、微型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实用性很强。作为获取信息的技术,数据采集广泛地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课程特点是知识点与专业各课程都有关系,知识点很分散,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密切,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只能在课堂上通过实际项目介绍、学生查阅资料并演讲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利用信号处理实验室实现任务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任务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知识生动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此实验室可以完成多项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具体任务,既可以紧密联系课程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扩展性。
(二)传感器及其应用
传感器及其应用课程也是一门知识点分散的课程,其课程实质是探讨物理信号转电信号的原理、过程及技术指标。如果能够在信号处理实验室中增加传感器模块,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可以将此课程和电子信息专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是合并相关知识点。比如可以完成温度、压力、应变测量和分析实验、生物医电生理信号测量和分析实验,磁场传感器测量和分析实验等。
受成本所限,传统的传感器实验室一般只能完成验证性实验,而信号处理实验室不仅可以完成传感器的物理量采集,更可以完成数据量的处理、分析和存储。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平台设计多点温度采集系统。学生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也可以学习多点温度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且在系统设计中掌握虚拟仪器软件的编程方法、用户界面的设计。
(三)虚拟仪器课程设置
增设虚拟仪器课程,以学习和掌握LabVIEW的软件功能为主。通过引入自定义的虚拟仪器,学习虚拟仪器软件的仿真和分析能力,可以把其用于演示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或复杂的专业概念。利用实验室硬件采集设备可以获得实际的测量数据,利用软件又可以生成仿真数据,通过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将两种数据进行比较和关联,分析信号误差、信号变化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子信息专业内容。
(四)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信号处理实验室可用于虚拟仪器设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实验以及虚拟仪器专题实验、通信工程设计训练、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同时其可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平台。此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和虚拟仪器软件,特别适合设计综合性强的实验(各专业教师发挥所长,分别设计),与大一的专业导论相呼应,力图通过专业实验“一锤定音”,彻底解决学生专业思想淡薄、奋斗方向迷失、学习兴趣缺失的本质问题。设计的家电类电脑板功能测量综合性实验如下。
电脑板测试系统是指在传感器的测试和计算机的控制下,能自动完成激励、测量、数据处理、显示或输出测试结果的一类系统的统称。电脑板测试用于完成对被测电脑板的性能测试,根据对电脑板测试结果的分析、对故障的诊断与定位也可将其扩展成为诊断系统。参考电脑板检测的结果,研发人员可以在设计中防止出现重复性问题,减少产品返修率,提高效率,以更快的速度研发出更合格可靠的产品。
学生需要对实测家电类电脑板进行功能分析,根据电脑板的数据类型,分别对其进行信号调理,对模拟量进行滤波处理,对数字量和脉冲数据进行光耦隔离,开关量通过继电器隔离和控制。调理后的信号分别与数据采集模块的相应通道对接。电脑板需要观测和控制的数据送入PC机内部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在实际实验中,需要利用LabVIEW软件设计操作检测程序,从而控制和观测电脑板,完成电脑板功能检测实验。
除了家电类电脑板功能测量综合性实验以外,依托任课教师科研项目,还设计了数据采集与滤波处理实验,实验知识点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原理、滤波器原理、滤波器设计方法、信号采集、DA输出等;射频无线通信实验,实验知识点包括发送机及接收机设计、发送机及接收机测试、室内通信实验、通信编码设计等;模拟十字路通信号灯设计,实验知识点包括LED驱动及电路构建、交通信号灯控制策略、实验方案设计等。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处理实验室实际上是教师发挥能力的一个平台,是学生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带动一批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利用教学内容设计和整合的机会,可以带动精品课程建设及相关教材出版。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专业认识则是此实验室建设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于效宇.“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2]于效宇,刘艳,杨会志.基于频谱分析的高频电子实验教
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
[3]全晓莉,周南权.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电路实验系
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
[4]吕井勇,孙胜春,董兴泰.基于NI ELVIS的串联谐振电
路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校的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成都学院在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上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内容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基本情况;研究教学环境和设施满意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成都学院教学环境和设施现状分析;教学环境和设施满意度因素分析; 关于改进成都学院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建议 。
第一章 导论
1.1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基本情况
1.1.1 学院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独立学院(教发函 [2004]21 号),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是其办学主体,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合作者提供办学硬件设施。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坐落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西区,现有本、专科学生5600 余名,占地 700 亩,规划面积 1500 亩。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教学基地、国家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国家 863 IC 设计产业化基地和软件孵化器人才培养中心。 MOTOROLA 成都软件中心、 Intel 、大唐电信、迈普、国腾等众多知名高新技术企业紧邻学院,校企联合实验室与人才实践基地的建立和面向行业“走出去、请进来”的立体组合式项目实践的强化,使得学院培养的兼有扎实系统理论功底和强劲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欢迎, 2003 年 8 月,学院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积淀和独具优势的科研教学实力,通过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借助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包括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本 / 硕深造、学术合作等项目,与微软公司、 MOTOROLA 公司、 IBM 公司、 CISCO 公司、美国硅谷 Rayton 集团建立的项目合作关系,成都学院致力于培养在工程实践领域具备突出攻坚能力、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产业急需高质量人才。
学院现设有 6 个院系:计算机系、微电子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图形艺术系、航空分院;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英语、动画、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旅游管理(空乘及航空服务)等。
学院以培养知识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化、有特色人才为目标,以软件、微电子、通信、电子工程等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与四川航空公司等其它领域国内外企业合作,创办特色专业,工、管、文和艺术类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成都、辐射西部,努力成为国内知名的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
1.1.2人才培养优势
强大的优质师资力量,保障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和企业教学实践基地,保障工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国际合作项目的广泛开展,保障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多层次知识学习体系,灵活的专业深造选择,保障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丰富的校园文化,浓郁的科技人文氛围,保障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以教学科研型院校定位为平台,保障有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
1.1.3 电子科技大学选派优秀师资
优秀师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电子科技大学大力支持成都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选派了 300 多名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从事科研前沿工作的教师到学院授课,同时派出了优秀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干部,从而保证了成都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教育专家组成学院学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监控教学质量。由资深教授担任的教学顾问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1.4 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依靠电子科技大学在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积累的众多科研院所合作关系和国内外优秀行业资源,将合作企业国腾集团作为“国家级重点高新企业”的产业领域资源及其国内外优秀合作伙伴扩展成学院的实践基地,将电子信息领域强劲的科研教学实力与行业实践优势进一步融合。
学院现已与微软公司、 MOTOROLA 公司、 IBM 公司、 CISCO 公司、美国硅谷 Rayton 集团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条件。部分学生已进入 MOTOROLA 成都软件中心、国腾集团等企业实训。
学院不仅拥有一批长期工作在技术研发、产业实践一线的资深研发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实践课指导教师,而且大量的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践;在学院的支持下,一批学生利用自主技术创办的企业已开始高速的商业运作。实践环节的加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真正实现了无缝链接,企业实践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绿色通道。
1.1.5 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开展
学院通过与国际知名院校和企业合作,使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现代化教育,加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在国际国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院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多名来自英国剑桥和印度的外教为学生开设了全英文技术课程。学院设立了留英奖学金,以资助和奖励学院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学生;学院已与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实施 3+1+1 (即 3 年国内本科、 1 年国外本科和 1 年国外硕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首批学生已赴英学习;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从 2005 年起实施学生互动、交流培养项目。与此同时,学院还将继续与国外知名大学洽谈,逐年扩大和丰富对外合作的范围与形式。
1.1.6 多层次知识学习体系
学院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已为二年级以上学生开办了双学士学位班,包括工商管理、外语、法律等专业。学生可以在电子科技大学本部或学院任意选修双学士课程,学业完成后由电子科技大学授予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证书。同时,学院将各种含金量高的认证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在尊重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学生除可自选课程进行学习外,还可以在学院范围内转专业;部分专业配备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
1.1.7 丰富的校园文化
在电子科技大学统一指导下,学院学生建立了 50 多个社团与协会,自办了多种刊物,组建了有线广播站,组织了体育类联赛、文艺演出、校园文化艺术月、学风建设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并荣获了“成都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分团委”、“电子科技大学 2004 年秋季运动会学生组团体第一名”等称号。积极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带动了良好院风的树立;学院重视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才,除开设了众多人文素质、经济管理课程外,还举办了“英语学习方法”、“就业与成才”等讲座,众多学术科研单位、企业的精英人士,纷纷来院开设专题报告,浓郁的科技人文氛围建立起学院新时代数码人文空间。
1.1.8 以教学科研型院校定位为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深厚的电子信息学科底蕴,为成都学院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石。中国信息产业的腾飞需要一大批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知识技能型人才,作为在电子信息教育领域奋斗多年的电子科技大学深刻的了解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培养工程领域知识技能型人才的两套体系的不同,只有理论功底深厚、具备科研攻关潜力的人才在未来的工程应用领域中才具备快速提升的能力,才具备获得长久持续发展的潜力。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同时,仍继承了电子科技大学专业功底扎实、理论素质全面的培养特点,为学生未来发展和专业深造提供了强劲动力,保障了教育价值的无限提升。
1.1.9 现代化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位于 IT 业聚集、生态环境优越的成都市高新西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至 2005 年 9 月,学院将拥有共计 38 万余平方米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标准运动场、网球场和游泳池等体育设施。学生宿舍配有卫生间、电话、电视及宽带网端口;校园内设有邮局、医院、超市、洗衣房和自动提款机等生活服务设施。
学院拥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基础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拥有充足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设施;所有教室和教学区均有音频广播播放听力训练。
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奖学金制度,包括国家奖学金、年度综合奖学金、专项奖学金,优秀生出国短期培训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等。 2004 年起学院设立了“学生软件创新基金”,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
学院创新的办学思路、严格的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赢得了各级领导,以及学生、家长与社会的认同与好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 2002 年 10 月到学院视察时,对学院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和众多省市领导也多次到学院视察,鼓励学院做好示范,探索按新模式办学的新路子。
为加大学院发展力度,学院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投资进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至 2005 年 9 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将成为在校生接近万人的综合性大学。
1.2 论文写作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高校又该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环境,迎接21世纪和WTO的挑战呢?我们认为,企业界贯彻实施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30多万家企业通过ISO9000论证,我国也有1万余家企业通过论证注册。如同企业一样,高校也十分重视质量,实践中也确有一些院校在探索建立高校教育质量体系标准。那么高校是否也能通过贯彻实施ISO9000族国际标准来改进质量和提高业绩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因为与企业相比,高校内部也存在着一个与企业相类似的“生产系统”,它有自己的“产品”--毕业生和“生产过程”--教学过程,所以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自己的质量体系标准将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保证。成都学院作为一才成立不久的独立型学院,必须在教学环境及设施上做到高质量,才能吸引大批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本文试着对成都学院教学环境和设施进行了分析,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学多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1.3研究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3.1 教学环境的特点
学校教学环境与其他环境一样,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本质上各种环境具有一致性。但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自己特殊的要素构成和环境特征。教学环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
教学环境区域是一个外在封闭性与内在开放性的有机统一体。教学环境区域的封闭性表现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中小学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有与外界环境相区别的环境界限,这种界限一般都是从校园围墙或类似围墙的其他隔离物为标识的。在这种明确的界限之内,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区域的开放性表现在,从环境内部机制来看,中小学教学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向外部环境开放,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影响,同时也向外界辐射强大的影响。
(2) 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
学校教学环境的主体是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尤其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学校内部特有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气氛,这些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气氛又进一步构成了学校稳定的社会心理环境。
(3) 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学校教学环境所以有别于其他环境,不仅取决于它有自己的环境区域和环境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其特定的环境内涵。一般来说,其内涵有以下诸项规定性。(1)规范性:教学环境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根据全面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特殊需要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设计、建设和组织起来的。因此,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育人的规范要求。(2)可控性:与其他一些自发形成的环境或自然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具有易于调节控制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不断对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撷取其中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消除和抑制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因素,使教学环境向着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3)纯化性:由于教学环境的主客体因素是在追求真理、掌握知识、发展身心这样一些共同的高尚的目标下组织在一起的,各种环境因素都经过了一定的选择、净化、提炼和加工等纯化处理。因而,相对于其他环境来说,教学环境绝少外界的喧嚣浮华,更没有闹市中的灯红酒绿,这里充盈的只有朗朗的读书声和对真理的向往。正因为学校环境具有这种纯化的特征,自古至今,人们都把学校看作繁杂纷扰的社会中的一方净土。(4)教育性:教学环境不仅仅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依托和舞台,构成教学环境的各种环境因素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正因为教学环境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所以人们在构建教学环境时,对它的教育功能的需要已远远超越对物质功能的需要,这也是教学环境相异于其他环境的一个主要特征。
1.3.2 教学环境的功能
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及个体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影响,都是通过自身的功能属性表现出来的。所谓功能,是指事物本身的功效能力,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他系统施加影响的一种属性,亦可称功能性属性。教学环境特有的要素结构和环境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功能原理。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以下六种功能,这六种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发展施加影响,并最终通过从总体上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促进个体的发展而显示出自身在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
(1) 导向功能
方向和目标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行动的动力。教学环境的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如前所述,教学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组织起来的育人场所,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年轻一代成长发展的期望。这些要求和期望渗透在学校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氛围,导引着学生的思想,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教学环境的这种导向作用对于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凝聚功能
教学环境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学环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门场所,这里洋溢着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学习气氛,充盈着欢快的歌声、笑声和读书声,青少年对于知识的渴望在这里可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们的才情和禀赋、兴趣和爱好在这里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而,学校教学环境对于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环境是师生共同创建的,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丛花草,每一处壁报专栏,都凝聚着学生闪光的智慧,渗透着学生辛勤的汗水。这一切都能激发起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无比关心和挚爱,增强他们对于学校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陶冶功能
教学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个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教学环境作为青少年长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在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中有着其他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校园,窗明几净、生气盎然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等等,都是可供陶冶情感、培养品格的有利的环境条件。教学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寓教育于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无形的,或物质的、精神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这种教育效应较之单纯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全面陶冶、塑造人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因此,揭示教学环境的这一功能并积极运用这一功能进行品德教育,必将大大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
(4) 激励功能
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在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感染和激励师生工作积极性的有利因素。例如,整洁幽静、绿树成荫的校园,宽敞明亮、色彩柔和的教室,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班风、校风,都能给师生心理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工作动力。特别是优良的班风和校风,更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创建培育出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反过来又作为一种最持久、最稳定的激励力量,推动着学校教学工作,激励着师生振奋精神、团结向上。
(5) 健康功能
教学环境的健康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影响。学校教学环境是师生长期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环境的优劣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对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的青少年来说,学校教学环境与他们的健康状况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一个卫生条件良好,没有空气、水源污染,远离城市噪音,一切教学设施完善充足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生的身体健康必然能得到有效保障。相反,如果一个学校周围常年烟雾弥漫,噪音不断,教室内光线幽暗,空间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无疑会受到严重损害。另外,教学环境中是否有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和良好互助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重视教学环境的这一功能,对于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 美育功能
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人与环境之间有着直接的审美联系。实践表明,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校园中的自然美、教室里的装饰美、教学中的创造美,以及师生的仪表美、情感美、语言美等等,都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感受美和鉴赏美只是美育的起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由感受、鉴赏校园的美,进而“按着美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去美化校园、美化自己的生活,增强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3.3 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环境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显的行为表现,这是现代学校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但是,师生作为教学环境的主体,反过来对环境又施加着积极能动的影响。他们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不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调节、控制。改造和建设着适宜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可以说,教学环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主体——师生的印记。我们研究教学环境问题,目的是全面了解和发现教学环境对人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环境主体的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和消除各种不利的环境影响,充分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促进自身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境的以上功能能否发挥出来、发挥得怎样,作为教学环境主体的师生,能否对教学环境施加积极能动的影响,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学环境的创设。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环境中与师生关系最密切的也是教室的教学环境,所以,我们把教学环境创设的范围限定于教室教学环境的创设,以使教学环境的创设对广大师生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教室教学环境的创设可分为教室物理环境的创设和教室心理环境的创设两部分。
第二章 成都学院教学环境及功能分析
2.1成都学院教学环境特点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坐落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西区,占地面积700亩。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申办,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合作者提供硬件设施,作为国家级首批示范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教学基地,国家国际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软件产业人才培训中心等,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至成立以来,一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力求培养出于社会无缝接轨的技能性人才。
学院课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老师均来自于电子科技大学,并有多位优秀教师。学院一直把办学质量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学院的绿化工作做得很不错,为在这里学习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安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日趋完善教学设施也将会给同学们带来新的感受。
2.2成都学院教学环境功能分析
正如冯林院长所说:成都学院培养人才就是知识技能型的应用人才。成都学院的学生出去后要有一技之长,要靠一技之长来获得企业的青睐,是学生出去以后在企业中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
学院以培养知识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化、有特色人才为目标,以软件、微电子、通信、电子工程等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与四川航空公司等其它领域国内外企业合作,创办特色专业,工、管、文和艺术类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成都、辐射西部。
学院目前设有6个院系:计算机系,微电子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图形艺术系,航空分院。学院培养人才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
第三章 成都学院教学硬件条件调查分析
3.1 食堂满意度调查分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不论在任何地方,吃饭都是大家所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学校也不例外,一个学校食堂是否合同学们的口味,是否能为同学们提供优良的就餐环境也就成为了同学们衡量一所高校是否高质量的标准之一。
成都学院作为一所才成立不久的示范性学院,要想让已经就读的同学觉得满意,就必须重视食堂这一块。
笔者对成都学院先后成立的正阳餐厅和晨曦餐厅做了一番调查,近200名的同学自愿参加了调查,给出了他们对食堂各个方面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是最先成立的正阳餐厅的调查报告。
正阳食堂饭菜份量,品总,味道调查结果:
图 3‑1正阳餐厅饭菜份量品种味道调查结果
正阳食堂饭菜价格调查结果
图 3‑2正阳餐厅饭菜价格调查结果
正阳食堂就餐时间调查结果
图3‑3正阳餐厅就餐时间调查结果
我们暂时不对正阳餐厅进行分析,下面我们看一看新食堂晨曦餐厅的调查报告:
晨曦食堂饭菜份量,品总,味道调查结果
图 3‑4晨曦餐厅饭菜品种味道调查
晨曦食堂饭菜价格调查结果
图 3‑5 晨曦食堂饭菜价格调查结果
晨曦食堂就餐时间调查结果
图 3‑6晨曦食堂就餐时间调查结果
下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正阳餐厅和晨曦餐厅的调查报告:
首先是正阳餐厅:
根据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正阳餐厅可以说是相当不得民心。93%的同学认为正阳餐厅打的饭菜份量不足,93%的同学认为菜品很少,饭菜的口味也有57%的同学选择了差,至于饭菜的价格更是100%的同学选择了太贵(而并非贵)。就餐时间93%的同学应该延长。
其次是晨曦餐厅:
总体来说,晨曦餐厅比起正阳餐厅要好一些,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69%的同学认为晨曦餐厅打的饭菜份量不足,74%的同学认为菜品很少,饭菜的口味有23%的同学选择了差,饭菜的价格为28%同学选择太贵和57%的同学选择贵。就餐时间70%的同学应该延长。
现在,让我们直观来对比一下两个食堂的情况:
通过对比两个食堂我们可以看出:晨曦餐厅在人气度,也就是满意度上高出很多,特别体现在饭菜的份量、菜品数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