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入侵检测;模型;分类;综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8-0029-02

1.概述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推出了许多更便捷、经济、全面的优质服务。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发生着质的改变,由实体货币支付开始向虚拟货币、移动支付等电子货币支付的方向转移。电子商务,电子银行和电子支付的兴起在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深度的关切。

近年来有关网络空间安全的事件屡见不鲜。2013年的“棱镜”事件开始让众多互联网用户感受到了来自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自2007年起,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v,NSA)和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0fInvestigation,FBI)启动了一项代号“棱镜”(PRISM)的电子监控项目,在长达6年的时间内,悄无声息地对全球大量的企业、学校、政府等机构的网络服务器进行人侵,包括可以直接进入美国互联网中心服务器进行数据的窃取与收集,入侵其他国家的网络服务器,甚至是终端设备,以进行情报的搜集。2014年1月,国内顶级域名服务器遭到入侵,服务出现异常,导致大面积的DNS解析故障。由此而引发的网页无法打开或是浏览网页异常卡顿现象持续了数小时,对广大互联网用户造成了巨大的不便与损失。2014年3月,携程公司被爆出存在安全支付日志漏洞事件。安全人员发现入侵者可以通过下载携程公司的支付日志,从而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包括用户姓名、银行卡账号等。2014年4月,Heartbleed漏洞被曝光。目前,大多数网银,移动支付等在线支付活动都是采用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技术进行加密,以保证数据安全。而这一技术则是依靠OpenSSL开发套件得以实现的。因此,OpenSSL上存在的Heartbleed漏洞能够使得网络人侵者窃取用户内存中的敏感数据,包括用户账号、密码等。

为了解决网络入侵行为所导致的数据泄密、服务终止等问题,入侵检测技术与配套系统开始应用在互联网之中。随着网络攻防技术向复杂化、持续化、高威胁化等方向的转变,人侵检测技术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之中。

2.起源及分类

1980年,Anderson等人首先提出了“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概念。作为“人侵检测”概念的前身,Anderson将“安全威胁”定位为“未经授权的用户蓄意地访问、操纵信息,使得系统不可靠或不可用”;将用户分为:合法用户、假冒用户和秘密用户。在其提出的入侵检测框架中,检测对象包括:用户、审计记录、会话记录、应用程序和文件。其目的是提升用户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审计与监控能力。1985年,Denninff~等人提出了首个人侵检测专家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Expert System,IDES)的模型和算法,采用基于朴素贝叶斯和决策树的方法对主机上的日志文件和访问信息进行审计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常行,从而进行人侵者识别与防御。文献提出的概念及其模型都是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即人侵检测系统部署在主机上,通常是针对系统的运行日志、文件系统和访问者进行审计和监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针对网络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1990年,HeberleintSl首次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利用硬件或软件对网络数据包进行采集、监听、分析和监控,发现潜在入侵者。这类系统大多部署在服务器上或是与防火墙一起协同工作。在入侵检测效果方面,基于主机和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拥有各自的技术优、缺点,如表1所示。

为了充分利用这上述两种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势,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随后也被许多研究者提出。采用分布式结构的人侵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收集来自本地主机和网络中的日志记录、访问记录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分析和处理。该结构具有平立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于被保护的系统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因此,这种类型的人侵检测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入侵检测模型

文献提出了一个基于主机的通用型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系统由用户、资源、审计记录、行为特征、异常记录、行为规则这六部分组成。该模型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文献针对网络流量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弥补了基于主机的人侵检测系统在分析网络访问者行为方面的不足。其模型架构如图2所示。

为了充分发挥上述两种入侵检测系统的优势,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型入侵检测系统模型。该模型能够分别对主机和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扩大了传统人侵检测系统的覆盖范围,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部署的灵活性。该系统的模型架构如下图3所示。

该系统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网络部分、本地目标主机部分和入侵检测分析引擎部分。在网络部分,通过传感器采集网络数据包,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入侵检测分析引擎部分。在本地目标主机部分,利用本地Agent作为采集数据的传感器将本地主机的行为与系统数据上传到人侵检测分析引擎部分。在分析引擎模块,将来自网络和本地主机的数据统一格式化后存储在审计记录库中,将这些数据特征化之后提取其中的行为模式存人到行为模式库中,再从行为模式库中提起这些行为向量与入侵模式库中的入侵行为进行匹配;如果匹配结果为异常行为,则记录该异常,并更新人侵模式库;如果匹配结果为合法行为,则记录该行为,更新行为模式库。

4.今后方向与展望

综合上述的分析,本文试对人侵检测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如下展望:

1)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入侵检测技术与系统需要具备能够实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来自终端设备与网络的海量、多种类型的异构数据。为了提升入侵检测系统实时处理大数据的能力,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研发显得尤为必要。此外,为了直观、高效的展示当前的安全态势,数据可视化技术也应该被应用于人侵检测系统中,进一步扩展安全情报的理解、交流与分享能力,及时地向大众预警新型的安全威胁案例。

2)入侵检测技术与系统的部署平台还存在局限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诸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增加了大众对于基于移动终端的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的迫切需求。但是,当前大多数的人侵检测系统都是部署在PC机或是网络服务器之上,而且其运行时需要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如何能够提高人侵检测算法的效率,小型化入侵检测系统,使之能够适合部署于移动智能终端是今后入侵检测技术和系统发展的方向之一。

3)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来自社交媒体的网络入侵威胁正在加剧。由于这种入侵行为利用合法用户的好友身份作为掩护,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与欺骗性,导致传统的基于异常检测与误用检测的入侵检测算法与模型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设计并实现适用于社交网络的人侵检测技术与系统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间互联网;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等各个方面。目前将人们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到太空领域是当前科学家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科学家们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改革措施和调整方案,提高网络运行效率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进一步促进空间互联网技术的长远发展。空间互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一、空间互联网技术

空间互联网技术是将地面互联网技术与空间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其融合原则是“高效利用,综合集成”。融合和信息传输的主要工具是卫星,充分利用卫星信息传输快、准的优点扩大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范围,提高传输效率。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互联网技术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并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比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可以看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身影。

二、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一)网络资源的有限性

网络节点是组成空间互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网络节点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卫星负担。但是卫星的位置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在不断变化,因此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空间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不仅受卫星位置变化的影响,还会受时间的影响。太空网络设备是实现空间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但是相比地球环境而言,太空环境更加恶劣。因此太空设备在环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是不能完全发挥其性能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太空设备的性能。与实际性能相差太远,使得网络设备提供的网络资源无法在空间互联网技术中得到充分利用。

(二)能力有限

计算机芯片是空间互联网技术与地面互联网技术的核心要素,都需要借助计算机芯片设计产品和实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计算机芯片具有计算效率高、储存功能强等优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互联网技术中。但是在互联网空间技术中安插计算机芯片,计算机芯片的功能就会被严重削弱,其空间传输能力也会因为计算机功能的削弱而下降。由于卫星位置和空间拓扑结构会随着运动规律和时间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空间互联网网络节点不稳定、不固定,从而大量出现断网、信号不强等现象。

(三)网络协议不完善

目前,就空间网络协议而言,主要包括DNT协议、空间IP协议和CCSDS协议。但是这些网络协议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在实际运行中就无法与地面互联网TCP/IP协议进行有效融合。网络协议的兼容性差是当前空间网络技术的主要问题。另外,这三种空间协议的成本普遍偏高、利用率偏低,与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四)传输可靠性偏低

空间互联网的结构较为复杂,在展开网络接入工作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操作人员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很容易将网络节点集中在一个密集区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物理环路结构。这种结构会严重影响网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一旦网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干扰,就会造成网络中断、网络信号不连续等现象。在空间展开数据传输工作时,由于传输距离比在地球水平线中的传输距离远,因此其传输时间相对要长一些。但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容易在传输中形成误码,从而严重降低空间互联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三、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优化体系结构

空间互联网技术中储存的数据规模较大,因其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网络系统的伸缩性能不高。但是要想进一步扩大空间互联网的往来业务,就需要提高网络系统的自我调节程度,并合理调整和优化空间互联网的内部动态结构,拓展和延伸内部动态结构的发展道路,科学规划未来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方案以及发展方向,为构建科学化、体系化和专业化的体系结构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调整和优化内部体系结构和动态结构的同时要加强网络管理。网络管理作为空间互联网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合理分配空间网络资源和提升空间网络系统的伸缩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未来空间互联网体系结构优化的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实现提高空间网络服务质量的目的。

(二)研发新型网络安全技术

研发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空间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可以提高空间互联网动态结构的关联性,这是未来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初衷是空间网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储存库,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环境中,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较小,封闭性较为严重。因此一旦空间互联网体系的一部分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其他与之相关联的部分。因此与地面互联网技术相比,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网络的传输性、数据的传输效率、网络的稳定性都不能与之相匹配。因此在未来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发展中,要想进一步实现以上目标,就需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探索与研发适合空间互联网结构体系的安全防护技术。规定安全标准和加强信息保密性工作是探索和研发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的前提条件,提高空间互联网生存发展能力是研发安全防护技术的最终目标,提高数据信息的传输效率、提高网络资源的性能、增加往来业务是空间互联网的目标内容。

(三)网络空间协议的完善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空间互联网的三种网络协议与地面网络协议之间的兼容性较差,且存在很多的缺点。需要加强网络协议的探索步伐,确保未来空间网络协议能够与地面网络协议实现兼容性,并满足空间通信的需求。DNT协议、空间IP协议和CCSDS协议这三种协议中,未来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是DNT协议,因此需要注重完善该协议内容和协议标准,促进空间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四)网络管理技术的可靠性

空间网络结构具有复杂性,因此其危险因素相应较多。这些危险因素会严重影响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就需要根据空间网络技术结构实际情况和网络运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加强网络管理水平。在空间网络结构中安装监视系统,实时监控与掌握空间网络技术的运行情况。监视系统的安装还可以及时发现与处理网络故障问题,并将故障问题自动发送至维修管理部门,力求最大限度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从而达到提高该技术的可靠性目的,这是未来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结束语:

就目前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状况而言,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网络协议的不完善等等。这就需要不断运用新技术和新理论知识完善空间互联网技术,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工作、调整和优化网络结构、研发新型防护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化,为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设一个健康和谐的发展环境,促进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宇原.空间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通讯世界,2015,10:14-15.

[2]孙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通讯世界,2016,02:1-2.

[3]晏捷.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互动空间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东南传播,2010,03:21-23.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学计算机网络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心理举概述

网络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网络心理学则指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自组织性、非线性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深刻影响。如社会网络分析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目前来看,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使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一般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特征的一般影响;互联网人格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等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心理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世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迅速普及,互联网蓬勃发展,它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我们正经历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给人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多学科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崭新的领域。其中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快捷的沟通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多种行为方式,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心理学也开始介入网络研究,互联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2.1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的心理学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心理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网络心理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1.网络心理的研究方法尚未成熟

我国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比较成熟的,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题调查法、心理测验法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并己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初步的应用。网络心理研究主要对网络空间内人的心理行为和过程进行分析。传统的网下纸、笔测验使网络使用者根据自己平时上网时的心理行为来对测验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增加了更多的干扰因素。

(1)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较古老。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只是将这些方法从实践中的应用转换到了网络空间里。但是,对于网络心理的一些实验性研究没能有效地运用到互联网中。此外,网络心理研究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来说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研究环境、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2)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尚未形成严谨的程序和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①从事网络心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②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网络心理研究的需要;③网络心理行为受到比现实中更多更复杂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否则将会是事倍功半。

2.2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和片面

当前,网络心理研究的内容极不规范,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对于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青少年,忽视了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研究,导致研究比较片面。例如,青少年网络行为、网络心理状态、网络影响及对策等都是心理学家针对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研究项目。

2.缺乏对网络心理行为演变过程的研究。网络心理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网络空间内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表现,容易造成网络心理研究只关注到各个点,但却看不见各个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所发生的变化。

3.网络心理研究比较粗浅。目前的网络心理研究经验描述过多,大部分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层面,局限于简单的经验数据解说,缺乏实际的操作,给人总体的感觉就是在空洞说教,甚至很多时候难以自圆其说。这主要是网络心理研究者的知识技能积累匾乏,同时也和现代社会追求实际利益和短期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三、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网络心理研究的目的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背景下,人们有着形形的网络心态,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探求人们的网络心理,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1研究人们在虚拟世界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

网络的实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很多人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社会就己经被网络的潮水淹没了。尤其让人们感受颇深的莫过于信息的收集与传播速度之快以及网络资源的浩瀚。同时,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广泛的交流空间,人们的交往模式、交往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的隐秘性、虚拟性都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多了几分复杂与神秘。

2.研究不同的网络应用所对应的多种心理需求

探寻人们对不同网络应用的各种人性化需求,为改革现有网络应用的弊端以及为各种网络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现有的网络应用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网络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等问题。这就需要从研究用户不同的网络应用心理出发,从分析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心理特征等着手,找出网络应用的弊端,为设计与开发更符合人的心理、行为等的网络应用提供依据。

3.研究由于网络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困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尤为突出。如何正确运用网络,并且引领陷入网络困境的人们走出困境是网络心理研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让网络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促使人们合理利用网络,也是当前堕需解决的问题。

3.2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意义

1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探知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内心状态,为更好的研究人们的网络心理提供依据。

2.通过研究不同网络应用中所涉及的心理与现实对应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差异,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规范,网络道德提供参照。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犯罪 特征 对策

1 概述

2012年初,根据荆州警方的通报显示:该局经过4个月的侦办,同时一举破获“071”表演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一个特大网络犯罪团伙,打掉表演视频网站13个,186个,“涉黄”广告联盟12个,抓获以郑某、戴某等为首的犯罪嫌疑人20人,缴获现金129万元。这起案件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案情特别巨大,网站通过广告联盟的形式使得传播速度明显变快。

2 网络犯罪概述

2.1 网络犯罪的概念

对于网络犯罪来说,并没有一个非法定的概念,在刑法中,与“经济犯罪”、“青少年犯罪”相类似,网络犯罪不是单独规定的罪名,在犯罪学意义上,通常情况下是对一种新型犯罪的统称。有人认为网络犯罪从本质上讲就是计算机犯罪,但是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计算机犯罪在我国刑法中有指向的对象。结合犯罪的概念即犯罪是一种触犯刑律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则可以将网络犯罪定义为通过网络而围绕信息进行的触犯刑律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2 网络犯罪的特点

①犯罪成本低。对于网络犯罪来说,通常情况都是犯罪成本低,同时网络犯罪还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借助计算机、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与大型主机相连,黑客就能实施远距离网络犯罪。②犯罪行为的跨国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的发展,虚拟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形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国家之间的界限,同时打破地域分界限。进一步增加了对网络犯罪事实取证和认证的难度,同时使得网络犯罪中的量刑与执法变得异常困难。在多种情况下,网站服务器都位于第三地,使得网络犯罪行为可以跨越国籍和跨越法域来进行,进而在审判权及管辖权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刑事程序法上的冲突,而在刑事实体法方面。③犯罪手段的高科技性。关于犯罪的概念,美国犯罪学家埃得温・萨瑟兰明确指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将才智和现代技术工具进行结合,便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性。而网络犯罪,就是行为人在拥有网络技术方面的才智,以及相应的网络形态,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进一步实施犯罪。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当犯罪者的工具或犯罪途径。④犯罪行为的瞬间性与持续性。对于网络犯罪来说,通常情况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架构,在瞬间就可以完成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损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网络犯罪行为具有瞬间性。对于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进行随机感染触发的计算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不确定的侵害。⑤犯罪行为的高隐蔽性。受网络自身特征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决定了网络犯罪的高隐蔽性。当前网络犯罪与现有的任何一种犯罪相比,无论是隐蔽性和分散性,网络犯罪都比较突出,这是因为只要存在联网计算机的地方,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都可以实施网络犯罪,并且从头至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被害人不进行接触。⑥犯罪结果严重危害社会。就危害领域来说,网络犯罪可以说是非常宽广的,通常情况下,可以向各行各业进行渗透。对于各行各业来说,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通常情况下是出于不同的犯罪动机或者目的,进而使得危害结果在一定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网络犯罪来说,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同时侵入几个领域。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处理能力非常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处理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社会构成巨大的破坏力。⑦犯罪本质的信息性。

一方面,网络犯罪行为人通常情况下只有借助信息才能进行网络犯罪。犯罪分子实施网络犯罪活动,首先需要进入相应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计算机、调制解调器等与网络进行连接。另一方面,网络犯罪侵害的对象通常情况下主要是信息。由于网络犯罪的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网络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也千差万别,主要表现为:进行网络犯罪有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有的是获取钱财等经济利益,但是网络犯罪直接的受害对象是信息。

3 网络犯罪的防控

3.1 犯罪预防与网络发展相结合

对于网络犯罪现象来说,往往是网络社会的赘生物,是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社会中产生和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社会自身的弱点、缺陷和弊端所导致的。减少和避免网络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进一步对网络犯罪进行控制和约束。

3.2 社会预防与社区预防相结合

所谓网络犯罪的社会预防,通常情况下是指预防体系,借助社会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活动进行限制和消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因素对犯罪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动员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预防犯罪,树立预防犯罪的意识,从而达到减少或预防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齐爱民.网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7.

[2]王晓夏.网络犯罪的全球阴影[J].世界博览,2010(01):54-56.

[3]张海涛.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应对措施[J].硅谷,2010(03):136.

网络空间安全概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 用户隐私 保护策略

1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提出来的,是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宽带局域网、互联网、卫星、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手机、数字电视、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和信息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称数字化新媒体。

1.2新媒体的特点

1.2.1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一个特点。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传达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用户与媒体、用户与用户的互动时刻在发生。用户通过数字电视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节目。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如此。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用户随时可以对一个话题或者一则新闻进行讨论,也可以和其他用户互动聊天。

1.2.2存储量大

新媒体有一个很主要的特点就是信息存储量大。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一则新闻只需几秒便可传播到每个人的手中,存储量也非常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反复利用。

1.2.3虚拟性与匿名性

在网络上,互相不知道彼此的面貌、性别、年龄和居住地。网络空间里所有的信息,包括文字、视频、图像、音频,是以数字信号的方式接受和传播的。在使用微信、微博等这些新媒体的用户,可以随意更改自己的名称,个人信息也可以隐藏起来,的消息可真可假,借着新媒体的匿名性,用户可以随意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

2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隐私泄露的原因

正因为新媒体有以上特点,用户的隐私容易被泄露,其因素如下。

2.1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认知不够

用户隐私泄露的一主要原因是用户对隐私保护不够重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网络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诉求,用户经常会“自我暴露”隐私信息,急切地在网络平台上展露自我,从早期的QQ空间、人人社区,到现今的微博、微信,大批使用者在网络社区中直播自己的生活,不仅用文字表达心情,还要通过秀照片、上传即时位置等叙说动态;安装软件时不理会软件权限,允许软件随意读取联系人电话、地理位置等信息。

2.2网络及软件提供商对隐私的侵害

互联网链接是一个涉及众多设备及服务提供商的“接力”链条,用户通过浏览器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足迹都会经过中间的服务器、路由器、通信服务运营商等。这些都是在传统的网络协议下的明文传输方式。也就是说,在信息的传递中,用户的信息装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通过层层的传输,用户的信息在各个阶段都一览无余,各家都在毫不客气的浏览用户行为的大量数据,用户的信息被盗走。另外,软件提供商对用户的隐私也会有侵害,某些软件在使用时会要求用户注册信息,提供手机号、QQ号或者邮箱,同时还会要求用户填写姓名、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个人信息。许多软件还会以“完善个人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服务”来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

2.3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法律关于隐私保护起步较晚,还不完善,仅限于相当狭隘的领域,关于隐私权的立法并没有直接的规定,而对于其的保护也只是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规章中。新媒体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事物,它使得个人隐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存的立法无法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这样就会被许多网站和一些不法分子钻空,使用户隐私泄露的情况日益严重。

3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策略

3.1增强保护意识,提高用裘浇樗匮

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要树立良好的隐私权观念,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保护意识。如:在手机和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定期删除手机和电脑中的访问记录;如果电脑中出现了系统漏洞,及时升级修补;对重要的文件和数据定期进行备份;对手机或电脑中的私密文件进行加密。另外,要强化自身素养,从盲目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理性的主动把握者。提升自我在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重新掌握对于媒介使用的主动权,对网络生活展开批判性反思,是新时代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需要具备的素养。

3.2网络提供商提供技术保障

新媒体的发展是以技术支撑的,而隐私的泄露也是因为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足以支撑它窃取隐私。所以,要重视新媒体在网络安全技术上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网络的安全性能才会更好的保护用户的隐私。目前比较有效的保护技术手段有认证技术,服务器主动监测漏洞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信息加密技术。

3.3新媒体行业自律

新媒体承担着多种社会功能,除了提供娱乐服务还承担着社会监督与协调的功能,因此应当成立相应的保护隐私权的自律组织,强化新媒体的行业自律。2002年,中国互联网协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其中对互联网的网络资源,网络产品开发,网络的运行服务等领域的自律作出了规定。这不仅代表了我国网络媒体自律意识的确立,也通过规定促进了网络的安全。

3.4完善法律

近些年,我国学者对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有了些进展,但是法律上的保护仍不够。迅速发展的新媒体使得我国加快立法保护个人隐私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互动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因此在立法的同时也应该综合考虑,准确地处理好行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立法的维度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