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理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药理学 教学质量
药理学是医学院校实用性较强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基础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它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为基础。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庞杂、难学、难记、易混淆,要学好非常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如何在药理学理论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克服学生死记硬背,顺应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谈谈看法。
1.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
1.1高职学生的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基本是以被动上课、课后完成作业为主,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复习的简单而基本的过程,甚至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习药理学就比较吃力。此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尊重学生,信赖学生,鼓励学生进入学习角色。
1.2高职学生的优点。学生情绪化比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乙酰胆碱时,可以这样讲,乙酰胆碱使我们变得如此淡定,眼神温和―缩瞳;容易近视(看书太多)―睫状肌收缩;口水较多(不爱上火)―腺体分泌旺盛;心平气和(血压低)―负性作用;二便通畅―逼尿肌收缩,而外括约肌松弛。崔永元在实话实说节目中的表现属于胆碱能神经兴奋―M样作用为主,N样作用单独记忆:骨骼肌收缩(肌肉男,N―牛!)。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也方便了记忆。
2.提高教师素质
2.1更新药物治疗内容。一方面药物治疗是疾病治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由于药理学教学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而教材的编写、出版及使用时间都具有时间的滞后性,因此,难以跟上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及临床用药不断更新的步伐。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毕业的药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实习时的一、二年临床经验,对疾病及临床药物治疗现状的了解比较局限,具备的临床知识比较贫乏,甚至连临床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都未见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寒、暑假进行临床实践,跟随主任、医生查房,参加病案讨论,对临床的常见病、特殊病例及药物治疗现状有所认识,逐渐掌握大量临床资料,了解医学最新的发展动态,充实理论知识,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药理学教学。
2.2备课方面。课前充足的准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参阅相关资料,同时教案要突出重难点,对板书设计、时间分配要合理等,按照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而确定授课方法和课时容量。
2.3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同时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4多媒体教学。年轻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将视频或图片资料等运用到药理学教学课件的制作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将所授的内容编制成提纲,绘制成图表,活灵活现的动画或配以模型、实物,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观察能力[2]。
3.重视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英国著名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罗吉尔・培根曾指出:“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得出,几乎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建立都要用实验来加以检验和证明。”在药理学实验中,主要是验证性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又要提倡学生勇于发问、善于思考、把握研究思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3]。根据理论课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且符合高职学生能力特点的实验课题,让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总之,药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药理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更新的过程,不仅要求现代教师增强教学的现代意识,把握科学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性,而且要求针对学生的心理研究,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内容、进度、方法。本着与时俱进,科学有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从学生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直观的、有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琳.在药理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
青年教师对于药理学授课的目标不要仅局限于传授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钻研药理学的兴趣、树立探求药理学知识的勇气、拓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完整的听一轮有经验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和授课方式,并且结合现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PBL教学法等[3],提炼出自己的授课风格,切忌盲目跟从老教师,否则讲课只流于表面化,缺乏内心的深入理解,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修炼,逐步建立自己特色的授课方法,使同学在不同老师之间切换学习时,头脑仍能处于兴奋状态,才能主动的学习。如在讲解典型疾病的药物时,青年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例如“脑梗死病”患者临床表现半身偏瘫、步态不稳、失语、口角歪斜等,“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胸部压迫的窒息感疼痛、甚至左肩左臂内侧疼痛、汗出、呼吸急促、头晕等,青年教师可以播放录像或现场表演,以形象或生动的表演增加学生的记忆,增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大家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药理学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映较难。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语言的表达,根据教学内容,改变音量如重点掌握是音量高或重,使整个授课充满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让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乏味枯燥。同时在授课时,青年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以及提高课堂互动气氛。从而探讨出属于青年教师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授之以渔”。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课件在现代教学中至关重要,但不要以课件为核心,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PPT的完善和灵活运用,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现在网络的发达,信息量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复杂的、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简单易懂化,且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那么青年教师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多媒体课件针对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制作应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明确重点和难点。如可以给字体添加不同的颜色以突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可以增加字符以明确层次以及改变字体大小以突出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针对药理学教学而言,其作用机制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可在多媒体课件中添加相应的图片、流程图、动画等形象事物以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最后一方面,课件中适当增加双语内容和近年相关章节进展情况,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对药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们对其深入查询和探讨。
3新生力量
目前,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其学历高、知识渊博、视野宽阔、适应能力快,沟通能力强。青年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因欣赏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青年教师应该取长补短,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教学经验的缺乏,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见识的新知识、新事物结合课本,融汇灌输给学生,减少药理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并且树立学生的学习榜样。现在是网络信息的时代,青年教师应该将自己运用自如的电脑技窍和查找网络学习资源的方法充分利用在药理授课中,既增加了课堂中色彩,又让学生学习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的方法。青年教师利用自己和学生之间产生的代沟距离比老教师的短的优势,不仅仅从教学上传授学生药理学知识,而且从身心上关怀学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健全的人才。
4结论
[关键词] 中药药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综述
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60年代,学者对大黄的体内过程研究开始,至今不过三、四十年,最初也只是停留在中药靶活性成分的研究,缺乏对中药及其复方体内动态过程的系统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了便于开展中药及其复方的体内研究,有必要对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综述分析。
1 中药药动学概念及研究意义中药药动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靶成分(单体化学成分)、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群)、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量-效关系,并将研究结果用数学方程和相关药动学参数来表达,具有整体、综合、动态和定量的特点。可见,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有异同之处,两者都是应用动力学的原理研究其在机体的动态过程,但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象更多,并且研究过程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结果要体现中医药用药原则,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复杂,在技术上要求更高。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可从现代医学的实践去阐释中医的方药理论(如中药的归经理论)、组方原理,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实现了中医药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方药理论。中药药动学研究是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药剂型设计、生产工艺路线的选择和质量的评价与监控提供了有效手段与方法,保证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安全、有效、稳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不仅是本身所具有的化学物质(即原型化合物)直接起药效作用,更多的是在体内代谢以后的代谢产物,通过中药药动学研究,了解、掌握其在体内的过程,明白其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从而弄清中药发挥作用的真正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临床给药多以经验为主,缺少实验研究阐释,因此, 加强中药药动学研究,为合理的用药方式、剂量和时间及周期提供科学依据,改变中药经验给药的局面,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实现中药防治疾病的具体化、科学化。实现这一目标,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将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2 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理论中药药动学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这过程中,必然有其理论创新。如血清药理学(plasma pharmacology)、证治药动学(syndrome and treatment pharmacokinetics,STP)、中药临床药动学(herb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中药胃肠药动学、中药时辰药动学(chromo pharmacokinetics)、中药药动学-药效学模型(PK-PD)、中药特征图谱药动学(finger- print spectrum)等新理论的提出与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药药动学的发展,标志着这门新新学科正日益成熟。
2.1 血清药理学与证治药动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给动物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采集、分离其血清,并用此含药血清进行药效学实验。从80年代,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等人提出血清药理学新理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开始应用到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中,其具有易控制、多指标等特点。陈长勋等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了附子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收缩力的影响,发现给药后1~2h所取动物血清均有强心作用,而且给药后2h的血清作用最强,表明附子煎液确含强心成分,并且口服此成分能经胃肠道吸收入血而发挥作用。 1994年,我国学者黄熙等提出“证治药动学”;新假说理论,揭开了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该理论包括两部分,即“辩证药动学”;与“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前者是指同一药物的不同证的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处理后有显著差异,明显影响了中药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经用辨证施治后,这种差别可消失和减轻;后者指方剂配伍(君臣佐使)能显著地影响彼此在体内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并与疗效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所测定的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原型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没有的新成分,新成分或来源于体外母方化学成分的变化,或来源于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证治药动学”;假说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紧密结合的结果,是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该理论从提出到实践,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了“脾主药动学”;假说、 “方剂效应成分药动学”;和“血瘀证治药动学”;的理论。 “证治药动学”;假说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已有多篇文章研究报道,有力证实了“证治药动学”;的有关假说。
2.2 中药临床药动学 中药临床药动学是指将药动学的原则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它侧重于紧扣临床合理用药,研究不同疾病的患者对中药的处置过程,包括其中的药效物质如何在机体内完成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药物吸收后的分布与作用,与中药药性(尤其是中药的归经属性)及配伍等密切相关,如补中益气汤全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周围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但从中去掉升麻、柴胡,上述作用就减弱,且不持久,若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上述作用。机体调节中药在体内的变化,需要机体功能正常或不完全丧失时才会产生效应,改变疾病状态下失调的机体内环境和相应的病理过程。中药的临床药动学与其方证相对应,即对症下药中药物在机体内的潜在变化规律,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是中药药动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动学研究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现代药动学方法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和整体反映中医治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药物化学 理论课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一、《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药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既包含生物科学的内容,又涉及化学学科的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之联系的学科较多,所涉及的药物数量巨大、结构类型繁杂、理化性质各异、新药研究方法多样,如果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疲于记忆,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鉴于上述现状,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其目的是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良好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技术创新的基础,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1]。
对上述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由于长期以来教学以基础研究为主,忽视创新研究,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禁锢于传统教育思想及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方法上公式化、教条化,学生独立自主思维不够,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2)在教学内容上,忽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与时俱进;(3)在教学指导思想上,结合本学科教学水平评估和精品课程的要求,贯彻以评促改的精神,提出药物化学理论教学进行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规律中最活跃的要素,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知识逐渐积累的过程中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2]。同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同一个教材讲授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1. 教师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专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讨论法、探索法、发现法、问题法等方法,采用自主学习、自我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养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这样使学生容易接受,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中进行学习。
2. 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中应用探索研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探索研究式学习着重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有关的知识死记硬背。
3. 学习有了主动性才会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习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带着兴趣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实例法,应用典型的药物发明来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弗莱明从金黄葡萄球菌培养过程中的特殊现象而发现青霉素;希拉蒂让病人咀嚼柳树皮来知道水杨酸止痛作用进而合成了镇痛药阿司匹林[3];一个个新药物的临床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不断观察、思考、探索、发明的过程,通过这些经典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 《药物化学》与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相关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阶段、归类地进行授课,既要避免重复性教学,更要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遗漏或脱节,又注意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因此,教学中以各类药物中经典药物为主线,介绍这类药物的发现、发展、构效关系、物理化学性质、合成路线、药物与受体、酶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代动力学关系,并注意各有侧重。
2. 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而《药物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化学的基础并且与多学科都有交叉,如果不能适当的将教学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学生在接受和理解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失去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理论性强的内容尽量化繁为简。
四、展望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这正是教与学活动中的最佳境界。快速发展的药学行业需要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药学教育工作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大胆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级药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红梅, 郑剑斌, 李剑, 杜文婷, 徐仲玉, 虞心红, 邓卫平.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深化药物化学教学改革[J]. 化工高等教育,2010(2):37-41.
Constructure of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ANG Yuan LIU Hongmei JIA Jiaojiao ZHANG Jianxiang LI Xiaohui JIA Yi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College of Pharmacy,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a of pharmacy students, which study drug transport in vivo by mathematical methods and dynamic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established by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and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considered a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adaptation and balance in the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is used to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this paper. The schema is carried out to promote the assimilation and adaptation to lead to reaching a new cognitive equilibrium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moreover, this process is helpful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Genetic epistemology; Teaching contents; Constructure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原为两个独立的边缘学科,由于两者学科内容联系紧密,原卫生部将其教材合二为一,形成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为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和药剂学专业本科均开设此门课程。生物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而药物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对药物进入体内后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进行定量描述。该课程为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对药物体内过程的质与量进行研究,对于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的质量评价、药品管理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2-3]。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涉及高等数学、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同学往往反映“难学懂、难记忆、难应用”。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国内多所学校已对该学科进行了多元教学法、多学科交叉法、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LBL结合模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4-6]。发生认识论是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和建立的。其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认为学生是认知行为的主体,新的知识必须与学生的经验和思维产生联系,并内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导,在知识建构活动中发挥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的作用,其传授的知识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目前,尚未见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建构。本文拟应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进行建构,为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支撑。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本思想
发生认识论最初来源于对儿童数学学习等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获得的唯一途径是动作,动作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思维发展根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经主体内化了的动作进一步协调而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据此提出了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四个最核心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指动作结构,是个体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是个体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的?C能;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反应对客体的适应,是个体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体的机能。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对知识的学习是逐步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不断促进认识的发展,其主要动力就是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向另一种更高级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先以已有图式去同化客体,若获得成功即得到认识结构的暂时平衡;若不成功,则做出顺应,改变现有图式,再去同化客体,直至达到认识结构的平衡[7-10]。
2 发生认识论适用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依赖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基础学科,同时又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该学科的本质是用数学方法和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为合理用药和合理制药提供研究方法和科学依据。发生认识论具有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中应用的天然基础。
2.1 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主要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研究通过口服、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等多种途径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量变规律,以数学表达式阐明不同部位药物浓度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是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在体内动态过程的科学。基础药学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机械记忆,对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较少,造成了药学专业学生思维往往拘泥于具体的对象,注重对其特征、形态、功能的观察和描述,不善于开展抽象思维活动。而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依靠已有的数学现实空间,将当前的知识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通过新旧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新的数学空间。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和深化。发生认识论是在研究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与本学科学习的共通性[11]。本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学生从生物现象和临床特征出发,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活动,经过多次知识融合,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完成认识过程中的平衡化。
2.2 依赖于已有图式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活动,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认识的图式[12]。人们总是用自己已经具有的图式去认识事物,具有累积性、交织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性。成功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现有的图式为基础,充分适应了学生同化、顺应和平衡过程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已学习过高等数学、药剂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现有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了解上述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已有的图式和当前教学活动的联系,使学生将新知识尽可能纳入已有经验,进行归属或验证,直至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完成原有图式和本课程知识内容重新建构的顺应过程。
2.3 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
发生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人是在对具体知识的学习中,逐步从简单结构发展为复杂结构,并发展自己的认识的。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其发展阶段具有连续性,各个阶段按顺序发展,没有某个阶段会突然出现,也不会发生跳跃和颠倒。认识发展就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不断往复提升的过程[1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既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承前启后上,又体现在“先生物意义后数学模型”“先单室后多室”“先线性后非线性”等学科内在逻辑方面。
2.4 体现认知的个体差异
发生认识论认为,人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对客体的认识。由于不同个体现有图式的不一致,导致其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也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每个人的学习背景都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不同主体最终学习的效果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前对高等数学和药学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显著影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对动力学指标生物学意义的数学抽象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数学公式在药物动力学实践中的准确应用。只有充分认识和考虑学生认知的个体差异,体现不同个体认知活动中同化、顺应和平衡活动的不同,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 发生认识论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内容的建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头脑中的图式可以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一般图式,其代表着主体某一时期的智力程度和认知水平;他还用同步性实验证实,人如果达到某种智慧水平,就能够完成同样水平的问题[14]。而且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这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过程就是根据该学科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化到现有图式之中,改变原有的高等数学图式以适应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公式和应用,使学生的认知发展达到更高的平衡状态。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模式都不相同,每个人的现有图式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过程中对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活动,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不断地开展合理的图式准备,以利于新的图式平衡的达成。图式的发展演进情况最终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好坏上。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参考和引导作用,其编写要求为知识框架逻辑清楚、内容详实全面、公式及推导准确完整,但直接使用不一定适合于学生的思维展开。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
3.1 开展图式准备
首先,?_展基础学科图式准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导入性的复习基础知识,比如:学习药物的跨膜转运和吸收,需要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性质、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皮肤和黏膜的结构与功能等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分布,需要了解循环系统、淋巴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学习药物的代谢,需要了解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代谢反应的生物化学基础;学习药物的排泄,需要了解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其他途径排泄的生理学基础和疾病对其影响的病理学基础;学习药物动力学的各个模型,需要掌握动力学原理和高等数学的处理方法。
其次,完善学科内部图式准备。在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之前,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概念,勾勒出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对后期各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生物药剂学时,要让学生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剂型、配伍等药物因素,以及年龄、性别、生理、疾病、遗传等生物因素有明确认识;学习药物动力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动力学的研究有线性与非线性之分,而线性方法又包括单室模型和多室模型,同时还需要知道剂量、浓度、表观分布容积、速率常数、生物半衰期和清除率等关键参数。
通过上述图式基础的准备,调整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处于准备接受、处理新知识的状态,使本学科的新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易于找到可对应内容,以便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性的融合。而且教师在图式基础的准备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知识准备是必须的,以便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针对性地补齐自己的短板。如果图式基础的准备到位,那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就容易事半功倍。
3.2 促进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