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管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产业;企业管理
1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步伐,现代科学企业管理助益文化产业,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科学管理与应用,将大大提高企业竞争软实力,使其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狂潮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约翰•科特曾表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它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2企业文化与文化产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在实践经营中长期的沉淀和创造,塑造出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在引导、激励、内在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优势。价值观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属于企业文化的外显形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等则是其物质承载者。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表现。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重点行业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文化会展业、文化装备制造业等,这些囊括大部分的文化产业内容。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它的研究重点包括文化产业理论、创意产业以及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但它更多的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与微观企业文化应用上。在针对文化产业与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只有一些企业文化在具体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实例,比如易旭明、喻兰淳的《迪士尼传媒企业文化管理研究》,两者相兼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按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其企业文化重视程度不一、管理规划水平参差不齐。3.1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认识。工业企业管理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系统化,文化产业却是年轻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内容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大量成果,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却备受忽略,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深入认识和强烈意识。大型企业对企业文化已有一定的意识和认识,但时展会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这是一个持续过程。中小型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多、意识不足,更有甚者缺乏意识或存在错误的认识。3.2企业文化制定与管理。工业企业在其成熟的现代管理中,已经能够对企业文化进行量身制定与科学管理。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的制定与管理尚处于“求关注”及“初学中”的状态,水平也参差不齐。文化产业内,大型企业有完整、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文化有所建树,但大多缺乏灵活性,并“一劳永逸”;中型企业多关注企业长期生存发展,企业文化制定与管理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小型企业更是为了存活,几乎顾不上考虑企业文化,更别提企业文化构建了。3.3企业文化培训与参与度。企业领导者和高级管理层、企业中层管理者及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部门、企业的普通员工,既是传播主体也是受众。此外,与企业有联系的顾客,以及有可能接触企业的社会普通大众,都是企业文化的受众。然而,大多数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培训,企业文化构建参与程度低、参与面窄。企业员工仅在入职培训中了解企业文化,在工作实践中贯彻企业文化内涵。乐观地说,企业员工及客户通过产品及企业宣传,接受隐性企业文化培训;企业员工及客户通过企业调查研究受众需求,间接参与企业文化构建。
4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管理拙见
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构建与管理应符合企业发展定位,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及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发挥行业与创意优势,并能对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及短期具体目标具有指导意义。4.1增强意识,增强认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引领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并具有引导、激励、内在认同等积极作用。新一代员工,他们的牵绊更少、诉求更纯粹,更加看重企业的组织气氛和企业文化。文化产业内企业客户也非常看重企业文化赋予产品的品牌文化和积极内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避免缺乏认识或错误认识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应意识到,企业文化具有时代特征,要根据企业长期战略而适时调整企业文化内涵与管理。4.2制订计划,科学管理。企业管理者应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管理水平,摆脱“求关注”与“初学中”的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制定与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及企业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自身特色价值观。价值观是清晰的、获得广泛接受的,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就能够做出快速应对以解决问题。同时,对文化产业内企业文化的构建,不能只局限在企业或行业本身,要提升到世界格局,构建生态、健康的企业文化。4.3积极培训,全员参与。大多数企业仅将企业文化针对文化产业企业内部员工及客户,这难免局限。企业管理者、企业文化及内部相关部门、企业普通员工、企业客户,以及接触企业的社会大众,都可以是企业文化的受众。对员工及客户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及鼓励参与企业文化构建,是提高员工与客户忠诚度及归属感、避免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文化积极作用、培养吸纳相同价值观员工与客户的有效途径。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文化产业中企业文化的现状,从意识与认识、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参与度三个方面谈起,提出企业文化在文化产业企业管理中构建的拙见。
作者:于燕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栾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7(1).
[2]胡晓明,肖春晔.艺术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陈致中,王肖莉.企业文化的传播机制分析——基于5W模式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7).
【关键词】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6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
[2]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
关键词:文化产业;制度建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71-02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文化产业一词在理论界属于新兴的一个术语,国际上更习惯称其为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却近几年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外,服装设计、博物馆管理、展会等非传统文化产业也发展迅猛。只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部分产业因其迎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而格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因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
我国台湾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这是近几年来,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界定。它根源于欧洲的“创造性”产业的概念,其所认知的创意文化产业的范畴有:
第一,文化艺术核心产业:如舞蹈、音乐、戏剧性表演艺术;绘画、雕塑、装潢设计等视觉艺术;传统的民俗艺术等。
第二,应用艺术:如家居、服饰、流行音乐、广告、游戏软件设计、广告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和音乐制作、手工艺品等等应用于生活的产业。
第三,创意支持与周边创意产业:支持上述产业的相关部门,如展览演出经纪、展览设施经营、舞台设计、出版发行、影音媒体、广告企划等行业[1]。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畴,应形成这样一种认知: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萌发的文化传媒、传统教育、旅游等产业依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构成;传统的文学、艺术是文化产业近年发展的前沿产业;网络服务和广告咨询产业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二、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文化产业市场经济观念淡薄,政府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我国政府虽然树立了文化强国的意识,但这种意识还远远没有传达到国家机器的各个部分,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没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平等对待,在重视程度上远远不够。一直以来,文化产业资金来源由政府财政投入,产出和效益等问题没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在定位上被等同于公益事业,这种运营方式阻碍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系不发达、管理方式无针对性
文化产业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导致了管理体系也不发达,管理的规范以及相关制度存在较大的欠缺,典型的表现就是执法的非常态性。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已有和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难以准确适用,也间接地致使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更新、完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最终形成了文化产业整体管理体系混乱的局面。
另外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欠缺针对性。现有的管理方式多数都是从其他产业的管理经验中借鉴过来的,而我们现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不灵活、太具体,与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相悖。尤其是现有文化管理制度制定了量化的指标,这种方式导致很多应景之作,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3.行政主体交叉执法的状况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文化市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执法依据和机构数量众多。现有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竟达到十多个,这种行政管理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显然会使文化产业的参与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以网络营业场所为例,对于违法经营行为文化局只具有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一般性处罚权力,至于取缔和关闭的职权主要在工商部门,而在我国工商部门对于几乎所有的营业性行业都有监管责任,它和其他部门的协同执法行为往往由于监管范围过宽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配合。更不要说数个部门执法协同会有多难了。
4.文化产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政府扶植文化产业的导向已经很明确,但是目标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却堪忧,仅以税收为例:现在我国对同属文化产业的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税收(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都有不同,以营业税为例:文化体育业、游览场所税率为3%,旅游业、广告业、美术、录音录像、转让著作税率为5%,歌厅、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业适用5%~20%浮动税率),但其中的规定还不够科学,使得税负分担不够均衡合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扶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必须落实到从政策到法律层面的微调上,使文化政策目标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
5.法律制度保障不完善,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保障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我国现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如《商标法》、《电子出版物管理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拍卖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但是,与种类繁多、需求旺盛的文化行业相比,法律规范的数量过于单薄,健全的文化产业法律部门框架也尚未真正形成。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政策的补充仍显单薄无力,其仍不完善的现状无法满足其日益发展的需要[2]。
文化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其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更遑论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保障性作用了。现阶段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发达具体表现为:首先,普遍存在对文化产业中的知识产权认识不足的现象,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导致我国居民乃至企业对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其次,文化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体系不健全,执法力度小,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和较为冷门、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文化产业行业,更是亟须加强保护。最后,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中介性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尤其缺乏。
三、文化产业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1.确定文化产业法律的基本框架
出台规制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律,可有效防止各个领域的分别立法所导致的立法效率低下、立法领域重叠、立法利益冲突的现象[3]。作为管理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基本法律要从宏观上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其框架应该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纲要性,应对于文化产业基本范畴有清晰的界定,明确发展的目标,确定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权、责,更要对于各类主体参与文化市场的进出制度有详尽的设计,还要涉及文化产业行业协会的建立、文化环境的培育等诸多问题。
2.分门别类制定文化产业的具体部门法
依笔者看来,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在每一大门类的基础上又包含若干小的门类,而每一个小的门类又具备自身特点,所以在大的基本法涵盖之下而建立分门别类的部门法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这些具体的行业法律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在形成科学的法律框架前提下,用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作为框架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整体上形成覆盖面广、法律规则齐全的文化产业部门法,有效地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行业实施具体管理。
3.完善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和登记制度
主体的准入和登记是形成有序、健康市场环境的关键,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有吸收借鉴成熟行业运营经验的优势。如果从一开始就将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制放到比较高的规格上,其投入小、增值空间大的特点将更易发挥。国家可以通过参与文化市场主体的控制实现文化产业区、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有意识的引导投资和适度进行开发是准入和登记制度的重要价值。由于文化产业具有特殊性,它的准入和登记制度不能和其他行业的准入和登记完全雷同,对于衔接性的关键标准应做灵活的调整。例如,常规公司的出资方式可以分成货币、知识产权、实务、土地使用权出资等方式,而文化产业企业的文化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是否可以作为出资的方式?类似的文化产业特点和现有法律衔接不上的情形还有很多,应及时地在主体介入市场前完成法律的调整。
4.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的法律制度
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涉及税收、宏观调控法、竞争法等法律部门。从现有的这些部门法来看,这些法律规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反垄断法为例,文化产业极易形成垄断现象,而且垄断行为也是文化产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阶段,现有的反垄断法仅仅以市场占有份额为标准测算垄断规模的做法很显然不适合文化产业。传统的市场管理法中,许多法律规定已经没有办法涵盖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甚至文化产业还需要专门的市场管理法律来对其发展进行约束,这都是未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管理法律的重要工作内容。
5.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公约、条例已经为国内法主体适用,但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对于关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问题如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传统技艺和专利的衔接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著作权问题等等都没有得到实质上的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除了必要的经济、政策、文化条件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样是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基础,应当针对现有立法的缺陷认真着手构建新时期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制体系[5]。
参考文献:
[1]赵娇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晓玲.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环境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3):41.
[3]李林志.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西安:长安大学,2010.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JIANG Dongqing
(School of Culture Management, Wuha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he train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ractic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i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dopts ability- oriented education concept to gives the teaching go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support from the drive level, dynamic level, control level and security level for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 establishes a relatively complet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随着我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而且是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直重要力量,独立学院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到2013年底,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文化产业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共有138所,其中独立学院23所,占比16.7%。在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支撑保障几个方面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模式结构图①
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目标体系居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驱动的作用。确立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二是要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1.1 凸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应该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本位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而非学科本位;二是注重课程体系的应用性、针对性,而非系统性、完整性;三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四是要采用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五是要以偏重职业性的质量观来评价教学质量,而非偏重学术性。②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该在上述要求的指导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管理、创意、策划、营销、经纪、公关等应用型能力。
1.2 凸显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要求
与其他产业不同,文化产业除了具有产业属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正如十报告所提出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所以,文化产业管理并非一个偏正性短语,而是一个标引性的关联短语,③实际上承担者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职能。就文化事业管理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适应的使命感、责任心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就文化产业发展职能而言,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与文化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创意策划、组织协调、营销运作等能力。鉴于此,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必须凸显文化产业管理双重职能要求,既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应该注重“能力本位”。④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以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为此,可以借鉴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来构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2.1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
基本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从事这一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所涉及到的专业课知识较少,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岗位要求,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自动化办公系统的操作及维护能力以及专业认知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这些基本技能课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交往礼仪)之外,还应该配套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如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及文化企业认知实习等,具体内容见图2所示。
图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密切配合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掌握这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通过这些专业技能,学生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前文所述,文化产业管理具有双重职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政策理论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市场运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事业管理能力及文化市场运作能力。结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定位,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应该包括:政策分析和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化艺术鉴赏能力、文化艺术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能力、文化市场营销运作能力等。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独立学院除了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能力课程(如文化市场营销、文化市场调查、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艺术概论与美学等)之外,还必须通过文化产业课程教学实习、文化产业课程论文与设计、文化市场专业调研、文化机关实习、文化企业实习以及文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等,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图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2.3 综合技能实践教学
综合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综合技能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技能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训练学生运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就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具备的综合技能应该包括初步科研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了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综合技能,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文化产业科研活动训练、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技能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具体内容见图4所示。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改变传统以学科划分的方法,而采用能力层次划分的方法。要确保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就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
3.1 组建管理机构
现有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采用传统学科划分方法建立起来的,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就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所以,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地推动。为此,建议独立学院设置专门主管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并组建实验实训中心,与教务处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此基础上,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系要指定专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负责人。这样形成了一个学校、职能部门、教学系部、教研室组成的从上而下的实践教学组织,为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乃至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完善规章制度
为了使得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正常开展并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程序文件,包括指导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如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进度表等)和反映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文件(如实践记录、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实习实训成绩表、实习实训总结等)。二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制度,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检查和监控,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同时,收集各方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后续实践教学加以改进。三是要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一方面将教师的实践教学纳入到职称评聘和工作量核算之中;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和创新大赛,将其成绩折算成学分,并作为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优秀学生评定的重要依据。
3.3 加强考核评价
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也是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只有加强考核评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与传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有所不同,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完善考核评价主体。评价主体要熟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情况,所以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实习实践单位评价等;二是要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也要能够充分反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状况。建议独立学院从上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及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来细化评价指标;三是要做好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独立学院应该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成绩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以及学生总体成绩考核之中。
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支撑保障
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还需有力的师资力量以及健全的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4.1 师资保障
师资力量短缺是制约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为了确保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针对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状况,独立学院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目前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青年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应用能力相对欠缺。为此,独立学院应该将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安排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验实训中心或基地,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他们指导一定数量的实验实习课。同时,应该将青年教师到对口的文化机关或文化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以此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二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兼职教师队伍。相较于青年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实际运作非常熟悉,可以将一线的运营管理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改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4.2 实践教学基地保障
实践教学基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也是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独立学院培养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为了构建能力本位的独立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必须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独立学院应该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结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课程要求,确立不同种类和功能的实训室,以此满足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各种技能训练的需要。在建设实训室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职业化,即尽量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下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为了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独立学院应该推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共享实验室。二是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承担者认识实习、顶岗实习、专题实习、教师锻炼等重要功能。鉴于文化产业管理的双重职能,独立学院在加强两个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是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二是文化生产或服务企业。独立学院要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产学研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此文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2011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5.
② 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94-95.
正确认识我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经济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可能持续发展。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08年底,我县文化经营单位400多家,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近亿元,其中娱乐演出业营业总收入近3000万元,书刊音像业销售总额600多万元,印刷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最大娱乐场所达1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3000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产业门类看,娱乐业(歌舞厅、飙歌城、网吧、电子游戏室)200多家,演出业11家,出版物发行业108家,印刷业93家,门类基本齐全的文化产业项目,汇聚成可观的文化资源。
伴随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探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一是盘活资产,招商引资。针对一些国有、集体老文化企业经营艰难、不改革改制就难以为继的现状,我们在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证原有职工切身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明确政策,盘活资产,广泛搞好招商引资,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改建、扩建、新建了一批项目,带活了一批文化企业。比如原石油勘探总公司印刷厂是我县仅有的两家书刊定点印刷厂之一。进入本世纪初,原有的国有体制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印刷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资产重组、重新定位之后,不仅生产规模和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原有职工的利益也长期得到保证。还有,我县电影院的改制和改建,也是盘活资产、招商引资的成功例子。
二是实行文化产业项目责任制。按照责任到领导、到具体负责人的原则,明确每个文化产业项目由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把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年底进行专项考核。
三是实行规划引导、项目拉动。近几年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合理布局、着眼长远、突出重点进行发展。全县重点选择扶持了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关系全市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文化建设项目进行扶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总结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认识不够统一。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美国的文化产业总量占GDP的25%,美国企业400强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现在,美、日、英、法、意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都是支柱产业。从国外情况看,文化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增长点。但是,国内文化产业的总规模至少在4500亿元左右,但还未达到支柱产业的规模。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的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要从文化产业仅仅是社会事业的过时观念中转变过来,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就是现在和将来的支柱产业的观念。
二是基础薄弱。虽然我县文化产业来势很好,但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低,许多方面处于探索之中,市场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一些文化企业技术含量低、经营结构、产业布局、制度创新、管理水平、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产业的开发能力低,选业雷同,跟风严重。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近年来个别文化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不利于公平竞争,损害了健康发展,亟须加以整顿。不仅如此,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店埠县城和龙岗工业区等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快一些,其它乡镇相对慢一些;面向娱乐业的文化产业发展快一些,新闻出版和音像等方面的产业发展相对慢一些。
三是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经过近几年的整治,我县投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单位一定程度上还是弱势单位,项目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县投资环境的整治,努力为我县的文化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繁荣我县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和措施
正确对待和解决上述我县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我们在调研工作中着力解决的课题。
一、进一步创新理念,形成共识,加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把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作为我县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实现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从面向小文化向面向大文化、面向经济一体化的转变,从主要依靠事业推动到主要依靠产业推动的转变。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推进政策,打破部门格局,构建以资本为纽带,以大文化行业管理为目标的国有文化资产投资营运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和构建具有内在动力、富有活力的市场运营机制。
二、不断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文化产业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收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形成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投融资格局。在筹建渠道上,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在投资机制上,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机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
三、着力挖掘地方人文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对文化产业欠发达的地区,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带有全局意义的重点和突破点。要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我县的人文资源,按照市场要求进行文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与现代化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信息业等文化产业。并要与经营灵活、特色鲜明的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布局,使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得到充分利用。要全力打好“瑶岗红色旅游、包公故里、岱山湖”三张牌,加大我县文化特色旅游开发力度,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文化品牌带动旅游品牌,以旅游品牌促进文化品牌。
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适应发展文化经济的需要。要培养一批对文化产品既有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熟悉文化艺术生产的操作过程,又能掌握文化市场的经济规律,擅长经营、懂管理、能有效实现文化产品市场价值的高级经营人才。要建立自由流动、富有激励、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人才管理机制,在竞争中优化人才队伍。同时要拓宽视野,面向社会招聘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文化资源开发基地为载体,有计划的吸引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从而以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顺应市场竞争法则,建管并重,繁荣和规范并举,促进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长期繁荣发展。首先要积极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一个开放、有序、规范、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清除分割、封锁和垄断市场的行政性壁垒,建立有利于文化要素合理、快速流动的文化市场体制。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文化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要搞好节庆活动,拓展会展业,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业的产业化。艺术活动既是文化财产也是经济与安全。要大力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艺术表演团体要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中学会竞争、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走“出人出戏多演出”的新路。坚决摈弃那种一味图解政治、得奖无市场、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艺术生产模式。我县民营剧团青年庐剧团,多年来坚持演出在田间村头,深受农村观众的喜爱,在08年市文化局举办的民间剧团调演活动中,参赛剧目获最佳表演和组织奖。要有步骤的积极开放文化市场,着力培育在我县尚属空白的古玩市场、美术品市场等各类文化市场。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格遵循文化法规,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运用多种手段规范、调控和引导文化经营,使其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要有效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社会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对网络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规范管理,保护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县文化领域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任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和新的矛盾,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振奋精神,激浊扬清,兴利除弊,我县的文化市场就一定会更加繁荣有序,我县的文化产业就一定会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