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 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研究 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http://.cn.

[3]张颖,赵红革,孙旭春.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7(10):67-68.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高校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就业、生活等多个方面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通过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众多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做到通过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者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路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也给高校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有些高校生出现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它是客观的存在,仍需学校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关注。因此,积极开展体育教育促进高校生心理健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就此本文与读者对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共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虽然大学生未出校门,但是很多竞争压力依然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者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尤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感到很焦灼,不知道应该怎样利用有限时间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随着这种压力的日益剧增,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只关注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发展,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生活压力。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紧张焦虑、浮躁、急功近利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经历了紧张的高中时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还不能很快的投入到新环境中。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

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时代一下跨入轻松的大学时代,虽然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体育运动正是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运动中,学生要学会相互合作和相互交流,从而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的交际变得会更加容易。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

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开朗外向的性格,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容易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完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让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提升。

比如教师可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如越野等,培养学生的毅力和韧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下养成一定的自制力。又如竞技体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意识,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体育竞技活动并不是教给学生要争强好胜,而是要学生在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真正的体育精神。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体育盲了。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篮球,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足球,无论是哪种体育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不仅能培养健康的身体更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学生在积极参与比赛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运动精神,并且比赛是一项团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以维护集体利益为首要准则。学生通过准备比赛和比赛的过程能够感受到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能够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烦恼。并且体育竞技还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品格的完善。又如象棋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培养冷静、认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思。总之,体育竞技比赛能够消除大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为大学生的交际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让大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从而培养出外向开朗的性格,从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魏培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01:96.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和学业受挫群体等特殊情况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毋庸置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教育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界定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这每一方面里,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重要责任。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学业压力问题、家庭贫困问题、情感问题、考研就业问题等日益凸显,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着“中国梦”民族复兴大任的完成。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被抽样调查的12.8万大学生,有心理疾病者高达20.25%。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高校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大家长”,最亲密的老师,更应该担负起心理辅导者这一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发展水平,熟悉大学生心理咨询手段、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者,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密切,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功能和独特的优势,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不可替代的,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效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具有沟通优势。辅导员比学生年龄稍长,自身也经历过大学阶段,贴近学生,亲和力强,在心理上更贴近大学生,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具备资源优势。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这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相比,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辅导员老师要陪伴学生走完大学四年乃至更长时间,是大学里“任课”时间最长的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即使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在正式上岗工作之前,都参加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有关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种学历和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三、完善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足,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

1.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科学界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根据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辅导,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2.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不断更新自身心理学知识,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心理咨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要正确对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做到工作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通过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从心理咨询中借鉴好的方法和技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周文清.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任静.浅论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09.

[3]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五维支撑 高职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Xuan, QU Xiao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open up a new mode and new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healthy, sunny,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new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By summing up and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inity; five dimensional suppo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1 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师资数量短缺、专业基础薄弱

教师是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团队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以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最凸显的问题是师生比例偏低,心理学师资配备人数短缺,专职人员不足。而即使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人T,也大多是学生工作部门兼任或者辅导员队伍中抽取,甚至是一些非心理专业学科的教师半路改行,这样的师资队伍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理咨询测评技术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1.2 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脱节

很多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个性品质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教育。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是通过开设几次心理学讲座或者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展开,其受益学生范围较小,教育内容片面,不能有效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因此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不够系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更是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另外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很好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得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发生脱节。

1.3 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简单、手段单一及活动乏味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集聚社会的力量,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毕竟学校的资源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高校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心理专业问题的解决上与社会的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1.4 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

虽然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如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不能及时获得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和生活信息,显然是无法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当前一些高校依然采用“三级网络”(学校-学院-班级)来获得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但是这种模式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且当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时,班级心理信息员将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得每位学生的信息。 1.5 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展开多样化教育手段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传统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这种课堂教育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也让他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而阻碍了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学设施和平台作为有效支撑。

2 构建“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在校外合作单位的协作和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了“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三位一体”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并且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五维支撑”。具体内容包括: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树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是当前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情商等人性的积极品质对于三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

心理软硬件设施的不足是限制教师实施多样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掣肘。针对教学条件受限的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建设,近7年来,共投入183万多元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成了200m2有8个多功能活动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120 m2的人才测评中心实验室,购置了“心海系统”等心理学测评软件与相关设备,并且每年更新升级。依托中心,实现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建档立卡,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近3年来成功干预心理危机学生33人。

2.3 以“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个性品质的塑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课程实施方案》等5项规章制度,全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开展“‘3 20’、‘5 25’、‘12 5’”心理健康教育周”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开展心理剧等活动,建成了以心理挑战为重点的户外素质拓展基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业就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达到与其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使心理素质教育得以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开展,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2.4 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力

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资源有限,是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活动乏味以及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高新区计生委、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市广济医院及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等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的四方联动机制。广济医院在校内开设了“广济大讲堂”,专家定期到校开展咨询或报告。苏州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团体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个体咨询和F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干预。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多元主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营造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行企校互动的生动局面,大幅提升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2.5 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传统的“三级网络”体系(学校-学院-班级)在收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系结构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班级的人数较多,或者非本宿舍的同学彼此交流较少时,便会出现班级心理信息员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学校通过构建“五级网络”体系(专业机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同时,五级网络体系拓展了网络的范围,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也更有利于学校在某些重大及专业问题解决上,可以借助于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重点项目“三位一体的江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项目编号:C-a/2015/007),主持人:刘轩 瞿晓理

参考文献

[1] 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5:63-65.

[2] 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36-03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不同学科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心理学家柯洛什尼克(W.B.Kolesnik)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情绪上的安宁或他的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我国学者唐柏林(2004)在他的文章“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体系”中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积极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情绪情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教育。由上可以看出,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趋于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背景与意义

在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国际文化环境以及高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地高等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得到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仍需加强,很多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都不明确,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中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从原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提高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通过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可以得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压力过重;对环境和周围同学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处理不佳;恋爱心理困惑;就业心理困惑;心理抑郁;意志不坚定,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变迁

对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新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新入学学生的适应和高调整问题。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会增加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困难;二是生活环境上的变化也很大,这种变化需要他们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三是地位变化带来很大的影响。进入大学以后,各方面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势必使大部分同学失去原来的拔尖地位,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适应起来就越困难。

2.人际关系失调

如果大学生善于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就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交往将有助于身心健康。但是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在大学生里对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3.情感受挫

大学校园爱情历来是被别人称颂和羡慕的,因为它真诚、单纯、美好。但是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感情问题上还不成熟,往往在两人关系和未来发展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茶饭不思;重者则会痛苦不堪,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后果。资料表明,大学生中自杀的原因中很大部分是由于失恋或情感受挫。

4.学习压力过大

为适应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在将来的择业中更胜人一筹,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所规定的各种学业要求之外,又在课余拼命地自学,考各种证件和等级证书,好为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得以最大程度提高。升学读研、出国、工作等等就业问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

5.自身缺陷

有少数大学生因为自身在容貌、体形、身材、智力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自身个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孤僻封闭、急躁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进而导致过度的自尊、敏感、多疑、敌视的性格,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6.家庭因素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种超负荷的希望往往使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家庭困难,在大学里需要靠社会或学校提供资助,这样的身份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关爱。同时他们在言行、穿着打扮方面也会格外小心谨慎,生怕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长此以往有这种境遇的大学生就会感到苦闷、孤独、自卑、迷惘,内心充满压抑感。

7.学校及社会观念因素

目前,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对心理问题方面的认知教育和宣传还不到位,心理救治体系尚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也不敢或不愿意去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认为见不得人,往往通过压制和堵截来对待积于心中的心理烦恼和心理问题,这样只能使心理问题愈来愈加剧。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结来讲应是内外因综合所致,概括来讲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且人数呈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社会、家庭重视的同时,高等学校应从学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主要方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与管理。

(一)学校要站在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大学文化和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对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人、财、物等方面切实给予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引进师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者建立高校教学资源共同体,把心理健康教学优质课共享,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做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给予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注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根据各自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采取不同水平、 不同层次、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辅导报告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建立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开展“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网上心理论坛和在线交流解答”、“心理视频放映”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覆盖。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真正使他们的心灵和性格同样强大起来。

3.做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相关的机构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问题解答,把心理咨询日常化,开展系列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适应问题、交往问题、情绪问题等,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活动。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同伴教育的功能,开展心灵驿站、健康快车等活动让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心理交流与辅导。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者是感觉进入心理咨询场所都难为情。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不断摸索出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完善和发展自我。

4.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一方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心理健康文化的元素,让“心理健康”就像“吃饭、上课、运动”一样在校园中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字眼,为师生接受而不受排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信等学生已经“爱不释手”的平台加大宣传和常识性知识的普及教育,注入正能量,积极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人文环境,加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心理需求,同时采取多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建立心理危机反应机制

学校应设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突发事件反应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及时实施心理辅导,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反应并做好妥善处理。学校、学院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把心理危机包含进去,同时班级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使学校和学生实现无缝衔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尽量避免问题发生或减小问题影响。

6.积极推进联动机制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层面多方位因素影响,单靠学校教育引导还不够,需要全社会关注但又不能重视到引起恐慌。高校作为主要教育管理阵营,需积极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建立起学生家长、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导师、学生干部等互通有无、网状联络的联动机制,运用团体的力量,努力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大学生要从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教育与心理调节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担负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大学生在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来审视自己、塑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1.正确认知自我

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容易产生自卑、胆小、拘谨、敏感、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对自己的评价偏高,容易产生以自高自大、孤芳自赏等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在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时候,要全面综合地把握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2.提高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社会适应状态良好,意味着个体与环境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便会情绪乐观稳定,学习、工作游刃有余。在适应外界环境时,大学生应摆正心态,降低期望值。

3.积极转变观念

观念的保守、认知上的无知是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首要原因。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人都可能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积极、大胆、 坦然地去求助。

4.学会与人相处

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大学生应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欣赏别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欣赏与接纳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之处。

5.树立正确目标

大学生成功的欲望非常强,都想达到自己设定的或者家庭赋予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并不都是合理的。如果能对自己的能力和设定的目标做出客观的评价,那么就少受挫折,并能充分发挥才能。反之,则会受挫,进而影响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或接近目标,这样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6.参加团体活动

很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是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有自闭倾向。而这些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开心扉,看到外界。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能使人打开自己的心灵,增强人际交流,发挥自己的专长,缓解内心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越是封闭自己、压抑自己,越是易进入了恶性循环。正视心理问题,投身于各种活动,能使注意力很自然地转移到外部有趣的活动中,从而更好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跟着大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状态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有效的机制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Z]. 教思政厅,2011

[2] 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版),2004,(5)

[3] 赵川林,吴兆方.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N].中国教育报(新闻视点),2011,(9)

[5] 王芳,李国保.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