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绘学概论学习报告

测绘学概论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绘学概论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测绘学概论学习报告

测绘学概论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7-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工业、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生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自然地理、生态学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市政、规划、环保、能源、旅游、国土资源、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部门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生态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了解如何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尝试解决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1.课程定位

“生态学概论”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明确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体现生态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治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环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日后从事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工作作铺垫。[3]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生态学概论”课程相较于其他一些传统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科内容中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内容具备了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比如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等,需要具备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更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更新教学知识内容。另外,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在测绘学院,课程设置也向测绘类课程倾斜,因此在“生态学概论”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测绘知识运用到生态环境实践中,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性。

3.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

相较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生态学概论”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较为紧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等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都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程设计等紧密相关。此外,当前社会生活中经常报道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其本质和机理都与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4]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所在专业的“生态学概论”课程设置为32个课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而言,相对较少。如果在这样的课时安排内进行通篇讲述并且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就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寻找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的教课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社会热点的课堂结合引导式教学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科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进展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授课选用的教材在原则上是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固定性的,不可能根据行业发展实现年年翻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把一些和课本基础内容相关的新的热点研究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发展现状,反映生态学的时代性与变化特征。比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问题时,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定义及相关公约外,还应着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近年来灭绝的野生生物进行举例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进一步明晰其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真实的照片和相关报道材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并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前沿性和热点研究的知识点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资料搜索也可以扩大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视野,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基础。

2.紧扣知识点的扩展式视频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已由传统的板书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原先无法在板书上进行展示的一些图片、动画等资料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有效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实现讲授和视频播放结合。通过放映一些与课程某专题相关的视频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并且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比如在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时,首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视频教学,让学生观看一部生态纪录片“海洋”,然后再进行课程讲述,此时会发现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理解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保持兴奋状态,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由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认知,切实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3.案例与专题报告式教学

生态学的知识内容应用非常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案例和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通过听“故事”、看“故事”轻松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内容。

三、增强学生实践认知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课堂教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搜集和相关实验。笔者所在专业在此方面主要从两个层面对开展教学实践给予支持。

1.校内实践安排

可以结合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地理学”等课程,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并且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和实验考证;同时,要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按照不同的专题研究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课题小组,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学校旁边的城中村―吊庄)进行初步的认知、调查,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汇报PPT,之后利用2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该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业务能力。

2.校外实践安排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澄合矿务局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由澄合矿务局提供实践场地,在暑假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利用矿区的煤矸石进行生态恢复利用的实验研究。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将他们视为教学的“主体”之一,针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充分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述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的兴趣,拉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意识,注重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可以满足当前工作及市场的需求,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中也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木壮,林媚珍,谢献春.基于创新理念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