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体科学探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在承担人体各个器官的教学重点,尤其是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等多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要突出在教学实践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尤其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的运用,形成全面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在总结中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一、简述人提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够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的整体水平要求逐渐增高,因此,要从多方面强化知识的全面传授,学生在面对枯燥的模型以及尸体标本的情况下,没有形成关联性的想法,对于知识的整体过程没有深入的分析,因此,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严重不足,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与学生的兴趣要求和个性发展相适应。
2、多媒体教学不够深入
有些教师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虽然采用了一定的多媒体课件技术,但是,在教学实验中,没有将学生的整体需求联系起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盲目的让学生自己观看,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引导和知识讲解,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整体效果,譬如,在教学心血管大小循环的内容时,教师通过课件的讲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对心血管的运行环境进行了学习,但是教师没有深入的讲解,造成整体知识的严重不足。
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优势
1、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引导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增加了图像、动画、视频、音像等一些因素,将一些原本静止的、枯燥乏味的内容给与大众化、形象化,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记忆。将人体形态中的不同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供血模式等多能形成形象的展示,为临床使用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和各种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课件分化每一个知识点,对于整体的能力提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通过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参与,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在课件的教学引导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备,并且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教师在提高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强化对各种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运用。教师可以避免板书的呆板以及教学效率的停滞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形成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让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对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综合学习。因此,通过多媒体课件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
三、探讨多媒体课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1、强化个性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要“一刀切”、“一哄而上”。多媒体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毕竟是间接直观,在多媒体中设计动画模拟试验来取代实验操作,削弱了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亲手解剖标本和观察标本,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丰富所学知识。
2、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如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学模型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代替的。而且,教师讲课的抑扬顿挫,思维的敏捷清晰,丰富的形体语言,也是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板书,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适当提问、展开讨论,对于增强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同步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多媒体课件应该图文并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件中可适当填加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临床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入理解认真备课,并对授课内容融会贯通,讲解时深入浅出,将所教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学科竞赛体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7-03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发展与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大举措。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通过学科竞赛,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宽广的平台,把学生培养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值得我们探索。
一、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体制机制,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着力提升高等农林教育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方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通过卓越计划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潜能和兴趣,加强学生农林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农林行业素养,培养学生农林实践能力、农林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动,是对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整合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其学习潜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所以,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加强对学生创新能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二)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的辩证关系
学科竞赛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相关课程的教学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参与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所考察的样本的采样方式和样本数量难以准确地反映母体(全体学生)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如果以学科竞赛的成绩来衡量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不科学的,而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上,虽然会加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但势必会忽略大多数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辩证关系,优异的学科竞赛成绩很大程度上依靠少数优秀学生的参与,而优秀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日常教学的积累。没有良好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可能保证持续提供优秀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此,只有在保证提高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争取更好的学科竞赛成绩。
(三)重点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普及性关系
学科竞赛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衷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如果将力量集中在少数优秀拔尖学生的身上,为学科竞赛的成绩而培养,这与学科竞赛的初衷是违背的,因此应该探索如何利用全国性学科竞赛的机会,与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寻找各种可能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和学生的受益面。
(四)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
学科竞赛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涉及到的专业越来越多,高校不能笼统地被动地应对,应该对各级赛事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地选择,将其纳入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体系中去,明确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结合方式,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在促进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其成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
(一)坚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为指导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开展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标准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应该因专业不同而兼具学校特色。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标准就是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适合我国都市型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以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准为指导,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竞赛纳入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
1.根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开展学科竞赛。北京农学院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制,理论教学体系参照201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实践教学体系分三阶段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1~4学期)、专项技能训练阶段(5~6学期)、综合技能训练阶段(7~8学期)。结合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学科竞赛。在第一阶段基本技能训练阶段(1~4学期),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此阶段,面向全体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等,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阶段(5~6学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强调以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性课程实践教育。在此阶段,组织开展课程设计竞赛、实验技能操作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第三阶段综合技能训练阶段(7~8学期),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争取得到创新成果的应用性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开展综合性的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开展的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作为一名卓越农林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2.针对专业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种类繁多,要理顺学科竞赛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学科竞赛要为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要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择学生能广泛参与的项目。例如,针对农科类专业,选择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针对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专业,选择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针对文法专业,选择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针对经管专业,选择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等;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选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及演讲比赛等等。
3.结合学科竞赛开设各种选修课。例如结合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开设《数学建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结合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开设《物理学理论与技能在相关专业的应用》等;结合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开设《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化学综合与设计实验》、《化学发现与创造思维》等。通过开设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扩大学科竞赛的受益面,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发现有潜力的人才,引导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为学科竞赛的开展不断提供优秀人才。
4.对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北京农学院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意见》规定:对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学生,针对不同的获奖级别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从1学分到6学分不等。如果同一项目多次获奖,按最高级别标准奖励,不重复计算。
5.将学科竞赛与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相结合。一方面在学科竞赛中发现比较有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项目,可以申请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另一方面,通过资助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发掘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科研训练更好地参与学科竞赛。
(三)建立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1.竞赛的组织机制。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学科竞赛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是成立学科竞赛的主管机构,即学科竞赛工作委员会,可以由学生处负责,主要任务是整体规划学生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对学科竞赛的项目进行定级、分类,确定各类学科竞赛的校内承办单位,负责资金的使用审批,并整体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二是设立学科竞赛的常务机构,办公室可以设在团委,具体管理学科竞赛的日常事务。三是成立指导学科竞赛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校级的学科竞赛进行指导或评审。专家委员会可以由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最后由学科竞赛工作委员选举产生,要求成员必须由相关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2.竞赛的管理机制。竞赛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学科竞赛能否顺利开展。首先,各类校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由竞赛拟承办单位每年一月份向学科竞赛管理办公室提出申请,每年三月份,学科竞赛工作委员会根据各单位申报的学科竞赛项目,确定学科竞赛项目的等级,确定承担竞赛组织工作任务的单位,即承办单位,确定学科竞赛项目的资助金。其次,学科竞赛项目具体工作由承办单位分管领导总负责。
3.竞赛的激励机制。学科竞赛能够持续开展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在制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时,设立创新学分制度,创新学分主要通过学科竞赛获得。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设立创新奖学金,奖励在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或单位。对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金奖励,并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优先考虑。
4.竞赛的经费管理。学科竞赛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是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设立学科竞赛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各级学科竞赛活动,专款专用,用于学科竞赛必需的设备费、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资料费、专家咨询费、差旅费等。
5.仪器设备与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配备优质的仪器设备,可以为学科竞赛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撑。逐步建立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仿真实验室,为学生自选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条件。北京农学院紧紧围绕培养都市型现代农林人才,建成了以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为构架的占地11500余亩的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内首家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科技示范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北京市科委、农委、教委、团市委认定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学校推进“3+1”(3年优化的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依托大学科技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北京农学院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有50%以上获奖,超过北京市高校的平均水平。
6.加强组织宣传,扩大受益面。可以结合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开展相应的校内学科竞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不仅服务于个别优秀的学生,更是服务于广大普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例如,北京农学院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北京农学院物理实验竞赛、北京农学院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北京农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等。举办校内学科竞赛,可以与校团委、教务处、各学院、各部门合作,广泛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利用宣传部,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得到锻炼。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创建了良好的学风。
7.打造品牌,力争学科竞赛二级管理。打造学科竞赛品牌,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要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集中优势,重点办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及计算机应用竞赛等,使其形成规模,具备特色,争取做到一个学院一个学科竞赛品牌,引导学科竞赛转向二级学院管理,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
8.搭建联动平台,深化竞赛运行机制。(1)学校与企业联动。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整合学科竞赛校内外资源,融入地方并形成自身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科竞赛,一方面,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创新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竞赛的项目,既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又能优化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2)校院两级联动。校院两级沟通协调,各负其责,校学生工作委员会作为主管机构,在竞赛的组织管理中,整体规划协调,学院负责竞赛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开展。(3)教师与学生联动。在学科竞赛中,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应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经常沟通,创造良好的师生联动条件。教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对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分类指导,调动每位参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4)学生之间联动。通过学生科技社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项目团队组建时考虑队员的组成结构。对于基础类竞赛,团队成员尽可能高低年级组合;对于综合类竞赛,尽可能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合。在竞赛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5)不同学科联动。很多学科竞赛项目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难度较大,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需要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学校要加强不同学科联动,为成立跨学科的参与竞赛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队伍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2]肖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205-208.
关键词:理工院校人文学科;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近些年,理,工科院校向文理综合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培养的都是具有较扎实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相应地,为增强学生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就必须开设“现代汉语”这门基础工具课。而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学生的特殊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对现代汉语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新的探索。
一、研究方法和实施计划
1.研究方法。(1)问卷法,调查师生对现代汉语课学习兴趣、内容了解和实践运用情况,然后统计分析;(2)加强教学实践(作业训练和辅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3)积极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不断积累教改经验,不断完善讲义,及时总结教改得失,(4)虚心学习,要主动向学界大师请教,还要利用一切便利机会,观摩同仁课堂教学,切磋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的有关问题。
2.实施计划。(1)学习有关最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2)搜集有关非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教改信息,开阔眼界;(3)制定教改方案;(4)积极投身教改实践;(5)积累和总结成败得失。
二、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
目前,国内现代汉语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的通用教材,各有特色,不同程度上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做出了一定贡献。有的教材理论的系统和精深,辅导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于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青年学者。但现代汉语教材各行其是、体系纷乱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善,若论鲜明的简明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均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强人意之处,比如:个别教材或许“全书信息量大”,但教材内容偏多,重点不够突出、简明精要不足;语音、语法或过多重视学科体系,知识繁琐艰深,偏繁偏难,师生穷于应付;或只对语言现象作脱离语言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切实用;或顾此失彼:这些教材大多是语法领域大师主编的,而且在配套教参或指导书中收集的尽是语法成果,实用、适用的修辞部分失于薄弱,有的甚至于没有修辞;或强加于人,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缺少弹性,整齐划一有余,灵活机动不足,教学效果仍不甚理想。所以编写一部全新的简明适用的“现代汉语”教程是时代所需,势在必行。
俗话说,“兵马未行,粮草先动”,对教学而言,师生的物质基础就是教材,编写一本全新的简明实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以及突破性的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实用现代汉语教程”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程以非中文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以及新时期学习和应用现代汉语的需要为宗旨,结合学生已有基础,精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系统学习过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立足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内容分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部分,简省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语音、文字,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修辞三章;在总体构思、内容取舍、章节安排、练习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不失系统,务求实用”,同时充分吸收现代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突出汉语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的知识。
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将来社会交际交流奠定基础。为了便于教与学,本书编者正在编写辅助教材《(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内容有教学大纲、课程说明、习题答案和其他供教学和自学用的资料(包括模拟试题),可供普通高校师生参考。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加强授课的针对性、灵活性和亲和力,现代汉语教学最好还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法。但是,并不排斥现代教育手段。我们对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功夫在课外。我们正在准备将所有的授课内容,比如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材重点说明及参考文献目录等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便于学生复习、自学,便于教师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讲授知识准确无误;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针对现代汉语课抽象缺乏灵性而实践性又强的特点,尽量采用趣味教学法、语用修辞教学法、语言文化教学法,精选语料,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3.现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多,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采用以“面”带“点”的方法:重点讲解每章的概说,给学生以对该课程系统全面的认识;每章之后节的内容,选取重点讲解,余则要学生自学。同时,为便于学生自学,指导学生用网络法把相关的知识系统起来,列成表格,一目了然,以提高学习效率。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学生行动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和评价。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注重学生行动主体地位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人体解剖生理课程为例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人体解剖生理课程是一门面向中职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只有初中生物学习基础的中职学生,而且没有专业的解剖实验室,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在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融合行动导向精神,探索出适合现阶段情况的教学模式。基于6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介绍这门课程有效教学方法。
方法一、分组。学生按照人数分为4-6人一组,团体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准备。学生第一节课的座次会按照熟悉程度或性别选择座位,这时报数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组方法,按照组数,假设为6,那么依次循环报数1至6,所有报1的为一组,依次类推一共分为六组。除了课堂方案讨论,课后作业能充分展示一个小组的能力,可以要求每位组员都参与,保证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同时增强团体意识,在最后的评析单元中,有一项针对于小组合作的,可以进一步加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
方法二、关键词。关键词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复习和小结方法。一般用于教学开始时的复习,教学结束时的小结,同时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归纳。关键词法还可以融合于多种形式中,如,可以事先准备好词条课堂抽取进行问答;可以在小组进行桌布法讨论后做小结性陈述时运用;也可以利用关键词词条进行排序练习;还可以利用关键词给出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新内容的引导等等。关键词法简单易操作,形式可变性大,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方法三、出题。学生出题法适用于内容多,知识点细碎,但是难度相对不大的教学部分。在划分好各个小组任务后,可以参考课本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知识扩充。每名小组成员均参与出题,每人至少一道,题型不限。对于小组内容不同的,可以采取各小组交互回答的形式,而对于同一内容的,可以采取汇总题目后小组抢答等形式。这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好,同时可以将多而杂的内容归纳出重点,而且这些习题还可以用于以后复习。
方法四、辩论。辩论法在课堂上往往和案例教学法结合使用。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案例,而案例可以选择当前相关的热点,如,前段时间热搜的大脑冷冻术,由此展开对于死亡的探讨。这种热点案例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大家进行健康和金钱的探讨,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方法在课程开始时初次运用,学生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积极关注社会上的相关热点,为以后的小组作业展示提供了更多素材。
方法五、虚拟仿真。虽然在没有解剖学实验室,但是可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目前各个学科的虚拟仿真软件陆续有开发。有些大学里也建立了相关的虚拟实验室,如,山东大学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条件上不具备建立这类教学中心的,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简单的虚拟仿真软件,目前比较推荐3DBody和3D人体解剖学软件,这两个软件相对于美国开发的人体解剖软件Medicina Primal3D Interactive而言,简单但是胜在中文页面,而且针对中职学生教学亦足够。软件搭配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虚拟操作,随着进一步的软件开发,相信虚拟仿真技术会和课堂教学配合的更好。
一、高中阶段美术教育中人生规划的内涵表述
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与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在2007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一节中第五条这样描述: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具体规划与实施
1 明确的目标:认识艺术种类――提高审美能力――开展活动参与――思考总结成果
2 已经执行的活动
时尚艺术校园――校园操场东侧,学生自主设计、手绘的露天涂鸦墙。起到活跃运动场气氛,为校园艺术氛围添彩,并诱发一部分学生对字体设计、色彩设计的热爱。
标志设计投标、竞标――每学期举办的重要活动,都配合开展了学生竞标投稿活动,并最终由全校学生投票选拔优秀标志作品。随着活动的开展与不断深化,学生标志设计的水平在大幅度提高。
时装设计――以环保、节能角度出发的服装再造,从全校选拔服装设计图纸,组队参赛获得市级荣誉。
电脑美术――开展电脑创意画、动画培训,发掘相关艺术人才,在区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出现一些报考相应专业大学的艺术特长生。
油画――常年提供场地,供有相应爱好的学生活动,取得初步成果。
3 评估方式:
虽然学习成效的评估方式无法量化,但可采取对比课前课后的学生作品效果,通过总结学生感想、展示比赛成绩等手段来评价学习效果。
教师的评估方式要以鼓励、支持、改进的态度来进行评估,并随着学生工作的实际开展做出合理的调整;要不断完善评估方式,达到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具体课例――电脑美术小组
1 前期任务准备:电脑美术教学的产生源自媒体资讯爆炸的社会大背景下,是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都涉及的课程。在课前准备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指明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在操作中学会欣赏。
2 活动内容与计划:电脑美术的历史发展,知名人物、公司的相关知识,软硬件配备条件,色彩构成理论基础,人物形象设计基础。活动的短期目的:掌握ps基本修图技巧,学会熟练运用电子手绘板,进行完整单幅作品的创作,参赛,制作完整动画作品。长期目的:提高个人审美修养,助益人生规划。
3 教学反思与推进: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活动内容的深化和参与力度的加大,要不断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电脑美术活动是我多项学生活动中投入精力最大、时间花费最多的。在2010年初次开展,我分阶段制定了教学计划。2010年是海淀区科技办举办的第二届中小学生电脑绘画竞赛。
首先,创造环境:为了为学生筹备更好的活动环境学生掌握基本绘图技巧和适应手写绘图板进行创作之后,他们的创作方向不够明确,作品特征多偏日式动漫风格。为了保持、引发学生兴趣,我并没有急于改变学生喜爱的创作主题,而用启发、鼓励的态度支持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作品。并着重发展有实力的学生进行简单的动画制作。在参赛前,产生了有效作品,并最终通过区、市级比赛获得优异成绩。
在海淀区开展电脑绘画比赛仅仅是第二年,本校第一届没有参与。我独自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电脑绘画比赛,虽然得到领导们精神上的支持,但初次的实践难免因为工作经验不足,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尤其是首次开设奖项的动画竞赛创作难度大,而且协助举办竞赛的汉王公司提供的绘图软件与实际比赛的要求产生了一定出入。导致作品最终完成阶段,学生非常被动,评奖机制也稍显不成熟。于是在今年我再次组织比赛时作了很多调整。
在电脑美术活动开展的第二个阶段,我先从组织方式入手做出调整。不仅通过学生绘画能力来挑选我的助手,而且在对新高一学生介绍我的各种艺术活动形式之后,来物色学生领导,这是学生社团活动顺利进行的必须保障。首先选招愿意主动承担组织团队活动的学生,并通过撰写美术社团的活动纲领来考量学生领导的能力与决心,以保证学生活动的自发原则,避免出现教师的一厢情愿。之后每一项活动的进行,都由学生领导组织活动而我来进行校方协调,这一举措使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顺利、高效地开展起来。
其次,解决技术问题的举措。为解决动画flash制作的技术问题,今年特地邀请计算机教师合作教学,而我主要从活动督导和美术构成方面进行指导培训,分工明确、节省资源,使教学更有效。事实上,在我所开展的多项活动里,不仅要求学生自发领导、合作创作,从我自身来说,我也尽量利用学校多项组织团体和教师资源开展跨学科合作。不仅达到减轻、分担自己工作量的效果,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如与通用技术教师合作的服装制作,为cosplay小组的表演排练提供条件,邀请舞蹈老师进行舞蹈指导等。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