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划经济的利弊

计划经济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划经济的利弊

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第1篇

2014年被财会界人士称之为“管理会计元年”,2014年10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意见》提出有关部门要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此外,《意见》针对中国企业的现状,还具体提出了三条意见:

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

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虽然《意见》没有就鼓励细则等给出说明,但充分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除了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之外,中国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管理会计信息化提升的内在推动力。

需求是事物出现的第一源动力。经济需求是管理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所处的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低消耗、高产出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成形,并且方兴未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主要呈现并将继续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全天候(7×24)、实时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包括信息(知识)、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到来,整个社会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信息能够通过云计算平台得以迅速收集、计算和共享。云计算平台弹性部署、按需使用的模式可以支持企业快速变更应用系统,调整商业流程,适应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企业能够实时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应对新的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快速进入新的市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第二,当前,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企业所有业务的模式(产品运作模式、资本运作模式)、范围、流程(线性流程向网络非线性流程转变),都将随着需求的变化而灵活改变。根据市场的变化,云计算平台弹性部署、按需使用的模式可以深入到企业运行的各个层面,从需求把握、产品设计、设备控制、供应链运营、人员沟通、知识管理等方面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使企业产品更快上市。

第三,企业业务将出现组件化、弹性化、多样化、交互与并行等特征。云计算技术提供无限的、经济高效的计算能力,以支持企业快速增长,实现业务的可扩展性。企业业务不再是固定的业务,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组件化,将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按需组件,弹性供应。企业业务多种多样,由用户来体验并进行定义。业务纯粹是以顾客化(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组件和弹性供给。各个组件化的业务可以并行发生,交互进行。

第四,企业业务工具从机器向网络化转变,使用工具也在不断地终端化、轻便化和移动化。传统经济下企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自然力、牛、马等牲畜,以及人力、手工工具或机器等;而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组成的网络生产工具体系。这些网络生产工具体系可实现信息经济社会的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以及获取信息、发出信息的网络化。

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第2篇

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是资金的价格体制改革。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储蓄率偏高,存款的利率弹性不强,政府倾向于营造低利率环境,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客户获得的存款利率低于真实利率水平。信贷资源的稀缺性与配给制度造就了官方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二元结构。同时,也由于近年来利率体系逐步放开,银行体系内部也出现了相对受管制的存款贷款利率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货币、债券、理财市场利率的二元结构。金融创新使得这两种二元利率结构的业务边界模糊,尤其是存贷款利率限制被不断打破,出现了“存款理财化、贷款债券化”的趋势。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包括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利率的一致化,能够促使资金价格向单一利率体制转化。

由于我国的金融结构依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是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仍然限制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能妨碍着宏观调控机制的改善,官定价格和民间融资成本的差异提供了巨大的寻租空间,也使得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集中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另外,银行体系内部的二元利率结构也促使商业银行在业务模式上产生扭曲,监管难度和成本不断增加。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有助于提升我国的金融效率,也是整体金融体系改革背景下的重要一环。

国际比较:利率市场化深刻调整银行业务结构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说明,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内在必然规律是管制放松背景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更多的体现为渐进性。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业务与收入结构会受到较大冲击,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短期利差缩窄,但金融创新却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稳定存款负债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趋于减少,银行业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也由于大企业转向资本市场融资而上升。利率放松管制一方面带来了金融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加大了行业周期性波动,银行资产收益率有向下的压力,但从长期看,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不同银行的经营的经营差异化开始显现。

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香港特区以及拉美及东南亚各国利率自由化进程认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内在必然规律是管制放松背景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决定了利率市场化更多的体现为渐进性,而不在乎是由市场推动还是政府主导。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各国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得以提升。下面重点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经营的影响。

存贷利差与净息差短期趋于收窄,长期分化

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存贷款利差和净息差收窄,但更长期限看,净息差的表现更多的依赖经济环境并追随基准利率波动。长期净息差变动较存贷利差更为稳定。

美国利率市场化造成了存贷利差的明显收窄,但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升,存贷利差波动幅度减小,净息差也有所提升。净利息收入从1979年以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18.27%下降到1990年的2.93%,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逐步上升并保持在6%左右的增速。日本利率场化后,存贷款利率迅速下降,存贷利差也出现收窄,净息差水平历经泡沫破裂时期大幅下降后,净息差回升至1.3%左右。香港特区利率市场化期间净息差呈现波动收缩特征,行业息差水平由1993年的2.2%震荡回落至2011年的1.3%。

基准利率确定了存贷款利率与净息差走势。在各国利率市场化期间,央行系统所确定的基准利率逐渐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工具转移,使得基准利率对于存贷款利率和息差形成重要影响,基准利率与净息差呈现负相关关系。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净息差在1978~2000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8。

非利息收入趋于扩张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展和完善,在混业经营和管制放松的背景下,在息差收窄的压力下,迫使银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用以弥补利差收入的下降,维持盈利增长。

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规模显著扩张,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的比值持续下降,非息收入占比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平均增速为13.57%。香港银行业非息收入也伴随着成本收入比的上升而逐年提升,从上个世纪90年代30%一度提升至接近50%的水平。日本银行业的专业分工制度和严格的业务领域限制,使得其中间业务比重相对稳定。

负债结构中存款占比下滑,高息负债增加

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均伴随着金融脱媒和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存款在这个过程中有趋向减少的内在动力,利率管制放松对于银行吸收存款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存款成本的提升。

美国由于Q条例限制存款利率,存款业务占比呈下降态势,在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存款占负债比重大幅回落的态势扭转,银行付息成本也同步大幅增加。1973年,利息收入支出比由1972年的44.5%增加到1973年的52%;1977年到1979年,由54.2%增加到63.3%。但美国居民储蓄倾向下降以及金融创新使投资渠道多样化,存款同比增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7年的12.6%下降到1992年的0.4%,之后虽然有所增长,但自1993~2000年平均存款增速仅为5.6%。

日本银行业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降幅显著低于美国,但存款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低成本的交易型存款占存款的比重明显下降,金融机构存款占比有所提高。

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第3篇

摘要: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医院后勤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工作各个阶段更加高效、精准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部门中实施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具体实施的途径。后勤管理工作是医疗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 :医院后勤 服务工作 精细化管理

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疗一线”工作是否顺利进行,深刻关系到医院的竞争力、口碑以及社会效益。开展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举措,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一、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后勤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确保工作各个阶段更加高效、精准进行。医院后勤是医疗工作的“后援部队”,服务于“前线”的前提是守好后援阵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创新服务理念,使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后勤工作每天都有可能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准确处理,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疗事业蒸蒸日上,要求医院具有极强的专业程度和细致的分工,从而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服务。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通过进一步的管理和细化,明确分工,可大大降低医院的成本。同时,明确责任,对每个阶段都有明确要求,弥补了传统后勤工作的不足。精细化管理注重细节,严格要求每一环节的工作,力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形象与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因此,不能忽视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当前医院后勤管理工作存在许多弊端,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调整员工的心态,提升个人修养,端正工作态度。成败在于细节,而细节在于员工,精细化管理正是培养和提升员工各项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全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那么医院的后勤管理必然会更上一层楼,医院的知名度和口碑也会随之提高。

二、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1.号召全体员工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后勤管理必须意识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真正渗透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引导全体员工了解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意义,因此要定期召开会议,落实、深化精细化管理思想。在精细化思想的引导下,后勤工作从理念到方式都需要改变,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还是医疗事业改革前进的必经之路。通过不断探讨和学习,吸取精细化思想的精髓,使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奠定精细化管理基础

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弥补传统后勤工作的不足,从各个角度、细节上琢磨,建立规范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将责任和工作细化,使每项工作都具备相应的准则。完善制度后,要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程序,可以在具体的工作中逐步优化,实现科学管理。

医院后勤管理进入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完善服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开展工作。此外,还要完善监督工作,安排监督人员,全面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打造专业的精细化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员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知识,这样才能肩负起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又复杂的后勤工作。

医院要定期培训,加强员工的业务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考核和比赛激励后勤工作人员。为员工提供展现风采和交流的平台,优化后勤队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后勤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3.完善精细化配套体系

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配套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工作重点,使工作落到实处。员工要端正工作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观念,提高责任感,在工作的过程中遵照工会、党团组织的要求,响应号召,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使服务更加完善、周到,使管理更加科学、精细,使行为更加规范。此外,完善精细化配套体系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了确保工作更好地开展,资金的筹集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精细化管理,重在“精细”。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抓住每一个细节,确保各阶段、环节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管理制度要更加完善,工作内容和责任要细化到每个人身上,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必须要认真做好,决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因为,抓好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关乎到医院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强.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的SWOT分析[J].才智,2011(32)

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第4篇

所谓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是指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案例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教材大都来自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典型案例,严重脱离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有必要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的本土化,从理论、方法、实践等各个方面对其加以改造,从而使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

 (二)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案例教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也遭遇了许多重大的挫折和教训,可以说,我国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我国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外部素材,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已经获世界许多国家承认的大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本土化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这要求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快本土化步伐,从而为提高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计划经济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BIM

1、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造价管理,是企业以“精准细严”为前提,将造价管理细化至项目的各个阶段,强化阶段性管理的成本造价管理。即在项目每个阶段将人力与组织、经济与技术、合同与定额等相结合,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杜绝“三超”问题发生。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环节涉及: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各阶段。

2、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中应用

2.1BIM信息表达及共享的应用价值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模型基础,而搭建的建筑信息仿真模型,是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建设项目的几何、物理和功能等信息以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决策等过程管控,具可视性及参数化特征。

BIM 模型搭建,可依类似的项目改造或建设新项目,达到空间高精准可视设计,且可虚拟施工全过程。由于BIM所具有3D空间设计、属性不同构建模式不同及建筑漫游等特质,让造价审查工作更加直观,通过BIM 模型及时发现缺少及不合理的构件,及时添加缺少构件,剔除不合理构件,从而降低了缺项、漏项、重复等带来的造价风险。

BIM模型因参数化而具联动性,关联数据可依设计变化自动更新,且可保持原有因素间的彼此关系,利于项目变更,进而规避了由变更所导致的相关内容更新不及时完整造成的工程造价偏差,降低工程造价管理风险。

2.2BIM信息计算及传递的应用价值

BIM模型计算功能,包含信息“收存与计算”两层面。BIM模型内构件,皆含有“构件类型规格、材料价格”等诸多信息,所有“定额信息与市场价格”皆可储存,可将工程数据输入模型,所得工程计价可储于BIM模型。模型中构件的属性信息可实时修改,以实现信息的动态更新。尽管多方协作让数据的更新变得频繁,可前期的有效数据不会变更,亦不会发生没经许可的状况下肆意篡写其他参与方数据的情况。BIM模型的计算功能快速精准,模型数据可“自动读取”,通过对构件的迅速计算,可自动生成准确的“项目估算书”,以更好地控制后期建设项目成本,完成估算统筹。BIM模型可将项目信息整合至统一数据模型内,降低因数据版本不同、转换不便、数据库资料不全等造成的信息孤岛问题。

3、案例分析

3.1 某房地产建筑项目实例研究

项目总建筑面积58000m2,其中:建筑面积“地上为50000m2、人防地下为8000m2”,该项目由1号楼、2号楼、P3平台及人防地下车库四部分组成。此次研究选取2号楼的地上土建工程为例,模拟案例的精细化造价管理,由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四个阶段入手,探究BIM技术在精细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3.2 项目设计阶段

本案例为了高效控制造价,设计过程委托造价工程师全程参与,采取“限额设计”等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依初步设计图纸,利用算量软件创建BIM模型,汇总工程量基本信息,导出模型文件,导入造价软件内,完成工程基础信息对接,通过价格信息平台,查询“工、料、机”市场价格,进而完成 “初步工程概算书”,为研究“限额设计”提供数据依据。区别国内传统的算量方式,BIM软件的自动化算量方法只需根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对软件中的相应扣减规则进行调整,再利用其自动计算功能进行计算便可得到构件完整的工程量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程量信息统计的精准性及高效性。

3.4 项目招投标阶段

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是BIM价值的集中体现。招标单位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快速调出工程量信息,依确切的工程量清单,有效地规避计算错误及漏项等状况,进而促进招标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直接把工程量清单输进BIM模型,招标单位即能将包含工程量清单的BIM模型与招标文件同时发给拟投标单位,确保了设计信息的完整与连续性。因BIM模型内的建筑构件所具有的关联性,构件空间位置与工程量信息均可对应。因此,投标单位可根据空间位置迅速核实招标文件内工程量清单的精准度,从而迅速拟定合理投标方案。因BIM技术可与网络具有相链接,利用BIM技术进行招投标可有效杜绝营私舞弊等现象,利于招投标单位掌控招投标活动全过程。

3.5 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重点是控制工程付款与工程变更费用、解决索赔、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等问题,进而实现计划投资目标。传统造价管理的实施过程往往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数据共享协同与积累困难。由于工程建设涉及单位多,各单位实时数据难共享,合作效率低。二是造价数据分析功能弱。传统的造价管理只能分析一维清单的总量级数据,无法按空间维度(即按施工区域、楼层、构件)分析,更无法实现基于时间维度的分析。三是造价信息不精确。工程量的计算多采用手算,精准度不高,工作强度大。BIM技术的出现恰好能有效解决这三大问题,搭建的BIM三维模型可同时加入时间、成本维度,组建5D建筑模型,即可实现动态实时监控,从而更加合理安排资金、人员、材料和机械的使用计划。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主要造价控制手段有:维护及更新BIM 模型、工程计量、变更、索赔管理、进度款支付及虚拟施工指导等。以BIM在工程计量中的应用为例,工程计量快速精准可有效约束承包方履行合同。因BIM技术能将建筑构件和时间相关联,通过其参数化特质,可根据所需条件选取工程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自动实现工程量汇总报表。依照施工现场状况与进度,及时更新BIM模型,并经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造价工程师即可通过自身授权端口迅速、精准地汇总某时段的工程量信息,编写工程计量表,提升进度款结算工作效率,也能实现对分包单位施工的实时监督。建设单位收到承包方的工程计量报告之后,可通过BIM模型对其准确性进行迅速核实。案例工程把虚拟中标的“合同价格”赋予其BIM模型,然后上传至BIM云端数据库平台,使共享“工程基础数据”得以实现。

3.6 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造价在竣工结算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确定项目实际造价,编写竣工决算文件,移交项目资产。BIM模型具有参数化特质,每个构件即具几何属性又含有物理属性,比如空间关系、工程量数据、地理、成本、材料详细清单、建筑元素、项目进度等信息。BIM模型数据库随着设计与施工的进展而不断完善,并通过设计变更与现场签证信息的持续录入以保持更新。至竣工移交时,其信息量已然能呈现竣工工程实体,确保了结算的高效性,降低双方扯皮发生率,不仅加快了结算速度,亦节约了双方成本。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