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罗 洁(1981―),女,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李胜连(1981―),男,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江西南昌 3300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中国教育统计网的资料显示,2010年4月女大学生比例达到49%以上,2013年女大学生比例和女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51.7%和48.5%。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社会里,女性举步维为艰地走到今天,着实不易。作为有特殊生理和心理的一个学生群体,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我国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处于青春中期,这是心理发展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变化较激烈的时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困惑期。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多种,形成的原因也各不同,根据平时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表现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恐惧症
医学上讲的恐惧,是指病人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产生难以克服的害怕情绪,而且常常伴随焦虑和回避的行为。案例:女大学生王某,平时举止得体,性格开朗,阳光有朝气。一天夜晚,她参加完学校的一场辩论赛,一个人急急忙忙赶回宿舍,那天晚上下着小雨,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一个黑影从树后串出,欲对她实施,王某拼命挣扎尖叫,幸好有男生听到过来解救,歹徒急忙逃走。从此以后,一到晚上她便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痛不堪言,这就是典型的恐惧症。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记忆、思维、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各种强迫现象的心理症。其特点是病人对某种观念、情感、意向或行为经常反复出现,明知不合理却不能控制的情况。案例:女生刘某,为人谨慎,从小家教颇严,很具传统文化意识。因为小时候一次偷拿父母的零花钱,受到了父母严厉地惩罚,之后心理一直有阴影,非常压抑。进入大学后因为心情压抑,想找一种方式排解,于是试着偷拿同学的东西,一次、两次后觉得非常刺激,心情得到了释放,慢慢发展到经常性地偷拿同学的东西,而且明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
(三)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症,在大学生中考试忧虑症占有一定的比例。焦虑症伴有恐慌、运动不安、身体不舒服等感觉。案例:一女生,学习成绩优异,上进心强,一次考试中涂错了答题卡,时间不够,顿时心情紧张,手脚冰凉,手不停的发抖,导致答题卡没有涂改完,考试成绩很差,从此一到考期便焦虑紧张。^度焦虑会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四)妄想症
妄想是思维变态的一种主要表现,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案例:某女生,五官端正,身材高挑,思维敏捷。在宿舍和班级里经常希望同学们能关注她,走在校园里,总觉得身后有男生跟着她,周围的同学都看着她,走在街上也觉得旁人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对她品头论足,时常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焦点。妄想症患者有偏执性格基础,要尽早治疗,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人际交往。
(五)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抑郁、压制自己情感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种突出的抑郁情感,主要表现为悲伤、绝望、孤独、自卑和自责等,患者看一切总是灰暗的。尤其是自尊心较强的女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得抑郁症。抑郁症也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后果。案例:某女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自尊心强,成绩较好。一次考试,因各种原因没有正常发挥,成绩很不理想,因此心情郁闷,愁容满面,终日黯然神伤,并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再次测试成绩仍不理想,于是更加内向、孤僻,不与人说话,人际关系紧张,常常以泪洗面,长吁短叹。
二、解决对策
如何对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矫治和科学的教育,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某些药物疗法能见一定疗效,但心理治疗才是除根之妙方。通过实践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高校女生心理问题: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教会患者模仿某些应对方式,指导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培养更为良好的应变能力。心理咨询遵循以下原则:相互信任,咨询者和患者以平等的身份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谈话;耐心倾听,咨询工作者要耐心倾听咨询者的陈述,使咨询者产生信任,咨询者耐心听取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审慎解答,咨询工作者要循循善诱,斟酌解答;维护隐私权,咨询工作者要尊重患者的隐私,这将影响到今后工作的开展。
(二)谈心谈话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一对一开展心理辅导谈话,一次效果不行,多次谈,学生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从多方面进行开导,从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安全避风港,当她无助的时候总有人在她身后,让她的内心能保持平静。通过谈心谈话、关心帮助,得到学生的信任,师生成为知心朋友,这样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开展心理活动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对于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可以开展各种心理讲座,经常请心理专家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的话往往带有权威性,很多同学不愿听家长同学的意见,但愿意接受专家的指导。女生心理健康活动,侧重点应在学生方面。活动可以让同学们分散注意力,感受氛围,同学之间增进了解,促进交流,这对于害羞、内向的女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效果。
(四)家长配合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或在小时候有某种经历,到一定的时候发展到心理的不正常,因此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每当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首先要与家长联系,将情况告之,并与家长共同商量治疗方案。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在于家庭因素,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家人耐心的开导和宽慰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女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多种,这要求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给她们情感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培养她们敢于面对现实、经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认真而冷静地分析对待,她们的内心必将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新浪教育:http://.cn/kaoyan/2013 -10-28/1125399511.shtml.
[2]恐惧症专题.中国精神健康网:http://ch .
[3]强迫症专题.中国精神健康网:http://ch .
[4]妄想症.维基百科:http:///zh/%E5%A6%84%E6%83%B3%E7%97%8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它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它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二)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三)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五)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 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渲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中心理问题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取各种途径锻炼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和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重视和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以便及时能得到心理咨询员的帮助,缓解焦虑不安的心情,避免心理问题加重。另一方面,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热线”,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心理的调适能力,并利用学校内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
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问题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下转第94页)(上接第87页)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和机制。
(三)加强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管理实践经验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使用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所任用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让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知识,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患,这样在心理问题干预中辅导员可以于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尤其是危机预防、发现及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可结合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全校所有心理委员进行系列培训和团体辅导,以增强学生骨干自身与人沟通的能力,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是多元的,又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教育方法也是多渠道的和变化的。高校只有清晰地分析出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积极寻找到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对策,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07,(5).
[2]张本钰,林丽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1).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研究
近年来,高校中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数开始逐年增多。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加之各种思想、学习、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研究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教育对策,对于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自卑。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所处家庭的正确评价,他们往往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他们看来,他们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自已是不幸的。他们害怕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害怕被别人歧视、嘲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心理上的畏惧,使他们的自卑心理越发严重,以致他们在各方而开始轻视、否定自己。这种自卑心理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交往,更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敏感、多疑。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家庭变故的影响,他们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总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总在猜测别人说话的另一层含义,以致别人一句好话或者无心的话,一个随意的动作和眼神,在他们那里都会产生误解。这种不良心态客观上促使其对周围人都抱以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人际交往的困难,如果长时间无法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自闭。自闭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生长在单亲环境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评价,使他们往往产生自卑情绪。强烈的自卑感使他们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许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离群索居,渐渐地丧失了交友的勇气和信心,部分自闭严重的单亲家庭大学生无友或少友。
焦虑。焦虑是单亲家庭大学生一个相对比较典型的心理特征。作为单亲家庭的主要受害者,失去父爱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由于单亲家庭大学生都经历过父母离异或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因此在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一种安稳的生活状态或者比较温馨的生活氛围,但是他们细腻敏感的人格特质和生理、心理上的“弱势”,使他们容易杞人忧天,经常会为一些琐事无端地烦恼和忧虑。
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一方面,家庭结构的巨变,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他们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感,这种抛弃感直接影响到了单亲家庭大学生对自己和家庭的正确认识,随之而然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单亲家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暴力式教育、放羊式教育、溺爱式教育,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正常的情感、情绪生活,造成了孩子身心的不良发展。此外,由于缺乏与父母正常、必要的沟通,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这也直接促成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关注较少也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扩招,高校师资力量的配备一直达不到国家的要求。在高校,学生多事情就多,辅导员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在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尽管辅导员老师有心要对单亲家庭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但相对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他们,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单亲家庭大学生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
个人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学生本人心理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常言道: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承受水平的不同,有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人却丝毫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是属于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神经质、多愁善感、自卑感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活动范围相对狭小。因此,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家长、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的努力。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从学生入学起,高校就要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家庭学生人数、具体家庭状况、单亲原因,在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加强对他们的了解和跟踪记载。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了解有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养成科学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第二,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努力寻求家长的配合。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分析出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具体情况,争取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心理障碍。第三,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可能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单亲家庭学生思想负担重、自闭现象严重,作为学校、老师,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争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能力较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克服自卑等心理障碍。第四,严格要求,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对于单亲家庭学生,在耐心、细致做工作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约束。对于出现逃课上网等违纪行为的,绝不能姑息迁就,一定要严肃处理,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相矛盾的,二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有效地互补。
家长的努力。其一,家长要摆正心态,调整好自己的不良情绪。消除孩子不良情绪的前提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因此,单亲学生的家长要摆正心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争取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拾生活的信心,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争取用自己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其二,家长要采
取理性、宽严适度的方式教育孩子。家庭的残缺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家庭教育的残缺,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对单亲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孩子,单亲家长要采取理性、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切勿过分纵容、溺爱孩子,也不能对孩子过度放任自流,采取放羊式教育。其三,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等情况,争取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或者把孩子交给学校后就不管不问。
【关键词】 大学生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逐渐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还在逐年上升,通过中医理论对心理问题的诠释,剖析了祖国医学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中医; 干预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要不断面临着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考验,在世界开始由单一的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经受着严峻的挑战。19980920《北京晨报》透露,某大学在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新生中有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000年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患有心理障碍。近期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研究还揭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
主观上具备的生理、心理条件较差,思维方式的片面,个人人格的缺陷,客观上社会变化的加剧、家庭成长环境的局限,校园生活与想象的落差等等均造成大学生矛盾的心理状态,在需要与可能,需要与目标,压力与承受之间引起冲突,从而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1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1.1 环境适应问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而当他们离开父母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面对着的是陌生的校园,从未相识的老师和同学,崭新的教学生活,在没有父母的呵护帮助下,不同程度的烦恼、焦虑、神经衰弱就会接踵而来。
1.2 学习压力问题大多数跨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曾一度是中学时代班上或是学校的佼佼者,在习惯于引领的惯性驱使下,他们仍然希望能继续在大学学习中独占鳌头。然而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竞争对手与中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较高的期望值与现实成绩的落差面前,很多同学开始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愤恨的不良情绪,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失败的恶性循环下,逐渐对大学生活产生了抵触厌恶甚至逆反的心态。
1.3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社会的前体缩影,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但人际关系之间的处理已远远不像中学时代那样简单直接。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与新同学沟通交流,在尝试某些相处方式的笨拙和无效后开始对交往行为产生恐惧,并寻找借口主动回避,不愿和家人、老师及同学在一起,甚至敏感、多疑、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然后逐渐变得孤僻冷漠,交际圈越来越小,将自己封闭起来。
1.4 恋爱和性的问题大学校园的环境,学校内志趣相投的异性,以及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时期均给千百万年的爱情主题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同时大学阶段又是性生理成熟、性意识增强的时期,他们强烈的渴望同异性相处及浪漫的爱情。然而在性格上、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甚至社会现实的问题造成很多校园爱情的夭折。加上大学生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的欠缺,甚至有些人受西方性自由思想的影响,常常给对方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高达53.2%。除了上述提到的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外,这个特殊的群体还存在着认识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的大学生教育的心理问题也日趋明显,国家教育部门和从事教育及心理的专家学者已将其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提上日程。通过开设“两课”,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开展扩大学生交往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药物治疗的手段帮助大学生恢复正常的身心健康……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样,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医学在此领域也有其独特的用武之地。 心理问题在中医中称为情志病,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对情志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包括心理卫生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形神合一、脏象五志说、心主神明说、七情致病论等观点,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大学生以上各种心理问题属于中医的七情失常。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不循常度、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会伤及人体脏腑而致发病。同样的,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常也会表现相应的情志改变,也就是说正常情志活动是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正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虽有七志,然将忧归为肺志,惊归为肾志。七情虽发于五脏,中医却认为其根本在于君主之官心。张介宾《类经・情志九气》在总评《内经》五志时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设能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 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为其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心所主之神分属于五脏,概括即为五志,即喜、怒、悲、思、恐。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五志通达,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会精神萎靡,五志不宁,而且还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在中医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以及病因病机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干预。
2 干预治疗的几种方法
2.1 心疗法主要是调摄心神,改易心志、移精变气。其理论基础即是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 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大学生尽管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毕竟还没有完全成型,还有可塑的空间,所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排除其内心的不满和消极情绪,使其具备正常的心神和情志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能够有效的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改善心理失横状态,即所谓“易心志”。
2.2 意疗法主要是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对其祝说病之由来以除去心理病因, 治疗病人隐性的精神创伤(即内在情态变化),如自卑、羞愧、悔恨、绝望、孤僻、厌世等等从而移易精神以达到和其志意,定其心向,调动病人遂情适性、治疗“心疾”的积极性[2]。《内经》中有:“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之说。此法又称移精祝由法,治疗的根本在于消除病人内心的障碍根源。后有人将此法引申至借用药物治疗行为的心理效应,以治疗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疗法。典型医案是《名医类案・卷七・诸虫门》中的名医吴球治某男过疑致“痿膈”病案:“一人在姻家过饮,醉甚,送宿花轩,夜半酒渴,欲水不得,遂口吸石槽中水碗许,天明视之,槽中俱是小红虫,心陡然而惊,郁郁不散,心中如有蛆物,胃脘便觉闭塞,日想月疑,渐成痿膈,遍医不愈。吴球往视之,知其病生于疑也,用结线红色者,分开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同饭捣烂,入红线丸十数丸,令病人暗室内服之,置宿盆内放水,须臾欲泻,令病人坐盆,泻出前物,荡漾如蛆,然后开窗,令亲视之,其病从此解,调理半月而愈[3]。”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对事物的敏感及知晓程度与同龄一般学历者相比较高,加上好强心理的作怪容易产生心结。因此无论是用言行还是用药物暗示消除问题的根由,其内心自然豁然开朗了。
2.3 情志相胜法根据中医根据五行相克理论,当某种情绪过甚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制约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到调和。用一种情志有效地纠正另一种过激的情志。《内经》中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治疗的程序,“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张从正对此在《儒门事亲》解释为: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处之言感之;怒可以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胜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奇之;恐可以胜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欢乐戏谑之言娱之。” 治疗原则具体来讲为:喜疗,即让病人心中喜悦笑逐颜开,以克服其抑郁、忧伤等病症;怒疗,即设法让病人大怒,以控制另一种病态情绪的发展;恐疗,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悲疗,即利用“悲胜喜”和“悲则气消”的作用,以消散内郁气结和抑制亢奋情绪。思疗,即引导病人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解脱和对抗另一种病态情绪。治疗过程中首先要分清是何种情志引发患者目前心理问题,然后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找到对该病理情志来说为相胜的情志,例如,若是因为大喜过往而造成的病态情绪,根据相克理论,胜过“喜”志的应是“恐”,即用使患者害怕的言语或事情使之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控制过度的欢喜。最为典型的是《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用尽力气打了范进一嘴巴后,其受到惊恐,神志不久又回复正常,即是“恐胜喜”的例子。但此法使用要适度,不要因为矫枉过正而引发新的心理障碍。有时也可
以不拘泥于机械的固守五行模式而用文学阅读,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等缓和的方式达到纠正不良情绪的目的。此法应用也较为简单,可操作行强,见效也很快,较前两法更适用于大学生,但也要注意的是此法治标不治本,在缓解患者的情绪后还是要注意积极开导,去除问题的根由。
2.4 中药疗法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用中药进行脏腑的气血调理,恢复其功能。脏腑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脏腑气血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将会出现各种心身症状乃至精神失常而致病。《类经・情志九气》曰:“有曰血不足则恐,有曰肝虚则恐者,以肝为将军之官,肝气不足,则怯而恐也。”由此可见在四诊合参正确辨证的基础上对患者给予中药治疗也为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若能与前述心理调整之法合用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大学生比较怕麻烦,而且对于用中药方剂治疗心理疾病很陌生,所以要正确引导学生必要时服用对证中药,会收到良好的调理效果的,最难得的是中药方剂的调理是没有副作用的。 以上只是介绍了几种主要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临床上使用的还有中医的针灸、穴位敷贴、气功导引、顺意从欲法、脱敏法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来解决,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
参考文献
[1] 齐 平. 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87(6):7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诱因;疏导方法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问题甚至最终形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大学学工部两次对入学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查,结果表明,25%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据统计,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因此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是应该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入手。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疏导方法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进入大学的每一个新生都要经历角色转换的过程,此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的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统一,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不大一样,产生心理落差。
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大量研究表明,考试及学业负担已成为很重要的一大类应激源,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一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非所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中,被动学习;还有,就是来自课程负担,所学课程门类多、内容杂,加上教与学的方法都不得当,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倦怠;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高校中盛行的经商热、读书无用论也直接冲击着学习动机,容易导致学业荒疏,产生心理障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
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而且,有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幼年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由于交际困难,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同时又由于无倾诉对象,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
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及网络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