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命现象的本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第1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认识的程度。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在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映象。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对两个实物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以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意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法 复习课 作用及类型

复习课往往使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痛的事情。一般地,老师们的计划教学任务完成以后,一到复习课就捞头皮。要么就把所教的内容在从头至尾再讲一片,名曰疏理;要么就多出练习题,让学生全沉在题海中,无法逃生,名曰熟能生巧。我认为,以上方法不可取。我的感觉是应该采用适当的办法,即解放学生,也解放老师。比较复习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课中正确地加以利用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复习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用联系的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生物学观点,认识生物现象和生物学规律。如:在复习"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的观点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先提出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植物细胞,再提出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动物细胞。那么构成植物种子、动物心脏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呢?学生就能自然的回答出来。

2、可让学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联系太广而给学生以零散的感觉。复习时,可以将分散了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经过比较来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各类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各类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并加深对这些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复习时,把这些名词、概念放在一起经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错,在复习时,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较,学生一般能弄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所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样的;而细胞分化并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而是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形成各种组织。

4、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即比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目: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第3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二、生物比较法教学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第4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从初中生物的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生物概念及其原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已知到未知,对已知概念的进行迅速的理解和掌握后,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如在讲授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牢固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生物学知识本来就有其固有的联系,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因为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形象直观的比喻,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抽象的概念。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通过运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如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我们在课堂上所讲述的生命现象,都是经过科学家反复比较总结出来的。在科学领域里,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由此,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

2)列比。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①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②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③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生命现象的本质范文第5篇

一、概念模型,建立体系

模型是人们为了学习和了解某种事物而开发的一种工具,它可用定量表示也能定性表达。以化抽象为具体为手段,或者是通过抽象的形式表达来实现对事物的理解。因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就经常要求学生借助模型这一工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材在编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时,就是通过以下理论模型,讲解达尔文的学说的。如根据事实1: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事件2:物种内个数能保持稳定;事件3:资源有限,得出推论1:个体之间有生存斗争,在此基础上和事实4:个体存在差异即变异;事实5:变异可以遗传,推导出结论2:有利变异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多,进而得出:有利变异积累,生物进化成新类型。但是若以学生能够轻松记忆为目的,此模型依旧存在不够简洁、内在关系不够突出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对学说更深刻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沿着起因与结果这条路线重新梳理了自然学说的理论,构建了以下概念模型:在食物空间等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生物存在度繁殖导致生物之间生存斗争的产生和发展,而生物演变过程中存在遗传变异,不利变异被淘汰从而推导出适者生存的核心观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建立概念模型,在此过程中是对知识的反刍与消化。概念模型具有表达简明扼要的特点,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体会到概念模型的实用性后,学生们举一反三,将它运用到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方面的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与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不仅有助于记忆力的提升,更收获了创作的成就感。通过概念模式的建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进化与适应的观念,同时也强化了其用生命观念去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的意识。

二、物理模型,发现规律

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有一个知识点让许多学生感到无可奈何,这个难点就是细胞的减数分裂。同学们表示课本上虽然讲解详细但还是过于抽象,所以理解记忆起来就比较困难。为了打破这一困扰,笔者采取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让知识自己“说话”。

在进行减数分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的预习做到对知识有关初步的了解,然后笔者拿出事先做好的物理模型――表示染色体的纸条和可以将纸条固定在黑板上的钉子。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表示细胞,将两对染色体置于其中表示精原细胞演化成的初级精母细胞。这两对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并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钉子在此充当着丝点。将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对称的某一位置的片段交换贴好,表示发生了染色体交换现象。将大小相同同源染色体并列放在赤道板两侧,此时再用细线表示纺锤丝栓接在钉子上并分别向上下牵引,来表现在纺锤丝牵引下同源染色体分开的情况。用物理模型初步展现了精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让同学们将课本上的表述与看到的现象相结合,通过视觉的刺激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生命现象。有了这次经历,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展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同学们都积极地动手操作起来。

通过建构模型,可以防止学生被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从而帮助其抓住事物的根本特征。学生用身边简单的物品构建模型,让生命的现象或过程得以再现,更容易掌握知识的规律。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养成,提升其核心素养。

三、数学模型,揭示本质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事物性质继续实验观察,检验修正模型。建构数学模型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出新要求,因此建模的过程中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

例如在学习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数学比例式3:1,9:3:3:1,1:1:1:1等就是典型是数学模型建构。这些数字将生命现象量化,帮助学生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这些数字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不难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产生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①双显性性状(Y_R_)的个体占9/16,单显性性状的个体(Y_rr,yyR_)各占3/16,双隐性性状(yyrr)的个体占1/16,对应9:3:3:1。②纯合子(1/16YYRR + 1/16YYrr + 1/16yyRR + 1/16yyrr)共占4/16,对应1:1:1:1。另外,杂合子占12/16,其中双杂(YyRr)占4/16,单杂(YyRR、YYRr、Yyrr、yyRr)各占2/16,共占8/16。③F2中亲本类型(Y_R_ + yyrr)占10/16,重组类型(Y_rr + yyR)占6/16。每一个数字对应一种现象,学生将数字与生物的性状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解释生命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建构数学模型是以逻辑推理为手段,量化生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通过建立数量关系达到认识生命现象的目的。学生通过建模这一活动,挑战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抓住本质的同时更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