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当今社会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融合
一、社会教育概念的界定
自从二十世纪初出现“社会教育”一词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作用也越突明显。但是,何为“社会教育”,不同学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对社会教育进行的界定也不同,我国学者大多数对社会教育的概念进行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理解。从广义上,社会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1]“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在狭义上,人们对社会教育主体的界定是“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2]或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本文的社会教育是指狭义的社会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在家庭和高校以外的一切社会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身心发展、技能提高、观念进步等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密不可分。在本文中所论述的两者融合关系主要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通过对两者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的对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缺乏现实生活根基,教育方式脱离社会生活。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说教,内容上脱离社会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困惑和迷茫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与社会环境多变有一定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往往的处理方法是靠“大道理”去说服,而说教的内容比较空洞,触及到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少,这对解决学生的道德冷漠、思想迷茫等问题效果不明显。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单向灌输,方式上不符合现实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同于以往,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性开放、思维敏捷、勇于探索的群体,易于受到外来信息的影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是处于一种“关门式教育”。即把思想政治教育控制、封闭在课堂内,形成一种封闭的教育模式,脱离现实情况,其结果导致了大学生失去学习和实践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不力
在一个开放式的社会里,大学生素质的塑造既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一直以来,在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学校与社会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常会产生意见相左。学校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会被社会的大环境给影响了,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先要净化社会的大环境。而社会认为学校没有履行好育人的职责,才导致了社会风气的不好。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运用一种有效的途径,来整合校内及社会力量的教育资源,利用社会力量所创造的资源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劣势,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但就现阶段来看,由于高校缺乏与校外的合作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往往忽视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当面对社会冲击时存在着反应滞后的现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力度不足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比较保守,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主要是采取讲授的方式,以大班进行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与学生不仅缺乏互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走入了“满堂灌”的误区,这直接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严重的抑制。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意识不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责任,对于了解社会、走入社会没有热情,更谈不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到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实践教育经费少。实践教育的组织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活动还要利用暑期进行,如“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每年用来实践教育的经费预算并不多,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少,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活动由于受到经费不足所限,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几个典型的活动上,最后导致只有小部分学生接受指导,而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教育只能听之任之,这导致“大众化的实践教育”变成了“精英化的实践教育”,教育对象也被局限在了部分学生骨干上。第二,管理制度不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牵涉到多个部门,很多高校至今没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由于管理制度不全导致一些列问题产生屡见不鲜,例如没有制度保障,老师怕承担责任风险,不肯担任指导教师;没有规范的绩效评定制度,指导老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因此工作的积极性也不高。第三,横向联动不足。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局限于校内,未能很好与校外力量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率不高,资源和经验的整合效果不佳,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做出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局限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深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
根据教育发展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种基本形态中,教育的最初形态是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所产生的,语言、文字的出现以及国家的产生是其后续发展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教育也应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之一。从两者的概念上看,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有意识、有组织和有目的影响人的品德、思想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指的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组内或体制内的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实也已经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而这种社会教育活动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基本形态,或者只是单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承担的更多是社会思想教育的责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目标一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规范并培养其健全人格,在完成技能教育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社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从人的发展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的目标上有着一致性,他们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养健全的社会人格。就社会发展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以塑造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利用各类教育活动来完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目标。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与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哪一方的发展,都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社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关键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指的是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更为社会化的改变和创新,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导、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更佳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教育模式,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效果。[3]通过社会化的改造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溶入到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有利于提高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形成一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型格局,增加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不同领域的思想教育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加实际和现实的活动效果,这是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关键途径。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的相关对策分析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转变重知识、轻素质的观念,要彻底摒弃教育功利化的观念。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应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唯一原则和目的,明确高等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专业教育这一事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应树立开放的教育观,积极利用高校的社会服务,来参与社会事务。与此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开发社会资源来服务于教育事业,正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教育应该能够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不能忘却体力,在升华情感的同时,也要符合伦理,这样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需要学校统筹安排,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校除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渠道外,还应该拓展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农村进行社会服务,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情民情,了解国家建设发展的现状,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引导学生实践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还有就是利用学校当地的社会资源建立基地,比如学校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等。此外,高校还应该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先进人物精神的伟大力量,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教育资源是指可资学校教育活动的一切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4]学校办学不可能远离社会,学校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不能孤立进行,其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和开发高校以外具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等,诸如社会式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公园、文化广场、阅报栏和广告栏等。此外,媒体资源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媒体资源主要指各类电视台、报纸刊物、广播、网络等一些媒体。当今社会媒体之多,影响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但是,媒体资源五花八门,其中包含积极和消极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时,要学会辨别、选取,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巨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但体现在要素结合的科学性、合理性,还体现在结构运行过程的完整有效性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发挥,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一个教育的合力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全新的视角,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能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8).
[2]付喜凤.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3]刘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4]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0(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1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1 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是非观念、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没有意识到诚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不能用为人处事应遵守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和个人品格的修养,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名利,进而做出不负责任、不守信用的事。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
1.2 学校因素
不少学校的德育教学重灌输,轻实践;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的道德需求,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将德育科学化,缺乏实践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1.3 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的制裁,客观上也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1.4 家庭因素
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特征就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导致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在诚信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养成偏离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道德社会化水平,由于受到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认知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灌输非诚信的内容,造成孩子价值观的偏差,这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背离的。
2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2.1 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诚信建设的重视,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
接班人,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影响自不待言。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重点强调诚信意识,把高校的诚信教育付于社会实践。舆论界应重视对诚信新闻素材的采写编评,加大正面和负面宣传,营造出一种“坚守诚信利益多,失信于人遭人弃”的风气。政府在就业政策方面,要把是否诚信纳入体系之中,奖惩诚信与否的行为,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另外,各界可以联手设立“诚信基金”,鼓励坚守诚信的大学生和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者,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诚信循环系统。
2.2 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诚信氛围
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完美发展和诚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一方面,学校应注意体现诚信文化的宣传栏、标语、横幅等的合理布置,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可以受到诚信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诚信道德行为和高尚的诚信品质,激励学生追求讲究诚信的理想人格,为推进学校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3 利用两课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
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2.4 加强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可以进入网络,利用多种方式参与网络活动,使网络诚信教育活动成为教育广大学生的生动教材。要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以提高诚信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建立以诚信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专题网站和网页,有针对性地直接有关信息和资料,达到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目的;开发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诚信教育软件,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富教于乐,寓教于知识和科学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转变网络使用者的思想;开辟网上交流渠道,实现诚信教育工作资料信息资源共享。
2.5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诚信品德的形成关键在培养,核心在建设。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的诚信评价机制是高
校诚信氛围构建的关键。可制定《大学生诚信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公约》等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严格要求,以此为据建立一个学生评分标准,从新生一入学时就开始实施,以此作为学生评优的标准,并且在毕业时将之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的重要参考。同时,高校也要健全校内信用监督机制,严格、公正、公平地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改革完善诚信评价制度、管理方式,使其合理化、科学化,建立和管理诚信档案、诚信查询系统,加强与校外诚信相关部门、社会信用机构的联系,将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各项工作重点,贯穿学生入学直到毕业离校整个过程。
2.6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的结合,避免出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家庭的诚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对子女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关心诚信家庭的建设,诚信的家庭氛围,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诚信观念的形成。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为子女在生活、工作各方面做出诚信的表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对孩子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化;社会音乐教育;教师
1 主要调查内容
(1)社会大众非专业古筝艺术教授班教师专业知识和琴艺水平调查。
(2)社会大众非专业古筝艺术商业化办学的承传门派调查。
调查方法:访谈
访谈对象:长春市社会民办非专业院校古筝教师(主要来自:长春唯美艺校、长春双子星古筝培训学校、朝阳区少年宫、长春风韵古筝培训中心、长春市铭杨艺术培训学校、长春音之翼音乐教室、思缘古筝培训中心)。
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七所社会民办商业化非专业艺术学校内,全职教师约24%;剩下76%非全职教师中,兼职在读学生约82%,外聘客座教师约18%。这些教师中40%为本科学历,8%为研究生学历,6%为在读研究生。在所有教师中确切知道自己琴派承传并掌握改派独到琴艺的占40%。
2 古筝教学商业化的不足
2.1 师资水平方面
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不同,社会阅历教学观念大不相同,他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情意等三个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人不熟悉古筝门派分类和我国古筝各派别的独到技艺,对古筝发展缺乏了解,多混沌式教学;对很多古筝演奏技艺和古筝基础知识缺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整合的教学能力;知识面较窄,不能把古筝知识和音乐其他相关知识交融,不注意音乐之间交叉关联的特性,如固定、首调音高概念的养成,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责任心不够,课前准备不够课后缺少教学反思。
2.2 学校办学方面
教学过程大多数是集体教学,没有因材施教,课堂上课人数多老师照顾不到;教学方式变革相对滞后,没有运用新科技和其他多媒体手段,学生缺乏听觉的训练,没有养成对美音的基本评价标准;培训途径单一,只有学校课堂式教育,教学模式固定不发散,缺少音乐实践活动。
2.3 学习内容角度
商业模式过于浓重,盈利性、目标性太强,过分追求考级、琴艺程度,导致古筝教材的难易程度跨度大,甚至不能衔接,起到了揠苗助长的作用;市面上各种琴学书刊众多,缺少从始自终系统的教程顺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琴者的选择。
2.4 社会要求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生活,已有的音乐培养方式和培养模式已需要相应调整才能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在2011年新课标正式颁布后,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评价等方面的新变化更可以为音乐社会教育提供主要方向,这也提醒广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要相应转变,也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发展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职业品质,还要具备多元的知识含量和完善的能力素养。
3 完善古筝社会大众教育
本调查对于社会上商业化非专业古筝艺术学校的运营和古筝教师的讲授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具体如下:
3.1 多元的知识结构
新形势下教师首先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对于古筝教师而言,其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古筝发展演变史和全国各大筝派,并了解他们的独特演奏技艺;2)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知识;3)相关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视唱等相关学科知识;4)其他姊妹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5)熟悉当今国家对于音乐课程的标准方向;6)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相关创作背景,承传发展的知识。
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阅读全国音乐核心刊物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人文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还应更多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现代的古筝乃至音乐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教育哲学、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这样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古筝教师的要求。
3.2 过硬的专业能力
1)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如具有良好表达沟通能力,以应对不同阶层、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程度的社会大众群体;2)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示范、教学评价、教学比较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4)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现代器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时间和周围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来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适当对新的教育思想、方法、观念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也正是艺术教育工作更具有创造性和内在性的独特魅力。在发现、反思、总结的过程之,可以将此过程转化为文字与全国的艺术教师共同交流,并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5)较强的教学能力在社会化古筝教育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古筝教师应在教学过正中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并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由“学习”转为“会学”。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达到音乐知识之间的融合,各姊妹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这样无论是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掌握还是参加各种比赛竞赛的能力都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品德 教学 回归生活 现状 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常常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德育课程的学科化倾向,即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德育课程,反映在教材上是知识化的倾向,反映在教学上是“德育智育化”的倾向。其实,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发展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现,脱离了生活去培养品德,肯定是无效的。因此,品德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是有效的。
一、小学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道德”现象,尚未与时展相一致,没能树立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观念。小学品德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过于注重说教式、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难以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理作用,甚至对学生的是非观造成混淆。具体分析,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小学品德教学与家庭教育出现分歧。由于学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仅能作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多的教育内容需要在家庭中得以延伸,但是以现状来看,二者已经出现不协调状况。例如,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如果和同学之间出现矛盾,应文明解决,做到以理服人,而个别家长却告诉子女,要以牙还牙。
(二)小学品德教学与实际行动不统一。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途径分析
鉴于当前小学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寻求全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小学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与道德水平。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解题能力 学习效率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科学、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高速发展,教育也不例外。就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教育还是一个重点问题。
一、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
初中阶段是一个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建立学生健全的人品和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而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基础启蒙学科,是初中教学中的必修学科,也是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改革对象,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毋庸置疑,我国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初中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对,缺乏思想品德思维,学习效率不高,一个问题可能需要讲解很多次才能弄懂,独立思考能力极度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活动单一呆板,思想品德课堂死气沉沉,导致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不大,思想品德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强。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解
题能力的策略
学生要正确地解答出思想品德题目,涉及知识面、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解题能力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应该立足于日常的教学指导与训练,贯穿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解题能力:
1.课堂教学注重思想品德基础,突出重点主干,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是一门注重基础的学科,主干重点知识不能丢,所有考题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最基本的思想品德原理、概念等。同时初中思想品德知识又是非常系统化的,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就要在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从基本知识入手,构建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整合相关的思想品德知识点,使零碎的观点互相联系,使学生思维更加系统化和网络化,便于学生在解题时理解题目,联想知识点,并且形成发散性思维,全面地考虑问题。
虽然思想品德课题的提问方式千变万化,但是只要学生能深入准确地理解问题,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再将找到的切入点放到知识网络中去,科学地运用知识体系内在的联系,就能科学全面地解决问题。
2.结合社会现实,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离不开社会热点,思想品德考题也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当今社会的重要事件、焦点话题等都是思想品德考试的背景材料。学生要高效地解决思想品德问题,就要适当地拓宽知识面,培养一定的时政思维。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所起的价值引导作用越来越大,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方面,时事新闻的内容是鲜活、具体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将丰富的时事融合到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去,将思想品德知识以一种更为灵活、科学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与社会、全国有关的宏观问题往往反映最基本最微观的思想品德问题,对于国际国内时事问题的把握对学生具体问题的剖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由此可见,把握社会现实问题是把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不论哪一个学科、哪一个学习时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要尽快地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积极配合,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建湘,董大晖.关于中学政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146-250.
[2]梁耀民.浅谈中学生政治教学[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1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