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否得到很好地解决,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关键。解决好就业问题既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学生就业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适时的扩大规模,关系到企业长远的发展。与此同时,解决好就业问题,也将进一步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调整,利于区域、产业、城乡的协调发展。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缓解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既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稳步前进。
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调整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首先是招生与就业难以及时迅速地实现全国性结构调整。当前虽然不少省份已将招生计划和就业指标挂钩,但仍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不少前两年的热门专业,由于一时就业形势良好便大量扩招,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热门专业,甚至不少学校该专业办学条件还未达到标准的也申请开设并招生,一方面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人才迅速饱和;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办学质量不一,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质量鱼龙混杂。而招生计划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就存在一定延时性,这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性的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大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域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大城市为主的少数地区,认为该地域经济发达,就业岗位多,工资水平高,而对到西部地区就业态度冷淡,就业比例低。虽然由于近年来的西部开发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大学生对西部的观念有所变化,但是还是对到西部地区工作态度冷淡,绝对比例偏低。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对就业观念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看重工作本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会,追求高层次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特点符合当前社会发展中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基本趋势和要求。
但不少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平,从而对一些企业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尽管对收入水平的期望值较前两年有所回落,部分毕业生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倾向严重,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需求的现实,可能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的丧失和挫折与失败机会的增加,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新特点
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国家包分配”转变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有数年的时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也已经连续出现数年。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结构和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相对于过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就业目标明确却缺乏变通。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毕业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就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就业目标。但有部分同学对薪水、单位类型和工作地点做出了明确规划,如非公务员不可、非沿海发达大城市不可等等,导致错失许多中西部及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
2、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求职时的目光停留在外企或其它效益好的企业,更多关心假期长短、工资多少、福利待遇等。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企业、劳动强度较大的技术工作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
3、出现了“过渡型”的就业趋势。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预备将来出国或者继续考研深造,而把毕业后先就业作为过渡。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支教等有保研或者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选择保研等项目。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心理误区和障碍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他们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遇小挫折,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和学以致用导致有业不就;职业意义认识不当等等。
五、国家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国家的有关政策,是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具体准则,也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很大。其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1、延缓择业期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积极,形成“北漂一族”。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国家出台政策延长了大学生择业期,但是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不积极,“有业不就”的局面。
2、户籍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单位在机构压缩和人员精简的双重压力下,虽然需要大学毕业生,也不敢进人,人员编制问题成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瓶颈。用人单位体制上的滞后导致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录用毕业生。
3、鼓励西部地区就业、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政策作用有限。尽管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择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由于政策倾斜力度没有具体措施保障,虽然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西部仍然没能对北京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史锋,施智明.可持续发展视阈下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182-184
[2]龙溪虎,陈红.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J]科技广场,2008(11):241-242
摘 要:通过深刻分析这些错误就业观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就业观念、完善自我塑造、优化就业认知状况、优化就业价值观利益观等原则来消除错误观念,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转变
1 大学生就业观片面性
1.1 狭隘就业观
狭隘的就业观是相对与泛义的就业观而言的。泛义的就业指不论就业的单位性质、工作地点等要素,只要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均视为就业;狭隘就业是指预先设定就业条件,有选择性地从事生产活动的行为。
1.2 保守就业观
对工作岗位只作选择的就业观即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就选择进入这一职业和岗位,从未或极少尝试自主创业。
1.3 消极等待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就此生出苦闷和自卑,经过尝试失败后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待命,随波逐流,或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希望国家政策帮忙,依赖社会关注,等待家庭援手的人和事屡见不鲜,也人为地使就业过程变得繁杂无序,极大降低了就业效率。
1.4 功利主义就业观
由于都往所谓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上挤,造成了人才恶性竞争的局面。
2 大学生就业观片面性的原因分析
2.1 狭隘就业观念的根源所在
当代的大学生在较多方面表现出自私,占有欲强,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的个性因素。当今社会的压力使得更多的人表现出焦躁,偏激,人际关系难于处理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在了大学生身上,他们敏感,过于激情,容易冲动,个性主义强烈,不能更好的与人沟通。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面的狭窄和没有长期从业的坚持。或许有好的工作,但仅仅因为特立独行的姿态使得他们失去了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2.2 保守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在陪伴了学生的多年学习、成长过程之后,最终需要学生自己对自身以及各方面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阅历来判断对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只是把解决自身生活需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放在第一位,较少考虑对事业发展做出整体规划。
2.3 消极等待就业观产生的原因分析
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表现出自我信心不充分,对就业现状没有正确分析。大学生不能将自己和社会需求更好的匹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退缩,胆怯,没有顽强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肯定,在面对热门职业时盲目追求,片面接受社会现象的指引,而很多职业是有需求的,只是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失去先行就业的机会。
2.4 功利主义就业观产生的根源分析
大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很多人忘记了社会价值的实现,过于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忽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就业目标变得短期而且极不稳定。人生价值也难更好的体现。简单的自我考虑让大学生局限于当前的状况,只是担心现有的报酬和能力,而长远的规划和理想的实现则成为渺茫。
3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途径
3.1 面对职业多元化,开阔视野,优化就业观念
优化就业理想目标定位。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总结即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进行理性思考,在此基础上认真正确地判断、归纳自己的特点;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与他人的对比来认识自我,如与老师、父母、同学、朋友等的交往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2 更新就业观念,完善自我塑造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决定了就业竞争力。专业知识与技艺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指标。大学生要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目光前瞻,与时俱进,既扩大知识面,又能把握本专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
3.3 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寻找就业机会
要培育顽强的意志力,不以一次一时得失论短长,在反复的磨练中找寻机会并达成目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所谓热门职业。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经济不断发展带动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职业,淘汰落后的职业,曾经倍受冷落的职业可能变的受人瞩目,因此不能以一时之得失作为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
3.4 克服片面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和利益观
社会结构和经济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更加务实,价值主体更重自我,就业价值目标的短期性、价值途径的多样性也体现得更加明显。一方面,大学生要在转变传统就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以服从社会需要为原则。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成就自身为原则。集体和个人的价值是矛盾统一体,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适的。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深层次的,其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
(一)“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毕业就希望能够找到工作环境优越、经济待遇优厚、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工作。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为自己是高于普通人群的特殊群体。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都希望能够到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谋求发展,对民营企业则不感兴趣。甚至一些大学生把去民营企业工作,错误的认为是“大材小用”。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传统的、保守的,以为所谓就业就是长期或一生从事一种工作,因此会力争谋求到一份所谓“铁饭碗”一样的工作。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总是忧心忡忡的,担心在民营企业工作流动性大、不够稳定、缺乏归属感。其实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以找到一份仅凭单一的知识或技能便可胜任的工作,仅凭大学期间所学便可安享一生的专业更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的就业观念,要有随时择业的思想准备,更要具有重新择业的竞争力。
(二)坚持专业对口的就业观念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时,特别强调所学专业与从事岗位的专业一致性,错误的认为如果放弃所学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则是对自己大学学业的否定。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只涉及到该专业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无缝对接,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根据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会导致个别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因此,大学生要根据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以便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积极面对,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则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缺乏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积极性。目前,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其就业高峰期已经来临。而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的过分溺爱,这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期望值很高,脱离实际。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消极等待、过分依赖的心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毕业即可捧得铁饭碗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使人们养成了对政府、社会、学校的严重依赖。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应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但学生毕竟是就业的主体与受益者,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必须立场明确,果断做出决定。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要树立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遇到挫折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自信、平和的心态迎接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挑战。
(四)盲目攀比的就业观念
很多毕业生没有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而是盲目攀比、随波逐流。在求职过程中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一味追求完美的工作,当这种虚荣、病态的心理无法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客观、公正地规划自己,实现顺利就业。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发挥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很难准确地掌握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清楚别人想要什么。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思想,只盯着挣钱多、工作环境好的工作,错误的评估就业形势,使自己错失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效规范行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根据就业形势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并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针对当前复杂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将自身条件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将自己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疏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判断就业形势,不能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往往表现出焦虑、畏惧心理。尤其是在求职受挫之后,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学历低、能力差、学校名气不高,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疏导作用,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找工作之前,要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认清形势,了解就业本身的竞争性,明白求职的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考核其专业技能以外,职业道德素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另外,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议程就被设置了出来。虽然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高等院校纷纷采取了一些有关就业方面的指导来提高就业率,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要在社会市场中找到满足大学生自身爱好的长久工作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受到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也存在偏颇性,而从根本上来说,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①。
从1997年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首先,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一定程度上就会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增加压力,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的增加②。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心理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着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有数据显示,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担心率达到了40%,这对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大学生的就业体现着社会与人才的资源整合与分配,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虽然对教育体系中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做出了很多改革与创新,但高等院校的软件资源配置依然存在着诸多漏洞,这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③。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就业区域来看,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大都选择去大都市大公司就业,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却不够积极,出现了东部人才“过剩”而西部人才“过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与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最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塑造,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这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会出现不合理的就业观念,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塑造④。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从思想层面上转换思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亟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调查
调研样本概况分析。在此次调研样本中,主要是以东北三省内的多所高校为研究目标,包括沈阳工业大学、辽宁大学、渤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诸多院校,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调研方法,首先是确定不同层次(全国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一般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的高等院校数量,然后挑选出所选学校的班级,再在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样本。此次调研是每个班抽取了30名学生作为最终调研样本,共有调查问卷300份,最终有效收回调查问卷数量为200份,调查问卷中各项内容的比例具体是:男女比例为53.5∶46.5,文、理、工、其他比例为25.5∶25.5∶41.5∶7.5,党员、预备党员、共青团员、一般比例为26.5∶22∶48∶3.5,家庭富裕、一般、贫困比例为2.0∶62.5∶32.5,月生活费300、500、1000元比例为20.5∶44.5∶33.0∶2.0。
样本中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在此次调研的问题设置中,主要问题有“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计划是什么”、“在当今形势下您的就业方向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您在就业时首选的就业渠道是什么”、“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更趋向于何种形式”、“您对所学专业有自信吗”、“您愿意去西部地方就业吗”。通过调研问卷最后的统计来看,对于“您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计划是什么”问题,只有7.9%的大学生对未来有着长远的职业规划,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19%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而还有约为15%的大学生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职业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对于“在当今形势下您的就业方向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问题,有25.45%的大学生首先会选择择业,而选择创业的比例约为30%左右,此外,有大约37.9%的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仅有7.1%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对于“您在就业时首选的就业渠道是什么”的问题,比例最高的是选择学校招聘的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约占有30%,而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比重也达到了25%,此外,有26%的大学生会通过社会招聘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更趋向于何种形式”这个问题上,其中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比例接近一半以上,而通过网络媒体以及学校推荐的比例分别为8.6%、4.7%;针对“您对所学专业有自信吗”这个问题,约有19%的比例认为所学的专业有优势,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信心,而约有32%的比例认为自身的专业没有优势,此外约有39%的比例认为所学专业一般。针对能够体现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您愿意去西部地方就业吗”问题,约有41%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是很有必要的,但约有3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但不会选择去西部就业,此外,大约有15%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没有必要性也无所谓。
调研样本结论。通过对以上调研样本的分析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而研究出大学生就业的思想对于寻找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思维转换有着实质性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的样本数据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规划存在模糊性,思想上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未来的就业规划,对未来的就业态度存在非合理化想象。通过以上的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可以清晰地看出,约有6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过早的进行职业规划,从思想层面上讲,这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未来就业方向的定位。其次,在就业价值观上不能顾及大局意识,过于强化自身的价值追求。在就业地域的调查方面,约有38%的大学生明确指出不希望去西部等艰苦的地方工作,而认为有必要的大学生比例也仅有41%,不到一半的比例。此外,通过15%的大学生认为去西部就业没有必要也无所谓的比例发现,当今形势下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并不能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最后,就业压力的加大导致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并应用于实践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大多数对于自己的专业并不充满自信,这个比例综合看来约有71%,也就是说,大学生认为现在自身所学的专业没有优势或者只是一般,这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从思想上转变就业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路径
高校:创新教学理念,兼顾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面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高校从思想上要注重转换思维,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长久态势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而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指导就业方向以及改革教育方法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⑤。
首先,高等院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就业观,高等院校在引导教育学生时要从思想上进行把关,引导大学生要以科学的人生观面对就业形势,使学生真正明白就业的真正目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要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可以说,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一个源头上的把关,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发扬奉献中国梦的精神⑥。其次,要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认知意识,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来看,大学生过于追逐在富裕区域就业,对于一些贫穷地带却不愿尝试,同时,对于一些艰苦岗位不愿奉献,以待遇为第一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高校要注重引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最后,高校要注重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一些高等院校来说,面对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高校由于过于注重就业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造成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能力与品德不一致的现象,这无疑对解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从高校层面上来说,高等院校要以引导学生的就业思想为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就业思想指导体系,从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基础。同时还要深化改革高等教育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业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兼顾就业心理与就业方向的平衡。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体就是大学生本身,而大学生在高校教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发挥自身才华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方面有利于自身就业前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实现了自身就业心理与就业方向的双赢⑦。
首先,高校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就业心理,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选择一份称职的工作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路径。从思想层面上来说,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就业思维,从心理上进行宏观的定位,注重自身的客观评价,不仅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宏观的把握,对于自己的心理认知也要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心理层面上对就业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其次,在把握就业方向上要服从客观实际的现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就业压力的现状十分严峻。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有一个正确的就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方向有一个宏观的规划,从而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⑧。最后,平衡好就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⑨。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来说,理想化的就业并不一定是科学的,面对就业压力的困境,大学生自身有必要适应环境需求而做出改变,根据自身的特点重新定位,从而平衡好理想化就业与现实就业的关系。因此,对于高校大学生自身而言,只有从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解决就业的困境。
用人单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兼顾就业指导与就业观的革新。在整个就业体系中,除了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两大主体以外,用人单位对解决就业困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近几年的就业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尊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从就业要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支持,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理念,就是要求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放弃有色眼光,以注重岗位的需求与大学生的能力之间的平衡为重点,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用人单位的岗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尽可能地给大学生提供有必要的就业指导,从思想层面上让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这种就业指导体现在招聘人才以及岗前指导两大部分,通过指导性的思想引导,让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岗位充满自信,从而有利于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困境。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而言,用人单位在就业指导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是当今形势下解决就业困境、转换思想的重要举措。
社会及家庭:树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兼顾正确的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就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尽管社会媒体不可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可以还原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本来面貌,可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就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社会媒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舆论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过多重形式、多重渠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和帮助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二是从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困难入手,帮助大学生适时调整就业心态,以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三是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供借鉴。四是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与精神动力,通过大型策划与活动组织,为大学生和就业单位搭建桥梁等。同时家庭成员也要发挥积极的鼓励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应该主动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家长自身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孩子求职遇到困难的时候多引导和鼓励,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多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正确看待上大学和找工作的关系,找第一份工作和终身职业的关系。同时,要配合学校,发挥自己在激励学生成才、确立价值取向、设计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点、开辟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注释】
①唐子茜,汪先平:“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3期。
②牛青杨:“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前沿》,2009年第12期。
③乔鹏:“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④高晓琴:“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⑤李慧静,高玉娟:“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5期。
⑥朱国玮,黄B:“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⑦孙红旗:“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7期。
⑧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科技通报》,2013年第11期,第228~230页。
⑨杨海霞:“一种员工离职对业绩影响的预测模型仿真”,《计算机仿真》,2013年第7期,第200~203页。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pape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re analyzed, and right concept of employment is pointed out.
Key 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careers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30万,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之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相当高,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二)存在认识不够,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能坦然面对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首先是担心过多: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则会在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其次是自信不足: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再次是眼高手低: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投机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巴菲特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四)存在等、靠思想,对找工作较消极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靠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二、就业观念分析
人生价值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或制约着具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我国当前就业情况还不太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当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或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将其贯彻和体现在择业活动中。
(一)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变得越来越务实。一些人对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多以物质收入为参照,这种人生价值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问题上,大学生不能片面化、极端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极端个体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奉献意识缺乏;或者表现为仅仅追求物欲,认为“有钱就有一切”,甚至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另外一方面不能表现为价值迷失。大学生应对诸多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保持清醒的头脑,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奋斗目标,实事求是,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克服不良的择业观
面对种种不正确的择业观,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多样化的生产关系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实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有的毕业生因向往、追求奢华生活为果,或个人非正当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迁怒他人、归罪领导或老师、毁损公物直至违纪违法;有的毕业生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对自己毕业后的出路和从事何种职业缺乏正确的思考和选择。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树立系统的、积极的、快乐的、高尚的、有效的择业观,面对现实,挑战自我。
大学生应树立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前提的正确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心态,正确分析自己与就业市场,保持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改变一次就业、一步到位的观念,不能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应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
(四)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将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择业只是起点,创业才是保证。创业是拓展生活、一显身手的关键环节。主动择业和自主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尽管择业和创业强调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但这并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纯粹由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所决定的。择业实质上是个人基于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确定的。创业实质上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活动,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的过程。
(五)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