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难治性心力衰竭;原因分析;对策

1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病因

1. 1 患者出现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缺氧、高负荷损伤等情况下, 容易产生细胞凋亡现象, 而这些现象往往伴随着心功能恶化, 所以当患者出现心肌三磷酸腺苷(ATP)耗尽时, 往往会引发患者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现象。

1. 2 对钠的摄入量不当 研究人员发现, 大量的钠盐摄入, 会导致患者体内血钠含量高而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会因此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加重的情况。

1. 3 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当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时,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量, 就会使心力衰竭加重。

1. 4 患者出现风湿活动 因为心力衰竭多发在30岁以上, 而这些人群往往会有风湿病等情况, 而当心力衰竭患者遇到风湿活动产生的血沉增快、低热等情况时, 容易导致人体中的C反应蛋白质成分增高, 使患者心力衰竭病情加重。

1. 5 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研究表明, 当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同时出现心力衰竭情况, 其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减退往往会导致患者心肌间质的黏液出现水肿状况[1]。严重者还会出现心肌变性等情况, 这些都将成为患者出现恶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再者, 在进行甲状腺治疗时, 有可能出现药物之间的干扰致使患者的心力衰竭情况加重。

1. 6 患者出现心脏栓塞和血栓情况 当患者因为心脏出现收缩无力, 慢性心房颤动时, 患者的心脏内腔就容易出现血栓附壁, 这些血栓会导致心脏外周血管栓塞, 从而引发肾功能、肺功能等恶化, 这些恶化又反过来导致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患者心力衰竭转变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1. 7 患者的行为与习惯因素导致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当患者出现慢性心力衰竭后, 常被要求停止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但这些习惯的控制往往还是依靠患者本身, 部分患者存在自制力差, 对烟酒的控制不当, 这些也会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恶化, 成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2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对策

在过去的10年内, 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 终于对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为好的成绩, 开发了应对心力衰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剂, 这些药剂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手段。再加上随着近代中医学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在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对提高患者免疫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2]。目前较为经典的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通过对患者使用强心剂、利尿药以及限制水钠的摄取进行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对控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与措施。

2. 1 采用洋地黄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就是洋地黄, 但其实研究表明, 采用小剂量的地高辛比采用中等剂量的地高辛其在提高血流流动力与对自主神经的改善程度上更为有效。再者, 使用大剂量的药剂时, 患者产生对洋地黄的毒性及敏感性增加, 容易产生抗药性, 但不可否认使用适当剂量的毛花苷C(西地兰)或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后,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是卓有成效的。

2. 2 难治性心力衰竭在外科的临床病因诊断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最后治疗手段是外科进行心脏移植, 在外国, 这项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对患者进行心脏移植, 但有多加医院对其进行了研究。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 采用异体心脏移植已具备较高的成功率, 2年内的成活率达到了80%。而有记录显示, 心脏移植后, 最长存活者已达到了15年, 相当一部分心脏移植患者, 都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但摆在大多数患者面前的还是其高昂的治疗费用, 再加上后期的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都不能进行,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目前的适应群体主要表现在:伴有无氧代谢者;严重心肌缺血持续妨碍日常活动并已不能进行搭桥手术或血管成形术者;反复发作有症状室性心动过速并且对其他治疗效果不良者。日常活动严重受限者;反复发作不稳定性心肌缺血而不适宜冠状动脉搭桥或血管成形术者;体液平衡和(或)肾功能持续不稳定与应用利尿药、限盐及体重调控反应不良无关者。

但广大患者还是需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病因治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难治性心力衰竭虽说有治疗方案, 但目前实行难度有隐患, 所以, 只有患者在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后, 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积极治疗, 或者对可能出现的诱因进行提前处理。比如在出现情况加重前就进行合理的冠状动脉重建、心瓣膜成形、室壁瘤切除等根本性的纠因性治疗。并对出现的其余症状比如贫血、栓塞等进行治疗, 再配合合理的治疗方案。多管齐下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 才能在根本上防止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出现与加重。

综上所述, 虽说难治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 但其实其病情的恶化, 有很大成分上是因为在治疗时, 没有采取合理规范的治疗导致, 所以,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 一定要进行充分考虑。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仅挽回患者的生命, 还能减少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加重。近年来, 随着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人们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只有相关的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努力, 才能继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危小军, 谢东明, 谢东阳, 等.不同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32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血栓通注射液;疗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现代医学从血液流变的角度认为,肺心病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引起肺动脉血栓形成,致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故改变血液高凝状态,阻断和逆转血栓形成,降低肺动脉高压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广东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88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88例患者全部符合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按随机双盲法平均分成2组,血栓通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50~79岁,平均62岁,心衰病程(5.*3±3.2)年;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61岁,心衰病程(5.*2±3.1)年。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2 方法与结果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选用血栓通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滴速40~50滴min,同时加用西药常规综合方案治疗,连续15 d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常规综合方案治疗,连续15 d为一疗程,两组患者所采用的西药常规综合治疗方案基本相同,即抗感染(根据痰细菌培养选用适当抗生素)持续低浓度低流量吸氧,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咳祛痰,改善通气,运用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心、肺功能,同时注意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

2.2 疗效标准 显效:咳嗽、气喘明显改善,水肿消失,心率减慢至100次/min以下,心功能改善2级,肺部干、湿音消失或减少,肝脏缩小1.5 cm;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减轻(如水肿减轻,肺部干、湿音减少,)肝脏缩小0.5~1 cm,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上述症状无好转或心功能无改善。

2.3结果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显效29例(65.*91%),有效12例(27.27%),无效3例(6.82%),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显效16例(36.36%),有效13例(29.55%),无效15例(34.09%),总有效率65.*9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3 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

患者因长期缺氧导致代偿性红细胞生成过多和高血红蛋白血症,使血液黏滞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异常亢进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缺氧、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促进血小板凝聚,组织缺氧代谢紊乱,微血栓形成;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途经加速血栓素(TXA2)合成,抑制前列腺素(PGI2)生成等,均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及肺动脉压增高,加重心力衰竭[1]。血栓通的主要成份是三七总皂苷,传统医学证明,三七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滋补强壮作用。其作有机制是[2]:①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②具有增加血清caMP水平及抑制TXA2形成促进血管壁的PGI2生成作用,扩张肺血管而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改善血液动力学,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增加;③有效地清除脂质及氧自由基,并减少其生成;④能在细胞水平预防心肌重构,保护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损害;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

通过对血栓通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结果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其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其远期影响有待近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力衰竭急诊内科美托洛尔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6)11-1445-02

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各类心脏疾病发展过程中因出现心肌纤维化、硬化或梗死等造成的严重症状,该病症在近些年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我院对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科学的急诊内科综合治疗方案,发现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94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均符合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58例,女36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71.7±4.2)岁;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6例,扩张型心脏病心力衰竭24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24例。将9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急诊内科常规治疗方案,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进行治疗[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吸氧、钙拮抗剂以及硝酸盐等治疗,依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给予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泵入,美托洛尔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12.5~25mg/次,2次/d,1周后依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最大不得超过50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次,1次/d口服治疗。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全程监护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变化,对急诊综合治疗方案作出科学的调整。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情况、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脑钠肽(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进行记录与分析。1.4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心力衰竭得到明显控制,心功能改善1~2个级别;有效: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个级别;无效:治疗后,心力衰竭及心功能均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治疗总有效率为89.36%,对照组为65.96%。观察组临床总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2.2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Ⅰ级、Ⅱ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Ⅲ级、Ⅳ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2.3两组治疗前、后BNP、LVEF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NP、LVEF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BNP、LVEF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研究发现,重症心力衰竭是造成各类心脏疾病患者死亡的一项重要原因,如果对心衰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功能进行改善,则可以促进保护心肌细胞内部结构,从而增强心肌的舒张及收缩功能,维持心肌活力,达到心衰缓解的目的[3]。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冠脉供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还应当采取积极的抗心衰治疗[4]。美托洛尔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抑制机体循环系统中儿茶酚胺的不断释放,进而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心脏负荷;厄贝沙坦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该药物可有效阻断经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5]。氢氯噻嗪则是一种噻嗪类利尿剂,可以实现血液容量的降低,提升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并有效提升机体内醛固醇分泌量[6]。若氢氯噻嗪类利尿剂单独使用,可能导致低钾血症,但和厄贝沙坦联合应用,则能有效避免这种症状,大大降低低钾血症的风险性[7]。该类药物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强化改善心衰及心功能的效果。本文中,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并且BNP、LVEF指标治疗后大大改善。由此可见,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急诊内科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亚男,张会芳.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3):4371-4373.

[2]牡妮娜依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520.

[3]闫卫军.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5,7(7):138-140.

[4]彭巍.78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651-2652.

[5]刘自双.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23(1):29-31.

[6]侯健民,黄国孟.美托洛尔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7):5874-5875.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 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 康复运动的作用及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心室重塑,与RMS系统及SNS系统的激活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有关[1]。赖少伟[1]等人通过对中医康复运动疗法相关文献检测,明确了其对慢性心衰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此外黄秀霞[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路径能够通过提高老年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康复。另一方面,金娟[7]等人研究发现,运动康复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王升芹[8]通过对心衰大鼠模型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衰大鼠的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

具体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可总结如下:①外周效应: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②心脏:增加心搏量,提高冠脉血流量、心脏射血分数,保持心脏电稳定性;③其他:促进机体脂肪及糖代谢,改善血脂,降低血小板聚集。

此外,运动疗法可改善血管扩张功能,增加每搏心搏出量,提高换气效率,改善肌纤维的比例,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和脑钠肽,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改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2康复运动的具体内容

2. 1 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包括常规心衰药物治疗加用太极拳康复运动;补泻针刺手法等的治疗。此外对于早期轻度心衰患者科进行向心性按摩疗法,重症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行肢体按摩疗法。按摩过程中手法宜轻柔,操作过程选择从远心端开始至近心端结束,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气促等的临床症状。

2. 2简化三阶段康复方案 于法忠[9]等依据简化三阶段心衰康复运动程序表,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运动方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杨红亚等[10]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简化三阶段康复方案治疗,结果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

2.3有氧运动 田言辉[11],朱杰[12]等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训练能够促进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同时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指数;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程。另外,王升芹[8]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改善HF大鼠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为证实有氧运动改善心功能的具体机制奠定了基础。因此可见,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率、血流状态等,提高内皮舒张能力、激活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增加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从而缓解气短以及焦虑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4 其他疗法 另外,慢性心力衰竭的其他运动康复疗法还包括腹式呼吸、体外反搏、呼吸养生操等[13]。

3 康复运动疗效的评价方法

康复运动疗效的评价方法一般通过6 min 步行试验进行疗效的评价,常用来进行评价对心衰治疗的效果,试验中常用指标包括最大耗氧量、无氧阈值、最大心率、肺通气指标、耗氧量与功率的关系在慢性心衰患者有氧运动中的意义。其次,运动平板试验也被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疗效的评价,通过监测完成运动平板的时间(t)和运动中P、QRS、ST-T和U波改变进行评价。此外,目前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通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进行,其信度以及度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证实。

4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身心均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临床治疗不局限于对病情和临场症状本身的针对性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对症治疗,多可部分缓解症状,然而远期疗效较差。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康复治疗的核心是对患者健康、工作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对心脏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康复运动与中西医药物治疗的联合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治疗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身体机能等,降低并发症和其他疾病发生的风险,改善心脏功能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赖少伟(Lai SiuWai).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运动养生的现况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Ford I, Robertson M, Komajda M, et al. Top ten risk factors fo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and elevated heart rate: The SHIFT Risk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5,184: 163-169.

[3]BurchGE,GilesTD.Prolongedbedrestinthemanagement ofPatientswith cardiomyopathy[J]. Cardiovasc Clin, 1972:4:375-387.

[4] KavanaughT,ShePharhardRJ,PanditV. Marathonrunningaftermyocardialinfaretion[J].JAMA, 1974 , 229:1602-1605.

[5]Anonymous. On bed-resting in heart failure[J].Laneet,1995,336:975-976.

[6]黄秀霞,黄镇奎,陈小微. 运动康复路径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4,04:34-37.

[7]金娟,韩宇博,邹国良,等.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14,37:11-12+15.

[8]王升芹. 长期有氧运动对HF大鼠左心功能和运动耐受能力的影响[D].山东体育学院,2014.

[9]于法忠. 康复锻炼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探讨[J]. 河北医学,2014,06:943-946.等.

[10]杨红亚,杨宽.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作用[J]. 天津中医药,2011,02:115-117.

[11]田言辉. 中度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13,13:71-72.

治疗心脏衰竭的方案范文第5篇

1、BNP/NT-proBNP的生理学特性

1.1BNP/NT-proBNP的合成与释放

研究发现,BNP存在于人体的多个部位(如心脏、肺、脊髓等),且心脏的分泌量高于脑组织,可以说是心脏分泌的神经激素[8]。人类BNP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短臂的末端,由32个氨基酸组成,其中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且拥有不稳定“TATTTAT”核苷酸序列,提示BNP的合成和分泌均为爆发式出现[9]。当心肌细胞受到牵拉时,会导致脑钠肽原前体(pre-brainnatriureticpeptide,pre-proBNP)释放,pre-proBNP裂解后变成含有108个氨基酸残基的proBNP,proBNP继续裂解成具有活性的BNP和NT-proBNP,将其释放于细胞外[10]。BNP可作用于心脏、肾脏、血管及交感神经系统,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少肾素以及醛固酮的合成与释放,从而达到排钠及利尿的目的,还可影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管壁的张力,预防血管平滑肌的纤维化及增生[11]。与此同时,还可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调节心肌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外胶原纤维的沉积,保护心脏组织、影响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与内皮细胞的增生、收缩及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等[12]。有研究指出,当心脏受到病理性刺激(如药物损害、缺血、插入导管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时,BNP的水平会短暂性增加,但消除刺激后,BNP又可达到正常水平[13]。这提示心脏的压力、容量以及负荷均是导致BNP释放的主要原因。

1.2BNP/NT-proBNP在心力衰竭方面的研究进程

随着对BNP的不断研究发现,BNP是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标志物,200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早指出可将BNP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中[14]。2009年美国慈善协会进一步强调血浆BNP/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15]。我国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里也指出,将BNP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导[16]。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再次指出对于不能明确急性心力衰竭诊断的疾病,需检测血浆BNP/NT-proBNP水平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7]。

2、BNP/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BNP/NT-proBNP是心力衰竭快速诊断的血液标志物。BNP水映的是血管容量的刺激状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并不是短暂性的,但更多的人认为,BNP水平的波动是随着左心室负荷变化的一个即刻反应[18]。1991年,Mukoyama等[19]最先报道,相比对照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的BNP浓度可随心力衰竭的程度而增加,且高于对照组的200mmol/L以上。Hervas等[20]的研究也指出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检测,发现BNP的浓度与心室功能、心力衰竭程度严重相关。Steinhart等[21]研究50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现,NT-proBNP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许慧娴[22]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尚孟旗[23]的研究也指出,NT-proBN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纽约心脏协会(the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的级别增加而逐渐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相比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液中的BNP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BNP的水平越高,提示患者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有学者认为,若BNP的浓度以318×10-6mmol/L为诊断界值,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阴性预测值,且NYHA分级(Ⅰ~Ⅳ级)之间BNP数值也存在差异性[23]。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陆续展开,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指南终于明确提出了血浆中BNP/NT-proBNP的检测参考值,BNP>400ng/L、NT-proBNP>2000ng/L时,提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心室壁压力增加,病因可能考虑是心力衰竭引起,而BNP<400ng/L、NT-proBNP<400ng/L时,提示心室壁的压力正常,考虑由心力衰竭引起的这种结果的可能性较小[24]。但需要注意的是:①BNP的阴阳性参考值与NT-proBNP不同,当检测结果介于两者之间时,并不能单纯地依靠检测结果判断疾病情况;②BNP和NT-proBNP均为阴性,可除外心力衰竭的可能,此诊断意义明显高于均为阳性的情况[25-26]。与此同时,有研究指出,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准确性在于它的高阴性预测值,从而排除心力衰竭,提高心力衰竭的确诊率[25]。同等浓度的BNP与NT-proBNP,NT-proBNP的半衰期较长,因此NT-proBNP的临床实用性更强。由此可知,BNP/NT-proBNP是诊断心力衰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检测指标;此外,Emdin等[10]通过研究发现,对于鉴别轻度的心力衰竭,NT-proBNP比BNP准确性更高。

3、BNP/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价值

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较差,且生存率仅为50%左右[3]。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因此,有效的治疗策略不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还可缓解社会压力。一些研究证实,有效的策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是有效的,尤其是针对那些伴有低射血分数的心力衰竭患者[13,27]。临床医师应该对这些治疗策略进一步优化,以便于制订更好的治疗方案。心力衰竭时,随着心脏压力和容量负荷的增加,心室壁心肌细胞合成和释放心脏的保护因子———BNP和其他调节因子。BNP的释放可均衡血管、整合血管,起到扩张作用,改善心肌舒张弹性,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从而提高心排血量[28]。2007年,THESTARS-BNP多中心研究明确指出了BNP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其研究结果显示,由于BNP的指导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较临床常规治疗进一步降低[29]。Pfisterer等[30]研究指出,对于60~70岁的心力衰竭患者,根据BNP的检测水平指导临床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Cheng等[31]研究指出,检测BNP的血浆浓度,可指导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Troughton和Richards[32]研究发现,根据检测的血浆BNP浓度进行临床治疗,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策略,心力衰竭患者在半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极小,可延长患者寿命。近10年来,多数相关研究再次对BNP可指导心力衰竭的治疗给予肯定,凭借BNP指导下的治疗可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和β受体阻滞剂得到充分的应用[33]。根据BNP/NT-proBNP的检测水平,对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的调整与临床评估,已取得更好的治疗方案[34]。

4、BNP/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价值

BNP可用于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BNP水平越高,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越差。Richards等[35]研究指出,BNP可增加心力衰竭患者预后随访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其他神经激素相比,BNP水平与左心室功能及病死率存在密切的关联。Berger等[36]指出,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3年的预后随访,发现BNP<130ng/L的患者生存率高于BNP>130ng/L的患者。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提出,就诊时和出院前血浆中BNP浓度对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重要的预后意义[26]。Bayes-Genis[37]对100例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发现,NT-proBNP下降率≥50%的患者生存率高,而NT-proBNP下降≤15%的患者病死率高。现在普遍认为BNP>125ng/L,NT-proBNP>1000ng/L,高于此临界值表明负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Galante等[38]的研究发现,血浆BNP水平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再次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评估左心室功能以及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由此可知,BNP/NT-proBNP水平可预测患者的病情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医师可根据BNP/NT-proBNP水平有针对性地对病情高危和再入院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

5、BNP/NT-proBNP不确定性与局限性

虽然BNP与NT-proBNP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较强的阳性预测值,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局限性。BNP与NT-proBNP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性别、年龄、民族、体质指数、检测时间及方法等。研究指出,老年人血浆内的BNP/NT-proBNP水平较成年人增加;女性比男性的血清水平增高,肥胖患者的BNP水平低于正常人群,而且体质指数也与BNP水平呈负相关[39]。与此同时,BNP水平还受到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临床疾病的影响。BNP/NT-proBNP的检测水平对于临床上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同样存在意义。如BNP/NT-proBNP水平的检测也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等疾病。2011年,Xi等[40]研究指出,对311例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手术时,发现患者血浆BNP水平与侧支循环的科恩评分有独立相关性,并发现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血浆BNP水平相对较高。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患者NT-proBNP的检测水平较高,患者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以及类型与NT-proBNP的水平无关,当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时,NT-proBNP的水平会随之下降[4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NT-proBNP水平也会增高,因此需要增加心肌梗死检测指标来鉴定。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非心血管疾病也可使BNP/NT-proBNP水平增高,而其他一些血栓性、先天性的心脏病引起继发性肺源性心脏病时,会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障碍,也可导致血浆BNP/NT-proBNP水平增高[42]。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