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脊髓颈椎的治疗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大量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对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有了更深刻认识。颈椎病早期诊断和恰当科学的外科干预时机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显著提高颈椎病的远期治疗效果,并大幅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现今,颈椎病外科干预范围限于脊髓型颈椎病、持续发作严重根性疼痛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少数有选择的明显不稳并有严重局部症状的局部型颈椎病等。然而,临床工作发现,越来越多的混淆颈椎病诊断基本概念,盲目无根据扩大手术指征并滥用内植物,造成理论上混乱和临床工作上失误,必须引起大家关注。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之后,意味脊髓已遭受变性突出的椎间盘和骨赘等压迫,但也有其发病及转归的规律。研究发现,80%~90%呈持续发展或恶化趋势。因此,对此类患者应采取稳妥而积极外科干预态度。临床对发病早期选择性的干预前瞻性研究发现,对其手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认为在起病后6~12个月之内是最佳手术时机。因此,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明确诊断,经短期门诊连续观察之后无缓解迹象,即应考虑早期实施手术。必须指出,首先明确确定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作为先决条件,因为,作者经常见到根本没有诊断根据或不是这种类型的颈椎病而妄加实施手术治疗。
颈椎病手术治疗指征是,因退变形成致压物对神经损害的进行性发展并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又有影像学支持;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后疼痛仍剧烈存在,不能缓解,根性症状逐渐加重,表现神经根性损害;严重的颈肩疼痛(axial syndrom)非手术治疗无效,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影像显示与临床相对应的节段致压物存在。
对已确定有手术指征的颈椎病,分别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作前瞻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非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其中64%无任何改善,病情进一步恶化26%;相反,采用手术治疗者,症状改善75%。作者对4 585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平均随访8年,优良82.4%,只有8.73%的患者术后未能明显缓解,有部分症状持续加重。
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生理曲度和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及形态,最大限度恢复脊髓残留功能和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或恶化是手术治疗的目的。
强调颈椎手术基本原则:手术前必须完善各项检查,包括患者全身情况和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等;减压的基本原则应是以最安全、最小损伤切除致压物,使脊髓和神经根获得减压;减压的最有效办法是要直接切除减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致压物,主要在脊髓腹侧的椎体后缘骨赘或变性碎裂的椎间盘组织,必须通过前路直接切除减压,必须强调植骨融合,任何内固定都不能替代植骨。只有骨性融合,才能达到坚强的力学稳定。采用内固定,应在充分减压基础上,又可以重建和恢复病变节段生物力学功能。
要根据病变特点来确定是采取前入路还是后入路,应根据所要减压融合、固定的具体部位而定。其原则是:在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区施行减压融合。如致压物主要是椎间盘或骨赘时,则考虑前路减压融合;当同时需要减压时,则首先应该选择减压的具体节段和致压物位置;还需要考虑可能造成颈椎后凸畸形的应力方向。在术中,恢复或重建前柱高度和生理弧度,防止术后发生后凸畸形。
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精髓损伤后引起吞咽障碍原因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9年12月-2011年5月5例强直性脊柱炎颈髓损伤后引起吞咽功能障碍病例,19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37.5岁)强直性脊柱炎病史5-10年,外伤后合并颈髓损伤后4个月1年不等,9例(C5,6)损伤,10例(C6,7)损伤,均在气管切开下行椎骨内固定术,其中12例已封管,7例保留气管切开,未经康复治疗。专科检查,患者意识清楚,处于被动,颈后伸30-35°,僵直,鼻饲饮食,无唇腭裂,牙齿无缺损畸形,口腔运作功能可,舌运动灵活,软腭提升差,咽反射消失,吞咽唾液困难,洼田饮水试验V级,因患者体质因素未进行吞钡试验不能直观看到患者吞咽过程,初步诊断吞咽功能咽期与食管期均存在问题。
入院后,根据患者情况脊髓损伤患者一般会出现食管上括约肌张力高,且患者颈后伸可能出现颈椎压迫食管,颈部给予物理疗法降低肌张力,具体采用冰袋放置于颈部两侧5-10min,同时,舌后跟和咽喉壁给予冰棒刺激,刺激时间1-3min,冰棒采用非柠檬冰,反复多次吞咽练习。每日2次,20min/次;主动呼吸训练尽可能提高其肺活量和腹压提高自身咳痰能力,每日2次,10min/次颈部按摩缓解颈部僵直状态,每日2次,20min/次;整体治疗电动起立床改善性低血压,预防各种卧床并发症,例如骨质疏松,泌尿系结石,坠积性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等引。每日2次,20min/次;气压治疗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每日1次,20min肷。通过一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可吃1/3个冰激凌,且每日吐唾液明显减少,治疗两个月后患者可进食粘稠液体,无呛咳,治疗3个月后拔胃管经口进食,患者用餐时间较前长,可能与患者长期不进口进食耐力差有关,饮水偶有呛咳,洼田饮水试验Ⅱ级,其他无异常,恢复良好。
2讨论
勇闯上颈椎“”
学医的同仁都知道,上颈椎是脊柱疾病治疗的最大难题,处理复杂,风险大,治疗效果稍不理想,就有可能波及到上颈椎局部的脊髓呼吸、循环中枢。呼吸、循环中枢受损的灾难性结果对病患而言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即使在脊柱外科迅猛发展的当代,上述认识仍然不过时。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辈们就率先在全国向这一生命发起了挑战。李浩鹏看到神经外科教授对颅底凹陷、环枢椎脱位行单纯减压、特别是经口减压手术,感到震惊和神奇,之后更激发了他对上颈椎的研究兴趣。上颈椎结构特殊,生理功能复杂,其上与颅骨相连,体积小,但活动度及活动频率最高,极易引起劳损和外伤。上颈椎疾患常是累及枕骨大孔、颈1和颈2水平颈椎和脊髓的疾病,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创伤、风湿、退变、肿瘤等,主要问题是上颈椎骨与关节及韧带发生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到颈脊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医疗的难点和高风险部位。患者往往奔波于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和耳鼻喉等多个科室求医。上世纪因受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限制,上颈椎疾患的诊治水平有限,而且远期效果差,很多患者放弃了对上颈椎疾患的诊治;而且由于风险高,效果不佳,多数医生也退而避之。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因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风险大,有国外专著曾明确指出禁止经前路一期松解、后路融合固定。
随着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展及围术期准备水平的提高,李浩鹏教授一直未放弃自己最初的追求,一次次去实验室,一次次去解剖室,多少次对着颈椎标本左量右算。他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翻阅书籍,了解国内外治疗颈椎病的新动态。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件事情再次刺激了李浩鹏教授,最终让他开始行动。他从那时认定,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努力在上颈椎领域进取。这件事情是:李浩鹏教授的一个患者、同时也是一个熟人的亲戚,不幸罹患了“颅底凹陷症”,四肢肌力感觉障碍不断加重,并开始出现了呼吸困难。在整个骨科主流学界对此类上颈椎疾病尚无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的20世纪90年代初,不得己的办法是佩戴头颈胸支具,至于剩下的事情,只能交给时间和命运。最后,在患者心目中医术高超、手到病除的李浩鹏教授也只能眼看着患者走向不治,尽管当时所有的脊柱外科医生都面临同样的尴尬和无助。李教授忘不了那个鲜活的生命,更忘不了作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身上应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李浩鹏教授更加留意国内外关于上颈椎外科的进展和动态,同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多琢磨、多思考,仔细推想、小心实践。当时关于上颈椎疾病,主流学术界无论从诊断到治疗都莫衷一是,争论纷纷,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可想而知,他在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也不少。李浩鹏教授一点一点地思考,一点一点地实践,曾经为了方便时刻揣摩上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随身衣兜总揣着两个实体骨骼标本:寰椎和枢椎。他有着救治成功的喜悦,同时仍然不能避免无助和无奈,也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得来的一点点经验和教训,让关于上颈椎疾病诊治的模式在脑子里逐渐清晰,并逐渐认识到哪些流行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而哪些要点才是上颈椎治疗中需要遵循和重视的。缘于学术上的严谨,他并没有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认为并不完全成熟的想法抛出来;但回过头来看,李浩鹏教授在当时独立取得的一些认识,和现在主流学术界对于上颈椎疾病认识的精华部分不谋而合。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临床研究,一道道难关被攻破,经口一期松解、后路固定手术取得了成功,未出现一例死亡及瘫痪病例,解除了患者痛苦,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诊治中,李浩鹏教授善于收集临床资料,归纳、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0年,他根据临床经验,对环枢椎进行了分型,分为可复型、难复型、不可复型三类。在临床上,他针对不同分型给予相应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上颈椎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依据,2004年得到了我国著名上颈椎诊治专家、北医三院王超教授的指点,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麻下大剂量牵引,对原来需前路松解的大部分患者均可牵引复位,经后路固定完全可以达到。经多年的努力,对颈椎疾病的诊治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标志性手术,前路松解加后路固定一次完成,手术3小时,出血几十毫升,病人麻醉苏醒后即可下地活动,效果良好。
更为可贵的是,李教授并没有为自己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他清楚地知道,还有人比他走得更快更远;而承认差距,虚心学习也是一个优秀学者所必备的品质。在李浩鹏教授、贺西京教授的组织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近年来年年不遗余力地主办关于上颈椎疾病的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在该领域的大牌专家,共同解析上颈椎疾病诊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了陕西及周边地区对这一疾病诊治的规范化。
目前在李浩鹏教授的带领下,该院骨二科这个团队已经在上颈椎疾病的诊治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手术在近期、远期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李浩鹏教授团队的上颈椎疾病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和李浩鹏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是无法分开的。
3D打印,开创脊柱治疗新局面
脊柱外科学界公认有两大领域特别要求医生有过硬的技术实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金刚钻”才敢揽下来的“瓷器活儿”:一是上颈椎领域,另一个就是脊柱侧凸领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脊柱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李浩鹏教授作为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脊柱疾病、尤其是颈椎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治疗了大量脊柱、脊髓损伤,颈、腰椎间盘脱出及椎管狭窄,脊柱脊髓畸形等临床疑难病、高危病,并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不仅将3D打印的钢板应用在脊柱外科中,更是应用在了复杂的上颈椎疾病的治疗中。他们首创了3D打印寰枢椎前路钛板,应用于上颈椎的手术治疗。李浩鹏教授和贺西京教授共同主持,独创性地设计了3D打印寰枢椎前路钛板,应用这一钛板系统非常巧妙地解决了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复位和内固定,使患者的脊髓功能在术后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恢复。
2015年,该科室收治了1例特殊的上颈椎疾病患者,李浩鹏教授带领专家团队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该患者病情特殊,无法按常规治疗方法手术。该患者颈椎畸形,已经过一次手术,局部解剖结构已改变,常规钢板无法固定,且前路手术也仅有一次机会,如果手术失败,患者将面临生命危险。这名患者的病情对术者是一个考验,要求术者必须有高超的医术、细致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对此李浩鹏教授与学科带头人贺西京教授及专家团队讨论认为,患者已经饱受疾病折磨,必须拿出合适的方案来为患者解除病痛。他们经详细讨论后决定,大胆创新,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为患者量体制作个性化纯钛钢板。做好一切准备后手术如期进行。他们大胆细心,一丝不苟,经过6小时的紧张手术,经口将钢板顺利植入患者颅颈交界的病变处,成功实施复位、减压、固定手术,解除了困扰患者多年的痛苦。术后患者肢体活动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时期,就致力于脊柱侧凸手术领域的探索。王尚昆教授是当时全国仅有的几名能够开展哈氏棒内固定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医生之一。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李浩鹏教授接过了王尚昆教授的接力棒。在脊柱侧凸手术技术飞速革新的时代里,李浩鹏教授始终和国际前沿接轨,他的团队的脊柱侧凸手术水平日臻成熟。
2015年,该科室收治了一例罕见的极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儿。该患儿脊柱向外成角>160度(Cobb角超过160度),脊柱严重畸形,椎旁肌肉僵硬,胸廓畸形。为了确保患儿安全及保护神经功能,李浩鹏教授带领脊柱外科团队最终决定运用渐进的方式进行治疗。他们首先采用头颅及双下肢骨牵引术,即在头顶两侧使用颅骨牵引架向上牵引,在双下肢胫骨踝上打克氏针向下牵引,通过上下两个方向同时逐渐牵拉,将弯曲僵硬的脊体牵长、拉软,为手术做好准备。在持续牵引2周后,胸廓畸形、椎旁肌肉僵硬等情况得到较大改善,身长由130厘米增加到了145厘米。
为了降低手术风险,他们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脊柱畸形模型,详细制订了手术方案,为手术做好了精细的准备。此后,由李浩鹏教授主刀,在团队的共同协作下对患儿实施了全麻下全脊柱截骨矫形术。手术全程在诱发电位严密监测下进行,及时反复监测神经传导速度,判定神经功能。在手术、麻醉及护理人员的紧密配合下,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术后患儿即可平卧,大驼背畸形显著改善,双下肢感觉、运动良好,自解小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终于直起了腰杆儿。
微创骨科的开拓者
曾经有学者预测,未来的外科时代是微创的时代。当普通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的微创腔镜技术如火如荼地开展时,骨科的微创手术进展却稍显滞后,这当然和骨科手术的天然特点有关。因为骨科手术缺乏天然的腔隙,或者天然的腔隙虽然存在,但狭小并且难以定位、难以操作。随着关节镜外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国外的日益成熟,微创骨科技术的潮流已变得势不可挡。
20世纪90年代,敏锐觉察到这一前沿变化的李浩鹏教授再也不满足于单单通过开放手术获得好的疗效,让患者的创伤更小、恢复得更快的理念,已被他深刻认同。当国内京沪等地的顶尖医院骨科刚刚开始微创骨科的实践不久,李浩鹏教授就赶往北京某著名骨科进修微创技术。鉴于当时骨科同行对于微创骨科都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特别多的成熟经验可资分享,因此李浩鹏教授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学”。
此后,李浩鹏教授带着学习的收获,筚路蓝缕地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膝关节镜手术和脊柱内镜手术。微创骨科技术有别于常规腔镜技术之处在于,骨科医生需要发现潜在的腔隙甚至“创造”腔隙。除了腔镜技术,骨科医生可能还需要借助于X线、CT、工作通道等技术的辅助,在狭小的罅隙里完成一系列具有难度的手术操作。李浩鹏教授刚开始开展工作时,的确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但他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微创理念的执着,硬是坚持了下来。1997年,他首次在西部地区开展内镜下手术治疗脊柱畸形及骨折,使脊柱微创治疗成为现实。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弯在镜下一次完成矫形;先天性脊柱侧弯在腔镜下去除半椎体、内固定矫形;椎间盘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如今,在李浩鹏教授的领导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的微创骨科的学科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脊柱微创方面,椎间孔镜、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等先进技术均已成为科室的常规术式。李浩鹏教授在西北地区椎间孔镜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椎间孔镜先驱者德国Thomas Hoogland教授的肯定和赞赏。
李浩鹏教授不搞技术垄断,积极奖掖后进,着意培养人才梯队。在21世纪初,他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脊柱外科方面后,放手让科室的年轻医生接过了关节镜外科方面的工作。在李浩鹏教授的精心指导和积极扶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二科的关节镜治疗组迄今已成功完成各类关节镜手术上万例,技术水准一直领先西北地区,并为陕西省以及周边地区培训了大批关节镜外科医生。
李浩鹏教授从医以来,一直坚守着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时的本心:一名医生一定要掌握过硬的技术,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把救治患者的宏愿落到实处。数十年来,李浩鹏教授一直不知疲倦地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锐意精进,攀登着数不清的高峰,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他所做的这一切,不为别的,都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
资料与方法
68例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0~67岁,病程7天~5年。
症状与体征:颈部强直,活动时有弹响声,上肢手指有麻木、放射痛、眩晕、耳鸣,臀丛神经牵拉实验(+)、椎间孔实验(+)。X线检查多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项韧带钙化。
治疗方法:①穴位选取:颈椎双侧夹脊穴,神经根型配风池、肩井、曲池,合谷,八邪。椎动型配风池、印堂、听宫、内关、交感神经型配、风池、曲差、络却。②操作方法:针刺夹脊穴时用28号1寸半毫针,用指切进针法,针感以酸,胀麻为度,手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其后用一组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中药,按照骨质增生治疗仪药物离子导入的方法采取颈部治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②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仅在大幅度活动时颈部才有些不适;③无效:经治2个疗程症状体征无改善。
结 果
68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痊愈49例,显效17例,无效2例。
例1:患者,65岁,教师,2008年5月6月就诊,半年前出现右上肢疼痛、麻木、发凉,同时感颈部强直,曾口服中成药,肌注B12、B1效果不显。体查右侧颈部僵硬、右肩部酸胀、椎肩孔压缩实验(+)、臀丛神经牵拉实验(+),X线片显示:颈4~6椎体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经针刺结合药离子导入治疗2个疗程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改变不良的睡眠姿势和习惯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睡眠的姿势和习惯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睡眠姿势不当也是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睡眠中老年人选择在木板床上垫上自己感觉舒适厚度的褥子最好,或以木板为底板,垫上加硬的席梦思床垫也行。但即使是加硬的床垫也要定期翻个或换位置,否则会因长期睡压而局部凹陷。睡眠时不论采用仰卧位还是侧卧位都应使头部保持自然仰伸位,使双膝、髋略屈曲,这样可保持脊椎正常生理曲线的,使全身肌肉、韧带及关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与休息。尤其注意侧卧位时不要使头部向下弯屈,扭着脖子睡觉,因为这样无论是从维持头颈部生理曲线还是从保持呼吸道通畅来看都是不科学的,应加以纠正。所以,保持良好的睡眠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条件。
枕头的选择枕头是维持头颈正常位置和保证睡眠舒适的的重要工具,所谓“正常”位置还是指维持头颈段本身生理曲线的,这种生理曲线不仅是颈椎外在肌群平衡的保证,而且对保持椎管内的生理解剖状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使用和选择不当(包括枕头的高低、形状与填充物的不同等),不仅会破坏颈椎椎管的外在平衡,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椎管内容积的大小和局部组织的解剖状态。俗话说的“高枕无忧”其实并不科学,要想睡得“无忧”,应注意如下4条:切忌高枕;不可无枕;要选择合适的枕头;要正确地使用枕头。
切忌高枕不仅睡眠时不能高枕,在家休闲状态下,如在床上看书,斜靠在沙发上等等都不可用高枕倚着头,尤其是中老年人,否则会增加颈椎间盘的压力,加剧椎节的退变。
不可无枕有人听说高枕不好,便反其道而行之,索性不用枕头,其实这样也不好,不用枕头的姿势必然使头颈部处于仰伸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容易使后方的黄韧带向椎管内陷入,造成对脊髓的压迫和刺激,尤其是对椎管矢状径狭窄者影响更大,更易加重病情,所以不可无枕。
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什么叫合适的枕头,那要因人而宜,个人的身高、肩宽、体重不同,枕头的尺寸高低也不同。但总的原则是:枕头的形状应该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型为佳,这种枕头形态可利用中间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对头颈部可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以减少在睡眠中不自觉的异常活动。不习惯元宝枕头的人可用平枕,但是要注意不能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山丘型枕,否则会使头颈向两边活动,不易保持理想的头颈,不利于治疗和预防颈椎病,还有可能会加重颈椎病的症状。枕头的填充物应用质地柔软,透气性好,有一定弹性的东西,比如透气棉、木棉、羽绒等,用清洁整齐的荞麦皮也可以。枕头的高度要求应是:当侧卧时,头与肩膀之间的高度基本就是枕头压实了的高度即可。还有一个测量办法是当枕头压实时大约相当于本人一个拳头的高度。一般来说,这样的枕头基本符合颈椎生理曲度的要求。
要正确地使用枕头如何使用枕头这件事好象很不被人重视,哪一个人不会使用枕头呢?其实不然,很多人使用枕头方法不正确,长期使用枕头不当是造成颈椎病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平卧时,将枕头的主要部分垫在颈后处(也就是脖子后边应填满),后脑勺儿的部位应薄一点儿。不应把枕头垫在后脑勺上,使脖子悬空。侧卧时应在耳后下的颈肩处,不应垫在耳朵上边。否则就容易形成侧卧脖子悬空的“高枕”状态,人为地改变了颈椎的生理曲度。
总之,为了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应改变自己不良的睡眠习惯和。颈椎病患者的枕头很重要,不宜过高和过低。即使健康人也应注意保持颈椎前凸的生理,以防引起或加速颈椎的退变。在对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及时适当地调整枕头的高度。
纠正与改变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良
持久不良的工作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了颈椎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有些职业确实需要长期低头工作,比如:机关工作人员、打字员、电子元件流水线上的工人、刺绣工、缝纫工、电脑操作者、手术台上的医护人员等等,当工作时间和强度超过了其本身代偿限度,颈椎及有关组织就会产生病理变化,引起颈椎病的发生。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和减轻不良对人体的影响。
定期改变头颈部工作中不良不可持续过久,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就要抬起头来,平视数秒至半分钟,以便放松一下颈部肌肉。如果有条件可把办公桌放在窗户附近,经常看一下窗外利于抬头后仰视,既可以消除颈部疲劳,还可以调节视力。
自我牵引工作中感觉颈部不适时,可进行徒手自我牵引,具体手法如下:双手十指交叉合拢,置于枕颈部,然后将头后仰,双手逐渐用力向头顶方向持续牵引5~10秒钟,连续3~4次就可以起到缓解椎间隙压力的作用。但本方法对于椎管狭小,尤其是伴有黄韧带肥厚者不适用,因其可加剧黄韧带突向椎管内的程度而使症状加重,因此要切切注意。
自行颈部按摩和活动对已有颈椎病早期症状者(脊髓型除外),在工作疲劳时,可以对颈后肌群进行自我按摩,即用双手十指轻轻捏压颈肩部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颈椎的负担,但不能过快和用力过度。有的人以颈部为轴,头颅大幅度的环行绕动,以为这样可以活动颈椎。其实这样活动非常不好,因为头颅的重量是很大的,这样的活动会给本来就支撑不稳的患病的颈椎带来很大的负担。会加重症状并易引发压迫神经根或急性神经根水肿等严重后果。正确的方法是:两肩自然下垂,平稳呼吸,慢慢地前低头,慢慢地后仰头,用左侧的耳朵去碰左肩(不是一定要碰到肩,只是做这个动作),用右侧的耳朵去碰右侧的肩。这样前后左右做上数次,就起到了活动颈椎的作用,且不会造成对颈椎的损伤。切记不能用绕圈的方法活动脖子。
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桌椅的高度应根据个人身材高低加以调整。一般的桌椅都是标准件,其高度并不适合各种身材,工作台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颈椎的内外平衡,时间长了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身高180以上或160以下的人都应通过椅子调整高度,以保证头、颈、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尤其是有颈椎病者,切勿过屈,也无必要过伸。对某些需要长期伏案工作者,可以订制一块与桌面呈10°~30°斜面的工作板,会更有利于调整坐姿,尤其有利于需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中老年人,可以减少屈颈程度而有利于对颈椎的保护。
除此之外,低温和潮湿也与颈椎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此种不良刺激。颈椎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