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第2篇

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自我修身的品味积累,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艺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所以,大多数星级酒店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很多的茶坊、茶馆等品茶场所,人们进入茶馆不仅仅是因为口渴,而是由于茶馆宁静、舒适的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属于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艺是茶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茶艺师作为新兴的职业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已经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贴合宾客要求,丰富服务项目,进行了茶艺展示课程的设置。就酒店服务行业来说,为该行业输送应时之需的人才,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复合化,以至客观性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茶艺展示课程已经是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出与酒店服务当中相匹配的人才。教学活动的成败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之后是否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即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丰富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理念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展示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是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也是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必然之路。然而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具备以下的基础:首先,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理念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开展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前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于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的时候才能对“茶艺”的内涵形成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都是影响茶艺展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活动当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牢记基础知识,为实践性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有效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巩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茶艺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茶艺展示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较高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对示范能力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总之,教学模式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应用所学内容适应市场灵活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职业茶艺师。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及变革,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训设施设备以备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包括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服务技能,更好的对客服务。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将茶艺展示课程融入到酒店服务当中的比例不容忽视。

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相关理念的探讨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想要和茶艺展示课程设计的教学相融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理念来看,将茶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的指导理念要根据现代性及开放性的特征为依据,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技能内容,可以有效的加强理论的实用性,从而将茶艺知识深化为技能教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要丰富茶艺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教育当中的设备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教学主题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引导活动,以便更好的开展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同时把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来实现提升茶艺展示课程实质性的教学质量。第二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来看,要根据当前国家在茶艺师方面的要求为切入点,并且将传统的茶文化和现代的茶艺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为茶艺展示课程的内容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更要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的设置要达到体系化就必须注重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茶艺活动的核心内涵。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从茶的起源与茶叶分类、茶叶的辨别知识以及茶叶的加工技术知识,亦或是茶叶的品种特征以及品牌等,这都是需要纳入到平时的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块教学活动当中,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凡是能够对学生理解茶艺知识和运用茶艺技巧的教学方法都可广泛的运用到课堂当中,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式也要做到创新。第三点,从茶艺展示课程设置的思路来看,茶艺展示课程主要的关键点就是将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与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好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高度吻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茶艺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保证有效课堂。

三、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就要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服务技能等有一定的积淀,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第一,在具体的茶艺教学活动当中,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如茶艺人员的服务礼仪、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也关系到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我国的茶叶出口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是茶文化的普及和应用优势都是很明显的。而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茶艺展示课程不单是对茶文化及茶艺技巧的学习,同时也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就让我们必须重视在课堂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体系当中必须包含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实训室。在茶艺展示课程实践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活动。茶艺是修习涵养的综合技能,简单的教学模式(实训室)是无法全面展现茶艺技能以及茶艺的对客服务。所以,课程的教学活动就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茶艺理论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达到茶艺教学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在我院系部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教学除在茶艺实训室中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一对一指导外,还纳入了任务驱动进行茶艺馆市场调查、身临其境参观大型茶馆、茶艺顶岗服务等。学院就此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平台,接待中央、区外等大型实训基地观摩团,在接待服务中进行茶艺展示服务环节,达到实训目的,同时也受到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行业及相关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实地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茶艺展示技巧的熟练掌握。总而言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生毕竟是实践活动的主导,即使教师做的再好,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茶艺展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艺技巧的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贴合市场需求,时刻吸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对茶艺理论知识有一个熟练的运用能力,对于新的专业技巧不断进行业务钻研,反复磨合,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具体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可行性和艺术性所决定的。这样教师不仅仅做到充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还能够提升实训课堂的趣味性,培养茶艺美学意识,有效的带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因次,茶艺展示课程是为酒店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实现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应时之需的一门专业课程。

四、结语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茶文化;思路;策略

对外汉语作为以其他种类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民族)的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汉语教学[1]。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当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全部囊括在内是不现实的,那么挑选出极其代表性内容并将其呈现给留学生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在茶文化上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国茶文化自诞生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有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在选茶、制茶、品茶等诸多环节均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观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付诸实践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茶史、茶俗以及茶艺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最终服务于他们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程性质上,还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或者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均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的语言为工具进行准确阐释。所以,在对茶文化课程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重视和做好对不同部分的组织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最终方便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理解。

2.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全都属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要在使其系统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中国文化,提升该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所以,就教学内容来看,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建议选择和使用最基础的内容,结合他们的汉语水平,对词语的难度系数予以合理控制,另外,还需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

2.3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茶文化的相关学习,从而在汉语实际应用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而应基于实践考虑,从而帮助其提升能力。

2.4趣味性原则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在接受异文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应赋予其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和策略

3.1明确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圈,为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其次,由于学习的是汉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汉语言进行,而没有充分关注和其他知识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3]。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相当尴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下意识地避免冒犯学生,迁就他们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触到正宗的中国文化,使其难以很好地适用于交际实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学思维的尺度,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质量。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传播过程,这离不开对外汉语机构和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接受中国茶文化。

3.2注重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

首先,教学双方主体均应该学会差别对待。受教育者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必然不尽相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导致受教育者拥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差别的对待受教育者。来自亚洲国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无法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师需对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较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出差异之处。如此才能为受教育者的理解扫平障碍,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双方应学会。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圈存在差异,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往往拥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若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受教育者国家的茶文化,有机运用对比教学法,在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均不应该固守本国文化不放手,甚至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双方均应积极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华,如此才能在汉语学习中事半功倍,同时保证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人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开多方面对比,依托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强行解读异文化。让受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茶文化,以此为前提,,从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顺利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合理开发教材

一方面,规划好中国茶文化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内容。初级、中级、高级这三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应结合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对茶文化教学所涉及的字、词、句等等进行合理的编写以及安排[5]。另一方面,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该阶段也是其学习汉语、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入门阶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做好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编排工作,并结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安排更深层次的茶文化教学内容。

3.4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理论知识系统化。从理论层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因而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获得可喜成绩。笔者研究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研究上仍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侧重茶树种植、茶道茶艺以及茶的营销学等几个少数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论体系,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其次,茶文化理论知识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也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全局视角来审视“汉语热”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对外汉语茶文化进行研究时,应积极考虑时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配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6]。最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均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汲取中国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来自他国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均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他们传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视所授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应和生活实践高度接轨,服务于生活实践,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可佳的成绩,然而在文化教学领域却暴露出诸多不足。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世界性,其必然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却发现,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就如何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巩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就长远视角来看,中国茶文化必然会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而获得更多留学生的关注,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邓晓明.浅谈文化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5]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4.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第4篇

一、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内涵

“美妙课堂”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情境引人人胜,氛围真实至善,语言风格独特,课堂高效愉悦”。“美妙课堂”的呈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巧妙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活跃参与;更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载体并呈现其意境。

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永恒课题。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所任教的苏州市第一中学是苏州地区的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充分开发吴文化资源,传承吴文化精髓的工作非常重视。以化学学科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展现吴文化中的化学知识,更不断尝试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的化学学科教学,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吴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如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苏州丝绸的制造工艺、苏州美食的烹调工艺、吴地茶叶的炒制工艺等,都和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努力尝试将这些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此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吸引人的知识情境,努力在化学课堂中呈现出温润、典雅的人文气质,给学生带来别样而“美妙”的心理体验。

二、打造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原则

一堂课,―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科特点为基础,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出课堂教学的独特美感、实用和创新的特点,这才是成功的美妙之课。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一的化学内容相对抽象,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思维开拓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我们不做好承接过渡工作,就会使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产生不适应感。所以,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我们尝试挖掘与吴文化有关的化学教学资源,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融合,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且贴近本地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是尊重化学学科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化学学科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学习,学生能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其二是化学是一门很“繁”的学科。这个“繁”实际上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来展开教学,尝试通过实验、观察和阅读资料卡等方法,通过了解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吴文化资源中的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三是突出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化学课堂温润之美。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来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很美妙的课堂感受。吴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吴文化的资源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关于人物、历史、技艺等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在吴地学校,用这些吴地人民所熟知的真实情境案例来引出知识,当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吴地特有的语言风格来营造整个课堂氛围,让整个化学课堂呈现出严谨而不失文雅的特点。

三、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涉及很多重要的化学知识,通过选择、整合与之相关的吴文化资源,作为知识呈现的情境和阐述知识点的例证,能使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贴近文化,联系生活。下面,以我开设的一堂关于《吴地茶文化与化学》的高三复习课为例,来诠释美妙课堂。

首先,在教学的开始便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开始,我从学生对碧螺春的已有认识出发,通过呈现图片和“资料卡”的方式,展现碧螺春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底蕴,为教学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由茶艺的介绍引出重点知识。通过介绍和现场展示碧螺春茶艺,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预处理操作”的原理和用途,进而引出浸取操作在茶艺中的应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预处理的重要操作方法。对于浸取操作这个高一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我通过泡茶工艺的展示和问题的设置,以让学生得到原汁原味的模拟体验。

最后,设置多个实验阐明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在介绍了基本操作后,我开始引入本节的重点: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茶叶成分包含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其预处理和检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

教学中,通过介绍碧螺春茶特殊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引出绿茶的重要有机成分“茶多酚”。茶多酚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新物质:所以通过简单介绍,在学生熟悉茶多酚结构后,我根据教材呈现的关于植物中所含成分的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图爪,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检验。

然后,课堂设置了大量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浓茶水中茶多酚的检验”、“茶叶灰酸浸液中钙元素检验的实验”、“茶叶灰酸浸液中铁元素检验的实验”等。通过实验,不但提升了学生对茶叶成分和检验流程的直观感受,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茶的基础文化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文化社团 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主要通过开设茶文化专业或相关课程来实现其教育与审美功能。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可以将茶文化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但这种停留于书本的教育方式只提升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这仅仅是高校素质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项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高校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社团为载体,将茶文化知识融合于社团活动中,便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问题。目前就有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提升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茶文化社团活动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民主协作意识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社团成员的招募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进行,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都处于同一地位,社团的组织者由社团成员民主推选,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社团经费支出透明,在社团开展活动前,由组织者提出方案,全体成员讨论修订,民主表决,在活动过程中,也是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

茶文化社团主要的活动有邀请茶文化专家、教师讲座,参观茶园,学习茶艺,走向社会进行茶艺表演及参与茶叶品牌营销活动。在茶艺学习的过程中,奉行帮带原则,优秀的茶艺师指导后学者,源源不断,输出合格的茶艺能手。在参与社会茶艺表演活动时,有的成员负责外联、有的负责茶具的运输、有的负责茶艺表演,形成完整的团队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团队中的分量,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高职教学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与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无疑是这一方针的有力补充。茶文化社团面向全校招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均表示强烈的兴趣,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聚集于一起,相互学习、工作,正确的认识自我及欣赏他人,为了共同的兴趣努力工作的同时,其沟通、协作、组织的能力就得以形成。

由于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茶学社,就多次参与“柳州市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茶艺技能竞赛”、“柳州市名优茶评比”等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多次接受行业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并代表学院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3.有利于高职学生组织决策能力的提升

茶文化社团具有其它社团的共性,同样是学生施展理想、展现才华的场所,成员间具有很深的情感性,社团也多以兴趣相投和友谊为基础,虽然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使成员走在一起,但整个组织仍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因此对社团的组织者有一定的要求,社团在进行新成员招募、茶文化知识的传授、各种外联工作及活动的策划、实施与评价上,均需形成规范的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学生参与活动时,在整个活动的框架下进行团队合作与分工,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茶叶的健康知识逐步普及,社会上很多商务会谈、工作接洽都选择在茶楼,高职专业中一些要求与人交流密切的专业,诸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会展旅游等,都要求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与自身能力要求提升相关的社团进行辅助学习。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茶学社的成员,主要以茶艺、酒店管理、会展服务、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学生为主,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听报告、讲座、选修相关课程、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反思自身技能,把握重点,调整学习方向,促使知识得到不断提高。

二、传统茶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有利于高职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当前社会是一个物质快速发展,信息多元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的美学思想熏陶,在多元的美学意识中,如何保障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茶文化社团依托茶艺的有形之美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为学生审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大学生对美学的深层次认知。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古人“以茶雅心”,用以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廉、美、和、敬”,其中的“美”,即“真、善、美”的“美”。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有利于高职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高职学习期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学生务实的同时,也会将一些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浸染到高职院校中,另外,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生活紧迫、或从毕业的师兄师姐处得知就业难等问题时,如果不能理性的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中时有出现,成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重点之一。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庄晚芳教授提出茶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成处事、敬爱为人”,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通过饮茶还可以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

理性看待周边发生的事情。

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参观茶园,认知茶树的生长,体会茶叶的生产制造,从而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树生长在深山野林,常采不枯,一经种植,其生命周期可达近百年,周而复始的为人贡献,给人带来清心、健康。茶人也是如此,在有限的生命轨迹中,他们不计功名,勇于吃苦,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健康产业奉献自的岁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需要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学校期间,就要做好务实与吃苦耐劳的准备,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扎根生产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自己,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让自己获得职业生涯的成长。

3.有利于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

社团以茶文化传承为途径,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茶文化包含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4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茶产品,是有形的文化状态;制度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它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状态紧密联系;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礼仪、沟通、谈判等;心态文化是指人们由茶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

在北京奥运会上,张艺谋导演在长长的中华画轴上,用我国四大文明之一的活体印刷术塑造了两个汉字,“和”、“茶”,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茶禅一味”等朴素思想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茶道中蕴含着美学,伦理,文学、民乐等文化艺术元素。同时,通过饮茶又能达到净化自己心灵与消除彼此内心芥蒂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茶文化社团弘扬茶文化,可以增长知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自是非同小可,而以茶学社等茶文化社团为载体传授茶文化知识,更是有效地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乃璞,刘建.学生社团与素质建设[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3-64

[2]孙豫峰,王江萍.试论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