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理论教学 实训 并重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
【关键词】 饮食管理;肺部感染;急性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是我国临床医学界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肺部感染症状是处于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的一种常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目前发现的导致脑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的一个首要诱因。而肺部感染症状的发生又与脑出血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吞咽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对应用饮食管理模式对其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90例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就诊的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7至91岁,平均68.4岁;干预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6至89岁,平均68.1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饮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宜进食一些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证少食一些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的内脏等,可适量地食用一些植物油和橄榄油。尽量保证多食一些维生素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在治疗期间出现便秘症状,以免患者由于排便时过于用力而导致病情程度进一步加重。含碘食物要适当进行补充,可适量食用一些紫菜、蘑菇等食物。每日饮食的总量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分配,通常情况下早、午饭的量应该相对多一些,而晚饭的量应该少一些,这样可使已经被机体吸收的脂肪,通过日间较多的活动而尽可能多的消耗,避免胆固醇在患者的血管壁上发生沉积,而使动脉硬化的病情程度加剧。对于采用鼻饲途径进食的患者应适当给予一些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2]。临床比较常用的鼻饲饮食主要包括3种类型:①普通食物:主要包括粥沫、牛奶、蛋白粉等食物,辅以温开水进行充分的调和处理;②瓶装的肠内营养混悬液可以进行直接输入:主要包括瑞素、能全力等;③复方营养混悬剂稀释液。鼻饲的过程中应该本着液量应从少量、清淡开始逐渐增加的原则,以患者能够充分适应为宜,初始的进食量应该控制在为每天250-500ml,一个星期后可以逐渐增加进而达到全量[3]。两组患者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等人数、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3 数据处理 研究过程中所得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X2检验,当P
2 结 果
2.1 呛咳和便秘症状发生率 常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10例和11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4.4%;干预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出现呛咳和便秘症状的人数分别为2例和2例,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4%和4.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上述两种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 住院治疗时间 常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2.75±2.52)d,干预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为(18.03±2.18)d。两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实际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
3 体 会
食物特别是胃内容物一旦进入到患者的肺部将会对肺部黏膜造成极大刺激,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对于脑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饮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有效防止误吸。此外便秘不仅会使患者排便变得更加困难,使其痛苦感增强,还会使腹内压水平明显增加,使颅内压随之增高,使脑出血本身病变程度进一步加重。所以,通过饮食管理可以对患者的胃肠功能起到积极的保护和调整作用,使患者的大便处于通畅状态[4]。
参考文献
[1] 李付云,王凤娟.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分阶段饮食护理与康复[J].中国保健,2008,16(23):1201-1202.
[2] 史书红,王艳荣,张玉雪.急性脑卒中合并肺炎60例临床研究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173-174.
【关键词】 整体护理干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胃大部切除术;急诊
本文将对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此类患儿的临床效果,为提高其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患儿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35±1.17)岁。按照抽签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18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术前准备、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其中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观察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 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①术前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措施,热情询问患儿需求并尽量满足,为患儿及其家属耐心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将要实施的治疗措施,使患儿及家属消除紧张、恐惧心理。②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治疗疾病自信心,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儿治疗,使患儿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③术前指导患儿进行必要的呼吸训练以便顺利完成手术。④术后及时告知患儿及家属手术情况,消除其由于过度担心治疗效果而产生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⑤术后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护理人员立于患儿左侧,手伸展后放于患儿腹部右下方,以顺结肠方向上下按摩推揉,待腹部肌肉放松后交替按压,目的在于促进患儿腹部内肠容物流通,2次/d。⑥术后足部按摩,将患儿双脚浸泡于温水中并持续按摩其双足底部小肠、、结肠等反射区,促进上述反射区血液循环,最终达到促进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等目的,水温以39~42℃为宜。⑦为患儿及家属讲解良好生活习惯重要性,使其改正以往不良生活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溃疡并大出血急诊胃大部切除术患儿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患儿大多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因此正确的护理措施是保障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1]。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饮食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疾病发生率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2]。
研究显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患儿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胃功能将受到一定抑制,因此患儿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相关不良反应,如腹胀、腹痛等肠麻痹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儿还可表现为恶心、烦躁、呕吐、易怒等,不利于其术后尽快恢复健康。因此,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尽快恢复,对患儿术后减少并发症以及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
本文研究可知,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后,均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发生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不利于患儿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因此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此类患儿在实施常规护理过程中,加入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将显著缩短术后首次肠鸣音及首次排气时间,有利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最终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儿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应用心理干预、按摩干预、健康教育等整体干预措施,可使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经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患儿尽快恢复胃肠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临床疗效及满意度,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萍.小儿十二指肠溃疡误诊1例.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1(23): 125.
1.1PBL教学法在各论教学中的应用在病理学教学中,哪些内容采用PBL教学法,需具体设计教学过程。病理学分为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一般教学按先讲总论后讲各论顺序进行。总论又称之为系统病理学,研究的是各种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共同规律,而各论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由于PBL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对系统病理学知识有一定掌握的前提下,再进一步利用教科书、网络等进行相关疾病的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学生学论之后对各论内容采用PBL教学法。
1.2在病例讨论中的应用病理学是以研究疾病形态学变化为主的学科,概念多且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要根据护理专业教学目标,选择与理论知识结合较好的典型案例,导入课堂,提出问题。病例选择和问题设置要仔细斟酌,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特征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4~6人,对病例和问题进行组内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例如,在讲述高血压章节时,选择病例:男性,60岁,以右侧肢体瘫痪、失语1小时为主诉入院,既往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悸、气促、视物模糊数十年病史。查体:血压180/120mmHg,右侧肢体瘫痪,右眼偏盲,失语;X线胸片:左心室增大;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大劳损;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神经水肿;CT显示:左侧大脑内囊出血。提出问题:(1)该病例主要诊断及诊断依据?(2)该病例病变如何发展形成?(3)对病人进行临床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学生经组内讨论初步得出答案。教师再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讲授中提及高血压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时,均涉及病例中的一些病史和表现,教师重复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讲授的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作为主体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通过临床病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因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教师参与学生学习和辩论,师生平等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PBL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2.1以病例为先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在已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文献等进行自学,克服了因为病理学知识繁杂抽象不易记忆的弊端,提高了病理学教学效果。
2.2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使学生将临床实际问题与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护理危重症病人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迅速、准确发现疾病的病理变化,积极配合医生抢救,有效解决疑难问题。
2.3师生互动,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要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观点不一致时要学会交流讨论;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互动,使教学由单向模式变为多向交流模式。2.4分组法教学,提高学生协作能力PBL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既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又要讨论交流,最终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PBL教学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3.1课时有限,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病理学课时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PBL教学常导致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无法全面展开讨论,对某些问题认识比较肤浅,不利于对相关病理学知识的深入学习。
3.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直接影响PBL教学效果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比,PBL教学需要护理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病理学总论知识做铺垫,但是面对针对新内容所设立的问题,如果没有提前进行资料查询,易导致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由于还未开设网络资源检索课程,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更优质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知识贯通能力的发挥。
3.3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学质量PBL教学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但有扎实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能力和较广的综合知识;同时要对临床护理工作理解深刻,能合理选择临床病例和设置问题。此外,开展PBL教学会加重教师负担,教师需提前几个月查阅相关资料,集体备课,精心准备,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4有效实施PBL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4.1精心选择PBL教学案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总结PBL教学经验,深入研究病理学教学过程,精心选择PBL教学案例,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同时在设计问题时尽量做到全面覆盖重要知识点,难易适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解答教师设置的问题,理解PBL案例,掌握重点难点,使病理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表现相结合,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
4.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PBL教学效果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一方面,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如QQ群或E-mailPBL教学案例和问题,使学生提前预习;另一方面,通过小讲课方式,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利用现有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PBL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4.3利用开放式实验弥补PBL教学课时有限的缺陷利用开放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开放式实验室配有病理组织大体和组织切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内容和时间,教师在此过程起指导、答疑和咨询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课堂内容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在这里可以重新学习或复习,使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为无限的课外学习,弥补由于PBL教学课时较少无法拓展知识点的缺陷。
[关键词] 翻转课堂;病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a)-0123-04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es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uses spare time to complete knowledg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class time to complete the classroom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its application in pathology teaching, it not only sol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but also cultivates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uses pathological knowledge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clinical ability. Flipped classroom is a new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atholog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Pathology; Teaching model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1],是医学生接触疾病的第一门课程。病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枯燥难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授课,强调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难以全面掌握授课的内容并充分理解及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独立思考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等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高了病理学教学效果。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两名化学教师为帮助缺课的学生及时补课,录制了其授课视频,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供学生观看学习,有效解决了学生因缺课而导致的学习落后问题。此种方法广泛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后,他们便试行推广以学生课下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而课上时间主要用于解答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美国一些学校逐渐推广开来,替代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教学模式。美国学者Bergmann等[4]则更好地诠释了翻转课堂理念:翻转既涉及时间的翻转,相关的“homework”在课前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后设置后续或扩展作业;同时还包括学习内容的翻转,课前教师将大量相关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自主学习,课前即完成了授课内容传授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则运用课前所学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及与教师的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对知识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内化过程做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翻转安排,最终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5-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学知识的搭建和教学结构的重构,构建了“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同时,这种把“教室课堂讲课+学生课后复习”转变为“学生课前学习+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7]。
2 翻转课堂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教育者纷纷尝试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国外学者评估了传统课程讲授和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在研究生一年级心血管、呼吸系统和肾脏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者为传统教学课堂和翻转课堂学生提供相同的笔记和录音。翻转课堂组学生课前观看录制好的授课资料,在课堂上完成小测试或作业,随后进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环节。以完成同样的多选测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的指标。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组学生的心血管和呼吸生理学课程成绩显著高于传统课堂组(P < 0.05),肾脏生理学的平均成绩也高于传统课堂组[8]。另有国外学者回顾性分析了2013~2015年翻转课堂应用于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共涉及5项研究,934名参与者。结果表明,在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中翻转课堂增加了学生发展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的机会;翻转课堂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具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在高等教育护理学课程中使用翻转课堂,产生了中性或积极的学习效果[9]。
国内学者韩雪等[10]在其生理学教学的部分班级应用翻转课堂,发放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86.27分比73. 12分)。此外,在解剖学[11]、病理生理学教学[12]以及病理学实验教学 [13-14] 中尝试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翻转课堂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思考和探索。
3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1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3.1.1 病理学的学科特点 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枯燥、晦涩难懂是病理学的学科特点,如炎症的渗出过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各种类型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很多章节内容较难理解。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病理学的学习依赖于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前序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授课难度较大。在学习新课前,复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是必须的、必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以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使得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达到相同的水平[15],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病理学教学中历来存在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授课方式仅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很难将所有重点和难点讲解清楚透彻。 翻转课堂提倡学生课前自学、发现问题,教师课上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的“翻转”使学生课前可以自己复习相关医学基础知识、自学新课内容,以便更加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通过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时间变得更有价值[15]。
3.1.2 学习时间及场所的灵活性 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周期长,教学时间、地点固定,教学环境差等特点。而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微课、慕课等基础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所变得灵活。当前大学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很多学生要利用大量时间勤工助学,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参与学生会工作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冲突,可以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信息时代,人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正在迅速改变。校园中,学生应用科技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手持设备等寻求和获取信息极为常见[16],网络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越来越广的平台,病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拘泥于教室和病理实验室。
3.2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多采用面对面的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件播放速度快,教师又极少板书,学生很难及时笔记,从而影响学生的记忆和复习,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上,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学生的疑难问题更是得不到全面解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在课前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反复观看、思考,记录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则针对课前发现并提炼出的具体问题与其他同学分组讨论,并与老师交流解决。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传统的“填鸭式”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充满求知欲的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知识的探索者与参与者,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17]。因此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4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3个环节:课前自学新知,课上内化新知,课后巩固新知[18]。
4.1 课前自学新知,发现问题
教师课前把授课所用视频、课件、导学问题、练习题等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上校园网的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可下载相关的课件等资源。要求学生先完成自主学习,然后4~6人分组讨论,可交流学习心得或提出学习疑问或讨论导学问题和练习题等。教师在上课前要收集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如果某道练习题学生很少答对,教师则应思考在课堂组织时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做到“以学定教”[19]。
4.2 课上内化新知,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划分重点,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使知识点得到进一步强化,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20]。课上主要分为四个环节:①合作探究,在课堂中教师安排任务或并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解答。②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③巩固强化,在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之后,每个学生各有收获,小组内部学生总结收获并巩固练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④总结点拨,教师总结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并对一些重点及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最后系统梳理整节课的知识,再次强调课堂中的重要问题。
4.3 课后巩固新知,提高知识内化程度
教师与学生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及时予以反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提高知识内化的程度。
以“血栓形成”章节的学习过程为例,课前老师将血栓形成模拟动画及导学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看动画后思考问题“血液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血栓是固态的还是液态的?什么是血栓形成?为什么会形成血栓? 4~6人小组可通过QQ或微信群的方式讨论、解答并汇总问题解答情况,就不理解内容提出问题。课上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完成课前问题回答,老师针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强化学习重点: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需具备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条件。此时老师给出病例:“患者男性,16岁,中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1 d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60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医生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血栓相关知识分析该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机制。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也进行了血栓预防的宣教。
5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课前充分自学,根据自己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当发现自己某些知识点欠缺,存在疑问时,可以复习相关课程并反复观看教学资料,思考揣摩。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高度自觉性和自律性。对于缺乏自觉性,没有按时自学新知者,其课堂上知识内化的过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课堂上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课前自学充分的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组内活动,回答问题踊跃;而没有自学的学生则依赖性强,难以互动。
此外,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对教师的挑战,作为病理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还要提高对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在病理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Mc 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 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 [J]. Med Edu,2004,38(8):859-867.
[3] 魏芳.病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学,2015,11(12):1151-1152.
[4] Bergmann J,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 [M]. 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112.
[5] 陈禹,郝嘉南,许冬明,等."翻转课堂"引入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3):83-84.
[6] 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14):60-62.
[7] 张春玲.翻转课堂:一种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观察,2014,3(7):14-16.
[8] Tune JD, Sturek M, Basile DP.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mproves graduate student performance in cardiovascular, respiratory, and renal physiology [J]. Adv Physiol Educ,2013, 37(4):316C320.
[9] Vasiliki B,Heather B,Rachel K,et al. The evidence for ‘flipping ou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nursing education [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6, 38(3):15-21.
[10] 韩雪,段曰安,赵健荣,等.翻转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3-14.
[11] 初国良,汪华侨,郭开华.基于混合学习的临床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 29(6):642-644.
[12] 刘慧萍,谷旭宇,张国民,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休克”教学为例[J].中医教育ECM,2015,34(4):33-35.
[13] 刘鲁英,韩艳春,董孟华,等.基于翻转课堂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14-15.
[14] 李蓓,刘源,刘文佳,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 29(4):402-405.
[15] Jennifer G. The flipped classroom [J]. Education for Primary care,2015,26(6):424-425.
[16] Mortensen CJ,Nicholson AM. The flipped classroom stimulates greater learning and is a modern 21st century approach to teaching today’s undergraduates [J]. American Society of Animal Science,2015,93(7):3722-3731.
[17] 张新明,何文涛,李振云.基于QQ群+Tablet PC的翻转课堂[J].电化教育研究,2013(8):68-72.
[18] 陈加敏,朱承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86-91.
[19] 林彩环,陈淑敏,唐忠辉,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教学设计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5,37(3):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