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恢复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视不足,使得矿山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成为了铁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辽宁某露天铁矿位于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项目区为山地丘陵地貌,该区域主要分布着工矿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属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项目所处区域为矿产资源开发区,受人为扰动较大,水土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该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较早,而早期又缺少矿山发展规划,存在乱挖乱堆现象,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等问题时有发生。该铁矿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排土场较多,长期无序排土,表土与废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场均为一段式,且多数超高排放,坡脚不稳定,坡面和顶面平台缺少排水系统,加剧了水土流失,且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也给排土场的复垦带来了困难。采场虽已开采多年,但部分采区仍然需要向深部继续开采,采坑上部未采取过生态恢复措施;部分采坑已闭坑,尚未复垦。为了增加区域植被绿化面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铁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公司制定了生态恢复方案,该方案针对采坑和排土场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措施。
2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
2.1采区生态恢复措施
针对本项目而言,矿区土地资源有限,排土场多数近于闭库,因此废弃的采坑应优先用作区域排土场。但在开采过程中,当开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对于开采过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恢复工作,即采坑内每形成一个台阶就要对台阶边坡上的岩石上喷洒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稳定剂组成的客土,绿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态恢复方案中提出对爆破影响区内的土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即在采矿场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叶乔木为防护林;在采矿场境界外50~100m范围内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矿场周围形成封闭防护林带,降低对土地破坏的程度,抑制采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排土场生态恢复措施
2.2.1工程措施
该铁矿区排土场均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达200m,应先实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脚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
排土场浆砌石挡墙外侧、顶面平台及坡面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将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汇流冲刷边坡。
排土场铺设铸铁灌溉管道,连接软管由人工浇水,每2hm2左右设置一个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现有采区矿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该矿区排土场未保留表土,区内绿化土源较少,不能全面覆土,进行穴状客土较为可行,客土时先在穴栽坑底铺一层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时增施保水剂,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
排土场顶面平台植物初期选择刺槐、紫穗槐,坡面选择紫穗槐、五叶地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虑栽植果树。根据当地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时间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树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盖切段的秸秆,秸秆在使用前用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营养液浸泡,湿覆盖或晾干后覆盖,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内杂草丛生、提供营养的作用。
2.3植物后期养护及病虫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证栽植植物成活的关键措施,应定期利用矿坑涌水浇灌绿化植被,树木必须浇返青水和冻水,除此之外根据实际情况在生长期浇2~3次。
树木休眠期和树木生长期分别施肥2~3次,树木休眠期以有机肥为宜,生长期宜施缓释型肥料。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经常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及时掌握虫情发展规律。刺槐虫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乐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纹丽金龟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敌百虫防治;苜蓿主要害虫为苜蓿斑螟,可用绿亨或大虫杀防治。
应定期进行林间除草,还需注意因干旱、水湿、冷冻、日灼、风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为避免对害虫天敌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应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3生态恢复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态恢复方向的可行性
矿区生态恢复关系到该区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情况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态恢复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环境保障、公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该区域土地有限,铁矿区采区闭坑后大多应考虑作区域排土场使用。而现有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可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3.1.1经济水平
该铁矿地处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按照耕地优先考虑的原则,排土场应复垦为耕地,以增加当地耕地数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其他治理区域“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此恢复目标应首先以耕地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为本区域复垦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条件和管护
本方案所评价并需复垦的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距离居民点较远,灌溉等设施不易布置,种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护,因此应以恢复林草地为主。
3.1.3公众意愿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公众普遍认为待恢复区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且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建议主要复垦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场为人工堆积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稳定性与自然形成的山体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复方向应考虑预防雨季降雨量较大时产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几种恢复方向相比较,林草地的盖度较耕地大,对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强。因此从安全方面考虑,应以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度为主。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确定该铁矿区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应该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该铁矿生态恢复方案中,考虑到植被恢复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水蚀严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这样既可减轻水蚀又加速了生态恢复的速度。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采取分阶段、先重点治理的方案,主要是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及生态恢复投入,以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鉴了辽宁地区矿山成功复垦的经验,植物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优先选择固氮品种,尽量选择当地或先锋品种以及经济可行性品种。
植物栽植中借鉴了辽宁地区大型矿山的一些新技术,诸如客土兼化学保水剂的应用;对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台、边坡喷洒固化剂,定植坑穴表面覆盖秸杆以保肥、防杂草等方法,用于铁矿区具有可行性。
另外该恢复方案细化了植物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弥补了目前很多生态治理方案的不足,对于矿山植被成活和促进后期生长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上,应配合当地环保、水保部门,并且借助于GI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以确保方案的落实和生态恢复的速度与效果。
4结语
通过对该铁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的实施,矿区几十年来遗留的生态问题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可保护主体工程的正常运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减轻区内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矿区生态恢复应从建设初期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设计中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实施,减少生态遗留问题;建设初期还应制定矿区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尤其是不应造成矿山固废的乱排、乱堆的无序状态发生,为服务期满的排土场生态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不管采取何种生态恢复措施,在矿山的生态环境防治中都要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吕树芳.某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0(4):8~10.
[2]姜洋.鞍钢矿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
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生态修复是一种时间长、见效慢的工程,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资金,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在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必须考虑到方案措施的经济性与可行性,所制定的修复方案应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能够承受的资金范围之内,超出资金范围的或者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根本没有实施的意义。这就需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项措施的成本,制定稳定的、持续的生态修复方案。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
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
(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
(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2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模式
新疆的荒漠—绿洲区是绿洲生态系统与沙漠生态系统的耦合带,这一地带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干旱地区生态破坏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在荒漠—绿洲区的生态修复当中应该以绿洲区的保护作为第一道屏障,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工程措施当中,应该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干旱地区薪碳问题和建筑材料问题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些材料在原来的生活习惯当中主要取材于干旱地区的各种植物,如胡杨等等,因此在荒漠—绿洲区生态修复当中,满足当地居民薪碳和建筑材料的需要能够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荒漠—绿洲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防风固沙工作,主要工程措施有建设防风、防沙林带,设置网格沙障固沙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成效的措施。
其次,在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好荒漠—绿洲区过渡地带的各种植被,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如胡杨等,在此基础上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同时减少绿洲放牧数量,实行牲畜圈养,减少牲畜对草场的破坏。
3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
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万物才能生存,水生态系统对于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做好其它生态修复模式的必然要求。在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当中,关键是做好水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在这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法”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各大城市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之外利用管道将污水排放到沙漠地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干旱地区城市污水的排放问题,又能解决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透过地表的净化能力还能涵养干旱地区的地下水,改善干旱地区的水循环系统。
关键词:建筑石料;绿色矿山;可持续;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58-02
收稿日期:2012-01-30
作者简介:潘志龙(1965―),男,江苏吴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及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
1 引言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防止过度开采”,是新时期对资源利用的新要求。在目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中,仍然比较注重数量管控,而在质量和生态管控上相对薄弱。如何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控三者统一,是在保障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控三者统一问题,必须要把绿色矿山建设理念纳入矿业开发全过程,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建设”原则,从源头上控制矿山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就要做好采矿权设置、开采、闭坑三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管理。
2 采矿权设置管理
(1)对矿山开采规划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选址(矿区范围划定)是否符合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矿区地质环境等方面着手,多角度地对矿业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比较,为矿山规划(设计)提供基础的资料。
(2)针对性选择采取能防止或减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采矿和选冶工艺,要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好矿山闭坑后矿地的最终利用功能,推进矿区整体开发模式,实现矿地综合利用。杜绝不符合准入条件者进入矿业开发领域。
如浙江湖州吴兴菁山矿区因其资源、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精品石料生产基地,设置有3个采矿权,统一最低开采标高,闭坑后可形成约333.3hm2土地供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3)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收缴、使用管理,确保治理备用金满足矿山关停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要。
3 绿色开采策略
3.1 矿山开采阶段管理
(1)规范矿业活动,目的是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矿山开发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方案实施监督管理,确保方案实施到位,切实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发展,对已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治理。
(2)指导矿山企业优化采、选、冶工艺,正确选定开采方式和技术装备,尽量减少对资源储量的消耗,最大程度地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按照“五化”标准,即:采取“资源利用高效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环境生态化”开展矿山生产活动,做到科学、低耗和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3)督促露采矿山采用自上而下水平台阶式开采,严格控制开采坡度、高度和台阶宽度,并在采矿生产过程中做好矿山环境恢复、矿地利用预设功能的基础工作,确保矿山环境能够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
(4)指导矿山企业在矿石加工环节实施工业循环用水,废水零排放,做好粉尘收集利用,变废为宝,对暂不能利用的废渣要科学堆放,防止水土流失。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通过建成生产用水实时净化循环使用系统,采用高效分离浓缩技术实现对生产污水净化、再生循环使用;湖州鹿山坞矿业有限公司建造封闭式加工厂房6 000m2,配置吸尘设备及粉尘储存罐,回收的粉尘又被用作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原料,化废这宝、变害为利,一举多得,既减少粉尘排放,保护环境,又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
3.2 矿山闭坑管理
督促做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矿山用地得到再利用。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建设”的原则,强化绿色矿山建设贯穿于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理念。要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因矿制宜,科学确定矿山占用土地的规划用途,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消除矿区地质灾害隐患,使矿区成为一个新的环境良好地区,缓解用地紧张矛盾。环境如适合作建设用地的,则按建设用地要求进行复垦,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湖州市区仁皇山废弃矿地治理工程采取“边坡生态复绿,宕底土地平整复垦”的综合治理模式,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形成一处面积约5.5万m2的乔、灌、草结合,层次明显的绿化地,同时复垦土地8.1hm2可用于开发建设。如矿地所处区域适于景观改造,则保护好有景观价值的岩石,进行景观再造,建设新的风景点,增添了旅游资源,如长兴县金钉子地质遗址公园建设,采取“同步设计、造绿添景、互为结合”的治理方式,使科教基地、景观建设与矿山治理互为结合,既达到了景观效果,又实现了矿山边坡治理。如适于复垦农地的,则进行土地复垦,恢复农地,改善环境,造福百姓。如湖州市区堂子山废弃矿区复垦农地13.5hm2,已建成苗木基地。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绿色矿山创建指南(试行)[R].杭州: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5.
[2] 潘圣明.矿山又绿[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Mining of Construction Stone Mining
Pan Zhilong
(Huzhou Xinlüyuan Mi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Ltd.,Huzhou 313000,China)
一、申报主体
申报主体为独立矿山企业(含油气企业),须持有合法有效采矿许可证。
二、申报条件
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依法办矿。严格遵守《矿产资源法》等法律规定,合法经营,证照齐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要求和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认真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等,对无偿取得的采矿权已经进行了有偿处置;五年内未受到相关的行政处罚,未发生严重违法事件。
(二)规范管理。具有完善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矿石管理科学、规范。
(三)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成了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设计)指标,“三率”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矿山领先水平。
(四)技术创新。重视科学进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矿山企业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低于矿山企业总产值的1%,生产技术居国内同类矿石先进水平,符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国土资发〔2010〕146号)的有关要求。
(五)节能减排。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节能降耗、“三废”排放等达国家规定标准,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实现零排放,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六)环境保护。认真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编制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本区域平均水平,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80%以上。
(七)土地复垦。认真开展土地复垦工作,落实土地复垦责任,实现“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
(八)社区和谐。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及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社区关系和谐。
(九)企业文化。拥有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职工文明建设和技术培训体系健全。
三、申报材料
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需要报送以下材料:
(一)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申报书;
(二)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申报图册。
四、申报程序
(一)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申报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地方矿山企业向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归口中央企业管理的矿山企业向归口企业提出申请;各行业协会可按照申报条件组织本行业企业的推荐工作。
(二)地方矿山企业的申报材料,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矿业联合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同时进行必要的现场核查,并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将申报材料统一汇总报送国土资源部。
归口中央企业管理的矿山企业申报材料,需经矿山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并由归口企业审核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行业协会推荐的矿山企业申报材料,需经矿山所在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并由行业协会审核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关键词:山体边坡;植被恢复;方法比较
房地产开发和高速公路兴建、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这些建设开发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特别是沿海省份丘陵地带众多依山傍海开发的楼盘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原地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弃土、弃石、开挖等会给和谐的自然环境留下大量的边坡而形成难看的山体疤痕。这些地貌的创伤破坏了天然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潜在着山体失稳滑塌的危险,给临近的建筑物带来极大威胁。为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边坡绿色生态防护越来越受到建设部门的重视,而高陡岩质边坡的植被恢复更是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高陡边坡的绿化防护,是再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实质上就是以绿色植物为主的植被恢复技术,是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原理稳定岩土边坡、同时是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技术方法。其主要工程措施有钢筋水泥框架法、客土植生带法、纤维绿化法、生态多孔混凝土绿化法、厚层基材喷射法等;对于一般岩质边坡,采用厚层基材喷混植生护坡技术进行生态防护是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有些施工单位往往对植物种籽的配置组合重视不够,使得人们对生态防护的持久性、防冲刷固坡作用大打折扣,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1 常用边坡绿色防护设计方案与植物组合配置
作为一家专业的园林绿化建设集团,本公司近年来在绿色防护技术开发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对岩质边坡开挖面的快速植被恢复方面,根据不同的边坡立地条件、坡面岩石性状等,改变以往采用单一草本植物组合和相同基材进行喷混植生的做法,成功研发了针对不同边坡采取相应的生态防护方案和不同植物种子组合进行生物防护的生态护坡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1 边坡防护方案设计
1.1.1厚层基材客土植生护坡。先在坡面打锚杆挂镀锌铁丝网,再喷射基材及植物种子[基材厚度为8~10cm,锚杆长0.8m,采用¢14mm螺纹钢筋,铁丝网网孔尺寸90mm×130mm(编织网)或50mm×50mm(勾花网),线径¢2.0mm]。适用于坡率为1:0.5~1:1的稳定微、中风化岩质边坡,一般用于多级边坡的下部一、二级坡面。
1.1.2 中层基材客土植生护坡。先在坡面打锚杆挂镀锌铁丝网,再喷射基材及植物种子(基材厚度为6~8cm,锚杆长0.8m,采用¢14mm螺纹钢筋,铁丝网网孔尺寸90mm×130mm或50mm×50mm,线径¢2.0mm)。适用于坡率为1:0.75~1:1.25的稳定中、强风化岩质边坡,一般用于多级边坡的中部各级坡面。
1.1.3 薄层基材客土植生护坡。直接在坡面喷射基材及植物种子(基材厚度为3~5cm)。适用于坡率不陡于1:1.25的稳定全风化岩质边坡及贫瘠土(砂)质边坡,一般用于多级边坡的顶部坡面,以及1~2级边坡的坡面。
1.1.4 框架内坡面绿化。对于框格锚杆、大导管注浆砼支撑梁进行工程加固的边坡,框架内坡面采用BAG植生袋护坡、基材客土植生护坡和喷播植生护坡3种措施进行生物防护。
对于框架内岩质边坡,在坡率等于或缓于1:1时,采用BAG植生袋护坡;在坡率陡于1:1时,采用厚层基材客土植生护坡。
1.1.5 坡脚矮墙绿化。坡脚矮墙采用种植槽内栽种爬藤植物(爬山虎:飘长1.0m)、垂吊植物(迎春:飘长1.0m)2种方案进行绿色遮挡处理。
对于一般土质边坡,通常采用刻槽喷播植生护坡、铺当地草皮+点缀性栽各种灌木两种措施进行生物防护方法。对于框架内土质边坡,则采用刻槽喷播植生护坡即可。
1.2 植物组合配置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