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计算机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37-01

计算机作为高校教学的辅工具,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统一,使得学生能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而大数据对考试结果进行的分析,极大的方便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科学掌握。因此,加强高校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计算机Mooc课程建设

Mooc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优势在于不是讲下线课程照搬到线上,而是由老师重新设计课程[1]。学生可以在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弱点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Mooc课程建设是高校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要点之一。作为Mooc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要打造计算机上的Mooc服务平台,这就需要高校在计算机中建立课程教学的资源库,构建出课程云平台,在这个私有云中,要包括课程、问题、研讨、作业等,而课程公有云即Mooc服务平台通过与私有云的连接,将教学资源传达给学生[2]。同时,计算机还要做好与Mooc课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如建立相关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中讨论使用Mooc课程时存在的问题,构建出一个Mooc学习网络,而不是单一的学习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二、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建设

在线考试系统建设有助于考试的公平性以及便于教师更为便捷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难点在于如何科学的随机组卷。针对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3]。首先,在对章节进行选取的时候,根据教学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不同,对各个章节授予权限。对应试卷中题目的数量生成随机数,如此让每一章节对应不同的随机数,随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于该章所被选择的题目数量,避免了知识点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对章节以及每个题型以及题目难度都设定一个抽取次数最大值,达到最大值将不再选取该部分题目,系统将对试题进行重新选择,使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最后,设置自动关闭答题界面程序,在考试时间结束后,系统自动关闭答题界面的答题功能,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三、高校试题库建设

高校试题库的建设要包含开放性、通用性与智能性的特点。因此,在对高校计算机进行试题库建设的同时,要对试题库平台进行开放式建设[4]。可采用立项的方式,以一两门课为代表建设试题库平台,充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与网络上的先进教学资源,也可与其他高校联合,共享教育资源,做到试题库的开放性。通用性则体现在试题库系统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上,即试题库要适用于校内所有教学科目。在完成对选择的一两门课的开放性建设后,将系统逐渐发展成为为适合所有科目的线上试题库系统。而智能性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试题的智能行选择,除了要求试题库中的试题有较高的质量及较多的数量之外,如何进行智能选取可参考本文中计算机在线考试系统的建设流程。

四、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仓库的建设是为了应对随着目前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在校学生信息数量的庞杂,以及为了统一协调教师队伍的管理,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而必须建立的系统,有助于高校进行内部管理。建立数据仓库首先要确定数据来源,数据源的统计需要从学校内部已有的系统以及校外的数据,如国家的政策等进行提取以及分类,在建模的过程中建议采取平行式的仓库模式,针对重要数据建立数据集市。其次,要对数据库管理进行设计,主要管理日常数据库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维护,做好对数据的跟踪。最后,要构建数据仓库中的查询系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全面而精确的数据。在查询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分析工具的设计,在大数据时代,依托互联网,能够生成多维比较,使数据更加具有可信度。而对于数据的显示,要在计算机中设计星型模型以及雪花型模型,便于查询者对查询数据的掌握。

五、大数据在高校的实际应用

大数据理论在高校中最显著的应用当属于对校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任教范围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校内个院的教学质量做综合考评,无论是教师与学校,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大数据的支持来进行教学改革。如利用大数据对某院某系的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在发现学生学习短板时,可以由任课教师在之后的授课中进行补缺的教授,补齐短板,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Mooc课程的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补缺,而计算机中学生学习的数据也会进行随时统计,便于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动态进行及时掌握。

六、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效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计算机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满足学生随时提升学习能力的需求,也有助于校方对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通过高校计算机Mooc课程建设、在线考试系统的建立、建设试题库及数据仓库来进行高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是目前高校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艳,刘亚.大数据时代MOOC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影响[J].计算机时代,2015,(03):88-89,92.

[2]钟晓流,述强,胡敏,等.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组装与维护》MOOC建设与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01):143-144.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马涛 肖明 杨咏

基本理念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层涵义: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超前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探索新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设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是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形成全面铺开的信息化运作机制。可见,这类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

核心特征

1. 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这种状况,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运用无线宽带技术(如环境感知与识别定位技术)可以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通过任何设备(如手持移动装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情境化、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为灵活高效。同时,无线网络全覆盖改变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使普通教室也成为新型的移动多媒体教室,所有场所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真正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之初,首先规划以无线网络为特色的网络框架。Wi-Fi作为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在无线网络建设中,采用独立无线网络的架构,保证无线网的稳定运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建立的无边界校园,包括教学地域无边界(学校、家、在外)、接入终端无边界(手持PAD、手机)、学习内容无边界(可自主创建)、功能接入无边界(开放的学校平台)、优质资源无边界(资源共享),保障了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的有效进行。

2. 应用先进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各种先进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为课堂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条件,新型技术的参与为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技术支持课堂从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从单一直接传授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从单纯提供多媒体演示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支持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促进学习者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形成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21世纪技能。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目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因材施教”式的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了包含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师、学生等元素外,还包含教师电脑、学生电脑、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控制软件等“新”元素。“一对一”不是硬件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合作,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2010年开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始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发展学生21世纪技能。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师生每人配备一台苹果电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高效应用苹果平台上的教育软件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数字课堂

数字课堂是利用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平台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学习终端技术等在课堂中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课堂的功能,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的数字课堂系统是集录课平台、评课平台、远程教学平台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录课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系统的自动录制和教师的预约录制,及时保存教学视频;还可以支持下载、手动和自动录课视频,分享教学资源。评课平台具有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制的讲课视频,在平台上对整个视频或片断发表评论,并评分。数字化课堂系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反馈效果,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远程教学平台提供远距离听课功能和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远距离听课功能可以方便师生随时观察教室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定、打分。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可以在校园内直播某教室或会议室情况,供不同班级收看,还可以在授课现场进行实时录像,以便其他校园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程,实现远程教学。

(3)应用留话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成效。

为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尝试使用留话技术,其功能主要是将教室和学生的笔记本、移动终端,无线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也可在阅读中进行提问和反馈,并将圈点痕迹保存在云平台上。这种技术可使学生在笔记本中的每一个圈点痕迹无线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师生及时观看讨论。同时,通过教师的控制按钮,其他学生也可进行进一步的圈点,留下互动交流的痕迹。此技术不仅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及时保存了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3. 实行信息化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保证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的迅捷与高效,提高管理效率,既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项功能集于一身: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师生的身份识别等多项服务功能,同时也集成了对餐卡、门禁、图书馆、会议室、办公室、教室、学生衣帽柜的控制管理功能。另外,一卡通还可以直接通过IP实现刷卡打印、复印等业务。这些业务是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实现的。可见,一卡通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学校管理,也方便了师生的日常使用。

(2)进入不同系统,实现“身份”的统一

为了教师能够有效应用教学系统,减轻教师记忆用户名和密码的负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和应用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通过一个账号和密码登录多个平台的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做到了数据、身份、邮箱、一卡通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用户只需记住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登录Moddle平台、WIKI教学平台、校务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在此技术应用过程中,软件开发商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维护。

(3)实现安全监督

电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保存学生进出校门的刷卡记录,同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便于学校开展班级间出勤情况的评比活动,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出行安全的监督,还方便了家校的及时沟通,有益于加强校园安保,实现高效管理。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整体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引入电子考勤管理系统,学生上学、放学刷卡进出学校,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又可以记录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学生的出行情况。目前,这类学校已经完全实现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运作模式

1. 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此类学校不仅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还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效仿的个性特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学校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即从教学一线和各行政部门采集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手段、创新已有技术的个性化应用方法,并总结经验,进行满足学校各类人群需求的信息化建设。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办学方向,以适用各类人群为前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以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第一,鼓励和引导教学模式、方法、资源、工具的创新;第二,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形成更加全面的、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中关村三小创建了E项目组(信息化协调建设项目组),成员既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更包括大量的各学科一线教师,项目组的成立极大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的纽带作用,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与体验直接反馈自己组内的项目组成员,再由每位成员汇集到E项目组,充分考虑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 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规划,积极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化应用探索,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作为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工作。2010年9月,学校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以校长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项目论证、项目建设思路、项目规划、实施等多方面全程参与,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3. 设立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

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学校全面信息化建设进行帮助指导,为学校节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经费,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还需要为学校的网络建设、电教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专门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小组,成员包括校级管理者、主管教学和德育的主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信息组教师、新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部分年轻教师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工作例会,并在建设之初制定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路线和工程计划。

4. 校企合作,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于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学校一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技术自行进行信息化建设,学校通常采取企业外包的形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学校在进行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时,考虑到企业加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短、规划合理、后期维护有保障等优点,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等工程外包给企业。学校在正式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时,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技术服务中心、设备维修中心,提供网络、计算机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以及面向师生的培训,从而借助企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建议

走整体现代化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一般以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拥有超前的技术,这也为学校打造真正的数字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也有可能让学校迷失,在任何可以信息化的地方都进行同样的投入建设,平均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茫茫大海中迷失——处处信息化,处处平均化,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丢失了自己的特征,造成“平均发力,缺乏个性”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先导。数字化校园没有自己的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一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不一样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只有依据办学理念,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校园。

第二,激励教师创新应用新技术。此类模式的学校引进了大批高端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最先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因此,要求教师对新技术、新工具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并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由此,学校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创新应用探索,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赋权增能媒介意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现在是信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对我们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更新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日趋讲究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注重媒介意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校作为一线城市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在硬件上配备齐全,但在应用上,广大教师团体也经历了从观念到技术的转变。本文回顾我校过去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制定自己未来5年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规划,以此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

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情况

学校从1999年至2003年实现了从普通中学跃升市一级学校再跃升为省一级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完善,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主楼和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独立的四层图书馆楼(藏书15万多册,电子读物4万册以上)、科普天文台、天文科技教育活动室、历史、地理教学专用室等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的特色。校园网、闭路电视、校园广播三大网络系统构成为数字化校园。具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校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情况具有监控数字化、学习网络化、提升智能化和教学多媒化的特点。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一)监控数字化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日趋指向“科学框架的构建”。我校教师会使用EXCEL和SPSS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工作,用数字说话,务实地制定日常的计划和决策。构建科学评估框架,架设高效教学桥梁。

(二)学习网络化

当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层价值取向是“解放理性”或者“解放兴趣”。学生赋权参与是个体的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掌握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参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不断“自我赋权”的历程中,不断重构对自我、环境、学校和文本等的认知,发展掌握自己行动以及影响周围人、事和物的权利和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

纵观国内外教育改革,学生与教师的赋权与参与,是相互联系并融会到整个教育改革潮流之中的。因而,我校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与“院校合作”以及“社区―家庭―学校伙伴关系”,在网络智能系统提供的资源的推动下,得以创生并不断发展。

(四)教学多媒化

多媒体的使用早已是各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我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印刷学案和使用多媒体授课,还不惜重金购买液晶电子白板,通过多信媒多感官协同作用,展现课堂互动性强的一面。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问题

(一)华而不实,本末倒置

课堂上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华工附小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频,这《伯牙绝弦》以其精美的制作,而且图文并茂一举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毋庸置疑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精美绝伦,带给人多感官享受。可是立体的课件和流畅的课堂背后,引发了对教学设计程式化,有作秀之嫌;华而不实,曲解主旨的反思。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乃阳春白雪之作,正是因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他才那么珍视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而此课的部分,学生一听就懂,还能马上在3D屏幕上作画,结论成了高科技让俞伯牙在现代并不缺少知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在这一课上的使用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种纯粹为了展示3D屏幕的画板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会割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多少纯粹为了展示多媒体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如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者美术课等泛语文课程,轻则看得孩子眼花缭乱,重则曲解课文主旨,本末倒置。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而在于多媒体使用与学科教学在观念上的整合是否合理,对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的取舍其实只在一念之差,有效教学的准绳往往隐藏在我们平凡而朴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设施老化,资源浪费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ppt和实物投影的使用无疑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但这些仪器的寿命都不长,没几年就老化,需要不断地维修。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换代。从2003年到2008年短短的五年间,我们老师的桌面上的电脑就从旧式的CRT显示器更换为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也从win95更新为win xp。昔日那引以为豪的硬件设备,如课室里的显像管电视机和台式电脑,眨眼就可以送进博物馆尘封,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另一方面,题海战术无疑是当今应对各科笔试的致胜法宝,但各种练习、学案的使用也会往往也会存在不少副作用,除了印刷机的损耗外,还伴有学生保管资料不当易丢失,老师考虑或校对不周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每年我校单是印刷的开支高达十多万,面对庞大的开支,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环保意识的缺失。因而本人认为应将“节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程,一方面要有主人公意识,印刷费用开支和我们的福利待遇密切相关,每次印刷前多讨论一下,校对清楚,减少犯错也就是在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有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物归原处的收集资料习惯,不轻易替他们重印资料。教育、教学的艺术并不是用资料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到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三)管理缺失,技术滞后

作为基础设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尚且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在这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软件发展日新月异,这样的设备难以跟上潮流。与同期的教育强省相比,我们广州市大部分公立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件制作室,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资料等电子资源提供便利途径。这个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资金、技术和人力缺乏。但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热爱教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自力更生,创造条件。时下很多教学资源网站为我们教学教育交流互动提供很好的平台,前文所述,多媒体的使用有其负作用,因而我们语文学科也会倡导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也不失是一种环保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没有跟高效教学构成任何抵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增高:高初中毕业班屡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或海珠区初中毕业班一等奖。从我校辉煌的教学质量可看出,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时,催生出一种更为卓越的管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

三、我校未来5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基于“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名优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认真、严谨、勤奋、刻苦”的校风和“爱生、律己、严教、精业”的教风。1998年起学校开展了以“自主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改革,2005年9月,我校“自主教育模式”科研课题获广州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6月我校承担的国家级“十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的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海珠区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12月我校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汇报,正在准备结题。学校是全国百所特色高中之一,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科普基地、广州市青科协天文专业委员会基地、海珠区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并已成功申报广东省科技特色学校,天文、无线电、机器人是我校科技三大特色。学校被评为2009-2011年海珠区教育系统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在师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把“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已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学校被共青团广州市委命名为“广州市青少年学雷锋活动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逐步迈向一条“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

我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和超越,建成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精良、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学校。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会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行使赋权增能的权利和义务;挑战自我勇于创新,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利用网络共同交流,共同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向平、常咏梅、杨彦军、邬晓梅、肖志君“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江西:开放教育研究 2012 年第18卷第5期,2012.2

[2]张倩苇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信息化,总第311,2012.12

[3]张学礼、王玉芹、赵敬艳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J].信息技术

[4]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 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武汉:加快教育信息化2012 年第 475期(总第 232891 期)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从2005年至今,教育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均衡发展从一定层面反映着教育的公平问题,而信息化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河北省教育统计年鉴》中选取了2005—2012年间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等密切相关的数据,以其为依据对北京市与河北省地区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1-3],将北京市高校数据与河北省进行对比,二者比值越接近1,说明各类资源配置越均衡。并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研究标准,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高度均衡状态,0.8以上;基本均衡状态,0.6~0.8(含);不均衡状态,0.3~0.6(含);极不均衡状态,0~0.3(含)[1]。

2 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4]。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是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5]。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普通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情况

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特点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故本文从多媒体化、网络化角度,考察普通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用计算机、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方面。

1)历年教学用计算机数情况分析。由表1数据可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教学用计算机数都在逐年增加,整体发展良好。从纵向上看,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用计算机数明显高于河北省,但分析原因,可能是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于两地区每年的在校生人数各不同而造成的。因此,拟通过二者的人均计算机数来比较两者在教学用计算机方面的真实差距,经过对二者人均计算机数相比得出绝对差异。结果表明,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教学用计算机方面,北京地区的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之间的配置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2)历年语音室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以信息化的装备为物质基础,如表2所示,二者在语音室的人均座位数上绝对差异数五年间均在0.7以上,甚至在2007—2009年间,二者处于高度均衡状态。由此说明在语音室建设方面,北京市与河北省两地的区域性差异很小。

3)历年多媒体座位数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化。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与河北省普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均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这方面的硬件水平较高,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决策是分不开的。然而北京市普通高校在人均多媒体座位数上,个别年份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北京市普通高校与河北省普通高校在绝对差异上的数值均0.3~0.6(含)之间,呈现不均衡状态。

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信息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它属于信息化教学中软件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包括电子图书、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情况。

1)历年电子图书量情况分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材料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书本与教学用具,学习者的学习手段逐渐多样化,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逐渐发展起来,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学习更加方便与快捷。表4显示出2005—2010年间北京市与河北省高校电子图书藏量的对比数据,结果显示,尽管2010年两地的绝对差异好于过去两年,但两地的电子书量差异仍处于不均衡状态。

2)历年开设网上教学课程情况分析。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开设的网上教学课程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数量在前面表1中已有所展示,普通高校的计算机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然而人均开设网络课程的数量并不高,河北省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人均网络课程数更少。网络课程的开设,需要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支持,尽管一些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间,无论是北京市高校还是河北省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度并不高,在开设网络课程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高等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与建议

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平衡财政支出 教育信息化带动着教育方式与理念的变革,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界人士必须想办法实现多渠道筹集基金,如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完成得好的地区高校进行奖励。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适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当调整教学的财务支出,在保证基本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将财务支出优先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提高对不同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的重视程度[6]。

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均衡 目前,高校中的软硬件建设的配置比例并不均衡,很多高校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有的即使具备了各种硬件基础,然而信息化资源的建设跟不上,造成资源的闲置,使其效益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各高校的资源如电子书、网络课程等软件资源统一组建,实现资源共享,既能促进不同地区高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程度,缩小信息化软资源的差距,又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 由于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通信技术作为载体,为了教育公平,有必要从媒体入手,开发廉价实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首先,研究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开发廉价实用的产品,并根据各高校开设的专业以及招生的人数不同采购不同数量设施,不能盲从,造成资源的闲置。其次,对于信息化产品,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同时,可适当开 发成本低廉、结实耐用、操作简单,直接适用于教学的教育技术产品,增强技术的专用性[7]。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河北省教育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北京统计年鉴(2005—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360百科.教育信息化[EB/OL].[2013-11-24].http://baike.

so.com/doc/5552299.html.

[5]刘荣,吴必昌.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扬州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9-3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云计算;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763-02

2009年,云计算及相关技术产品涌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业界和计算机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云计算究竟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对信息教育又有什么影响,这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命名来自于一种隐喻,我们都知道,在计算机领域,Internet中复杂多样的基础设施和连接线路等经常被一种“云”的标记来代表,将其复杂藏于云中,用户只需简单向云提交要求即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计算、数据、平台及其他IT资源都通过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只需要接入互联网,借助轻量级客户端,例如手机、浏览器,就可以完成各种计算任务,包括程序开发、科学计算、软件使用乃至应用的托管。提供这些计算能力的资源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无需关心如何部署或维护这些资源[1],不用管服务到底从哪个地区,哪台机器提供。

云计算具有规模大、可靠性高、可伸缩性强、虚拟化程度高、通用性好等优点,在数据和应用飞速发展的今天,显示出了优越的前景:能够解决目前IT计算/处理的瓶颈问题;能够提高计算能力;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能够快速地协调内部资源;能够与自身业务特性结合,提高对业务的支持能力;解决扩容的难题(降低扩容的复杂性、提高速度);提供更好的易用性,屏蔽IT基础设施的后台技术;先进技术手段的尝试和创新动力等等[2]。

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在2009年第三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发展与应用》研讨会上,Intel ArchitectureGroup项目总监何京翔表示,在未来的十年中,将会有150亿个不同的设备访问云的内容以及云的资源。目前,研究和组建“云”,不管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不管是开放服务还是收费服务,都是IT巨头的抢滩目标。比如谷歌(google)的文件存储服务Google File System(GFS)、平台服务Google App Engine、数据管理系统Bigtable;IBM的“蓝云”计算平台;Amazon的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 EC2);微软的Live Mesh。在中国,也有瑞星杀毒的“云计划”,IBM与无锡市共建的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中心等。那么在教育领域,云计算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2 云计算对信息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其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核心内容[3]。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将对教育信息化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 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影响:在信息化教育进程当中,基础设施的投入直接影响着建设质量。由于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建设-淘汰-再建设的做法,导致了大量过时计算机被淘汰闲置,增加了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成本,减缓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巨型机可以达到每秒钟千万亿次计算,而主流PC机都在数十亿次以上,这样看来,集合百万台计算机的云就可以替代任何价值昂贵无比的巨型机。这些计算机既可以是专有服务器,也可以是网民的计算机,它可以在非满负载状态下贡献自己的空闲资源,构成云的一部分。欧洲的搜索地外智慧(SETI@HOME)项目就是如此,它征集了数十万志愿者参加这个项目,志愿者的计算机只要开机,不管是在工作、学习、娱乐还是空转,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闲置资源,为项目分析计算数据并回送,由项目中心付给志愿者一定的费用。目前,这项目已经宣称不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就可以完成一般巨型机无法完成的工作了,另外它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购买维护巨型机的开销。

因此通过组建成私有云,无论大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还可以大幅减少更新换代的速度,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另外,诸如绘制基因图谱和DNA测序这样的大型实验也不用再依赖银河、天河或曙光等价格高昂的巨型机,而只需要数量足够多的PC、PDA、Notebook等轻量级联网设备构建云即可。甚至,这些轻量级设备都不需要单独购买,可以征集志愿者,利用其设备的闲置时间。

2) 对教育信息资源方面的影响:目前,不管是高校还是研究机构,都存在教育信息资源只共享不建设的局面,在网络中不仅没有集中存放教育资源的地方,而且多媒体、视频、声音等各种资源还存在大量的副本,浪费了宝贵的计算机资源。如果在教育网中组建一个类似于GFS的公共云,那么不仅可以集中信息拒绝冗余,还可以共建互补,节约人力物力,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范围,为学术研究创造便利。另外对存取资源也提出了变革式的方法:把资源存放在安全的“云”中,随时随地通过手机、PDA等轻量级设备获取“云”的海量存储能力和极强的计算分析能力。

现有的云计算模式已经解决了大量节点实效问题、容错问题以及集中管理问题,用GFS存储文件、用BigTable分布式大规模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都是成熟的技术[4],集中的、安全可靠的教育信息资源存储与共享将为教育信息化过程提速。

3) 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包含软硬件的建设、软硬件的维护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前文提到,云计算已经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则主要体现为人才需求。

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云搜索、云服务、云教育、云教学、云媒体、云认证、云托管、云商厦、云仓库和云平台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从而刺激了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业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计算模式的变革存在一个15年的周期,2010年将是新周期的起点,是公认的“云计算”的时代[5]。可以说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时代,谁能最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虽然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云计算”的教材《虚拟化与云计算》已于今年10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但“云计算”专业设置和系列教学还没有起步,不能不说是任重而道远。

3 总结

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技术,还是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云计算宣告了低成本提供超级计算服务的可能。云计算的出现,表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新的契机。云计算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也将是重大而深远的,云计算如何影响教育信息化进程,如何充分发挥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特点和优势,信息教育如何应对新的变化,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IBM云计算中心 & HiPODS.“智慧的地球”――IBM云计算2.0[J].IBM,2009.

[2] 曹开彬.2009中国云计算发展状况白皮书[J].计世资讯,2009.

[3]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2版.中国教育报,200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