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结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复杂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113-05
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中,竞技能力问题一直是运动训练的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训练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以形成更高水平的竞技状态。竞技能力是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基础,没有竞技能力作保障,不可能有良好竞技状态的形成,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李少丹教授研究发现竞技状态不断涌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无序、多样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等复杂性。然而,竞技状态是竞技能力的功能表现形式,竞技状态的不同是由于竞技能力功能的表现形式的不同。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就是竞技能力功能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但竞技能力功能与竞技能力的结构密切相关。功能与结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结构是事物的内在构造,是横向的,相对静止的方面;功能是系统的外在行为,是纵向的,动态的方面。结构作为内在根据决定着事物的行为,在要素既定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既然结构决定功能,那么竞技能力的功能复杂性即竞技状态复杂性就是由竞技能力结构复杂性决定的。本文试从复杂性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理论出发拟对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剖析,诠释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具有的复杂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竟技能力性态复杂性和更好理解竞技状态的复杂性做准备。
1 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
无结构的系统和无系统的结构都是不存在的。结构问题是系统科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近代科学中议论较多的问题。各种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都从各个不同方面揭示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有的从系统的目的性,有的从系统要素关联性,也有的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可见,结构是主要指事物(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的方式,归纳起来它总是离不开三个基本问题:1)系统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2)这些元素关联有哪些?3)元素和它们间的关联对系统整体性有什么影响?因此,想要理解系统的结构就要从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深刻了解系统元素种类、理清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关联的关联即整体性关联。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系统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学科。许多研究复杂系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特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是复杂性系统具有重要特征之一。吴丹教授研究指出,结构复杂性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排列组合的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可分为分形结构复杂性和非稳定结构复杂性。结构的复杂性既包括组分的复杂性、构成复杂性,又可包括层级的复杂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各种关于系统的结构和结构复杂性研究可知,要考察一个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结构的复杂性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关注:1)系统元素和要素的多元性;2)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3)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4)系统整体构型的多样性。
2 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
2.1竞技能力语义界说1984年,田麦久博士在《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一文中首次系统而完善地阐明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技能、体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86年,“竞技能力”一词明确写入是由过家兴教授等人编著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所谓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这一概念的使用标志着“竞技能力”的概念得到了认可,并开始为广大体育界人士接受和采用。1990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2000年,由田麦久博士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中,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竞技能力的含义,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张洪潭(2004)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杜海波等(2007)在分析前人关于竞技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把竞技能力重新界定为“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各主观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综合以上研究主要从解释学角度认识竞技能力的意指对象,明晰界定了竞技能力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的必需能力,并首先提出竞技能力各个要素的基本观点,但仅止于此,并未明细揭示其结构和组合的规律特性。
2.2竞技能力系统语义界说世界物质皆系统,无系统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竞技能力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向运动训练学理论的渗入,学者们从系统的观念对竞技能力系统进行了探讨。从更为宽泛的论域尝试对竞技能力展开解析。主要代表有代中善的模糊性大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场上体现的综合素养”。钟秉枢、韩丹的主客体二重性系统观,钟秉枢认为,竞技实力是指与夺取比赛胜利直接相关的客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形态、机能水平,以及心理、智力水平来体现)、主观力量(主要由运动员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来体现)而形成的综合力量。按存在状态可分为现实实力、可能实力和潜力(潜在实力)韩丹认为,运动竞技能力是指参赛者争夺运动项目竞赛目标的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总和。郑念军、宋会君的客体单一小系统观,即“竞技能力是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竞技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宋会君界定,竞技能力系统是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构成的,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具有一定训练水平和参赛能力的有机整体。
以上的研究已经具有系统的理念,但具体从系统角度定义还不完全。关于系统的定义很多,著名系统学家A.拉波波特认为,系统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的分析的定义;二是直觉的整体的定义。麦萨维奇把系统定义为:“关系的集合”,这是一种数学定义;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给系统的定义:“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复合体,即相互联系的诸元素的复合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是:“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为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系统定义
是:“按一定的秩序或因果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着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比较并根据具有系统本身的特征出发,即:系统应具有组分的多元性;组合方式的特定性;系统在环境中表示的特殊性;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整体的价值性与目的性。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由多个部分、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它在与其他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体现自己的属性、功能和价值。根据系统定义,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由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多个要素按特定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演化发展的整体,并在训练和参赛中体现竞技需要的属性、功能和价值。
3 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从系统结构和结构的复杂性理论与竞技能力和竞技能力系统语义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就是竞技能力系统整体构架,是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术、战术、智力水平等要素特殊关联。要考察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必须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系统内部层次的多重性;竞技能力系统要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和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等四个方面。
3.1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实体和单元。单个元素是不能称为系统的,只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元素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实际上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竞技能力系统也包括多个元素。对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和要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研究,1986年,过家兴等人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指出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四要素说。同时按竞技能力获得途径的不同,分为先天性竞技能力和后天性竞技能力,后来也有人称之为遗传性竞技能力和训练性竞技能力。1988年,周西宽在《体育学》提出了竞技能力构成的“七要素说”,即机能、形态、素质、战术、技术、心理能力和智能。1990年,徐本力在《运动训练学》中提出竞技能力的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六个要素,这一界说将思想作风纳入到竞技能力系统,战术从技能中脱离出来,成为与技能并列的战术能力。1995年,田麦久博士提出了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三要素说”,并且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表现及决定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基础条件,清晰勾画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的系统框架。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作了更为详细的分层,将各要素的下级指标更加细化、具体化。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指出竞技能力构成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五要素,至今五要素说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很多专项竞技能力研究中均引用了“五要素说”。代中善在其硕士论文中在定性基础上做出了定量描述,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健康体能、竞技体能、动作能力、技术能力、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对抗能力、应变能力、协同能力、控制能力、承受能力等11个要素。
国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前民主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哈雷博士等在《训练学――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竞技能力有赖于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术和战术的熟练性、智力以及知识和经验”;联邦德国运动训练学专家葛欧瑟博士提出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现实状态包括素质、技术、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综上所述,无论早期还是后期的国内外训练学专家,关于竞技能力要素分类比较模糊、组分混杂多元,从3要素至11要素不等。这些研究都体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组成要素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包含多个元素。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复杂事物包含的元素也有不同。竞技能力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无论3要素至11要素)是从竞技能力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和观察的。要理清竞技能力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就应当分清层次、分清角度,理清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关键要素。而有时系统的要素的地位往往依据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异,要素与要素相互转化。因此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是竞技能力系统本身要素的所具有的复杂性决定的。
3.2竞技能力系统层次的多重性系统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可分为不同的层次;越复杂的系统,其组成单元划分的层次越多,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性。H.A.西蒙曾提出分层复杂性的概念。所谓分层复杂性就是指系统的层次结构复杂,复杂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有它们的子系统,如此一层一层地组成复杂系统,形成层次结构。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也具有复杂的分层性,而且具有层次结构的多重性特点。郑念军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要素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和等级层次关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认识。从最高层次讲,可认为是由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组成;从第二个层次讲,是由形态、机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智能组成;从第三个层次讲,可认为是由身高、体重、胸围等诸多要素组成;依据不同层次,我们可以将竞技能力组成要素向下进一步细分下去。程勇民在研究中发现,竞技能力结构子成分间的关系不明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群分类标准不完善,进而提出了竞技能力的三层次结构,即竞技能力是由竞技实力和发挥能力构成,竞技实力包括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发挥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调节能力和意志力。代中善揭示出竞技能力内涵特征为11个要素,并构建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该结构将三个层次、三个形态、十一个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一体。然而竞技能力系统分层远不止三层,如根据竞技能力系统五要素,竞技能力系统可分五个层次,从而形成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层次结构的如(图1)。最底层是身体形态层;第二层是身体机能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素质);第三层是技能层;第四层是战术层;最上一层是心理层。而各个层次又可以分成各自的子层次如身体机能层可分为力量层一速度层一耐力层一柔韧一层灵敏层,各自的子层次又可以再分下去如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和反应力量。各自的子层次也可以再分下去如Ehlenz力量耐力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75%)、次大力量耐力(50%~75%)和有氧力量耐力(30%~50%)。因而可见竞技能力系统层次是逐次分层的,是一层套着一层、层层镶嵌,具有多重性。分层性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复杂系都具有分层性,越复杂的系统它的层次结构越具有多重性。层次的增加一方面使系统结构日趋复杂,但每一层次的划分又会使系统在属上得到一次简化,从而提高效率,趋向优化。效率和发展是导致系统出现层次与层次多重性的根本原因。竞技能力系统是个复杂的系统。从复杂性来看,竞技能力系统结构分层性与分层的多重性正是竞技能力系统复杂性的体现,也系统功能优化、提高效率和发展的需要。
3.3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系统结构不仅要研究系统由哪些元素所构成,而且要研究它是怎样构成的。
系统构成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元素间的关系;二是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系统的元素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对系统整体发生影响,把其中直接关系整体属性的那一部分称为元素间关联。关联是系统结构的基础,系统的整体构架就是由各种关联按特定的方式组成的。关联通常从它的数量、性质、强度三方面来研究。一般地讲,只有一定数量的同类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无意义的、无效的,拉兹洛(E.Laszlo)把这种局域化的加和性复合体称为“堆”,即非系统;只有异质性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新的特性,因而只有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才可能产生非加和性或非线性。因此,一个事物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并不在于其构成要素的多少,而在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如果是线性相互作用,那么不论其构成要素的数量多么庞大,其行为也是简单的;如果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非独立的相干性,使得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耦合,出现协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的微细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因此,在非线性系统中,只要有三个以上要素,其行为就会相当复杂,系统的长期行为就难以预测。这说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存在的确使非线性系统复杂难解,但这也是线性系统不可媲美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作为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竞技能力系统元素多,元素间关联数量多,最重要的是关联的性质具有非线性相干特征。如运动员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以及适合于某专项的各种形态、机能的发展具有非线性。儿少时期的形态、机能、生长发育的敏感期从骨骼、肌肉和形态特征上看,先后顺序为:先远端后近端,先四肢后躯干,先下肢后上肢,亦即由足一小腿一下肢一手一上肢一躯干。青少年运动员运动素质发展具有非线性,不同素质在发展速度不同,有时增长很快,又是增长缓慢;既有阶段性的突增,又有较长时间连续的增长趋势。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我们把某种素质发展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运动员技能学习也具有非线性特征,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从整个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就是一个非线性过程,其中从练习曲线来看技能的形成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和高原现象。同时运动技能之间还存在着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非线性作用。运动战术更是变化多多,不同项目战术不同,同一种项目不同阶段战术不同,同一阶段不同情况战术不同。同一情况战术也可以不同等等。总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战术具有非常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同样运动员的心理也具有非线性,如Yeres&Dodson的到u型理论;Hardy&Fazey的突变模型和汉宁的最佳功能区理论等都表明运动员的心理与竞技能力的发挥具有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本质属性,线性关系则是非线性关系的特例。竞技能力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的复杂性,使得竞技能力结构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特异性。同时使得竞技能力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对竞技状态的不可预测性,也使得竞技能力具有层层涌现性特点。因此竞技能力的一切复杂性即不稳性、随机性、多样性、特异性、不确定性都与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间关联的非线性有关。竞技能力系统元素问关联的非线性是竞技能力复杂性根源。
3.4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系统构型的研究是主要研究元素与整体的关系,研究关联之上还有关联的关联,以及更高层次的整体关联,整体关联也就是系统整体布局、秩序、构形与构架。对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国内外许多训练学学者通过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探讨,从不同角度对竞技能力的构型进行剖析,对竞技能力组成要素之间、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独立或者互为补充的竞技能力系统结构模型。1985年,日本训练学专家根本勇首次将经济学中的“木桶理论”引入运动训练领域。“木桶模型”认为: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围成,而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来表示,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用各木片的长度来表示。各种子能力的程度有所差异,故木片的长度也不尽相同。用这些木片组成一个圆水桶,水桶中水平面的高低代表了竞技能力的动态发展水平,而竞技能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片所决定,相反,是由最短的木片所决定。2000年,李凯从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合金理论”,即人的运动能力的构成,不仅仅是其各项运动素质的简单叠加,而是类似于合金的构成,其总体性能由其各组成单质的特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共同形成。在不同类型的竞技运动中,五大运动素质对于形成综合运动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并且在各运动素质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运动员的综合运动能力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可控因素,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等。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力求减少、降低这些不可控因素的不可控性,使之转化为可控性因素。2002年,吴耀宇以运动生理学中的快、慢肌纤维的分类机制为其理论依据,借鉴“合金理论”中关于金属单质构成合金时的启示,以教练员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对素质训练的“试误”经验积累为基础,尝试性地提出了解释构成人体运动能力的结构时,素质问互相“复合”,形成“单元”复合结构的理论。“复合”结构分二个层次,一是素质间复合,二是素质与技术、智力、心理等素质的“复合”。2006年,张建华借鉴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复合系统理论以及竞技能力的协调模型的设想,即在竞技能力结构中,5个子系统Si(i=1,2,3,4,5或i=体,技,战,智,心)的发展状况取决于其原有发展水平、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外部的影响。2007年,田麦久博士在体育科学发表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利用“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的分野与互补,建构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双子模型”,“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地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合理地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恰当地确定不同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比例,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10年,李岩以系统理论和混沌理论为理论依据建立的“皮球”理论模型,表现出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性、直观性、动态性和混沌性的特点。然而本人认为李岩的“皮球”理论模型主要缺点缺乏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本文中竞技能力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如(图1)却较为充分体现了竞技能力子系统间的要素之间与层次性关联性,能较好理解竞技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并在运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但也缺乏整体性与动态性等。总之,从以上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研究发现,竞技能力系统构型具有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完全反应竞技能力系统所有特点。
复杂的系统构型具有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构型的元素动态性、元素之间关联的非线性等。模型只是对构型某些特征的模拟。人们之所以用模型来模仿原系统,是因为各种系统有一定具有相似性、同型性。模型是对现实系统有关结构信息和行为的某种形式的描述。它是对真实对象关系中那些有用的和令人感兴趣的特性抽象化与简化。因而具有客观性,是客观对象的反映,但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个侧面,因而也具有相对性。同时,模型也具有主观性,是主观选取的。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目标不同,就会对某些方面做出不同的简化。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发展,因而模型也具有渐进性。同时模型具有以上的属性,因而同一事物的模型可能是多样的。因而,无论什么模型也只能反映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的某个方面。加之复杂的系统构型本身具有复杂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系统模型的多样性。但也同时体现了竞技能力系统构型的多样性。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
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必须能够简明、客观、系统地反映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①什么是财务与财务管理;②财务管理是如何产生的;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④财务管理管什么;⑤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五类问题可以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这五个基本理论要素来回答。
1.人们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大主流观点:“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本质界定为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是资金运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论”把前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其本质是对本金投入产出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财务关系的处理,但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载体。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是其基础理论指导,学是其思想指导,管是其方法论指导。因此本文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活动的组织,即财务管理活动方面的研究,以此建立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进行财务管理理论演绎的前提,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它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行为来构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四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派生一个或多个二级、三级假设,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
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由它可以推导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持续存在能执行其预计经济活动,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或倒闭,否则,应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有效市场假设指财务管理活动所依据的金融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筹集所需资金,企业有闲置资金时,能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企业能从有效市场上获取有用的经济信息。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派生出的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理性理财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是以追求最大合理效用为目的的。表现在财务决策时,能够权衡收益与成本、收益与风险,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在方案执行时予以分析和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由它可以推导出资金增值假设、风险厌恶假设和资金再投资假设。
3.财务管理目标说明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其进行计量,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广的观点,但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和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因而它得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4.财务管理要素是回答财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财务管理要素是对财务管理对象按经济性质和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划分为融资、投资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资是解决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融通多少资金的问题。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融资管理也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融资所得款项投资于不同的资产,在形态上表现为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继而对流动资产投资、对金融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和对无形资产投资。因此,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资产”这一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业利润中,有多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多少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基础是利润,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因此,分配管理实际上是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管理。
5.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方法技术。财务管理的程序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节,包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五个环节。其中,决策是最重要的环节,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配决策三大内容。财务管理的方法指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财务组织方法、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预算和计划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控制、监督、激励方法。
二、财务管理结构的构建
关键词 基础理论;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故障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3-0154-01
本文主要以可靠性系统工程最初构成进程为根本,并进一步论述可靠性系统工程涵义,以此提出相应理论机制及技术框架,对可靠性系统工程这一学科远景做开端瞻望。
1 回顾可靠性系统工程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在可靠性、维修性及保障性等工程方面发展迅速。其发展趋势体现在如下两方面:1)RMS指标有效综合;2)RSM工程技术体系得以综合。90年代早期,又发展了并行工程这一新概念。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国家也将可靠性工程技术、维修性工程技术、维修保障工程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机综合,发展成可信性技术。
中国在可靠性工程方面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可靠性工程方面首先得到发展的是电子工业部门。随后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逐渐兴起。80年代初期,我国在现代化武器等装备进行研制中已经推行并实施RMS工程,且取得卓越成就。中国不仅汲取国外较为先进科学技术,也总结了自身缺点和不足,以此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并具有实践性RMS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这一理论框架,从而对我国RMS工程在应用与发展方面进行相应指导。从那以后,这一理论在经过实践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可靠性系统工程必然具备其特有内涵。
2 对可靠性系统工程进行定义
当代质量观显示,工程装备质量不仅包括装备功能性,同时还包括装备自身可靠性、装备耐用性、装备环境适应性、装备维修性、装备测试性、装备保障性以及装备安全性等装备所具有的重要属性。经过对这些装备属性有效研究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装备故障不但受装备性能属性影响,也与装备其他属性脱不开干系。
可靠性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是对产品有效过程同产品发生故障斗争进行有效研究,可靠性系统工程从系统整体性以及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辩证角度进行剖析,对产品故障机制及其发生规律,产品发生故障在预防方面、控制方面及修复方面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相关理论与机制开展一系列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等。
可靠性系统工程大体具备整体性、综合性、择优性与社会性等特征,且各个特征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整体性指的是可靠性系统作为一个简单整体,其自身涵盖可靠性系统工程同产品在保障方面相关联较为完整且充实理论和技术;综合性指的是可靠性系统工程同时具备时间性与空间性,且为二者结合;择优性指的是可靠性系统具备能够量化这一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综合且有效优化配置;社会性指的是可靠性系统工程不仅涵盖系统技术,也涵盖了系统管理。
3 可靠性系统工程学科内涵
可靠性系统工程以独立学科形式出现,其内涵可以通过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技术这三个层次分别进行阐述。可靠性系统工程在其基础理论方面,主要指的是对于系统工程故障规律合理解释,其中包含故障发生及其表现规律等。可靠性系统工程在其基础技术方面主要以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理论为基础,进而形成故障在预防、控制及其修复方面技术。集成技术主要以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为基础,进而形成用于产品设计和分析、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运用和保障、产品试验和评价、产品综合论证等应用技术,并以此提高可靠性系统应用能力。
3.1 可靠性系统基础理论
产品正常独立运行与产品故障发生均为产品基础行为,然而一旦产品投入使用,往往无法预测产品将有怎样故障产生,未来对产品发生故障进行有效预防、合理控制并及时修复,我们必须掌握产品发生故障相关原因及其机制。若不了解产品发生故障原因及其机制同故障变现规律,我们将无法有效预防产品发生故障,且产品故障不能得到技术解决。
产品发生故障主要是由产品原材料、结构、生产工艺、使用方式、使用环境以及认为因素等原因造成。有效揭示产品故障内因和故障外因相互之间耦合作用所导致故障发生机制及故障表现规律对可靠性系统工程研究可谓重中之重。综合对产品故障发生原因进行考虑,分析故障发生随机性、故障发生确定性及故障发生模糊性,揭示故障发生客观规律,便是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理论。
3.2 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
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指的是以故障产生规律为基础,进一步应用故障产生规律,并发展其他相关可利用技术,这些技术便构成了基础技术。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主要包括产品故障预防技术、产品故障控制技术、产品故障修复技术等。
3.3 可靠性系统工程集成技术
集成技术指的是将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可靠性系统工程基础技术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用于产品设计和分析、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运用和保障、产品试验和评价、产品综合论证等应用技术,并以此提高可靠性系统应用能力。例如产品故障属性设计和分析、产品故障属性度量等。
4 结束语
可靠性系统工程将产品产生故障有关机制与理论及其技术有机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可利用、完整理论,使我们对产品发生故障规律及其应用更充分了解。尽管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但产品故障仍无法完全避免。客观来讲,无论什么产品,一旦投入使用,就无法避免故障产生。在同产品故障作斗争的过程中,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机制及其技术应用也将得以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锐,王自力.装备全系统 全特性 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述[J].国防技术基础,2007(04).
[2]王靖,康锐.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8(03).
[3]康锐,章国栋,吕川.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效能模型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02).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厂 自动化系统 监控 结构模式
0 前言
近数十年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应用程度也更加深入。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把人类从繁杂的体力劳动和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显著地改善了人类的工作环境和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还明显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使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展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给自动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展示了新的应用前景。可以相信,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自动控制技术将是今天和明天的应用主流。
在总体技术上与其他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自动化技术领域是一个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但发展较快的一个国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与发达国家竞争,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深化应用程度。
1 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建设总体原则
污水处理厂顶上建设总体原则有如下几条:
·实用性。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又为经营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先进性。采用成熟的技术,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量力而行,又适当超前,留有发展余地。
·可扩展性。系统便于扩展,以保护前期投资的有效性和后续投资的连续性。
·经济性。以节约成本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一个运行可靠、满足公司实际需求的监控系统。
·易用性。系统操作简便、直观,以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使用。
·可靠性。确保系统可靠运行,在关键部分应有安全和容错措施。
·可管理性。系统从设计、器件、设备等的选型都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开放性。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保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
2 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形式
2.1 结构形式一
中央控制室和厂区三个现场控制站之间以一个冗余的100Mbps光纤工业以太网环网组成一个有线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现场控制站在现场进行工艺检测参数、设备运行工况信号的采集、检测和控制,并通过该站的人机界面对设备运行操作,同时向中央控制室进行实时传送。中央控制室可监视各现场站的全部运行信息,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上位计算机控制现场设备的启动和停止。
现场控制站在与设备自带的PLC通讯时,采用Profibus_FMS的方式,其通讯介质为屏蔽双绞线,其通讯速率最大可达1.5Mbit/s。
现场控制站采用西门子S7 400 PLC,CPU采用4163DP高档CPU,具有运算速度快,资源丰富等优点。-计算机监控软件采用西门子WINCC,它具有画面显示、趋势曲线、报警处理、报表处理、数据管理、网上浏览等功能。-整个自控系统体现了西门子全厂一体化的先进自控理念,并且网络结构完全符合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
该模式布置如下所示:
2.2 结构模式二
下面一个系统采用了当前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的测、控、管、信息一体化。
该模式布置如下所示:
3 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各个部分的分析
3.1 污水预处理系统/进水泵房
该PLC工作站设在厂区进水提升泵房控制室,负责监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工段。其主要控制对象为粗格栅间的粗格栅及进水电动闸门、进水泵房的污水提升泵、沉砂池的排砂装置和砂水分离等设备,此外,还负责进水水质如pH、SS(浊度测量)等参数的在线检测。
3.2 生物处理系统/配电中心
该PLC工作站一般设在全厂的配电中心控制室,负责监控污水生物处理工段。其主要控制对象为生物池的水下搅拌器、水下推进器和曝气设备,污泥回流泵房的污泥回流泵、剩余污泥泵,二沉池的刮吸泥机等设备。此外,其还负责生物池DO、ORP、MLSS;污泥泵房pH、MLSS,配电中心的电气参数如: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能、无功电能等参数的在线检测。
若污水厂生物池采用鼓风曝气时,在系统中还需增设鼓风机房PLC工作站,一般情况下工作站设在鼓风机房配电间控制室,负责监控鼓风机及其辅助设备的运行及风量的调节。
3.3 污水消毒系统/出水泵房
该PLC工作站设在出水泵房控制室。其主要控制对象为出水提升泵、切换井电动阀门以及加氯消毒等设备,此外其还负责出水水质如:余氯、COD、流量等参数的在线检测。
3.4 污泥处理系统/脱水车间
该PLC工作站一般设在脱水车间配电间控制室,负责监控污泥处理工段。其主要控制对象为储泥池的搅拌器、电动阀门,脱水车间的进泥泵、脱水机、浓缩机、加药系统等设备
4 层次化管理模式分析
4.1 集中监视操作层
该层一般设在综合楼或配电中心的中心控制室,由两台工业控制计算机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在中心控制室设置大屏幕投影仪或模拟屏,以使值班人员更清晰地监视全厂的生产实况。
4.2 厂区生产管理层
该层由中、高档计算机终端担当的工厂自动化综合服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合而成,负责有关的生产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处理,达到优化组合的目标。
为使厂部管理人员更好、更直接地了解全厂生产情况,在厂部一般设置4个计算机终端,即厂长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化验室和厂务办公室计算机终端作为厂部生产管理层。
4.3 公司调度层
公司调度系统负责全区域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调度及与其他管理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其对内通过对各污水厂的监控来协调各厂的生产,对外可与其他行业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通信交换信息。
4.4 网络结构
在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的各层之间、各PLC工作站之间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的,通过网络的物理介质进行通信及信息交换。综合比较常用网络的物理结构特点,结合城市污水厂的实际情况,一般污水处理厂厂区面积都不是很大,最长的站点距离为1km左右,工控网的站点为4~7个,管理网的站点为3~5个,同时污水处理厂都又存在扩建、改造、增加或减少PLC工作站的可能,我们在设计工控网时采用总线网结构,其特性能满足工业控制实时性高、扩展灵活、方便的要求。对于管理网由于其实时性要求不高,同时对其网络中计算机终端的确切数量及今后的发展无法准确估算,在设计中管理网络都采用星型结构以满足灵活性好、扩展维护方便的要求。
4.5 三网络通信
污水厂自动化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或四级子网构成复合型网络结构,要求我们在各级子网中都配置不同的通信协议,以适应不同的通信要求。由于现场测量控制层传递过程数据及控制命令,这种信息很短,对实时性要求较高,我们采用周期“I/O”方式通信。其采用的主协议大多为塌缩结构,只有物理层、链路层及应用层,而且大多为各PLC公司的专用协议。在设计时应按选择的PLC型号配置其通信协议。
集中监视操作层主要负责传递监控信息,信息长度居于过程数据与管理信息之间,对实时性要求也比较高,其通信协议常用令牌方式控制通信,通信速率为1~100Mb/s。在厂部及公司管理层,由于其需要进行PLC网的互联,PLC网与其他局域网的互联,因此,在这两层中一般采用开发性能好的通用协议。
个人计算机或PLC工作站在加入不同级别的子网时,必须按所连入的子网配置通信模板,并且应按该级子网配置的通信协议编制用户通信程序。
4.6 系统软件
在网络结构设计、操作和维护方面,网络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工业控制用软件我们认为其必须能满足以下的性能和功能方面的要求。
污水厂自动化系统软件应是能支持系统资源共享,适用于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支持实时多任务、多用户、多处理性能,支持中文字库,支持网络通信和网络服务,具有良好的组态功能和组态方式,友好的人机界面,支持多种数据库操作和格式化,支持多媒体,支持系统冗余,有较高的可靠性、实时性,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通用性等。
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软件必须具有以下功能:数据采集、监控、信息管理、报表、趋势分析、登录、动态模拟、报警和事件窗口、自诊断、历史数据处理、在线组态和安全管理功能等。
应用软件通常是由系统集成商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及使用要求,在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平台上组态完成的程序。其属于非标产品,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在某种意义上,应用软件的好坏将会影响操作人员对工作、网络和组织的感受。
4.7 系统硬件
系统硬件包括站点硬件和网络硬件两大类,由于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缓慢、无自动化也可生产的特点,一般常用的PLC产品、网络产品,个人计算机等在可靠性指标MTBF(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技术参数等方面一般都能满足污水处理厂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要求。由此,我们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软/硬件相匹配、性价比高等原则选择系统硬件。
5 污水处理厂系统构成拓扑图
5.1 网络拓扑图及其构成
该装置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站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为采用太力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ISynall平台开发的专用软件包。
5.2 人机界面及功能
人机界面是操作者和系统交互联系的平台,它直接面向操作者,是用户认识评价一个系统的首要部分。本系统采用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ISynall软件包它把实时动态的各种信息量以图形、文字、画面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体感强,操作简便,直观舒适。操作者可用鼠标完成对软件的全部操作,包括菜单选择、画面切换、实时数据显示、历史数据前/后翻页、报表生成及打印、故障查询及复位、文件管理、参数设定等等,每页图形均固定有即时报警信息栏、向上翻页、回到主菜单、打开报警显示屏,操作人员姓名注册显示、故障/维修/模拟报警实时显示等功能。本软件包采用的是全中文界面更有利于操作者进行操作。
5.3 自动控制过程
1、进水泵 2、粗格栅 3、细格栅 4、刮砂桥和砂泵 5、进水流量和pH计 6、水下推进器 7、罗茨鼓风机 8、回流污泥泵 9、二沉池刮泥桥和浮渣泵 10、剩余污泥泵
5.4 系统运行与维护
该自动控制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工艺运行需要,保证日处理水量、水质达到设计要求。由于生产需要,本系统必须24h连续运行,因此,对设备从选型到安装,从使用到维护管理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6 结束语
污水厂自动化系统从理论上来讲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系统,但在实际设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型设备如鼓风机、离心脱水机、高压配电系统综合智能保护装置等,其控制系统由设备配套带来,一般情况下自成网络,是各自分离的自动化孤岛,使日后的自动化运行、管理、维护及再开发变得很困难。如何在工程设计及招投标中协调好各子控制系统,使之能够与中心控制室的主控机实现安全开放的网络通信并满足工业控制实时性的要求,是今后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高大文 彭永臻等主编,污水处理智能控制的研究、应用与发展,中国给水排水,2002,18(6).-35-39
2、崔福义 彭永臻编著,《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机场航站楼;钢结构;幕墙安装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特点分析
对南通兴东机场国际候机楼钢结构框架玻璃幕墙系统由300mm×200mm×10mm异形截面钢立柱、230mm×80mm×8mm矩形钢管竖龙骨、100mm×l00mm×5mm方钢管横龙骨、断热铝型转换件、横向铝合金梭形装饰条、竖向铝合金凸形装饰条及8mm(low-E)+12A+8mm双钢化中空玻璃组成。其设计理念是体现节能、环保,让人亲近自然。它除了具有传统幕墙的全部功能以外,在防尘、保温隔热、合理采光、隔声降噪、防止结露和安全性六个方面更具显著特点。
钢结构系统能有效解决大跨度幕墙支撑体系的经济性,保证航站楼大厅空透、内外交融的视觉效果。
横向装饰条挑出玻璃面50mm,既丰富了外立面的建筑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外遮阳系统,有效遮挡阳光的照射,满足保温节能需求。
系统面材部位为二道密封,利用等压原理实现结构防水,充分保证系统的水密性、气密性。隔热设计:铝型材外部扣板与内部龙骨之间通过隔热条将铝型材与内部构造断开,起到隔热作用。
防噪设计:所有型材接合部位均设有弹性胶垫,铝型材转接系统与型钢龙骨间采用5mm的绝缘垫片,从根本上消除热变形伸缩噪音,不同金属的接触面都使用尼龙垫片以防止电化腐蚀.
2重点难点分析
2.1测量放线的工程量大且精度要求高本工程檐日高度16.45m,建筑幕墙平面长270m,既有竖直面幕墙和倒锥面幕墙,又有平面和圆弧面,如何保证平面长度270m的幕墙横梁在一个标高面上,这是本工程测量工作的一大难点。测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各分项工程施工和安装的质量,以及施工速度。
2.2大数量重型异形截面钢立柱的快速安装
本工程异形截面钢立柱数量达120多条,工期紧且吊装难度非常大,若采用电动葫芦吊装,施工工期难以保证。
2.3大板块玻璃的吊装、插接、调整及防护
本工程玻璃板块为8mm(low一E)+12A+8mm 中空钢化玻璃,玻璃规格为3000mmx1500mm,单块玻璃重量为299kg玻璃板块的吊装,特别是倒圆台大框架幕墙安装占工作量的很大一部分。该阶段的难点是在板块的起吊和插接、板块的调整及板块的防护措施3个工步上。
2.4玻璃幕墙板块转接件安装的精密度
转接件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玻璃板块安装的精度、速度和质量转接件安装的精度不高,会增大板块的调整量,降低安装速度,降低板块的安装精度和质量。因此,转接件的安装必须到位精确,其安装后的偏差均应控制在±1mm之内。
3技术应对措施
3.1测量放线采用三维立体放线法
具体措施如下①清理预埋件,测定基准轴线及边线;②按“中一边一中一边”的循环测量方法,测定各支持点中心线位置;③全面校准各中心线间距并定位;④底层基准水平线的测定与校准;⑤定各支持点中心线的垂线。
3.2异形截面钢立柱安装采用汽吊法
异形截面钢立柱单根最重为3.2t,拟选用50t汽吊。在异形截面钢立柱上端焊上工艺吊装环,利用汽吊伸缩臂,可以很方便地将异形截面钢立柱安装到位;同时由于工作面大、时间紧,利用汽吊的灵活机动完全能满足项目的工期要求。
3.3大板块玻璃安装措施
3.3.1脚手架搭设由于本项目是框架式玻璃幕墙,幕墙横、竖龙骨均为型钢。断热铝型材、铝装饰线、玻璃板块的安装过程中,有大量的工序是在现场完成的。屋面为钢网架,不适合吊篮作业,故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立面幕墙采用双排脚手架、倒圆台幕墙采用渐退式满堂红脚手架。
3.3.2板块的运输
垂直运输借用总包塔吊进行,主要是将板块送人指定的存放层间或指定的吊装位置。平行运输采用专用的运输车,在起吊时,该运输车可分段拆卸开,以适应起吊时板块仰起前行的运动要求。
3.3.3板块的起吊和插接
使用电动葫芦通过电动吸盘对玻璃板块进行起吊,倒圆台幕墙自上而下安装。下行过程中,下行经过的楼面上要设置人员对板块进行保护,以防止板块摇摆时与主体发生碰撞,造成板块的破坏。插接时,上下层均配有安装人员,先实现左右接缝的对接,再实现上下板块的对接。
3.3.4板块的调整
对接后进行六个自由度方向上的调整。调整原则是横平竖直,并确保挂件与转接件间的有效接触与受力。同时为了避免在吊装和插接过程中出现勉强到位的情况,采取微调来对连接件施压,从而实现横向微调。
3.3.5吊装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本工程为大跨度建筑,板块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至关重要。对于被吊装的玻璃板块,采用专用的单元吊具,与板块四点吊接,保持板块的平衡。吊装玻璃板块前,根据玻璃板块选择适当的吊装机具,并与主体结构安装牢固。吊装机具使用前,进行全面检验,并进行试吊,确保安全。
为了不使起吊板块与已吊装完毕的幕墙相碰撞,采用两条平行的钢丝索,使起吊板块沿钢索爬升,防止板块晃动,同时控制吊具运行速度,确保吊运的板块匀速上升。对于采用内抽方式安装的单元板块,楼层内的平滑车也要进行防止外掉的保护,要有缆绳与室内柱相连,保证不出意外。
当需要玻璃吊装与底层其它装饰项目同步施工时,需在施工层下部设置安全防护网以防上部的落物。同时严禁在各楼层的沿口堆放材料,在各楼面放置2m安全警戒线。操作前必须清理与施工无关的碎杂物,以防坠落伤人。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配安全带、防滑鞋、防坠器具,以确保人身安全。
3.4保证转接件安装精度措施
要保证安装精度,必须利用转接件的三维调节功能。在转接件安装阶段,对转接件在三个方向进行初步调整,使其符合安装技术要求,最主要的几点是:
单个转接件的中心位置必须精确,且转接件要横平竖直。
b)左右相邻转接件要共面,支撑面标高偏差应控制在可调节范围内。
c)以柱间距为控制量,该间距中转接件累积误差不能超过1mm。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要控制好三个环节:第一是测量放线必须准确,第二是安装时必须要按照图纸要求进行,第三是安装后必须百分之百的复核检查。这三个环节控制得好,转接件的安装才能符合使用要求。另外,还要重视的是转角处转接件的安装,包括柱面的连接件安装,即通过其左右已调整好的转接件控制此处的转接件偏差,且必须采用模板对其进行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