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14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以及推动高校不断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已成为高校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整合教育信息资源,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对高校培养人才及今后的发展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3年,我国开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建设,并陆续实施了高速主干网和中高速地区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工作,直到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建设了不同层次的校园网络,并开始实施了网络教学活动,无论是在教育办公管理还是在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应用了网络科技,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即使网络科技给高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硬”强“软”不强
网络体系的完整是通过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体现出来的,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中,大多呈现出过度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和信息管理的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高校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基础的服务功能,而不能呈现一个完整、简便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身的一些相关软件的建设还不完善,而市面上出售的一些商业软件又不利于引入到学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因此,造成了高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水平上一直停滞不前,处于徘徊阶段,信息在收集、处理、交互和使用过程中出现困难。
1.2 “形”合“神”不合
目前,各高校的所有系统都建设在一个网页上,看上去貌似整个系统是一个整体,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行系统化管理,但实际上这些系统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桥梁,每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认证授权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造成信息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资源重复,各自为战。例如,一些高校不同的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部分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都不一样,无论是财务部、教务部还是组织部,虽然其工作职能和内容各有不同,但相互之间的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学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兼顾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不兼容,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共享。高校各部门之间要想进行信息共享还得依靠传统的手段去复制拷贝,然后再传递给一些下属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这种模式根本没有体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不具有合力,并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充分展现出来。
1.3 “点”通“面”不通
很多高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都是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分开进行的,由于建设的时间及技术路线不一致,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自成一体的用户管理、授权及认证系统,使同一个用户在进入不同管理信息系统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账号的情况。由于在高校是不同部门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不同时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针对同一系y中的同一信息,其定义、类型、名称都存在不同,造成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困难。而各部门在开发信息系统时,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且在开发过程中也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问题,因此信息系统使用的公共接口没有实现,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相互之间不能实现信息互通,形成“信息孤岛”的现状。
1.4 “建”多“用”不多
各高校都发现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都纷纷开始进行高校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时却没有过多的去重视,出现这种大力投入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却没有将这些建设具体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现象,导致众多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流于形式化,失去了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最初意义。高校很多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因为当时需要而仓促建设起来的,并没有重视后期的维护和使用,因此,很多建设系统在最后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很少将其投入使用。类似于这种的问题和现象不仅造成了高校内部资源的浪费,还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影响了高校的长久发展。
2 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向前发展的思想前提。信息技术的提升是属于物质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相对比较好处理,但观念的更新则是来源于精神层面,而观念一般都比较根深蒂固,难以转变,但是如果观念不进行更新,与时俱进,高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也将成为空谈。而观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是大系统观,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流通的教训,树立大系统、大联合和大协作的新理念,突破传统的固定式思维,让有需要的信息能够正常的流通到有需要的单元,形成资源、信息共享的局面。
二是现代教育观,未来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与现代化网络科技紧密相关,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今后的教育管理必然会依靠信息化系统进行,而相应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完善信息化管理的过程。
三是科学管理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高校管理人员在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正确地对待被管理人员提出的有用的建议。管理人员要对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管理的新思想,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转变管理观念,实现高校内部信息系统的科学管理,走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的信息化之路。
2.2 着力打造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实现管理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因此,打造高校坚实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平台的打造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信息化最难的并不是规划网络工程,而是规划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局面,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是明确责任,注重质量。各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注重质量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要分清责权,避免出现责权不清的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质量的保障。
三是健全机制,共享资源。资源是能够给各部门工作提供便利的捷径,而不是单一的存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需要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改善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的平台。
2.3 注重建设一支具有信息素质的管理队伍
面对今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适应未来高校管理的形势。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意识加以培养,意识能够带动行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人去感知和发现,进而灵活运用信息化意识作出有效的管理,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其次就是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正比例关系,掌握相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前提。最后就是掌握信息方法,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人员,因此这些对象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方式决定了信息水平的高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培训班、外出进修等各种途径去创新信息管理方式,寻求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最佳方式。
3 结 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何在不断变换的社会形势中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最佳的信息化管理状态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2]胡小勇.路径依赖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和谐之美,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在讲诗歌《》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2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不同于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文具有浓郁的情感性。怎样挖掘出语文中潜藏着的情感因素,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要求。
一、深入发掘文本情感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文字朴实自然,写了较多地球资源丰富的内容,学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我校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就以宇航员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线索,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地球真挚的爱这种美好情感之中。第一部分,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由读、齐读、男女分角色读,通过多种层次地读感受地球的可爱。交流地球给予人类的慷慨,接着话题一转,通过看录像、谈感受,以用一个词语表达和填空练习:“面对 的母亲,我们 ,我们 。”来尽情抒发学生的忧虑、愤怒之情。教师发掘文本潜藏着的情感因素,将文本语言还原成鲜活的画面,以巧妙的设计促进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体会到了地球的可爱、无私和被破坏后的悲惨,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起心灵的触动,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会传达着浓浓的情感。在王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她的语言不仅优美,而且表达着自己对地球深深的爱。上课伊始,她说:“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当学生交流了地球慷慨地给人类许多资源后,她是这样小结的:“地球妈妈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献出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哺育着她的儿女。然而今天,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呢?”学生交流完自己最想对地球妈妈说的一句话后,她感慨地说:“你们深情的呼唤,深深感动着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妈妈含泪的微笑,因为她为你们而骄傲!更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传达着语文的美丽,使学生的心与语文殿堂更贴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成功之处!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先被文本语言打动,才能用真情感染学生。
二、真情创设民主课堂
王老师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关爱学生的真情,她充分尊重学生,评价语言始终是激励性的,赞赏和肯定,让学生时刻体验着表达的快乐,与人分享的愉悦。“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你是个热爱生命的孩子”“爱妈妈的孩子真会心疼妈妈~多会表达呀”,这样由衷的赞叹和鼓励让学生的心与她贴得那么近!当老师朗读完,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她是这样说的:“谢谢大家的鼓励!也该你们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吧!”一个平易近人,欣赏自己的老师就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学生的知己,孩子们心悦诚服地跟随着她朗读、思考、讨论,真情流露的课堂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拥有的生命的一部分。
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爱学、乐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同样感受到这种快乐,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学生交流了许多预习中的疑问后,王老师诚恳地说:“我听出来了,大家特别想知道宇航员为什么感叹地球真可爱?那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也许其他的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意我的建议吗?”和学生商量的口吻,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课堂上,王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找到相同句子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说‘我有不同意见’。”提议学生挑战自我,如:“这么美的句子,想不想背下来,试一试吧!”“地球可爱在哪?用你们喜爱的方式学习吧!”“把你们写的说给大家听吧,让大家听听你们心灵的呼唤!”这样宽松自然的教学课堂,怪不得下课铃后,学生竟然坐着不动,王老师说:“同学们舍不得走呀,我这儿有几个有关地球的网址,都告诉你们吧!”面对老师姐姐般的和蔼可亲和包容,学生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开了。羡慕他们,有这样幸福的课堂!而用心动情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打造出如此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真情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做风筝,多快乐啊,那放风筝呢?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他们放风筝的那份快活了呢?
生1:“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他们快活地在放风筝,看着风筝越飞越高。
师:那么,如果你们在田野上,你们会怎么叫,叫什么呢?
生1: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轻,而且没有感情)
师:没叫出来,你是在说。
生2: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声音洪亮,但仍没有感情)
师:你们是这样叫的吗?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模仿学生的样子)。你们谁能边做动作边说。
生3: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飞”字读重音)
师:还有吗?还有怎么样?
生4:风筝飞上来了,风筝飞上来了。(语速较快)
师:对呀,你是个活泼的孩子,还有吗?
生5:再高一点再飞得高一点。(富有童趣)
生6:风筝飞上天了,风筝飞上天了!
生7:幸福鸟飞起来了!
师:对呀,别忘了我们叫它什么?
生:幸福鸟!
【关键词】中小学;安全教育管理;显性安全;隐性安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展现个性”、“立足于学生角度”、“远离危险”等思想一直影响着大家,学生的自身权益及生命财产安全更是被各界人士所重视。但有关部门在中小学生安全管理上的做法令人费解。这些做法不仅不全面、不长远,更不安全,甚至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当及时完善改进。
一、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取消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禁锢在校园内
从前,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必须开展的活动之一,学生在走出学校,贴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习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陶冶自我情操;在集体游玩的同时,增进学生们的感情,领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意义;在野外考察和社会实践的同时,引发对自然现象及社会时事的思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提升对问题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书本知识也将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匹配。
但过程中,活动策划往往不够缜密,极个别学生不听指挥等因素,导致部分学校在开展活动时出现意外情况,造成部分人员伤亡及财产丢失,社会上舆论哗然,这对有关部门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有关部门开始对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制约。例如在活动次数上进行制约,减少活动次数,甚至是取消相关活动。在活动的出行方式进行制约,活动出行方式必须向教育主管部门报批,不能私自包车,乘船。在活动范围上也进行制约,不可出市出县,活动地方必须就近且安全。最后,教育主管部门严令禁止春游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此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二)取消在校的课余活动,将学生禁锢在教室里
从前,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加入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能提升多方面能力、培养各方面兴趣,也丰富了校园生活。学校的氛围总是积极向上,体育达人,科学怪人,学习活跃分子等大批积极学生不断涌现,校园生活更是被同学所喜爱。
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律能力弱,性格活泼且好动,价值观没形成,看对问题也不够深刻,在活动过程中爭吵、摩擦在所难免。虽然开放了二胎政策,但中小学生的主要群体还是独生子女,各自父母加倍呵护,不允许出现一点意外,另外社会舆论在学生人权方面过分注重,一旦出现意外,家长及社会各界便会责怪安全管理不够严格。教育主管部门更是对学校及老师进行通报批评,下达一系列有关加强校园安全的文件,以此来提高校园安全意识。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彻底杜绝校园安全隐患,很多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课余时间,校园氛围逐渐便转变为死寂,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好感也急剧下降。
(三)取消“危险”的体育课程,把学生引入“安全”框架内
从前,标枪、铅球等活动是中小学生体育课上常规活动。可是个别学生在此类活动中,没能很好的掌握投掷等技术要领,导致投掷轨迹发生偏离,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没能加强管理,学生在活动场地随意走动,从而造成一系列伤害事故,极个别严重的更是危及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取消此类活动,以免学校再次出现此类事故。
二、对当下中小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建议
(一)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应当构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考核和奖罚制度
生命及健康是人们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最为珍贵的财富。有关部门及学校加强安全管理,保证中小学生自身权益及生命财产安全是应尽的义务,不管是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其它校园活动,学校应该做的是严密策划,严格把控活动的每一环节,将不定因素降到最低。学校应及时将安全教育管理编入发展议程中,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安全管理条例,并将安全管理编入绩效考核、奖罚制度里,确保每一位相关人员尽心尽责。并且学校应当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等活动,全面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是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认真落实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应当提供相应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因为个别事件,就剥夺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支柱,各方面素质必须全面提升,而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及社会实践,损害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为了长远考虑,加强安全教育管理是必须的
(二)学校教育既要注重显性安全的同时也要注意隐性安全,并注重学生的心理安全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学生的时间及活动内容进行限制,但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完全杜绝校园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全面下降,甚至是在跑步中晕厥猝死。因此,这样的做法既不能解决遗留的安全问题,更造成其它的安全隐患。
另外,学生长时间的禁锢在学校与家庭,得不到一丝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对于学生来说,这造成了另外一种伤害,形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在身体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下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普遍下降,对于心理上的压力更得不到排解。这种伤害不同于外在的肉体伤害,它作用的对象不在是个人、部分,而是大部分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学生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自杀的事例屡有发生,在中考、高考前后,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安全教育管理急需作出改进与完善。
因此,安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立场,转换一种角度去思索,站在国家及民族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切合学生自身利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活动应当全部恢复,与此同时,必须建立科学化、规范化、严格化的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于活动的每一环节,确保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同时社会各界人士与家长应当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对安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时间与空间,让学校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开展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应当制定好相应的保障制度,处理致残家庭、失独家庭在安全事故后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苏立坤
【参考文献】
[1]乔瑜. 浅谈中小学安全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方法[J]. 人才资源开发,2015,(22):239.
[论文摘要]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 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